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2800U -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2800U
CN219372800U CN202320224202.9U CN202320224202U CN219372800U CN 219372800 U CN219372800 U CN 219372800U CN 202320224202 U CN202320224202 U CN 202320224202U CN 219372800 U CN219372800 U CN 219372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main shaft
arm
flexible display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242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常亮
徐正一
王岗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2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2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和柔性显示屏,柔性显示屏安装于折叠装置,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折叠组件。折叠组件包括主轴、转动臂、固定架、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第一壳体通过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固定架固定于第二壳体,固定架通过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活动连接主轴。折叠组件的零件数较少,构成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柔性显示屏由于其具有轻薄、不易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折叠装置,折叠装置一般包括两个壳体及连接在两个壳体之间的折叠组件,两个壳体通过折叠组件的形变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并带动柔性显示屏折叠或展开。然而,目前的折叠组件通常零件数较多、构成复杂,导致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该折叠组件的零件数较少,构成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和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折叠组件,折叠组件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柔性显示屏与第一壳体对应部分固定于第一壳体,柔性显示屏与第二壳体对应部分固定于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与折叠组件对应部分发生形变;折叠组件包括主轴、固定架、转动臂、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转动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主轴,转动臂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二壳体;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滑动连接固定架;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不重合,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固定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折叠装置的折叠组件采用非对称式结构,第一壳体通过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及固定架活动连接主轴,以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折叠组件的零件数较少,构成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此外,通过双连杆滑块机构的配合或者连杆滑块机构与连杆机构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二壳体与主轴之间的连接,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主轴运动,组成部分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以降低折叠装置的成本。并且,由于主轴通过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联动固定架,因此第二壳体的运动路径准确,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的运动形态的准确控制,且折叠装置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压能力。
此外,由于第一壳体通过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第一壳体相对主轴转动至闭合状态后,不在第一壳体与主轴的连接处预留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内凹空间,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连接主轴,例如通过双连杆滑块机构或者连杆滑块机构与连杆机构配合机构连接主轴,可以在第二壳体相对主轴转动至闭合状态后,在第二壳体与主轴的连接处预留出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内凹空间,因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折叠组件内侧,形成一个向第二壳体偏移的收容空间,基于收容空间向一侧偏移的形状,相对于传统折叠式电子设备的对称式的空间,能够使得容纳于收容空间的部分柔性显示屏的弯折位置较少,从而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出现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组件还包括同步组件,同步组件啮合转动臂的第一端,且啮合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同步组件使得转动臂相对主轴的转动动作和第一连接臂相对主轴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以提高用户的机构操作体验。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臂的第一端包括连接齿轮,同步组件包括第一同步齿轮和第二同步齿轮,第一同步齿轮啮合连接齿轮,在主轴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同步齿轮位于连接齿轮背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第二同步齿轮啮合第一同步齿轮与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齿轮和第一同步齿轮的上下排布可以充分利用主轴的厚度空间,第一同步齿轮与连接齿轮复用主轴的部分宽度空间,有利于减小主轴的宽度尺寸,实现主轴小型化。
其中,第二同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可以不同于第一同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以更好地适配第一同步齿轮的位置和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位置,实现啮合传动。此外,第二同步齿轮为不完全齿轮,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同步齿轮的齿部位置和无齿区域的位置,在确保实现啮合连接需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其运动时的活动空间需求,以降低对主轴的空间要求,例如对主轴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要求,有利于主轴的薄型化。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齿轮为不完全齿轮,连接齿轮包括相背设置的支撑面和齿部;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连接齿轮的齿部朝向第一同步齿轮且位于主轴内,连接齿轮的支撑面与主轴的支撑面齐平。此时,连接齿轮能够与主轴共同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以增加柔性显示屏的支撑环境的完整性和平整性。此外,连接齿轮采用不完全齿轮,在满足连接关系的情况下,降低了自身的体积,从而有利于降低用于安装连接齿轮的主轴的厚度,有利于主轴的薄型化。
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连接齿轮相对主轴转动,连接齿轮的齿部部分转出主轴,连接齿轮的支撑面朝向柔性显示屏。此时,连接齿轮可以利用主轴上方的空间进行活动,使得主轴预留出用于允许连接齿轮活动的部分空间即可,有利于降低主轴的厚度,实现主轴的小型化。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主轴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同步齿轮的转动中心相对连接齿轮的转动中心远离第二同步齿轮,主轴的宽度方向垂直于主轴的厚度方向,且垂直于主轴的延伸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同步齿轮的转动中心及连接齿轮的转动中心的位置设置,可以使第一同步齿轮与连接齿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避免出现空转,以提高折叠装置的机构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臂的第一端还包括弧形臂,弧形臂固定于连接齿轮的一侧,且弧形臂的中心轴线与连接齿轮的中心轴线共线,弧形臂安装于主轴的弧形槽中,以转动连接主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臂的第一端的弧形臂与主轴的弧形槽的配合,使得转动臂的第一端与主轴通过虚拟轴的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相较于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更靠近柔性显示屏。此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的位置设置,以满足第二连接臂与其他结构的联动,并且可以通过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和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的位置设置,以满足固定架相对主轴的位置变化。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滑动连接固定架时,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滑动的方向与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滑动的方向不平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及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的滑动方向的合理设计,可以使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相对于主轴转动的角度均不大于90°。其与现有的方案相比,可以使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角度有效的减小,这样可使第二连接臂的局部结构的壁厚可以较大,壁厚设计满足结构强度要求,从而使第二连接臂的结构可靠性得以提升。另外,由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角度较小,可以有效的避免因需要对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进行避让,而对电子设备中的一些部件进行的减薄设计,从而可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架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背设置,且第一表面位于柔性显示屏与第二表面之间,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相背设置,且第三表面位于主轴与第四表面之间。固定架包括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不平行,第一滑槽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滑槽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的滑块安装于第一滑槽,且能够沿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固定架滑动;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的滑块安装于第二滑槽,且能够沿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固定架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固定架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的设置,以控制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的滑动方向及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的滑动方向,有利于控制固定架相对主轴的运动路径,使得电子设备获得较为理想的收容空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组件还包括连杆,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这样,可以使得第一连接臂、连杆、第二连接臂及主轴形成四连杆机构,从而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避免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的运动动作卡涩,以提高机构的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连接固定架,支撑板还连接第一连接臂或第二连接臂;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主轴、支撑板及第二壳体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支撑板包括靠近主轴的第一端和远离主轴的第二端,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支撑板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板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距离,以在支撑板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柔性显示屏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其中,收容空间为上窄下宽的、偏向第二壳体的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支撑板转动连接固定架,且滑动连接第二连接臂,因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支撑板在固定架及第二连接臂的带动下,发生运动,且运动路径准确,以满足折叠装置在不同形态下的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要求。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架具有第一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支撑板设置;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表面与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第一表面靠近主轴的一端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表面远离主轴的一端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支撑板相对固定架转动且靠近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与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小于第一夹角。也即,在电子设备的闭合过程中,支撑板相对固定架转动,通过靠近固定架,避让形成收容空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架还具有第一转动槽,第一转动槽为弧形槽,且由第一表面延伸至固定架内部;支撑板包括板体和第一转动块,板体用于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支撑柔性显示屏,第一转动块固定于板体背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第一转动块的弧形臂由板体向远离主轴的方向延伸;第一转动块的弧形臂安装于第一转动槽,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转动块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出第一转动槽,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转动块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入第一转动槽。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显示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第一部分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二部分固定于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三部分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第三部分的中部向靠近第二壳体的方向偏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收容空间向第二壳体偏移,柔性显示屏随收容空间发生形变,柔性显示屏的第三部分偏向第二壳体,相较于传统的柔性显示屏的对称式变形,本申请的柔性显示屏的第三部分产生的弯折位置较少,从而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出现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部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以及第四段,第一段连接第一部分,第四段连接第二部分;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二段和第四段为弯曲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向靠近第二壳体的方向偏移。此时,柔性显示屏的弯折位置位于第二段和第四段。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显示屏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承载板,承载板固定于柔性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承载板的刚度大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刚度。承载板用于为柔性显示面板提供硬性支撑且能够弯折,以提高柔性显示屏的支撑强度。
承载板包括位于第一段的第一板部、位于第二段的第二板部、位于第三段的第三板部以及位于第四段的第四板部,第一板部和第三板部的刚度大于第二板部和第四板部的刚度。此时,第二板部和第四板部的刚度较弱,能够在实现对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弯折。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部和第四板部可以通过设置通孔、凹槽、减薄厚度、拼接软胶件等方式降低刚度,以获得较佳的弯折性能和拉伸性能。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部设有至少一个凹槽或者至少一个通孔;或者,第二板部的厚度小于第一板部的厚度。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段固定连接第一壳体,第二段与主轴不固定,第三段固定连接支撑板。此时,柔性显示屏在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的过程中,能够弯折成期望的形状,降低柔性显示屏拱起的风险,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包括背向柔性显示屏的外表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拼接并共同遮蔽主轴的外表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轴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相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露出,主轴的外表面的两侧边缘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遮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打开状态时,两个壳体相互拼接并共同遮蔽主轴,使得电子设备于两个壳体的连接处无明显破口结构或缝隙,电子设备的外观完整性较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壳体包围主轴的两侧边缘,两个壳体与主轴的连接处亦无明显剖口结构或缝隙,电子设备的外观完整性较佳。因此,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均有较佳的外观完整性,外部杂物不易进入折叠组件内侧,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包括靠近主轴的第一端面,第二壳体包括靠近主轴的第二端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端面面向第二端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朝向相同,在主轴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端面与主轴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面与主轴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
