CN219562639U - 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62639U
CN219562639U CN202321161837.5U CN202321161837U CN219562639U CN 219562639 U CN219562639 U CN 219562639U CN 202321161837 U CN202321161837 U CN 202321161837U CN 219562639 U CN219562639 U CN 219562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ning
grinding rod
groove
driving end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6183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明
石刚
黄超
张引炳
张才源
羊奎
王瑞平
赵福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wu Geely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Royal Engine Components Co Ltd
Aurob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wu Geely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Royal Engine Components Co Ltd
Aurob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wu Geely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Royal Engine Components Co Ltd, Aurob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wu Geely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6183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62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62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626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该复合磨杆包括砂轮结构、磨杆本体、珩磨结构和推动结构,砂轮结构固定套设于磨杆本体上,磨杆本体的内部同轴设有容纳孔,磨杆本体的侧壁上设有容纳槽,容纳槽与容纳孔连通,珩磨结构活动安装于容纳槽内,推动结构设置于容纳孔内并与珩磨结构传动连接,推动结构用于驱动珩磨结构部分伸出至容纳槽外。因此,通过上述复合磨杆可以在一个磨床上完成磨削加工和超精加工两个加工过程,无需再将工件拆卸转移到其他机床上,减少了一次装夹过程和减少了机床数量,可以简化工件内孔进行超精加工的复杂程度,同时,磨削加工和超精加工是在同一基准上进行的,可以有效保证加工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机械加工行业中,工件内孔的精密加工一般采用磨削加工,需要在磨床上采用磨具和夹具来对工件内孔进行加工,将工件内孔的尺寸及圆度精加工到符合要求。但是对于有超精要求的工件,例如变速器空心轴来说,此时工件内孔的表面粗糙度若还不符合要求,则需要将工件从磨床上拆卸下来,然后装夹到专门的珩磨设备上,对工件再进行一次超精加工,以使工件内孔的表面粗糙度符合要求。这导致在整个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至少两种机床对工件进行加工,加工过程比较复杂,并且多次装夹工件也会影响加工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简化工件内孔超精加工的复杂程度,以及保证加工精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磨杆,其包括砂轮结构、磨杆本体、珩磨结构和推动结构,所述砂轮结构固定套设于所述磨杆本体上,所述磨杆本体的内部同轴设有容纳孔,所述磨杆本体的侧壁上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容纳孔连通,所述珩磨结构活动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推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孔内并与所述珩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推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珩磨结构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砂轮结构可以固定套设于磨杆本体上,磨杆本体的内部设有容纳孔,且侧壁设有容纳槽,容纳孔与磨杆本体同轴设置,珩磨结构可以活动安装于容纳槽内,推动结构可以设置于容纳孔内并且与珩磨结构传动连接,推动结构可驱动珩磨结构部分伸出至容纳槽外。当需要对工件的内孔进行精加工时,可以将磨杆本体插设于工件的内孔中,磨杆本体可以与磨床的主轴连接,通过磨床驱动磨杆本体旋转,磨杆本体上的砂轮结构可以对工件的内孔进行磨削加工,可以将工件内孔的尺寸及圆度加工到符合要求,当还需要进行超精加工时,可以平移磨杆本体,使珩磨结构移动至需要超精加工的位置,以及通过推动结构驱动珩磨结构部分伸出至容纳槽外,并且珩磨结构可以抵持于工件内孔的侧壁上,可以再次通过磨床驱动磨杆本体旋转,珩磨结构可以对工件的内孔进行超精加工,可以将工件内孔的表面粗糙度加工到符合要求。因此,通过上述复合磨杆可以在一个磨床上完成磨削加工和超精加工两个加工过程,无需再将工件拆卸转移到其他机床上,减少了一次装夹过程和减少了机床数量,可以简化工件内孔进行超精加工的复杂程度,同时,磨削加工和超精加工是在同一基准上进行的,可以有效保证加工精度。
