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87432U -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87432U
CN219487432U CN202320491135.7U CN202320491135U CN219487432U CN 219487432 U CN219487432 U CN 219487432U CN 202320491135 U CN202320491135 U CN 202320491135U CN 219487432 U CN219487432 U CN 219487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bogie
vehicle body
axle
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9113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舒逢春
李伟健
杨晨光
陈海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9113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874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87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8743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6795 priority patent/WO202418325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5/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ogies; Connections between bogies and vehicle underframe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allowing self-adjustment of wheel axles or bogies when rounding curves
    • B61F5/50Other deta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及轨道交通系统,所述转向架包括:轴桥;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轴桥上,所述第一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架分别设于所述轴桥的前后两侧;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可转动轴线为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前后延伸,所述第二支架用于与车体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架,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且第二支架用于支撑车体并与第一支架可转动地相连,第一支架设有两个并前后间隔固定在轴桥上与走向轮连接,使轨道车辆行驶时车体的抗侧倾能力更好,车体在行驶过程中更平稳,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Description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巨大,南北以及沿海至内陆的人员流动十分频繁,长距离频繁与巨量的人员流动也促使了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如今水运、航空以及陆路交通都得到了较好的完善,乘客可以选择的出行方式变得更多了,轨道交通作为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体系完善以及价格实惠的交通方式而成为大部分乘客长途旅行的首选。轨道车辆例如火车、有轨电车、地铁等在行驶时,轨道车辆的车体会出现明显的侧倾现象,从而降低乘客的乘坐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可以有效降低轨道车辆行驶时车体的侧倾情况,增强轨道车辆的平稳性,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转向架的轨道车辆。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轨道车辆的轨道交通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转向架,包括轴桥;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轴桥上,所述第一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架分别设于所述轴桥的前后两侧;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可转动轴线为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前后延伸,所述第二支架用于与车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架,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且第二支架用于支撑车体并与第一支架可转动地相连,第一支架设有两个并前后间隔固定在轴桥上与走向轮连接,使轨道车辆行驶时车体的抗侧倾能力更好,车体在行驶过程中更平稳,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桥具有支撑臂,所述转向架还包括:弹性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支撑于所述支撑臂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臂沿所述轴桥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数量与所述支撑臂一一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左右延伸,所述第一支架的左右两端均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与所述支撑臂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具有间隔布置的支撑部和安装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弹性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架可转动相连,在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安装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架向下延伸或向下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第二支架中一个设有转轴且另一个设有轴孔,所述转轴可转动地配合于所述轴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轴孔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在前后间隔排布的两个固定部,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轴孔内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部固定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水平段和倾斜段,所述水平段左右延伸,所述安装部形成于所述水平段上,所述倾斜段