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7760U - 柔性带固定治具 - Google Patents

柔性带固定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97760U
CN219297760U CN202223294971.0U CN202223294971U CN219297760U CN 219297760 U CN219297760 U CN 219297760U CN 202223294971 U CN202223294971 U CN 202223294971U CN 219297760 U CN219297760 U CN 2192977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flexible belt
positioning
trough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49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磊
刘子豪
徐波
薛建民
宁伊博
杨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xsh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hangs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xsh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hangs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xsh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hangs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xsh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hangsh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9497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977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977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977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lt Conveyor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柔性带固定治具,先利用夹持组件夹持在柔性带的夹持段,同时将柔性带的连接段穿过被连接件的连接孔后翻折。在夹持组件装入定位槽后,依次利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对柔性带进行压合。由此,位于操作窗两侧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同时对柔性带进行固定,可以防止柔性带的随意跑动,影响柔性带的位置精度。再者,当第二盖板压盖在柔性带上时,保证柔性带能够同时被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抻平,避免柔性带在料槽中发生褶皱,进一步保证柔性带的加工精度。

Description

柔性带固定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带固定治具。
背景技术
对柔性材料进行缝接或粘接等操作时,为了保证最终产品形状及尺寸能够满足要求,需要对柔性材料进行固定。以保证其在加工中不会随意跑动。例如对手表表带进行缝纫时,表带位置的空间较小。同时,手表佩戴时的整体美观需求,使得表带位置的缝纫线迹尺寸形状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需要在缝纫中,保证表带的形态相对稳定。如何提高表带的加工效率,保持加工中的形态稳定,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带固定治具,利用夹持组件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配合,保证柔性带在加工时可以处于抻平状态,以提高柔性带的加工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包括:
载台,设有料槽以及定位槽,所述料槽底面开设操作窗,所述操作窗贯穿所述料槽,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料槽的延伸方向上;
夹持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所述夹持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定位槽;以及
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与所述载台活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操作窗的两侧,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定位槽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
所述柔性带固定治具具有预装状态和定位状态,在所述预装状态,柔性带的夹持段固定于所述夹持组件,且所述第一盖板压盖于柔性带与被连接件的连接位置,其中,柔性带的连接段穿过被连接件的连接孔并翻折朝夹持段伸出;
