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4754U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4754U
CN219374754U CN202222842077.6U CN202222842077U CN219374754U CN 219374754 U CN219374754 U CN 219374754U CN 202222842077 U CN202222842077 U CN 202222842077U CN 219374754 U CN219374754 U CN 2193747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joint
endoscope
mounting hole
end surfac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4207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东
王翔
罗朝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gua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gua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gua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guangwei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4207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47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4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47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窥镜,包括:操作部,具有前端和后端;第一旋转接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第二旋转接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后端;以及插入部,为硬质结构,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上。本实用新型中操作者可选择地旋转第一旋转接头和/或第二旋转接头,以实现插入部的转动,进而调整插入部的视野,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旋转插入部更为方便,提高手术过程中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
背景技术
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配合一些器械,以使器械沿着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器械通道伸入病灶进行治疗操作。例如,在骨科手术中,会配合刨削装置来研磨和/或切割组织、骨头等,通常医生左右手分别持有内窥镜和刨削装置。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调整内窥镜的插入部,使得病灶和刨削窗口同时出现在内窥镜的视野范围内。
现有的内窥镜会在其操作部的前端设置可转动的旋转接头,插入部固定于旋转接头上,通过转动旋转接头,以调节视野。刨削装置自操作部插入器械通道,并沿着器械通道自插入部的前端伸出。由于手术过程中需要实时调整视野范围,受握持习惯或实际手术操作限制,仅在操作部的前端设置旋转接头不利于操作者操作,造成实际手术过程使用体验较差。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其能够在操作部的前端和后端均实现对插入部的旋转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内窥镜,包括:操作部,具有前端和后端;第一旋转接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第二旋转接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后端;以及插入部,为硬质结构,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上。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包括:第一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前端,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中,且部分位于外界;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后端,所述第二旋转接头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孔中,且部分位于外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位于外界部分的周侧设置有防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所述第一安装孔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限制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在所述插入部的中心轴方向的位置,所述第二旋转接头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限制所述第二旋转接头在所述中心轴方向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夹持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部包括:外管;内管,穿设在所述外管中;以及安装座,分别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的端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具有靠近所述操作部的近端和远离所述操作部的远端,
