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06110U -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 Google Patents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06110U
CN219506110U CN202222949067.2U CN202222949067U CN219506110U CN 219506110 U CN219506110 U CN 219506110U CN 202222949067 U CN202222949067 U CN 202222949067U CN 219506110 U CN219506110 U CN 219506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arm
plate
upper joint
pillar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90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胜
陈智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490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06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06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6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该D柱上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三连接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及第三安装板。因此,在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三连接臂分别与其他板体结构连接时,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及第三安装板也同步与其他板体结构相连,形成一个空腔结构并形成了双重连接。进而增大了D柱上接头在与其他板体连接时的接触面积,增大D柱上接头的抗扭及抵抗变形能力,避免了由于现有技术的仅由连接臂与顶盖后横梁、D柱及C柱内板连接形成的单空腔结构刚度较低,在车身扭转时易发生变形的问题,增强了车身架构的强度。

Description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D柱上接头是车身D柱和顶盖后横梁的结合部,要承受相对较大的应力和变形,因而属于影响车身骨架扭转刚度的关键性结构,其强度将直接影响车身扭转刚度。
现有技术中常规D柱上接头大多数是三通结构的形式,且其内部结构往往是单连接的空腔结构,而空腔结构本身刚度较低,易发生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D柱上接头,其边缘包括有安装板结构,解决D柱上接头单连接的空腔结构导致车身骨架扭转刚度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的一种D柱上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及第三安装板。
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及所述第三安装板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及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由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的端面向同一侧弯折延伸而成。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分别由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且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的延伸方向为背离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的端面。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呈L形,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所述第一安装部由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有端缘弯折延伸而成。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有若干个工艺孔。
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的多边形板体,所述第二安装部由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的边缘弯折延伸而成。
具体地,所述第三连接臂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所述第三连接部为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第六板体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的多边形板体,所述第三安装部由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第六板体的边缘弯折延伸而成。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及所述第三连接臂注塑一体成型。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反。
本申请提出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D柱上接头总成,其包括顶盖后横梁、D柱,所述D柱上接头总成包括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D柱上接头。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所述第二连接臂连接所述D柱。
具体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包括内板和加强板,所述内板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内板、所述加强板及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一个第一空腔结构。
具体地,所述D柱包括D柱内板和D柱上接头加强板;所述D柱内板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D柱上接头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D柱内板、所述D柱上接头加强板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一个第二空腔结构。
