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3764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3764U
CN219393764U CN202320203300.4U CN202320203300U CN219393764U CN 219393764 U CN219393764 U CN 219393764U CN 202320203300 U CN202320203300 U CN 202320203300U CN 219393764 U CN219393764 U CN 219393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
contact
pin
contact pin
conta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033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Jouav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Jouav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Jouav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Jouav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033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3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3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3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合部和可插入插合部的插入部;插入部内设有第一插针和第二插孔;插合部内设有第二插针和第一插孔;在插入部插入插合部的过程中,第一插针和第一插孔先接触,第二插针和第二插孔后接触;或者接触顺序相反。在插入部插入插合部的过程中,其中一对插针和插孔先接触,此时未形成闭合回路,不会发生打火现象,另一对插针和插孔接触时,形成闭合回路,因此,打火现象只会发生在后接触的那一对插针和插孔处,从而使得打火的位置得到了准确控制。由于打火发生的位置唯一且确定,故不必再一一排查打火损坏的位置,从而使电连接器的检修效率得到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可控制打火发生位置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由固定端电连接器,即阴接触件(简称插座),与自由端电连接器,即阳接触件(简称插头)组成。插座通常固定在用电部件上,插头一般用于接电缆,通过插头与插座的插合和分离来实现电路的连接和断开。电连接器主要由壳体、绝缘体、接触体三大基本单元组成。接触体主要包括若干对相互配套使用的插针和插孔实现电性连接,有些插针和插孔之间还设有冠簧。
现有电连接器中,插针的长度或插孔的深度基本一致,带电进行插头与插座的插拔时,多个插针同时与多个插孔相接触。在电路导通的瞬间,经常发生打火现象,严重时会烧坏插针和/或冠簧。由于发生打火的位置不固定,故烧坏的插针和/或冠簧的位置也不固定,检修时需要一一检查确定损坏位置,使得电连接器的检修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旨在控制打火发生的位置,不必再一一排查打火损坏的位置,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的检修效率。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合部和可插入所述插合部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内设有第一插针和第二插孔;所述插合部内设有第二插针和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针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孔相配合;所述第二插针用于与所述第二插孔相配合;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插合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插针与所述第一插孔先接触,所述第二插针与所述第二插孔后接触;或者,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插合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插针与所述第二插孔先接触,所述第一插针与所述第一插孔后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部和所述插合部中的其中一者上设有卡入部,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卡入部配套使用的扣合部;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插合部的过程中,所述卡入部卡入所述扣合部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入部为弹性件;所述卡入部上设有楔形凸出;所述扣合部内设有与所述楔形凸出配套使用的楔形卡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入部上设有防滑纹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部上用于插入所述插合部的部分和/或所述插合部上对应所述插入部插入的部分,其上设有柔性覆盖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部与所述插合部相插合部分的横截面为非中心对称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部与所述插合部相插合部分的横截面为梯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合部上具有至少一个耳座,所述耳座上设有固定安装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冠簧;所述冠簧的中部向内凸出形成第一接触部;所述冠簧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向内翻折的第二接触部;所述冠簧设于所述第一插针与所述第一插孔之间,在所述第一插针插入所述第一插孔后,所述第一插针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和/或,所述冠簧设于所述第二插针与所述第二插孔之间,在所述第二插针插入所述第二插孔后,所述第二插针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冠簧一体成型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在插入部插入插合部的过程中,其中一对插针和插孔先接触,此时未形成闭合回路,不会发生打火现象,另一对插针和插孔接触时,形成闭合回路,因此,打火现象只会发生在后接触的那一对插针和插孔处,从而使得打火的位置得到了准确控制。由于打火发生的位置唯一且确定,故不必再一一排查打火损坏的位置,从而使电连接器的检修效率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入部插入插合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入部与插合部分离后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入部与插合部分离后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插针与第一插孔通过冠簧进行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冠簧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的释义为:插入部1,插合部2,第一插针11,第二插孔12,卡入部13,楔形凸出131,防滑纹路132,第二插针21,第一插孔22,扣合部23,楔形卡座231,耳座24,固定安装孔25,冠簧3,第一接触部31,第二接触部3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类似用语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合部2和可插入所述插合部2的插入部1。
