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3948U - 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43948U CN219543948U CN202320075060.4U CN202320075060U CN219543948U CN 219543948 U CN219543948 U CN 219543948U CN 202320075060 U CN202320075060 U CN 202320075060U CN 219543948 U CN219543948 U CN 2195439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ld
- drawer
- cavity
- assembly
- in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包含定模组件、动模组件,在所述注塑模具的合模状态下,所述定模组件、动模组件之间具有用于进料注塑后冷却成型从而形成所述抽屉的注塑模腔;以所述动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脱离的方向为脱模方向,所述注塑模腔构成为,使所述抽屉的朝向或背离所述脱模方向的一端开口;所述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动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分离后,所述抽屉可直接从所述动模组件或所述定模组件脱离。据此,可以简化模具结构和脱模程序、减少对产品工件的划伤,保证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简化模具结构和脱模程序、减少对产品工件划伤的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医用血液柜中通常放置多个抽屉以存放血液样本,该血液柜用抽屉一般由塑料等材质注塑而成。
通常情况下,注塑模具包含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在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合模之后形成注塑模腔,进料通过注塑口进入注塑模腔并冷却成型从而形成抽屉产品。之后进行脱模时,抽屉先随动模组件一起与定模组件分离,再进行工件顶出操作,通过顶出机构将抽屉从动模组件上顶出,实现与动模组件的分离。
在现有技术中,抽屉冷却成型后,在抽屉的侧方还邻接有抽芯机构,该抽芯机构在抽屉的顶出方向上对抽屉有干涉限制,亦即,在工件顶出操作之前,需要先进行一个抽芯步骤,把干涉的抽芯机构从侧方抽出,然后才能将抽屉顶出。一方面,增加了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脱模过程的繁琐程度。另一方面,在抽芯机构抽出的过程中,以及抽屉的顶出过程中,都容易对抽屉造成拉伤划伤,降低产品质量。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简化模具结构和脱模程序,使产品更容易出模,从而降低模具成本、避免产品划伤成为技术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模具结构和脱模程序、减少对产品工件划伤的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为,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包含定模组件、动模组件,在所述注塑模具的合模状态下,所述定模组件、动模组件之间具有用于进料冷却成型从而形成所述抽屉的注塑模腔;以所述动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脱离的方向为脱模方向,所述注塑模腔构成为,使所述抽屉的朝向所述脱模方向的一端开口;所述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的特征在于:所述抽屉在冷却成型后可随所述动模组件一起与所述定模组件分离,之后,所述抽屉还能直接从所述动模组件脱离。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在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分离后,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抽芯操作,可直接将产品从动模组件上脱离,简化了模具结构和脱模程序,减少了对产品工件划伤。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注塑模腔具有沿着与所述脱模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底部模腔,以及从所述底部模腔的外边缘向所述动模组件一侧延伸、且环绕所述底部模腔一周的侧方模腔。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进料在注塑模腔中冷却成型,即可形成一端开口的抽屉产品。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侧方模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脱模方向平行。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形成的抽屉的侧板也与脱模方向平行,这样在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分离后,可直接将产品从动模组件上脱离,简化了模具结构和脱模程序,减少了对产品工件划伤。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底部模腔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以与所述脱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径向,则所述侧方模腔的至少一部分,越靠近所述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就越向径向外侧偏移。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形成的抽屉为喇叭口的样式,也便于从动模组件上脱离。
