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6698U -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6698U
CN219286698U CN202320858099.3U CN202320858099U CN219286698U CN 219286698 U CN219286698 U CN 219286698U CN 202320858099 U CN202320858099 U CN 202320858099U CN 219286698 U CN219286698 U CN 2192866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erminal
stop
section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580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坚波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nli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nli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nli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nli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5809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66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66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66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包括插接配合的连接母端子和连接公端子,所述连接母端子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插接部和第一接线部,所述插接部靠近第一接线部的一端沿轴向依次设置有距离第一接线部较近的第一前向止位部和距离第一接线部较远的第一后向止位部,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和第一后向止位部能够防止所述连接母端子装配到位后向前和向后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向止位部和后向止位部对连接母端子及连接公端子的进行前向止位和后向止位,以提高连接端子组件的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背景技术
光伏连接器通常用来连接光伏器件,以将光伏器件的正极和负极引出,进而实现信号传输。现有的光伏连接器通常包括插接配合的母端和公端,母端和公端相远离的一端分别连接线缆;母端和公端间插接后通过设置在母端内的连接母端子和设置在公端内的连接公端子的接触实现导通。
目前,连接母端子和连接公端子通常是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包裹在绝缘壳体内,使得连接母端子和连接公端子与绝缘壳体之间的连接力仅依靠绝缘壳体粘附连接母端子和连接公端子表面的粘附力,附着力较小,在母端和公端在反复插拔的过程中,连接母端子和连接公端子频繁受到轴向上的作用力,容易在轴向上发生移位,导致连接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母端子和连接公端子在长期插拔过程中因移位导致的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母端子,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插接部和第一接线部,所述插接部靠近第一接线部的一端沿轴向依次设置有距离第一接线部较近的第一前向止位部和距离第一接线部较远的第一后向止位部,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和第一后向止位部能够防止所述连接母端子装配到位后向前和向后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部包括沿轴向贯穿形成有插接腔体的端子筒体以及同轴设置在所述插接腔体内的弹性端子,所述插接腔体至少在轴向且对应远离第一接线部的一端开口,所述端子筒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凸伸的限位凸台,所述弹性端子自所述插接腔体的开口端插入所述插接腔体,且所述弹性端子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凸台抵接或固定限位,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端子筒体的内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端子包括卷绕成型并沿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环、弹性环和第二连接环,所述弹性环上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切槽,所述弹性环的中部沿径向向内凸伸;
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均具有卷绕相接的周向第一端部和周向第二端部,所述周向第一端部形成有沿周向一体延伸的第一定位块以及沿轴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定位块旁侧的第一让位缺口,所述周向第二端部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块的位置处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定位块的第二让位缺口以及对应所述第一让位缺口的位置处沿轴向一体延伸形成有能够容置于所述第一让位缺口内的第二定位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包括沿周向设置在所述插接部外周面上的多个前向止位凸起,所述前向止位凸起自所述插接部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上对应所述第一后向止位部的位置处沿周向形成有内凹于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的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槽内形成有一沿径向贯穿所述插接部的固定槽;
所述第一后向止位部包括环设在所述安装环槽内并与所述固定槽卡接配合的止位环以及沿周向形成于止位环上的多个后向止位片,多个后向止位片远离第一前向止位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止位环上,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止位环的轴线方向倾斜;
