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4469U - 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4469U
CN219364469U CN202223075303.9U CN202223075303U CN219364469U CN 219364469 U CN219364469 U CN 219364469U CN 202223075303 U CN202223075303 U CN 202223075303U CN 219364469 U CN219364469 U CN 2193644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main rod
flexible
water blocking
water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753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30753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44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44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44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水利装置相关的技术领域,提供了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世界上现有城市中所没有的,在车道两侧敷设挡水板,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技术。再加上在车道上主要是路口用挡水板导引水流,配以天篷遮雨系统把降雨直接导入道渠,这样城市可以陡然低成本增加几十条、上百条道渠,形成一种新增的城市排涝系统。挡水板作为其重要部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整合成一体的支撑杆,一个是很长、成卷的、便于收纳的挡水布,两者便于安装、拆除、保存。它主要敷设在车道两侧的道牙石上,也可以变形用在车道中、地铁口等需要的地方,能大规模、快速地在暴雨前后安装、拆除,既节省成本、空间,也把对城市人车通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Description

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水利装置相关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排涝是世界上许多城市从古到今面临的一大难题。现有的许多城市排涝多通过城市地面和地底设置的排水渠进行排涝,然而由于城市自然环境和规划限制,排水渠的分布固定且区域受限,数量不够,容量不够,遇到暴雨时排涝较差。
在主干道排涝不力情况下,雨水还容易通过门口进入屋院。当前堵水多是各自为战,沙袋使用很广泛。但沙袋又重,需要的数量又多,挡水效果差强人意,已经不适合继续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用以解决现有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在全城,在车道两侧,利用已有的道牙石,竖起挡水板形成道渠,加上在车道上用挡水板导引水流,配以天篷遮雨导水系统把降雨直接导入道渠,这样城市可以陡然低成本增加几十条、上百条道渠,形成一种新增的城市排涝系统。
本实用新型与城市已有的排涝设施如下水道、泵站、水渠是互补关系。它要求城市有自然的高低排水条件,还需要一种天篷遮雨导水系统的配合才能使用,还要有车道中间的导流系统才能更好。
为了叙述方便,方位上,设以挡水板面朝车道方向为前。
道渠是一个新的名词,在本实用新型里特指在车道两侧竖起挡水装置,在车道上形成的渠道,用以在暴雨时排涝。
支撑主杆集成了压紧条、支撑斜杆等功能部件,特殊的,在联接相邻两块挡水布时,其本身也分成左右两侧,用以夹住两块挡水布的可折叠部分以挡水,收拢后,整个支撑主杆成柱状,便于运输、存储。
本实用新型里,挡水板、挡水布、挡水塑料布、挡水墙、挡水钢板等含义相同,都用于挡水,可统称为柔性挡水板,其区别主要在于材质、位置、俗称。实施挡水主要有两部分,支撑装置与挡水材料组成。本实用新型里主要使用的是柔性的挡水塑料布。
在本实用新型许多场合使用固定环,它是钢环,可以做成倒U型,也可做成一边有缺口的拐杖型,其顶端与地面或墙壁平齐,其底部嵌入建筑水泥等里边,作为固定装置的一部分,其它部件用挂柱等形式与之配合。
挡水布上有圆孔形挂环,多数成圆形与主杆端部相配,也可视情(主要是在两块相邻的挡水布联接端)做成较大的椭圆形。挡水布下有豁口,主要是搭配主杆安装和堵水。其中,一种形式的挡水布,它的挂环凸出于主体,与定位点、主杆顶端对应,中间不开挂环,这样,一块挡水布可以做的很长、卷的很粗(可以设想有挡水布敷设车,这时,挡水布与车上的卷轴相对应)。
两根支撑斜杆成八字型,防止主杆左右摇晃。支撑斜杆能够伸缩以适应长度要求,视情也可在其支撑时的底部端点的人行道侧,设置固定环,防止主杆前后摇晃。
在这里,简单介绍天篷遮雨导水系统,如图12所示,它是在城市上空大面积地部署一种像塑料大棚一样的装置,遮住雨水并使雨水不落地面,直接导入道渠。它的形状也类似伞状、亭状、斜坡状、蒙古包状,依道渠的位置划块设计。它中间高,四周低,依承重的不同,遮雨材料从中间到边缘,由轻到重,可以是塑料布、硬塑料板、铁皮、钢板等,由于建筑、树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造需要因地制宜。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早已有新材料和新结构,在古代这个有概念但难以实现的事物,在今天建造不成问题,只是大众没有想到和实现,这需有大规模的城市排涝整体布局。
