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4705U -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4705U
CN219544705U CN202321033190.8U CN202321033190U CN219544705U CN 219544705 U CN219544705 U CN 219544705U CN 202321033190 U CN202321033190 U CN 202321033190U CN 219544705 U CN219544705 U CN 2195447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collision
box
impact
installation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331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婷
张明泽
盛守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3319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47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47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47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该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和支撑块,防撞梁主体上设置有吸能盒安装位和支撑块安装位,支撑块安装位设于吸能盒安装位靠近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一侧,支撑块安装在支撑块安装位,且支撑块的一端部与防撞梁主体连接,支撑块远离防撞梁主体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安装位所在的一侧设置。当车辆发生偏置碰撞或小角度碰撞时,防撞梁溃缩变形后,支撑块可以溃缩变形,从而协助防撞梁主体吸收掉部分偏置碰撞能量,同时碰撞能量传力路径可能改变,从而避免车身前纵梁吸收过多能量变形过大,保护车身前纵梁,更大限度保护车内乘员安全。

Description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防撞梁总成在车辆受到正面碰撞时可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减轻撞击对车身的损害,降低乘员位置处的结构变形,保障乘员安全。除了正面碰撞以外,偏置碰撞、小角度碰撞等也是考核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传统防撞梁总成在吸能盒处仅形成单一传力路径,导致车辆的偏置碰撞指标效果不佳,偏置碰撞时,碰撞的能量容易传递到乘员舱,对乘员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和支撑块,所述防撞梁主体上设置有吸能盒安装位和支撑块安装位,所述支撑块安装位设于所述吸能盒安装位靠近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一侧,所述支撑块安装在所述支撑块安装位,且所述支撑块的一端部与所述防撞梁主体连接,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一端部朝向所述吸能盒安装位所在的一侧设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块和所述吸能盒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可选地,所述支撑块包括支撑块主体及与所述支撑块主体的一侧连接的突出部,所述支撑块主体为中空立柱,所述突出部和所述支撑块主体之间形成有插槽;
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内部形成有贯通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防撞梁腔体,所述突出部由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插入所述防撞梁腔体中,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一侧腔壁插入所述插槽中。
可选地,所述支撑块主体朝向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侧面沿所述突出部的插入方向延伸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所述突出部和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连接有第一紧固件;
和/或,所述突出部上开设有减重孔。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腔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防撞梁腔体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
所述突出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有所述突出部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突出部插入对应的所述防撞梁腔体中。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包括吸能盒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梁,所述吸能盒安装在所述吸能盒安装位,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一端部和所述吸能盒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可选地,所述吸能盒的顶面和底面分别朝向所述防撞梁主体延伸有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内部形成有贯通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防撞梁腔体,所述吸能盒和所述防撞梁主体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防撞梁腔体和所述第二安装面的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吸能盒的内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吸能盒的吸能盒腔体;
和/或,所述吸能盒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溃缩导槽。