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可以相对主轴的厚度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可以齐平设置,以提高电子设备的外观体验和握持手感。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壳体和第二折叠组件,第二折叠组件连接于第一壳体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第二折叠组件还连接第三壳体,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位于第三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柔性显示屏与第三壳体对应的部分固定于第三壳体,在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与第二折叠组件对应部分发生形变;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位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第三壳体的同一侧,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第三壳体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在第三壳体向第二壳体的方向上,柔性显示屏与第三壳体对应的部分、第三壳体、第一壳体、柔性显示屏与第一壳体对应的部分、柔性显示屏与第二壳体对应的部分及第二壳体依次层叠排布。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折叠组件,折叠组件应用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折叠组件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折叠组件包括主轴、固定架、转动臂、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转动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主轴,转动臂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固定架用于固定连接第二壳体;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绕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主轴,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滑动连接固定架;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绕第二轴线转动连接主轴,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固定架,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不重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折叠组件采用非对称式结构,第一壳体通过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及固定架活动连接主轴,以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折叠组件的零件数较少,构成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此外,通过双连杆滑块机构的配合或者连杆滑块机构与连杆机构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二壳体与主轴之间的连接,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主轴运动,组成部分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以降低折叠装置的成本。并且,由于主轴通过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联动固定架,因此第二壳体的运动路径准确,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的运动形态的准确控制,且折叠装置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压能力。
此外,由于第一壳体通过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第一壳体相对主轴转动至闭合状态后,不在第一壳体与主轴的连接处预留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内凹空间,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连接主轴,例如通过双连杆滑块机构或者连杆滑块机构与连杆机构配合机构连接主轴,可以在第二壳体相对主轴转动至闭合状态后,在第二壳体与主轴的连接处预留出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内凹空间,因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折叠组件内侧,形成一个向第二壳体偏移的收容空间,基于收容空间向一侧偏移的形状,相对于传统折叠式电子设备的对称式的空间,能够使得容纳于收容空间的部分柔性显示屏的弯折位置较少,从而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出现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组件还包括同步组件,同步组件啮合转动臂的第一端,且啮合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同步组件使得转动臂相对主轴的转动动作和第一连接臂相对主轴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以提高用户的机构操作体验。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臂的第一端包括连接齿轮,同步组件包括第一同步齿轮和第二同步齿轮,第一同步齿轮啮合连接齿轮,在主轴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同步齿轮位于连接齿轮背向主轴的支撑面的一侧,第二同步齿轮啮合第一同步齿轮与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齿轮和第一同步齿轮的上下排布可以充分利用主轴的厚度空间,第一同步齿轮与连接齿轮复用主轴的部分宽度空间,有利于减小主轴的宽度尺寸,实现主轴小型化。
其中,第二同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可以不同于第一同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以更好地适配第一同步齿轮的位置和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位置,实现啮合传动。此外,第二同步齿轮为不完全齿轮,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同步齿轮的齿部位置和无齿区域的位置,在确保实现啮合连接需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其运动时的活动空间需求,以降低对主轴的空间要求,例如对主轴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要求,有利于主轴的薄型化。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齿轮为不完全齿轮,连接齿轮包括相背设置的支撑面和齿部;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连接齿轮的齿部朝向第一同步齿轮且位于主轴内,连接齿轮的支撑面与主轴的支撑面齐平。此时,连接齿轮能够与主轴共同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以增加柔性显示屏的支撑环境的完整性和平整性。此外,连接齿轮采用不完全齿轮,在满足连接关系的情况下,降低了自身的体积,从而有利于降低用于安装连接齿轮的主轴的厚度,有利于主轴的薄型化。
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连接齿轮相对主轴转动,连接齿轮的齿部部分转出主轴。此时,连接齿轮可以利用主轴上方的空间进行活动,使得主轴预留出用于允许连接齿轮活动的部分空间即可,有利于降低主轴的厚度,实现主轴的小型化。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主轴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同步齿轮的转动中心相对连接齿轮的转动中心远离第二同步齿轮,主轴的宽度方向垂直于主轴的厚度方向,且垂直于主轴的延伸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同步齿轮的转动中心及连接齿轮的转动中心的位置设置,可以使第一同步齿轮与连接齿轮始终处于啮合状态,避免出现空转,以提高折叠装置的机构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臂的第一端还包括弧形臂,弧形臂固定于连接齿轮的一侧,且弧形臂的中心轴线与连接齿轮的中心轴线共线,弧形臂安装于主轴的弧形槽中,以转动连接主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臂的第一端的弧形臂与主轴的弧形槽的配合,使得转动臂的第一端与主轴通过虚拟轴的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相较于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更靠近柔性显示屏。此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的位置设置,以满足第二连接臂与其他结构的联动,并且可以通过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和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的转动中心的位置设置,以满足固定架相对主轴的位置变化。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滑动连接固定架时,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滑动的方向与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滑动的方向不平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及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的滑动方向的合理设计,可以使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相对于主轴转动的角度均不大于90°。其与现有的方案相比,可以使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角度有效的减小,这样可使第二连接臂的局部结构的壁厚可以较大,壁厚设计满足结构强度要求,从而使第二连接臂的结构可靠性得以提升。另外,由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角度较小,可以有效的避免因需要对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进行避让,而对电子设备中的一些部件进行的减薄设计,从而可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架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背设置,且第一表面位于柔性显示屏与第二表面之间,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相背设置,且第三表面位于主轴与第四表面之间;固定架包括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不平行,第一滑槽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滑槽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的滑块安装于第一滑槽,且能够沿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固定架滑动;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的滑块安装于第二滑槽,且能够沿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固定架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固定架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的设置,以控制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的滑动方向及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相对固定架的滑动方向,有利于控制固定架相对主轴的运动路径,使得电子设备获得较为理想的收容空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组件还包括连杆,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这样,可以使得第一连接臂、连杆、第二连接臂及主轴形成四连杆机构,从而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避免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的运动动作卡涩,以提高机构的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连接固定架,支撑板还连接第一连接臂或第二连接臂;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主轴、支撑板及第二壳体用于共同支撑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支撑板包括靠近主轴的第一端和远离主轴的第二端,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支撑板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板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距离,以在支撑板与第一壳体之间形成收容空间,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其中,收容空间为上窄下宽的、偏向第二壳体的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支撑板转动连接固定架,且滑动连接第二连接臂,因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支撑板在固定架及第二连接臂的带动下,发生运动,且运动路径准确,以满足折叠装置在不同形态下的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要求。
此外,由于收容空间向第二壳体偏移,柔性显示屏随收容空间发生形变,柔性显示屏收容于收容空间的部分偏向第二壳体,相较于传统的柔性显示屏的对称式变形,本申请的柔性显示屏产生的弯折位置较少,从而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出现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架具有第一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支撑板设置;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表面与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第一表面靠近主轴的一端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表面远离主轴的一端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支撑板相对固定架转动且靠近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与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小于第一夹角。也即,在电子设备的闭合过程中,支撑板相对固定架转动,通过靠近固定架,避让形成收容空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架还具有第一转动槽,第一转动槽为弧形槽,且由第一表面延伸至固定架内部;支撑板包括板体和第一转动块,板体用于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支撑柔性显示屏,第一转动块固定于板体背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第一转动块的弧形臂由板体向远离主轴的方向延伸;第一转动块的弧形臂安装于第一转动槽,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转动块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出第一转动槽,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转动块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入第一转动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折叠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折叠组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主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主轴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A是图7所示主轴沿A-A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B是图7所示主轴沿B-B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C是图7所示主轴沿C-C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D是图7所示主轴沿D-D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底部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底部连接组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图10所示转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图11A所示转动臂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第一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图10所示同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是图13A所示同步组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0所示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阻尼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9所示底部连接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0所示第二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7所示主轴与图9所示底部连接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0所示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3所示折叠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A是图21所示结构沿E-E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2B是图22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3A是图21所示结构沿F-F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3B是图23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4A是图21所示结构沿G-G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4B是图24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1所示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及固定架相对运动时的机构原理图;
图26是图21所示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主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7是图5所示支撑板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3所示折叠装置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9A是图28所示折叠装置沿H-H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9B是图29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0A是图28所示折叠装置沿I-I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0B是图30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1A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1B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与折叠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固定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B所示柔性显示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4所示折叠组件的部分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34A是图4所示折叠组件的部分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运动机构示意图;