具体地,还包括C柱内板,所述C柱内板包括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所述D柱还包括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内板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内板,所述第三连接部及所述D柱加强板形成第三空腔结构。所述第二内板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三连接臂。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的D柱上接头,本申请提出的D柱上接头的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及第三安装板。因此,在D柱上接头与顶盖后横梁、D柱及C柱内板连接形成D柱上接头总成时,其中顶盖后横梁与第一连接臂连接,使得顶盖后横梁的内板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同时顶盖后横梁的加强板也与第一安装部连接,从而在内板、加强板及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一空腔结构并形成了双重连接;D柱与第二连接臂连接,使得D柱内板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同时D柱上接头加强板也与第二安装部连接,从而在D柱内板、D柱上接头加强板及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二空腔结构并形成了双重连接;C柱内板与第三连接臂连接,使得C柱内板的第一内板与第三连接部连接的同时D柱加强板也与第三安装部连接,从而在第一内板,第三连接部及D柱加强板之间形成一个第三空腔结构并形成了双重连接。因此,D柱上接头通过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三连接臂及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及第三安装板与顶盖后横梁、D柱及C柱内板连接形成D柱上接头总成时形成了双重连接,进而增大了D柱上接头在与顶盖后横梁、D柱及C柱内板连接时的接触面积,增大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的抗扭及抵抗变形能力,避免了由于现有技术的仅由连接臂与顶盖后横梁、D柱及C柱内板连接形成的单空腔结构刚度较低,进而在车身扭转时易发生变形的问题,增强了车身架构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D柱上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D柱上接头与其他板体的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D柱上接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根据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D柱上接头总成,请参照图1至图3,其中,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D柱上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D柱上接头与其他板体的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D柱上接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该D柱上接头总成包括D柱上接头100、顶盖后横梁4、D柱5及C柱内板6,其中,本申请提供的D柱上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臂1、第二连接臂2和第三连接臂3。第一连接臂1、第二连接臂2和第三连接臂3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板10、第二安装板20及第三安装板30。
在本申请所述的D柱上接头100与顶盖后横梁4、D柱5及C柱内板6进行连接时,第一安装板10与顶盖后横梁4连接形成第一空腔103,第二安装板20与D柱连接形成第二空腔203,第三安装板30与C柱内板6连接形成第三空腔303。上述第一安装板10、第二安装板20及第三安装板30在与顶盖后横梁4、D柱5及C柱内板6进行连接时形成双重连接的作用,增加了D柱上接头100在与顶盖后横梁4、D柱5及C柱内板6连接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D柱上接头100及D柱上接头总成的抗扭及抵抗变形能力,避免了由于现有技术的仅由连接臂与顶盖后横梁4、D柱5及C柱内板6连接形成的单空腔结构刚度较低,进而在车身扭转时易发生变形的问题,增强了车身架构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10、第二安装板20及第三安装板30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101、第二连接部201、第三连接部301及第一安装部102、第二安装部202和第三安装部302。具体的,第一安装板10包括第一连接部101及第一安装部102,其中,第一连接部101由对应的第一连接臂1自由端的端面向一侧弯折延伸而成,第一安装部102由对应第一连接部101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且第一安装部102的延伸方向为背离第一连接臂1的自由端的端面;第二连接部201由对应的第二连接臂2自由端的端面向一侧弯折延伸而成,第二安装部202由对应第二连接部201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且第二安装部202的延伸方向为背离第二连接臂2的自由端的端面;第三连接部301由对应的第三连接臂3自由端的端面向一侧弯折延伸而成,第三安装部302由对应第三连接部301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且第三安装部302的延伸方向为背离第三连接臂3的自由端的端面。其中,第一连接部101、第二连接部201、第三连接部301均位于D柱上接头100的同一侧。
其中,第一连接部101与第一安装部102之间的弯折夹角可以为90度,使得第一连接臂1在对顶盖后横梁4进行支撑时,能够以最短距离受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车身框架的强度及支撑强度。同样地,第二连接部201与第二安装部202之间的弯折夹角可以为90度;第三连接部301与第三安装部302之间的弯折夹角可以为90度,使得第二连接臂2与D柱5及第三连接臂3与C柱内板6进行连接时,第二安装板20与D柱连接形成的第二空腔203及第三安装板30与C柱内板6连接形成的第三空腔303之间有第二安装板20和第三安装板30支撑,形成双重连接,进而保证车身框架的刚度更大,解决了车身扭转时易发生变形的问题,增强了车身整体架构的强度。
为了易与传统的SUV、MPV等车型的车体进行配合,更进一步地,D柱上接头的所有结构,包括上述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一安装部102与第一连接臂1、第二连接部201和第二安装部202与第二连接臂2以及第三连接部301和第三安装部302与第三连接臂3皆为一体成型,避免了各结构部件之间单独制成,之后相互连接而导致的连接处强度不足以及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的问题。
请继续参照图1,第一连接臂1与顶盖后横梁4连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1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第一安装板10的第一连接部101呈L形,由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第一安装板10的第一安装部102由第一连接部101的所有端缘弯折延伸而成。
其中,由于车体架构是一个封闭式框架架构,为了保证第一连接臂1上的第一安装板10能够与顶盖后横梁4的各板体之间的贴合间隙较小,且由于第一连接臂1需要对顶盖后横梁4起到支撑作用,第一连接部101呈L形设置,其面积更大,能够分摊顶盖后横梁4对第一连接部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压力,进而保证了车体结构的稳定。而且,由第一连接部101的所有端缘弯折延伸而成的第一安装部102也呈L形,使得第一安装板10可以更为贴合地与顶盖后横梁4接触,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撑顶盖后横梁4。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1上设有若干个工艺孔(图中未标注)。工艺孔一般包括有焊枪过孔、定位孔、天窗排水孔及安装孔等。工艺孔的数量与类别及其位置结构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在第一连接臂1上灵活选择设置。