优选地,所述复合磨杆还包括气缸,所述推动结构包括楔块轴,所述楔块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容纳孔内,且所述楔块轴的相对两端分别为驱动端和传动端,所述驱动端与所述气缸驱动连接,所述传动端的周向侧壁上设有推动部,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珩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气缸用于驱使所述驱动端旋转,以带动所述传动端旋转,并使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珩磨结构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外。
优选地,所述推动结构还包括钢球,所述驱动端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螺旋槽结构,所述气缸的气缸轴设有与所述驱动端相匹配的驱动槽,且所述驱动槽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钢球相匹配的安装槽,所述驱动端插设于所述驱动槽内,且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与所述螺旋槽结构的槽口相对设置,所述钢球位于所述内安装槽和所述螺旋槽结构内,所述气缸用于驱动所述气缸轴相对于所述驱动端沿所述容纳孔的轴线移动,带动所述钢球沿所述容纳孔的轴线移动并沿所述螺旋槽结构滚动,以通过所述钢球驱使所述驱动端旋转。
优选地,所述推动结构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堵头结构和凸台结构,所述堵头结构安装于所述磨杆本体远离所述气缸的一端,所述凸台结构设置于所述磨杆本体的内侧壁上,所述传动端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驱动端的径向尺寸,所述传动端夹设于所述堵头结构和所述凸台结构之间。
优选地,所述推动部沿所述传动端的周向弯曲延伸,沿所述推动部的弯曲方向,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磨杆本体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所述推动部用于与所述珩磨结构相抵持,当所述传动端旋转时,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珩磨结构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外。
优选地,所述推动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所述第一弹性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珩磨结构相抵持,所述第一弹性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部相抵持,当所述传动端旋转时,所述推动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结构推动所述珩磨结构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外。
优选地,所述复合磨杆还包括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磨杆本体上,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延伸至所述容纳槽的槽口处并与部分所述珩磨结构相抵持。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压板和第二弹性结构,所述压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磨杆本体,所述压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纳槽的槽口处并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的一端相抵持,所述第二弹性结构的另一端与部分所述珩磨结构相抵持,所述第二弹性结构用于驱使所述珩磨结构收缩至所述容纳槽内。
优选地,所述珩磨结构包括互相连接的珩磨本体和珩磨头,所述珩磨本体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抵持,所述珩磨头用于伸出至所述容纳槽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磨床,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复合磨杆。
本实用新型所述磨床与所述复合磨杆的有益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复合磨杆对工件内孔进行加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复合磨杆安装于磨床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珩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砂轮结构;2、磨杆本体;21、容纳孔;22、容纳槽;3、珩磨结构;31、珩磨本体;32、珩磨头;4、推动结构;41、楔块轴;411、驱动端;412、螺旋槽结构;413、传动端;414、推动部;42、第一限位结构;421、堵头结构;422、凸台结构;43、钢球;44、第一弹性结构;5、气缸;51、气缸轴;511、驱动槽;6、第二限位结构;61、压板;62、第二弹性结构;7、工件;8、磨床主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参见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磨杆,其包括砂轮结构1、磨杆本体2、珩磨结构3和推动结构4,所述砂轮结构1固定套设于所述磨杆本体2上,所述磨杆本体2的内部同轴设有容纳孔21,所述磨杆本体2的侧壁上设有容纳槽22,所述容纳槽22与所述容纳孔21连通,所述珩磨结构3活动安装于所述容纳槽22内,所述推动结构4设置于所述容纳孔21内并与所述珩磨结构3传动连接,所述推动结构4用于驱动所述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具体地,复合磨杆可以包括砂轮结构1、磨杆本体2、珩磨结构3和推动结构4,砂轮结构1可以固定套设于磨杆本体2上,优选地,砂轮结构1可以烧结连接在磨杆本体2上。磨杆本体2的形状可以为长圆杆结构,并且磨杆本体2的内部可以设有容纳孔21,容纳孔21的中轴线可以与磨杆本体2的中轴线同轴设置,本实施例中,容纳孔21为通孔。磨杆本体2的侧壁上还可以设有容纳槽22,容纳槽22可以与容纳孔21连通,即容纳槽22的槽底与容纳孔21连通。