图34B是图34A所示运动机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的部分结构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34C是图34A所示运动机构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的部分结构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转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转动。“滑动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能够相对滑动。其中,“一体成型的结构件”是指结构件在形成其中一个部分的过程中,该部分即与结构件的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不需要通过再次加工(如粘接、焊接、卡接等)方式与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可折叠的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折叠装置10和柔性显示屏20,柔性显示屏20安装于折叠装置10。柔性显示屏20用于显示图像。示例性的,折叠装置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折叠组件3,折叠组件3连接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通过折叠组件3的运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能够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或者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
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可以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以使折叠组件3、折叠装置10以及电子设备100均处于打开状态,柔性显示屏20跟随折叠装置10展开。示例性的,折叠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的夹角处于120°、150°、165°、180°等,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的夹角处于180°为例进行说明,此时柔性显示屏20处于展平状态。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可以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以使折叠组件3、折叠装置10以及电子设备100均处于闭合状态,柔性显示屏20跟随折叠装置10折叠。示例性的,折叠装置1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可以位于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也即是柔性显示屏20可以位于折叠装置10内侧,被折叠装置10包裹。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的夹角可以近似为0°。
其中,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也可以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以使折叠组件3、折叠装置10以及电子设备100均处于中间状态。中间状态可以是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并且柔性显示屏20也会随之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能够随着折叠装置10展开或折叠。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处于展平状态,柔性显示屏20能够进行全屏显示,以使电子设备1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和操作体验。当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电子设备100的平面尺寸小,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当电子设备100处于中间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处于弯折状态,能够满足用户对不同视角的观看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支撑面11,第二壳体2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20的第二支撑面2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支撑面11与第二支撑面21之间的夹角即为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的夹角。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面11与第二支撑面2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80°。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第一支撑面11及第二支撑面21的具体形状不作严格限定,例如第一支撑面11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凹陷、凸起等结构,第二支撑面21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凹陷、凸起等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还可以集成有显示功能和触摸感测功能。柔性显示屏20的显示功能用于显示文字、图像、视频等,柔性显示屏20的触摸感测功能用于检测用户的触摸动作,以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其中,柔性显示屏20可以是液晶显示屏(l iquid crysta ld i sp l 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 ic l ight-emitt ing d 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 ive-matr ixorgan ic l ight-emitt ing d 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有机发光二极管(min i organic l ight-emitt ing d 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 ight-emitt 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 ic l ight-emitt ing d iode)显示屏、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 ight emitt ing d iodes,QLED)显示屏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柔性显示屏2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以及第三部分203,第三部分203连接于第一部分201与第二部分202之间,也即第一部分201、第三部分203以及第二部分202依次排列。其中,柔性显示屏20与第一壳体1对应部分为第一部分201,第一部分201可以固定于第一壳体1;柔性显示屏20与第二壳体2对应部分为第二部分202,第二部分202可以固定于第二壳体2;柔性显示屏20与折叠组件3对应部分为第三部分203。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带动第一部分201活动,第二壳体2带动第二部分202活动,第三部分203在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以及折叠装置10的带动下发生形变。柔性显示屏2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部分201、第三部分203、第二部分202均位于同一平面。柔性显示屏2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部分201与第二部分202相对设置,两者可以部分相互抵持、全部相互抵持或存在较小间隙,第三部分203处于弯折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多个部件(图中未示出),多个部件主要收纳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内部,部分部件也可以至少部分安装于折叠组件3,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电子设备100的多个部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内部处理器、外部存储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n iversa l ser ia l bus,USB)接口、充电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池、天线、通信模块、摄像头模块、音频模块、扬声器、受话器、麦克风、耳机接口、传感器模块、用户识别模块(subscr iber ident ificat ion modu le,SIM)卡接口、一个或多个硬质电路板或柔性电路板等。其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具有比上文描述的更多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多个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电子设备100的模组的数量、类型、位置等进行具体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4至图6,图4是图3所示折叠装置1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折叠组件3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主轴3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折叠组件3包括主轴31、多个连接组件(32、33、34)以及支撑板35。示例性的,多个连接组件(32、33、34)均连接主轴31,多个连接组件(32、33、34)均能够发生运动,而相对主轴31展开或折叠。多个连接组件(32、33、34)还均连接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多个连接组件(32、33、34)相对主轴31发生运动时,第一壳体1及第二壳体2相对主轴31发生运动,以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示例性的,多个连接组件(32、33、34)可以包括底部连接组件32、中部连接组件33以及顶部连接组件34。其中,顶部连接组件34、中部连接组件33以及底部连接组件32在主轴3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列。其中,主轴31的延伸方向是指由其顶端向底端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顶部连接组件34、中部连接组件33以及底部连接组件32的协同运动,使得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对主轴31转动时的运动更为平稳、可靠。
其中,顶部连接组件34与底部连接组件32可以为相同结构、镜面对称结构或其他不同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以顶部连接组件34与底部连接组件32是镜面对称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后文主要对底部连接组件32进行描述。中部连接组件33的结构可以与底部连接组件32的结构相同、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折叠组件3也可以不设置中部连接组件33,或者设置多个中部连接组件33,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主轴31包括主外轴311、主内轴312以及多个紧固件313。主内轴312位于主外轴311的上方,多个紧固件313用于固定主内轴312与主外轴311,主内轴312与主外轴311能够配合形成多个空间,多个空间用于安装多个连接组件(32、33、34)并为多个连接组件(32、33、34)提供活动空间。其中,主外轴311设有多个紧固孔3111,多个紧固孔3111排布于主外轴311的顶部、中部及底部;主内轴312设有多个紧固孔3121,主内轴312的多个紧固孔3121与主外轴311的多个紧固孔3111一一对应设置;紧固件313穿过主内轴312的紧固孔3121、伸入对应的主外轴311的紧固孔3111,实现主内轴312与主外轴311的紧固。
示例性的,支撑板35位于主内轴312的朝向第二壳体2的一侧,支撑板35连接顶部连接组件34、中部连接组件33以及底部连接组件32,以在折叠组件3的运动过程中随顶部连接组件34、中部连接组件33以及底部连接组件32运动。其中,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主轴31和支撑板35能够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以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可靠性。
其中,主轴31具有支撑面314,主轴31的支撑面314可以位于主内轴312背向主外轴311的一侧。支撑板35设有支撑面351,支撑板35的支撑面351背向多个连接组件(32、33、34)设置。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主轴31的支撑面314可以与支撑板35的支撑面351拼接,且朝向柔性显示屏20设置,用于共同为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提供平整的支撑环境,以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表面拼接时,可以包括两个表面连接的方案,也可以包括两个表面之间有小缝隙、但整体上呈现拼接效果的方案。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1还可以包括第三支撑面12,第三支撑面12位于第一支撑面11靠近折叠组件3的一侧,第三支撑面12与第一支撑面11可以共面设置。折叠组件3的多个连接组件(32、33、34)可以部分嵌入第三支撑面12。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的第三支撑面12能够与主轴31及支撑板35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以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可靠性。
请结合参阅图6至图8D,图7是图5所示主轴3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A是图7所示主轴31沿A-A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B是图7所示主轴31沿B-B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C是图7所示主轴31沿C-C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D是图7所示主轴31沿D-D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主轴31具有第一弧形槽315,第一弧形槽315可以由主内轴312上的弧形面与主外轴311上的弧形面相对设置形成。第一弧形槽315的两侧可以均延伸至主轴31的支撑面314,主轴31的支撑面314上的部分缺口为第一弧形槽315的一部分。此时,第一弧形槽315可以尽量利用主轴31的空间进行排布,有利于提高主轴31的空间利用率,降低主轴31的厚度。其中,主轴31的厚度是指主轴31于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主轴31的厚度方向垂直于主轴31的支撑面314及主轴31的延伸方向。主轴31还可以设有第一缺口316,第一缺口316位于主轴31的其中一个侧边,第一缺口316连通第一弧形槽315至主轴31的外部空间。其中,第一缺口316可以形成于主内轴312和/或主外轴311。
一些实施例中,主轴31还可以具有安装槽317,安装槽317位于主内轴312,安装槽317包括第一部分3171和连通第一部分3171的第二部分3172,安装槽317的第一部分3171和安装槽317的第二部分3172排布于主轴31的延伸方向,且安装槽317的第一部分3171位于第一弧形槽315与安装槽317的第二部分3172之间,安装槽317的第一部分3171连通第一弧形槽315。
其中,主内轴312包括第一弧面3122和第二弧面3123。第一弧面3122形成安装槽317的第一部分3171的槽壁或者槽壁的一部分,第一弧面3122朝向主轴31的支撑面314设置。第二弧面3123形成安装槽317的第二部分3172的槽壁的一部分,第二弧面3123背向主轴31的支撑面314设置。第二弧面3123的中心轴线和第一弧面3122的中心轴线共线。通过第二弧面3123与第一弧面3122的设置,使得安装槽317包括等效的弧形槽,该弧形槽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弧形槽315的中心轴线共线。
一些实施例中,主轴31还可以具有安装空间318,安装空间318可以有主内轴312和主外轴311共同形成。安装空间318大致位于安装槽317的背向主轴31的支撑面314的一侧,安装空间318连通安装槽317。其中,安装槽317的第二部分3172的槽底开口,使得安装空间318连通安装槽317的第二部分3172。其中,第一弧面3122可以设有缺口,使得安装槽317的第一部分3171的槽底开口,安装空间318连通安装槽317的第一部分3171。其中,安装空间318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于主轴31的延伸方向。其中,主轴31还可以设有第二缺口319,第二缺口319位于主轴31的远离第一缺口316的侧边,第二缺口319连通安装空间318至主轴31的外部空间。其中,第二缺口319可以形成于主内轴312和/或主外轴311。
示例性的,主轴31还具有定位槽3110,至少一个定位槽3110连通安装空间318,定位槽3110由主内轴312与主外轴311共同限位形成。其中,定位槽311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定位槽311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定位槽3110彼此间隔排布。例如,定位槽311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定位槽3110可以对应安装空间318的两端排布。
一些实施例中,主轴31还可以具有第二弧形槽3120,第二弧形槽3120可以由主内轴312上的弧形面与主外轴311上的弧形面相对设置形成。第二弧形槽3120的两侧可以均延伸至主轴31的支撑面314,主轴31的支撑面314上的部分缺口为第二弧形槽3120的一部分。此时,第一弧形槽315可以尽量利用主轴31的空间进行排布,有利于提高主轴31的空间利用率,降低主轴31的厚度。主内轴312还设有第三缺口3130,第三缺口3130贯穿主内轴312的远离第一缺口316的侧边,第三缺口3130连通第二弧形槽3120至主轴31的外部空间。
请结合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图5所示底部连接组件32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底部连接组件32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底部连接组件32包括转动臂321、固定架322、第一连接臂323、第二连接臂324、连杆325、连接轴326、同步组件327、阻尼组件328、第一组连接件3291及第二组连接件3292。
其中,转动臂321可以通过第一组连接件3291连接第一壳体1,第一组连接件329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紧固件。固定架322可以通过第二组连接件3292连接第二壳体2,第二组连接件329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紧固件。第一连接臂323及第二连接臂324均连接固定架322,连杆325可以通过连接轴326连接第一连接臂323与第二连接臂324。同步组件327连接转动臂321与第一连接臂323,阻尼组件328亦连接转动臂321与第一连接臂323。
请结合参阅图11A和图11B,图11A是图10所示转动臂321的结构示意图,图11B是图11A所示转动臂321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包括第一端3211和连接第一端3211的第二端3212。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可以包括连接齿轮321a、连接杆321b以及弧形臂321c。其中,连接齿轮321a可以为不完全齿轮。连接齿轮321a包括轴部321d和齿部321e,连接齿轮321a的轴部321d可以为不完整轴体,连接齿轮321a的轴部321d具有支撑面321f,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可以为不完整齿部,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与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相背设置,且环绕轴部321d设置。其中,连接齿轮321a的轴部321d还具有第一弧形面321g,第一弧形面321g的两侧连接于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第一弧形面321g的中部相对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向靠近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的方向凹陷。其中,第一弧形面321g的中心轴线(图中未示出)与连接齿轮321a的中心轴线(图中未示出)共线。
示例性的,连接杆321b的一端固定于连接齿轮321a,连接杆321b的另一端固定于弧形臂321c。连接杆321b具有支撑面321h和第二弧形面321i。连接杆321b的支撑面321h与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可以共面设置。连接杆321b的第二弧形面321i背向连接杆321b的支撑面321h设置,第二弧形面321i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弧形面321g的中心轴线共线。此时,连接杆321b的第二弧形面321i与连接齿轮321a的第一弧形面321g配合,可以构成等效的弧形臂。其中,该弧形臂的中心轴线(图中未示出)与连接齿轮321a的中心轴线(图中未示出)共线。
其中,弧形臂321c的两侧端面可以共面设置,形成弧形臂321c的支撑面321j,弧形臂321c的支撑面321j可以与连接杆321b的支撑面321h共面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可以大致呈板状。其中,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具有支撑面321k,支撑面321k可以与弧形臂321c的支撑面321j共面设置。其中,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可以设有多个连接孔321m,多个连接孔321m可以彼此间隔设置。多个连接孔321m用于实现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与其他结构的连接关系。
