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9420U - 发动机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99420U CN219299420U CN202320890916.3U CN202320890916U CN219299420U CN 219299420 U CN219299420 U CN 219299420U CN 202320890916 U CN202320890916 U CN 202320890916U CN 219299420 U CN219299420 U CN 2192994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cylinder head
- side cover
- engine
- oil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包括在气缸头上装配的气缸头侧盖,所述气缸头侧盖上具有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的出油口和回油通道的进油口通过油冷器连通,所述出油通道的进油口和回油通道的出油口通过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油道连通;形成出油通道出油口的气缸头侧盖预设位置Ⅰ朝向油冷器延伸形成出油通道接头,形成回油通道进油口的气缸头侧盖预设位置Ⅱ朝向油冷器延伸形成回油通道接头;能够规避油管离消声器较近带来的隐患以及加工带来的漏油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油冷发动机,用润滑油冷却的内燃机,冷却和润滑用同一介质,简化了发动机结构;冷却热损失小,冷却系统消耗的能量少,有较高的热效率,卧式油冷发动机在摩托车上的应用使得机车具备省油平顺以及噪音更低的优点。
但是,现有发动机的油冷机构有以下技术缺点:
其中一种传统的卧式油冷发动机:部分油从右曲轴箱盖出,经油冷器冷却后,再次回到右曲轴箱盖冷却曲柄连杆部件;另一种结构则是,部分油从右曲轴箱盖出经油冷器回到气缸头冷却凸轮轴组合;
传统的两种结构,使得油管离消声器较近,不便于消声器布置;且油冷器布置在前方,离右曲轴箱盖较远,使用的油管较长;同时右曲轴箱盖还需加工管接头螺孔以及装配垫片和管接头,加工和装配成本高,同时存在漏油风险。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能够规避油管离消声器较近带来的隐患以及加工带来的漏油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发动机及摩托车,能够规避油管离消声器较近带来的隐患以及加工带来的漏油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及摩托车,包括在气缸头上装配的气缸头侧盖,更进一步的,该气缸头侧盖为气缸头右侧盖,所述气缸头侧盖上具有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的出油口和回油通道的进油口通过油冷器连通,所述出油通道的进油口和回油通道的出油口通过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油道连通,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油道包括将曲轴箱体和气缸体连通的油道,将气缸体和气缸头连通的油道等,能够实现对预设零部件的冷却功能为宜,结合本方案在气缸头侧盖上布置的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以及油冷器,构成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完整的冷却通道,在此不再赘述;更进一步的,本方案中的冷却油由曲轴箱体流至气缸体然后流至气缸头再通过出油通道流向油冷器,油冷器随后将油通过回油通道回流至凸轮轴组合然后流经气缸体再对机油泵部件冷却最终回流至曲轴箱体;形成出油通道出油口的气缸头侧盖预设位置Ⅰ朝向油冷器延伸形成出油通道接头,形成回油通道进油口的气缸头侧盖预设位置Ⅱ朝向油冷器延伸形成回油通道接头,使得出油回油的路径进一步缩短,利于油冷器在整车上的布置。本方案将出油通道的出油口位置以及回油通道进油口的位置重新布局设计,规避了油管离消声器较近带来的隐患以及加工带来的漏油风险,重新设计进出油的位置、油管接头采用整体设计,规避了油管装配带来的漏油风险;气缸头右侧盖与油管接头设计为整体式,部分油从气缸头右侧盖出经油冷器回到气缸头右侧盖冷却凸轮轴组合,解决了管接头处的漏油风险,同时对气缸头的冷却效果更好;同时也减少了机加和装配工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便于消声器、油冷器的布置,使整车布置更加紧凑,降低成本。
进一步,所述油冷器布置在气缸头的纵向前端,所述出油通道接头和回油通道接头在纵向靠近油冷器。管接头设计在气缸头位置,便于油冷器布置,并且本方案中采用卧式发动机,油冷器在发动机的纵向前端布置,使得机车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并且气缸头和油冷器再纵向靠近还缩短了油管的布置,冷却效果更优。
进一步,所述出油通道接头和回油通道接头相互平行的凸出于气缸头侧盖的纵向前端面。如图所示,出油通道接头和回油通道接头凸出的形式,使得油冷器通过油管连通至气缸头侧盖时更为的便捷,并且直接形成在气缸头侧盖上的述出油通道接头和回油通道接头省去了常规开油孔后装配的步骤,提升了该油口处的密封性,规避了油管装配带来的漏油风险。