车道中间的导流系统,要求政府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平时、或经过几次暴雨,把期间城市各处的雨水流向、大小、涝情进行统计,摸清底数,并设立城市涝情实时监测,这在测量、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应该不成问题。在下一次暴雨时,有计划地运用车道中间主要是在路口的挡水板,或装或拆,或堵或疏,分配雨水在道渠等里面向各个方向的流量。
天篷遮雨导水系统和车道导流系统,原理简单,实现也不难,但由于环境复杂,其变形可以很多,这里不作过多描述。
所述柔性挡水板,也可以用于地铁等门口挡水,此时柔性挡水板的两端与建筑墙壁结合,也有类似的凹槽、固定环、压紧条,把柔性挡水板的可折叠部分压在凹槽内,可代替现有的沙袋结构用于防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所述挡水装置架设在城市道路的道牙石上,所述道牙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辆通道和人行通道,还包括柔性挡水板和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所述道牙石的顶部沿道路方向开设有细长的贯通的凹槽;每组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支撑主杆、两根支撑斜杆和两根压紧条,该支撑组件整体工作时呈倒伞形,伞尖的长度依道牙石的高度而定,插入或深或浅。所述凹槽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定位点,实际使用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定位点的分布;所述定位点可以采用孔洞结构,视道牙石的高低而定,即道牙石的较高,定位点可以设置较深的深度,道牙石较低,定位点可以设置较浅的深度;每个所述支撑主杆的底部插设在每个所述定位点上,每个所述支撑主杆的中部铰接有所述支撑斜杆,每个所述支撑主杆的底部铰接有两根所述压紧条,两根所述压紧条沿所述凹槽的朝向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杆的两侧,所述支撑斜杆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杆朝向所述人行通道的一侧,每个所述支撑主杆朝向所述车辆通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纽扣;所述柔性挡水板上设置有扣合所述连接纽扣的挡水布挂环,所述柔性挡水板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放置所述支撑主杆底部的豁口,所述柔性挡水板的底边铺设在所述凹槽内,每个所述支撑主杆的底部贯穿每个所述豁口。
优选的,设定位点相距2米,支撑主杆高1.2米,压紧条长1米,凹槽宽0.05米;柔性挡水板幅高1.2米,通过支撑主杆挂起来,底部约0.1米折叠部分压在凹槽里防渗水,左右边缘各有约0.1米折叠部分由支撑主杆夹住或挂住左右联接,形成很长的挡水墙。
概括地说,定位点主要是预先确定主杆竖立的位置便于安装,在此处,还要有固定环固定主杆,道牙石上开有通向车道的槽口或孔洞结构便于用高压水枪清除凹槽里污物污水,挡水布在此处开有缺口用以方便地把其底部压在凹槽里。
此种挡水板的原理也可以运用到其它多个方面,如遮挡视线、防溅水、防水进入地铁等。其中,暴雨时雨水进入地铁,是多地曾经出现过的现象,通常的做法是用沙袋在门口堵水。沙袋既重又多,很不方便、经济,如果事先预制好安装的位置、凹槽等,敷设本实用新型的挡水板或者多道挡水板是轻而易举的事,也就会大概率避免像2021年7月20日郑州地铁那样的事故。
此时,需要的只是在挡水的终端侧壁或称建筑墙壁的竖直方向开设凹槽,其中嵌有几个固定环,把挡水布的两端分别嵌入到凹槽中并由压紧条压紧。这与底部防渗漏类似,只不过是把底部的水平方向改成侧壁的竖直方向。,可有效代替沙袋用于防洪挡水。
有各种特殊情况,可以变通处理。比如,某种情况下,采用钢板挡水,由于其自身很重,便不需要压紧条在凹槽底部防渗水。
大多数情况下,定位点是均匀分布的,这便于工厂大批量制造某种规格的挡水布,但在某种情况下,定位点是不均匀的,比如从车道过渡到道牙石,或者道路弯曲处,这时需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尺寸定制定位点、挡水布。
道牙石多指道路边有较高的墙体,也可制造下部较长的主杆,直接插在较深的孔洞里,该孔洞兼作排水孔使用,如果此时主杆强度足够,视情可省去支撑斜杆。
上述技术方案可在原有的设置有道牙石的城市道路上使用,也可在未设置道牙石的城市道路上使用,在未设置道牙石的城市道路上使用时,需要在车辆行驶道路上开设类似凹槽,这时作用主要是或挡水,或形成道渠。该凹槽的顶部与地面齐平,不影响平时人车通行。