其中,转动臂32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示例性的,转动臂321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控(computer numer ica l contro l,CNC)铣削工艺成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也可以采用金属注射成型工艺成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10所示第一连接臂323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23包括第一端3231和第二端3232。示例性的,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可以设有转轴孔323a,转轴孔323a贯穿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还包括多个啮合齿323b及多个凸起323c。多个啮合齿323b可以位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中部,且大致位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背向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的一侧,多个啮合齿323b共同形成齿部,使得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构成不完整齿轮。多个凸起323c可以位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一侧,多个凸起323c彼此间隔排布,多个凸起323c环绕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轴孔323a设置,多个凸起323c形成凸轮面。
示例性的,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可以包括滑块323d、连接块323e以及插轴323f。其中,连接块323e与滑块323d为相对固定关系,两者的运动路径保持一致,两者的排布方向可以平行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轴孔323a的轴向。其中,连接块323e可以与滑块323d间隔设置,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块323e也可以连接滑块323d。其中,插轴323f可以固定于连接块323e背向滑块323d的一侧,插轴323f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轴孔323a的轴向。
示例性的,第一连接臂323还包括连接于第一端3231与第二端3232之间的连接段3233。第一连接臂323的连接段3233的设置使得第一连接臂323的结构设计更为灵活,可以更好地满足连接需求和形状需求。其中,第一连接臂323的连接段3233可以大致呈条形,连接段3233可以沿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轴孔323a的轴向延伸,滑块323d固定于连接段3233,连接块323e固定于连接段3233,因此连接块323e可以经连接段3233相对滑块323d固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23的连接段3233、滑块323d及连接块323e也可以有其他位置关系或连接关系,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其中,第一连接臂32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示例性的,第一连接臂323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控铣削工艺成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23也可以采用金属注射成型工艺成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13A和图13B,图13A是图10所示同步组件327的结构示意图,图13B是图13A所示同步组件327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同步组件327可以包括多个同步齿轮,例如,同步组件327可以包括第一同步齿轮3271和第二同步齿轮3272。其中,第一同步齿轮3271可以包括轴部3271a和齿部3271b。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轴部3271a设有转轴孔3271c,轴部3271a的一侧端面可以为平面,轴部3271a的另一侧端面可以为凸轮面3271d。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齿部3271b环绕地固定于轴部3271a的周侧,齿部3271b包括多个啮合齿。其中,第一同步齿轮3271可以为完全齿轮,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齿部3271b为完整齿部。
其中,第二同步齿轮3272可以包括轴部3272a和齿部3272b。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轴部3272a设有转轴孔3272c,轴部3272a的一侧端面可以为平面,轴部3272a的另一侧端面可以为凸轮面3272d。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齿部3272b环绕地固定于轴部3272a的周侧,齿部3272b包括多个啮合齿。其中,第二同步齿轮3272可以为不完全齿轮,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齿部3272b可以为不完整齿部,例如,齿部3272b可以包括第一齿部3272e和第二齿部3272f,第一齿部3272e与第二齿部3272f彼此间隔设置,第一齿部3272e的一侧与第二齿部3272f的一侧之间形成第一无齿区域3272g,第一齿部3272e的另一侧与第二齿部3272f的另一侧之间形成第二无齿区域3272h。在该申请实施例中,不完全齿轮是指在齿轮的环绕方向,包括齿部区域和无齿区域。例如图12示意的,在啮合齿323b环绕方向,啮合齿323b存在的区域为齿部区域,啮合齿323b不存在的区域为无齿区域。又例如图11B示意的,连接齿轮321a也是一种不完全齿轮,在啮合齿321e环绕方向,啮合齿321e存在的区域为齿部区域,啮合齿321e不存在的区域,例如支撑面321f区域,为无齿区域。
其中,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分度圆直径可以与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分度圆直径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分度圆直径大于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分度圆直径。
请结合参阅图14和图15,图14是图10所示阻尼组件328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阻尼组件328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阻尼组件328包括卡位件3281、第一固定件3282、弹性件3283、第二固定件3284、限位件3285、第一转轴3286、第二转轴3287及第三转轴3288。
示例性的,卡位件3281具有三个第一通孔3281a,三个第一通孔3281a彼此间隔设置。卡位件3281包括三个凸块组3281b,三个凸块组3281b位于卡位件3281的同一侧,三个凸块组3281b与三个第一通孔3281a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凸块组3281b均包括多个凸块,多个凸块彼此间隔地环绕对应的第一通孔3281a设置,以在第一通孔3281a的一侧形成凸轮面3281c。
示例性的,第一固定件3282位于卡位件3281的一侧。第一固定件3282可以大致呈板状。第一固定件3282具有三个第二通孔3282a,三个第二通孔3282a彼此间隔设置。
示例性的,第二固定件3284位于卡位件3281远离第一固定件3282的一侧。第二固定件3284可以大致呈板状。第二固定件3284具有三个第三通孔3284a,三个第三通孔3284a彼此间隔设置。
示例性的,限位件3285位于第二固定件3284远离卡位件3281的一侧。限位件3285可以大致呈板状。限位件3285具有三个彼此间隔设置的卡槽3285a,各卡槽3285a均延伸至限位件3285的一侧。其中,三个卡槽3285a、三个第三通孔3284a、三个第二通孔3282a及三个第一通孔3281a的排布形状及排布间距可以相同或相近。
示例性的,弹性件3283位于第二固定件3284与卡位件3281之间。弹性件3283包括三个弹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283也可以采用弹性橡胶等弹性材料,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转轴3286的一端设有限位凸缘3286a,第一转轴3286的另一端设有限位卡槽3286b。第一转轴3286插接第一固定件3282、卡位件3281、弹性件3283、第二固定件3284及限位件3285。其中,第一转轴3286穿过第一固定件3282的其中一个第二通孔3282a、卡位件3281的其中一个第一通孔3281a、弹性件3283的其中一个弹簧的内侧空间、第二固定件3284的其中一个第三通孔3284a以及限位件3285的其中一个卡槽3285a。第一转轴3286的限位凸缘3286a位于第一固定件3282背向卡位件3281的一侧,第一转轴3286的限位凸缘3286a用于对第一固定件3282进行限位;限位件3285卡入第一转轴3286的限位卡槽3286b,第一转轴3286的限位卡槽3286b用于对限位件3285进行限位,从而通过限位件3285对第二固定件3284进行限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286也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或其他方式对第二固定件3284进行限位。
第二转轴3287的一端设有限位凸缘3287a,第二转轴3287的另一端设有限位卡槽3287b。第二转轴3287插接第一固定件3282、卡位件3281、弹性件3283、第二固定件3284及限位件3285。其中,第二转轴3287穿过第一固定件3282的另一个第二通孔3282a、卡位件3281的另一个第一通孔3281a、弹性件3283的另一个弹簧的内侧空间、第二固定件3284的另一个第三通孔3284a以及限位件3285的另一个卡槽3285a。第二转轴3287的限位凸缘3287a位于第一固定件3282背向卡位件3281的一侧,第二转轴3287的限位凸缘3287a用于对第一固定件3282进行限位;限位件3285卡入第二转轴3287的限位卡槽3287b,第二转轴3287的限位卡槽3287b用于对限位件3285进行限位,从而通过限位件3285对第二固定件3284进行限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轴3287也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或其他方式对第二固定件3284进行限位。
第三转轴3288的一端设有限位凸缘3288a,第三转轴3288的另一端设有限位卡槽3288b。第三转轴3288插接第一固定件3282、卡位件3281、弹性件3283、第二固定件3284及限位件3285。其中,第三转轴3288穿过第一固定件3282的另一个第二通孔3282a、卡位件3281的另一个第一通孔3281a、弹性件3283的另一个弹簧的内侧空间、第二固定件3284的另一个第三通孔3284a以及限位件3285的另一个卡槽3285a。第三转轴3288的限位凸缘3288a位于第一固定件3282背向卡位件3281的一侧,第三转轴3288的限位凸缘3288a用于对第一固定件3282进行限位;限位件3285卡入第三转轴3288的限位卡槽3288b,第三转轴3288的限位卡槽3288b用于对限位件3285进行限位,从而通过限位件3285对第二固定件3284进行限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转轴3288也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或其他方式对第二固定件3284进行限位。
请结合参阅图12、图13B、图15以及图16,图16是图9所示底部连接组件3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同步组件327的第一同步齿轮3271位于卡位件3281与第一固定件3282之间。第一转轴3286穿过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转轴孔3271c,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凸轮面3271d面向卡位件3281的凸轮面3281c,两者相互配合。同步组件327的第二同步齿轮3272位于卡位件3281与第一固定件3282之间,且与第一同步齿轮3271啮合。第二转轴3287穿过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转轴孔3272c,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凸轮面3272d面向卡位件3281的凸轮面3281c,两者相互配合。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位于卡位件3281与第一固定件3282之间,且与第二同步齿轮3272啮合。第三转轴3288穿过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轴孔323a,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凸轮面面向卡位件3281的凸轮面3281c,两者相互配合。
在同步组件327、第一连接臂323及阻尼组件328组装后,阻尼组件328的弹性件3283处于压缩状态,由于第一固定件3282被多个转轴(3286、3287、3288)的限位凸缘限位,限位件3285被多个转轴(3286、3287、3288)的限位凹槽限位,第二固定件3284被限位件3285限位,因此弹性件3283产生的弹性力推动卡位件3281向靠近第一固定件3282的方向运动或者使得卡位件3281具有靠近第一固定件3282的运动趋势,故而卡位件3281与第一同步齿轮3271、第二同步齿轮3272及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抵持。
在一些使用状态中,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凸轮面3271d与卡位件3281的凸轮面3281c卡接配合,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凸轮面3272d与卡位件3281的凸轮面3281c卡接配合,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凸轮面与卡位件3281的凸轮面3281c卡接配合,第一同步齿轮3271、第二同步齿轮3272及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与卡位件3281形成卡接结构。在另一些使用状态中,相对上述使用状态,第一同步齿轮3271、第二同步齿轮3272及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相对卡位件3281发生转动,第一同步齿轮3271、第二同步齿轮3272及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与卡位件3281之间,逐渐脱离初始的卡接结构,然后又逐渐进入另一卡接结构。在逐渐脱离初始的卡接结构的过程中,弹性件3283的弹性力形成阻止第一同步齿轮3271、第二同步齿轮3272及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转动的阻尼力;在逐渐进入另一卡接结构的过程中,弹性件3283的弹性力还能形成推动第一同步齿轮3271、第二同步齿轮3272及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转动的助力。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阻尼组件328的转轴为贯穿式转轴,也即转轴贯穿整个阻尼组件328时,阻尼组件328的转轴数量可以等于同步组件327的同步齿轮的数量加一,例如,当同步齿轮的数量为二个时,阻尼组件328的转轴数量为三个,当同步齿轮的数量为四个时,阻尼组件328的转轴数量为五个。第一通孔3281a、第二通孔3282a、第三通孔3284a、卡槽3285a及弹簧的数量可以与转轴的数量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的数量也可以少于转轴的数量。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阻尼组件328的转轴也可以为分体式转轴,也即至少部分转轴不贯穿整个阻尼组件328、而应用于阻尼组件328的部分区域中,例如,阻尼组件328可以包括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可以设置不同的转轴数量,例如,可以在其中一个区域设置三个转轴,另一个区域设置两个转轴,弹性件3283可以设置于其中一个区域,弹性件3283的弹簧的数量可以与对应区域的转轴的数量相同或不同,弹性件3283产生的弹性力能够推动卡位件3281运动即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齿轮3271和第二同步齿轮3272也可以是两侧端面均设为凸轮面的结构。对应的,第一固定件3282朝向第一同步齿轮3271和第二同步齿轮3272一侧的表面可以设为凸轮面。对应的,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两侧端面也可以均设为凸轮面。
由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328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阻尼组件328能够在第一连接臂323的转动过程中提供阻尼力即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阻尼组件328的具体实现结构不作严格限定。
请参阅图17,图17是图10所示第二连接臂324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324包括第一端3241和第二端3242。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可以为转动端,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可以包括弧形臂。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可以为滑动端,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可以包括滑块。第二连接臂324还可以包括连接段3243,第二连接臂324的连接段3243连接第一端3241与第二端3242。第二连接臂324的连接段3243可以具有转轴孔324a。第二连接臂324的连接段3243还可以具有避让空间324b,避让空间324b连通转轴孔324a。
请结合参阅图7、图18以及图19,图18是图7所示主轴31与图9所示底部连接组件32的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阻尼组件328、同步组件327及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安装于主轴31的安装空间318,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第一连接臂323的连接段3233通过第二缺口319位于主轴31的外部空间。其中,阻尼组件328的整体位置可以相对主轴31固定,例如,可以通过阻尼组件328的第一固定件3282及第二固定件3284卡接于主轴31的定位槽3110,以相对主轴31固定或大致固定。此时,由于第一同步齿轮3271套设于阻尼组件328的第一转轴3286,第一同步齿轮3271转动连接主轴31;由于第二同步齿轮3272套设于阻尼组件328的第二转轴3287,第二同步齿轮3272转动连接主轴31,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套设于阻尼组件328的第三转轴3288,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转动连接主轴3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阻尼组件328、同步组件327及第一连接臂323组装成模块化结构,提高了零部件的集成度,能够简化折叠组件3的安装工序,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使得阻尼组件328在为同步组件327及第一连接臂323提供阻尼力的同时,还能够在安装于主轴31后,使同步组件327及第一连接臂323通过阻尼组件328的转轴转动连接主轴31,无需额外设置用于实现同步组件327及第一连接臂323与主轴31转动连接的转动结构(例如转动轴与转动槽的配合结构),从而可以简化了折叠组件3的结构,降低了折叠组件3的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同步组件327和第一连接臂323也可以不与阻尼组件328形成模块化结构,阻尼组件328仍为同步组件327和/或第一连接臂323提供阻尼力,同步组件327和第一连接臂323通过其他结构实现与主轴31之间的转动连接,例如,通过自身设置转轴,或者通过插设外部转轴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安装于主轴31,例如,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的弧形臂321c安装于主轴31的第一弧形槽315,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的连接杆321b安装于主轴31的安装槽317的第一部分3171,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的连接齿轮321a安装于主轴31的安装槽317的第二部分3172。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通过第一缺口316位于主轴31的外部。
其中,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的弧形臂321c与主轴31的第一弧形槽315的配合,使得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与主轴31通过虚拟轴的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也可以通过实体轴的连接方式转动连接主轴31。