其中,插入部1包括壳体、绝缘体和接触体,接触体包括阳接触件与阴接触件,也称插针和插孔。对本申请实施例而言,如图2所示,插入部1内设有第一插针11和第二插孔12,第一插针11和第二插孔12分别对应阳极和阴极,第一插针11既可以是阳极,也可以是阴极,与之对应的,第二插孔12既可以是阴极,也可以是阳极。
插合部2也包括有壳体、绝缘体和接触体。对本申请实施例而言,如图3所示,插合部2内设有第二插针21和第一插孔22。第二插针21和第一插孔22也分别对应一阳极和一阴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插针11用于与第一插孔22相配合,第二插针21用于与第二插孔12相配合,从而实现插入部1与插合部2的电性连接,完成阳极和阴极的导通。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使打火发生的位置可控,在所述插入部1插入所述插合部2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插针11和所述第一插孔22先接触,所述第二插针21和所述第二插孔12后接触;或者,在所述插入部1插入所述插合部2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插针21和所述第二插孔12先接触,所述第一插针11和所述第一插孔22后接触。
例如,当第一插针11和第一插孔22用于实现阳极导通,第二插针21和第二插孔12实现阴极导通时,在插入部1插入插合部2的过程中,第一插针11和第一插孔22所对应的阳极先接触并导通,此时由于阴极未导通,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故没有电流,所以不会发生打火现象。之后,在第二插针21和第二插孔12相接触时,阴极导通,闭合回路形成并产生电流,此时若发生打火现象,仅会在第二插针21和第二插孔12上发生,而不会在第一插针11和第一插孔22上发生,故打火的位置得到了准确控制。若第二插针21因打火发生损坏,仅需更换第二插针21或第二插针21所在的插合部2即可。由于打火发生的位置唯一且确定,故不必再一一排查打火损坏的位置,从而使电连接器的检修效率得到提高。
为了实现第一插针11和第一插孔22先接触,第二插针21和第二插孔12后接触,在结构上可以考虑将第一插针11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插针21,第一插孔22的长度也设置为大于第二插孔12。
对于第二插针21和第二插孔12先接触,第一插针11和第一插孔22后接触的情况,其结构和原理与前述内容相似,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在插入部1或插合部2内同时设置插针和插孔,还有另一个显著的好处,就是能够防止插入部1和插合部2之间的误插,即起到防呆功能。只有当第一插针11和第一插孔22对齐,第二插针21和第二插孔12对齐时,插入部1才能顺利插入插合部2。若将插入部1反向插入插合部2,此时,第一插针11会和第二插针21对齐,第一插孔22会和第二插孔12对齐,导致插入部1根本无法插入到插合部2内,由此实现了电连接器的防呆功能。
由于插合部2通常作为插座固定到用电部件上,因此,可以在插合部2上设置至少一个耳座24,然后在耳座24上开设固定安装孔25。在用电部件上可以开设螺纹孔,通过例如螺栓等连接件穿过固定安装孔25后将插合部2固定到用电部件上。
而插入部1通常作为活动插头用于与电缆连接,故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连接器的检修效率,可以优选考虑将设于插入部1内的第一插针11作为打火发生处,这样在检修或更换时,由于插入部1相对于插合部2具有更灵活的位置,使得其检修或更换更加方便,检修效率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能更直观地区分插入部1和插合部2的正反面,使插入操作更加快速,可以考虑将插入部1和插合部2相插合部分的横截面设计为非中心对称形状,例如梯形或近似梯形的形状,即在把插入部1或插合部2翻转180°之后,两者接触处的轮廓不相同,便无法插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防呆效果。
电连接器在使用时可能会升温,导致壳体变软,甚至变形,从而使得插入部1和插合部2的连接不够稳定,或破会因其他结构所带来的防呆设计。故为了提高插入部1和插合部2的连接稳定性,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连接器的防呆功能,如图2或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在所述插入部1上设置一个卡入部13,然后在所述插合部2上设置一个与所述卡入部13配套使用的扣合部23。卡入部13可卡入扣合部23内以形成卡扣连接,加强插入部1和插合部2的连接强度,并使得电连接器具有另一个防呆设计。卡入部13和扣合部23还能更直观地为插入部1和插合部2的正反面区分提供参考。
卡入部13和扣合部23的设置位置可以颠倒,即,可以将卡入部13设置在插合部2上,将扣合部23设置在插入部1上,其功能完全相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或图3所示,卡入部13可以是一块与壳体表面平行且可以按压变形的弹性平板,在该平板上设有楔形凸出131。扣合部23可以是一个具有楔形卡座231的腔体。卡入部13卡入扣合部23时,楔形凸出131与楔形卡座231相配合,阻止卡入部13从扣合部23脱出。当需要卡入部13从扣合部23脱出时,按压卡入部13,使楔形凸出131与楔形卡座231脱离,使得卡入部13能够从扣合部23中顺利脱出,实现插入部1和插合部2的分离,从而使得卡入部13和所述扣合部23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即使插入部1和插合部2成为可拆卸连接形式。
为便于操作,还可以在卡入部13上设置一些防滑纹路132,以避免按压卡入部13时发生打滑。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插入部1用于插入插合部2的部分的外表面上通过例如粘接等方式设置一层柔性覆盖层,也还可以在插合部2对应插入部1插入的部分的内表面通过例如粘接等方式设置一层柔性覆盖层,柔性覆盖层可以采用橡胶、皮革等材料制成,以减少插入部1在插入插合部2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碰撞和噪音。
在插针和插孔之间还可以设置冠簧。例如,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第一插孔22内设置一个冠簧3,所述第一插针11通过所述冠簧3与所述第一插孔22电性连接。显然,也可以在第二插孔12内设置一个冠簧3,所述第二插针21也可通过冠簧3与所述第二插孔12电性连接。冠簧具有插拔力适中,使用寿命长,电阻小,能过大电流等特点,具有高可靠性,拨力柔和,抗震耐冲击等特点,是当今连接器插孔插座的最理想的接触件,而且能够允许带电插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冠簧3的中部向内凸出形成第一接触部31。所述冠簧3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向内翻折的第二接触部32。所述冠簧3设于所述第一插针11与所述第一插孔22之间,在所述第一插针11插入所述第一插孔22后,所述第一插针11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2相接触;和/或,所述冠簧3设于所述第二插针21与所述第二插孔12之间,在所述第二插针21插入所述第二插孔12后,所述第二插针21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2相接触。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冠簧3包括位于两端的端环以及多个连接于两端环之间的簧条。所述簧条的中部向内凸出形成第一接触部31。冠簧3的一端或两端同时向内翻折形成第二接触部32。第二接触部32既可以与冠簧3的本体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与冠簧3的本体连为一体。第一接触部31主要对插针提供导电和夹紧的作用,而第二接触部32则主要用于电流的导通,附带夹紧作用。第一接触部31和第二接触部32增大了插针和冠簧3的接触面积,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导电面积,增大了过流能力,降低了接触电阻和升温,提高了整个电连接器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合部(2)和可插入所述插合部(2)的插入部(1);