在设置有道牙石的城市道路上使用时,直接在道牙石上开设凹槽,优选的,凹槽形状主要是半弧形,也可以是矩形,矩形可以较深,防止渗水效果更好,其作用是防止挡水板装置底部渗水,相应的,压紧条也是半弧形,可裹以橡胶以与凹槽匹配压紧柔性挡水板,该凹槽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支撑主杆,每个支撑主杆通过连接纽扣与柔性挡水板上的挡水布挂环相扣合,以达到将柔性挡水板通过多个支撑主杆支撑,竖立在凹槽内的目的,能够有效固定柔性挡水板,避免了柔性挡水板被外力晃动,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与拆卸,省时省力,支撑斜杆能够有效保持支撑主杆的稳固度;且柔性挡水板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支撑主杆数量一致的豁口,使得支撑主杆的安装不影响柔性挡水板的底部铺设在凹槽内,即每个支撑主杆的底部贯穿每个豁口,通过支撑主杆底端设置的压紧条将铺设在凹槽内的柔性挡水板部分紧密压合,能够有效避免柔性挡水板底部漏水,便于推广使用。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支撑主杆包括外壳和卡条,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贯穿所述豁口插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卡条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链接纽扣,所述柔性挡水板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挡水布挂环,所述柔性挡水板的两侧铺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卡条卡合在所述外壳内,且将所述柔性挡水板的两侧压合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柔性挡水板顶部的挡水布挂环扣合在所述链接纽扣上。
简言之,在柔性挡水板的联接处,主杆较为特殊,是一根主杆分成两半,铰接点在主杆底部,固定点在顶部。作用是把两块相邻的挡水布联接在一起。它像张开的钉书机,可把两块布夹住、合上、顶部固定,中间制作有凸凹橡胶条,压紧、固定可防渗水。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所述支撑主杆朝向所述车辆通道的一侧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纽扣;所述柔性挡水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扣合所述连接纽扣的多个挡水布挂环,所述柔性挡水板通过挡水布挂环可拆卸式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作为一种方案,柔性挡水板直接通过多个挡水布挂环与多个链接纽扣的扣合设置在多个支撑主杆上。此时的挡水布挂环多,相应的主杆的挂柱多。这一种较牢固。
另一种方案是,设计挡水布的挂环凸出,这样挡水布可以卷的很长。此时在某一定位点,挡水布只有一处凸出的挂环,与此处的主杆顶部的仅有的一个挂柱配合,挡水布和主杆都简化了。特别的主杆只在两块挡水布联接处,由顶部凸出的挂环扣合在可分成两半的主杆的挂柱上,再由主杆夹住。这一种更方便,如果牢固的话,优选此种。
进一步地,每根所述压紧条远离所述支撑主杆的一端均设置有挂柱,所述凹槽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环,相邻两个所述固定环等间隔式设置在所述定位点的两侧,每个所述压紧条以所述支撑主杆为支点转动压合在所述凹槽内,并通过所述挂柱与所述固定环固定,所述柔性挡水板夹设在所述压紧条与所述凹槽底部之间。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凹槽上设置有多个固定环,支撑主杆底端处也有固定环以固定主杆,设置的两个压紧条能够打开,分别在凹槽方向上压平,每个压紧条的端部设置的挂柱能够挂设在固定环上,具体的,固定环左侧的挂钩件挂设设置在固定环左侧的压紧条,固定环右侧的挂构件挂设设置在固定环右侧的压紧条,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条为外部包设有橡胶层的金属条。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压紧条的金属条外部包设有橡胶层,能够有效防水的同时,增强弹性,有效提高压紧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靠近所述车辆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可以采用在定位孔靠近车辆通道的侧壁开设孔洞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将定位孔靠近车辆通道的侧壁降低形成槽状结构。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凹槽靠近车辆通道的侧壁上或孔洞结构开设有排水孔,可直接使用高压水枪冲刷,便于排出平时积攒的污物污水。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挡水板为塑料布或塑料板或钢制卷板。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塑料布或塑料板或钢制卷板均具有防水性能的同时,还能够卷设在收纳圆筒上,便于收纳与搬运,在柔性挡水板使用塑料布时优选防水性能好、有足够强度的材料,在柔性挡水板使用钢制卷板时,支撑主杆的两侧可不用设置压紧条,钢制卷板自身的重量即可保证柔性挡水板的底边不渗水。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柔性挡水板的重叠部位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夹,该固定夹可采用一字夹或纽扣结构。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两组支撑组件能够结合一组柔性挡水板使用,相邻的两组柔性挡水板的接触处产生重叠部位,该重叠部位处使用多个固定夹夹紧,该固定夹可采用一字夹或纽扣结构,加固相邻两组柔性挡水板之间的连接度与密封性,有效防止渗水,且该重叠部位常通过一组支撑组件进行支撑,能够有效避免该重叠部位在高强度水压冲击下破裂。
