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50104U - 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50104U
CN219350104U CN202320885348.8U CN202320885348U CN219350104U CN 219350104 U CN219350104 U CN 219350104U CN 202320885348 U CN202320885348 U CN 202320885348U CN 219350104 U CN219350104 U CN 219350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ontact
elastic
wire holder
arm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534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波
饶雷
余建宇
林建光
陈学远
高孟克
翁俊文
陈国富
黄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qing Bomg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eqing Bomg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qing Bomg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qing Bomg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8534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501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50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501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接触器,包括外壳单元、接线座单元以及触头单元,外壳单元其外部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置有卡扣,卡扣上凸设有止挡部;接线座单元插装于安装槽内,接线座单元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卡钩,第一弹性卡钩钩卡于止挡部;触头单元设于外壳单元内,触头单元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与静触头的第一端可分离地导电接触,静触头的第二端延伸至接线座单元并与外部引线电连接。接线座单元插装于外壳单元的安装槽中,并通过第一弹性卡钩钩卡于安装槽内的卡扣上,有效提高了接线座单元在外壳单元上的安装稳固性,防止接线座单元意外脱落,避免出现静触头与外部引线之间接触不良的现象,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力与弹簧弹力相配合,实现触头的接通和分断。接触器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电磁系统和触头系统、以及设置在外壳上的接线座,电磁系统包括线圈、磁轭和衔铁,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常闭静触头和常开静触头,动触头设置在衔铁上,常闭静触头穿过外壳的侧壁并伸入接线座内,在接线座上实现常闭静触头与外部引线之间的电连接。
接触器具有失电状态和得电状态。当线圈通电后,磁轭产生电磁吸力,衔铁被吸合,与衔铁相连的动触头移动至与常闭静触头接触,使断路器处于得电状态;当线圈断电后,磁轭上的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原位,与常开静触头接触,接触器处于失电状态。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要保证得电状态的接触器导电良好,不产生接触不良的缺陷,需确保常闭静触头与外部引线在接线座上导电接触良好。然而,现有接触器的接线座与外壳之间连接不够稳固,接线座在外壳上容易松动,导致静触头与外部引线之间接触不良,接触器故障率高。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接触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器,能够提高接线座在外壳上的安装稳固性,避免出现静触头与外部引线之间接触不良的现象,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
外壳单元,其外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上凸设有止挡部;
接线座单元,插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接线座单元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卡钩,所述第一弹性卡钩钩卡于所述止挡部;
触头单元,设于所述外壳单元内,所述触头单元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的第一端可分离地导电接触,所述静触头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接线座单元并能与插接于所述接线座单元内的外部引线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槽内于所述卡扣的上方设置有限位部,所述第一弹性卡钩夹设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接线座单元上设置有间隔且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钩,所述卡扣相对的两侧均凸设有所述止挡部,所述卡扣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钩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钩一一对应地钩卡于两个所述止挡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钩之间形成相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卡扣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通道并卡接于所述第二通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所述接线座单元上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接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内;