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所述水平段的左右两端,在从所述水平段朝向所述倾斜段的方向上,两个所述倾斜段向上且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倾斜段的远离所述水平段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安装板和竖向架,所述安装板为水平板,所述安装板用于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竖向架连接在所述安装板的下侧表面且向下延伸,所述竖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安装板左右延伸,所述竖向架包括斜杆,所述斜杆竖向设置且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斜杆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板相连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两个所述斜杆的下端相向延伸且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竖向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竖向架在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且均与所述安装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左右延伸,所述第二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支架在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且均与所述车体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牵引板,所述牵引板上设有牵引部,所述转向架还包括牵引杆,所述牵引杆的一端与所述轴桥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牵引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多个所述牵引板,每个所述牵引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牵引部,所述牵引杆的数量与所述牵引部的数量一一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还包括: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左右延伸,所述稳定杆总成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轴桥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稳定杆总成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为左右延伸的U形杆;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座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稳定杆上,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吊杆,所述吊杆竖向延伸,所述吊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吊杆分别连接在所述稳定杆的左右两端,所述吊杆与所述轴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还包括:横向减振器,所述横向减振器左右延伸,所述横向减振器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轴桥相连且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车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从所述横向减振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横向减振器向上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减振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横向减振器左右排布,两个所述横向减振器在左右方向上朝向所述车体的外侧的外端与所述车体相连,且两个所述横向减振器在左右方向上朝向所述车体的内侧的内端与所述轴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还包括:垂向减振器,所述垂向减振器竖向设置,所述垂向减振器在竖向方向上的一端连接所述轴桥且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车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垂向减振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垂向减振器左右间隔布置,且两个所述垂向减振器分别位于所述轴桥的前后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轨道车辆,包括车体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转向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转向架,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且第二支架用于支撑车体并与第一支架可转动地相连,第一支架设有两个并前后间隔固定在轴桥上与走向轮连接,使轨道车辆行驶时车体的抗侧倾能力更好,车体在行驶过程中更平稳,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轨道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的轨道车辆,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且第二支架用于支撑车体并与第一支架可转动地相连,第一支架设有两个并前后间隔固定在轴桥上与走向轮连接,使轨道车辆行驶时车体的抗侧倾能力更好,车体在行驶过程中更平稳,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第一支架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第二支架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具有牵引板的第二支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转向架;101、垂向减振器;102、横向减振器;103、转向节;104、转向拉杆;105、电机;
11、第一支架;111、水平段;112、倾斜段;113、限位板;114、轴孔;115、支撑部;
12、第二支架;121、安装板;122、斜杆;123、牵引板;1231、牵引部;124、固定部;125、转轴;
13、轴桥;131、支撑臂;132、导向框;14、弹性支撑件;15、走行轮;16、导向轮;17、牵引杆;18、稳定杆总成;181、稳定杆;182、吊杆;183、安装座;19、防侧倾杆;
20、车体;100、轨道车辆;200、轨道梁;201、限位凸起;