所述止位环上对应所述固定槽的周向两槽壁的位置处均形成有沿径向向内弯折的倒钩,所述倒钩向内伸入所述固定槽并对应卡接于固定槽对应侧的槽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线部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插接部上的第一连接段以及沿轴向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插接部一端的第一线缆连接段;所述第一线缆连接段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的第一弧形连接片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弧形连接片两相对侧并沿切向延伸设置的第一线缆夹板,所述第一线缆连接段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接触凸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端子组件,包括连接母端子以及沿轴向插接至所述连接母端子内的连接公端子,所述连接母端子为如上所述的连接母端子,所述连接公端子包括沿轴向弹性插接于所述插接部内的对插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对插部远离插接部一端的第二接线部。
进一步的,所述对插部靠近第二接线部的一端沿轴向依次设置有距离第二接线部较近的第二前向止位部和距离第二接线部较远的第二后向止位部,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和第二后向止位部能够防止所述连接公端子装配到位后向前和向后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对插部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插段、锥形段和第二直插段,所述第二直插段与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
所述第二后向止位部包括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插段的外周面上且靠近锥形段一端的多个后向止位凸起,所述后向止位凸起自所述第一直插段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
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包括沿周向环设在所述第二直插段的外周面上的前向止位凸环,所述前向止位凸环自第二直插段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接线部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对插部上的第二连接段以及沿轴向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对插部一端的第二线缆连接段;所述第二线缆连接段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的第二弧形连接片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弧形连接片两相对侧并沿切向延伸设置的第二线缆夹板,所述第二线缆连接段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接触凸起。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母端子远离连接公端子的一端设置第一前向止位部和第二后向止位部,防止连接母端子在装配后向前或向后移位,以增加连接母端子的装配稳定性,在连接公端子远离母端子的一端设置第二前向止位部和第二后向止位部,防止连接公端子在装配后向前或向后移位,以增加连接公端子的装配稳定性,进而避免连接母端子和连接公端子在插拔过程中沿轴向受力后移位,进而确保连接母端子和连接公端子的连接稳定性。另,本实用新型采用与端子筒体分体式的弹性端子,弹性端子通过其两端部与端子筒体的内壁焊接固定,使得端子筒体和弹性端子能够分别成型后再进行装配,能够降低插接部的制造难度,进而降低生产和设计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连接母端子的剖视图。
图5为弹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后向止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公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如下:
连接母端子10、插接部11、插接腔体11a、安装环槽11b、固定槽11c、端子筒体111、燕尾槽111a、燕尾卡块111b、弹性端子112、第一连接环1121、弹性环1122、第二连接环1123、第一定位块1124、第一让位缺口1124a、第二定位块1125、第二让位缺口1125a、导电片1126、切槽1126a、限位凸台113、第一接线部12、第一连接段121、第一线缆连接段122、第一弧形连接片123、第一线缆夹板124、第一接触凸起125、第一前向止位部13、前向止位凸起131、第一后向止位部14、止位环141、后向止位片142、第一倒钩143、第二倒钩144;
连接公端子20、对插部21、第一直插段211、锥形段212、第二直插段213、第二接线部22、第二连接段221、第二线缆连接段222、第二弧形连接片223、第二线缆夹板224、第二接触凸起225、第二前向止位部23、前向止位凸环231、第二后向止位部24、后向止位凸起2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组件包括插接配合的连接母端子10和连接公端子20,所述连接公端子20的对应端沿轴向插接至连接母端子1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也可以称为插接方向。所述连接母端子10和连接公端子20分别连接线缆,以将光伏器件的正极和负极引出,以实现光伏器件的信号传输。
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连接母端子10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插接部11和第一接线部12,所述插接部11与所述连接公端子20的对应端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接线部12自所述插接部11远离连接公端子20的一端沿轴向一体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接线部12能够与连接有光伏器件的线缆连接,以通过第一接线部12和插接部11实现光伏器件与连接公端子20之间的信号传输。