进一步地,相邻的每个所述支撑主杆上还设置有多个横向的支撑横杆。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横杆能够有效增加相邻支撑主杆之间的连接度与支撑度,增强了支撑组件的支撑水压的强度。
上述挡水装置主要用于城市排涝,例如,由于挡水装置设置在车辆通道的两侧,可以通过该挡水装置将车辆通道围设成排水道渠,在暴雨发生水涝时,禁止该车辆通道通行,将该车辆通道作为临时排水渠道,以供排涝,能够大规模、快速地在暴雨前安装,在暴雨后拆除,节省成本、空间,挡水装置的安装与拆卸,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较小;另一方面,也可以安装在车辆通道中间以导流。
具体地,上述挡水装置在道牙石与车道相连的部分、或者道路拐弯处等,其尺寸需要定制;根据实际情况,支撑组件的组成可以增减,例如支撑主杆插入道牙石较深,而挡水强度较低时,就不需要在支撑主杆侧边安装支撑斜杆,如果支撑主杆相距较远,挡水强度较高时,可以在支撑主杆之间架设横杆,或缩小定位点间的距离,以加大支撑主杆的密度,缩小相邻支撑主杆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通过在道牙石上开设凹槽,并在凹槽内设置通过支撑组件支撑的柔性挡水板,一方面成本较低,节省空间和材料,另一方面结构简单,支撑装置集成一体化,能够通过挡水布挂环和连接纽扣直接拆卸柔性挡水板,组装、拆卸与收纳较为省时省力,适用度较高,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1的一个实施例的柔性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1的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1的一个实施例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1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3的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6的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1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柔性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的正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9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1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的简易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的排涝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道牙石;102、柔性挡水板;103、支撑组件;104、凹槽;105、支撑主杆;106、支撑斜杆;107、压紧条;108、连接纽扣;109、挡水布挂环;110、豁口;111、挂柱;112、固定环;113、排水孔;114、外壳;115、卡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所述挡水装置架设在城市道路的道牙石101上,所述道牙石10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辆通道和人行通道(图中未示出),所述挡水装置包括柔性挡水板102和至少两组支撑组件103,所述道牙石101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04;每组所述支撑组件103均包括支撑主杆105、两根支撑斜杆106和两根压紧条107,所述凹槽104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定位点(图中未示出),每个所述支撑主杆105的底部插设在每个所述定位点上,每个所述支撑主杆105的底部分别铰接有所述支撑斜杆106和两根所述压紧条107,两根所述压紧条107沿所述凹槽104的朝向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杆105的两侧,所述支撑斜杆106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杆105朝向所述人行通道的一侧,每个所述支撑主杆105朝向所述车辆通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纽扣108;所述柔性挡水板102上设置有扣合所述连接纽扣108的挡水布挂环109,所述柔性挡水板102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放置所述支撑主杆105底部的豁口110,所述柔性挡水板102的底边铺设在所述凹槽104内,每个所述支撑主杆105的底部贯穿每个所述豁口110。
实施例2:
