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06372U - 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06372U
CN219406372U CN202320804075.XU CN202320804075U CN219406372U CN 219406372 U CN219406372 U CN 219406372U CN 202320804075 U CN202320804075 U CN 202320804075U CN 219406372 U CN219406372 U CN 219406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rror
mounting
proofing
impact beam
rear imp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0407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延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0407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06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06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06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多种类型的后防撞梁总成容易出现误装至不配套的车辆的技术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防撞梁总成,后防撞梁总成安装至车身的后围板,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梁体安装板,梁体安装板设置于后防撞梁,后防撞梁通过梁体安装板安装至后围板,后围板设置有安装件和防错件,梁体安装板设置有与安装件配合的安装孔,以及设置有与防错件配合的防错孔,通过防错件与防错孔的配合确认与后围板配套的后防撞梁,梁体安装板通过安装孔安装至安装件。本申请提供的后防撞梁总成通过防错件与防错孔的配合来确认配套的后防撞梁,以此减少后防撞梁总成出现误装现象。

Description

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当前车辆的零部件开发都是共平台开发,不同车型的多种车辆共用一个车体平台,共平台开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零部件安装错乱的现象,例如,以后防撞梁为例,由于造型或者功能等种种原因对后防撞梁的限制,不同类型和型号的后防撞梁的外观相似但功能又不完全一样,导致产线工人容易出现错误安装后防撞梁的情况,例如,将A类后防撞梁安装到不配套的B类车辆,导致A类后防撞梁无法满足B类车辆的功能需求,而且,对于外观相似的不同类型的后防撞梁,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生产混乱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的多种类型的后防撞梁容易出现误装至不配套的车辆的技术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防撞梁总成,后防撞梁总成安装至车身的后围板,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梁体安装板,梁体安装板设置于后防撞梁,后防撞梁通过梁体安装板安装至后围板,后围板设置有安装件和防错件,梁体安装板设置有与安装件配合的安装孔,以及设置有与防错件配合的防错孔,通过防错件与防错孔的配合确认与后围板配套的后防撞梁,梁体安装板通过安装孔安装至安装件。
本申请提供的后防撞梁总成通过防错件与防错孔的配合来确认配套的后防撞梁,以此减少后防撞梁总成出现误装现象。具体地,在将后防撞梁安装至后围板前,工人可以根据防错件的位置、类型、长度或者径向尺寸确认与之配套的防错孔,通过选择合适的防错孔达到选取合适的后防撞梁的目的。即使工人无法在后防撞梁安装前确认配套的后防撞梁,也可以在将后防撞梁安装至后围板的过程中,通过防错孔与防错件的不配套导致后防撞梁无法正常安装,直到选取配套的后防撞梁才能正常安装至车身的后围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围板设置有安装区和防错区,安装件设置于安装区,防错区设置有多个识别位,至少一个识别位设置有防错件,通过防错件所处的识别位确认与后围板配套的后防撞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区设置为矩形区域或者三角区域,防错区位于安装区的外围周边,多个识别位沿周向分布于安装区的多个不同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防撞梁包括多种类型,多个识别位分布于安装区的两侧和底部,且多个识别位的数量与后防撞梁的类型数量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错区设置为矩形区和三角区的组合区,多个识别位分布于组合区的矩形侧边处、三角区侧边处以及矩形区与三角区的过渡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围板设置有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分布于两端的两个防错区,后防撞梁的两端设置有与两个防错区的间隔距离对应的两个安装支架,两个安装支架设置有与两个防错区一一对应的两个梁体安装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件包括安装螺栓,安装孔设置为与安装螺栓配合,和/或防错件包括防错螺栓,防错孔设置为与防错螺栓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后防撞梁的类型确定后,安装孔和防错孔一体成型于梁体安装板。