1000、轨道交通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首先参考图1-图7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1000进行简单描述。如图1所示,轨道交通系统1000包括轨道和轨道车辆100,轨道车辆100包括车体2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架10,轨道具有平行布置的两个轨道梁200,轨道梁200的上侧表面(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为轨道面,转向架10用于承载车体20并带动车体20在轨道梁200的轨道面上沿轨道运行。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架10。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架10,包括:轴桥13、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具体地,轴桥13的左右(如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两端用于连接走行轮15;第一支架11设于轴桥13上,第一支架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架11分别设于轴桥13的前后两侧;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的可转动轴线为第一轴线,第一轴线前后(如图3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二支架12用于与车体20相连。本实施例的转向架10,将第一支架11与轴桥13连接,再将第二支架12可转动地与第一支架11连接,第二支架12用于与车体20通过连接部相连,从而使车体20可以安装固定在转向架10上,设置第一支架11可以更好地对第二支架12以及固定在第二支架12上的车体20进行支撑和固定,从而使车体20更稳定可靠地固定在转向架10上。第一支架11设有两个且间隔布置在轴桥13的前后两侧,第二支架12则对应设有两个,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二支架12对车体20支撑的稳定性,使车体20在运行时更加平稳,使乘客的乘坐体验更好。
在轨道车辆100运行时,转向架10两端的走行轮15分别位于平行设置的两个轨道梁200的轨道面上并沿轨道方向旋转运动,使转向架10承载车体20沿轨道方向行驶,走行轮15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始终与轨道面接触,由于两个轨道梁200在实际的施工建造后,轨道梁200上的两个轨道面会存在高度不一致的情况,即轨道高度不一致,轴桥13两端的走行轮15的高度变得不一致,进而使轴桥13以及固定在轴桥13上的第一支架11发生侧倾,在轨道车辆100转弯时,轨道车辆10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侧倾,此时,由于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可转动连接,这样与第一支架11相连的轴桥13以及走行轮15结构可以相对于第二支架12发生独立的侧倾,从而使第二支架12可以稳定地对车体20保持良好的平稳支撑效果,进而有效改善车体20在轨道车辆100行驶时的侧倾情况,提升了车体20的抗侧倾能力,使轨道车辆100在行驶时车体20的平稳性更好,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本实施例将第二支架12绕前后延伸的第一轴线可转动地与第一支架11相连,使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只具有在前后方向绕第一轴向相互转动的运动关系,转向架10上的走行轮15以及轴桥13、弹性支撑件14等结构的运动状态对第二支架12影响很小,第二支架12可以较好地保持原有的位置状态,从而使固定在第二支架12上的车体20在运行时状态平稳,这样,转向架10在轨道上运行的过程中,车体20发生侧倾的频率大大降低,车体20可以始终保持平稳的运行状态,使乘客在乘坐轨道车辆100的整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乘坐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架10,通过设置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且第二支架12用于支撑车体20并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地相连,第一支架11设有两个并前后间隔固定在轴桥13上与走向轮连接,使轨道车辆100行驶时车体20的抗侧倾能力更好,车体20在行驶过程中更平稳,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轴桥13具有支撑臂131,转向架10还可以包括:弹性支撑件14,第一支架11通过弹性支撑件14支撑于支撑臂131上。由此,将第一支架11通过弹性支撑件14固定在轴桥13的支撑臂131上,弹性支撑件14可以对第一支架11起到减振的作用,使转向架10在轨道上运行时,轨道上的振动以及对转向架10的冲击力传递到弹性支撑件14上时得到衰减和缓冲,从而使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架12稳定性更好,进而使车体20在运行时更加平稳,使乘客乘坐时更舒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臂13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支撑臂131沿轴桥13的周向间隔设置,弹性支撑件14的数量与支撑臂131一一对应。由于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连接,第二支架12用于支撑车体20,在轴桥13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臂131以及弹性支撑件14,使第一支架11固定支撑在轴桥13的周向上,进而使第二支架12布置在轴桥13的周向上并对车体20进行支撑固定,这使得转向架10对车体20具有较大的支撑范围,由此使转向架10可以更好更稳定地对车体20进行支撑和减振,提升车体20的稳定性,使乘客乘坐体验更好。
例如图3所示,支撑臂13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臂131沿轴桥13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支撑臂131处设有一个弹性支撑件14。优选地,弹性支撑件14为弹簧。可选地,弹簧为空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11左右延伸,第一支架11的左右两端均可以通过弹性支撑件14与支撑臂131相连。由此,将第一支架11设置为左右延伸且在第一支架11的左右两端均通过弹性支撑件14与支撑臂131相连,弹性支撑件14可以对第一支架11起到稳定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减振的效果,使第一支架11与转向架10的连接固定更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11可以具有间隔布置的支撑部115和安装部,支撑部115与弹性支撑件14固定连接,安装部与第二支架12可转动相连,在从支撑部115朝向安装部的方向上,第一支架11向下延伸或向下倾斜延伸。由此,在第一支架11上设置支撑部115和安装部,便于第一支架11与弹性支撑件14和第二支架12连接固定,结构简单,固定方便,同时,第一支架11与轴桥13的连接固定位置在支撑部115位置,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的连接固定位置在安装部处,将支撑部115与安装部间隔布置,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第一支架11对第二支架12的支撑承载较为稳定。