其中,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的连接杆321b及连接齿轮321a与主轴31的安装槽317之间的配合,使得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的连接杆321b及连接齿轮321a能够更好地相对主轴31转动,也能够防止连接齿轮321a翘起,以提高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与主轴31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的连接齿轮321a啮合同步组件327的第一同步齿轮3271。此时,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通过同步组件327的第一同步齿轮3271及第二同步齿轮3272,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啮合,使得转动臂321相对主轴31的转动动作和第一连接臂323相对主轴31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也即同步地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此外,阻尼组件328还能够通过第一同步齿轮3271为转动臂321提供阻尼力,使得折叠组件3的结构集成度高。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同步组件327与阻尼组件328不组装为模块化结构时,也即同步组件327与阻尼组件328分离时,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的连接齿轮321a仍可以通过一个带有凸轮面的齿轮连接至阻尼组件328,以使阻尼组件328能够为转动臂321提供阻尼力。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安装于主轴31的第二弧形槽3120,第二连接臂324的连接段3243及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位于主轴31的外部空间。其中,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与主轴31的第二弧形槽3120的配合,使得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与主轴31通过虚拟轴的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也可以通过实体轴的连接方式转动连接主轴31。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8所示,第一连接臂323的插轴323f插接连杆325的一端,以转动连接连杆325。连接轴326插设于第二连接臂324的连接段3243的转轴孔3243a,连接轴326还插接连杆325的另一端,第二连接臂324转动连接连杆325。
请参阅图20,图20是图10所示固定架322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架322可以具有第一表面322a、第二表面322b、第三表面322c以及第四表面322d,第一表面322a与第二表面322b相背设置,第三表面322c与第四表面322d相背设置。固定架322可以包括第一滑槽3221、第二滑槽3222、避让槽3223、第一转动槽3224及第二转动槽3225。其中,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不平行。其中,第一滑槽3221的排布于其延伸方向的两端开口可以分别位于第一表面322a和第二表面322b;第二滑槽3222的排布于其延伸方向的两端开口可以分别位于第三表面322c和第四表面322d。
其中,当滑块等结构安装于第一滑槽3221时,可以沿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相对固定架322滑动;当滑块等结构安装于第二滑槽3222时,可以沿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相对固定架322滑动。在由固定架322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方向投影时,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相交。其中,第一滑槽3221可以贯穿固定架322的两侧;第二滑槽3222可以靠近固定架322的一侧设置,避让槽3223连通第二滑槽3222,且贯穿固定架322的另一侧。
其中,第一转动槽3224和第二转动槽3225可以分别位于固定架322的两端,第一转动槽3224和第二转动槽3225均为弧形槽,且中心线重合。第一转动槽3224可以由第一表面322a延伸至固定架322的内部。
请结合参阅图21、图22A以及图22B,图21是图3所示折叠装置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2A是图21所示结构沿E-E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2B是图22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转动连接主轴31,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与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保持相同的运动状态,第一壳体1可以通过转动臂321相对主轴31转动。也即,第一壳体1转动连接主轴31,转动中心为转动臂321相对主轴31转动的转动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装置10通过转动臂321实现第一壳体1与主轴31之间的连接,连接关系简单,组成部分数量少,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以降低折叠装置10的成本,同时也易于准确控制第一壳体1的运动路径,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10运动形态的准确控制。
其中,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可以通过第一组连接件3291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也可以通过卡接、粘接或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固定架322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第二壳体2与固定架322保持相同的运动状态。示例性的,固定架322可以通过第二组连接件3292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架322也可以通过卡接、粘接或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转动臂321相对主轴31转动,固定架322相对主轴31运动。
请结合参阅图21、图23A以及图23B,图23A是图21所示结构沿F-F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3B是图23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转动连接主轴31,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滑动连接固定架322。其中,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的滑块323d(可以参阅图12)可以安装于固定架322的第一滑槽3221,且能够沿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相对固定架322滑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上设置滑槽,在固定架322上设置滑块,通过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实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与固定架322的滑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与固定架322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结构不作严格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21、图24A以及图24B,图24A是图21所示结构沿G-G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4B是图24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转动连接主轴31,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滑动连接固定架322。其中,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的滑块可以安装于固定架322的第二滑槽3222,且能够沿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相对固定架322滑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上设置滑槽,在固定架322上设置滑块,通过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实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与固定架322的滑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与固定架322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结构不作严格限定。其中,第二连接臂324的连接段3243可以至少部分位于固定架322的避让槽3223。
请结合参阅图23A至图24B以及图25,图25是图21所示第一连接臂323、第二连接臂324及固定架322相对运动时的机构原理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转动连接主轴31,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滑动连接固定架322,形成连杆滑块机构;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转动连接主轴31,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滑动连接固定架322,形成连杆滑块机构。
此外,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动中心32310(也即第一连接臂323相对主轴31转动时的转动中心)可以位于主轴31内,例如位于主轴31的支撑面314的下方,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的转动中心32410(也即第二连接臂324相对主轴31转动时的转动中心)可以位于主轴31外,例如位于主轴31的支撑面314的上方,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的转动中心32410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动中心32310不重合。由于柔性显示屏20位于主轴31的上方,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的转动中心32410相较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动中心32310更靠近柔性显示屏。
此外,固定架322的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不平行,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相对固定架322滑动的方向与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相对固定架322滑动的方向不平行。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双连杆滑块机构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二壳体2与主轴31之间的连接,第二壳体2能够相对主轴31运动,组成部分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以降低折叠装置10的成本。并且,由于主轴31通过第一连接臂323和第二连接臂324联动固定架322,因此第二壳体2的运动路径准确,有利于实现折叠装置10的运动形态的准确控制,且折叠装置10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压能力。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滑槽3221和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第一连接臂323与第二连接臂324相对于主轴31转动的角度均不大于90°。其与现有的方案相比,可以使第二连接臂324的转动角度有效的减小,这样可使第二连接臂324的局部结构(例如图17中所示的第二连接臂324的虚线框处的结构)的壁厚可以较大,壁厚设计满足结构强度要求,从而使第二连接臂324的结构可靠性得以提升。另外,由于第一连接臂323和第二连接臂324的转动角度较小,可以有效的避免因需要对第一连接臂323和第二连接臂324的转动进行避让,而对电子设备100中的一些部件进行的减薄设计,从而可提高电子设备100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结合参阅图22A至图24B,在本实施例中,折叠装置10的折叠组件3采用非对称式结构,第一壳体1通过转动臂321转动连接主轴31,第二壳体2通过第一连接臂323、第二连接臂324及固定架322活动连接主轴31,以实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的相对运动,折叠组件3的零件数较少,构成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此外,由于第一壳体1通过转动臂321转动连接主轴31,第一壳体1相对主轴31转动至闭合状态后,不在第一壳体1与主轴31的连接处预留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20的内凹空间,而第二壳体2通过第一连接臂323及第二连接臂324连接主轴31,例如通过双连杆滑块机构连接主轴31,可以在第二壳体2相对主轴31转动至闭合状态后,在第二壳体2与主轴31的连接处预留出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20的内凹空间,因此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折叠组件3内侧,形成一个向第二壳体2偏移的收容空间30,基于收容空间30向一侧偏移的形状,相对于传统折叠式电子设备100的对称式的空间,能够使得容纳于收容空间30的部分柔性显示屏20的弯折位置较少,从而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20出现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显示屏20的使用寿命。柔性显示屏20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的具体形状变化参见后文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请参阅图26,图26是图21所示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主轴31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结合前文描述可知,折叠组件3采用非对称式结构,第一壳体1转动连接主轴31,第二壳体2活动连接主轴31,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运动路径不对称,第一壳体1及第二壳体2相对主轴31的运动行程不对称。其中,第一壳体1相对主轴31的运动路径为圆弧形,第二壳体2相对主轴31的运动路径为样条曲线形。
如图26所示,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可以相对主轴31绕第一转动中心O-1转动,第二壳体2相对主轴31可以近似于绕第二转动中心O-2转动,第二转动中心O-2低于第一转动中心O-1,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由打开状态(对应于实线位置)向闭合状态(对应于虚线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向主轴31的支撑面314上方运动的行程较大,第二壳体2向主轴31的支撑面314上方运动的行程较小,结合图22B、图23B及图24B,第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壳体2及折叠组件3内侧的收容空间30较大,以更好地容纳柔性显示屏20。
示例性的,如图26所示,主轴31还包括外表面3140,主轴31的外表面3140背向主轴31的支撑面314设置,也即背向柔性显示屏20设置。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拼接并共同遮蔽主轴31的外表面3140;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轴31的外表面3140的一部分相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露出,主轴31的外表面3140的两侧边缘被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遮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两个壳体相互拼接并共同遮蔽主轴31,使得电子设备100于两个壳体的连接处无明显破口结构或缝隙,电子设备100的外观完整性较佳;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壳体包围主轴31的两侧边缘,两个壳体与主轴31的连接处亦无明显剖口结构或缝隙,电子设备100的外观完整性较佳。因此,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均有较佳的外观完整性,外部杂物不易进入折叠组件3内侧,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参阅图1和图26,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拼接的情况,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部分或全部互相抵持的情况,也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存在较小缝隙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拼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的角度,实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展开动作的止位,防止电子设备100在展开过程中出现过折现象,从而保证了柔性显示屏20处于展平状态,以使用户使用时能够有最大的宽度尺寸。同时,还可以降低柔性显示屏20的受力,提高柔性显示屏20和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
结合参阅图2和图26,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能够完全合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合拢时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部分或全部互相抵持,也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存在较小缝隙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仅存在中部留有容纳柔性显示屏20的空间,边缘处不存在较大缝隙,以提升壳体和电子设备100的外观的美化程度,并且还可以防止电子设备100外界的异物进入闭合状态的电子设备100,提高了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如图26所示,主轴31的外表面3140包括第一区域3140a、第二区域3140b及第三区域3140c,第二区域3140b连接于第一区域3140a与第三区域3140c之间,第一区域3140a靠近第一壳体1设置,第三区域3140c靠近第二壳体2设置。其中,第一区域3140a可以为圆弧面,圆弧面的中心可以与第一壳体1的第一转动中心O-1重合,以在具有较佳的外观性的情况下,能够避让第一壳体1的转动动作,确保机构运动的可靠性。其中,第三区域3140c可以为曲面,该曲面在主轴31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样条曲线,该样条曲线可以与第二壳体2相对主轴31的运动路径相适应,以在具有较佳的外观性的情况下,能够避让第二壳体2的转动动作,确保机构运动的可靠性。其中,第二区域3140b可以为平面,第二区域3140b与第一区域3140a之间平滑过渡,第二区域3140b与第三区域3140c之间平滑过渡。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第一壳体1还可以包括靠近主轴31的第一端面13,第二壳体2还可以包括靠近主轴31的第二端面23。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端面13面向第二端面23。第一端面13与第二端面23接触,其中,第一端面13与第二端面23之间具有微小缝隙的情况下,也视为第一端面13与第二端面23接触。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23的朝向相同,在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端面13与主轴31的外表面314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面23与主轴31的外表面3140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端面13与主轴31的外表面3140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端面13的中心点与主轴31的外表面3140之间的最大距离,例如,本实施例中该距离可以为第一端面13的中心点与主轴31的外表面3140的第二区域3140b之间的距离S1;第二端面23与主轴31的外表面3140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第二端面23的中心点与主轴31的外表面3140之间的最大距离,例如,本实施例中该距离可以为第二端面23的中心点与主轴31的外表面3140的第二区域3140b之间的距离S2。
其中,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端面13及第二端面23可以相对主轴31的厚度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23可以齐平设置,以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外观体验和握持手感。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图24A及图24B所示,连杆325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323,连杆32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324。这样,可以使得第一连接臂323、连杆325、第二连接臂324及主轴31形成四连杆机构,从而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避免第一连接臂323及第二连接臂324的运动动作卡涩,以提高机构的可靠性。
请再次参阅图22A和图23A,一些实施例中,同步组件327啮合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且啮合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其中,第一同步齿轮3271啮合转动臂321的连接齿轮321a,以啮合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第二同步齿轮3272啮合第一同步齿轮3271与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步组件327使得转动臂321相对主轴31的转动动作和第一连接臂323相对主轴31的转动动作保持同步,以提高用户的机构操作体验。