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顶盖后横梁4包括内板41和加强板42,内板41固定于第一连接部101,加强板42固定于第一安装部102,内板41、加强板42及第一连接部101形成一个第一空腔结构103。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一安装部102的设计增加了D柱上接头100与顶盖后横梁4的连接结构,相较于传统的D柱上接头100单连接的空腔结构,具体地,顶盖后横梁4与第一连接臂1连接,使得顶盖后横梁4的内板41与第一连接部101连接的同时顶盖后横梁4的加强板42也与第一安装部102连接,从而在内板41、加强板42及第一连接部101之间形成一个第一空腔结构103并形成了双重立式连接结构,第一连接部101对第一空腔结构103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加强了车身骨架的扭转刚度,增大D柱上接头100及D柱上接头总成的抗扭及抵抗变形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2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三板体21和第四板体22,第二连接部201为第三板体21和第四板体22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的多边形板体,第二安装部202由第二连接部201远离第三板体21和第四板体22的边缘弯折延伸而成。相较于传统的D柱上接头100的连接,第二连接臂2与D柱5进行连接时,第二连接部201在第二安装部202和D柱上接头100之间起到了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D柱上接头100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加强了车身骨架的扭转刚度,提高了车体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D柱5包括D柱内板51和D柱上接头加强板53,D柱内板51固定于第二连接部201,D柱上接头加强板53固定于第二安装部202,D柱内板51、D柱上接头加强板53及第二连接部201形成一个第二空腔结构203。第二连接部201及第二安装部202的设计增加了D柱上接头100与D柱5的连接结构,具体地,D柱内板51与第二连接部201连接的同时,D柱上接头加强板53也与第二安装部202连接并形成了双重立式连接结构,第二连接部201对第二空腔结构203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提升了D柱上接头100与D柱5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接臂3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五板体31和第六板体32,第三连接部301为第五板体31和第六板体32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的多边形板体,第三安装部302由第三连接部301远离第五板体31和第六板体32的边缘弯折延伸而成。相较于传统的D柱上接头100的连接,第三连接臂3与C柱内板6进行连接时,第三连接部301在第三安装部302和D柱上接头100之间起到了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D柱上接头100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加强了车身骨架的扭转刚度,提高了车体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D柱上接头总成还包括C柱内板6,C柱内板6包括第一内板61和第二内板62。D柱5还包括D柱加强板52,D柱加强板52固定于第三安装部302,第一内板61固定于第三连接部301,第一内板61,第三连接部301及D柱加强板52形成第三空腔结构303。C柱内板6的第一内板61与第三连接部301连接的同时,D柱加强板52也与第三安装部302连接,并形成了双重立式连接结构,第三连接部301及第三安装部302对第三空腔结构303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提升了D柱上接头100与C柱内板的连接强度。
第二内板62连接于第二连接臂2和第三连接臂3,因此,在与C柱(图未示)和D柱5连接时,第二连接臂2的第二安装板20和第三连接臂3的第三安装板30分别在其对应的连接通道内采用双重连接,形成立体式连接,同步提升了C柱与D柱5之间的扭转刚度,进而提升车辆整体耐久性能。并且,C柱内板6通过第二内板62与D柱上接头100的连接,使得D柱5与C柱通过D柱上接头100的连接变得更为流畅,更加符合现代车体流线设计的审美标准,能够在D柱上接头100与D柱5、C柱流畅连接的基础上提供更大的设计可能。
综上,在D柱上接头100与顶盖后横梁4、D柱5及C柱内板6连接形成D柱上接头总成时,通过各连接臂延伸而出的安装板皆实现了双重立式连接结构。增大了D柱上接头100在与顶盖后横梁4、D柱5及C柱内板6连接时的接触面积,增大D柱上接头100及D柱上接头总成的抗扭及抵抗变形能力,避免了由于现有技术的仅由第一连接臂1与顶盖后横梁4、第二连接臂2与D柱5及第三连接臂3与C柱内板6连接形成的单空腔结构刚度较低,进而在车身扭转时易发生变形的问题,增强了车身架构的强度。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臂3上也可设有若干个工艺孔(图中未标注)。工艺孔一般包括有焊枪过孔、定位孔、减重孔及安装孔等。工艺孔的数量与类别及其位置结构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并在第三连接臂3上灵活设置,使其能够满足需求。
为了降低D柱上接头的制造难道,本申请提出的D柱上接头采用铸造的方式。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1、第二连接臂2及第三连接臂3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从而避免采用现有的冲压工艺制造D柱上接头导致的在制造成型过程中工件有可能发生破裂现象。并且,采用铸造工艺,只要优先制定好模具,即可实现D柱上接头的批量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加工的难度。具体地,对于D柱上接头的制造采用铝合金,采用铝合金在进行注塑或压铸时产生的噪音相较于原有的冲压工艺也更小,更加复合环保标准。进一步地,采用注塑或压铸工艺的D柱上接头的强度要比原冲压技术生产出的D柱上接头更大,因此,增大D柱上接头的抗扭及抵抗变形能力,避免了由于空腔结构刚度交底,进而在车身扭转时易发生变形的问题,增强了车身架构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臂2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一连接臂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连接臂3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连接臂2与第三连接臂3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二连接臂2与第三连接臂3的延伸方向相反,即是第二连接臂2与第三连接臂3沿着同一直线向着相反方向延伸。由于D柱仅在如SUV、MPV等较大型车辆中存在,为了保证D柱上接头更为贴合车型,第三连接臂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臂2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更加符合现代车辆追求的造型简洁,线条流畅的特点。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D柱上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第三连接臂;
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及第三安装板;
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及所述第三安装板分别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及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由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的端面向同一侧弯折延伸而成;