在从支撑部115朝向安装部的方向上,第一支架11向下延伸或者向下倾斜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支架11可以向下延伸,第一支架11也可以向下倾斜延伸,安装部位于支撑部115的下方,这样使固定在安装部上的第二支架12的转动轴线处于转向架10较低的位置,进而使第二支架12对车体20的支撑重心较低,车体20固定在转向架10上更加稳定,从而使车体20在运行至轨道高度不一致的轨道段时更加平稳,使乘客乘车体20验较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参考图5-图7所示,安装部和第二支架12中一个可以设有转轴125且另一个设有轴孔114,转轴125可转动地配合于轴孔114内。例如安装部上可以设有转轴125,第二支架12上对应设有轴孔114,或者安装部上可以设有轴孔114,第二支架12上对应设有转轴125。将安装部与第二支架12通过转轴125和轴孔114配合的方式可转动地连接固定,结构简单,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绕转轴125相对转动时转动可靠。优选地,转轴125与轴孔114的轴线在水平方向上与轨道面共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轴孔114沿前后方向贯通安装部,第二支架12可以包括在前后间隔排布的两个固定部124,转轴125穿设于轴孔114内且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部124固定相连。由此,在第二支架12上设置前后间隔排布的两个固定部124,使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可转动连接时,两个固定部124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对第一支架11进行限位,防止第一支架11的前后窜动,从而提升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第二支架12设置两个固定部124与第一支架11连接固定,使第二支架12固定在第一支架11上更稳定牢固,进而使第二支架12对车体20固定支撑更稳定牢靠,使车体20在运行时更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安装部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安装部的限位槽,安装部上还可以固定有限位板113,限位板113与限位槽配合形成轴孔114。这样便于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连接固定,具体地,将限位板113从第一支架11的安装部拆除,将第二支架12的转轴125配合安放在安装部的限位槽中,再将限位板113扣合住转轴125并与安装部固定,从而完成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的可转动连接。更进一步地,限位板113形成有与转轴125配合的半圆形凸起,限位板113与安装部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11可以包括水平段111和倾斜段112,水平段111左右延伸,安装部形成于水平段111上,倾斜段112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水平段111的左右两端,在从水平段111朝向倾斜段112的方向上,两个倾斜段112向上且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支撑部115设于倾斜段112的远离水平段111的一端。由此,第一支架11的两个倾斜段112连接在水平段111的左右两端,安装部形成在水平段111,支撑部115分别形成在两个倾斜段112的左右方向相对的一端,使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固定时,第一支架11对第二支架12支撑固定的安装部位置位于第一支架11的左右方向的中部,这样可以使第一支架11对第二支架12支撑时的支撑结构较为稳定,同时,使第一支架11通过支撑部115与弹性支撑件14连接并固定在轴桥13上时,轴桥13上的两个支撑臂131分别支撑固定在第一支架11的左右两端,从而使轴桥13可以对第一支架11起到稳定可靠地支撑,这样使轴桥13与第一支架11对第二支架12的支撑固定更稳定和可靠,从而使转向架10对车体20支撑固定效果更好。
倾斜段112连接在水平段111的两端并向上且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也就是说,倾斜段112的设有支撑部115的一端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较大的间距,这样便于支撑部115与沿轴桥13周向间隔设置的支撑臂131通过弹性支撑件14进行连接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弹性支撑件14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弹性支撑件14设置在第一支架11的支撑部115和轴桥13的支撑臂131之间,由于第一支架11对第二支架12进行支撑时,第二支架12对第一支架11施加向下的力,则弹性支撑件14需要设置在支撑部115的下侧,相应的,轴桥13的支撑臂131位于弹性支撑件14的下侧。
由于倾斜段112朝上延伸,支撑部115位于倾斜段112的上部,从而使支撑臂131与弹性支撑件14处于倾斜段112的高度范围内,这样可以使轴桥13与第一支架11连接固定后在高度方向上的布置更加紧凑,同时使第一支架11的安装部可以设置在相对于轴桥13较低的位置,由于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在安装部处连接固定,第二支架1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重合的布置区间,从而使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在连接固定时整体结构也更加紧凑,从而使转向架10的整体结构设置更紧凑合理。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连接固定的转轴125和轴孔114结构可以布置得较低,使第二支架12对车体20的支撑重心较低,车体20固定在转向架10上更稳定,从而进一步提高车体20运行时的稳定性,提升乘客的乘车体20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支架12可以包括安装板121和竖向架,安装板121为水平板,安装板121用于与车体20相连,竖向架连接在安装板121的下侧表面且向下延伸,竖向架的下端与第一支架11相连。由此,将竖向架的上端与安装板121的下侧表面连接,并将竖向架的下端与第一支架11连接,在转向架10支撑车体20时,安装板121的上侧表面与车体20固定连接,竖向架的下端连接至第一支架11,车体20的载荷通过水平板以及竖向架传递至第一支架11的安装部,第一支架11再通过水平段111与倾斜段112将车体20的载荷传递至弹性支撑件14,最终通过轴桥13传递至走行轮15上,使轨道对车体20的载荷进行支撑。设置安装板121且安装板121设置为水平板可以使第二支架12与车体20连接更方便稳定,支撑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安装板121左右延伸,竖向架可以包括斜杆122,斜杆122竖向设置且数量为两个,两个斜杆122的上端与安装板121相连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两个斜杆122的下端相向延伸且相连。也就是说,两个斜杆122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有开口朝上的V型结构,斜杆122在上侧的一端分别与安装板121相连,这样使竖向架与安装板121构成三角结构,从而使第一支架11的整体结构更稳定,结构强度更好,使第一支架11对车体20的支撑固定更可靠稳定。具体地,两个斜杆122相向延伸且相连的一端形成有固定部12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竖向架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竖向架在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且均与安装板121相连。由此,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竖向架且均与安装板121连接固定,这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支架11的整体结构强度和支撑的可靠性,使第一支架11对车体20的支撑更稳定可靠。