所述插接部11包括沿轴向贯穿形成有插接腔体11a的端子筒体111以及同轴设置在所述插接腔体11a内的弹性端子112,所述连接公端子20的对应端能够插入所述端子筒体111的插接腔体11a内并与所述弹性端子112弹性接触,通过所述弹性端子112对连接公端子20的弹性挤压,能够增加连接母端子10与连接公端子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插接腔体11a至少在轴向且对应远离第一接线部12的一端开口,所述弹性端子112能够自所述插接腔体11a的开口端同轴插入所述端子筒体111内。具体的,在端子筒体11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凸伸的限位凸台113,所述弹性端子112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凸台113抵接或固定限位,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端子筒体111的内周面上,当弹性端子112自所述插接腔体11a的开口端插入所述插接腔体11a内时,弹性端子112的对应端在插入过程中逐渐靠近并最终抵于限位凸台113的对应端面上,以限制弹性端子112的轴向位置,使得连接公端子20在插入时能够与弹性端子112弹性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筒体111采用一平板状金属板件卷绕成筒状结构形成,在所述端子筒体111的接缝处的一端端面上沿周向内凹形成有燕尾槽111a,而另一端的端面上对应所述燕尾槽111a的位置处沿周向凸设有与燕尾槽111a匹配的燕尾卡块111b,以在端子筒体111卷绕成型后通过燕尾卡块111b卡在燕尾槽111a内来实现端子筒体111两端的稳定连接,避免端子筒体111在受到径向力时向外撑开。
请参考图5,所述弹性端子112包括卷绕成型并沿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环1121、弹性环1122和第二连接环1123。所述第一连接环1121和第二连接环1123的外径与所述端子筒体111的内径适配,且所述第一连接环1121和第二连接环1123的外周面焊接于所述端子筒体111的内周面上,以固定所述弹性端子112。
所述第一连接环1121和第二连接环1123的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在弹性环1122的轴向两端。所述第一连接环1121和第二连接环1123均具有周向第一端部和周向第二端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周向第一端部和周向第二端部分别为第一连接环1121和第二连接环1123卷绕成型后在周向上相接或相对的端部。所述周向第一端部形成有沿周向一体延伸的第一定位块1124以及沿轴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定位块1124旁侧的第一让位缺口1124a,所述周向第二端部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块1124的位置处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定位块1124的第二让位缺口1125a以及对应所述第一让位缺口1124a的位置处沿轴向一体延伸形成有能够容置于所述第一让位缺口1124a内的第二定位块1125;也即第一连接环1121和第二连接环1123的周向第一端部上的两第一定位块1124分别位于周向第二端部上对应的第二定位块1125的轴向外端,以在弹性端子112卷绕成型的时候能够通过第一定位块1124和第二定位块1125以及第一让位缺口1124a和第二让位缺口1125a的配合进行定位,以便弹性端子112的卷绕成型。
所述弹性环1122的中部沿径向向内凸伸,以便与连接公端子20的对应端弹性接触,实现连接母端子10与连接公端子20之间的导电。所述弹性环1122上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切槽1126a,使所述弹性环1122整体呈现出包括沿周向均匀连接在第一连接环1121与第二连接环1123之间的若干导电片1126,相邻两导电片1126之间通过一切槽1126a隔开。每一导电片1126均自两端向中部沿径向逐渐内凹,以形成直径由一端开始向中部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至另一端的腰型结构的弹性环1122,连接公端子20插入弹性端子112后,导电片1126产生弹性形变并获得沿径向向外的回弹力以压接在弹性公端子上,进而提高弹性端子112与连接公端子2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端子112采用卷绕成型的方式制得,所述第一让位缺口1124a、第二让位缺口1125a以及切槽1126a均可在弹性端子112卷绕成型之前预先采用冲压或切割的方式成型,从而能够降低直接采用管状或筒状端子成型的难度。
所述第一接线部12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插接部11上的第一连接段121以及沿轴向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121远离插接部11一端的第一线缆连接段122;所述第一连接段121的一端与所述插接部11(即端子筒体111)远离连接公端子20的一端连接,以实现端子筒体111与第一线缆连接段122之间的过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121优选设置为半圆弧结构。
所述第一线缆连接段122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段121连接的第一弧形连接片123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弧形连接片123两相对侧并沿切向延伸设置的第一线缆夹板124。所述第一弧形连接片123用于放置线缆,第一弧形连接片123优选采用半圆弧结构,第一线缆夹板124分别一体形成于该半圆形结构的第一弧形连接片123的两相对侧的直边上且向远离第一弧形连接片123的切线方向向外延伸设置,以从两侧包覆和收纳线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缆连接段122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接触凸起125,所述第一接触凸起125的表面能够与线缆接触,以增大线缆的外表面与第一线缆连接段12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线缆连接的稳定性。
请返回参考图3和图4,所述插接部11的外周面对应靠近所述第一接线部12的一端沿轴向形成有内凹于所述插接部11的外周面的安装环槽11b;所述安装环槽11b形成于所述端子筒体111上,所述安装环槽11b内形成有一沿径向贯穿插接部11(或端子筒体111)的固定槽11c,所述固定槽11c具有沿周向相对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
所述连接母端子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接部11上的第一前向止位部13和第一后向止位部14,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13和第一后向止位部14沿轴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插接部11上靠近第一接线部12的一端,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13距离所述第一接线部12较近而所述第一后向止位部14距离所述第一接线部12较远,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13和第一后向止位部14用于与设置在连接母端子10外的绝缘母座(图中未示出)内部的对应位置配合对连接母端子10进行止位,以避免连接母端子10在装配到位后因轴向受力而发生向前或向后移位。
