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7410U -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7410U
CN219937410U CN202321370708.7U CN202321370708U CN219937410U CN 219937410 U CN219937410 U CN 219937410U CN 202321370708 U CN202321370708 U CN 202321370708U CN 219937410 U CN219937410 U CN 219937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electric
connecting part
elect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707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炳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GHGM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707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7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7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7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该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外壳以及电连接件;电连接件具有固定部、连接部以及触头部;固定部折弯形成在连接部的上端,连接部延伸嵌设在第一绝缘外壳内,在连接部的下端弯折形成触头部,对应与外部电接触片电性连接;触头部形成有能够与电接触片相配合的下触点和上触点,上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大于下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使得上触点和下触点均可与电接触片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两个触点之间相对连接部的距离存在远近之分,上触点相对朝外凸出于下触点,在电接触连接时,在保证下触点与电接触片相抵接配合后,上触点必然是能够与电接触片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实现更为稳定、高效的接电配合。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板对板连接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板对板连接器一般是用作于与电路板的接线连接,其主要包括插头和插座两个部分,插头和插座均由塑胶体和固持于塑胶体上的连接件组成,塑胶体主要起绝缘和定位连接件的作用,连接件主要作用是为了接电导通。在插头与插座接合使用后,通过表面贴装技术将插座和插头分别贴装在电子设备的主板和电子设备模组的线路板上,组装过程中将插座和插头以公母插接的形式相扣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电子设备的主板和电子设备模组的线路板的互连。
然而,插座与插头的扣合过程中,需要将插头与插座位置对准,若强行扣合则容易造成破坏,而需要进行维修、更换,导致维护成本增加。并且,两连接件相互错位,直接影响接触的可靠性。尤其是,现有两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方式,连接器插拔次数过多,极易会发生塑性变形,特别是插头上的连接件,会更容易失去原有的弹性,进而导致插座和插头无法紧密接触,甚至接触不稳定而导致失效的问题。另外,现有技术的连接件的设计,电连接件之间的接触连接性较差,甚至无法与另一连接件实现有效的电性接触配合,导致电接触的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外壳以及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的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具有固定部、连接部以及触头部;所述固定部折弯形成在连接部的上端,所述连接部延伸嵌设在第一绝缘外壳内,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弯折形成所述触头部,所述触头部朝外回弯设置,以相对凸出形成一自由端,对应与外部电接触片电性连接;所述触头部形成有能够与电接触片相配合的下触点和上触点,所述上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下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使得所述上触点和下触点均可与电接触片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头部呈一M型弯折,其首端与连接部呈一圆弧角,其末端回弯靠近于连接部的外侧端面;在电性接触后,所述上触点所受到的内应力小于所述下触点所受到的内应力,以使所述下触点始终接受到电接触片所提供的正向力。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件为板材一体折弯成形,所述上触点与下触点之间所凸出的距离差为h,所述电连接件的料厚为d;其中,距离差h是料厚d的1/2至3倍之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头部的末端配置成至少在电接触后弹力抵靠在连接部上,以提供给触头部反作用力,以此来增大所述正向力。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配置成能够在触头部被接触后相对纵向轴线发生偏摆,以自适应地实施紧密的接触式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外壳设有一安装腔,所述电连接件可拆装的嵌设在安装腔内,所述连接部与安装腔之间形成有一让位间隙。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呈直角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一台阶位,所述台阶位用以免于残留的助焊剂顺滑至连接部触头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倚靠在安装腔的内壁,且自上而下连接部与内壁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设有一沿宽度方向拓展的凸筋结构,所述凸筋结构一体形成在连接部的上方,用于与安装腔进行过盈配合,使得连接部的下方处于自由状态。