结合上述实施例,具体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所述支撑主杆包括外壳和卡条,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贯穿所述豁口插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卡条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链接纽扣,所述柔性挡水板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挡水布挂环,所述柔性挡水板的两侧铺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卡条卡合在所述外壳内,且将所述柔性挡水板的两侧压合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柔性挡水板顶部的挡水布挂环扣合在所述链接纽扣上;柔性挡水板的两侧通过卡条压合在外壳内,即柔性挡水板的两侧固定在两根支撑主杆上,然后将柔性挡水板顶部高出外壳和卡条的部分弯曲扣合在链接纽扣上,进行进一步固定。
实施例3:
结合上述实施例,具体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每个所述支撑主杆朝向所述车辆通道的一侧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纽扣;所述柔性挡水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扣合所述连接纽扣的多个挡水布挂环,所述柔性挡水板通过挡水布挂环可拆卸式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即柔性挡水板直接通过多个挡水布挂环与多个链接纽扣的扣合设置在多个支撑主杆上。
实施例4:
结合上述实施例,具体如图1和图9所示,每根所述压紧条107远离所述支撑主杆105的一端均设置有挂柱111,所述凹槽104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环112,相邻两个所述固定环112等间隔式设置设置在所述定位点的两侧,每个所述压紧条107以所述支撑主杆105为支点转动压合在所述凹槽104内,并通过所述挂柱111与所述固定环112固定,所述柔性挡水板102夹设在所述压紧条107与所述凹槽104底部之间。
实施例5:
结合上述实施例,具体如图4、图5和图10所示,所述凹槽104靠近所述车辆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113,排水孔113可以采用在定位孔靠近车辆通道的侧壁开设孔洞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将定位孔靠近车辆通道的侧壁降低形成槽状结构,例如图4中的排水孔113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露天型结构,凹槽104靠近车辆通道的侧壁上开设该排水孔113,便于冲刷、清理、排出凹槽104内的灰尘堆积;例如,道牙石101高度较高,支撑主杆105插在定位点处的深度较深,具体如图6所示,通过支撑主杆105的插入通道连通设置排水孔113,将积水通过排水孔113排出至车道侧的下水道内。
具体地,上述相邻的两组支撑组件103能够结合一组柔性挡水板102使用,相邻的两组柔性挡水板102的接触处产生重叠部位,该重叠部位处使用多个固定夹夹紧(图中未示出),该固定夹可采用一字夹或纽扣结构,加固相邻两组柔性挡水板102之间的连接度与密封性,有效防止渗水,且该重叠部位常通过一组支撑组件103进行支撑,能够有效避免该重叠部位在高强度水压冲击下破裂;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相邻的每个所述支撑主杆105上还设置有多个横向的支撑横杆(图中未示出),支撑横杆能够有效增加相邻支撑主杆105之间的连接度与支撑度,增强了支撑组件103的支撑水压的强度。
上述方案可在原有的设置有道牙石101的城市道路上使用,也可在未设置道牙石101的城市道路上或其它一切需要的地方使用,在未设置道牙石101的城市道路上使用时,需要在车辆行驶道路与人行道路的分割线处开设凹槽104,该凹槽104的顶部与地面齐平。
在设置有道牙石101的城市道路上使用时,直接在道牙石101上开设凹槽104,该凹槽104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支撑主杆105,每个支撑主杆105通过连接纽扣108与柔性挡水板102上的挡水布挂环109相扣合,以达到将柔性挡水板102通过多个支撑主杆105支撑,竖立在凹槽104内的目的,能够有效固定柔性挡水板102,避免了柔性挡水板102被外力晃动,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与拆卸,省时省力,且柔性挡水板102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支撑主杆105数量一致的豁口110,使得支撑主杆105的安装不影响柔性挡水板102的底部铺设在凹槽104内,即每个支撑主杆105的底部贯穿每个豁口110,通过支撑主杆105底端设置的压紧条107将铺设在凹槽104内的柔性挡水板102部分紧密压合。
上述支撑主杆105与压紧条107定制设置,在道牙石101的高度较高,使得支撑主杆105插入定位点处的深度较深,可以不使用支撑斜杆106而保持支撑主杆105的稳固;例如各个定位点的距离可设置为2米,每个压紧条107的长度为1米,固定环112设置在两个相邻定位点的中间位置。