在所述定位状态,所述第二盖板压盖于柔性带,以牵动柔性带的连接段回退至与所述操作窗对应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料槽包括连通的仿形槽和带槽,所述仿形槽位于所述带槽的一端,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带槽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夹持面高于所述带槽的底部;
所述操作窗包括矩形窗,所述矩形窗位于所述带槽且与所述仿形槽相邻,所述矩形窗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带槽的长度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料槽还包括:
两个避让窗,在所述矩形窗长度方向上,所述矩形窗位于两个所述避让窗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载台包括:
两个承载边框,分别位于所述操作窗和所述避让窗之间;
所述第一盖板包括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向所述第二盖板伸出,并与两个所述承载边框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板具有仿形面,所述仿形面与被连接件的顶面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盖板具有避让面,所述第二盖板处于压盖位置,所述避让面由所述第二盖板的底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面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槽侧向包括两个第一定位面以及两个第二定位面,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面和两个所述第二定位面分别位于所述带槽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面沿所述料槽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定位面与所述料槽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位于所述定位槽的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
所述载台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括后座、顶珠和弹性件,所述后座具有第一容置孔;
所述定位部设置于所述定位槽远离所述第二定位面的一侧,所述顶珠通过所述弹性件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孔,所述夹持组件卡设于所述定位槽,并同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面和所述顶珠抵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柔性带固定治具,先利用夹持组件夹持在柔性带的夹持段,同时将柔性带的连接段穿过被连接件的连接孔后翻折。在夹持组件装入定位槽后,依次利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对柔性带进行压合。由此,位于操作窗两侧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同时对柔性带进行固定,可以防止柔性带的随意跑动,影响柔性带的位置精度。再者,当第二盖板压盖在柔性带上时,保证柔性带能够同时被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抻平,避免柔性带在料槽中发生褶皱,进一步保证柔性带的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组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组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压合部;
11-第二夹持面;12-第一U形槽;13-第一连接侧;14-摆动侧;15-卡勾;16-定位件;17-第二容置孔;18-弹性件;1a-垫板;1b-本体;1c-第一转轴;1d-套筒;
2-锁合部;
21-摆臂;211-第二U形槽;212-连接段;213-操作端;2131-定位凹陷;
22-第二转轴;
3-承载部;
31-第一夹持面;32-第二连接侧;33-第三连接侧;34-第一避让槽;35-第二避让槽;
4-载台;
41-料槽;411-操作窗;412-仿形槽;413-带槽;414-避让窗;
42-定位槽;421-第一定位面;422-第二定位面;
43-承载边框;
44-定位部;441-后座;442-顶珠;443-弹性件;444-第一容置孔;
45-限位部;451-限位件;
51-第一盖板;511-第一卡爪;512-第二卡爪;513-仿形面;
52-第二盖板;521-避让面;
A-柔性带;A1-连接段;A2-夹持段;
B-被连接件;B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和图2是柔性带固定治具在不同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没有展示柔性带A和被连接件B,且图中的限位部45处于限位状态。图2中的限位部45处于打开状态。
图3是柔性带固定治具的爆炸示意图。图中的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都处于打开状态。夹持组件处于装入定位槽42前的状态。