珩磨结构3可以活动安装于容纳槽22内,并且推动结构4可以设置于容纳孔21内,推动结构4可以与珩磨结构3传动连接,磨杆本体2可以与磨床主轴8连接,推动结构4可以驱动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容纳槽22外。
当需要对工件7的内孔进行精加工时,可以将磨杆本体2插设于工件7的内孔中,磨杆本体2可以与磨床主轴8连接,通过磨床主轴8驱动磨杆本体2旋转,磨杆本体2上的砂轮结构1可以对工件7的内孔进行磨削加工,可以将工件7内孔的尺寸及圆度加工到符合要求。
当还需要进行超精加工时,可以平移磨杆本体2,使珩磨结构3移动至需要超精加工的位置,以及通过推动结构4驱动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容纳槽22外,并且珩磨结构3可以抵持于工件7内孔的侧壁上,可以再次通过磨床主轴8驱动磨杆本体2旋转,珩磨结构3可以对工件7的内孔进行超精加工,可以将工件7内孔的表面粗糙度加工到符合要求。
因此,通过上述复合磨杆可以在一个磨床上完成磨削加工和超精加工两个加工过程,无需再将工件7拆卸转移到其他机床上,减少了一次装夹过程和减少了机床数量,可以简化工件7内孔进行超精加工的复杂程度,同时,磨削加工和超精加工是在同一基准上进行的,可以有效保证加工精度。
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合磨杆还包括气缸5,所述推动结构4包括楔块轴41,所述楔块轴41转动安装于所述容纳孔21内,且所述楔块轴41的相对两端分别为驱动端411和传动端413,所述驱动端411与所述气缸5驱动连接,所述传动端413的周向侧壁上设有推动部414,所述推动部414与所述珩磨结构3传动连接,所述气缸5用于驱使所述驱动端411旋转,以带动所述传动端413旋转,并使所述推动部414推动所述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具体地,复合磨杆还可以包括气缸5,气缸5可以安装于磨床主轴8上,推动结构4可以包括楔块轴41,楔块轴41可以位于容纳孔21内,并且楔块轴41的中轴线可以与容纳孔21的中轴线同轴设置。本实施例中,楔块轴41转动安装于容纳孔21内,并且楔块轴41的相对两端分别为驱动端411和传动端413,驱动端411可以与气缸5驱动连接,传动端413的周向侧壁上可以设有推动部414,推动部414可以与珩磨结构3传动连接。
当气缸5驱使驱动端411旋转时,驱动端411可以带动传动端413做同步旋转,并且传动端413在旋转的过程中,推动部414可以推动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容纳槽22外,并且推动部414可以迫使珩磨结构3抵持于工件7内孔的侧壁上,磨床主轴8可以驱动磨杆本体2旋转,从而使珩磨结构3对工件7内孔进行超精加工。
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结构4还包括钢球43,所述驱动端411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螺旋槽结构412,所述气缸5的气缸轴51设有与所述驱动端411相匹配的驱动槽511,且所述驱动槽511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钢球43相匹配的安装槽,所述驱动端411插设于所述驱动槽511内,且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与所述螺旋槽结构412的槽口相对设置,所述钢球43位于所述内安装槽和所述螺旋槽结构412内,所述气缸5用于驱动所述气缸轴51相对于所述驱动端411沿所述容纳孔21的轴线移动,带动所述钢球43沿所述容纳孔21的轴线移动并沿所述螺旋槽结构412滚动,以通过所述钢球43驱使所述驱动端411旋转。
具体地,推动结构4还可以包括钢球43,驱动端411的周向侧壁上可以设有螺旋槽结构412,螺旋槽结构412可以环绕驱动端411延伸设置。气缸5的气缸轴51上可以设有与驱动端411相匹配的驱动槽511,即驱动槽511的内轮廓尺寸和形状可以与驱动端411的外轮廓尺寸和形状相匹配,并且驱动槽511的内侧壁上可以设有与钢球43相匹配的安装槽,优选地,安装槽的内轮廓形状可以是半球形结构,而且该半球形结构的半径可以与钢球43的半径相等。
本实施例中,气缸轴51可以从磨杆本体2的一端插设于容纳孔21内,而驱动端411可以插设于驱动槽511内,并且安装槽的槽口可以与螺旋槽结构412的槽口相对设置,钢球43的一部分可以位于安装槽内,并且钢球43的另一部分可以位于螺旋槽结构412内,从而钢球43可以同时在安装槽和螺旋槽结构412内滚动。
气缸5可以驱动气缸轴51相对于驱动端411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移动,气缸轴51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钢球43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移动,并且钢球43可以沿螺旋槽结构412,但是楔块轴41受到第一限位结构42的限制,使得楔块轴41无法跟随气缸轴51一同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移动,从而钢球43可以驱使驱动端411旋转。
更具体而言,当气缸轴51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朝进入磨杆本体2的方向移动时,钢球43可以驱使驱动端411朝正向旋转,当气缸轴51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朝退出磨杆本体2的方向移动时,钢球43可以驱使驱动端411朝反向旋转,从而可以使得气缸5驱使驱动端411旋转,驱动端411可以带动传动端413做同步旋转。
参见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结构4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42,所述第一限位结构42包括堵头结构421和凸台结构422,所述堵头结构421安装于所述磨杆本体2远离所述气缸5的一端,所述凸台结构422设置于所述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上,所述传动端413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驱动端411的径向尺寸,所述传动端413夹设于所述堵头结构421和所述凸台结构422之间。