所述安装座的部分周侧向内弯曲并形成与所述插入部的中心轴相交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自所述远端向着所述近端延伸,且在所述远端至所述近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距所述中心轴的距离先逐渐减小而后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管相通的器械流出孔和容置成像结构的收容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管相通的器械流出孔,所述远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相接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朝向所述中心轴,所述第二端面为平面,所述第二端面开设有容置成像结构的收容孔。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包括:第一管部;第二管部;以及第二转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相接;其中,所述第二转接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相通的管接部,所述管接部与出液导管插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之间承接有位于所述操作部内的转接管,所述内窥镜包括位于所述操作部内、且绕设于所述转接管外的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所述进液导管与所述内窥镜的输液通道相通,所述出液导管与所述内窥镜的器械通道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具有握持区域和在人手握持状态下供手指活动的操作区域,所述第一旋转接头包括处于所述操作区域中的第一旋钮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操作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第一旋转接头和第二旋转接头,根据握持习惯不同以及实际手术过程中的操作限制,操作者可选择地旋转第一旋转接头和/或第二旋转接头,以实现插入部的转动,进而调整插入部的视野,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旋转插入部更为方便,提高手术过程中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窥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窥镜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插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去除插入部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旋转接头、第二旋转接头及操作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内窥镜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内窥镜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第一旋转接头、第二旋转接头以及转接管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00、操作部;100a、第一壳体;100b、第二壳体;110、插接部;120、握持部;121、前端;122、后端;123、收容腔;124、第一安装孔;125、第二安装孔;200、第一旋转接头;210、第三安装孔;211、第一抵持部;220、第一连接部;230、第一旋钮部;231、第一限位面;240、第一接头部;300、第二旋转接头;310、第四安装孔;311、第二抵持部;312、安装段;313、导向段;320、第二连接部;330、第二旋钮部;340、盖体;341、器械入口;400、插入部;410、中心轴;420、外管;430、内管;431、第一管部;432、第二管部;433、第二转接头;434、管接部;440、安装座;441、近端;442、远端;443、第一端面;444、器械流出孔;445、第二端面;446、收容孔;450、输液通道;460、转接管;461、第二接头部;500、器械通道;600、进液导管;610、出液导管;620、第一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内窥镜,包括操作部100、第一旋转接头200、第二旋转接头300以及插入部400。操作部100具有前端121和后端122,第一旋转接头200可转动地设置在前端121,第二旋转接头300可转动地设置在后端122,插入部400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300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操作部100的前端121和后端122分别设置第一旋转接头200和第二旋转接头300,根据握持习惯不同以及实际手术过程中的操作限制,操作者可选择地旋转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以实现插入部400的转动,进而调整插入部400的视野,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旋转插入部400更为方便,提高手术过程中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参照图2、图4、图5所示,操作部100可以为方便握持的任意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00优选呈枪形结构。操作部100包括插接部110和与插接部110相接的握持部120。握持部120沿着插入部400的中心轴410方向延伸,以形成前端121和后端122。在本实施例中,前端121相较于后端122更靠近插入部400的头部。
插接部110在中心轴410方向为中空贯通结构,插接部110内形成有容置插入部400的收容腔123。收容腔123在前端121和后端122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孔124和第二安装孔125,第一安装孔124和第二安装孔125均为圆孔,第一旋转接头200部分可转动地嵌设于第一安装孔124中,第二旋转接头300部分可转动地嵌设于第二安装孔125中。
进一步地,第一旋转接头200沿着中心轴410贯通开设有第三安装孔210,插入部400固定穿设于第三安装孔210中。第一旋转接头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20和与第一连接部220相接的第一旋钮部230,第一连接部220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24中,第一连接部220为外轮廓与第一安装孔124的内轮廓相适配的圆柱形结构。第一旋钮部230与第一连接部220的端部相接,且位于外界,操作者可通过旋转第一旋钮部230以转动插入部400。第一旋钮部230的周侧可设置防滑纹、防滑槽等防滑结构,以提高摩擦力,防止旋转过程中打滑。