图4是柔性带固定治具的剖视示意图。图中还展示了一个局部放大图。该放大图为剖视图中箭头E所示方向且未展示第一盖板51、第二盖板52和夹持组件。图中的虚线E和F为柔性带A在柔性带固定治具上不同的位置形态示意。当柔性带A被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51夹持后,其两端也就相对固定了。此种状态下,柔性带A处于虚线F所示的绷直、大致绷直或悬于料槽41上的状态。当第二盖板52下压后,柔性带A1会呈现出虚线G所示状态,其左侧部分会与料槽41底部贴合,而右侧部分会向夹持组件翘起。
图5是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夹持组件处于夹持状态,其整体大致呈块状。图6是该夹持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如图5-6所示,该夹持组件由压合部1、锁合部2和承载部3组成。
图7和图8的夹持组件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其中,图3中夹持组件处于张开状态,通过图中的箭头D和箭头C所示的方向,分别对压合部1和锁合部2进行旋转,即可实现夹持组件对柔性带A的锁合。也即,呈现为图4中所示状态。
图9是柔性带固定治具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中的状态Ⅰ、状态Ⅱ和状态Ⅲ分别对应柔性带固定治具对柔性带A进行固定的不同阶段。其中,状态Ⅰ中所示的箭头为被连接件B通过连接孔B1套设在柔性带A上的方向。
可选地,上述被连接件B可用于将柔性带A与手表本体、手环本体或头盔本体等设备进行连接,进而利用柔性带A可将上述设备绑缚在人体上。下文中以柔性带A为手表带,被连接件B为表耳举例说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包括载台4、夹持组件、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载台4上设有料槽41以及定位槽42。该料槽41底面开设有操作窗411,操作窗411贯穿料槽41,定位槽42位于料槽41的水平延伸方向上。夹持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夹持面31和第二夹持面11,夹持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定位槽42。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与载台4活动连接并位于操作窗411的两侧,第二盖板52位于定位槽42和第一盖板51之间。
同时,柔性带固定治具被配置为具有预装状态和定位状态,在预装状态,柔性带A的夹持段A2固定于夹持组件,且第一盖板51压盖于柔性带A与被连接件B的连接位置,其中,柔性带A的连接段A1穿过被连接件B的连接孔B1并翻折朝夹持段A2伸出。在定位状态,第二盖板52压盖于柔性带A,以牵动柔性带A的连接段A1回退至与操作窗411对应位置。
本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可以将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可以分别独立地压盖在柔性带A上,以对柔性带A与被连接件B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定位。从而便于对柔性带A的连接段A1进行固定,并将连接段A1与被连接件B进行连接。该连接段A1的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缝纫、粘接或锚接等形式。下文以缝纫方式举例说明。
本实施例柔性带A的连接段A1位于柔性带A的某个区间,在将柔性带A与被连接件B连接时,将连接段A1进行弯折以与被连接件B进行固定。图9中的状态Ⅰ中展示了的连接段A1位于柔性带A的一端。此种状态下,连接段A1处于平直状态。当柔性带A设置在柔性带固定治具上后,会将连接段A1向反相弯折,使其包裹在表耳的侧边上(如图9中状态Ⅱ所示)。
容易理解,柔性带A具有的柔性,可以便于手表佩戴在手腕时,表带可以与手腕贴合。但在对其进行缝纫时,随着缝纫机的针杆带动缝线的刺穿运动,会使得柔性带A的连接段A1发生变形。该过程中会导致缝合位置的线迹无法保持规整,出现线迹歪斜、不平等情况出现。线迹是缝纫机机针在每次刺过缝料时,由一根或多根缝线,自连、互连或交织在缝料上而形成的一个单元。在缝纫时,针杆机构与勾线机构和挑线机构分别位于操作窗411的上部和下部,通过针杆相对于操作窗411的上下运动对连接段A1进行缝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当柔性带A同时被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51固定后,柔性带A在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51之间的区域会呈现出倾斜状态(如图9中状态Ⅲ和图4中虚线F所示),也即预装状态。换言之,从料槽415的底部向第二夹持面11延伸。此时,柔性带A无法完全与料槽41底部贴合。
此种形式下,当第二盖板52下压后,随着第二盖板52与柔性带A顶部的贴合,致使柔性带A逐渐与料槽41底部贴合。同时,柔性带A在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51之间的长度也会变化,因此会将柔性带A不断地从被连接件B顶部抽回至被连接件B底部,直至第二盖板52完全压盖在载台4上。图9中的状态Ⅲ和状态Ⅱ中,虚线所示的连接段A1′为第二盖板52压盖前的位置。随着第二盖板52的下压,连接段A1′会向第一盖板51方向移动(如状态Ⅲ中的箭头所示),也即定位状态。最终,能够保证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压盖在柔性带A缝纫区域的两侧。同时,缝纫区域的柔性带A处于展平状态。因此,当缝纫机的针杆带动缝线刺穿柔性带A时,柔性带不会随意跑动。