具体地,前后方向设置的竖向架在下端均形成有固定部124,转轴125设置在两个固定部124之间并固定在固定部124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支架12可以左右延伸,第二支架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支架12在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且均与车体20相连。由此,设置两个在前后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支架12对车体20支撑固定,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向架10对车体20的支撑稳定性,使车体20在运行时更稳定。当然,第一支架11相应的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支架11在前后方向上间隔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至少一个第二支架12包括牵引板123,牵引板123上可以设有牵引部1231,转向架10还包括牵引杆17,牵引杆17的一端与轴桥13相连且另一端与牵引部1231相连。由此,在第二支架12上设置牵引板123,便于牵引杆17与第二支架12进行连接固定,转向架10设有牵引杆17并将牵引杆17的一端与轴桥13相连且另一端与第二支架12的牵引板123连接,使轨道车辆100行驶时,转向架10的走行轮15可以通过牵引杆17将第二支架12与轴桥13连接,从而带动第二支架12同步移动,进而使固定在第二支架12上的车体20跟随转向架10的运动而前行,使转向架10的整体性得到一定程度地提高,从而提升转向架10在轨道上行驶时的运行稳定性,进而使车体20更加平稳,例如可以在第二支架12的其中一个上设置牵引板123,也可以在两个第二支架12上均设置牵引板123。进一步地,牵引部1231上形成有避让孔,便于牵引杆17与牵引板123进行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参考图7所示,第二支架12上可以设有多个牵引板123,每个牵引板123上设有至少一个牵引部1231,牵引杆17的数量与牵引部1231的数量一一对应。由此,在第二支架12上设置多个牵引板123并在每个牵引板123上设有至少一个牵引部1231,多个牵引板123可以使第二支架12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从而使第二支架12在支撑车体20时更稳定,多个牵引杆17分别与牵引板123通过牵引部1231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转向架10的整体性。
例如图7所示,第二支架12上可以设有两个牵引板123,两个牵引板123布置在竖向架的左右两侧,牵引板123上设有上下间隔布置的两个牵引部1231,每个牵引部1231上连接有牵引杆1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7所示,牵引板123竖向设置,牵引板123的上端与斜杆122和安装板121相连。这样可以使第二支架12上的安装板121与牵引板123以及斜杆122结构更紧凑,同时牵引板123的上端与斜杆122和安装板121连接,可以使转向架10在支撑车体20时,第二支架12上的斜杆122和牵引板123可以共同对安装板121进行支撑承力,从而使第二支架12的支撑效果较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转向架10还可以包括稳定杆总成18,稳定杆总成18左右延伸,稳定杆总成18连接在第二支架12与轴桥13之间。由此,设置稳定杆总成18并将第二支架12的两端与轴桥13通过稳定杆总成18连接,稳定杆总成18可以对第二支架12起到支撑稳定的作用,使第二支架12在与第一支架11通过转轴125和轴孔114可转动连接后安装板121保持良好的水平状态,同时,在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相对旋转时,稳定杆总成18可以对第二支架12的转动起到较好的辅助支撑的作用,使第二支架12在相对第一支架11的转动过程中更平稳,从而提升第二支架12的稳定性,进而使转向架10对车体20的支撑固定更稳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稳定杆总成18可以包括稳定杆181、安装座183和吊杆182。具体地,稳定杆181为左右延伸的U形杆;安装座18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座183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于稳定杆181上,安装座183与第二支架12相连;吊杆182竖向延伸,吊杆18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吊杆182分别连接在稳定杆181的左右两端,吊杆182与轴桥13相连。
由此,在车体20与转向架10发生相对侧滚转动时,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相对转动,与轴桥13固定的吊杆182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使稳定杆181发生扭转,稳定杆181自身的扭转刚度可以对第二支架12的转动起到抑制的作用,进而使车体20保持稳定。设置安装座183将稳定杆181与第二支架12连接固定,可以使稳定杆总成18与第二支架12连接更方便可靠,从而使稳定杆总成18在运行时的稳定性更好。优选地,吊杆182与稳定杆181采用球铰可转动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转向架10还可以包括横向减振器102,横向减振器102左右延伸,横向减振器102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与轴桥13相连且另一端用于连接车体20。由此,设置横向减振器102可以对轨道车辆100转弯或者左右摆动时起到横向减振缓冲的作用,从而使车体20在轨道车辆100行驶过程中保持平稳的状态,使乘客的乘车体20验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从横向减振器102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方向上,横向减振器102可以向上倾斜延伸。由此,将横向减振器102向上倾斜延伸布置,使横向减振器102在高度方向上与车体20和轴桥13连接更方便。进一步地,横向减振器102上设有支撑座,横向减振器102通过支撑座与车体20连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横向减振器10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横向减振器102左右排布,两个横向减振器102在左右方向上朝向车体20的外侧的外端与车体20相连,且两个横向减振器102在左右方向上朝向车体20的内侧的内端与轴桥13相连。由此,在左右方向对称布置两个横向减振器102,可以使横向减振器102对轨道车辆100的减振缓冲效果更稳定均衡,从而进一步提升车体20的稳定性,使乘客的乘坐体验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转向架10还可以包括垂向减振器101,垂向减振器101竖向设置,垂向减振器101在竖向方向上的一端连接轴桥13且另一端用于连接车体20。由此,设置垂向减振器101可以对车体20在上下方向的颠簸振动进行减振缓冲,使车体20在轨道车辆100行驶时更平稳,从而使乘客更舒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垂向减振器10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垂向减振器101左右间隔布置,且两个垂向减振器101分别位于轴桥13的前后两侧。由此,两个垂向减振器101在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且位于轴桥13的前后两侧,可以使垂向减振器101对轨道车辆100的减振缓冲效果更稳定均衡,从而进一步提升车体20的稳定性,使乘客的乘坐体验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转向架10还可以包括电机105,电机105固定在轴桥13上,电机105用于为转向架10提供动力。