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分别由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且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的延伸方向为背离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三连接臂的自由端的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呈L形,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所述第一安装部由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有端缘弯折延伸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柱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有若干个工艺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臂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的多边形板体,所述第二安装部由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的边缘弯折延伸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臂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所述第三连接部为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第六板体的端缘弯折延伸而成的多边形板体,所述第三安装部由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第六板体的边缘弯折延伸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及所述第三连接臂注塑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D柱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反。
8.一种D柱上接头总成,其包括顶盖后横梁及D柱,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上接头总成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D柱上接头;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所述第二连接臂连接所述D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D柱上接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包括内板和加强板,所述内板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内板、所述加强板及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一个第一空腔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D柱上接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包括D柱内板和D柱上接头加强板;所述D柱内板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D柱上接头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D柱内板、所述D柱上接头加强板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一个第二空腔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10所述的D柱上接头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C柱内板,所述C柱内板包括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
所述D柱还包括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固定于所述第三安装部;
所述第一内板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内板,所述第三连接部及所述D柱加强板形成第三空腔结构;
所述第二内板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第三连接臂。
CN202222949067.2U 2022-11-02 2022-11-02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Active CN219506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9067.2U CN219506110U (zh) 2022-11-02 2022-11-02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9067.2U CN219506110U (zh) 2022-11-02 2022-11-02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6110U true CN219506110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6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9067.2U Active CN219506110U (zh) 2022-11-02 2022-11-02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06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921230U (zh) 车身上部的传力机构及汽车
CN219506110U (zh)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AU2021269394A1 (en) Vehicle body and subway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752677U (zh) D柱接头结构、车身和车辆
CN212889806U (zh) 一种汽车背门总成及车辆
CN210162162U (zh) 汽车后梁总成
CN209972358U (zh) 一种汽车侧裙板总成
CN216709442U (zh) 一种分段式d柱外板总成及汽车
CN219004302U (zh) 一种顶盖外板用模具及重型汽车驾驶室顶盖外板
CN213892667U (zh) 前风窗下横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022799U (zh) 一种顶盖外板抗凹加强结构
CN221820121U (zh) A柱总成、白车身和车辆
CN221775916U (zh)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CN215042001U (zh) 一种背门内板结构
CN215706664U (zh) 一种管梁式a柱加强结构
CN216916036U (zh) 一种后侧围加强结构
CN206202449U (zh) 瀑布板和车身的地板总成
CN221852040U (zh) 支柱板结构、侧围总成及车辆
CN219601395U (zh) D柱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7435864U (zh) 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21541755U (zh)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CN219668338U (zh) 车辆的a柱以及车辆
CN215398110U (zh) 一种前门内外板总成加强结构
CN221393711U (zh) 中柱加强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