优选地,将第一盖板51压盖在连接段A1上的压紧力配置为小于夹持组件对夹持段A2施加的夹持力。当第二盖板52下压时,使得柔性带A可以相对第一盖板51滑移,而相对夹持组件静止。由此,保证了连接段A1能够移动至操作窗411对应位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先利用夹持组件夹持在柔性带A的夹持段A2,同时将柔性带A的连接段A1穿过被连接件B的连接孔B1后翻折。在夹持组件装入定位槽42后,依次利用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对柔性带A进行压合。由此,位于操作窗411两侧的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同时对柔性带A进行固定,可以防止对连接段A1进行加工时,柔性带A的随意跑动,影响柔性带A的加工精度。再者,当第二盖板52压盖在柔性带A上时,保证柔性带A能够同时被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51抻平,避免柔性带A在料槽41中发生褶皱,进一步保证柔性带A的加工精度。并使得加工后的柔性带A与被连接件B稳定连接。
优选地,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与载台4转动连接。同时,在料槽41的邻近位置设置限位部45。限位部45的限位件451与载台4转动连接。当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处于压合位置时,利用限位件45转动至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的顶部边缘,从而对两个盖板的位置进行锁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料槽41包括连通的仿形槽412和带槽413,仿形槽412位于带槽413的一端,定位槽42位于带槽413的另一端且上述第一夹持面31高于带槽413的底部。操作窗411包括矩形窗,矩形窗位于带槽413且与仿形槽412相邻,矩形窗的长度方向与带槽413的长度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的仿形槽412与被连接件B的形状相关。图2中展示了一种仿形槽412的具体形式,当表耳放入该仿形槽412内时,可以防止其向定位槽42方向移动。与此相对的,带槽413用于容置柔性带A。因此其宽度需要与柔性带A的宽度相适应。
再者,为了使载台4与缝纫机更好的适应,将载台4的底面设置为平面,同时还控制了载台4的厚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便于柔性带A可刚好布设在带槽413内,还能便于针杆在载台4的高度方向上进行上下穿刺运动。为此,夹持组件装入载台4后,该第一夹持面31会高于料槽41的底部。本实施例利用了第一夹持面31与带槽413底部的高度差,使得由预装状态切换为定位状态的过程中,需要增加第一盖板51和夹持组件之间的柔性带A长度,以将柔性带A拉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料槽41还包括两个避让窗414,在矩形窗长度方向上,矩形窗位于两个避让窗414之间。
容易理解,缝纫机在缝纫的过程中,会用压脚抵压在柔性带A缝接位置(如图9中虚线框H所示),以防止连接段A1在缝纫时翘起。该过程中压脚会沿柔性带A的宽度方向运动。在此前提下,在操作窗411的两端设置两个避让面521,可以对压脚进行避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载台4包括两个承载边框43,两个承载边框43分别位于操作窗411和避让窗414之间。第一盖板51包括第一卡爪511和第二卡爪512,第一卡爪511和第二卡爪512向第二盖板52伸出,并与两个承载边框43对应。两个卡爪可以分别抵压在缝接位置的两侧,保证柔性带A不会随意跑动。同时当第一卡爪511和第二卡爪512向柔性带A和被连接件B施加压合力时,两个承载边框43可以起到支撑连接段A1的作用,防止连接段A1因第一盖板51的抵压和针杆的穿刺向操作窗411下凹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第一盖板51具有仿形面513,仿形面513与被连接件B的顶面形状相适应。第一盖板51会同时压盖在柔性带A和连接段A1上,因此仿形面513可以使得第一盖板51与连接段A1的顶部适配。从而避免第一盖板51对柔性带A施加的压合力过大,无法将使柔性带A相对于第一盖板51滑移。亦或是压合力过小,无法在预装状态将柔性带A绷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第二盖板52具有避让面521,第二盖板52处于压盖位置,避让面521由第二盖板52的底面向第一夹持面31延伸。该避让面521可以使柔性带A从料槽41底部向夹持组件延伸,避免第二盖板52在压合的过程中对柔性带A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定位槽42侧向包括两个第一定位面421以及两个第二定位面422,两个第一定位面421和两个第二定位面422分别位于带槽的两侧,其中,第一定位面421沿带槽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二定位面422与带槽41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位于定位槽42的靠近第一盖板51的一侧。载台4包括定位部44,定位部44包括后座441、顶珠442和弹性件443,后座441具有第一容置孔444。定位部44设置于定位槽42远离第二定位面422的一侧,顶珠442通过弹性件443可伸缩地设置于第一容置孔444,夹持组件卡设于定位槽42,并同时与第一定位面421、第二定位面422和顶珠442抵靠。
