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9364U -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19364U CN219419364U CN202320205296.5U CN202320205296U CN219419364U CN 219419364 U CN219419364 U CN 219419364U CN 202320205296 U CN202320205296 U CN 202320205296U CN 219419364 U CN219419364 U CN 2194193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battery module
- end plate
- side plate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组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包括侧面固定板和端部固定板,侧面固定板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设置,端部固定板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相对设置,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围合连接形成电池放置腔;第一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承托电池的第一承托块,第二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承托电池的第二承托块,第一承托块与第二承托块分别朝向电池放置腔延伸;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顶部分别连接有用于与汇流排连接的电极固定杆。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近些年锂电池技术的日趋成熟和问题,对锂电池系统的运用越来越广,尤其最近几年储能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凸显,储能电池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储能电池最核心部件的就是电池模组,电池模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多样。现有的电池模组组装位置分散,连接部件多,组装效率低,导致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减少连接部件,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包括侧面固定板和端部固定板,所述侧面固定板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端部固定板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围合连接形成电池放置腔;
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承托电池的第一承托块,第二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承托电池的第二承托块,所述第一承托块与所述第二承托块分别朝向所述电池放置腔延伸;
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顶部分别连接有用于与汇流排连接的电极固定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承托块与所述第二承托块的长度分别与电池放置腔的长度相适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部连接块,所述端部连接块朝向所述端部固定板延伸,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通过所述端部连接块与所述端部固定板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别位于所述端部连接块的内侧,所述端部连接块通过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的外侧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外侧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设有散热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承托块与所述第二承托块之间具有设定距离a形成底部散热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板的内部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内部分别设有散热腔,所述第一端板的底部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底部分别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腔与所述散热口连通形成端板散热通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电极防护端盖,所述电极固定杆位于所述电极防护端盖内。
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汇流排、至少两个电池以及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所述电池通过所述汇流排实现电连接,所述汇流排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所述正极连接片与所述负极连接片分别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连接于所述电极固定杆,所述电池放置于所述电池放置腔,所述第一承托块和第二承托块分别抵贴于所述电池底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正极连接片与所述负极连接片的外端向下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围合连接形成电池放置腔,电池模组放置于电池放置腔,由于第一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承托快,第二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承托块,第一承托块与第二承托块分别朝向电池放置腔延伸,通过第一承托块与第二承托块对电池模组的底部起承托作用,防止电池模组从底部掉落,同时对电池模组的底面进行限位固定。汇流排用于将多个电池进行电连接且使多个电池形成模组,汇流排安装于电池的顶部,汇流排的两端设有固定孔,在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顶不连接有电极固定杆,汇流排通过固定孔安装于电极固定杆,进而实现电池模组顶面的固定,进而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仅需将电池模组放入电池放置腔,将汇流排的固定孔安装于电极固定杆即可,组装步骤少,组装方式简单,连接部件少,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模组安装于固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框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面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端部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电池放置腔;11、防护盖;12、绝缘片;
20、侧面固定板;21、第一侧板;22、第一承托块;23、第二侧板;24、第二承托块;25、端部连接块;26、散热孔;27、底部散热区;
30、端部固定板;31、第一端板;32、第二端板;33、电极固定杆;34、散热腔;35、散热口;36、电极防护端盖;
40、汇流排;41、电池;42、正极连接片;43、负极连接片;44、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包括侧面固定板20和端部固定板30,侧面固定板20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相对设置,端部固定板30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相对设置,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3、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围合连接内部形成电池放置腔10,即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端板31连接,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的一端分别与第二端板32连接;