所述插入部(1)内设有第一插针(11)和第二插孔(12);
所述插合部(2)内设有第二插针(21)和第一插孔(22);
所述第一插针(11)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孔(22)相配合;所述第二插针(21)用于与所述第二插孔(12)相配合;
在所述插入部(1)插入所述插合部(2)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插针(11)与所述第一插孔(22)先接触,所述第二插针(21)与所述第二插孔(12)后接触;或者,在所述插入部(1)插入所述插合部(2)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插针(21)与所述第二插孔(12)先接触,所述第一插针(11)与所述第一插孔(22)后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1)和所述插合部(2)中的其中一者上设有卡入部(13),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卡入部(13)配套使用的扣合部(23);在所述插入部(1)插入所述插合部(2)的过程中,所述卡入部(13)卡入所述扣合部(23)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入部(13)为弹性件;所述卡入部(13)上设有楔形凸出(131);所述扣合部(23)内设有与所述楔形凸出(131)配套使用的楔形卡座(23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入部(13)上设有防滑纹路(13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1)上用于插入所述插合部(2)的部分和/或所述插合部(2)上对应所述插入部(1)插入的部分,其上设有柔性覆盖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1)与所述插合部(2)相插合部分的横截面为非中心对称形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1)与所述插合部(2)相插合部分的横截面为梯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合部(2)上具有至少一个耳座(24),所述耳座(24)上设有固定安装孔(25)。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冠簧(3);所述冠簧(3)的中部向内凸出形成第一接触部(31);所述冠簧(3)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向内翻折的第二接触部(32);
所述冠簧(3)设于所述第一插针(11)与所述第一插孔(22)之间,在所述第一插针(11)插入所述第一插孔(22)后,所述第一插针(11)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2)相接触;和/或,所述冠簧(3)设于所述第二插针(21)与所述第二插孔(12)之间,在所述第二插针(21)插入所述第二插孔(12)后,所述第二插针(21)同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2)相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32)与所述冠簧(3)一体成型设置。
CN202320203300.4U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电连接器 Active CN219393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3300.4U CN219393764U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3300.4U CN219393764U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3764U true CN219393764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95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03300.4U Active CN219393764U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37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1133B1 (en) Electrical socket terminal having a contact stabilizer
US6361359B1 (en) Battery connector with a switch
CN110752490A (zh) 无电弧电耦合器
CN219393764U (zh) 一种电连接器
US318860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8723151U (zh) 一种具有防开路功能的连接器
CN116111387A (zh) 一种接触簧片与电连接器
CN210272770U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
CN210272889U (zh) 一种自短路保护连接器
CN211480415U (zh) 电动自行车连接器
CN102354836B (zh) 电源插座连接器
CN214542627U (zh) 耐用型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15600684U (zh) 一种防打火接插件
CN211958011U (zh) 一种多触点usb type-c母座
CN215896774U (zh) 一种插孔体、护套和接线端子
CN213816498U (zh) 一种电连接器公头
CN218275367U (zh) 一种带防呆结构的电池公端连接器
CN216055562U (zh) 一种继电器插座的插簧结构及其继电器插座
CN219937410U (zh)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19203544U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端子组件
CN212784115U (zh) 一种台阶式插座
CN219979856U (zh) 一种接触簧片与电连接器
CN213278476U (zh) 扁插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14797830U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
CN220066134U (zh) 连接模组、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610041 7th floor, area a, building 6, No. 200, Tianfu 5th Street, high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after: CHENGDU JOUAV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610041 room 801-805, 8th floor, block a, building 3, No. 200, Tianfu Fifth Street, high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JOUAV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