优选地,第一旋转接头200和第一安装孔124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以在中心轴410方向对第一旋转接头200进行定位,从而方便第一旋转接头200的安装和安装后与操作部100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旋钮部230的周侧相对第一连接部220的周侧凸出,以形成垂直于中心轴410的第一限位面231,第一限位面231与第一安装孔124的端面相抵,从而限制第一旋转接头200在中心轴410上的位置。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20未与第一旋钮部230延伸出第一安装孔124,且该延伸部分的周侧相对未延伸出第一安装孔124的部分凸出,以形成垂直于中心轴410的第二限位面(图未示),第二限位面与第一安装孔124的另一端面相抵,从而实现第一旋转接头200在中心轴410上的完全限位。或者,还可以在收容腔123中设置垂直于中心轴410的第三限位面(图未示),第一连接部220延伸出第一安装孔124并与第三限位面相抵,其也能够配合第一限位面231实现第一旋转接头200在中心轴410方向上的完全限位。
诚然,还可以在第一连接部220的周侧开设限位槽(图未示),限位槽为沿着第一连接部220的周侧环设而成的圆形槽,第一安装孔124的内壁对应设置有与限位槽相适配的凸部,凸部优选为环形凸缘(图未示),环形凸缘嵌设于限位槽中,从而限制第一旋转接头200在中心轴410上的位置。亦或者将环形凸缘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20上,将限位槽设置在第一安装孔124上,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第二旋转接头300沿着中心轴410贯通开设有第四安装孔310,插入部400经第三安装孔210伸出后固定穿设于第四安装孔310中。第二旋转接头300包括第二连接部320和与第二连接部320相接的第二旋钮部330,第二连接部320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二安装孔125中,第二连接部320为外轮廓与第二安装孔125的内轮廓相适配的圆柱形结构。第二旋钮部330与第二连接部320的端部相接,且位于外界,操作者可通过旋转第二旋钮部330以转动插入部400。第二旋钮部330的周侧可设置防滑纹、防滑槽等防滑结构,以提高摩擦力,防止旋转过程中打滑。
优选地,第二旋转接头300和第一安装孔124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以在中心轴410方向对第二旋转接头300进行定位,从而方便第二旋转接头300的安装和安装后与操作部100的连接可靠性。第二限位结构的结构具体可以参照第一限位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安装第一旋转接头200和第二旋转接头300,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00包括第一壳体100a和第二壳体100b,第一壳体100a和第二壳体100b相互拼接以形成插接部110和握持部120,第一旋转接头200和第二旋转接头300夹持在第一壳体100a和第二壳体100b之间。安装时,第一旋转接头200和第二旋转接头300可先安装于其中一壳体上后,再将另一壳体拼接上去,进而限制第一旋转接头200和第二旋转接头300非周向活动。
进一步地,插入部400包括外管420和穿设在外管420内的内管430,内管430和外管420相对固定。外管420沿着前端121至后端122的方向固定穿设在第三安装孔210中,第三安装孔210内壁凸设有第一抵持部211,第一抵持部211沿着第三安装孔210的周向连续或者断续分布,外管420的端部与第一抵持部211相抵,以限制外管420在中心轴410方向上的位置。内管430经第三安装孔210和收容腔123固定穿设于第四安装孔310中,第四安装孔310的内壁设置有第二抵持部311,第二抵持部311沿着第四安装孔310的周向连续或断续分布,内管430的端部与第二抵持部311相抵,以限制内管430在中心轴410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为了实现内管430和外管420的相对固定,插入部400还包括安装座440,安装座440分别与内管430和外管420位于操作部100外的端部固定连接。安装座440上设置有成像结构,以对病灶部位进行拍摄成像。
外管420和内管410之间形成有输液通道450,液体可自输液通道450输入患者体内。第一旋钮部230上设有第一接头部240,第一接头部240与输液通道450连通,第一接头部240上连接有进液导管600,以与外部输液设备对接。
参照图3和图6所示,由于安装座440位于远端442具有用于供器械流出的器械流出孔444和容置成像结构的收容孔446的端面,为了增大端面面积,安装座440具有靠近操作部100的近端441和远离操作部100的远端442,安装座440的部分周侧向内弯曲并形成与插入部400的中心轴410相交的第一端面443,第一端面443自远端442向着近端441延伸,且在远端442至近端441的方向上,第一端面443距中心轴410的距离先逐渐减小而后逐渐增大。器械流出孔444和收容孔446开设于第一端面443上。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在安装座440外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安装座440的端面面积,使得成像结构的安装区域获得增大,从而能够将更大视野范围的成像结构装入安装座440,进而扩大视野;或者,在器械流出孔444和收容孔446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小安装座440的外周尺寸,进而减小整个插入部400的外周尺寸。
优选地,远端442具有与第一端面443相接的第二端面445,第二端面445朝向中心轴410,第二端面445为平面,收容孔446开设在第二端面445上,从而避免弧形的第一端面443对成像结构造成遮挡,进一步扩大视野范围。
内管430和第四安装孔310配合形成器械通道500,诊疗器械可自第二旋转接头300伸入第四安装孔310,并沿着内管430在插入部400的头部伸出。优选地,第四安装孔310包括安装段312和与安装段312相接的导向段313,安装段312与内管430固定连接,导向段313自与安装段312相接的一端至另一端内径逐渐增大,以形成喇叭口结构,从而方便引导器械进入。安装座440对应内管430的位置开口,以便供器械伸出。
第二旋转接头300外还设置有盖体340,盖体340封盖在导向段313远离安装段312的开口处,盖体340在中心轴410方向开设有器械入口341,器械入口341与导向段313同心设置,器械入口341的内径小于导向段313的最大内径,使得盖体340可以起到辅助固定器械的作用,在操作器械时节省操作者的体力,或者操作者暂时没有操作器械但是器械又需要留置在内管430中,盖体340可以起到暂时固定器械位置的作用。
进一步地,由于器械在伸入病灶时,输液通道450会将液体输入患者体内,相应的,器械通道500还需要体液自病灶部位输离患者。内窥镜还包括设置在操作部100内的出液导管610和第一转接头620,出液导管610的一端与内管430相接,另一端与第一转接头620相接,第一转接头620部分自操作部100延伸至外界,以与外部排液设备对接。