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以与所述脱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径向,则所述侧方模腔还具有位于所述侧方模腔的径向外侧、向所述底部模腔的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把手模腔,所述至少一个把手模腔的朝向所述底部模腔的一端与所述侧方模腔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
根据前述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抽屉上形成抽屉把手,便于手持。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血液柜用抽屉,在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分离后,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抽芯操作,可直接将产品从动模组件上脱离,简化了模具结构和脱模程序,减少了对产品工件划伤,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进行描述和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某些方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例示的血液柜用抽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例示的模具在前后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例示的模具在横向的截面图。
图4是例示的模具在横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对比例的模具示意图。
附图文字说明:
100 模具
1 定模组件
2 动模组件
21 模架
22 模芯
23 螺栓
24 冷却管路
25 注塑模腔
250 底部模腔
251 第一侧方模腔
252 第二侧方模腔
253 第三侧方模腔
254 第四侧方模腔
255 第一把手模腔
256 第二把手模腔
201 第一顶块
202 第二顶块
3 后顶板
301 第一顶块支撑杆
302 第二顶块支撑杆
32 顶出导向杆
33 复位弹簧
34 复位导向杆
5 注料口
6 抽屉
60 底板
61 第一侧板
62 第二侧板
63 第三侧板
64 第四侧板
65 把手
66 把手
7 分型面
100’模具
1’定模组件
2’动模组件
3’后顶板
6’抽屉
60’底板
62’侧板
66’把手
8’抽芯机构
9’斜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等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它要素的可能。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本文有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本部分中未详细描述的部件、部件的具体型号等参数、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控制电路,可被认为是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抽屉)
首先,参照图1对血液柜用抽屉进行说明。图1是血液柜用抽屉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抽屉6一般放置于医用血液柜中,用于存放血液样本,在通常的例子中,抽屉6为塑料材质熔铸而成。作为一例,抽屉6包含底板60,以及从底板60的外边缘向底板60的一侧延伸的第一侧板61、第二侧板6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第一侧板61、第二侧板6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相互连接而构成环绕底板60一周的样式,并使抽屉6的远离底板60的一端开口。
其中,底板60为图1所示的平行四边形,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相互平行,第一侧板61、第二侧板62相互平行且朝一侧倾斜。可以理解,抽屉6并不局限于上述样式,底板60可以是圆形、多边形等多种样式,相应的从底板60的外边缘向底板60的一侧延伸的侧板也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第一侧板61、第二侧板6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对于抽屉6的样式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仅以图1所示的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在抽屉6的熔铸过程中,抽屉6的开口端朝向后述的动模组件2设置,且在动模组件2与后述的定模组件1的分离过程即脱模过程中,抽屉6跟随动模组件2一起运动并与定模组件1分离。实际上,抽屉6的开口端也可以朝向定模组件1设置,并在脱模过程中与定模组件1保持一体而与动模组件2分离,这里不过多赘述。
在一种优选的方式中,抽屉6具有把手(65,66)。作为一例,把手(65,66)位于抽屉6的开口端,其中,把手65的一端固定于第一侧板61,另一端向底板60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一侧板61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即把手65与第一侧板61之间具有一定空间,以便于手持把握。同样的,把手66的一端固定于第二侧板62,另一端向底板60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二侧板6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可以理解,把手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把手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第一侧板61、第二侧板6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中的任一个的外侧,只要便于手持把握即可,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模具)