本申请另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前述的电连接器和另一与之插接适配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二绝缘外壳的电接触片,所述第一绝缘外壳插接至第二绝缘外壳,以使所述电连接件与电接触片相互电性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前述的板对板连接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电连接器,其电连接件上的固定部和触头部分别在连接部的两端对应折弯设置,且触头部至少设有上触点和下触点,用于与电接触片实现双触点方式的电性连接,尤其是两个触点之间相对连接部的距离存在远近之分,上触点相对朝外凸出于下触点,从而在电接触连接时,在保证下触点与电接触片相抵接配合后,上触点必然是能够与电接触片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在一方面上利于电接触片与触头部的快速插接,在另一方面上,可提升下触点与电接触片之间的弹力抵接,使得下触点作用在电接触片上的弹性接触大于上触点作用在电接触片上的弹性接触,可明显提升触头部对电接触片的弹性力,实现更为稳定、高效的接电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在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的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剖示图。
图标:
1-第一绝缘外壳;2-电连接件;3-固定部;4-连接部;5-触头部;6-安装腔;7-限位槽;8-凸筋结构;9-上触点;10-下触点;11-第二绝缘外壳;12-电接触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外壳1以及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1的电连接件2。电连接件2具有固定部3、连接部4以及触头部5。固定部3折弯形成在连接部4的上端,连接部4延伸嵌设在第一绝缘外壳1内,在连接部4的下端弯折形成触头部5,触头部5朝外回弯设置,以相对凸出形成一自由端,对应与外部电接触片12电性连接。触头部5形成有能够与电接触片12相配合的下触点10和上触点9,上触点9与连接部4的距离大于下触点10与连接部4的距离,使得上触点9和下触点10均可与电接触片12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
上述中的电连接器,其电连接件2上的固定部3和触头部5分别在连接部4的两端对应折弯设置,且触头部5至少设有上触点9和下触点10,用于与电接触片12实现双触点方式的电性连接,尤其是两个触点之间相对连接部4的距离存在远近之分,上触点9相对朝外凸出于下触点10,从而在电接触连接时,在保证下触点10与电接触片12相抵接配合后,上触点9必然是能够与电接触片12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在一方面上利于电接触片12与触头部5的快速插接,在另一方面上,可提升下触点10与电接触片12之间的弹力抵接,使得下触点10作用在电接触片12上的弹性接触大于上触点9作用在电接触片12上的弹性接触,可明显提升触头部5对电接触片12的弹性力,实现更为稳定、高效的接电配合。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头部5呈一M型弯折,以形成至少与电接触片12相配合的两个触点。触头部5的首端与连接部4呈一圆弧角α,其末端回弯靠近于连接部4的外侧端面。其中,电连接件2为板材一体折弯成形。而一体成型的固定部3、连接部4及触头部5,使得整体的连接性和弹性力更佳,且利于批量生产制造。
其中,在电性接触后,上触点9所受到的内应力小于下触点10所受到的内应力,以使下触点10始终接受到电接触片12所提供的正向力。可以理解的是,触头部5在受到电接触片12的抵接作用后,其各触点会相应与电接触片12弹力抵接,此时各触点自身的内应力与所受到电接触片的正向力互为正、反力,而对于整个触头部5而言,下触点10其自身的内应力需要额外扣除上触点9的内应力,从而,为了确保下触点10可以接收到电接触片12的正向力,该正向力需要大于零,从而下触点10的内应力要大于上触点9的内应力,这样才能保证下触点10与电接触片12之间始终存在弹力抵接。
具体地,上触点9与下触点10之间所凸出的距离差为h,电连接件2的料厚为d。其中,距离差h是料厚d的1/2至3倍之间,且距离差h在0.45mm以内。更进一步地,料厚d为0.15mm,对应的距离差h为0.15mm时,此时双触点与电接触片12之间的接触连接更为稳定高效。以及,触头部5与连接部4之间的圆弧角α的范围在40°至45°之间,固定部3与连接部4之间的弯折角β为90°,使得电连接件2的整体折弯更为合理有效,以减小自身的内应力。
尤其是,触头部5的末端配置成至少在电接触后弹力抵靠在连接部4上,以提供给触头部5反作用力,以此来增大正向力。由于额外增加了末端自身的内应力,此时下触点10的内应力要做到更大才可满足其可以受到电接触片13所提供的正向力。从而,在接线连接后,电接触片12对触头部5的接触按压,一部分由触头部5自身的回弹力所抵消,另一部分通过触头部5的末端抵接至连接部4上,由连接部4提供给触头部5的末端的反作用力所抵消,以此来显著提升整个触头部5的接触负载,可明显改善连接件的使用强度。
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配置成能够在触头部5被接触后相对纵向轴线发生偏摆,以自适应地实施紧密的接触式配合。从而,电连接件2上的固定部3和触头部5分别在连接部4的两端对应折弯设置,且回弯设置在连接部4前方的触头部5在被接触后,使得连接部4能够相对纵向轴线发生偏摆,以大大提升整个电连接件2的弹性力,确保触头部5与电接触片12更为紧密的电性连接,尤其是能够有效避免在折弯位置处的弹力降低或失效问题,改善了电连接器的电连接件2的使用寿命,且利于电连接器的对准插接,实现更为稳定的接电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外壳1设有一安装腔6,电连接件2可拆装的嵌设在安装腔6内,连接部4与安装腔6之间形成有一让位间隙。从而,限定在安装腔6内的电连接件2,其连接部4具体是让位设置在安装腔6中,使得连接部4至少能够相对纵向轴线来回偏摆及复位,在触头部5受到电接触片12的抵接后,对应使得连接部4往内偏摆以提升公母插接时的柔性力,且偏摆后的连接部4可以进一步提供给触头部5紧密接触至电接触片12的回弹力,以确保电性连接的稳定。在电接触片12远离触头部5后,连接部4对应弹力复位至初始状态,以此来显著提升整个电连接件2的使用寿命,从而大大降低维护及更换成本。
更进一步地,固定部3呈直角弯折并水平延伸至第一绝缘外壳1的外界,连接部4倚靠在安装腔6的内壁。沿自上而下方向,连接部4与内壁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外壳1对应设有将固定部3进行卡接限位的限位槽7,连接部4及触头部5嵌设进入至安装腔6内壁后,通过固定部3在限位槽7上安装对位。另外,电连接件2安装在第一绝缘外壳1后,连接部4与安装腔6之间为间隙配合,且之间的间隙在下方达到最大,以便于连接部4进一步带动触头部5更为灵活摆动。
应当提到的是,固定部3呈直角弯折并安装在限位槽7内,连接部4沿竖直方向垂直设置,安装腔6的内壁对应壁厚自上而下逐渐做薄,以形成与连接部4从抵靠直至间隙避让的内部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水平延伸形成一台阶位,台阶位用以免于残留的助焊剂顺滑至连接部触头部,可以起到防护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设有一沿宽度方向拓展的凸筋结构8,凸筋结构8一体形成在连接部4的上方,用于与安装腔6进行过盈配合,使得连接部4的下方处于自由状态。通过凸筋结构8将连接部4安装固定在安装腔6内,至少能够保证连接部4的上半部分受到约束,下半部分能够受控偏摆。