该方案中,所述柔性挡水板102可采用塑料布或塑料板或钢制卷板制作,该柔性挡水板102也可称为挡水布、挡水板或挡水墙;另一方面,在道牙石101上开设凹槽104,降低了在车辆通道上铺设柔性挡水板102的难度,且道牙石101能够增强有效挡水高度,以减少挡水装置的幅高;上述凹槽104侧壁上设置的排水孔113通向车辆通道一侧,易于冲刷凹槽104内部的积尘,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将支撑斜杆106一侧安装在靠近人行通道一侧,能够有效降低工作强度;且在非雨水天气,本技术中的挡水装置不进行挡水作用时,由于设置在道牙石101的凹槽104内,不进行拆除也不影响行人与车辆正常行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挡水板这个概念自古以来就有,不影响出现很多挡水板之类的专利。本实用新型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是以往世界上所没有的,因为此挡水装置必须要有天篷遮雨导水系统的配合,还要求城市有自然的高低排水条件,不然平时会妨碍人车通行,而天篷遮雨导水系统闻所未闻、前所未有,在古代是难以建造的。在这样全新的使用场景下,必然要对挡水板的内涵进行扩充或曰发明,从而体现出新的特点。此种排涝系统在现代许多城市中所将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新的环境要求,此挡水装置规模宏大,需要天篷遮雨导水系统配合,全市必须统筹安排,平时不能妨碍人车通行。暴雨前易安装、暴雨后易拆除、平时易存储,制作成本低,轻便易操作。巧妙利用道牙石、支撑主杆一体化、挡水布可做的非常长重量轻、安装拆除时可使用专车等,都体现出创造性。
此种挡水板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把挡水布用扣眼挂起来(或称挂环),联接相邻的两块挡水布(用剪刀状主杆)、防止挡水布底部渗水(用压紧条、固定环与挂柱配合的固定装置)。其中主杆自身集成一体化,两根压紧条、两根斜杆,收缩后都附着到主杆上,便于携带、存储,另外斜杆在主杆上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滑槽或将主杆设置为伸缩结构,其长度可以伸缩固定,压紧条和支撑斜杆的铰接点随之变化,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作为新增的城市排涝系统的重要部件,有天篷遮雨导水系统和车道导流系统配合使用,所述挡水装置架设在城市道路两侧的道牙石上形成道渠,所述挡水装置的两侧分别是车辆通道和人行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挡水板和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所述道牙石的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有多个固定环;还有类似的挡水装置在车道中间,主要用以导流,两者配合形成完整的道渠;
每组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支撑主杆、支撑斜杆和两根压紧条,所述凹槽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定位点,每个所述支撑主杆的底部插设在每个所述定位点上并由固定装置固定,每个所述支撑主杆的中部和底部分别铰接有所述支撑斜杆和两根所述压紧条并由固定环固定,两根所述压紧条沿所述凹槽的朝向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杆的两侧,所述支撑斜杆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杆朝向所述人行通道的一侧,每个所述支撑主杆朝向所述车辆通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纽扣;
所述柔性挡水板上设置有扣合所述连接纽扣的挡水布挂环,所述柔性挡水板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放置在所述支撑主杆底部的豁口,所述柔性挡水板的底边有可折叠部分并铺设在所述凹槽内,每个所述支撑主杆的底部贯穿每个所述豁口,柔性挡水板在两端需要连接延长时也有可折叠部分,此处支撑主杆有夹缝可夹住两块需要连接的挡水布并在主杆顶端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主杆包括外壳和卡条,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贯穿所述豁口插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卡条的顶部设置有所述连接纽扣,所述柔性挡水板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挡水布挂环,所述柔性挡水板的两侧铺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卡条卡合在所述外壳内,且将所述柔性挡水板的两侧压合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柔性挡水板顶部的挡水布挂环扣合在所述连接纽扣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主杆朝向所述车辆通道的一侧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纽扣;所述柔性挡水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扣合所述连接纽扣的多个挡水布挂环,所述柔性挡水板通过挡水布挂环可拆卸式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