以下参照图2-4对抽屉模具100进行具体说明。图2是模具在前后方向的截面图,图3是模具在横向的截面图,图4是模具在横向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模具100包含定模组件1、动模组件2。熔铸过程中,动模组件2向靠近定模组件1的方向运动并与定模组件1合模,进料从注料口5注入注塑模腔25,待进料冷却成型即在注塑模腔25对应的位置形成抽屉6,之后动模组件2带动抽屉6与定模组件1一起分离,最后再将抽屉6从动模组件2上分离。熔铸过程中,定模组件1固定不动,动模组件2执行合模、脱模的相应动作。
作为一例,动模组件2包含模架21、模芯22,模芯22通过螺栓23固定于模架21的朝向定模组件1的一侧。具体而言,模芯22的朝向动模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螺栓连接孔,安装过程中,螺栓23穿过模架21并连接于模芯22的螺栓连接孔。这里对螺栓23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起到固定连接作用即可。通常情况下,模芯22构成抽屉6的内侧形状的模具部分,定模组件1则被设置为构成抽屉6的外侧形状的模具部分。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模芯22内设置有冷却管路24,冷却管路24分别与模芯22内的螺栓连接孔连通。工作过程中,冷却水可以从冷却管路24进入各个螺栓连接孔形成冷却循环,从而对模芯22和注塑进料进行冷却。由于不是本发明的重点,这里不过多赘述。
接下来,对注塑模腔进行具体说明。
在合模状态下,动模组件2、定模组件1之间的接触面构成分型面7,分型面7主要分布于图2所示的模架21、模芯22与定模组件1之间。其中,在分型面7的与模芯22对应的位置,形成注塑模腔25。注塑模腔25具有与抽屉6对应的形状和尺寸,被用于容纳注入模具100内部的进料并使进料冷却成型从而形成抽屉6。
具体而言,注塑模腔25具有与抽屉6的底板60对应的底部模腔250,还具有与抽屉6的侧板对应的、从底部模腔250的外边缘向动模组件2的一侧延伸、且环绕底部模腔250一周的侧方模腔,例如与第一侧板61对应的第一侧方模腔251,与第二侧板62对应的第二侧方模腔252,以及图3所示的与第三侧板63对应的第三侧方模腔253、与第四侧板64对应的第四侧方模腔254。其中,底部模腔250、第一侧方模腔251、第二侧方模腔252、第三侧方模腔253、第四侧方模腔254分别用于熔铸形成抽屉6的底板60、第一侧板61、第二侧板6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
此外,在第一侧方模腔251的朝向动模组件2的端部还设置有与把手65对应的、向底部模腔250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把手模腔255,在第二侧方模腔252的朝向动模组件2的端部还设置有与把手66对应的、向底部模腔250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把手模腔256,第一把手模腔255、第二把手模腔256分别与第一侧方模腔251、第二侧方模腔252连通且保持规定的间隔,以分别用于熔铸形成把手65、把手66。
为了便于说明,本文以动模组件2与定模组件1分离的方向为脱模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该脱模方向即为图示的左方。在抽屉6的熔铸过程中,抽屉6的开口端优选地朝向脱模方向设置。此时,注塑模腔25的底部模腔250的延伸方向与脱模方向交叉,为了便于说明,以与脱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径向,则在径向截面中,以注塑模腔25的第三侧方模腔253、第四侧方模腔254延伸的方向为模具100的前后方向,以第一侧方模腔251、第二侧方模腔252延伸的方向为模具100的横向。本文如无特别说明,关于方向的表述与此同。
在本实施例中,与抽屉6相对应,注塑模腔25在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的截面中,构成为朝脱模方向开口的样式。其中,底部模腔250与脱模方向交叉设置,而第一侧方模腔251、第二侧方模腔252、第三侧方模腔253、第四侧方模腔254分别与脱模方向平行地设置。由此,在进料冷却成型为抽屉6后,抽屉6的第一侧板61、第二侧板62、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也与脱模方向平行,这样使抽屉6在脱模方向上与模芯22之间没有拦阻地、直接从模芯22上脱离,即在与脱模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不再需要额外的抽芯步骤。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逆着脱模方向、从动模组件2望向定模组件1的视角下,底部模腔250为平行四边形,与抽屉6的底板60的形状、尺寸相对应。实际上,底部模腔250的形状还可以是圆形、多边形等不同的形状,不局限于平行四边形,这里不过多赘述。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底部模腔250与脱模方向交叉设置,优选地底部模腔250与脱模方向相互垂直。而侧方模腔中的至少一部分,越靠近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就越向径向外侧偏移。