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7665U - 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87665U CN218887665U CN202320175050.8U CN202320175050U CN218887665U CN 218887665 U CN218887665 U CN 218887665U CN 202320175050 U CN202320175050 U CN 202320175050U CN 218887665 U CN218887665 U CN 2188876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 clamping
- outer sleeve
- terminal
- offset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包括端子本体以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本体外侧的外套筒,所述端子本体的一端内凹且用于连接公端子的弹性插接部,所述外套筒上对应所述弹性插接部的位置处形成有内凹且与所述弹性插接部弹性接触的弹性夹持部,所述弹性插接部和弹性夹持部于受力时均能够向外张开且于失力后均能够向内回位;通过弹性插接部与弹性夹持部的弹性配合,能够稳定夹持公端子并能够限制弹性插接部的扩张范围,从而提高母端子与公端子间的夹持稳定性,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的提高,电连接器作为连接外接电源与充电电池之间的纽带,对影响整车性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整车性能要求的提升及使用环境的拓展,对连接器的连接性能要求日益升高。
连接器通常包括插接配合的母端子和公端子,其中母端子设有供公端子插入的插接口以及形成于插接口内能够与公端子实现弹性接触的导电片,在公端子的插拔过程中,导电片依靠其自身的弹力实现与公端子的弹性接触或回位,进而实现母端子与公端子之间的电气通断。现有的导电片通常采用单层的金属片弯曲形成开口环状结构,使得母端子与公端子在连接过程中,常出现弹力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当导电片的弹力过大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疲劳屈服而失去弹性,使得公端子容易从插接口中脱落,但若当导电片的弹力过小时,也会导致公端子容易从插接口中脱落。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电力传输过程中线缆输出的电流较大,由此对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因此,亟需提出一种连接可靠性高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的公端子和母端子的连接可靠性不高、容易脱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母端子,包括端子本体以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本体外侧的外套筒,所述端子本体的一端内凹且用于连接公端子的弹性插接部,所述外套筒上对应所述弹性插接部的位置处形成有内凹且与所述弹性插接部弹性接触的弹性夹持部,所述弹性插接部和弹性夹持部于受力时均能够向外张开且于失力后均能够向内回位。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插接部包括一固定所述外套筒的固定环以及多个沿所述固定环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弹性插接片,所述弹性插接片的里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环上,所述弹性插接片的外端向远离所述固定环方向延伸;所述弹性插接片的外端内凹形成有一与所述弹性夹持部弹性接触的第一凹弧部。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插接片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插接偏移段和第二插接偏移段,所述第一插接偏移段的一端与固定环连接,另一端自与固定环的连接处渐向靠近所述端子本体的轴线方向偏移并与第二插接偏移段连接,所述第二插接偏移段远离第一插接偏移段的一端自与第一插接偏移段的连接处渐向远离所述端子本体的轴线方向偏移形成所述第一凹弧部。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筒上对应于所述弹性插接部的位置处间隔形成有多个沿外套筒的周向设置让位槽;
