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5062U -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5062U
CN219545062U CN202320302502.4U CN202320302502U CN219545062U CN 219545062 U CN219545062 U CN 219545062U CN 202320302502 U CN202320302502 U CN 202320302502U CN 219545062 U CN219545062 U CN 219545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bine
worm
shell
base
support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25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定升
倪启全
邹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GHUA YUANYA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GHUA YUANYA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GHUA YUANYA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GHUA YUANYA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25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50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5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50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涉及转向助推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下支撑壳;下支撑壳与底座固定安装,所述的下支撑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支架;支架与下支撑壳焊接固定;所述的支架在远离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蜗杆;第一蜗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下支撑壳在远离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涡轮;第一涡轮与第一蜗杆啮合连接;下支撑壳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传动轴的圆槽;在下支撑壳的内部安装有连接轴,在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涡轮,在下支撑壳的表面位置设置有支架,在支架上安装有第一蜗杆,第一蜗杆与第一涡轮啮合连接,在第一蜗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电机,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实现第一涡轮带动上支撑壳做360度旋转。

Description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转向助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背景技术
我们常见的助力转向有机械液压助力、电子液压助力、电动助力三种。机械液压助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液压泵、油管、压力流体控制阀、V型传动皮带、储油罐等等。这种助力方式是将一部分发动机动力输出转化成液压泵压力,对转向系统施加辅助作用力,从而使轮胎转向。根据系统内液流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常压式液压助力和常流式液压助力。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2110743151.6公开了一种水下助推装置,包括:舱体,所述舱体内设有推进器;把手,所述把手设置两个,两个所述把手对称设置于所述舱体的侧面;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两组,两组所述连接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舱体和所述把手之间将所述把手和所述舱体转动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连接组件架构把手和舱体进行转动连接,则潜水人员在潜水过程只需要转动把手即可改变方向,使得水下助推装置在潜水过程改变方向简易,以提高潜水人员的使用体验感。
上述专利中的助推装置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推力的传递,当安装在船舶上时,船舶需要转向操作时,不能通过机械结构进行调节,还需要水手潜入水中来进行转动助推装置,这样就不便于船舶的及时转向操作,且还需要人员进行转动,很容易发生危险,为此,我们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专利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在本助推装置上设置有两个蜗杆与涡轮,第一涡轮实现360度旋转,第二涡轮实现180度旋转,可以更好的便于助推装置的旋转,可以更好的实现船舶的转向,连接架可以180度旋转,还可以减小船舶转弯的半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助推装置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推力的传递,当安装在船舶上时,船舶需要转向操作时,不能通过机械结构进行调节,还需要水手潜入水中来进行转动助推装置,这样就不便于船舶的及时转向操作,且还需要人员进行转动,很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下支撑壳;所述的下支撑壳与底座固定安装,所述的下支撑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支架;所述的支架与下支撑壳焊接固定;所述的支架在远离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蜗杆;所述的第一蜗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的下支撑壳在远离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涡轮;所述的第一涡轮与第一蜗杆啮合连接;所述的下支撑壳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传动轴的圆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下支撑壳的上方还设置有上支撑壳;所述的上支撑壳的表面设置有支撑架;在支撑架的支板上设置有第二蜗杆,所述的第二蜗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的第二蜗杆与第二涡轮啮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第一涡轮与下支撑壳内部安装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涡轮通过连接轴与传动轴固定连接;在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电机通过第一蜗杆带动第一涡轮转动;所述的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蜗杆带动第二涡轮转动;第二涡轮通过连接带动连接架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涡轮可以呈360度旋转,第二涡轮的旋转范围为18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时候,在下支撑壳的内部安装有连接轴,在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涡轮,在下支撑壳的表面位置设置有支架,在支架上安装有第一蜗杆,第一蜗杆与第一涡轮啮合连接,在第一蜗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电机,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实现第一涡轮带动上支撑壳做360度旋转;
2.本实用新型,在上支撑壳的表面安装有支撑架,在支撑架上安装有第二蜗杆,在上支撑壳远离下支撑壳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涡轮,第二涡轮通过连接轴与上支撑壳内部安装的传动轴固定连接,在连接轴上还固定在有连接架,在连接架远离连接轴的一端连接桨叶,通过第二涡轮转动实现桨叶的方向调整,可以将桨叶的位置呈180度调节,可以更好的实现船舶在转向时的侧面推力;
3.本实用新型,连接轴和连接架在第二涡轮的带动下转动,可以减小船舶在转弯时的半径,可以使得船舶快速的转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上方视角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底部结构仰视图。