具体地,推动结构4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结构42,第一限位结构42可以设置于容纳孔21内,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42设置于传动端413远离驱动端411的一侧,第一限位结构42可以限制楔块轴41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移动,使得楔块轴41无法在容纳孔21内做平移运动。
更具体而言,第一限位结构42可以包括堵头结构421和凸台结构422,堵头结构421可以安装于磨杆本体2远离气缸5的一端,即堵头结构421可以固定于磨杆本体2远离气缸5的一端,并且堵头结构421位于传动端413远离驱动端411的一侧。优选地,堵头结构421可以螺纹连接于磨杆本体2的开口处,并且堵头结构421可以与传动端413相抵持,从而堵头结构421可以限制楔块轴41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朝远离气缸5的方向移动。
凸台结构422可以设置于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上,并且传动端413的径向尺寸大于驱动端411的径向尺寸,从而传动端413可以相对于驱动端411凸出一部分,凸台结构422可以位于传动端413靠近驱动端41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传动端413可以夹设于堵头结构421和凸台结构422之间,从而凸台结构422可以限制楔块轴41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朝靠近气缸5的方向移动。因此,堵头结构421和凸台结构422可以限制楔块轴41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移动,使得当钢球43沿容纳孔21的中轴线移动时,钢球43可以驱使驱动端411旋转。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414沿所述传动端413的周向弯曲延伸,沿所述推动部414的弯曲方向,所述推动部414与所述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所述推动部414用于与所述珩磨结构3相抵持,当所述传动端413旋转时,所述推动部414推动所述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具体地,传动端413的周向侧壁上可以朝靠近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方向凸伸形成有推动部414,并且推动部414可以沿传动端413的周向弯曲延伸设置,沿推动部414的弯曲方向,推动部414与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逐渐变小,从而使得推动部414朝向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形成有一个弧形面结构,该弧形面结构与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逐渐变小。
推动部414可以相对于容纳槽22设置,从而该弧形面结构可以用于与珩磨结构3相抵持,当传动端413旋转时,容纳槽22的正下方与推动部414之间的间隙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推动部414可以驱使珩磨结构3运动。
更具体而言,当传动端413正向旋转,并且推动部414与容纳槽2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推动部414可以驱使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容纳槽22外,当传动端413反向旋转,并且推动部414与容纳槽2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珩磨结构3可以缩回至容纳槽22内,从而通过旋转传动端413可以驱使珩磨结构3伸出至容纳槽22外或者缩回容纳槽22内。
参见图1、图2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结构4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44,所述第一弹性结构44的一端与所述珩磨结构3相抵持,所述第一弹性结构44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部414相抵持,当所述传动端413旋转时,所述推动部414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结构44推动所述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具体地,推动结构4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结构44,优选地,第一弹性结构44为弹簧结构,第一弹性结构44可以设置于容纳槽22和容纳孔21的连通处,并且第一弹性结构44的一端可以与珩磨结构3相抵持,第一弹性结构44的另一端可以与推动部414相抵持。
当传动端413正向旋转时,推动部414可以压缩第一弹性结构44,使得第一弹性结构44可以推动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容纳槽22外,当传动端413反向旋转时,第一弹性结构44可以恢复至原状态,从而珩磨结构3可以缩回至容纳槽22内,通过第一弹性结构44可以更加方便地驱使珩磨结构3伸出至容纳槽22外。
参见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合磨杆还包括第二限位结构6,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设置于所述磨杆本体2上,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延伸至所述容纳槽22的槽口处并与部分所述珩磨结构3相抵持。