通过定位部44以使夹持组件可以抵靠在定位槽42靠近第一盖板51的一侧。当夹持组件夹持在柔性带A的预定位置时且柔性带固定治具处于定位状态,可以保证连接段A1移动至操作窗411位置。
图10是柔性带固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10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操作。
步骤S100:将柔性带A固定于夹持组件,其中,夹持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夹持面31和第二夹持面11。
具体地,该夹持组件包括承载部3、压合部1和锁合部2。承载部3包括上述第一夹持面31,压合部1与承载部2转动连接且压合部1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夹持面31平行,压合部1包括与第一夹持面31相对的上述第二夹持面11。锁合部2与承载部3转动连接,且锁合部2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夹持面31垂直,压合部1处于压合位置时,锁合部2卡设于压合部1的顶部和/或侧部。同时,夹持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定位槽42且第一夹持面11与料槽42底部持平。
本实施例通过对压合部1以及锁合部2转动方向进行配置,使得二者的转动平面相互垂直,当压合部1从第一夹持面31的上方向其转动后,可以压盖在柔性带A上。此种状态下,第一夹持面31和第二夹持面11之间形成另一个夹持区域,该夹持区域延伸方向的截面可以和柔性带A的形状相适配。例如该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而锁合部2从第一夹持面31的侧边向其转动后,可以通过与压合部1的顶部区域或侧部区域接触,对压合部1进行限位。
可选地,压合部1包括本体1b以及垫板1a,垫板1a可拆卸地与本体1固定连接,垫板1a朝向第一夹持面31的一侧用于形成第二夹持面11。该垫板1a的材质可以为橡胶,通过垫板1a压盖在柔性带A上,可保护柔性带A免被过度挤压,并能够通过自身弹性变形产生的摩擦力,限制其在夹持组件上窜动。
优选地,在承载部3的顶部设置一个矩形槽,该矩形槽的底部为上述第一夹持面31,当压合部1处于压合位置时,垫板1a与矩形槽会形成一个夹持区域。与此相对的,图7中展示的柔性带A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也大致为矩形,但是其厚度大于或略大于夹持组件处于锁合状态时,第一夹持面31和第二夹持面11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压合部1和承载部3可以对柔性带A施加夹持力。而带状结构的宽度与矩形槽的宽度相适应,以保证柔性材料在矩形槽内不会出现褶皱或翘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0所示,压合部1还包括第一U形槽12,该第一U形槽12朝压合部1的侧向。锁合部2包括摆臂21,摆臂21可转动地卡设于第一U形槽12内。
具体地,当压合部1处于压合状态时,第一U形槽12的内壁在水平方向延伸。以使得摆臂21通过水平摆动,就能够滑移至第一U形槽12内。从而,使得夹持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0所示,摆臂21开设与第一U形槽12对应的第二U形槽211,第二U形槽211的开口与第一U形槽12的开口相互错开。本实施例进一步在摆臂21上开设第二U形槽211,该第二U形槽211的内壁由上至下贯穿摆臂21,从而第一U形槽12和第二U形槽211可以相互卡合。由此,增加了摆臂21在锁合时的摆动幅度,使其可以更多地向承载部3转动,从而使锁合状态的夹持组件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以便于将其安装在载台4的定位槽42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0所示,压合部1还包括相互远离的第一连接侧13和摆动侧14,第一U形槽12位于摆动侧14。摆臂21具有连接端212和操作端213。承载部3包括相互远离的第二连接侧32和第三连接侧33,第二连接侧32与第一连接侧13铰接,连接端212与第三连接侧33铰接。
具体地,压合部1还包括第一转轴1c,锁合部2还包括第二转轴22,该第一转轴1c和第二转轴22分别用于实现压合部1和锁合部2与承载部3的转动连接。
通过在远离第一转轴1c的位置,对压合部1与承载部3以及承载部3与锁合部2进行固定,可以较为轻易地对柔性带A施加压紧力。同时,该区域可以与柔性带A延伸方向错开,避免柔性带A与夹持组件锁合时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0所示,压合部1包括卡勾15,卡勾15弯曲形成第一U形槽12。也即,本实施例中第一U形槽12位于卡勾15的内侧。承载部3包括位于第三连接侧33的第一避让槽34和第二避让槽35,第一避让槽34和第二避让槽35相交。压合部1处于压合位置时,卡勾15位于第一避让槽34内并且第一U形槽12与第二避让槽35对正,锁合部2位于锁合位置时,摆臂21位于第二避让槽35内。
图6中展示了第一避让槽34和第二避让槽35的一种具体形式,图中第一避让槽34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承载部3,第二避让槽35在宽度方向上贯穿承载部3。当压合部1处于压合状态时,卡勾15完全没入第一避让槽34内,当锁合部2处于锁合状态时,摆臂21也能够完全没入第二避让槽35内。由此,使得夹持组件夹持柔性带A时,整体呈块状结构,从而便于将其卡设在定位槽42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0所示,压合部1还包括定位件16、第二容置孔17及弹性件18(图6中未展示),定位件16通过弹性件18可伸缩地沿第二容置孔17运动。操作端213包括定位凹陷2131,锁合部2位于锁合位置时,弹性件18将部分定位件16从第二容置孔17顶至定位凹陷2131内。