由此,将电机105固定在轴桥13上,使转向架10整体结构更紧凑,电机105可以方便地为转向架10提供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转向架10还可以包括转向节103和转向拉杆104,转向节103连接在走行轮15与轴桥13之间,转向拉杆104与左右两侧的转向节103连接。由此,设置转向节103可以使轨道车辆100转弯时,转向架10可以方便地改变走行轮15的运行方向,从而使轨道车辆100沿轨道稳定地行驶,转向拉杆104可以使左右两侧的走行轮15在运行时配合可靠,从而使转向架10在转向以及行驶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转向架10还可以包括导向轮16,轴桥13上设有前后间隔布置的两个导向框132,两个导向框132在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导向轮16可转动地固定在导向框132的左右两端。也就是说,导向轮16两两前后间隔布置,这样可以对转向架10沿轨道行驶时起到导向的作用,使转向架10运行过程中可以更稳定地沿轨道行驶,从而使轨道车辆100的行驶更安全。进一步地,导向框132可转动地设置在轴桥13的下侧,导向轮16水平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所示,导向轮16位于两个轨道梁200之间且与轨道梁200的侧壁抵接。由此,在转向架10沿轨道行驶时,左右布置的导向轮16分别与两侧的轨道梁200的侧壁抵接并沿轨道梁200的侧壁转动,由于导向轮16固定在导向框132上,左右两侧的导向轮16之间的间距是固定的,由于两个轨道梁200平行设置,这样可以使左右两侧的导向轮16始终与两侧的轨道梁200的侧壁抵接并沿轨道梁200的侧壁转动,进而使转向架10可以稳定地沿轨道方向行驶,导向轮16结构简单,导向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转向架10还可以包括防侧倾杆19,防侧倾杆19设置在轴桥13的底部,防侧倾杆19与轴桥13通过固定架连接固定。由此,设置防侧倾杆19可以进一步提升转向架10的抗侧倾能力,从而提升轨道车辆100的车体20的平稳性,使乘客乘坐时更舒适。具体地,轨道梁200形成有限位凸起201,限位凸起201的上侧表面与轨道面平齐,两个轨道梁200上的限位凸起201在左右方向上相向延伸,防侧倾杆19的两端位于限位凸起201的下侧,在转向架10出现侧倾时,防侧倾杆19可以与限位凸起201抵接,从而对转向架10的侧倾起到限制作用,避免转向架10的进一步侧倾。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00。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00包括车体2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架10,转向架10安装于车体20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00,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向架10,通过设置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且第二支架12用于支撑车体20并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地相连,第一支架11设有两个并前后间隔固定在轴桥13上与走向轮连接,使轨道车辆100行驶时车体20的抗侧倾能力更好,车体20在行驶过程中更平稳,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1000。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1000包括轨道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1000,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00,通过设置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且第二支架12用于支撑车体20并与第一支架11可转动地相连,第一支架11设有两个并前后间隔固定在轴桥13上与走向轮连接,使轨道车辆100行驶时车体20的抗侧倾能力更好,车体20在行驶过程中更平稳,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下面将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轨道交通系统1000。
如图1-图7所示,轨道交通系统1000包括轨道和轨道车辆100,轨道形成有平行布置的轨道梁200,轨道梁200的上侧表面为轨道面,轨道车辆100运行在轨道梁200的轨道面上。轨道梁200形成有限位凸起201,限位凸起201的上侧表面与轨道面平齐,两个轨道梁200上的限位凸起201在左右方向上相向延伸。
轨道车辆100包括车体20和转向架10,转向架10用于承载车体20,转向架10支撑于轨道面上并沿轨道方向运动,带动车体20沿轨道方向移动,车体20用于载客。
转向架10包括走行轮15、导向轮16、轴桥13、弹性支撑件14、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牵引杆17、稳定杆总成18、防侧倾杆19、转向节103、转向拉杆104、垂向减振器101、横向减振器102和电机105。走行轮15设有两个并通过转向节103固定在轴桥13的左右两侧,转向拉杆104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转向节103连接;导向轮16设有四个且在轴桥13的前后方向两两间隔布置,导向轮16水平设置并通过导向框132与轴桥13连接,导向轮16可转动地固定在导向框132的左右两端;轴桥13具有四个沿轴桥13周向间隔布置的支撑臂131,弹性支撑件14分别固定在四个支撑臂131上,弹性支撑件14为空簧。
第一支架11在轴桥13前后间隔布置有两个,第一支架11设有水平段111和倾斜段112,水平段111左右延伸,倾斜段112具有两个,两个倾斜段112粉笔连接在水平段111的左右两端并向上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即形成为大体呈V型的支架结构。水平段111形成有安装部,安装部上设置有限位槽和限位板113,限位槽与限位板113配合形成轴孔114;倾斜段112的远离水平段111的一端设置有支撑部115,第一支架11与空簧通过支撑部115连接固定。
第二支架12在轴桥13前后间隔布置有两个,第二支架12包括安装板121、竖向架和转轴125,安装板121为水平板;稳定杆总成18包括稳定杆181、安装座183和吊杆182,稳定杆181为U形杆且左右延伸,稳定杆181与安装板121通过安装座183固定,稳定杆181的两端与吊杆182通过球铰可转动连接,吊杆182与轴桥13固定;竖向架包括前后间隔布置的两个,两个竖向架的上端与安装板121的下侧面连接固定。竖向架包括两个斜杆122,两个斜杆122的上端与安装板121相连且在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两个斜杆122的下端相向延伸且相连,两个斜杆122相连的下端形成有固定部124,转轴125固定在前后间隔布置的竖向架的固定部124之间且转轴125的轴心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支架12与第一支架11通过转轴125与轴孔114配合可转动地连接。在其中一个第二支架12上设有牵引板123,牵引板123设有两个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牵引板123竖向且上端与安装板121的下侧固定,牵引板123上设有上下间隔排布的两个牵引部1231,牵引杆17设有四个且每个牵引杆17一端与轴桥13连接一端与牵引部1231连接。安装板121与竖向架形成为大致呈三角状的支架结构。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轴桥13在左右方向大体呈对称结构。