结合图8至图10,本实施例中另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以及前述的电连接器。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外壳11和配置在第二绝缘外壳11的电接触片12,第一绝缘外壳1插接至第二绝缘外壳11,以使电连接件2与电接触片12相互电性连接。其中,电连接器对位插接至连接器上,使得电连接件2至少能够通过其触头部5接触配合至电接触片12上,实现两者的紧密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电连接器对应设有多个规则排布的电连接件2,且设有两排对置在其安装腔6内的电连接件2,与之对应的,连接器与电连接件2数量相当的电接触片12。
另外,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前述的板对板连接器。显然的,该电子设备所配备的板对板连接器,可广泛应用于高速连接、新能源以及各类的用电领域中。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外壳以及配置在第一绝缘外壳的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具有固定部、连接部以及触头部;所述固定部折弯形成在连接部的上端,所述连接部延伸嵌设在第一绝缘外壳内,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弯折形成所述触头部,对应与外部电接触片电性连接;所述触头部形成有能够与电接触片相配合的下触点和上触点,所述上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下触点与连接部的距离,使得所述上触点和下触点均可与电接触片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部呈一M型弯折,其首端与连接部呈一圆弧角,其末端回弯靠近于连接部的外侧端面;在电性接触后,所述上触点所受到的内应力小于所述下触点所受到的内应力,以使所述下触点始终接受到电接触片所提供的正向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为板材一体折弯成形,所述上触点与下触点之间所凸出的距离差为h,所述电连接件的料厚为d;其中,距离差h是料厚d的1/2至3倍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部的末端配置成至少在电接触后弹力抵靠在连接部上,以提供给触头部反作用力,以此来增大所述正向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配置成能够在触头部被接触后相对纵向轴线发生偏摆,以自适应地实施紧密的接触式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外壳设有一安装腔,所述电连接件可拆装的嵌设在安装腔内,所述连接部与安装腔之间形成有一让位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呈直角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一台阶位,所述台阶位用以免于残留的助焊剂顺滑至连接部触头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倚靠在安装腔的内壁,且自上而下连接部与内壁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有一沿宽度方向拓展的凸筋结构,所述凸筋结构一体形成在连接部的上方,用于与安装腔进行过盈配合,使得连接部的下方处于自由状态。
9.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和另一与之插接适配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外壳和配置在第二绝缘外壳的电接触片,所述第一绝缘外壳插接至第二绝缘外壳,以使所述电连接件与电接触片相互电性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
CN202321370708.7U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937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0708.7U CN219937410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0708.7U CN219937410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7410U true CN219937410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9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70708.7U Active CN219937410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7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4327B (zh) 電連接器
CN107026337A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19937410U (zh)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18770187U (zh) 弹片防撞防脱落的双头孔插座连接器
CN217768830U (zh) 一种浮动型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
CN116683214A (zh) 一种电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12485615U (zh) 一种连接结构、插孔组件以及电连接器
CN212209825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插头
CN211719810U (zh) 电连接器结构
CN216850387U (zh) 浮动式电连接器
CN215266747U (zh) 一种防连接器特性退化的互配导引结构、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1238608U (zh) 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公座连接器
CN218940079U (zh) 一种新型6pin的电连接器
CN219843171U (zh) 一种端子插接结构及电器件
CN218827983U (zh) 一种插座及医疗设备
CN213584240U (zh) 加强型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1672032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8498392U (zh) 一种重载连接器及其母绝缘座
CN109787002A (zh) 正反插usb插头
CN217468857U (zh)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CN219979928U (zh) 防退位线鼻子安装结构
CN210576566U (zh) 连接端子
CN211958011U (zh) 一种多触点usb type-c母座
CN219203544U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端子组件
CN217405739U (zh) 一种单面导电的Type-C母座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