可选地,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一端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吸能盒通过所述安装板与车辆纵梁相连,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吸能盒焊接。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主体、所述吸能盒、所述支撑块和所述安装板均为铝质的挤出型材结构。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包括防撞梁主体和支撑块,防撞梁主体上设置有吸能盒安装位和支撑块安装位,支撑块安装位设于吸能盒安装位靠近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一侧,支撑块安装在支撑块安装位上,且支撑块的一端部与防撞梁主体连接,支撑块远离防撞梁主体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安装位所在的一侧设置,当车辆发生偏置碰撞或小角度碰撞时,防撞梁主体溃缩变形后,支撑块可以溃缩变形,从而协助防撞梁主体吸收掉部分偏置碰撞能量,同时碰撞能量传力路径可能改变,即碰撞物体沿着防撞梁主体的外表面向外侧(即远离车辆纵向中心轴线的方向)侧滑传力释放能量,从而避免车身前纵梁吸收过多能量而变形过大,从而保护了车身前纵梁,更大限度保护了车内乘员安全。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块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防撞梁主体;11、防撞梁第一腔体;12、防撞梁第二腔体;13、防撞梁第三腔体;2、吸能盒;21、第一安装面;22、第二安装面;23、吸能盒第一腔体;24、吸能盒第二腔体;25、溃缩导槽;3、支撑块;31、支撑块主体;32、突出部;33、减重孔;34、第一安装孔;35、固定板;36、插槽;4、安装板;5、焊缝;6、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梁,包括防撞梁主体1和支撑块3。其中,防撞梁主体1上设置有吸能盒安装位和支撑块安装位,支撑块安装位设于吸能盒安装位靠近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的一侧,支撑块3安装在支撑块安装位上,且支撑块3的一端部与防撞梁主体1连接,也就是说,吸能盒安装位和支撑块安装位设置在防撞梁主体1的同一侧,示例性地,以防撞梁主体在车辆上的安装方位为参照,吸能盒安装位和支撑块安装位均设置在防撞梁主体1的后侧,且支撑块安装位相较于吸能盒安装位更靠近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设置。并且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安装位所在的一侧设置,也就是说,支撑块3的一端部与防撞梁主体1连接,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安装位所在的一侧设置。
具体实现时,支撑块3安装在支撑块安装位上,支撑块3具有朝向吸能盒安装位的一侧和背向吸能盒安装位的一侧,背向吸能盒安装位的一侧也即朝向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的一侧,朝向吸能盒安装位的一侧也即背向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的一侧,支撑块安装位设于吸能盒安装位靠近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一侧,当吸能盒2安装在吸能盒安装位上时,支撑块3位于吸能盒2靠近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一侧,且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2所在的一侧设置,即支撑块3朝向吸能盒安装位的一侧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2所在的一侧设置。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主体,通过在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设置吸能盒2和支撑块3,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吸能盒2发生溃缩变形,吸收掉大部分能量,从而避免与吸能盒2连接的车身前纵梁发生较大变形。当车辆发生偏置碰撞或小角度碰撞时,防撞梁主体1和吸能盒2溃缩变形后,由于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2设置,从而使得吸能盒2能够与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接触,支撑块3可以斜撑在防撞梁主体1和吸能盒2之间,支撑块3可以溃缩变形,从而协助吸能盒2吸收掉部分偏置碰撞能量,同时由于支撑块3斜撑在防撞梁主体1和吸能盒2之间,碰撞能量传力途径可能改变,不再由吸能盒2继续溃缩吸能,而是碰撞物体沿着防撞梁主体1的外表面向外侧(即远离车辆中心轴线的方向)侧滑传力释放能量,从而避免车身前纵梁本身吸收过多能量而变形过大,从而保护了车身前纵梁,更大限度保护了车内乘员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块3包括支撑块主体31及与支撑块主体31的一侧连接的突出部32,支撑块主体31为中空立柱,参照图4和图5所示,支撑块主体3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一方面可以发生溃缩变形吸收偏置能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支撑块3的质量,满足防撞梁主体1的轻量化需求,突出部32和支撑块主体31之间形成有插槽36,为了方便支撑块3在防撞梁主体1上的固定,插槽36的具体形状本公开不作限定,只要与防撞梁主体1的一侧腔壁相适配,且能保证防撞梁主体1的一侧腔壁能够插入此插槽36即可,进而保证支撑块3和防撞梁主体1之间的连接与固定。
参照图1所示,防撞梁主体1的内部形成有贯通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的防撞梁腔体,即防撞梁腔体的两端部与外部贯通,突出部32由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插入防撞梁腔体中,即突出部32填充在防撞梁腔体中可以提高突出部32位置处的防撞梁主体1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防撞梁主体1的一侧腔壁插入插槽36中以实现支撑块3的固定。同时,防撞梁主体1的两端部呈楔形设置,此楔形结构便于布置支撑块3,如此可以使得支撑块3整体能隐藏式设计,不会相对防撞梁主体1的两端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所示,支撑块主体31朝向防撞梁主体1的侧面沿突出部32的插入方向延伸有固定板35,固定板35、突出部32和防撞梁主体1的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4,第一安装孔34配合连接有第一紧固件,当支撑块3安装在防撞梁主体1上时,第一紧固件分别贯穿固定板35、防撞梁主体1的一侧腔壁和突出部32上的第一安装孔34,实现支撑块3的固定,具体地,支撑块3和防撞梁主体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安装,在支撑块3受到碰撞发生变形后便于及时更换,保证车辆性能,保障乘员安全。应当说明的是,支撑块3与防撞梁主体1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连接,只要能够便于更换保证维修方便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在突出部32上开设减重孔33,在改善偏置碰撞效果的同时满足轻量化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腔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防撞梁腔体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防撞梁腔体有三个,分别为防撞梁第一腔体11、防撞梁第二腔体12和防撞梁第三腔体13,防撞梁腔体用于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减少传递至车辆纵梁的能量;突出部3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一般不多于防撞梁腔体的数量,所有突出部32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突出部32插入对应的防撞梁腔体中,参照图2所示,突出部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突出部32分别对应插入防撞梁第二腔体12和防撞梁第三腔体13中。