和/或,所述外壳单元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第二插槽,所述接线座单元上设置有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与所述卡扣之间设置有容纳间隙,所述容纳间隙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弹性卡钩的钩卡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接线座单元包括:
座体,所述座体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一弹性卡钩设置于所述座体上;
接线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接线框上设置有相连通的螺纹孔和接线孔,所述静触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接线孔内;
锁紧螺钉,所述锁紧螺钉贯穿所述座体并螺纹旋拧于所述螺纹孔;
所述接线框能够在所述锁紧螺钉的旋拧作用下移动,以使所述静触头的第二端压紧于所述外部引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接触器还包括电磁单元,所述电磁单元包括线圈、用于绕设所述线圈的安装件、以及相对设置的磁轭和衔铁,所述安装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磁轭和所述衔铁均部分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动触头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磁轭能够在所述线圈通电后磁吸所述衔铁,以带动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磁轭上设置有限位凸台,所述外壳单元内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台相抵接的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凸台上套设有缓冲垫,所述限位凸台通过所述缓冲垫与所述限位台阶和所述衔铁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电磁单元还包括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
转动件,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单元内;
弹性复位件,连接于所述转动件和所述外壳单元的内壁之间;
所述转动件能够在所述衔铁的带动下绕所述转轴转动,以使所述弹性复位件形变。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转动件上设置有传动孔,所述传动孔与所述转轴之间存在间隔,所述衔铁上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传动孔,并与所述传动孔可转动且可滑动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单元包括相扣合的底座和上盖,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卡钩,另一者上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第二弹性卡钩卡设于所述卡接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器,静触头通过外部引线接入对应的回路中,且静触头和外部引线在接线座上进行连接,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导电接触时,静触头所在的回路被导通,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时,静触头所在的回路被切断。接线座单元插装于外壳单元的安装槽中,并通过第一弹性卡钩钩卡于安装槽内的卡扣上,有效提高了接线座单元在外壳单元上的安装稳固性,防止接线座单元意外脱落,避免出现静触头与外部引线之间接触不良的现象,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触器的整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触器的第一分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触器的第一剖视图(局部);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触器的第二分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触器的第二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线座单元的分解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线座单元的整体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止动插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触器的第三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电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壳单元;2、接线座单元;3、触头单元;4、止动插件;5、电磁单元;