所述弹性夹持部包括一一对应形成于所述让位槽内的弹性夹持片,所述弹性夹持片的里端与所述外套筒的对应位置连接,所述弹性夹持片的外端向远离与所述外套筒连接处的方向延伸;所述弹性夹持片的外端内凹形成有一与所述第一凹弧部弹性接触的第二凹弧部。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夹持片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夹持偏移段和第二夹持偏移段,所述第一夹持偏移段的一端与外套筒连接,另一端自与外套筒的连接处渐向靠近所述外套筒的轴线方向偏移并与第二夹持偏移段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偏移段远离第一夹持偏移段的一端自与第一夹持偏移段的连接处渐向远离所述外套筒的轴线方向偏移形成所述第二凹弧部。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筒对应所述弹性插接片的外端形成有多个朝向外套筒内部弯折且沿外套筒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弯折部,所述弹性插接片的外端位于所述弯折部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内。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环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安装槽,所述外套筒上对应所述安装槽的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安装槽配合固定外套筒的卡装部;
所述安装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且所述第一槽壁的中心线延长线与第二槽壁的中心线延长线相交,所述卡装部包括与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对应设置在所述外套筒上并朝向所述外套筒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卡装块和第二卡装块,所述第一卡装块和第二卡装块向内伸入所述安装槽并对应卡装抵接在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环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限位孔,所述外套筒上对应所述限位孔的位置处向内凹设有与所述限位孔配合限位的限位凸部。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本体上远离所述弹性插接部的一端形成有用于连接线缆的线缆连接部,所述线缆连接部包括一与所述弹性插接部导电连接的导电环、一形成于所述导电环远离所述弹性插接部一端且与所述导电环同轴设置的弧形连接片以及形成于所述弧形连接片两相对侧并向外延伸设置的线缆夹板;
所述端子本体和外套筒均采用金属材料冲压制成,且制成所述外套筒的金属材料硬度大于制成所述端子本体的金属材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插接配合的母端子和公端子,所述母端子为如上所述的母端子,所述公端子可拆卸插接于所述母端子内且与所述母端子的弹性插接部弹性接触。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端子本体上设置由多个具有内凹结构弹性插接片合围形成的弹性插接部,连接器的公端子插入时,其外侧壁能够与弹性插接片上的第一凹弧部弹性接触并向外挤压弹性插接片,弹性片在其弹性作用下反向压紧公端子,以实现连接器的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另,通过在外套筒上设置具有第二凹弧部且与弹性插接片配合的弹性夹持片,能够在公端子向外挤压弹性插接片时,增加弹性插接片的弹性,确保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弹性夹持片的第二凹弧部与弹性插接片的第一凹弧部在自然状态下具有一定的间隙,使得当弹性插接片在向外扩张一定程度后方可与第二凹弧部实现弹性接触,以避免弹力过大使得公端子插拔困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母端子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母端子的截面图。
图3为端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5为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端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如下:
端子本体1、第一避空间隙1a、外套筒2、让位槽2a、限位凸部21、弹性插接部3、固定环31、安装槽31a、限位孔31b、第一槽壁311、第二槽壁312、抵接凸台313、第三槽壁314、第四槽壁315、弹性插接片32、第一凹弧部32a、第二避空间隙32b、第一插接偏移段321、第二插接偏移段322、线缆连接部4、导电环41、弧形连接片42、线缆夹板43、弹性夹持部5、弹性夹持片51、第二凹部51a、第一夹持偏移段511、第二夹持偏移段512、弯折部6、容置空间6a、卡装部7、第一卡装块71、第二卡装块72、第三卡装块73、第四卡装块74、绝缘部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母端子包括端子本体1以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本体1外侧的外套筒2。