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36828U -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36828U
CN210136828U CN201920966909.0U CN201920966909U CN210136828U CN 210136828 U CN210136828 U CN 210136828U CN 201920966909 U CN201920966909 U CN 201920966909U CN 210136828 U CN210136828 U CN 210136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spring
movable
forms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669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光强盛
王铁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TIANBO GANGLIA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TIANBO GANGLI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TIANBO GANGLIA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TIANBO GANGLI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669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368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36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3682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包括一外壳、一动簧组件、一静簧组件以及一联动组件,其中所述外壳形成一安装空间,所述动簧组件被设置于安装空间,其中所述动簧组件包括一动簧片、一对动触包、一动簧插脚和一插脚触包,其中一对所述动触包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动簧片的两侧面,插脚触包被设置于所述动簧插脚,其中所述静簧组件被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静簧组件包括一静簧插脚和一静触包,其中所述静触包被与其中一个所述动触包相对地设置,其中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一线圈组件、一轭铁、一拉簧和一衔铁,其中所述衔铁通过所述轭铁和所述拉簧被可枢转地耦接于所述线圈组件,其中所述轭铁设有一限位凸起,从而使得所述衔铁可稳定地复位。

Description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继电器,尤其涉及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作为一种电子控制器件,通常被广泛地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而实质上继电器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的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现有的继电器包括一壳体、一基座、一动簧组件、一静簧组件以及一联动组件,其中所述动簧组件、所述静簧组件以及所述联动组件分别被安装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基座之间。所述动簧组件形成一动触点。所述静簧组件形成一静触点。所述动簧组件的所述动触点通过所述联动组件得以在与所述静触点导通的状态下和与所述静触点断电的另一状态下转换。
现有技术中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一线圈组件、一衔铁、一轭铁和一枢转件。所述动触点被固定于所述衔铁,其中所述衔铁通过所述枢转件被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轭铁。所述枢转件通常被实施为一弹簧。在所述线圈组件处于未通电时,设置于所述衔铁上的所述动触点未与所述静触点电导通,因此,所述动簧组件的所述动触点处于断电状态。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后,所述衔铁被所述线圈组件产生的磁场吸引,从而带动所述动簧组件的所述动触点朝向所述静簧组件的所述静触点移动,进而使所述动触点贴紧所述静触点,以使所述动触点处于与静触点导通的状态。
由于所述衔铁被所述线圈组件吸引时,需要通过所述枢转件摆动,因此,所述衔铁与所述枢转件连接一端需要有一定摆动空间。而由于所述摆动空间的存在,当所述继电器发生振动时,所述继电器的所述衔铁与所述枢转件连的一端将有可能会因为搁浅在所述轭铁上,而无法继续摆动,此时固定在所述衔铁上的所述动触点将无法在与所述静触点导通的状态下和与所述静触点断电的另一状态下转换,所述继电器也将起不到控制电路的作用。比如说,当所述继电器因受到冲击而发生谐振或受到机械应力时。此外,在所述衔铁与所述枢转件连的一端被搁置在所述轭铁上,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始终处于导通状态时,某些与所述继电器共电路的其它电子元件将有可能因会被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能够使所述继电器中的衔铁稳定地摆动,从而使所述继电器保持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通过增加所述衔铁在摆动过程中的支撑点,进而能够使所述衔铁能够稳定地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中的所述衔铁被保持在一摆动位置而不会搁置在所述轭铁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制作成本低。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上至少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包括: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形成一安装空间;
一动簧组件,其中所述动簧组件被设置于安装空间,其中所述动簧组件包括一动簧片、一动触包和一对动簧插脚,其中所述动触包被设置于所述动簧片,并在所述动簧片的两侧各自形成一触点,其中插脚触包被设置于所述动簧插脚;
一静簧组件,其中所述静簧组件被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其中所述静簧组件包括一对静簧插脚和一对静触包,其中每个所述静簧插脚设置一个所述静触包,其中一对所述静簧插脚被分别保持在所述动簧插脚的两侧;和
一联动组件,其中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一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线圈组件形成一磁吸端;