11、底座;12、上盖;
111、安装槽;112、卡扣;1121、止挡部;113、限位部;114、第一插接部;115、第二插槽;116、容纳间隙;117、第三插槽;1171、凹槽;118、第四插槽;119、第二弹性卡钩;1110、第二插柱;1120、触头穿孔;1130、窗口;
121、卡接槽;122、限位台阶;
21、座体;22、接线框;23、锁紧螺钉;
211、第一弹性卡钩;2111、钩卡部;212、第一插槽;213、第二插接部;214、容置槽;215、第三插接部;216、凸缘;217、操作孔;218、第一通道;219、第二通道;
221、螺纹孔;222、接线孔;
31、动触头;32、静触头;
41、弹性卡爪;42、卡头;
51、安装件;52、磁轭;53、衔铁;54、复位机构;55、连接轴;56、触头支持件;
511、安装孔;
521、限位凸台;522、缓冲垫;523、第一横臂;524、第一纵臂;
531、第二横臂;532、第二纵臂;
541、转动件;542、弹性复位件;
5411、转轴;5412、传动孔;5413、第一插柱;
561、指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外壳单元1、接线座单元2以及触头单元3。
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单元1上外部设置有安装槽111,接线座单元2插装于安装槽111内。如图4和图5所示,触头单元3设于外壳单元1内,触头单元3包括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的第一端可分离地导电接触,静触头32的第二端延伸至接线座单元2并能与插接于接线座单元2内的外部引线电连接。即,静触头32通过外部引线接入对应的回路中,且静触头32和外部引线在接线座上进行连接,当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导电接触时,静触头32所在的回路被导通,当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分离时,静触头32所在的回路被切断。为进一步提高接线座单元2在外壳单元1上的安装稳固性,防止接线座单元2意外脱落,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3以及图6,安装槽111内设置有卡扣112,卡扣112上凸设有止挡部1121,接线座单元2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卡钩211,第一弹性卡钩211钩卡于止挡部1121上,从而实现接线座单元2与外壳单元1的卡接。即,接线座单元2插装于外壳单元1的安装槽111中,并通过第一弹性卡钩211和卡扣112的卡接配合锁紧于安装槽111内,有效提高了接线座单元2在外壳单元1上的安装稳固性,防止接线座单元2意外脱落,避免出现静触头32与外部引线之间接触不良的现象,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
参见图1和图4,外壳单元1包括相扣合的底座11和上盖12,安装槽111设置于底座11上。可选地,底座11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卡钩119,上盖12上设置有卡接槽121,在底座11和上盖12扣合后,第二弹性卡钩119卡设于卡接槽121内,且第二弹性卡钩119具有止退作用,防止上盖12和底座11分离。具体地,底座11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两个第二弹性卡钩119,上盖12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两个卡接槽121,确保底座11和上盖12扣合后稳固牢靠。
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底座11上设置卡接槽121,在上盖12上设置第二弹性卡钩119。
底座1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接线座单元2,参见图6,底座1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于穿设静触头32的触头穿孔1120,示例性地,触头单元3包括两个动触头31和四个静触头32,座体2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触头穿孔1120伸出两个静触头32,两个静触头32在对应的接线座单元2上各自电连接一根外部引线。
参见图3,接线座单元2上设置有间隔且相对的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卡扣112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止挡部1121,卡扣112位于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之间,且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一一对应地钩卡于两个止挡部1121,确保接线座单元2在安装槽111内卡接后的稳固性。进一步地,止挡部1121上设置有导向斜面,在接线座单元2插入安装槽111内的过程中,第一弹性卡钩211沿该导向斜面滑动,期间第一弹性卡钩211弹性形变,直至第一弹性卡钩211的钩卡部2111与止挡部1121完成卡合后恢复原状。第一弹性卡钩211和卡扣112的钩卡配合具备一定的止退作用,防止接线座单元2脱离外壳单元1。示例性地,止挡部1121呈直角梯形,上述的导向斜面即为直角梯形的斜边。
参见图3,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之间形成相连通的第一通道218和第二通道219,在接线座单元2插入安装槽111内时,卡扣112能够穿过第一通道218并卡接于第二通道219内。第二通道219的宽度大于第一通道218的宽度,当卡扣112穿过第一通道218时,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沿卡扣112的导向斜面滑动,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被挤压而发生弹性变形,在卡扣112进入第二通道219内后,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恢复原状,从而阻挡卡扣112脱出第二通道219。