示例性的,如图23A和图23B所示,在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同步齿轮3271位于连接齿轮321a的下方。其中,由于柔性显示屏20位于主轴31的上方,因此在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同步齿轮3271位于连接齿轮321a背向柔性显示屏2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齿轮321a和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上下排布可以充分利用主轴31的厚度空间,第一同步齿轮3271与连接齿轮321a复用主轴31的部分宽度空间,有利于减小主轴31的宽度尺寸,实现主轴31小型化。
其中,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分度圆直径可以不同于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分度圆直径,以更好地适配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位置和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位置,实现啮合传动。此外,第二同步齿轮3272为不完全齿轮,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齿部位置和无齿区域的位置,在确保实现啮合连接需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其运动时的活动空间需求,以降低对主轴31的空间要求,例如对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要求,有利于主轴31的薄型化。
示例性的,如图23A所示,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朝向第一同步齿轮3271且位于主轴31内,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与主轴31的支撑面314齐平。此时,连接齿轮321a能够与主轴31共同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0,以增加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环境的完整性和平整性。此外,连接齿轮321a采用不完全齿轮,在满足连接关系的情况下,降低了自身的体积,从而有利于降低用于安装连接齿轮321a的主轴31的厚度,有利于主轴31的薄型化。
其中,如图23B所示,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连接齿轮321a相对主轴31转动,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部分转出主轴31,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朝向收容空间30。此时,连接齿轮321a可以利用主轴31上方的空间进行活动,使得主轴31预留出用于允许连接齿轮321a活动的部分空间即可,有利于降低主轴31的厚度,实现主轴31的小型化。
示例性的,如图23A和图23B所示,在主轴3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转动中心32710相对连接齿轮321a的转动中心32110远离第二同步齿轮327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转动中心32710及连接齿轮321a的转动中心32110的位置设置,可以使第一同步齿轮3271与连接齿轮321a始终处于啮合状态,避免出现空转,以提高折叠装置10的机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转动中心32710在主轴31的支撑面314的投影为第一投影,连接齿轮321a的转动中心32110在主轴31的支撑面314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二同步齿轮3272的转动中心在主轴31的支撑面314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第一投影和第三投影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投影和第三投影之间的距离。
示例性的,如图22A所示,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转动臂321的支撑面可以与第一壳体1的第三支撑面12、主轴31的支撑面314齐平,以共同为柔性显示屏20提供平整的支撑环境。其中,转动臂321的支撑面可以参考图11B所示,可以包括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的支撑面321k、弧形臂321c的支撑面321j、连接杆321b的支撑面321h以及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的支撑面也可以有一部分区域或者整体区域不与第一壳体1的第三支撑面12、主轴31的支撑面314齐平,例如位置可以略低,不会对顶起柔性显示屏20,还能够提供一定的结构支撑。
请再次结合参阅图19和图21,由于阻尼组件328连接同步组件327及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同步组件327连接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固定于第一壳体1,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经固定架322连接第二壳体2,因此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阻尼组件328能够提供阻尼力,使得用户在展开或折叠电子设备100时,能够感应到阻力和推力,从而获得较佳的手感开合体验,提高了电子设备100的机构操作感体验。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尼组件328还可以使转动臂321和第一连接臂323停留在某些位置,从而使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能够停留在某些位置,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臂321在满足与主轴31、同步组件327及阻尼组件328的连接关系的情况下,转动臂321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杆321b,由连接齿轮321a直接固定连接弧形臂321c。此时,可以在连接齿轮321a上设置第二弧形面321i,第二弧形面321i背向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设置,第二弧形面321i可以位于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的一侧或中部。本申请实施例不对转动臂321的具体结构作严格限定。
请参阅图27,图27是图5所示支撑板35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35可以包括板体352及多个连接件组,多个连接件组固定于凸设于板体352的同一侧板面,多个连接件组沿板体352的延伸方向排列。其中,连接件组的数量与折叠组件3的连接组件(32、33、34)的数量相对应。其中,连接件组可以包括第一转动块353、第二转动块354及滑动块355,第一转动块353包括弧形臂,第二转动块354包括弧形臂,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与第二转动块354的弧形臂的中心重合,滑动块355设有滑槽3551。其中,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固定于板体352的非支撑面,板体352的非支撑面与板体352的支撑面相背设置,板体352的支撑面用于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支撑柔性显示屏20,也即为支撑板35的支撑面,因此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固定于板体352背向柔性显示屏20的一侧。
其中,支撑板35还可以设有多个补偿块356,补偿块356凸设于板体352的侧边,补偿块356的数量与折叠组件3的连接组件(32、33、34)的数量相对应。
其中,板体352可以设有多个避让缺口357,避让缺口357贯穿板体352的厚度方向,避让缺口357的数量与折叠组件3的连接组件(32、33、34)的数量相对应。
请结合参阅图28至图30B,图28是图3所示折叠装置1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9A是图28所示折叠装置10沿H-H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9B是图29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0A是图28所示折叠装置10沿I-I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0B是图30A所示结构在另一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撑板35位于主轴31与第二壳体2之间,支撑板35遮挡主轴31与第二壳体2之间的缝隙,第一壳体1、主轴31、支撑板35及第二壳体2可以用于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可以参阅图3)。
其中,支撑板35的补偿块356可以至少部分位于主轴31的第二缺口319(可参阅图7),以增加支撑板35的支撑面积。其中,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可以至少部分位于支撑板35的避让缺口357,使得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且能够补偿支撑板35的支撑面积,以增加对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
其中,如图29A和图29B所示,支撑板35的第一转动块353安装于固定架322的第一转动槽3224,支撑板35转动连接固定架322。其中,支撑板35的第二转动块354(参阅图27)可以对应安装于固定架322的第二转动槽3225(参阅图20),以使支撑板35与固定架322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更为稳定、可靠。
其中,如图30A和图30B所示,支撑板35的滑动块355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连接臂324的避让空间324b,插接第二连接臂324的连接轴326插设于滑动块355的滑槽3551,且能够于滑槽3551中滑动,支撑板35滑动连接第二连接臂324。其中,支撑板35的滑动块355的滑槽355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直线形、弧线形或样条曲线形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板35转动连接固定架322,且滑动连接第二连接臂324,因此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支撑板35在固定架322及第二连接臂324的带动下,发生运动,且运动路径准确,以满足折叠装置10在不同形态下的对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要求。
其中,如图29A和图29B所示,固定架322的第一表面322a朝向支撑板35设置,由于柔性显示屏20位于支撑板35的上方,因此固定架322的第一表面322a位于柔性显示屏20与固定架322的第二表面322b之间。此外,固定架322的第三表面322c位于主轴31与固定架322的第四表面322d之间。
示例性的,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表面322a与支撑板35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第一表面322a靠近主轴31的一端与支撑板35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表面322a远离主轴31的一端与支撑板35之间的距离;也即,第一夹角的开口朝向主轴31设置。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支撑板35相对固定架322转动且靠近第一表面322a,第一表面322a与支撑板35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小于第一夹角。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表面322a可以接触支撑板35,以对支撑板35进行支撑。
示例性的,如图29A和图29B所示,支撑板35的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由板体352向远离主轴31的方向延伸。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出第一转动槽3224,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入第一转动槽3224。
请参阅图31A,图31A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部分201与柔性显示屏20的第二部分202相对设置,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中部向靠近第二壳体2的方向偏移。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收容空间30向第二壳体2偏移,柔性显示屏20随收容空间30发生形变,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偏向第二壳体2,相较于传统的柔性显示屏20的对称式变形,本申请的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产生的弯折位置较少,从而有利于降低柔性显示屏20出现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延长了柔性显示屏20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的,支撑板35包括靠近主轴31的第一端35a和远离主轴31的第二端35b,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支撑板35的第一端35a与第一壳体1之间的距离大于支撑板35的第二端35b与第一壳体1之间的距离,以在支撑板35与第一壳体1之间形成收容空间30,收容空间30为上窄下宽的、偏向第二壳体2的空间,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30。
示例性的,如图31A所示,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031、第二段2032、第三段2033以及第四段2034,第一段2031连接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部分201,第四段2034连接柔性显示屏20的第二部分202。其中,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二段2032和第四段2034为弯曲段,第二段2032和第三段2033向靠近第二壳体2的方向偏移。柔性显示屏20的弯折位置位于第二段2032和第四段2034。其中,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中部可以大致位于第三段2033。其中,在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段2031和第三段2033可以为平直段。
请结合参阅图31A和图31B,图31B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柔性显示屏20与折叠装置1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固定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一段2031对应第一壳体1的第三支撑面12及多个连接组件的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设置。其中,第一壳体1的第三支撑面12可以为平面或近似于平面,以为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一段2031提供平整的支撑环境。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三段2033对应支撑板35设置。其中,支撑板35的支撑面351可以为平面或近似于平面,以为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三段2033提供平整的支撑环境。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二段2032靠近主轴31设置,形成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其中一个弯折位置。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四段2034对应于支撑板35与第二壳体2的连接处设置,形成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另一个弯折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在其第三部分203形成两个弯折位置,柔性显示屏20的弯折位置较少,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31B,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胶层组件40,胶层组件40可以包括第一胶层至第四胶层(401至404)。其中,第一胶层401可以固定于第一壳体1的第一支撑面11,第一胶层401还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部分201;第二胶层402可以固定于第二壳体2的第二支撑面21,第二胶层402还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0的第二部分202;第三胶层403可以固定于第一壳体1的第三支撑面12,第三胶层403还可以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一段2031;第四胶层404可以固定于支撑板35的支撑面351,第四胶层404还可以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三段2033。主轴31的支撑面314上不设置胶层,主轴31与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二段2032之间不进行固定。支撑板35与第二壳体2的交接处不设置胶层,该交接处与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四段2034之间不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段2031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柔性显示屏20的第二段2032与主轴31不固定,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段2033固定连接支撑板35,使得柔性显示屏20在电子设备100由展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的过程中,能够弯折成期望的形状,降低柔性显示屏20拱起的风险,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胶层组件40也可以不设置第四胶层404,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的第三段2033与支撑板35的支撑面351之间可以不粘接固定,两者之间可以相对活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胶层组件40的各胶层可以是连续的胶层,也可以是断开的胶层,也可以是具有镂空区域的胶层,例如可以是一整个呈面状/网状的胶层,或者包括多个胶块/胶点,或者包括多个胶条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不同的胶层可以有相同的或不同的硬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31B和图32,图32是图31B所示柔性显示屏2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可以包括柔性显示面板20a和承载板20b,承载板20b固定于柔性显示面板20a的非显示侧,柔性显示面板20a的显示侧用于发出光线以实现显示。承载板20b的刚度大于柔性显示面板20a的刚度,承载板20b用于为柔性显示面板20a提供硬性支撑且能够弯折,以提高柔性显示屏20的支撑强度。
其中,承载板20b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硬度及刚度,且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弯折的材料。例如,承载板20b可以采用不锈钢材料、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等材料。或者,承载板20b的材料也可以采用金属基复合材料,例如可以是碳化硅、氧化铝、碳化硼、碳纳米管、石墨烯、碳化铬、硼化硅、硼化钛、碳化钛等颗粒增强铝基或镁基复合材料。
示例性的,承载板20b包括位于第一段2031的第一板部20b-1、位于第二段2032的第二板部20b-2、位于第三段2033的第三板部20b-3以及位于第四段2034的第四板部20b-4,第一板部20b-1和第三板部20b-3的刚度大于第二板部20b-2和第四板部20b-4的刚度。此时,第二板部20b-2和第四板部20b-4的刚度较弱,能够在实现对柔性显示面板20a的支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弯折。
示例性的,承载板20b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部分201的第五板部20b-5和位于第二部分202的第六板部20b-6。其中,第五板部20b-5和第六板部20b-6的强度可以与第一板部20b-1相同或相近。
其中,承载板20b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承载板20b的多个板部相互连接,均为承载板20b的一部分,使得多个板部之间的连接牢固度更佳。本申请附图中通过虚线示例性地区别开多个板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板20b的多个板部也可以通过焊接或卡接的方式彼此连接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20b-1和第三板部20b-3可以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设计,例如可以都为完整板体结构。示例性的,第二板部20b-2和第四板部20b-4可以通过设置通孔、凹槽、减薄厚度、拼接软胶件等方式降低刚度,以获得较佳的弯折性能和拉伸性能。例如,第二板部20b-2可以设有至少一个凹槽或者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或者,第二板部20b-2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板部20b-1的厚度,或者,第二板部20b-2可以采用金属板件与软胶件的拼接结构等,本申请不对第二板部20b-2的具体材料和结构做严格限定。例如,第四板部20b-4可以设有至少一个凹槽或者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或者,第四板部20b-4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板部20b-1的厚度,或者,第四板部20b-4可以采用金属板件与软胶件的拼接结构等,本申请不对第四板部20b-4的具体材料和结构做严格限定。