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包括吸能盒2和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防撞梁,吸能盒2设置在吸能盒安装位上,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和吸能盒2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吸能盒2安装吸能盒安装位上,即,吸能盒2安装在防撞梁主体1的一侧临近端部的位置,支撑块3位于吸能盒2靠近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的一侧,也就是说,吸能盒2和支撑块3安装在防撞梁主体1的同一侧,示例性地,以防撞梁在车辆上的安装方位为参照,吸能盒2和支撑块3均安装在防撞梁主体1的后侧,且支撑块3相较于吸能盒2更靠近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设置;以车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参照,吸能盒2朝向中心轴线的一侧定义为吸能盒2的内侧,吸能盒2背向中心轴线的一侧定义为吸能盒2的外侧,支撑块3位于吸能盒2的外侧。并且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2设置,也就是说,支撑块3的一端部与防撞梁主体1连接,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2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车辆发生偏置碰撞或小角度碰撞之前,支撑块3仅安装固定在防撞梁主体1上,而与吸能盒2之间没有连接和固定,如此设置有利于吸能盒2在发生碰撞初期的溃缩变形,以便于通过吸能盒2吸收掉部分碰撞能量;然后当吸能盒2发生一定的溃缩变形后,支撑块3斜撑在吸能盒2和防撞梁主体1之间,既可以通过支撑块3的溃缩变形协助吸能盒2吸收掉部分剩余碰撞能量,还可能通过支撑块3的斜撑作用改变剩余碰撞能量的传力路径,从而防止车身前纵梁本身吸收过多能量而变形过大。
在具体实施时,吸能盒2和支撑块3均安装在防撞梁主体1上,吸能盒2和支撑块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吸能盒2分别安装在防撞梁主体1的同一侧临近两端部的位置,两个支撑块3分别位于两个吸能盒2靠近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的一侧,即两个支撑块3分别位于两个吸能盒2的外侧,且支撑块3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部朝向吸能盒2设置。具体地,支撑块3设置在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吸能盒2设置在防撞梁主体1临近端部的位置。
进一步地,参照图1所示,支撑块3和吸能盒2之间具有安装间隙,也就是说,在未受到碰撞的初始状态下,支撑块3和吸能盒2并不接触,如此设置有利于吸能盒2在发生碰撞初期的溃缩变形,以便于通过吸能盒2吸收掉部分碰撞能量;然后当吸能盒2发生一定的溃缩变形后,支撑块3斜撑在吸能盒2和防撞梁主体1之间,可以通过支撑块3的溃缩变形协助吸能盒2吸收掉部分剩余碰撞能量,还可能通过支撑块3的斜撑作用改变剩余碰撞能量的传力路径,不再由吸能盒2继续溃缩吸能,而是碰撞物体沿着防撞梁主体1的外表面向外侧(即远离车辆中心轴线的方向)侧滑传力释放能量,从而避免车身前纵梁本身吸收过多能量而变形过大。同时,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可以实现防撞梁总成的有序变形,尽可能多的吸收碰撞能量,或者实现碰撞能量传力路径的改变,从而减少车辆的损失,保证乘员安全。
参照图3所示,吸能盒2的顶面和底面分别朝向防撞梁主体1延伸有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第一安装面21和第二安装面22上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防撞梁主体1的内部形成有贯通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的防撞梁腔体,在防撞梁腔体的上下侧面同样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配合连接有第二紧固件6,吸能盒2和防撞梁主体1通过穿设于第一安装面21、防撞梁腔体和第二安装面22的第二紧固件6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吸能盒2的内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吸能盒2的吸能盒腔体,吸能盒腔体的一端抵接在防撞梁腔体的一侧腔壁上,碰撞能量可经过防撞梁主体1传递至吸能盒2并由吸能盒2吸收。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吸能盒腔体有两个,为吸能盒第一腔体23和吸能盒第二腔体24。进一步地,吸能盒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溃缩导槽25,通过在吸能盒2的外侧壁上设置溃缩导槽25来引导汽车吸能盒2进行碰撞压缩变形,同时降低其碰撞初始阶段的碰撞力。
继续参照图3所示,吸能盒2远离防撞梁主体1的一端连接有安装板4,吸能盒2通过安装板4与车辆纵梁相连,安装板4与吸能盒2焊接,即安装板4与吸能盒2之间通过焊缝5连接,安装板4与车辆纵梁之间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方便对吸能盒2进行更换,可降低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主体1、吸能盒2、支撑块3和安装板4均为铝质的挤出型材结构,可以满足防撞梁总成的轻量化需求。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防撞梁总成的防撞梁主体1、吸能盒2、支撑块3和安装板4均为铝质的挤出型材结构,吸能盒2的一端与安装板4通过焊缝连接,吸能盒2的另一端与防撞梁主体1通过螺栓连接;支撑块3安装在防撞梁主体1的端部,支撑块3与防撞梁主体1通过螺栓连接,支撑块3上的突起部32插入防撞梁主体1的防撞梁腔体中。支撑块3本身可溃缩吸收碰撞能量,并且可以通过支撑块3斜撑在防撞梁主体1和吸能盒2之间改变碰撞能量传力路径。此防撞梁总成既改善了偏置碰撞吸能效果,又保证了防撞梁总成减重的轻量化需求。
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因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主体和支撑块,所述防撞梁主体上设置有吸能盒安装位和支撑块安装位,所述支撑块安装位设于所述吸能盒安装位靠近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一侧,所述支撑块安装在所述支撑块安装位,且所述支撑块的一端部与所述防撞梁主体连接,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一端部朝向所述吸能盒安装位所在的一侧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包括支撑块主体及与所述支撑块主体的一侧连接的突出部,所述支撑块主体为中空立柱,所述突出部和所述支撑块主体之间形成有插槽;