压紧条远离所述支撑主杆的一端均设置有挂柱以固定在固定环上,所述凹槽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设置在道牙石上,保持在凹槽人行道侧的边上,固定环顶部与道牙石平齐,不妨碍行人,相邻两个所述固定环等间隔式设置在所述定位点的两侧,每个所述压紧条以所述支撑主杆为支点转动压合在所述凹槽内,并通过所述挂柱与所述固定环固定,所述柔性挡水板夹设在所述压紧条与所述凹槽底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条为外部包有橡胶层的金属条,所述凹槽靠近所述车辆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柔性挡水板为塑料布或塑料板或钢制卷板,相邻的所述柔性挡水板的重叠部位均匀设置有多个固定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每个所述支撑主杆上还设置有多个横向的支撑横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装置设置在路口、车库门口或地铁口,所述柔性挡水板的两端挂设在所述路口、所述车库门口或所述地铁口的墙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环凸出于挡水布的上边缘。
CN202223075303.9U 2022-11-18 2022-11-18 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Active CN2193644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5303.9U CN219364469U (zh) 2022-11-18 2022-11-18 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5303.9U CN219364469U (zh) 2022-11-18 2022-11-18 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4469U true CN219364469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4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75303.9U Active CN219364469U (zh) 2022-11-18 2022-11-18 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44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88184B (zh) 透水路面
US8678710B2 (en) Rainwater channel drain
JP2007138707A (ja) 透水性舗装用歩車道境界ブロック及び透水性舗装の排水構造
CN109457566A (zh) 一种装配式缝隙透水路面
CN209759919U (zh) 一种园林景观铺装结构
TWM621567U (zh) 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調適系統之高強度道路
CN219364469U (zh) 形成道渠以排涝的挡水装置
CN109440554A (zh) 一种装配式绿化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529752A (zh) 泡沫混凝土生态处治隧道进出口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0507029U (zh) 一种道路排水结构
KR101388870B1 (ko) 빗물저류시설용 저류구조체와 이를 갖는 빗물저류시설 및 상기 저류시설 시공방법
CN210766240U (zh)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CN214271534U (zh) 一种生态园林城市道路结构
CN209456840U (zh) 一种具有复合蓄排水功能的人行道
KR100440091B1 (ko) 블록식 옹벽의 축조구조 및 그의 시공방법
CN208604973U (zh) 一种地下空间地面铺装渗水疏排结构
CN212103541U (zh) 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环保设计的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混凝土板
CN216688880U (zh) 一种用于景观道路的渗排结合型路面结构
CN216809420U (zh) 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
CN218090332U (zh) 因应气候变迁水资源调适系统的高强度道路
CN221029376U (zh) 一种给排水的透水路面结构
CN215104359U (zh) 一种基于市政道路环保设计的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混凝土板
CN113605614B (zh) 一种人行道路口坡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8345843U (zh) 一种市政路面人行道雨水收集装置
CN210975421U (zh)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