进一步,所述回油通道靠近气缸头侧盖高度方向的中部布置,所述出油通道位于回油通道高度方向的底部。该种布局方式使得由回油通道涌出的油能够更靠近凸轮轴组合,并且能够更为均匀且快速的将油送至凸轮轴组合,提升了发动机内各待冷却零部件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所述出油通道的进油口位于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的预设位置Ⅲ,所述回油通道的出油口位于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的预设位置Ⅳ。所述的内壁即为气缸头侧盖沿横向靠近气缸头并在气缸头上装配的端面,所述的外壁与内壁在横向方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呈相互平行的“L”形。如图所示,该种“L”形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的构型,简化了油路的结构,利于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的加工,减少了机加工序,具备降低成本的优点。
进一步,所述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上具有与出油通道进油口连通的功能槽Ⅰ。如图所示,所述功能槽Ⅰ由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沿横向向外凹陷形成,所述功能槽Ⅰ呈矩形条状,该功能槽Ⅰ的功能在于作为储油槽使用,使得发动机停机再次启动时能够使得冷却油快速的进入缸头,提升冷却效率。
进一步,所述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上具有位于出油通道进油口周向的功能槽Ⅱ。如图所示,所述功能槽Ⅱ由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沿横向向外凹陷形成,该功能槽Ⅱ的功能在于作为减重槽使用,使得气缸头侧盖轻量化。
进一步,所述气缸头侧盖的横向外壁具有散热翅。所述散热翅为平行于出油通道接头和回油通道接头布置的多片,多片所述散热翅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散热翅通过多根连接筋连接,提升强度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气缸头侧盖的散热面积,提升冷却效率。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包括所述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纵向前侧布置有油冷器,还包括沿纵向远离气缸头侧盖纵向前端布置的消声器。本方案将出油通道的出油口位置以及回油通道进油口的位置重新布局设计,规避了油管离消声器较近带来的隐患以及加工带来的漏油风险,重新设计进出油的位置、油管接头采用整体设计,规避了油管装配带来的漏油风险;气缸头右侧盖与油管接头设计为整体式,部分油从气缸头右侧盖出经油冷器回到气缸头右侧盖冷却凸轮轴组合,解决了管接头处的漏油风险,同时对气缸头的冷却效果更好;同时也减少了机加和装配工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便于消声器、油冷器的布置,使整车布置更加紧凑,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通过将出油通道的出油口位置以及回油通道进油口的位置重新布局设计,规避了油管离消声器较近带来的隐患以及加工带来的漏油风险,重新设计进出油的位置、油管接头采用整体设计,规避了油管装配带来的漏油风险;气缸头右侧盖与油管接头设计为整体式,部分油从气缸头右侧盖出经油冷器回到气缸头右侧盖冷却凸轮轴组合,解决了管接头处的漏油风险,同时对气缸头的冷却效果更好;同时也减少了机加和装配工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便于消声器、油冷器的布置,使整车布置更加紧凑,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缸头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截形及冷却系统油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纵向为发动机1在摩托车上安装后摩托车的长度方向,所述的前在摩托车的纵向中部指向车头,所述的后在纵向与前方向相反,所述的横向为发动机1在摩托车上安装后摩托车的宽度方向,所述的高度方向为发动机1在摩托车上安装后摩托车的高度方向,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1包括在气缸头上装配的气缸头侧盖2,更进一步的,该气缸头侧盖2为气缸头右侧盖,所述气缸头侧盖2上具有出油通道21和回油通道22,所述出油通道21的出油口和回油通道22的进油口通过油冷器连通,所述出油通道的进油口和回油通道的出油口通过发动机1冷却系统的冷却油道连通,所述发动机1冷却系统的冷却油道包括将曲轴箱体和气缸体连通的油道,将气缸体和气缸头连通的油道等,能够实现对预设零部件的冷却功能为宜,结合本方案在气缸头侧盖2上布置的出油通道21和回油通道22,以及油冷器,构成发动机1冷却系统中完整的冷却通道,在此不再赘述;更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箭头方向为本方案中冷却油的流向,本方案中的冷却油由曲轴箱体流至气缸体然后流至气缸头再通过出油通道21流向油冷器,油冷器随后将油通过回油通道22回流至凸轮轴组合然后流经气缸体再对机油泵部件冷却最终回流至曲轴箱体;形成出油通道21出油口的气缸头侧盖2预设位置Ⅰ朝向油冷器延伸形成出油通道接头23,形成回油通道进油口的气缸头侧盖2预设位置Ⅱ朝向油冷器延伸形成回油通道接头24,也即在本方案中,气缸头右侧盖和管接头口(出油通道接头23和回油通道接头24)是模具一体成型,规避了装配管接头带来的漏油风险,还使得出油回油的路径进一步缩短,利于油冷器在整车上的布置。