一轭铁,其中所述轭铁被安装于所述线圈组件,并且所述轭铁形成一固定端,其中所述轭铁被弯折成L状,并且形成一线圈固定部和一衔铁固定部,所述衔铁固定部自所述线圈固定部一体延伸,并形成一插接端,所述衔铁固定部在靠近所述插接端的所述轭铁形成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一卡口,所述第二限位部形成一轴转口和所述插接端,其中所述轴转口被与所述卡口连通,所述第二限位部形成一限位凸起;
一拉簧,其中所述拉簧的一端被固定于所述固定端;和
一衔铁,其中所述衔铁具有一枢转端和一摆动端,其中所述枢转端的中部形成一安装部,其中所述拉簧的另一端被固定于所述安装部,其中所述衔铁的所述枢转端通过所述拉簧被可枢转地插接于所述轭铁的所述卡口,其中所述衔铁的所述摆动端被可摆动地耦合于所述线圈组件的所述磁吸端,其中所述线圈组件未通电时,位于所述衔铁上与所述静触包相对的所述动触包与所述静触包断开,其中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位于所述衔铁上与所述静触包相对的所述动触包与所述静触包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轭铁的所述线圈固定部一体地延伸形成一对所述动簧插脚,其中所述动簧组件包括一编织线,其中所述编织线被电连接于所述静簧片和所述轭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限位凸起被设置于形成所述轴转口的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限位凸起被设置于形成所述轴转口的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上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限位凸起被设置自所述第一限位部一体地延伸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限位凸起顶部端部形成一倒圆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限位凸起朝向所述卡口一侧形成另外一个倒圆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一底板和一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形成所述安装空间,其中所述底板被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设有一限位凸块,其中所述限位凸块自与所述底板相对的一侧面一体地朝向所述底板延伸而形成,当所述壳体被相对固定于所述底板后,所述衔铁的一侧被限定于所述限位凸块和所述组件安装座之间。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另一个状态下的分解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的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的一轭铁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中一通电线圈未通电时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中一通电线圈通电时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考图1至图7,依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将在以下被详细阐述,其中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100能够被用于电路的自动调节、安全保护、电路转换等。
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100包括一外壳10、一动簧组件20、一静簧组件30以及一联动组件40。所述外壳10形成一安装空间101,其中所述动簧组件20、所述静簧组件30以及所述联动组件40分别被布置在所述安装空间101。
优选地,所述外壳10包括一底板11和一壳体12,其中所述动簧组件20、所述动簧组件30以及所述联动组件40分别被安装于所述底板11。所述壳体12 形成所述安装空间101。所述壳体12被相对密封地安装于所述底板11,以使所述安装空间101的得以被所述底板11密封。
所述底板11设有多个插孔1101,供所述动簧组件20和/或所述静簧组件30 形成的插脚穿过而自所述底板11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底板11的另一侧。
所述动簧组件20包括一动簧片21、穿插于所述动簧片21两侧的一动触包 22、至少一对动簧插脚23以及一编织线24。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动触包22 被穿插地设置于所述动簧片21,因此,所述动触包22将在所动触片21两侧各形成一触点。所述动簧插脚23被安装于所述底板11,并自所述底板11的一侧穿过所述底板11上的所述插孔1101后,延伸至所述底板11的另一侧。
所述静簧组件30包括一对静簧插脚31和设置于每个所述静簧插脚31上两静触包32。所述静簧插脚31被设置于所述底板11,并自所述底板11的一侧穿过所述底板11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插孔1101。所述静触包32与所述动触包22被设置于同一水平高度。
所述联动组件40包括一线圈组件41、一衔铁42、一轭铁43以及一拉簧44。所述轭铁43被弯折成L状,以形成一线圈固定部431和一衔铁固定部432。所述衔铁固定部432自所述线圈固定部431一体延伸,并形成一插接端4321。所述衔铁固定部432在所述插接端4321形成一卡口43210。所述衔铁42具有一枢转端421和一摆动端422,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被插接于所述卡口43210。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中部进一步形成一安装部423,供固定所述拉簧 44的一端。所述动簧片21被安装于所述衔铁42后,所述动簧片21上的所述动触包22被相对固定在靠近所述摆动端422,以能够随着所述衔铁42的所述摆动端422的摆动而摆动。
所述轭铁43和所述动簧片21通过所述编织线24被电导通。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轭铁43一体延伸形成所述动簧插脚23。
所述线圈固定部431与所述衔铁固定部432连接的部分中部形成一固定端 4311,供安装所述拉簧44的另一端。所述轭铁43被固定于所述底板11。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能够持续地受到所述拉簧44的拉力,进而使得所述衔铁42保持平衡。
此外,所述线圈组件41包括一通电线圈411、一固定座412以及一铁芯413,其中所述固定座412被固定于所述底板11。所述固定座412包括一线圈绕轴4121、一轭铁安装座4122和一组件安装座4123。所述轭铁安装座4122和所述组件安装座4123分别形成于所述线圈绕轴4121的两端。所述通电线圈411被卷装于所述线圈绕轴4121,其中所述铁芯413被同轴地设置于所述线圈绕轴4121,并在插入所述通电线圈411后,穿过所述组件安装座4123而形成一磁吸端4131。所述轭铁43的所述线圈固定部431被安装于所述轭铁安装座4122。所述动簧片21 和所述静簧插脚31分别被固定于所述固定座412的所述组件安装座4123。
所述衔铁42的所述摆动端422被耦合于所述线圈组件41的所述铁芯413形成的所述磁吸端4131。当所述通电线圈411通电时,所述磁吸端4131的引力大于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受到的拉力,进而使得所述衔铁42的所述摆动端422摆动。