所述端子本体1的一端形成有内凹且用于连接公端子的弹性插接部3,另一端(即远离弹性插接部3的一端)形成有用于连接线缆的线缆连接部4,从而当公端子插接至弹性插接部3内时,能够实现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的大电流传输;所述外套筒2上对应所述弹性插接部3的位置处形成有内凹且能够与弹性插接部3弹性接触的弹性夹持部5,以便于增加弹性插接部3的对公端子的夹持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1及外套筒2优选为圆筒形,所述弹性插接部3及弹性夹持部5优选为与端子本体1或外套筒2同轴设置的圆环状结构;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1及外套筒2根据连接器的使用场景不同,也可以是诸如矩形、椭圆形等结构,而对应的弹性插接部3及弹性夹持部5的形状则随端子本体1及外套筒2适应性调整为在矩形或椭圆形结构的端子本体1及外套筒2的四周环绕设置的环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本体1和外套筒2均采用金属材料冲压制成,且制成所述外套筒2的金属材料硬度大于制成所述端子本体1的金属材料。具体的,所述端子本体1优选采用具有导电性能的铜合金材料冲压而成,以在端子本体1上冲压形成弹性插接部3;所述外套筒2优选采用不锈钢材料冲压而成,以在外套筒2上对应弹性插接部3的位置处冲压形成弹性夹持部5;并且,弹性插接部3的硬度小于弹性夹持部5的硬度,使得弹性插接部3在向外扩张接触到弹性夹持部5时,能够叠加上弹性夹持部5的弹力共同作用在公端子上,使公端子的夹持更加稳定。可理解的,所述端子本体1的材料不限于采用铜合金材料,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具有导电性能的金属材料,所述外套筒2的材料也不限于采用不锈钢材料,也可以采用其他硬度大于端子本体1的材料制成。
由于所述端子本体1和外套筒2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使得冲压形成的弹性插接部3和弹性夹持部5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即所述弹性插接部3和弹性夹持部5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时均能够向外张开且在该外力消失后均能够向内自动回位,进而实现与公端子的连接及断开;具体实现时,当公端子插入弹性插接部3时,公端子的外壁与内凹的弹性插接部3的内壁接触并向外挤压弹性插接部3使弹性插接部3向外张开,当弹性插接部3张开至一定程度后,弹性插接部3的外壁能够继续与弹性夹持部5的内壁接触并向外进一步挤压弹性夹持部5使弹性夹持部5也同步向外张开,以叠加弹性插接部3和弹性夹持部5的弹力共同实现对公端子的夹持,确保对公端子的稳定夹持,实现公端子与母端子间稳定的电连接;同时,弹性插接部3与弹性夹持部5在自然状态下为非接触状态,二者之间具有一第一避空间隙1a,使得弹性插接部3在张开一定程度后弹性夹持部5才共同作用于公端子的夹持,如此,既可以避免单一的弹性插接部3的弹力不够导致公端子夹持不牢,又可以限制弹性插接部3的张开范围,避免其张开过大导致弹性插接部3疲劳屈服而弹力失效,还可以避免一开始即叠加弹性插接部3和弹性夹持部5的弹力使得弹力过大导致公端子不易插入,从而提高对公端子夹持的稳定性,并方便公端子的插拔。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弹性插接部3包括一固定环31以及多个沿所述固定环3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弹性插接片32,所述固定环31用于定位并固定外套筒2,所述弹性插接片32一体成型于固定环31的一端,固定环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线缆连接部4;所述弹性插接片32能够与公端子接触以实现对公端子的夹持。
所述固定环3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安装槽31a,所述安装槽31a用于与外套筒2的对应位置卡装配合以将外套筒2固定套设在所述端子本体1外。具体的,所述安装槽31a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311和第二槽壁312,且所述第一槽壁311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第二槽壁312的中心线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使所述安装槽31a大致呈梯形结构,当外套筒2固定之后,该梯形结构能够同时从端子本体1的轴向、径向及周向固定外套筒2,避免端子本体1与外套筒2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环31上设置有一个安装槽31a,实现外套筒2固定的同时能够简化固定环31的生产工艺;可理解的,所述安装槽31a的数量不局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其他个数等。
在本实施例中,为增加第一槽壁311和第二槽壁312与外套筒2之间的抵接强度,在所述第一槽壁311和第二槽壁312上朝向二者的相对侧凸设有抵接凸台313,所述抵接凸台313与外套筒2的对应位置卡装抵接。
所述弹性插接片32的里端连接于固定环31上,弹性插接片32的外端为自由端并朝向远离固定环31的方向延伸,在弹性插接片32的自由端(即外端)向内凹陷形成有一能够与弹性夹持部5弹性接触的第一凹弧部32a,当公端子插入时,能够与该第一凹弧部32a向内凹陷的部分接触,以实现公端子与母端子间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两相邻的弹性插接片32之间形成有一第二避空间隙32b,以形成弹性插接片32与第二避空间隙32b相互间隔设置的弹性插接部3,以避免各弹性插接片32在张开时形成干涉,确保各弹性插接片32能够顺利向外张开。