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13一体设置在所述插接部11的端子筒体111上。具体的,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13包括沿周向设置在所述插接部11的端子筒体111的外周面上的多个前向止位凸起131,多个前向止位凸起131能够与绝缘母座的内壁配合实现连接母端子10的前向止位,避免连接母端子10在装配到位后向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向止位凸起131自所述插接部11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采用前向止位凸起131与端子筒体111一体式的结构,可取消前向止位凸起131的装配过程,节约装配时间以及增加前向止位凸起131与端子筒体1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避免反复受力前向止位凸起131与端子筒体111的连接位置发生断裂。
请参考图6,所述第一后向止位部14设置在所述安装环槽11b内并与所述固定槽11c卡接固定。具体的,所述第一后向止位部14包括环设在所述安装环槽11b内的止位环141以及沿周向形成于止位环141上的多个后向止位片1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向止位片142采用撕破成型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止位环141上,所述后向止位片142的一端一体连接于止位环141上,另一端向远离止位环141的轴向方向倾斜,多个后向止位片142能够与绝缘母座的内壁配合实现连接母端子10的后向止位,避免连接母端子10在装配到位后向后移动。为固定所述止位环141,在止位环141上对应所述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的位置处的两端部一体设置有沿径向向内弯折的第一倒钩143和第二倒钩144,当第一后向止位部14装配到位后,所述第一倒钩143和第二倒钩144伸入所述固定槽11c并与对应侧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卡接相抵,以固定第一后向止位部14,避免第一后向止位部14从安装环槽11b内脱落。
请参考图7,所述连接公端子20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对插部21和第二接线部22,所述对插部21沿轴向弹性插接于所述插接部11内,所述第二接线部22自所述对插部21远离插接部11的一端沿轴向一体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线部22能够与连接有光伏器件的线缆连接,以实现光伏器件与连接母端子10(或插接部11)之间的信号传输。
所述对插部21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插段211、锥形段212和第二直插段213。所述第一直插段211能够沿轴向插设在所述插接腔体11a内并与弹性端子112弹性接触,所述锥形段212的直径自与所述第一直插段211的连接位置处起逐渐增大至与第二直插段213的对应端适配并与第二直插段213相连,所述第二直插段213远离锥形段2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部2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插段211、锥形段212和第二直插段213如此设置的目的在于与绝缘公座(图中未示出)的内部结构相适配,以起到对连接公端子20定位或限位的目的;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插段211、锥形段212和第二直插段213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记载的结构,对于其他结构,其可根据绝缘公座的内部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同样,所述第二接线部22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对插部21上的第二连接段221以及沿轴向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221远离对插部21一端的第二线缆连接段222;所述第二连接段221的一端与对插部21(即第二直插段213)远离连接母端子10的一端相连,以实现第二直插段213与第二线缆连接段222之间的过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121优选设置为半圆弧结构。
所述第二线缆连接段222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段221连接的第二弧形连接片223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弧形连接片223两相对侧并沿切向延伸设置的第二线缆夹板224。所述第二弧形连接片223用于放置线缆,第二弧形连接片223优选采用半圆弧结构,第二线缆夹板224分别一体形成于该半圆形结构的第二弧形连接片223的两相对侧的直边上且向远离第二弧形连接片223的切线方向向外延伸设置,以从两侧包覆和收纳线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缆连接段222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接触凸起225,所述第二接触凸起225的表面能够与线缆接触,以增大线缆的外表面与第二线缆连接段22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线缆连接的稳定性。
所述连接公端子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对插部21上的第二前向止位部23和第二后向止位部24,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23和第二后向止位部24沿轴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对插部21上靠近第二接线部22的一端,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23距离所述第二接线部22较近而所述第二后向止位部24距离所述第二接线部22较远,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23和第二后向止位部24用于与设置在连接公端子20外的绝缘公座内部的对应位置配合对连接公端子20进行止位,以避免连接公端子20在装配到位后因轴向受力而发生向前或向后移位。