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身,车身的后围板安装有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后防撞梁总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围板还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设置为拼接至后围板并向后围板的下方延伸,后围板的至少部分安装区和至少部分防错区位于加强板,和/或后围板的至少一个安装件和至少一个防错件设置于加强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后防撞梁总成与车身的后围板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后防撞梁总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的后围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后防撞梁总成与车身的后围板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防错件位于第一识别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防错件位于第二识别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防错件位于第三识别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防错件位于第四识别位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0、后围板;11、加强板;12、安装件;13、防错件;
20、后防撞梁总成;21、后防撞梁;22、梁体安装板;23、安装支架;201、安装孔;202、防错孔;
A、安装区;B、防错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通过防错螺栓阐述防错件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并不是对防错件的保护范围限制,例如,本申请的防错件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如卡钩或者凸块等结构,这种调整同样属于本申请防错件的保护范围。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比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后”、“周向”、“侧”、“底”、“宽度”、“端”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机构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机构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机构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后防撞梁”指的是位于机动车的后方区域部分,用于吸收缓和外界冲击力,以此防护车后部的安全装置,结构和功能类似于梁体结构,因此,称之为“后防撞梁”;“后围板”指的是位于车辆后备箱的挡板部分,是机动车外部和机动车尾箱内部之间的屏障。
对于共平台开发不同车辆的零部件的情况,由于车辆与配套的零部件之间并未设置识别标记,容易出现零部件安装错乱的现象,以车辆的后防撞梁为例,由于造型或者功能等种种原因对后防撞梁的限制,不同类型和型号的后防撞梁的外观相似但功能又不完全一样,导致产线工人容易出现错误安装后防撞梁的情况,例如,将A类后防撞梁安装到不配套的B类车辆,导致A类后防撞梁无法满足B类车辆的功能需求,具体地,A类后防撞梁集成有A类传感器,B类后防撞梁集成有B类传感器,如果将结构相似的A类后防撞梁和B类后防撞梁混装,则会出现车辆功能混乱的现象,而且,对于外观相似的不同类型的后防撞梁,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生产混乱的情况。
为了解决多种类型的后防撞梁总成容易出现误装至不配套的车辆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后防撞梁总成通过车辆的防错件与后防撞梁的防错孔的配合来确认配套的后防撞梁,以此减少后防撞梁总成出现误装现象。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防撞梁总成20,后防撞梁总成20安装至车身的后围板10,后防撞梁总成20包括后防撞梁21和梁体安装板22,梁体安装板22设置于后防撞梁21,后防撞梁21通过梁体安装板22安装至后围板10,后围板10设置有安装件12和防错件13,梁体安装板22设置有与安装件12配合的安装孔201,以及设置有与防错件13配合的防错孔202,通过防错件13与防错孔202的配合确认与后围板10配套的后防撞梁21,梁体安装板22通过安装孔201安装至安装件12。
本申请提供的后防撞梁总成20通过防错件13与防错孔202的配合来确认配套的后防撞梁21,以此减少后防撞梁总成20出现误装现象。具体地,在将后防撞梁21安装至后围板10前,工人可以根据防错件13的位置、类型、长度或者径向尺寸确认与之配套的防错孔202,通过选择合适的防错孔202达到选取合适的后防撞梁21的目的。即使工人无法在后防撞梁21安装前确认配套的后防撞梁21,也可以在将后防撞梁21安装至后围板10的过程中,通过防错孔202与防错件13的不配套导致后防撞梁21无法正常安装,直到选取配套的后防撞梁21才能正常安装至车身的后围板1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防错件13与安装件12属于同一类型,防错孔202与安装孔201属于同一类型,而本申请将防错件13设置于后围板10,将防错孔202设置于后防撞梁21,是因为将同一类型的防错件13和安装件12设置于后围板10,并将同一类型的防错孔202和安装孔201设置于后防撞梁21,可以降低工艺难度,提高制造效率。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之所以未对防错件13进行限定,是因为防错件13包括多种类型,如防错螺栓、卡钩或者凸块等结构,这种结构均属于本申请防错件13的保护范围。同样,本申请实施例之所以未对安装件12进行限定,是因为安装件12包括多种类型,如安装螺栓、安装卡钩或者安装凸块等结构,这种结构均属于本申请安装件12的保护范围。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围板10设置有安装区A和防错区B,安装件12设置于安装区A,防错区B设置有多个识别位,至少一个识别位设置有防错件13,通过防错件13所处的识别位确认与后围板10配套的后防撞梁21。