本方案将出油通道21的出油口位置以及回油通道进油口的位置重新布局设计,规避了油管离消声器较近带来的隐患以及加工带来的漏油风险,重新设计进出油的位置、油管接头采用整体设计,规避了油管装配带来的漏油风险;气缸头右侧盖与油管接头设计为整体式,部分油从气缸头右侧盖出经油冷器回到气缸头右侧盖冷却凸轮轴组合,解决了管接头处的漏油风险,同时对气缸头的冷却效果更好;同时也减少了机加和装配工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便于消声器、油冷器的布置,使整车布置更加紧凑,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油冷器布置在气缸头的纵向前端,所述出油通道接头23和回油通道接头24在纵向靠近油冷器。管接头设计在气缸头位置,便于油冷器布置,并且本方案中采用卧式发动机1,油冷器在发动机1的纵向前端布置,使得机车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并且气缸头和油冷器再纵向靠近还缩短了油管的布置,冷却效果更优。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油通道接头23和回油通道接头24相互平行的凸出于气缸头侧盖2的纵向前端面。如图所示,出油通道接头23和回油通道接头24凸出的形式,使得油冷器通过油管连通至气缸头侧盖2时更为的便捷,并且直接形成在气缸头侧盖2上的出油通道接头23和回油通道接头24省去了常规开油孔后装配的步骤,提升了该油口处的密封性,规避了油管装配带来的漏油风险。
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油通道22靠近气缸头侧盖2高度方向的中部布置,所述出油通道21位于回油通道22高度方向的底部。如图5所示,该种布局方式使得由回油通道22涌出的油能够更靠近凸轮轴组合,并且能够更为均匀且快速的将油送至凸轮轴组合,提升了发动机1内各待冷却零部件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油通道的进油口位于气缸头侧盖2横向内壁的预设位置Ⅲ,所述回油通道的出油口位于气缸头侧盖2横向内壁的预设位置Ⅳ。所述的内壁即为气缸头侧盖2沿横向靠近气缸头并在气缸头上装配的端面,所述的外壁与内壁在横向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油通道21和回油通道22呈相互平行的“L”形。如图所示,该种“L”形出油通道21和回油通道22的构型,简化了油路的结构,利于出油通道21和回油通道22的加工,减少了机加工序,具备降低成本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缸头侧盖2横向内壁上具有与出油通道进油口连通的功能槽Ⅰ25。如图所示,所述功能槽Ⅰ25由气缸头侧盖2横向内壁沿横向向外凹陷形成,所述功能槽Ⅰ25呈矩形条状,该功能槽Ⅰ25的功能在于作为储油槽使用,使得发动机1停机再次启动时能够使得冷却油快速的进入缸头,提升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缸头侧盖2横向内壁上具有位于出油通道进油口周向的功能槽Ⅱ26。如图所示,所述功能槽Ⅱ26由气缸头侧盖2横向内壁沿横向向外凹陷形成,该功能槽Ⅱ26的功能在于作为减重槽使用,使得气缸头侧盖2轻量化。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缸头侧盖2的横向外壁具有散热翅27。所述散热翅27为平行于出油通道接头23和回油通道接头24布置的多片,多片所述散热翅27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散热翅27通过多根连接筋连接,提升强度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气缸头侧盖2的散热面积,提升冷却效率。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包括所述的发动机1,所述发动机1的纵向前侧布置有油冷器,还包括沿纵向远离气缸头侧盖2纵向前端布置的消声器。本方案将出油通道21的出油口位置以及回油通道进油口的位置重新布局设计,规避了油管离消声器较近带来的隐患以及加工带来的漏油风险,重新设计进出油的位置、油管接头采用整体设计,规避了油管装配带来的漏油风险;气缸头右侧盖与油管接头设计为整体式,部分油从气缸头右侧盖出经油冷器回到气缸头右侧盖冷却凸轮轴组合,解决了管接头处的漏油风险,同时对气缸头的冷却效果更好;同时也减少了机加和装配工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便于消声器、油冷器的布置,使整车布置更加紧凑,降低成本。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气缸头上装配的气缸头侧盖,所述气缸头侧盖上具有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的出油口和回油通道的进油口通过油冷器连通,所述出油通道的进油口和回油通道的出油口通过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油道连通;形成出油通道出油口的气缸头侧盖预设位置Ⅰ朝向油冷器延伸形成出油通道接头,形成回油通道进油口的气缸头侧盖预设位置Ⅱ朝向油冷器延伸形成回油通道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器布置在气缸头的纵向前端,所述出油通道接头和回油通道接头在纵向靠近油冷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通道接头和回油通道接头相互平行的凸