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23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直插段213上。具体的,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23包括沿周向环设在第二直插段213的外周面上的前向止位凸环231,所述前向止位凸环231能够与绝缘公座的内壁配合实现连接公端子20的前向止位,避免连接公端子20在装配到位后向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向止位凸环231自所述第二直插段213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
所述第二后向止位部24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插段211上。具体的,所述第二后向止位部24包括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插段211的外周面上的多个后向止位凸起241,多个后向止位凸起241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插段211靠近锥形段212的一端,多个后向止位凸起241能够与绝缘公座的内壁配合实现连接公端子20的后向止位,避免连接公端子20在装配到位后向后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向止位凸起241自所述第一直插段211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
本实施例中的前向止位凸环231和后向止位凸起241均与对插部21一体成型,如此能够取消前向止位凸环231和后向止位凸起241的装配过程,节约装配时间并增加前向止位凸环231和后向止位凸起241与对应的第二直插段213和第一直插段2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本实施例在具体实现时,所述前向止位凸环231和后向止位凸起241也可交换设置,及在第一直插段211上设置止位凸环而在第二直插段213上设置止位凸起或者在第一直插段211和第二直插段213上均设置止位凸环或均设置止位凸起也是可以的,如此同样能够实现连接公端子20的前向止位和后向止位。
本实用新型在成型时,对于连接母端子10的成型,首先,取一合适大小的第一板材,在第一板材的两端分别切割形成第一定位块1124、第二定位块1125、第一让位缺口1124a和第二让位缺口1125a以及在中部冲压形成若干平行的切槽1126a后将第一板材卷绕呈筒状,卷绕后,两端的第一定位块1124分别容置在对应端的第二让位缺口1125a内而第二定位块1125分别容置在对应端的第一让位缺口1124a内;然后,取另一合适大小的第二板材,在第二板材的一端冲压形成限位凸台113,另一端采用切割成型或撕破成型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接线部12,并在中部且靠近第一接线部12的位置处冲压形成安装环槽11b和固定槽11c,以及在安装环槽11b靠近第一接线部12的一侧冲压多个前向止位凸起131后,将第二板材卷绕形成筒状的端子筒体111;接着,取又一合适大小的第三板材,沿第三板材的长度方向撕破成型多个后向止位片142,将第三板材卷绕至安装环槽11b内,再将第三板材的两端向内弯折至固定槽11c内;最后,将弹性端子112插入端子筒体111内并与限位凸台113相抵后焊接固定,完成连接母端子10的成型。
对于连接公端子20的成型,首先,取一合适大小的第四板材,在第四板材的一端采用切割成型或撕破成型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接线部12;然后,将第四板材卷绕呈筒状后,沿轴向拉伸或冲压或挤压形成第一直插段211、锥形段212和第二直插段213;最后,分别在第一直插段211和第二直插段213上冲压形成后向止位凸起241和前向止位凸环231,完成连接公端子20的成型。

Claims (10)

1.一种连接母端子,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插接部和第一接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靠近第一接线部的一端沿轴向依次设置有距离第一接线部较近的第一前向止位部和距离第一接线部较远的第一后向止位部,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和第一后向止位部能够防止所述连接母端子装配到位后向前和向后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包括沿轴向贯穿形成有插接腔体的端子筒体以及同轴设置在所述插接腔体内的弹性端子,所述插接腔体至少在轴向且对应远离第一接线部的一端开口,所述端子筒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凸伸的限位凸台,所述弹性端子自所述插接腔体的开口端插入所述插接腔体,且所述弹性端子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凸台抵接或固定限位,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端子筒体的内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端子包括卷绕成型并沿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环、弹性环和第二连接环,所述弹性环上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切槽,所述弹性环的中部沿径向向内凸伸;
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均具有卷绕相接的周向第一端部和周向第二端部,所述周向第一端部形成有沿周向一体延伸的第一定位块以及沿轴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定位块旁侧的第一让位缺口,所述周向第二端部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块的位置处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定位块的第二让位缺口以及对应所述第一让位缺口的位置处沿轴向一体延伸形成有能够容置于所述第一让位缺口内的第二定位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向止位部包括沿周向设置在所述插接部外周面上的多个前向止位凸起,所述前向止位凸起自所述插接部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上对应所述第一后向止位部的位置处沿周向形成有内凹于所述插接部的外周面的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槽内形成有一沿径向贯穿所述插接部的固定槽;
所述第一后向止位部包括环设在所述安装环槽内并与所述固定槽卡接配合的止位环以及沿周向形成于止位环上的多个后向止位片,多个后向止位片远离第一前向止位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止位环上,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止位环的轴线方向倾斜;