其中,第二板部20b-2和第四板部20b-4设有多个凹槽或通孔时,多个凹槽或通孔可以彼此间隔地自板部的顶端排布至底端。其中,凹槽或通孔的形状可以是菱形、方形、哑铃型、腰圆型等,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请参阅图33,图33是图4所示折叠组件3的部分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在前文实施例中,折叠组件3的支撑板35滑动连接第二连接臂324(参阅图30A)。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所示,上述连接关系可以更换为:折叠组件3的支撑板35滑动连接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其中,支撑板35的滑动块355的滑槽355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直线形、弧线形或样条曲线形等。此时,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仍转动连接主轴31。其中,第一连接臂323为实现与支撑板35的滑动连接,部分结构可参阅前文实施例的第二连接臂324的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处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中折叠组件3的其他结构也可参阅前文实施例,此处不进行赘述。
请参阅图34A至图34C,图34A是图4所示折叠组件3的部分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运动机构示意图,图34B是图34A所示运动机构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的部分结构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图34C是图34A所示运动机构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的部分结构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在前文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折叠组件3的第一连接臂323转动连接主轴31,且滑动连接固定架322;第二连接臂324转动连接主轴31,且滑动连接固定架3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A所示,上述连接关系可以更换为:折叠组件3的第一连接臂323转动连接主轴31,且滑动连接固定架322;第二连接臂324转动连接主轴31,且转动连接固定架322。其中,如图34B所示,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可以通过虚拟轴的连接方式转动连接主轴31,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可以通过虚拟轴的连接方式转动连接固定架322;如图34C所示,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可以通过虚拟轴的连接方式转动连接主轴31,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可以通过实体轴的连接方式转动连接固定架32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也可以通过实体轴的连接方式转动连接主轴31。本实施例中折叠组件3的其他结构也可参阅前文实施例,此处不进行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前文实施例中,是以电子设备100为两折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也即是,电子设备100包括可以相对弯折的两个壳体。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是三折或三折以上的结构,也即是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相对弯折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壳体,任意相邻的两个壳体通过折叠组件3连接。当电子设备100为三折或三折以上结构时,电子设备100的结构可以参阅本实施例两者结构的描述进行适应性设计。
请参阅图35,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为三折结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10包括第一壳体1、折叠组件3、第二壳体2、第三壳体4以及第二折叠组件5。其中,第一壳体1、折叠组件3以及第二壳体2可以采用前文实施例描述的结构,此处不进行赘述。第二折叠组件5连接于第一壳体1远离第二壳体2的一侧,第二折叠组件5还连接第三壳体4。也即,电子设备100的第一壳体1、折叠组件3、第二壳体2、第三壳体4以及第二折叠组件5依次连接。
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三壳体4、第一壳体1及第二壳体2折叠呈S形,第一壳体1位于第三壳体4与第二壳体2之间。电子设备100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第三壳体4展平。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部分打开状态,此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第一壳体1与第三壳体4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第三壳体4可以采用等厚设计,也可以采用不等厚设计。例如,第一壳体1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二壳体2或第三壳体4的壳体。
示例性的,柔性显示屏20包括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第三部分203、第四部分204及第五部分205。其中,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部分201至第三部分203可以采用前文实施例描述的结构,此处不进行赘述。柔性显示屏20的第四部分204连接于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三部分203远离第二部分202的一侧,柔性显示屏20的第四部分204还连接柔性显示屏20的第五部分205。也即,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部分201至第五部分205依次连接。
其中,柔性显示屏20的第四部分204对应第二折叠组件5设置,柔性显示屏20的第五部分205对应第三壳体4设置。柔性显示屏20与第三壳体4对应的部分固定于第三壳体4,在第一壳体1与第三壳体4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20与第二折叠组件5对应部分发生形变。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的第一部分201至第三部分203被折叠装置10遮挡在内,柔性显示屏20的第四部分204和第五部分205外露,可以进行显示和/或触控操作。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完全展平,可以进行全屏显示和/或触控操作。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部分打开状态,柔性显示屏20随折叠装置10发生形态变化。
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位于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第三壳体4的同一侧,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第三壳体4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在第三壳体4向第二壳体2的方向上,柔性显示屏20与第三壳体4对应的部分、第三壳体4、第一壳体1、柔性显示屏20与第一壳体1对应的部分、柔性显示屏20与第二壳体2对应的部分及第二壳体2依次层叠排布。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部分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4)

1.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装置(10)和柔性显示屏(20);
所述折叠装置(10)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折叠组件(3),所述折叠组件(3)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
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一壳体(1)对应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二壳体(2)对应部分固定于第二壳体(2),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折叠组件(3)对应部分发生形变;
所述折叠组件(3)包括主轴(31)、固定架(322)、转动臂(321)、第一连接臂(323)及第二连接臂(324);
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转动连接所述主轴(31),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
所述固定架(3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
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转动连接所述主轴(31),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322);
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转动连接所述主轴(31),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的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动中心不重合,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3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还包括同步组件(327),所述同步组件(327)啮合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且啮合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包括连接齿轮(321a),所述同步组件(327)包括第一同步齿轮(3271)和第二同步齿轮(3272),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啮合所述连接齿轮(321a),在所述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位于所述连接齿轮(321a)背向所述柔性显示屏(20)的一侧,所述第二同步齿轮(3272)啮合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与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齿轮(321a)为不完全齿轮,所述连接齿轮(321a)包括相背设置的支撑面(321f)和齿部(321e);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朝向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且位于所述主轴(31)内,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与所述主轴(31)的支撑面(314)齐平;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连接齿轮(321a)相对所述主轴(31)转动,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部分转出所述主轴(31),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朝向所述柔性显示屏(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轴(3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转动中心相对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转动中心远离所述第二同步齿轮(3272),所述主轴(31)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且垂直于所述主轴(31)的延伸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还包括弧形臂(321c),所述弧形臂(321c)固定于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一侧,且所述弧形臂(321c)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中心轴线共线,所述弧形臂(321c)安装于所述主轴(31)的弧形槽中,以转动连接所述主轴(31)。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的转动中心相较于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动中心更靠近所述柔性显示屏(2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322)时,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相对所述固定架(322)滑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相对所述固定架(322)滑动的方向不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22)具有第一表面(322a)、第二表面(322b)、第三表面(322c)以及第四表面(322d),所述第一表面(322a)与所述第二表面(322b)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一表面(322a)位于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二表面(322b)之间,所述第三表面(322c)与所述第四表面(322d)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三表面(322c)位于所述主轴(31)与所述第四表面(322d)之间;
所述固定架(322)包括第一滑槽(3221)和第二滑槽(3222),所述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不平行,所述第一滑槽(3221)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322a)和所述第二表面(322b),所述第二滑槽(3222)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表面(322c)和所述第四表面(322d);
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的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3221),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固定架(322)滑动;
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的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二滑槽(3222),且能够沿所述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固定架(322)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还包括连杆(325),所述连杆(325)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323),所述连杆(32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324)。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还包括支撑板(35),所述支撑板(35)连接所述固定架(322),所述支撑板(35)还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323)或所述第二连接臂(324);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主轴(31)、所述支撑板(35)及所述第二壳体(2)共同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20);
所述支撑板(35)包括靠近所述主轴(31)的第一端(35a)和远离所述主轴(31)的第二端(35b),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支撑板(35)的第一端(35a)与所述第一壳体(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板(35)的第二端(35b)与所述第一壳体(1)之间的距离,以在所述支撑板(35)与所述第一壳体(1)之间形成收容空间(30),所述柔性显示屏(20)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22)具有第一表面(322a),所述第一表面(322a)朝向所述支撑板(35)设置;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322a)与所述支撑板(35)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表面(322a)靠近所述主轴(3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35)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表面(322a)远离所述主轴(3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35)之间的距离;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支撑板(35)相对所述固定架(322)转动且靠近所述第一表面(322a),所述第一表面(322a)与所述支撑板(35)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夹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22)还具有第一转动槽(3224),所述第一转动槽(3224)为弧形槽,且由所述第一表面(322a)延伸至所述固定架(322)内部;
所述支撑板(35)包括板体(352)和第一转动块(353),所述板体(352)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20),所述第一转动块(353)固定于所述板体(352)背向所述柔性显示屏(20)的一侧,所述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由所述板体(352)向远离所述主轴(31)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槽(3224),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出所述第一转动槽(3224),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入所述第一转动槽(3224)。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20)包括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及第三部分(203),所述第三部分(203)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201)与所述第二部分(202)之间,所述第一部分(20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第二部分(202)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2);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三部分(203)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0),所述第三部分(203)的中部向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的方向偏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20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031)、第二段(2032)、第三段(2033)以及第四段(2034),所述第一段(2031)连接所述第一部分(201),所述第四段(2034)连接所述第二部分(202);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段(2032)和所述第四段(2034)为弯曲段,所述第二段(2032)和所述第三段(2033)向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的方向偏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20)包括柔性显示面板(20a)和承载板(20b),所述承载板(20b)固定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0a)的非显示侧,所述承载板(20b)的刚度大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20a)的刚度;
所述承载板(20b)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段(2031)的第一板部(20b-1)、位于所述第二段(2032)的第二板部(20b-2)、位于所述第三段(2033)的第三板部(20b-3)以及位于所述第四段(2034)的第四板部(20b-4),所述第一板部(20b-1)和所述第三板部(20b-3)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板部(20b-2)和所述第四板部(20b-4)的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部(20b-2)设有至少一个凹槽或者至少一个通孔;