在本实施例中,提出了通过防错件13的多个识别位对应后围板10对多种不同类型的后防撞梁21的需求,如果后防撞梁21的防错孔202的位置与后围板10的防错件13的识别位对应,则说明该后防撞梁21是该后围板10所需的类型,反之,则说明该后防撞梁21不是该后围板10所需的类型,需要更换其他类型的后防撞梁21。
通过位置来识别后防撞梁21的方式,可以降低防错件13的制造难度,不需要设置多种不同类型和结构的防错件13,可以将防错件13设置为统一的结构和类型,实现防错件13的通用化。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防错件13的数量确认配套的后防撞梁21,例如,可以在一个识别位设置防错件13,还可以在两个识别位设置两个防错件13,还可以在三个识别位设置三个防错件13。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区A设置为矩形区域或者三角区域,防错区B位于安装区A的外围周边,多个识别位沿周向分布于安装区A的多个不同方位。
在本实施例中,将防错区B设置于安装区A的外围周边,可以降低防错区B对安装区A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不影响后防撞梁21的正常安装的情况下,达到识别与后围板10配套的后防撞梁21的目的。
另外,防错区B位于安装区A的外围周边,可以提高多个识别位的分布灵活性,例如,多个识别位沿周向分布于安装区A的多个不同方位,以此可以使工人仅通过观察方位的方式便可确认与之配套的后防撞梁21,降低工人的识别难度。
如图5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防撞梁21包括多种类型,多个识别位分布于安装区A的两侧和底部,且多个识别位的数量与后防撞梁21的类型数量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区A的两侧包括安装区A的左侧和右侧,如此设置,可以使多个识别位的多个位置存在有较大的区别,可以使工人肉眼识别出后防撞梁21的防错孔202是否对应,例如,当后围板10的识别位位于安装区A的左侧,此时,只需要确认后防撞梁21的防错孔202是否同样位于左侧即可,不需要详细查看识别位和防错孔202的具体位置,也可以降低识别错误的概率。
如图3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防错区B设置为矩形区和三角区的组合区,多个识别位分布于组合区的矩形侧边处、三角区侧边处以及矩形区与三角区的过渡处。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件1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安装件12的外围围设成矩形区和三角区的组合区,在后防撞梁21具有四种类型的情况下,防错件13的安装位置包括矩形区与三角区的左过渡处(如图5所示)、矩形右侧边处(如图6所示)、矩形左侧边处(如图7所示)、矩形区与三角区的右过渡处(如图8所示),以此提高防错件13的安装位置的识别度,工人可以根据防错件13的安装位置确定与后围板10匹配的后防撞梁21的类型或者型号。
具体地,以安装件12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为例,三个安装件12围设成三角形区域,三个安装件12分别位于三角形区域的三个角,在后防撞梁21具有三种类型的情况下,防错件13的安装位置包括三角形区域的三个角,以此提高防错件13的安装位置的识别度,工人可以根据防错件13的安装位置确定与后围板10匹配的后防撞梁21的类型或者型号。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围板10设置有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分布于两端的两个防错区B,后防撞梁21的两端设置有与两个防错区B的间隔距离对应的两个安装支架23,两个安装支架23设置有与两个防错区B一一对应的两个梁体安装板22。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防错区B与两个安装支架23的对应,同样可以达到识别后防撞梁21的目的,例如,只有配套的后防撞梁21的两个安装支架23才能够实现与后围板10的两个防错区B对接的效果,对于其他类型的后防撞梁21,则会出现后防撞梁21的两个安装支架23与两个防错区B不对应的现象。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件12包括安装螺栓,安装孔201设置为与安装螺栓配合,和/或防错件13包括防错螺栓,防错孔202设置为与防错螺栓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将安装件12和防错件13均设置为螺栓,螺栓具有取材方便、操作方便的优点,将防错螺栓作用防错件13,如果后围板10上的防错螺栓能够与后防撞梁21上的防错孔202装配,则说明该后防撞梁21与该后围板10匹配,此时,就可以进一步安装螺母紧固后防撞梁21与后围板10;如果后围板10上的防错螺栓与后防撞梁21上的防错孔202无法装配,则说明该后防撞梁21与该后围板10不匹配,此时,就需要更换合适的后防撞梁21。
进一步地,防错螺栓还能够在后防撞梁21的安装过程中起到初步定位作用,降低工人手持后防撞梁21装配至安装螺栓的操作难度和工作量,防错螺栓的直径优选小于安装螺栓的直径,以此减少防错螺栓和安装螺栓混装的现象,同时,不同类型的后防撞梁21对应的防错螺栓的直径相同,区别仅在于安装位置的不同,以此实现防错螺栓的通用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后防撞梁21的类型确定后,安装孔201和防错孔202一体成型于梁体安装板22。