所述弹性插接片3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插接偏移段321和第二插接偏移段322,所述第一插接偏移段321和第二插接偏移段322在二者连接的一端朝向端子本体1的轴线方向偏移,以形成朝向端子本体1内部凹陷的第一凹弧部32a。具体而言,第一插接偏移段321的一端与固定环31连接,另一端自其与固定环31的连接处渐向靠近端子本体1的轴线方向偏移(即向内偏移)并与第二插接偏移段322连接,而第二插接偏移段322远离第一插接偏移段321的一端自其与第一插接偏移段321的连接处渐向远离端子本体1的轴线方向偏移(即向外偏移),以在第一插接偏移段321和第二插接偏移段322的连接处内凹形成大致呈“V”型结构的第一凹弧部32a。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外套筒2上对应于所述弹性插接部3的位置处间隔形成有多个沿外套筒2的周向设置让位槽2a,所述弹性夹持部5包括一一对应形成于所述让位槽2a内的弹性夹持片51,所述让位槽2a能够在弹性夹持片51向外张开或向内回位时对弹性夹持片51进行让位,以便弹性夹持片51能够顺利张开或回位。所述弹性夹持片51与弹性插接片32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避空间隙1a,一方面能够巩固弹性插接片32的弹力,另一方面能够限制弹性插接片32的张开范围,从而确保弹性插接片32与公端子接触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夹持片51的数量不必与所述弹性插接片32的数量一一对应,其可以多于、等于或少于弹性插接片32的数量,只需其满足沿外套筒周向设置且在弹性插接片32向外扩张时,弹性插接片32的外壁至少部分能够与弹性夹持片51的内壁弹性接触即可。
所述弹性夹持片51的里端与所述外套筒2的对应位置连接,弹性夹持片51的外端为自由端并朝向远离其与所述外套筒2连接处的方向延伸,在弹性夹持片51的自由端(即外端)向内凹陷形成有一能够与弹性插接片32上的第一凹弧部32a弹性接触的第二凹弧部51a,当公端子向外挤压弹性插接片32使得弹性插接片32向外扩张至一定范围时,第二凹弧部51a向内凹陷的部分能够与第一凹弧部32a的对应位置接触,以叠加弹性夹持片51的弹力的同时限制弹性插接片32的扩张范围,在对公端子稳定夹持的同时避免弹性插接片32张开过大导致疲劳屈服。
所述弹性夹持片5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夹持偏移段511和第二夹持偏移段512,所述第一夹持偏移段511和第二夹持偏移段512在二者的连接的一端朝向外套筒2的轴线方向偏移,以形成朝向外套筒2内部凹陷的第二凹弧部51a。具体而言,第一夹持偏移段511的一端与外套筒2连接,另一端自与外套筒2的连接处渐向靠近外套筒2的轴线方向偏移(即向内偏移)并与第二夹持偏移段512连接,而第二夹持偏移段512远离第一夹持偏移段511的一端自与第一夹持偏移段511的连接处渐向远离外套筒2的轴线方向偏移(即向外偏移),以在第一夹持偏移段511和第二夹持偏移段512的连接处内凹形成大致呈“V”型结构的第二凹弧部51a。
所述外套筒2对应所述弹性插接片32的外端的一端(即外套筒2上远离线缆连接部4的一端)形成有多个朝向外套筒2内部弯折的弯折部6,多个弯折部6沿外套筒2的周向间隔分布,由此,在外套筒2的端部能够形成一朝向弹性插接片32开口的容置空间6a,从而使得外套筒2在安装后,弹性插接片32的外端能够伸入所述弯折部6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6a内,以对弹性插接片32的端部起到保护作用。
所述外套筒2上对应所述安装槽31a的位置处还形成有与所述安装槽31a配合固定外套筒2的卡装部7;安装时,所述卡装部7能够伸入所述安装槽31a内并与安装槽31a卡装配合以将外套筒2固定在端子本体1上。具体的,所述卡装部7包括与第一槽壁311和第二槽壁312对应设置在所述外套筒2上并朝向所述外套筒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卡装块71和第二卡装块72,同样,所述第一卡装块71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第二卡装块72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也相交于一点且所述第一卡装块71的中心线的延长线和第二卡装块72的中心线的延长线分别平行于对应侧得第一槽壁311和第二槽壁312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使得第一卡装块71和第二卡装块72向内伸入所述安装槽31a时,第一卡装块71和第二卡装块72能够卡装抵接在对应侧的第一槽壁311和第二槽壁312的抵接凸台313上,实现外套筒2与端子本体1的固定,避免外套筒2从端子本体1上脱落。