具体地,复合磨杆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结构6,第二限位结构6的一端可以固定于磨杆本体2的外侧壁上,并且第二限位结构6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容纳槽22的槽口处,同时第二限位结构6还可以与部分珩磨结构3相抵持,可以防止整个珩磨结构3脱离容纳槽22,即防止珩磨结构3从磨杆本体2上脱落。
参见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包括压板61和第二弹性结构62,所述压板6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磨杆本体2,所述压板6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纳槽22的槽口处并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62的一端相抵持,所述第二弹性结构62的另一端与部分所述珩磨结构3相抵持,所述第二弹性结构62用于驱使所述珩磨结构3收缩至所述容纳槽22内。
具体地,第二限位结构6可以包括压板61和第二弹性结构62,压板61的一端可以固定于磨杆本体2上,本实施例中,压板6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于磨杆本体2上,压板61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容纳槽22的槽口处,并且压板61的另一端还可以与第二弹性结构62的一端相抵持,优选地,第二弹性结构62可以为弹簧结构,第二弹性结构62的另一端可以与部分珩磨结构3相抵持,并且第二弹性结构62可以处于压缩状态,使得第二弹性结构62可以驱使珩磨结构3收缩至容纳槽22内。
更清楚而言,当传动端413朝反向旋转,并且使得推动部414与容纳槽22之间的间隙变大时,第二弹性结构62可以推动珩磨结构3收缩至容纳槽22内,使得珩磨结构3隐藏于容纳槽22内,从而在加工工件7前,可以方便磨杆本体2插设于工件7的内孔中。
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珩磨结构3包括互相连接的珩磨本体31和珩磨头32,所述珩磨本体31设置于所述容纳槽22内并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相抵持,所述珩磨头32用于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具体地,珩磨结构3可以包括互相连接的珩磨本体31和珩磨头32,优选地,珩磨头32可以连接于珩磨本体31的中间位置,珩磨本体31和珩磨头32可以形成类似T形的结构。并且珩磨本体31可以设置于容纳槽22内,珩磨本体31还可以与第二限位结构6相抵持,本实施例中,珩磨本体31相对两侧可以分别与第一弹性结构44和第二弹性结构62相抵持,珩磨头32可以用于伸出至容纳槽22外。
当磨杆本体2位于工件7内孔外时,可以旋转楔块轴41,使得第二弹性结构62可以推动珩磨本体31并且带动珩磨头32缩回至容纳槽22内,从而可以方便将磨杆本体2插设于工件7内孔中,当需要对工件7内孔进行超精加工时,可以反方向旋转楔块轴41,使得第一弹性结构44可以推动珩磨本体31克服第二弹性结构62的推力,并且带动珩磨头32伸出至容纳槽22外,珩磨头32可以抵持于工件7内孔壁上,再旋转磨杆本体2可以对工件7内孔进行超精加工。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磨床,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复合磨杆。
本实施例中的磨床与上述复合磨杆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实施例以及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砂轮结构(1)、磨杆本体(2)、珩磨结构(3)和推动结构(4),所述砂轮结构(1)固定套设于所述磨杆本体(2)上,所述磨杆本体(2)的内部同轴设有容纳孔(21),所述磨杆本体(2)的侧壁上设有容纳槽(22),所述容纳槽(22)与所述容纳孔(21)连通,所述珩磨结构(3)活动安装于所述容纳槽(22)内,所述推动结构(4)设置于所述容纳孔(21)内并与所述珩磨结构(3)传动连接,所述推动结构(4)用于驱动所述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缸(5),所述推动结构(4)包括楔块轴(41),所述楔块轴(41)转动安装于所述容纳孔(21)内,且所述楔块轴(41)的相对两端分别为驱动端(411)和传动端(413),所述驱动端(411)与所述气缸(5)驱动连接,所述传动端(413)的周向侧壁上设有推动部(414),所述推动部(414)与所述珩磨结构(3)传动连接,所述气缸(5)用于驱使所述驱动端(411)旋转,以带动所述传动端(413)旋转,并使所述推动部(414)推动所述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结构(4)还包括钢球(43),所述驱动端(411)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螺旋槽结构(412),所述气缸(5)的气缸轴(51)设有与所述驱动端(411)相匹配的驱动槽(511),且所述驱动槽(511)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钢球(43)相匹配的安装槽,所述驱动端(411)插设于所述驱动槽(511)内,且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与所述螺旋槽结构(412)的槽口相对设置,所述钢球(43)位于所述安装槽和所述螺旋槽结构(412)内,所述气缸(5)用于驱动所述气缸轴(51)相对于所述驱动端(411)沿所述容纳孔(21)的轴线移动,带动所述钢球(43)沿所述容纳孔(21)的轴线移动并沿所述螺旋槽结构(412)滚动,以通过所述钢球(43)驱使所述驱动端(411)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结构(4)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42),所述第一限位结构(42)