出于气缸头侧盖的纵向前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靠近气缸头侧盖高度方向的中部布置,所述出油通道位于回油通道高度方向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通道的进油口位于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的预设位置Ⅲ,所述回油通道的出油口位于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的预设位置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呈相互平行的“L”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上具有与出油通道进油口连通的功能槽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头侧盖横向内壁上具有位于出油通道进油口周向的功能槽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头侧盖的横向外壁具有散热翅。
10.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纵向前侧布置有油冷器,还包括沿纵向远离气缸头侧盖纵向前端布置的消声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90916.3U CN219299420U (zh) | 2023-04-19 | 2023-04-19 | 发动机及摩托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90916.3U CN219299420U (zh) | 2023-04-19 | 2023-04-19 | 发动机及摩托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99420U true CN219299420U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6958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890916.3U Active CN219299420U (zh) | 2023-04-19 | 2023-04-19 | 发动机及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99420U (zh) |
-
2023
- 2023-04-19 CN CN202320890916.3U patent/CN2192994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341469B1 (ko) | 이중 냉각제 루프를 가지는 배기가스 재순환 쿨러 | |
CN1854493B (zh) | 增压内燃机 | |
WO2020097333A1 (en) |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ith single helix liquid-cooled charge air cooler | |
JP5175808B2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 |
CN219299420U (zh) | 发动机及摩托车 | |
CN214660471U (zh) |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 | |
KR200258208Y1 (ko) | 차량의엔진냉각용라디에이터와공조시스템의응축기를일체형으로구성한열교환기 | |
CN211950660U (zh)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 | |
CN114837843A (zh) | 一种适用于紧凑型多缸柴油机的连体气缸套 | |
CN220415486U (zh) | 发动机机油冷却装置 | |
CN210087431U (zh)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 |
CN208619238U (zh) | 一种带有气缸套的单缸柴油机 | |
CN219412745U (zh) | 高散热型汽车发动机缸体外壳 | |
CN112628013B (zh) | 大部分塑料化的内燃机缸盖 | |
CN220705882U (zh) | 一种车用空压机的曲轴箱冷却结构 | |
CN220909833U (zh) | 缸体、发动机和车辆 | |
CN219012716U (zh) | 机油冷却器及混合动力发动机及车辆 | |
CN220890336U (zh)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气缸盖散热风道结构 | |
CN216240975U (zh) | 发动机缸体及发动机 | |
CN211715186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涡轮增压器中间体 | |
CN213775544U (zh) | 摩托车气缸体结构 | |
CN219587668U (zh) | 一种顶置egr冷却系统的发动机 | |
CN216278247U (zh) | 摩托车引擎的点火结构 | |
CN219953505U (zh) |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发动机气缸盖 | |
CN217976356U (zh) |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