参见图3,第一弹性卡钩211呈方框结构,其内部中空,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
参见图2和图6,安装槽111内于卡扣112的上方设置有限位部113,在接线座单元2插装完成后,第一弹性卡钩211夹设于限位部113和安装槽111的槽壁之间。限位部113用于防止第一弹性卡钩211向上脱离卡扣112,进一步提高第一弹性卡钩211与卡扣112卡合后的稳固性。
参见图2、图3和图6,安装槽111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14,接线座单元2上设置有第一插槽212,第一插接部114插设于第一插槽212内,可提高接线座单元2在底座11上的安装稳固性。具体地,参见图2和图3,第一插槽212设置于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之间,第一通道218、第二通道219以及第一插槽212依次连通,第一插接部114由安装槽111槽口位置延伸至卡扣112,与卡扣112和限位部113均连接,第一插接部114穿过第一通道218和第二通道219后卡入第一插槽212内。第一插接部114的上侧面为倾斜面,使得第一插接部114更易进入第一通道内,进而引导卡扣112顺利通过第一通道218进入第二通道219内。
可选地,参见图2,底座11上设置有与安装槽111连通的第二插槽115,接线座单元2上设置有第二插接部213,第二插接部213插设于第二插槽115内。在接线座单元2插装于安装槽111内的过程中,第二插接部213首先伸入第二插槽115内,以起到导向定位作用,避免接线座单元2位置偏斜,而且,第二插接部213与第二插槽115的配合能够提高接线座单元2安装后的稳固性。第二插接部213示例性为插板。
参见图3和图6,安装槽111的槽壁与卡扣112之间设置有容纳间隙116,容纳间隙116用于容纳第一弹性卡钩211的钩卡部2111。当卡扣112卡入第二通道219内时,第一弹性卡钩211的钩卡部2111也卡接在该容纳间隙116内不会脱出。
接触器安装在轨道上,具体地,参见图6,底座11的底部凹设有与轨道相适配的固定槽,且底座11在固定槽的一侧设置有与固定槽相通的第三插槽117,第三插槽117内插设有止动插件4,参见图5,在接触器通过固定槽卡在轨道上后,驱使止动插件4的卡头42伸出第三插槽117,以将接触器限位在轨道上。当拆下接触器时,可向外拉动止动插件4,使卡头42伸入第三插槽117内。
参见图9,示例性地,止动插件4的两侧均设置有弹性卡爪41,第三插槽117相对的两个槽壁上均设置有凹槽1171,弹性卡爪41卡设于凹槽1171内,以确保止动插件4在第三插槽117内的稳定性,进而确保接触器在轨道上安装稳固牢靠。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7和图8,接线座单元2包括座体21、接线框22以及锁紧螺钉23。两个第一弹性卡钩211设置于座体21的底部,座体21的内部中空,且其内部通过一隔板分隔出两个容置槽214。两个容置槽214内各设置有一个接线框22和锁紧螺钉23,接线框22上设置有相连通的螺纹孔221和接线孔222,两个静触头32的第二端分别伸入对应的接线孔222内,锁紧螺钉23贯穿座体21并螺纹旋拧于螺纹孔221内,接线孔222内于静触头32背向锁紧螺钉23的一侧用于穿入外部引线。在穿入外部引线后,旋转锁紧螺钉23,锁紧螺钉23原地转动,接线框22能够在锁紧螺钉23的带动下沿锁紧螺钉23的轴向移动,以使静触头32的第二端压紧于外部引线上。通过旋拧锁紧螺钉23能使静触头32与外部引线之间具备足够的压紧力,确保导电良好。
参见图7和图8,容置槽214内壁上凸设有凸缘216,凸缘216上设置有U型开口,锁紧螺钉23穿过U型开口并与接线框22螺接,其头部抵接于凸缘216上。座体21上与U型开口正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孔217,旋拧工具穿过操作孔217即可方便地旋拧锁紧螺钉23。
进一步地,参阅图6,安装槽111的槽壁上设置有第四插槽118,参见图7,座体21上设置有第三插接部215,第三插接部215插设于第四插槽118内。第三插接部215为座体21的上边沿,其插设在第四插槽118内,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座体21的稳固度,另一方面能够减小座体21与外壳单元1之间安装后的接缝,密封性也更好。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5、图10以及图11,接触器还包括电磁单元5,电磁单元5用于驱使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可分离地导电接触。电磁单元5包括线圈、安装件51、磁轭52、衔铁53以及复位机构54。线圈绕设于安装件51上,磁轭52和衔铁53相对设置,安装件51上设置有安装孔511,磁轭52和衔铁53均部分穿设于安装孔511内(参见图10)。动触头31与衔铁53连接,磁轭52能够在线圈通电后磁吸衔铁53,以使衔铁53带动动触头31移动,从而使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导电接触。当线圈断电时,复位机构54能够驱使衔铁53反向移动回原位,使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分离。
可选地,参见图4和图5,,复位机构54包括转动件541和弹性复位件542。转动件541上设置有一转轴5411,转动件541通过该转轴5411可转动地连接于外壳单元1内,具体地,参见图11,安装件51上设置有转动孔,转轴5411可转动地穿设于该转动孔内。弹性复位件542连接于转动件541和外壳单元1的内壁之间。当衔铁53被磁轭52磁吸而移动时,转动件541能够在衔铁53的带动下绕转轴5411转动,以使弹性复位件542形变,弹性复位件542积蓄势能。当线圈断电后,磁轭52与衔铁53之间的磁吸力消失,弹性复位件542释放弹性势能,以使转动件541反向转回原位,衔铁53在转动件541的带动下移动回原位,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分离。