防侧倾杆19设置在轴桥13的正下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防侧倾杆19与轴桥13通过固定架连接固定。横向减振器102一端与轴桥13连接,另一端在左右方向上朝向车体20向上倾斜延伸并与车体20连接,横向减振器102设有两个,两个横向减振器102与轴桥13相连的一端再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两个横向减振器102的与车体20连接的一端再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横向减振器102上设有支撑座,横向减振器102通过支撑座与车体20连接固定;垂向减振器101竖向设置,垂向减振器101的一端与轴桥13连接且另一端与车体20连接,垂向减振器101设有两个且与横向减振器102的与车体20连接的一端再前后方向上相邻布置。电机105固定在轴桥13上并与轴桥13以及走行轮15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转向架10在使用时,左右两侧的走行轮15分别在两个轨道梁200的轨道面上沿轨道方向作转动运动,导向轮16位于两个轨道梁200之间且在轨道梁200的侧表面上沿轨道方向转动运动,防侧倾杆19位于两个轨道梁200之间且与轨道梁200上的限位凸起201配合,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连接的转轴125和轴孔114的轴线在水平方向上与轨道梁200的轨道面共面。
在轨道车辆100运行时出现轨道梁200的轨道面高度不一致的情况时,即轨道高度不一致时,轴桥13两端的走行轮15的高度变得不一致,进而使轴桥13以及固定在轴桥13上的第一支架11发生侧倾,此时,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可绕转轴125轴线进行相对转动,这样与第一支架11相连的轴桥13以及走行轮15结构可以相对于第二支架12发生独立的侧倾,从而使第二支架12可以稳定地对车体20保持良好的平稳支撑效果,从而有效改善车体20在轨道车辆100行驶时的侧倾情况,提升了车体20的抗侧倾能力,使轨道车辆100在行驶时车体20的平稳性更好,从而有效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3)

1.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桥;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轴桥上,所述第一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架分别设于所述轴桥的前后两侧;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可转动轴线为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前后延伸,所述第二支架用于与车体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桥具有支撑臂,所述转向架还包括:弹性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支撑于所述支撑臂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臂沿所述轴桥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弹性支撑件的数量与所述支撑臂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左右延伸,所述第一支架的左右两端均通过所述弹性支撑件与所述支撑臂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具有间隔布置的支撑部和安装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弹性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架可转动相连,在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安装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架向下延伸或向下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第二支架中一个设有转轴且另一个设有轴孔,所述转轴可转动地配合于所述轴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孔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在前后间隔排布的两个固定部,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轴孔内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部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水平段和倾斜段,所述水平段左右延伸,所述安装部形成于所述水平段上,所述倾斜段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所述水平段的左右两端,在从所述水平段朝向所述倾斜段的方向上,两个所述倾斜段向上且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倾斜段的远离所述水平段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安装板和竖向架,所述安装板为水平板,所述安装板用于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竖向架连接在所述安装板的下侧表面且向下延伸,所述竖向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左右延伸,所述竖向架包括斜杆,所述斜杆竖向设置且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斜杆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板相连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两个所述斜杆的下端相向延伸且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竖向架在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且均与所述安装板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左右延伸,所述第二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支架在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且均与所述车体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牵引板,所述牵引板上设有牵引部,所述转向架还包括牵引杆,所述牵引杆的一端与所述轴桥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牵引部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多个所述牵引板,每个所述牵引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牵引部,所述牵引杆的数量与所述牵引部的数量一一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左右延伸,所述稳定杆总成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轴桥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总成包括:
稳定杆,所述稳定杆为左右延伸的U形杆;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座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稳定杆上,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