具体地,该定位件16为顶珠,弹性件18为弹簧。同时,在压合部1上还设置有套筒1d,该套筒1d内部形成第二容置孔17。利用本实施例中顶珠与弹簧的配合,可以在摆臂21摆动至锁合位置时,顶珠刚好顶入定位凹陷2131内,以使得锁合部2稳定地卡设在压合部1上,避免晃动。
步骤S200:将夹持组件装入定位槽42。通过上述实施例中定位部44可以使得夹持组件稳定地抵靠在定位槽42侧壁。
步骤S300:将柔性带A的连接段A1穿过被连接件B的连接孔B1并翻折。
步骤S400:将被连接件B布设于料槽41并拉动柔性带A。
具体地,将被连接件B卡设在仿形槽412内。同时,该过程中带动柔性带A一同运动,并反向拉动柔性带A以对其施加一定的预紧力。此种形式下,可以同时压盖第一盖板51。从而,使得位于第一盖板51和夹持组件之间的柔性带A绷直。图9状态Ⅰ中展示了两个套设在柔性带A上的被连接件B。
其中实线所示的被连接件B为压盖第二盖板52前与柔性带A的相对位置。虚线所示的被连接件B为压盖后第二盖板52与柔性带A的相对位置。
步骤S500:向柔性带A与被连接件B的连接位置压盖第一盖板51。此时,控制第一盖板51的压合力,避免压合力过大对柔性带A造成损伤。
步骤S600:向柔性带A压盖第二盖板52,以牵动柔性带A的连接段A1回退至与操作窗对应位置,其中,第一盖板41位于定位槽42和第二盖板52之间且第一夹持面31高于料槽41的底部。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带固定方法,先利用夹持组件夹持在柔性带A的夹持段A2,同时将柔性带A的连接段A1穿过被连接件B的连接孔B1后翻折。在夹持组件装入定位槽42后,依次利用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对柔性带A进行压合。由此,位于操作窗411两侧的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同时对柔性带A进行固定,可以防止对连接段A1进行加工时,柔性带A的随意跑动,影响柔性带A的加工精度。再者,当第二盖板52压盖在柔性带A上时,保证柔性带A能够同时被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51抻平,避免柔性带A在料槽41中发生褶皱,进一步保证柔性带A的加工精度。并使得加工后的柔性带A与被连接件B稳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0所示,向柔性带A压盖第二盖板52,之前包括,将位于夹持组件和第一盖板51之间的柔性带沿料槽41布设。
可以通过操作人员手部力量,在第二盖板52压盖前,将柔性带A向料槽41底部按压,以减少第二盖板52对柔性带A上表面造成划伤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0所示,将柔性带A固定于夹持组件,具体包括,将柔性带A的预定位置固定于夹持组件。与此相对的,向柔性带A压盖第二盖板52并牵动柔性带A的连接段A1回退至与操作窗对应位置具体包括,向柔性带A压盖第二盖板52以牵动柔性带A连接段A1的端部回退至与操作窗对应位置。
图7中的区域Ⅳa为本实施例中的预定位置。通过对柔性带固定治具与柔性带A相对位置的测量,得到夹持组件在柔性带A较优的夹持位置。从而,操作人员可以先在柔性带A上测量出预定位置,以使的夹持组件夹持在该区域。当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依次压合后,使得连接段A1的端部,刚好与操作窗411对应(如图9虚线框H所示),以便于缝纫机对其进行缝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柔性带固定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带固定治具包括:
载台(4),设有料槽(41)以及定位槽(42),所述料槽(41)底面开设操作窗(411),所述操作窗(411)贯穿所述料槽(41),所述定位槽(42)位于所述料槽(41)的延伸方向上;
夹持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夹持面(31)和第二夹持面(11),所述夹持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定位槽(42);以及
第一盖板(51)和第二盖板(52),与所述载台(4)活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操作窗(411)的两侧,所述第二盖板(52)位于所述定位槽(42)和所述第一盖板(51)之间;
所述柔性带固定治具具有预装状态和定位状态,在所述预装状态,柔性带(A)的夹持段(A2)固定于所述夹持组件,且所述第一盖板(51)压盖于柔性带(A)与被连接件(B)的连接位置,其中,柔性带(A)的连接段(A1)穿过被连接件(B)的连接孔(B1)并翻折朝夹持段(A2)伸出;
在所述定位状态,所述第二盖板(52)压盖于柔性带(A),以牵动柔性带(A)的连接段(A1)回退至与所述操作窗(411)对应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槽(41)包括连通的仿形槽(412)和带槽(413),所述仿形槽(412)位于所述带槽(413)的一端,所述定位槽(42)位于所述带槽(413)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夹持面(31)高于所述带槽(413)的底部;
所述操作窗(411)包括矩形窗,所述矩形窗位于所述带槽(413)且与所述仿形槽(412)相邻,所述矩形窗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带槽(413)的长度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槽(41)还包括:
两个避让窗(414),在所述矩形窗长度方向上,所述矩形窗位于两个所述避让窗(41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台(4)包括:
两个承载边框(43),分别位于所述操作窗(411)和所述避让窗(414)之间;
所述第一盖板(51)包括第一卡爪(511)和第二卡爪(512),所述第一卡爪(511)和所述第二卡爪(512)向所述第二盖板(52)伸出,并与两个所述承载边框(43)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51)具有仿形面(513),所述仿形面(513)与被连接件(B)的顶面形状相适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52)具有避让面(521),所述第二盖板(52)处于压盖位置,所述避让面(521)由所述第二盖板(52)的底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面(31)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带固定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42)侧向包括两个第一定位面(421)以及两个第二定位面(422),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面(421)和两个所述第二定位面(422)分别位于所述带槽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面(421)沿所述料槽(41)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定位面(422)与所述料槽(41)的延伸方向垂直并位于所述定位槽(42)的靠近所述第一盖板(51)的一侧;
所述载台(4)包括定位部(44),所述定位部(44)包括后座(441)、顶珠(442)和弹性件(443),所述后座(441)具有第一容置孔(444);
所述定位部(44)设置于所述定位槽(42)远离所述第二定位面(422)的一侧,所述顶珠(442)通过所述弹性件(443)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孔(444),所述夹持组件卡设于所述定位槽(42),并同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421)、所述第二定位面(422)和所述顶珠(442)抵靠。
CN202223294971.0U 2022-12-08 2022-12-08 柔性带固定治具 Active CN2192977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4971.0U CN219297760U (zh) 2022-12-08 2022-12-08 柔性带固定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4971.0U CN219297760U (zh) 2022-12-08 2022-12-08 柔性带固定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97760U true CN219297760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9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4971.0U Active CN219297760U (zh) 2022-12-08 2022-12-08 柔性带固定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977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5929393B2 (ja) ベルト締付具
US7100523B2 (en) Embroidery frame for caps
CN219297760U (zh) 柔性带固定治具
CN103603147B (zh) 定位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缝纫机
US7089873B2 (en) Embroidery frame carrier for embroidery sewing machine
US6532882B1 (en) Sewing machines
RU2521551C2 (ru) Шлифовальный инструмент
CN115897082A (zh) 柔性带固定治具及柔性带固定方法
CN109923255A (zh) 缝纫针夹持装置
JP4063581B2 (ja) ミシンの布張り装置
JP2003326050A (ja) ミシンの布張り装置
JPH09302567A (ja) 刺繍ミシン用帽子枠
WO2005121431A1 (ja) 刺繍枠
JPH01313084A (ja) 張設具とこの張設具を用いたシートにおける表皮の張設方法
JP2006280900A (ja) 刺繍枠
JP3219891B2 (ja) 刺繍ミシン用帽子枠
JP3289156B2 (ja) 帽子枠保持具
CN219010645U (zh) 一种自动缝制机
CN219461105U (zh) 一种关节镜定位装置
JP3500534B2 (ja) 帽子枠保持具
JPS6120068Y2 (zh)
JPH0221004Y2 (zh)
JP3583200B2 (ja) 保持枠支持装置
JP2005080895A (ja) ミシンの被縫製物移送装置
JP3810193B2 (ja) ミシンの帽子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