参见图11,转动件541上设置有传动孔5412,传动孔5412与转轴5411之间存在间隔,衔铁53上设置有连接轴55,连接轴55穿设于传动孔5412,并与传动孔5412可转动且可滑动配合。即转动件541相对衔铁53具备转动和移动自由度,使得衔铁53在移动时能够带动转动件541转动。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11,转动件54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臂和第二臂,转轴5411设置于第一臂和第二臂的交接处,传动孔5412设置于第一臂远离第二臂的一端,弹性复位件542连接于第二臂和外壳单元1之间。示例性地,参见图5,弹性复位件542为弹簧,转动件541的第二臂上设置有第一插柱5413,外壳单元1的底座11上设置有第二插柱1110,弹簧的一端套设于第一插柱5413,另一端套设于第二插柱1110上,保证弹簧的连接稳固性。
示例性地,转动件541的转动角度范围(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夹角)可设定在15°~25°之间,例如17°、20°等等。
参见图4和图10,磁轭52上设置有限位凸台521,外壳单元1的上盖12内设置有与限位凸台521相抵接的限位台阶122,限位凸台521上套设有缓冲垫522,限位凸台521通过缓冲垫522与限位台阶122和衔铁53接触,在衔铁53移动至与磁轭52吸合时,缓冲垫522能够起到缓冲冲击的作用。
参见图4和图5,动触头31通过触头支持件56与衔铁53连接,具体地,触头支持件56上设置有穿孔,衔铁53上的连接轴55穿设于穿孔内,实现触头支持件56和衔铁53的连接。动触头31通过缓冲弹簧连接于触头支持件56上,在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接触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碰坏触头。
参见图1,触头支持件56上设置有指示结构561,底座11上设置有与该指示结构561正对的窗口1130,当指示结构561位于窗口1130下部时,表明衔铁53与磁轭52分离,当指示结构561移动至窗口1130上部时,表明衔铁53被磁轭52吸合,动触头31与静触头32导电接触。
参见图10,本实施例中,磁轭52和衔铁53均呈山字型,磁轭52包括第一横臂523和垂直连接在第一横臂523上的三个第一纵臂524,中间的第一纵臂524穿设在安装件51内,衔铁53包括第二横臂531和垂直连接在第二横臂531上的三个第二纵臂532,中间的第二纵臂532穿设在安装件51内。进一步地,中间位置的第一纵臂524上设置有V型块,中间位置的第二纵臂532上设置有V型槽,V型块和V型槽相对,两侧位置的第一纵臂524和第二纵臂532之间通过楔形面接触,V型块、V型槽以及楔形面的设置使得磁轭52和衔铁53之间具备足够大的磁吸面积,缩短吸合动作时间,提高接触器的响应速度。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单元(1),其外部设置有安装槽(111),所述安装槽(111)内设置有卡扣(112),所述卡扣(112)上凸设有止挡部(1121);
接线座单元(2),插装于所述安装槽(111)内,所述接线座单元(2)上设置有第一弹性卡钩(211),所述第一弹性卡钩(211)钩卡于所述止挡部(1121);
触头单元(3),设于所述外壳单元(1)内,所述触头单元(3)包括动触头(31)和静触头(32),所述动触头(31)与所述静触头(32)的第一端可分离地导电接触,所述静触头(32)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接线座单元(2)并能与插接于所述接线座单元(2)内的外部引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1)内于所述卡扣(112)的上方设置有限位部(113),所述第一弹性卡钩(211)夹设于所述限位部(113)和所述安装槽(111)的槽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座单元(2)上设置有间隔且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钩(211),所述卡扣(112)相对的两侧均凸设有所述止挡部(1121),所述卡扣(112)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钩(211)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钩(211)一一对应地钩卡于两个所述止挡部(11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钩(211)之间形成相连通的第一通道(218)和第二通道(219),所述卡扣(112)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通道(218)并卡接于所述第二通道(219)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1)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14),所述接线座单元(2)上设置有第一插槽(212),所述第一插接部(114)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212)内;
和/或,所述外壳单元(1)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111)连通的第二插槽(115),所述接线座单元(2)上设置有第二插接部(213),所述第二插接部(213)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槽(1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1)的槽壁与所述卡扣(112)之间设置有容纳间隙(116),所述容纳间隙(116)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弹性卡钩(211)的钩卡部(2111)。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座单元(2)包括:
座体(21),所述座体(21)上设置有容置槽(214),所述第一弹性卡钩(211)设置于所述座体(21)上;