具体而言,第一侧方模腔251、第二侧方模腔252、第三侧方模腔253、第四侧方模腔254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是越靠近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就越向径向外侧偏移,从而使底模模腔250在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的截面中,构成为越靠近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就越大的样式。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底部模腔250与脱模方向垂直设置,而第一侧方模腔251、第二侧方模腔252均越靠近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就越向径向外侧偏移,从而使底模模腔250在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的截面中,构成为越靠近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就越大的八字形样式。由此,冷却成型后的抽屉6越靠近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就越大,这样使抽屉6在脱模方向上与模芯22之间没有拦阻地、直接从模芯22上脱离,即在与脱模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不再需要额外的抽芯步骤。可以理解,第三侧方模腔253、第四侧方模腔254也可以越靠近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就越向径向外侧偏移,这里不过多赘述。
(脱模过程)
接下来,对脱模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作为一例,如图2-4所示,在模架21的朝向定模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分别与注塑模腔25的第三侧方模腔253、第四侧方模腔254的朝向动模组件2的一端抵接。换句话说,在抽屉6冷却成型后,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分别与抽屉6的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的远离底板60的一端抵接。
在模架21的远离定模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后顶板3,后顶板3与第一顶块支撑杆301、第二顶块支撑杆302固定连接,第一顶块支撑杆301、第二顶块支撑杆302穿过模架21后分别与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固定连接。亦即,后顶板3通过第一顶块支撑杆301、第二顶块支撑杆302与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实现了固定连接。
此外,在模架21的远离定模组件1的一侧,还设置有顶出导向杆32、复位弹簧33和复位导向杆34,复位弹簧33与后顶板3和模架21固定连接,顶出导向杆32和复位导向杆34与模架21固定连接并穿过后顶板3,以对后顶板3的运动方向进行引导限制。这里对顶出导向杆32、复位弹簧33和复位导向杆34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模具注塑时,进料从注料口5进入模具100内部,待冷却成型后进行脱模。脱模时,动模组件2带着后顶板3和抽屉6一起沿脱模方向移动,并实现与定模组件1的分离,此时,抽屉6位于动模组件2上。
之后,进行工件顶出操作。后顶板3在外部注塑机的推动下向模架21的方向运动,模芯22与模架21固定不动。后顶板3沿着顶出导向杆32、通过第一顶块支撑杆301和第二顶块支撑杆302推动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朝向远离模架21的方向运动,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再分别推动抽屉6的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从而使抽屉6与模芯22分离,即实现了抽屉6与动模组件2的分离。
在抽屉6与动模组件2分离后,后顶板3在复位弹簧33的弹力作用下,沿着复位导向杆34、朝脱模方向回退,以进行下一次的合模和注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对比)
以下参照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对比。图5是对比例的模具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对比例中,模具100’包含定模组件1’、动模组件2’,以及后顶板3’。在熔铸状态下,进料注入模具100’后冷却成型,形成抽屉6’,抽屉6’被设置为朝向动模组件2’的方向开口,具有底板60’、从底板60’的外边缘向动模组件2’的一侧延伸的侧板62’,以及位于侧板62’的把手66’。
此外,在熔铸状态下,模具100’还包含与抽屉6’的侧板62’邻接的抽芯机构8’,以及连接于后顶板3’和抽屉6’之间的斜顶机构9’。此时,斜顶机构9’的远离后底板3’的一端从抽屉6’的开口端伸入并与底板60’抵接。
待进料冷却成型后,抽屉6’以及抽芯机构8’跟随动模组件2’一起朝脱模方向运动并与定模组件1’分离。之后,准备进行工件顶出操作。但由于抽芯机构8’在把手66’处延伸进入抽屉6’的侧方,对抽屉6’的朝向定模组件1’的顶出运动有干涉限制。因此,需要先将抽芯机构8’从抽屉’的侧方抽出,再通过后顶板3’推动斜顶机构9’朝定模组件1’的方向运动,从而将抽屉6’顶出,实现与动模组件2’的分离。
由此,该对比例中,在工件顶出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一个抽芯步骤,即先把干涉的抽芯机构8’从侧方抽出,然后才能将抽屉6’顶出。一方面,增加了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脱模过程的繁琐程度。另一方面,在抽芯机构8’抽出的过程中,以及斜顶机构9’顶出抽屉6’的过程中,抽芯机构8’和斜顶机构9’都容易对抽屉6’造成拉伤划伤,降低产品质量。