包括堵头结构(421)和凸台结构(422),所述堵头结构(421)安装于所述磨杆本体(2)远离所述气缸(5)的一端,所述凸台结构(422)设置于所述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上,所述传动端(413)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驱动端(411)的径向尺寸,所述传动端(413)夹设于所述堵头结构(421)和所述凸台结构(42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414)沿所述传动端(413)的周向弯曲延伸,沿所述推动部(414)的弯曲方向,所述推动部(414)与所述磨杆本体(2)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所述推动部(414)用于与所述珩磨结构(3)相抵持,当所述传动端(413)旋转时,所述推动部(414)推动所述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结构(4)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44),所述第一弹性结构(44)的一端与所述珩磨结构(3)相抵持,所述第一弹性结构(44)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部(414)相抵持,当所述传动端(413)旋转时,所述推动部(414)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结构(44)推动所述珩磨结构(3)部分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限位结构(6),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设置于所述磨杆本体(2)上,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延伸至所述容纳槽(22)的槽口处并与部分所述珩磨结构(3)相抵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包括压板(61)和第二弹性结构(62),所述压板(6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磨杆本体(2),所述压板(6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纳槽(22)的槽口处并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62)的一端相抵持,所述第二弹性结构(62)的另一端与部分所述珩磨结构(3)相抵持,所述第二弹性结构(62)用于驱使所述珩磨结构(3)收缩至所述容纳槽(22)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珩磨结构(3)包括互相连接的珩磨本体(31)和珩磨头(32),所述珩磨本体(31)设置于所述容纳槽(22)内并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6)相抵持,所述珩磨头(32)用于伸出至所述容纳槽(22)外。
10.一种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磨杆。
CN202321161837.5U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Active CN219562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1837.5U CN21956263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61837.5U CN21956263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62639U true CN219562639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0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61837.5U Active CN21956263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626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2433B (zh) 全自动压紧工件装置
EP0166589A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manufacture of pistons
CN219562639U (zh) 一种复合磨杆及磨床
CN102101195B (zh) 多工位精密加工方形壳体的液压铣夹具
CN112547966A (zh) 一种弹性尾顶模具
CN211805168U (zh) 一种金属圆筒夹持打磨装置
CN113458917B (zh) 一种精确制导舵机外壳打磨夹具
CN212240310U (zh) 用于外圆磨床上夹持轴套类零件的专用夹具
CN114012553A (zh) 一种可调弧度的打磨头
CN109877399B (zh) 一种锥齿轮齿面倒角工装
JP2002137152A (ja) 加工装置および加工方法
CN114619061B (zh) 活塞孔加工装置
CN214488849U (zh) 一种整体式差速器壳体内球面车削加工夹具
CN220330997U (zh) 珩磨头规圆工装
CN111515774A (zh) 一种用于外圆磨床的专用夹具
CN216504295U (zh) 一种珩磨机
US2786312A (en) Work forming apparatus
CN219853910U (zh) 一种轴承套内外圈同步抛光工装
CN220839106U (zh) 一种新型内螺孔定位夹紧装置
CN217045587U (zh) 一种提高自行车配件定位精度的粗加工车床用夹具
CN216967404U (zh) 一种细长珩磨头
CN213887944U (zh) 一种弹性尾顶模具
CN210550425U (zh) 一种内圆磨床
CN113799027A (zh) 轴用快速夹紧装置
CN204584824U (zh) 桃形轮车用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