接线框(22),位于所述容置槽(214)内,所述接线框(22)上设置有相连通的螺纹孔(221)和接线孔(222),所述静触头(32)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接线孔(222)内;
锁紧螺钉(23),所述锁紧螺钉(23)贯穿所述座体(21)并螺纹旋拧于所述螺纹孔(221);
所述接线框(22)能够在所述锁紧螺钉(23)的旋拧作用下移动,以使所述静触头(32)的第二端压紧于所述外部引线。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还包括电磁单元(5),所述电磁单元(5)包括线圈、用于绕设所述线圈的安装件(51)、以及相对设置的磁轭(52)和衔铁(53),所述安装件(51)上设置有安装孔(511),所述磁轭(52)和所述衔铁(53)均部分穿设于所述安装孔(511)内,所述动触头(31)与所述衔铁(53)连接,所述磁轭(52)能够在所述线圈通电后磁吸所述衔铁(53),以带动所述动触头(31)与所述静触头(32)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52)上设置有限位凸台(521),所述外壳单元(1)内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台(521)相抵接的限位台阶(122),所述限位凸台(521)上套设有缓冲垫(522),所述限位凸台(521)通过所述缓冲垫(522)与所述限位台阶(122)和所述衔铁(53)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单元(5)还包括复位机构(54),所述复位机构(54)包括:
转动件(541),通过转轴(541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单元(1)内;
弹性复位件(542),连接于所述转动件(541)和所述外壳单元(1)的内壁之间;
所述转动件(541)能够在所述衔铁(53)的带动下绕所述转轴(5411)转动,以使所述弹性复位件(542)形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541)上设置有传动孔(5412),所述传动孔(5412)与所述转轴(5411)之间存在间隔,所述衔铁(53)上设置有连接轴(55),所述连接轴(55)穿设于所述传动孔(5412),并与所述传动孔(5412)可转动且可滑动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单元(1)包括相扣合的底座(11)和上盖(12),所述底座(11)和所述上盖(12)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弹性卡钩(119),另一者上设置有卡接槽(121),所述第二弹性卡钩(119)卡设于所述卡接槽(121)内。
CN202320885348.8U 2023-04-19 2023-04-19 接触器 Active CN219350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5348.8U CN219350104U (zh) 2023-04-19 2023-04-19 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5348.8U CN219350104U (zh) 2023-04-19 2023-04-19 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50104U true CN219350104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12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5348.8U Active CN219350104U (zh) 2023-04-19 2023-04-19 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501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7272794A (ja) コネクタ装置
EP4030458B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automobile
JPS63105426A (ja) 交換可能なスイッチを有する電磁スイッチ装置
CN219350104U (zh) 接触器
CN219350103U (zh) 接触器
US20240008541A1 (en) Electronic heating device
CN213716826U (zh) 一种带刹车功能的电磁开关
CN210136828U (zh)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CN112786365A (zh) 一种外壳插接隔离式电磁继电器
CN215299169U (zh) 一种旋转式维持型漏电保护器
CN110942952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7589645U (zh) 一种插片及接触器
CN111786187A (zh) 适配器
CN210378904U (zh) 防衔铁脱离的轭铁
CN214068651U (zh) 一种自平衡对称磁路结构的继电器
EP0807944A1 (en) Breaker device
CN215869231U (zh) 一种断路器的互锁装置
CN217405336U (zh) 一种安装便捷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13905242U (zh) 一种热磁定时限结构及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
CN107706052B (zh) 一种铁芯摆动式继电器
CN214672412U (zh) 一种便于触点分断的衔铁稳定式继电器
CN214412263U (zh) 漏电保护装置
CN219350091U (zh) 一种具有新型推动板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14956642U (zh) 一种可逆交流接触器
CN218918759U (zh) 脱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