所述动簧片21被固定于所述衔铁42,并在所述通电线圈411未通电时,所述动簧片21上所述动触包22一侧形成的一个所述触点与一个所述静簧插脚31 上一个所述静触包32导通。在所述通电线圈411通电后,所述动簧片21上所述动触包22另一侧形成的一个所述触点随着因所述铁芯413的所述磁吸端4131的吸引而摆动后,与另一个所述静簧插脚31上的所述静触包32导通。
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动簧组件20能够形成两个不同的导电电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衔铁固定部432的所述插入端4321形成一第一限位部4322和一第二限位部4323,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4322形成所述卡口43210。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形成一轴转口43230和所述插接端4321,其中所述轴转口43230被与所述卡口43210连通。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限位部 4323形成的所述轴转口43230的尺寸小于所述卡口43210的尺寸,进而能够使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得以被固定于卡合于所述卡口43210。换句话说,由于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形成的所述轴转口43230的尺寸小于所述卡口43210 的尺寸,进而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部4322和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之间形成一台阶,从而便于所述衔铁42和所述轭铁43之间的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形成一限位凸起43231。所述衔铁42被装配于所述卡口43210后,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被限位于所述卡口43210 中摆动,从而使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无法脱离所述卡口43210而搁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而移动到所述轴转口43230。
换句话说,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设置所述限位凸起43231,能够使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被稳定地保持在所述卡口43210 中。即使在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100在受到机械应力或发生谐振时,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都不会搁浅在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换句话说,当所述通电线圈411在通电和断电两种状态之间转换时,所述衔铁43都可以稳定地复位,从而使得所述衔铁43上的所述动簧片21上的所述动触包22能够稳定地在与所述静触包32导通的状态下和与所述静触包32断电的另一状态下转换。
另外,所述限位凸起43231进一步能够在所述衔铁42发生摆动时,为所述衔铁42提供一转动支撑点,也就是说,当所述衔铁42发生摆动时,所述衔铁 42的所述枢转端421将会以所述拉簧44对所述衔铁42施加拉力的位置和所述限位凸起43231所在的位置为支撑点转动,进而限制所述衔铁42转动和谐振时产生的位移过大。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限位凸起43231的端部形成一倒角,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43231的端部形成一倒圆角,以避免所述衔铁42在摆动过程中,所述衔铁 42被刮伤而产生导电金属碎屑,进而避免因导电碎屑的产生而出现短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限位凸起43231朝向所述卡口43210一侧形成另外一个倒圆角。
参考图5,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43231被设置于形成所述轴转口43230的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下端,此时,所述限位凸起43231自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 一体地朝向远离所述底板11的方向延伸。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起43231被设置于形成所述轴转口43230的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上端,此时,所述限位凸起43231被设置自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一体地朝向所述底板11 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形成的所述轴转口43230的尺寸小于所述卡口43210的尺寸。
参考图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2上设置一限位凸块50,其中所述限位凸块50自与所述底板11相对的一侧面一体地朝向所述底板11延伸而形成。当所述壳体12被相对固定于所述底板11后,所述衔铁42的一侧被限定于所述限位凸块50和所述组件安装座4123之间。
尤其是当所述限位凸起43231被设置于形成所述轴转口43230下端的所述第二限位部4323时,所述衔铁42的外侧面有三个部为分别被限定,从而使得所述衔铁42的所述枢转端421不易所述卡口43210中滑出,进而使所述衔铁42在摆动后能够稳定地复位。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所述衔铁42能够稳定的复位,被固定于所述衔铁42上的所述动簧片21也能够稳定地在与其中一个所述静触包32导通和与另一个所述静触包32导通的状态下转换。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8)

1.一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包括:
一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形成一安装空间;
一动簧组件,其中所述动簧组件被设置于安装空间,其中所述动簧组件包括一动簧片、一动触包和一对动簧插脚,其中所述动触包被设置于所述动簧片,并在所述动簧片的两侧各自形成一触点,其中插脚触包被设置于所述动簧插脚;
一静簧组件,其中所述静簧组件被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其中所述静簧组件包括一对静簧插脚和一对静触包,其中每个所述静簧插脚设置一个所述静触包,其中一对所述静簧插脚被分别保持在所述动簧插脚的两侧;和