吊杆,所述吊杆竖向延伸,所述吊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吊杆分别连接在所述稳定杆的左右两端,所述吊杆与所述轴桥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向减振器,所述横向减振器左右延伸,所述横向减振器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轴桥相连且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车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横向减振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横向减振器向上倾斜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减振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横向减振器左右排布,两个所述横向减振器在左右方向上朝向所述车体的外侧的外端与所述车体相连,且两个所述横向减振器在左右方向上朝向所述车体的内侧的内端与所述轴桥相连。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垂向减振器,所述垂向减振器竖向设置,所述垂向减振器在竖向方向上的一端连接所述轴桥且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车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减振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垂向减振器左右间隔布置,且两个所述垂向减振器分别位于所述轴桥的前后两侧。
22.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底部。
23.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和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轨道车辆,所述转向架配合在所述轨道与所述车体之间。
CN202320491135.7U 2023-03-06 2023-03-06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Active CN2194874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1135.7U CN219487432U (zh) 2023-03-06 2023-03-06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PCT/CN2023/116795 WO2024183250A1 (zh) 2023-03-06 2023-09-04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1135.7U CN219487432U (zh) 2023-03-06 2023-03-06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87432U true CN219487432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504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91135.7U Active CN219487432U (zh) 2023-03-06 2023-03-06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87432U (zh)
WO (1) WO202418325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83250A1 (zh) * 2023-03-06 2024-09-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73325A (en) * 1976-09-27 1980-08-20 Gen Steel Ind Inc Railways bogies
JP5868930B2 (ja) * 2013-11-28 2016-02-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走行台車、及び車両
CN107215351B (zh) * 2017-06-09 2019-04-26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空轨车辆的驱动转向架
CN112141153B (zh) * 2019-06-26 2022-06-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219487432U (zh) * 2023-03-06 2023-08-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83250A1 (zh) * 2023-03-06 2024-09-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83250A1 (zh) 2024-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77135B2 (ja) 走行台車、及び車両
CN111055872B (zh) 一种单轴胶轮转向架
CN111452819A (zh) 一种空铁转向架及悬挂式空铁列车
CN219487432U (zh)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12441049B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111661094A (zh) 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的牵引悬挂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10979363B (zh) 空铁列车用电池拖车
CN211196357U (zh) 一种用于越野房车的新型副梁连接装置
CN112550337B (zh) 一种具有抗点头与抗侧滚的单轴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KR0136259B1 (ko) 자동차의 후륜 현가장치
US4451054A (en)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JP3498258B2 (ja) 鉄道車両用2軸台車
CN111422213A (zh) 空铁转向架用悬吊结构及空铁车辆
CN212579850U (zh) 一种空铁转向架及悬挂式空铁列车
CN219487433U (zh) 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2572502B (zh) 轨道车辆的转向架总成以及轨道车辆
CN215244866U (zh) 悬挂式单轨车辆单轴转向架、作业车及系统
CN212074032U (zh) 空铁转向架用悬吊结构及空铁车辆
CN221820041U (zh) 转向架、轨道车辆及轨道交通系统
JP2002211394A (ja) 鉄道車両用台車
CN210391155U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221820040U (zh) 转向架、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US3055314A (en) Vehicle construction
CN221623730U (zh) 导向轮安装组件、转向架及空铁交通系统
CN219838552U (zh) 横向减振装置和具有其的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