图中:1-底座、2-支架、3-第一蜗杆、4-第一电机、5-下支撑壳、6-第一涡轮、7-上支撑壳、8-连接架、9-第二涡轮、10-支撑架、11-第二蜗杆、12-第二电机、13-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下支撑壳5;所述的下支撑壳5与底座1固定安装,所述的下支撑壳5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支架2;所述的支架2与下支撑壳5焊接固定;所述的支架2在远离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蜗杆3;所述的第一蜗杆3的一端与第一电机4连接;所述的下支撑壳5在远离底座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涡轮6;所述的第一涡轮6与第一蜗杆3啮合连接;所述的下支撑壳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传动轴13的圆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的时候,在下支撑壳5远离底座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涡轮6,在下支撑壳5的表面上设置有支架2;在支架2上安装有第一蜗杆3,第一蜗杆3与第一涡轮6互相啮合,在第一蜗杆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通过第一蜗杆3带动第一涡轮6转动,从而实现上支撑壳7的360度旋转;
所述的下支撑壳5的上方还设置有上支撑壳7;所述的上支撑壳7的表面设置有支撑架10;在支撑架10的支板上设置有第二蜗杆11,所述的第二蜗杆1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2;所述的第二蜗杆11与第二涡轮9啮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支撑壳7远离下支撑壳5的一端设置有传动轴13,传动轴13上通过连接轴安装有第二涡轮9;在上支撑壳7的表面安装有支撑架10;在支撑架10上安装有第二蜗杆11,第二蜗杆11与第二涡轮9互相啮合,在第二蜗杆1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2,使得第二涡轮9带动传动轴13和连接架8实现180度旋转。
本实施例中,第一涡轮6与下支撑壳5内部安装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涡轮9通过连接轴与传动轴13固定连接;在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架8。
具体一点的,所述的第一涡轮6与下支撑壳5呈平行状态安装;所述的第二涡轮9与上支撑壳7呈垂直状态安装。
所述的第一电机4通过第一蜗杆3带动第一涡轮6转动;所述的第二电机12通过第二蜗杆11带动第二涡轮9转动;第二涡轮9通过连接带动连接架8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涡轮呈垂直设置安装,这样可以实现该助推装置的多个方向的转动,当第一涡轮6带动上支撑壳7转动的时候,在上支撑壳7上设置第二蜗杆11带动第二涡轮9和连接轴同时转动,可以将船舶的转向桨叶快速的旋转到位,由于连接架8的旋转范围为180度,这样可以减小船舶的转弯半径,使得船舶可以快速转弯或掉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的时候,在下支撑壳5远离底座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涡轮6,在下支撑壳5的表面上设置有支架2;在支架2上安装有第一蜗杆3,第一蜗杆3与第一涡轮6互相啮合,在第一蜗杆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通过第一蜗杆3带动第一涡轮6转动,从而实现上支撑壳7的360度旋转;
在上支撑壳7远离下支撑壳5的一端设置有传动轴13,传动轴13上通过连接轴安装有第二涡轮9;在上支撑壳7的表面安装有支撑架10;在支撑架10上安装有第二蜗杆11,第二蜗杆11与第二涡轮9互相啮合,在第二蜗杆1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2,使得第二涡轮9带动传动轴13和连接架8实现180度旋转;
两个涡轮呈垂直设置安装,这样可以实现该助推装置的多个方向的转动,当第一涡轮6带动上支撑壳7转动的时候,在上支撑壳7上设置第二蜗杆11带动第二涡轮9和连接轴同时转动,可以将船舶的转向桨叶快速的旋转到位,由于连接架8的旋转范围为180度,这样可以减小船舶的转弯半径,使得船舶可以快速转弯或掉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下支撑壳(5);所述的下支撑壳(5)与底座(1)固定安装,所述的下支撑壳(5)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支架(2);所述的支架(2)与下支撑壳(5)焊接固定;所述的支架(2)在远离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蜗杆(3);所述的第一蜗杆(3)的一端与第一电机(4)连接;所述的下支撑壳(5)在远离底座(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涡轮(6);所述的第一涡轮(6)与第一蜗杆(3)啮合连接;所述的下支撑壳(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传动轴(13)的圆槽;
所述的下支撑壳(5)的上方还设置有上支撑壳(7);所述的上支撑壳(7)的表面设置有支撑架(10);在支撑架(10)的支板上设置有第二蜗杆(11),所述的第二蜗杆(1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电机(12);所述的第二蜗杆(11)与第二涡轮(9)啮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涡轮(6)与下支撑壳(5)内部安装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涡轮(9)通过连接轴与传动轴(13)固定连接;在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架(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涡轮(6)与下支撑壳(5)呈平行状态安装;所述的第二涡轮(9)与上支撑壳(7)呈垂直状态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机(4)通过第一蜗杆(3)带动第一涡轮(6)转动;所述的第二电机(12)通过第二蜗杆(11)带动第二涡轮(9)转动;第二涡轮(9)通过连接带动连接架(8)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涡轮(6)可以呈360度旋转,第二涡轮(9)的旋转范围为180度。
CN202320302502.4U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Active CN2195450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2502.4U CN219545062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2502.4U CN219545062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5062U true CN219545062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7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2502.4U Active CN219545062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50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85018B2 (en) Marine drive system
CN100497082C (zh) 整体全回转升降式舵桨装置
CN201737152U (zh) 一种整体升降式全回转辅助推进装置
JP2013525198A (ja) 電気海洋表面駆動装置
CN211139635U (zh) 一种舷外机低耗能自稳定悬挂装置
CN219545062U (zh) 一种能够实现船舶快速转向的侧面助推装置
CN110304224A (zh) 侧推潜航器及潜航方法
CN2306949Y (zh) 机动船的减阻增速节能装置
CN107554738B (zh) 无人船一体化电动推进器
CN112441209A (zh) 双导叶双向进流无轴侧推装置
JP2008068796A (ja) 船舶の推進方法及び装置
EP1512623A2 (en) Steering device
CN214648954U (zh) 一种舵桨推进器
CN110341916B (zh) 一种水下机器人的倾转推进装置及系统
CN213323629U (zh) 一种新型高稳定性升降侧推器
CN213862642U (zh) 水路交通设备及其传动箱
CN201951706U (zh) 高效舵
CN219487709U (zh) 一种新型无人船的传动结构
CN202089230U (zh) 新型全回转桨转舵
CN216093152U (zh) 一种基于污水处理用潜水搅拌机设备
CN2685233Y (zh) 船用表面桨推进装置
CN216783829U (zh) 一种空气动力船辅助转向装置
CN206466148U (zh) 一种新型推进器
CN217730749U (zh) 一种船舶转向系统
CN113002748B (zh) 排水驱动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