为了方便内管430与出液导管610对接,在本实施例中,内管430包括第一管部431、第二管部432以及承接在第一管部431和第二管部432之间的第二转接头433,第二转接头433上设置有与第一管部431和第二管部432相通的管接部434,管接部434与出液导管610插接配合,液体可依次出液导管610、第二转接头433输入第一管部431和/或第二管部432中。优选地,管接部434朝向插入部400的头部,以使液体自管接部434流出后朝着插入部400的头部移动。
由于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旋转时,会带动第二转接头433上的出液导管610同步转动,为了防止出液导管610因卷绕在内管430上而造成损伤以及挤压出液导管610的内部通道,出液导管610优选采用韧性和抗挤压能力较佳的材质制成。优选地,出液导管610的长度远大于管接部434到第一转接头620的长度,从而避免出液导管610处于绷紧状态,以提供供出液导管610卷绕的余量。优选地,出液导管610可绕设在内管430外,且出液导管610留有供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旋转的余量,从而避免出液导管610缠绕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手持操作部100将插入部400推入病灶部位,根据需要转动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当转动第一旋转接头200时,其能够带动外管420转动,由于内管430和外管420通过安装座440固定连接,进而能够带动整个插入部400转动,当转动第二旋转接头300时,其能够带动内管430转动,进而带动整个插入部400转动,以将插入部400调整至所需的视野范围;将诊疗器械自器械入口341插入,并沿着第四安装孔310和内管430自安装座440伸出,以对病灶部位进行诊疗操作,当需要进一步调整视野范围时,操作者可选择地就近选取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
实施例二
由于采用实施例一中的方案,当旋转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时,第一旋转接头200上的进液导管600存在缠绕的情况,且由于进液导管600裸露在外,使得操作部100移动不便的同时,美观性和整洁性也较差。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参阅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0部分延伸至操作部100内,第一接头部240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20上,且位于操作部100内,进液导管600置于操作部100内,且一端与第一接头部240相接,从而避免进液导管600裸露在操作部100外,内窥镜整体更为整洁和美观。操作部100上可设置第三转接头(图未示),第三转接头与进液导管600的另一端相接,第三转接头部分自操作部100延伸至外界,以与外部进液设备对接。
第一旋转接头200和第二旋转接头300之间承接有位于操作部100内的转接管460,转接管460优选与第一旋转接头200和第二旋转接头300一体成型,以便于装配。转接管460沿着中心线410自第二连接部320延伸至第一连接部310,转接管460分别与第三安装孔210和第四安装孔310连通。优选地,为了避免进液导管600缠绕在一起,进液导管600绕设在转接管460外,且进液导管600留有供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旋转的余量,从而避免限制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旋转。
内管430固定插接在转接管460内,以与转接管460的内部通道连通,内管430、转接管460以及第四安装孔310配合形成器械通道500。转接管460上设置有第二接头部461,第二接头部461与转接管460的内部通道连通,出液导管610连接在第二接头部461上,以使出液导管610与器械通道500相通。优选地,为了避免出液导管610缠绕在一起,出液导管610绕设在转接管460外,且出液导管610也留有供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旋转的余量。此外,与成像结构电连接的导线700也可绕设在转接管460外,且也留有一定余量。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避免进液导管600、出液导管610以及导线700缠绕在一起。
进液导管600和出液导管610均为波纹软管,当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或第二旋转接头300旋转时,能够避免因进液导管600和/或出液导管610弯折而引起进液或出液堵塞。
优选地,操作部100具有握持区域和在人手握持状态下供手指活动的操作区域,第一旋钮部230处于操作区域中,以便于在握持状态下单手旋转或拨动第一旋钮部230,提高使用体验。第一旋钮部230的周侧优选为圆形,且设有防滑纹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大活动范围和提高操作体验,第一旋钮部230优选通过食指旋转或拨动,且为了确保手指可靠接触第一旋钮部230,第一旋钮部230的周侧相对操作部100凸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操作部(100),具有前端(121)和后端(122);
第一旋转接头(20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121);
第二旋转接头(30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后端(122);以及
插入部(400),为硬质结构,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300)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100)包括:
第一安装孔(124),设置在所述前端(121),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24)中,且部分位于外界;
第二安装孔(125),设置在所述后端(122),所述第二旋转接头(300)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孔(125)中,且部分位于外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300)位于外界部分的周侧设置有防滑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所述第一安装孔(124)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限制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在所述插入部(400)的中心轴(410)方向的位置,