所述止位环上对应所述固定槽的周向两槽壁的位置处均形成有沿径向向内弯折的倒钩,所述倒钩向内伸入所述固定槽并对应卡接于固定槽对应侧的槽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部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插接部上的第一连接段以及沿轴向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插接部一端的第一线缆连接段;所述第一线缆连接段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的第一弧形连接片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弧形连接片两相对侧并沿切向延伸设置的第一线缆夹板,所述第一线缆连接段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接触凸起。
7.一种连接端子组件,包括连接母端子以及沿轴向插接至所述连接母端子内的连接公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母端子为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母端子,所述连接公端子包括沿轴向弹性插接于所述插接部内的对插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对插部远离插接部一端的第二接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插部靠近第二接线部的一端沿轴向依次设置有距离第二接线部较近的第二前向止位部和距离第二接线部较远的第二后向止位部,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和第二后向止位部能够防止所述连接公端子装配到位后向前和向后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插部包括沿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直插段、锥形段和第二直插段,所述第二直插段与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
所述第二后向止位部包括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插段的外周面上且靠近锥形段一端的多个后向止位凸起,所述后向止位凸起自所述第一直插段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
所述第二前向止位部包括沿周向环设在所述第二直插段的外周面上的前向止位凸环,所述前向止位凸环自第二直插段的内部沿径向一体向外冲压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部包括一体设置在所述对插部上的第二连接段以及沿轴向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对插部一端的第二线缆连接段;所述第二线缆连接段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的第二弧形连接片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弧形连接片两相对侧并沿切向延伸设置的第二线缆夹板,所述第二线缆连接段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接触凸起。
CN202320858099.3U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Active CN2192866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58099.3U CN219286698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58099.3U CN219286698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6698U true CN219286698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13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58099.3U Active CN219286698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66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0149B1 (en)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a two-wire cable to a coaxial connector
US8636551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embedded wiring
WO2015002111A1 (ja) メス端子アセンブリ
JP2012508949A (ja) プッシュプルコネクタ
CN102136653A (zh) 连接器
WO2012048254A2 (en) Connector contact for tubular center conductor
CN218513727U (zh) 一种插孔及使用该插孔的连接器
JP2019153401A (ja) 接続端子
CN219246977U (zh) 一种光伏连接器母端
WO2024094201A1 (zh) 一种连接器的外导体组件及连接器
CN218997143U (zh) 一种新能源快充电连接器及卡簧端子
CN219286698U (zh)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EP2957001B1 (en) Assembly of a connection cable and a connecting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WO2010044802A1 (en) Push on terminal assembly
CN211829287U (zh) 插套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9040783U (zh) 一种外导体接触元件
CN212934914U (zh) 一种充电枪冲压端子
CN212304093U (zh) 高压连接器
CN110011142B (zh) 同轴连接器及制造同轴连接器的外接触件的方法
CN218887665U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
CN111864479A (zh) 高压连接器
CN220797180U (zh) 一种具有可变插槽的排针组件及连接器
CN220544389U (zh) 一种直流连接器
CN219498260U (zh) 电连接器
JP7232416B2 (ja) 雌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