一联动组件,其中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一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线圈组件形成一磁吸端;
一轭铁,其中所述轭铁被安装于所述线圈组件,并且所述轭铁形成一固定端,其中所述轭铁被弯折成L状,并且形成一线圈固定部和一衔铁固定部,所述衔铁固定部自所述线圈固定部一体延伸,并形成一插接端,所述衔铁固定部在靠近所述插接端的所述轭铁形成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一卡口,所述第二限位部形成一轴转口和所述插接端,其中所述轴转口被与所述卡口连通,所述第二限位部形成一限位凸起;
一拉簧,其中所述拉簧的一端被固定于所述固定端;和
一衔铁,其中所述衔铁具有一枢转端和一摆动端,其中所述枢转端的中部形成一安装部,其中所述拉簧的另一端被固定于所述安装部,其中所述衔铁的所述枢转端通过所述拉簧被可枢转地插接于所述轭铁的所述卡口,其中所述衔铁的所述摆动端被可摆动地耦合于所述线圈组件的所述磁吸端,其中所述线圈组件未通电时,位于所述衔铁上与所述静触包相对的所述动触包与所述静触包断开,其中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位于所述衔铁上与所述静触包相对的所述动触包与所述静触包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轭铁的所述线圈固定部一体地延伸形成一对所述动簧插脚,其中所述动簧组件包括一编织线,其中所述编织线被电连接于所述动簧片和所述轭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限位凸起被设置于形成所述轴转口的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限位凸起被设置于形成所述轴转口的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限位凸起被设置自所述第二限位部一体地延伸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限位凸起顶部端部形成一倒圆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限位凸起朝向所述卡口一侧形成另外一个倒圆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底板和一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形成所述安装空间,其中所述底板被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设有一限位凸块,其中所述限位凸块自与所述底板相对的一侧面一体地朝向所述底板延伸而形成,当所述壳体被相对固定于所述底板后,所述衔铁的一侧被限定于所述限位凸块和所述线圈组件中一固定座的组件安装座之间。
CN201920966909.0U 2019-06-25 2019-06-25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136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6909.0U CN210136828U (zh) 2019-06-25 2019-06-25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66909.0U CN210136828U (zh) 2019-06-25 2019-06-25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36828U true CN210136828U (zh) 2020-03-10

Family

ID=69706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66909.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136828U (zh) 2019-06-25 2019-06-25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368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5267A (zh) * 2019-06-25 2019-09-20 宁波天波港联电子有限公司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5267A (zh) * 2019-06-25 2019-09-20 宁波天波港联电子有限公司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CN110265267B (zh) * 2019-06-25 2024-03-12 宁波天波港联电子有限公司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18197B1 (ko) 배선용 차단기
US10163588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including yoke-retaining bottom plate
KR100894756B1 (ko) 전기면도기와 충전기의 유지 구조체
JP2011228060A (ja) 電磁継電器
CN210136828U (zh)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JP2019067510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110265267B (zh)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US5003274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9646790B2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210378904U (zh) 防衔铁脱离的轭铁
KR200477250Y1 (ko)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순시 트립 기구
JP5807174B2 (ja) 電磁リレー
US3493903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a suspended armature
US4706056A (en) Electrical relay apparatus
JP6344282B2 (ja) コイル端子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EP2706551B1 (en) Electric magnet device and switch provided therewith
CN210897138U (zh) 衔铁可稳定复位的继电器
GB2137813A (en) Polaris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200446415Y1 (ko) 전자 접촉기의 가동 코어 어셈블리
CN210136820U (zh) 继电器及其防晃动的衔铁
CN219394416U (zh) 漏电保护装置
CN210743884U (zh) 继电器
JP683025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7390791B2 (ja) リレー
JP2018107044A (ja) 接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