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内部形成有贯通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防撞梁腔体,所述突出部由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插入所述防撞梁腔体中,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一侧腔壁插入所述插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主体朝向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侧面沿所述突出部的插入方向延伸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所述突出部和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连接有第一紧固件;
和/或,所述突出部上开设有减重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腔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防撞梁腔体沿上下方向依次分布;
所述突出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有所述突出部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突出部插入对应的所述防撞梁腔体中。
5.一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盒和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所述吸能盒安装在所述吸能盒安装位,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一端部和所述吸能盒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的顶面和底面分别朝向所述防撞梁主体延伸有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内部形成有贯通所述防撞梁主体的端部的防撞梁腔体,所述吸能盒和所述防撞梁主体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防撞梁腔体和所述第二安装面的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的内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吸能盒的吸能盒腔体;
和/或,所述吸能盒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溃缩导槽。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远离所述防撞梁主体的一端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吸能盒通过所述安装板与车辆纵梁相连,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吸能盒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主体、所述吸能盒、所述支撑块和所述安装板均为铝质的挤出型材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CN202321033190.8U 2023-05-04 2023-05-04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5447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3190.8U CN219544705U (zh) 2023-05-04 2023-05-04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3190.8U CN219544705U (zh) 2023-05-04 2023-05-04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4705U true CN219544705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3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33190.8U Active CN219544705U (zh) 2023-05-04 2023-05-04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47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007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10481477B (zh)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734063U (zh) 车架前横梁总成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6709236U (zh) 防撞梁总成
CN219544705U (zh)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111565998B (zh) 轿车车身结构和车身
CN114475793B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113415342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210133184U (zh)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108583689B (zh) 具有传力结构的纵梁和汽车
CN213768723U (zh) 平台化车身的前部结构
CN220374636U (zh) 前机舱总成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20031897U (zh)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986544U (zh) 汽车前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9838527U (zh) 前防撞梁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5826657U (zh) 车辆的防撞总成和车辆
CN220924296U (zh) 前门洞总成和车辆
KR100610339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 임팩트 빔 및 그 장착구조
CN215851105U (zh) 一种副吸能盒装置及车辆
CN219312875U (zh) 一种车身门槛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2709296U (zh) 一种防撞梁与纵梁的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6734499U (zh) 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