所述第二旋转接头(300)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25)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限制所述第二旋转接头(300)在所述中心轴(410)方向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100)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壳体(100a)和第二壳体(100b),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300)夹持在所述第一壳体(100a)和所述第二壳体(100b)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400)包括:
外管(420);
内管(430),穿设在所述外管(420)中;以及
安装座(440),分别与所述外管(420)和所述内管(430)的端部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440)具有靠近所述操作部(100)的近端(441)和远离所述操作部(100)的远端(442),
所述安装座(440)的部分周侧向内弯曲并形成与所述插入部(400)的中心轴(410)相交的第一端面(443),所述第一端面(443)自所述远端(442)向着所述近端(441)延伸,且在所述远端(442)至所述近端(441)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443)距所述中心轴(410)的距离先逐渐减小而后逐渐增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443)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管(430)相通的器械流出孔(444)和容置成像结构的收容孔(446)。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443)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管(430)相通的器械流出孔(444),所述远端(442)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443)相接的第二端面(445),所述第二端面(445)朝向所述中心轴(410),所述第二端面(445)为平面,所述第二端面(445)开设有容置成像结构的收容孔(446)。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430)包括:
第一管部(431);
第二管部(432);以及
第二转接头(433),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部(431)和所述第二管部(432)相接;
其中,所述第二转接头(43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管部(431)和所述第二管部(432)相通的管接部(434),所述管接部(434)与出液导管(610)插接配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和所述第二旋转接头(300)之间承接有位于所述操作部(100)内的转接管(460),所述内窥镜包括位于所述操作部(100)内、且绕设于所述转接管(460)外的进液导管(600)和出液导管(610),所述进液导管(600)与所述内窥镜的输液通道(450)相通,所述出液导管(610)与所述内窥镜的器械通道(500)相通。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100)具有握持区域和在人手握持状态下供手指活动的操作区域,所述第一旋转接头(200)包括处于所述操作区域中的第一旋钮部(230)。
CN202222842077.6U 2022-10-27 2022-10-27 内窥镜 Active CN2193747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2077.6U CN219374754U (zh) 2022-10-27 2022-10-27 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2077.6U CN219374754U (zh) 2022-10-27 2022-10-27 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4754U true CN219374754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94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42077.6U Active CN219374754U (zh) 2022-10-27 2022-10-27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47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80866A1 (en) Apparatus to provide an adjustable mechanism for radial ultrasound port and flush port
US5054482A (en) Rotatable tracheostomy tube assembly
US5259376A (en) Tracheostomy tube assembly
EP3695772A1 (en) Adapter for attaching devices to endoscopes
EP3570762B1 (en) Medical device handles
US9635999B2 (en) Endoscope
CN219374754U (zh) 内窥镜
CN111166402A (zh) 一种内窥镜隆乳拉钩
CN213405947U (zh) 一种内窥镜手柄
JP3830256B2 (ja) 軟性内視鏡用灌流シース
CN218978848U (zh) 连接件、控制手柄及软性内窥镜
CN211484830U (zh) 一种双头腹腔镜穿刺鞘卡
CN220833131U (zh) 输送装置
CN115397299A (zh) 可旋转的医疗装置
JP2022540883A (ja) 内視鏡ツール安定化、及び関連の使用方法
JP2003135378A (ja) 二チャンネル内視鏡
CN212438697U (zh) 一种带旋转通道的手柄及内窥镜
JP3614986B2 (ja) 内視鏡
CN217907857U (zh) 一种可调弯导引鞘近端旋柄装置
EP3190941A1 (en) Surgical instruments with selectively rotating handles
CN220572217U (zh) 一种旋转式远端帽
CN212415798U (zh) 一种内窥镜装置
KR101475473B1 (ko) 굴곡형 수술장치
JP3912726B2 (ja) 二チャンネル内視鏡
CN219782492U (zh) 一种内窥镜弯曲部及内窥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