或者,所述第二板部(20b-2)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20b-1)的厚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20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第二段(2032)与所述主轴(31)不固定,所述第三段(203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35)。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31)包括背向所述柔性显示屏(20)的外表面(3140);
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拼接并共同遮蔽所述主轴(31)的外表面(3140);
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主轴(31)的外表面(3140)的一部分相对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露出,所述主轴(31)的外表面(3140)的两侧边缘被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遮蔽。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包括靠近所述主轴(31)的第一端面(13),所述第二壳体(2)包括靠近所述主轴(31)的第二端面(23);
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端面(13)面向所述第二端面(23);
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端面(13)和所述第二端面(23)的朝向相同,在所述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13)与所述主轴(31)的外表面(3140)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面(23)与所述主轴(31)的外表面(3140)之间的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三壳体(4)和第二折叠组件(5),所述第二折叠组件(5)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的一侧,所述第二折叠组件(5)还连接第三壳体(4),所述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1)位于所述第三壳体(4)与所述第二壳体(2)之间;
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三壳体(4)对应的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三壳体(4),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三壳体(4)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二折叠组件(5)对应部分发生形变;
所述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柔性显示屏(20)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第二壳体(2)及所述第三壳体(4)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第二壳体(2)及所述第三壳体(4)共同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20);
所述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在所述第三壳体(4)向所述第二壳体(2)的方向上,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三壳体(4)对应的部分、所述第三壳体(4)、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一壳体(1)对应的部分、所述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二壳体(2)对应的部分及所述第二壳体(2)依次层叠排布。
22.一种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应用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100)中,所述折叠组件(3)用于连接所述电子设备(100)的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以共同承载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柔性显示屏(20);
所述折叠组件(3)包括主轴(31)、固定架(322)、转动臂(321)、第一连接臂(323)及第二连接臂(324);
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转动连接所述主轴(31),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二端(32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
所述固定架(322)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
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绕第一轴线转动连接主轴(31),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322);
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绕第二轴线转动连接主轴(31),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架(322),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不重合。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还包括同步组件(327),所述同步组件(327)啮合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且啮合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包括连接齿轮(321a),所述同步组件(327)包括第一同步齿轮(3271)和第二同步齿轮(3272),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啮合所述连接齿轮(321a),在所述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位于所述连接齿轮(321a)背向所述主轴(31)的支撑面(314)的一侧,所述第二同步齿轮(3272)啮合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与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齿轮(321a)为不完全齿轮,所述连接齿轮(321a)包括相背设置的支撑面(321f)和齿部(321e);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朝向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且位于所述主轴(31)内,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支撑面(321f)与所述主轴(31)的支撑面(314)齐平;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连接齿轮(321a)相对所述主轴(31)转动,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齿部(321e)部分转出所述主轴(31)。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轴(3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同步齿轮(3271)的转动中心相对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转动中心远离所述第二同步齿轮(3272),所述主轴(31)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主轴(31)的厚度方向,且垂直于所述主轴(31)的延伸方向。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臂(321)的第一端(3211)还包括弧形臂(321c),所述弧形臂(321c)固定于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一侧,且所述弧形臂(321c)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连接齿轮(321a)的中心轴线共线,所述弧形臂(321c)安装于所述主轴(31)的弧形槽中,以转动连接所述主轴(31)。
28.根据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一端(3241)的转动中心相较于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一端(3231)的转动中心更靠近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柔性显示屏(20)。
29.根据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322)时,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相对所述固定架(322)滑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相对所述固定架(322)滑动的方向不平行。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22)具有第一表面(322a)、第二表面(322b)、第三表面(322c)以及第四表面(322d),所述第一表面(322a)与所述第二表面(322b)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一表面(322a)位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柔性显示屏(20)与所述第二表面(322b)之间,所述第三表面(322c)与所述第四表面(322d)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三表面(322c)位于所述主轴(31)与所述第四表面(322d)之间;
所述固定架(322)包括第一滑槽(3221)和第二滑槽(3222),所述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不平行,所述第一滑槽(3221)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322a)和所述第二表面(322b),所述第二滑槽(3222)的两端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表面(322c)和所述第四表面(322d);
所述第一连接臂(323)的第二端(3232)的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3221),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滑槽(3221)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固定架(322)滑动;
所述第二连接臂(324)的第二端(3242)的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二滑槽(3222),且能够沿所述第二滑槽(3222)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固定架(322)滑动。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还包括连杆(325),所述连杆(325)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323),所述连杆(32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324)。
32.根据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还包括支撑板(35),所述支撑板(35)连接所述固定架(322),所述支撑板(35)还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323)或所述第二连接臂(324);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主轴(31)、所述支撑板(35)及所述第二壳体(2)用于共同支撑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柔性显示屏(20);
所述支撑板(35)包括靠近所述主轴(31)的第一端(35a)和远离所述主轴(31)的第二端(35b),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支撑板(35)的第一端(35a)与所述第一壳体(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板(35)的第二端(35b)与所述第一壳体(1)之间的距离,以在所述支撑板(35)与所述第一壳体(1)之间形成收容空间(30),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柔性显示屏(20)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0)。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22)具有第一表面(322a),所述第一表面(322a)朝向所述支撑板(35)设置;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322a)与所述支撑板(35)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表面(322a)靠近所述主轴(3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35)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表面(322a)远离所述主轴(3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35)之间的距离;
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支撑板(35)相对所述固定架(322)转动且靠近所述第一表面(322a),所述第一表面(322a)与所述支撑板(35)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夹角。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折叠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22)还具有第一转动槽(3224),所述第一转动槽(3224)为弧形槽,且由所述第一表面(322a)延伸至所述固定架(322)内部;
所述支撑板(35)包括板体(352)和第一转动块(353),所述板体(352)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时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20),所述第一转动块(353)固定于所述板体(352)背向所述柔性显示屏(20)的一侧,所述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由所述板体(352)向远离所述主轴(31)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安装于所述第一转动槽(3224),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出所述第一转动槽(3224),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块(353)的弧形臂的一部分转入所述第一转动槽(3224)。
CN202320224202.9U 2022-09-06 2023-01-31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3728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68530 2022-09-06
CN202211096853 2022-09-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2800U true CN219372800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378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24202.9U Active CN219372800U (zh) 2022-09-06 2023-01-31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2310117311.5A Pending CN117677094A (zh) 2022-09-06 2023-01-31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17311.5A Pending CN117677094A (zh) 2022-09-06 2023-01-31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9372800U (zh)
WO (1) WO20240516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1688A1 (zh) * 2022-09-06 2024-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2456B (zh) * 2020-04-15 2022-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225412B (zh) * 2020-04-15 2022-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885235B (zh) * 2020-07-25 2022-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KR20220046143A (ko) * 2020-10-07 2022-04-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정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접이식 전자 장치
CN115190194B (zh) * 2020-10-29 2023-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壳体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923279B (zh) * 2021-01-14 2022-11-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067924B (zh) * 2021-03-19 2023-05-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5996257A (zh) * 2021-10-19 2023-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219372800U (zh) * 2022-09-06 2023-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1688A1 (zh) * 2022-09-06 2024-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51688A1 (zh) 2024-03-14
CN117677094A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06963B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11380564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54245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779889B (zh) 铰接模块和包括铰接模块的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225412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190194B (zh) 壳体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018574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542457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9372800U (zh)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7718537U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8760886U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055591A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218888549U (zh)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2206644A1 (zh) 折叠电子设备
CN219655079U (zh) 一种转轴组件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9831725U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及折叠组件
CN116044887B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540834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9673084U (zh) 电子设备
CN117527940A (zh)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7201648A (zh)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7678215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489691A (zh) 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CN117948337A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536976A (zh) 一种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