相比之下,本实用新型的模具100,由于在抽屉6的脱模过程中没有额外的干涉和拦阻,故省去了侧方的抽芯步骤,可以直接通过后顶板3推动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实现抽屉6与动模组件2的分离。一方面,简化了模具结构和脱模程序,使产品更容易出模,降低模具成本,也降低了划伤的可能。另一方面,第一顶块201、第二顶块202只与抽屉6的第三侧板63、第四侧板64的远离底板60的一端抵接,进一步避免了对产品的划伤,保证了产品质量。
应当理解,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变更、置换、结合,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包含定模组件、动模组件,在所述注塑模具的合模状态下,所述定模组件、动模组件之间具有用于进料冷却成型从而形成所述抽屉的注塑模腔;
以所述动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脱离的方向为脱模方向,所述注塑模腔构成为,使所述抽屉的朝向所述脱模方向的一端开口;
所述抽屉在冷却成型后可随所述动模组件一起与所述定模组件分离,之后,所述抽屉还能直接从所述动模组件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塑模腔具有沿着与所述脱模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底部模腔,以及从所述底部模腔的外边缘向所述动模组件一侧延伸、且环绕所述底部模腔一周的侧方模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模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脱模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模腔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脱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径向,则
所述侧方模腔的至少一部分,越靠近所述脱模方向的下游侧就越向径向外侧偏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模腔还具有位于所述侧方模腔的径向外侧、向所述底部模腔的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把手模腔,所述至少一个把手模腔的朝向所述底部模腔的一端与所述侧方模腔之间保持规定的间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75060.4U CN219543948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75060.4U CN219543948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43948U true CN219543948U (zh) | 2023-08-18 |
Family
ID=87703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075060.4U Active CN219543948U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43948U (zh) |
-
2023
- 2023-01-09 CN CN202320075060.4U patent/CN2195439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036472A (en) | Ejection methods and linkage apparatus for stack molds | |
CN108943608B (zh) | 模具及其开模方法 | |
US11298859B2 (en) | In-mold assembly system for an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 |
CN212764506U (zh) | 一种二次顶出注塑模具 | |
CN219543948U (zh) | 一种血液柜用抽屉的注塑模具 | |
CN217573899U (zh) | 一种具有交叉角度脱模结构的模具 | |
CN110039719A (zh) | 自适应式注塑模具系统 | |
CN215039753U (zh) | 便于快速脱模的塑料制品用注塑模具 | |
US20060051452A1 (en) | Injection molding equipment having molded article ejector, and mehtod | |
CN209755972U (zh) | 一种强拉强扣且可自动出料的模具 | |
CN212736907U (zh) | 一种注塑模具 | |
CN210705858U (zh) | 一种注塑机顶针机构 | |
CN210011255U (zh) | 一种多角度抽芯新型注塑模具 | |
US7331779B2 (en) | Concurrent cooling mold | |
JP2002347085A (ja) | 射出成形金型 | |
CN107901360B (zh) | 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自动顶出装置及具有其的模具 | |
CN213288625U (zh) | 压铸机的废料取出机构 | |
CN211640843U (zh) | 一种能自动脱模的模具 | |
CN216968573U (zh) | 推顶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组件 | |
CN110091479A (zh) | 一种倒扣抽芯注塑模具 | |
CN217021276U (zh) | 一种料头自动弹出的模具 | |
CN221271919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的推板脱模机构 | |
CN215703708U (zh) | 一种双向注塑机成型模具 | |
CN115416239B (zh) | 一种车窗玻璃托架模具及其自动上料装置 | |
CN215242619U (zh) | 具有多脱模块的车篮注塑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