在本实施例中,在后防撞梁21的类型后确定后,工人根据与之配套的后围板10确认安装支架23的位置和梁体安装板22的安装结构,安装支架23可通过焊接或紧固件固定连接于后防撞梁21,梁体安装板22同样通过焊接或紧固件固定连接于安装支架23。
具体应用中,梁体安装板22可以一体冲压或折弯成型,其结构强度高。具体应用中,还可以在梁体安装板22上成型有加强筋。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身,车身的后围板10安装有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后防撞梁总成20。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具有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防撞梁总成20的一切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围板10还设置有加强板11,加强板11设置为拼接至后围板10并向后围板10的下方延伸,后围板10的至少部分安装区A和至少部分防错区B位于加强板11,和/或后围板10的至少一个安装件12和至少一个防错件13设置于加强板11。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11固定连接到后围板10,以增加后围板10的结构强度,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加强板11焊接至后围板10,从而使加强板11牢固地连接至后围板10,安装螺栓具体焊接在加强板11的侧面,也就是说,后防撞梁21具体与设置在后围板10上的加强板11连接,以将后防撞梁21连接至后围板10。因此,加强板11的设置能够增加后围板10与后防撞梁21之间连接处的稳固性。
加强板11焊接至后围板10的安装部的背面,或者,后围板10的安装部设置有两个间隔分布的夹层板,加强板11的顶部设置于两个夹层板之间,加强板11的底部向下延伸直至伸出后围板10的安装部,三个安装螺栓中的两个安装螺栓安装至后围板10的安装部,三个安装螺栓中的一个安装螺栓安装至加强板11伸出后围板10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后保险杠安装结构,包括后防撞梁21、后围板10和用于将后防撞梁21与后围板10固定的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连接于后防撞梁21的梁体安装板22和用于将梁体安装板22固定于后围板10的紧固件,紧固件连接于梁体安装板22和后围板10,可通过梁体安装板22将后防撞梁21压紧于后围板10,并通过紧固件将梁体安装板22固定于后围板10,从而使后防撞梁21被可靠地限位和安装,利用梁体安装板22的结构加强后保险杠安装结构,提高了后保险杠的安装刚度,无需对零件材料进行加厚,也可满足强度、刚度的要求,结构可靠性高且成本低。
如图1至图8所示,后防撞梁总成20包括后防撞梁21、梁体安装板22、安装螺栓、防错螺栓以及螺母,防错螺栓和多个安装螺栓均焊接至后围板10,后防撞梁21通过梁体安装板22安装到车身的后围板10,后防撞梁21的梁体安装板22设置有与多个安装螺栓一一配合的多个安装孔201以及与防错螺栓配合的一个防错孔202,在将后防撞梁21安装至后围板10前,首先通过防错螺栓与防错孔202确定与该后围板10配套的后防撞梁21,在将后防撞梁21安装至后围板10的过程中,多个安装螺栓贯穿后防撞梁21的多个安装孔201,然后将多个螺母一一拧紧至多个安装螺栓,完成将后防撞梁21安装至后围板10的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错件13优选用于车辆的后防撞梁总成20,但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后防撞梁总成20阐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并不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限制,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前防撞梁总成,这种调整同样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的实施例只是阐述了后防撞梁总成20以及车辆中与本申请的改进点有关的结构,并不代表本申请的后防撞梁总成20以及车辆不具备其他的结构,例如,后防撞梁总成20还包括包裹在后防撞梁21的外侧的钣金件,这些结构均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后防撞梁总成20的保护范围,后防撞梁总成20的其他结构在此不再一一阐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总成安装至车身的后围板,所述后防撞梁总成包括:
后防撞梁;
梁体安装板,所述梁体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通过所述梁体安装板安装至所述后围板,所述后围板设置有安装件和防错件,所述梁体安装板设置有与所述安装件配合的安装孔,以及设置有与所述防错件配合的防错孔,