第一侧板21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承托电池41的第一承托块22,第二侧板23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承托电池41的第二承托块24,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朝向电池放置腔10延伸;
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的顶部分别连接有用于与汇流排40连接的电极固定杆33。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3、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围合连接形成电池放置腔10,电池模组放置于电池放置腔10,由于第一侧板21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承托块22,第二侧板23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承托块24,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分别朝向电池放置腔10延伸,通过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对电池模组的底部起承托作用,防止电池模组从底部掉落,同时对电池模组的底面进行限位固定。汇流排40用于将多个电池41进行电连接且使多个电池41形成模组,汇流排40安装于电池41的顶部,汇流排40的两端设有固定孔44,在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的顶不连接有电极固定杆33,汇流排40通过固定孔44安装于电极固定杆33,进而实现电池模组顶面的固定,进而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仅需将电池模组放入电池放置腔10,将汇流排40的固定孔44安装于电极固定杆33即可,组装步骤少,组装方式简单,连接部件少,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承托块22与第一侧板21,第二承托块24与第二侧板23可以为分体式,作为优选的,第一承托块22与第一侧板21一体成型,第二承托块24与第二侧板23一体成型,进一步减少连接部件,进一步提升组装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3至图4所示,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的长度分别与电池放置腔10的长度相适应。其中,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可以是一个长条形,长度与电池放置腔10的长度相适应,或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可以是多个小片且沿电池放置腔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能将电池模组实现承托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部连接块25,端部连接块25朝向端部固定板30延伸,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通过端部连接块25与端部固定板30连接。侧面固定板20通过端板连接块与端板固定板连接,使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3、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为分体式的板件,更便于运输和储存。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分别位于端部连接块25的内侧,端部连接块25通过连接件分别与第一端板31的外侧和第二端板32的外侧连接。通过端部连接块25将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固定于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的内侧,有助于提升电池模组固定框架的连接稳定性。作为其中一实施例,连接件为螺丝。端部连接块25通过连接件连接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的外侧,使组装位置均处于电池模组固定框架的两端,缩短组装移动距离,提升组装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分别设有散热孔26,有助于电池模组的散热。
作为其中实施例,如图3至图5所示,散热孔26设置有多个,相邻的散热孔26间隔设置,实现散热的同时保证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的支撑强度,也实现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的轻量化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之间具有设定距离a形成底部散热区27。通过底部散热区27的设置,增大电池模组的散热面积,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第一端板31的内部和第二端板32的内部分别设有散热腔34,第一端板31的底部和第二端板32的底部分别设有散热口35,散热腔34与散热口35连通形成端板散热通道。通过端板散热通道的设置,使电池模组端板的热量通过散热口35排出,提升电池模组端部的散热效率。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第一端板31的底面和第二端板32的底面分别设有安装凹槽。安装凹槽的设置,在安装时避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电极防护端盖36,电极固定杆33位于电极防护端盖36内。电极防护端盖36对电极固定杆33起保护作用,同时汇流排40的端部安装于电极固定杆33后,汇流排40的端部也位于电极防护端盖36内,也能防止汇流排40从电极固定杆33中脱落。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电极防护端盖36与第一端板31卡接,电极防护盖11与第二端板32卡接,组装方式简单,有助于提升组装效率。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电池放置腔10的顶部覆盖有防护盖11,防护盖11分别与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连接。防护盖11对电池41模型的顶部起保护作用。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防护盖11分别与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卡接,组装方式简单,有助于提升组装效率。
一种电池模组,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汇流排40、至少两个电池41以及电池模组固定框架,电池41通过汇流排40实现电连接,汇流排40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正极连接片42和负极连接片43,正极连接片42与负极连接片43分别设有固定孔44,固定孔44连接于电极固定杆33,电池41放置于电池放置腔10,第一承托块22和第二承托块24分别抵贴于电池41底面。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在组装时,将电池41放置于电池放置腔10,汇流排40通过固定孔44于电极固定杆33实现固定,组装步骤少,连接部件少,组装方式简单,有效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采集线束通过镍片与汇流排40焊接导通。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3、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分别与电池41之间放置有绝缘片12,提升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正极连接片42与负极连接片43的外端向下倾斜设置。正极连接片42与负极连接片43倾斜设置,减小汇流排40端板的占用空间,使电极防护端盖36的体积设置更小,使防护盖11设置小型化。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为钢板、铝合金板或塑料板。
作为其中一实施例,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3为钢带、金属板、塑料板。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3、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围合连接形成电池放置腔10,电池模组放置于电池放置腔10,由于第一侧板21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承托快,第二侧板23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承托块24,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分别朝向电池放置腔10延伸,通过第一承托块22与第二承托块24对电池模组的底部起承托作用,防止电池模组从底部掉落,同时对电池模组的底面进行限位固定。汇流排40用于将多个电池41进行电连接且使多个电池41形成模组,汇流排40安装于电池41的顶部,汇流排40的两端设有固定孔44,在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的顶不连接有电极固定杆33,汇流排40通过固定孔44安装于电极固定杆33,进而实现电池模组顶面的固定,进而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仅需将电池模组放入电池放置腔10,将汇流排40的固定孔44安装于电极固定杆33即可,组装步骤少,组装方式简单,连接部件少,提升组装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侧面固定板和端部固定板,所述侧面固定板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端部固定板包括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围合连接形成电池放置腔;
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承托电池的第一承托块,第二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用于承托电池的第二承托块,所述第一承托块与所述第二承托块分别朝向所述电池放置腔延伸;
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的顶部分别连接有用于与汇流排连接的电极固定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块与所述第二承托块的长度分别与电池放置腔的长度相适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部连接块,所述端部连接块朝向所述端部固定板延伸,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通过所述端部连接块与所述端部固定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别位于所述端部连接块的内侧,所述端部连接块通过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的外侧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外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设有散热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块与所述第二承托块之间具有设定距离a形成底部散热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内部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内部分别设有散热腔,所述第一端板的底部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底部分别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腔与所述散热口连通形成端板散热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电极防护端盖,所述电极固定杆位于所述电极防护端盖内。
9.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流排、至少两个电池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固定框架,所述电池通过所述汇流排实现电连接,所述汇流排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所述正极连接片与所述负极连接片分别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连接于所述电极固定杆,所述电池放置于所述电池放置腔,所述第一承托块和第二承托块分别抵贴于所述电池底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连接片与所述负极连接片的外端向下倾斜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05296.5U CN219419364U (zh) | 2023-02-10 | 2023-02-10 |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05296.5U CN219419364U (zh) | 2023-02-10 | 2023-02-10 |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19364U true CN219419364U (zh) | 2023-07-25 |
Family
ID=87232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05296.5U Active CN219419364U (zh) | 2023-02-10 | 2023-02-10 |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19364U (zh) |
-
2023
- 2023-02-10 CN CN202320205296.5U patent/CN21941936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210110374A (ko) | 전력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차량 | |
CN205911391U (zh) | 软包电池基础单元模块及软包电池模组 | |
CN214898729U (zh) | 电芯模块及电池包 | |
CN216354581U (zh) | 电池包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 | |
CN215731862U (zh) | 一种集成bms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及其电池包 | |
CN219419364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及其电池模组 | |
CN209947918U (zh) | 一种动力电池风冷模组 | |
CN214957091U (zh) | 电池模组箱体组件及电池模组 | |
CN110102609B (zh) | 一种侧方插入式弯极耳模具 | |
CN109546014A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0052787U (zh) | 圆柱电池组组装装置 | |
CN209461509U (zh) | 电池端板以及电池模组 | |
CN203103457U (zh) | 大体积大容量电池储能模组结构 | |
CN220021308U (zh) | 一种导风板、电池模组及电池插箱 | |
CN216793891U (zh) | 一种电池集成底板结构 | |
CN216015560U (zh) | 软包电芯固定装置、软包电芯平放模组及放置箱体 | |
CN220106777U (zh) | 一种软包电芯模组 | |
CN219321495U (zh) | 一种拼接式铝合金托盘式箱体 | |
CN219513235U (zh) | 一种新型的储能风冷户外柜电池系统 | |
CN219542013U (zh) | 一种电池组极耳焊接固定装置及焊接设备 | |
CN211629176U (zh) | 电池包以及储能装置 | |
CN216958283U (zh) | 一种方形电池模组 | |
CN219591588U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11828900U (zh) | 电池包的上壳体 | |
CN220692272U (zh) | 一种ccs组件及电池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