通过所述防错件与所述防错孔的配合确认与所述后围板配套的所述后防撞梁,所述梁体安装板通过所述安装孔安装至所述安装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设置有安装区和防错区,所述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区,所述防错区设置有多个识别位,至少一个所述识别位设置有所述防错件,通过所述防错件所处的所述识别位确认与所述后围板配套的所述后防撞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区设置为矩形区域或者三角区域,所述防错区位于所述安装区的外围周边,多个所述识别位沿周向分布于所述安装区的多个不同方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包括多种类型,多个所述识别位分布于所述安装区的两侧和底部,且多个所述识别位的数量与所述后防撞梁的类型数量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错区设置为矩形区和三角区的组合区,多个所述识别位分布于所述组合区的矩形侧边处、三角区侧边处以及所述矩形区与所述三角区的过渡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设置有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分布于两端的两个防错区,所述后防撞梁的两端设置有与两个所述防错区的间隔距离对应的两个安装支架,两个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与两个所述防错区一一对应的两个所述梁体安装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安装螺栓,所述安装孔设置为与所述安装螺栓配合,和/或所述防错件包括防错螺栓,所述防错孔设置为与所述防错螺栓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防撞梁的类型确定后,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防错孔一体成型于所述梁体安装板。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的后围板安装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梁总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还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为拼接至所述后围板并向所述后围板的下方延伸,所述后围板的至少部分安装区和至少部分防错区位于所述加强板,和/或所述后围板的至少一个安装件和至少一个防错件设置于所述加强板。
CN202320804075.XU 2023-04-07 2023-04-07 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406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4075.XU CN219406372U (zh) 2023-04-07 2023-04-07 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4075.XU CN219406372U (zh) 2023-04-07 2023-04-07 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06372U true CN219406372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05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04075.XU Active CN219406372U (zh) 2023-04-07 2023-04-07 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063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19298B2 (ja) バンパフェースの構造
US8556335B2 (en) Vehicle bottom structure
JP2011235688A (ja) 車体前部の補強構造
US20140097635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heavy vehicle
CN219406372U (zh) 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962944B (zh) 用于车辆的轮罩总成及车辆
JP5495103B2 (ja) 車両のコントローラ取付構造
JP2014125140A (ja) 剛性支持部構造
CN216034690U (zh) 一种用于安装翼子板的支架及汽车
CN215266500U (zh) 电池包底护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390975U (zh) 汽车b柱碰撞传感器安装支架
CN210258322U (zh)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安装支架的固定板
JP2021024398A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219565259U (zh) 轮罩衬板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601405U (zh) 边梁总成和车辆
CN219446892U (zh) 车辆的探测雷达安装组件以及车辆
JP5039745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取付構造
KR20110051626A (ko) 차량용 프론트 시트 마운팅 브라켓 조립체
CN219360952U (zh) 蓝牙模块的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4823647U (zh) 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8594285U (zh) 一种搭接结构、汽车壳体结构及汽车
JP3952987B2 (ja) オーバーフェンダの取付構造
CN113830185B (zh) 一种错位后轮罩结构及车身与车辆
CN219406646U (zh) 连接侧围总成与前壁板总成的支架及车辆
CN219749758U (zh) 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