所述线缆连接部4包括一与所述弹性插接部3导电连接的导电环41、一形成于所述导电环41远离所述弹性插接部3一端的弧形连接片42以及形成于所述弧形连接片42两相对侧并向外延伸设置的线缆夹板43。所述导电环41起到连接弹性插接部3(也即固定环31)与弧形连接片42的作用,以实现公端子与连接与线缆连接部4上的线缆电连接;所述弧形连接片42用于放置线缆,所述弧形连接片42优选采用呈与导电环41同轴设置的半圆形结构,线缆夹板43分别形成于该半圆形结构的两相对侧的直边上且向远离弧形连接片42的方向向外延伸设置,以从两侧包覆住线缆,以实现对线缆与线缆连接部4的固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母端子还包括包覆于所述导电环41外的绝缘部8,所述绝缘部8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包覆于导电环41外,一方面用于导电环41的绝缘,另一方面用于阻挡线缆向内伸入固定环31内,如此,能够将弹性固定环31与弧形连接片42从物理上进行隔离,防止线缆伸入固定环31内部。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固定环3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限位孔31b,用于对外套筒2进行限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31b为一贯穿端子本体1的通孔,且在所述固定环31的顶部设置有一个限位孔31b;可理解的,所述限位孔31b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盲孔、盲槽或者通槽等;同时,所述限位孔31b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在固定环31上设置两个、三个甚至多于三个的其他数量的限位孔31b,所述限位孔31b的设置位置也不限于设置在固定环31的顶部,也可以是设置在固定环31的侧面或者固定环31的底部等,并且当设置有多个限位孔31b时,也可以将多个限位孔31b沿固定环31的周向均匀布置。对应的,在外套筒2上对应所述限位孔31b的位置处向内凹设有与所述限位孔31b配合限位的限位凸部21,所述限位凸部21能够朝向并进入限位孔31b内,以进一步防止端子本体1与外套筒2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部21采用冲压成型方式制得;可理解的,所述限位凸部21也可以是采用注塑成型或者焊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外套筒2内壁上的凸台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包括插接配合的母端子和公端子,所述母端子为如上所述的母端子,所述公端子可拆卸插接于所述母端子内且与所述母端子的弹性插接部3弹性接触。当然,所述连接器还包括除母端子和公端子之外的诸如外壳、端子座及线缆等结构,所述外壳、端子座体及线缆结构均可采用现有结构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的母端子,通过设置能够弹性接触的弹性插接片32和弹性夹持片51,通过弹性插接片32的受力向外扩张,实现对公端子的夹持,进而实现公端子与母端子的连接;并且,在弹性插接片32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弹性夹持片51能够叠加弹力作用于公端子上,使得公端子的连接更加稳定,避免公端子脱落,同时,弹性夹持片51还能够对弹性插接片32的扩张范围进行限制,避免弹性插接片32张开过大导致其疲劳失效,可有效提高弹性插接片32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公端子的连接稳定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实施例2
如图7和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母端子包括与实施例1的母端子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端子本体1和外套筒2。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的安装槽31a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槽壁314和第四槽壁315,且所述第三槽壁314和第四槽壁315相互平行,使所述安装槽31a大致呈矩形结构,当外套筒2固定之后,该矩形结构能够同时从端子本体1的轴向、径向及周向固定外套筒2,避免端子本体1与外套筒2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对应的,所述卡装部7包括与第三槽壁314和第四槽壁315对应设置在所述外套筒2上并朝向所述外套筒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卡装块73和第四卡装块74,同样,所述第三卡装块73与第四卡装块74也相互平行,使得第三卡装块73和第四卡装块74向内伸入所述安装槽31a时,第三卡装块73和第四卡装块74能够卡装抵接在对应侧的第三槽壁314和第四槽壁315上,实现外套筒2与端子本体1的固定,避免外套筒2从端子本体1上脱落。
本实施例的母端子,通过将第三槽壁314和第四槽壁315相互平行布置,有利于端子本体1及外套筒2在冲压过程中的开模及冲压精度,并能够方便端子本体1与外套筒2的组装。
Claims (10)
1.一种母端子,包括端子本体以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本体外侧的外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的一端内凹且用于连接公端子的弹性插接部,所述外套筒上对应所述弹性插接部的位置处形成有内凹且与所述弹性插接部弹性接触的弹性夹持部,所述弹性插接部和弹性夹持部于受力时均能够向外张开且于失力后均能够向内回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插接部包括一固定所述外套筒的固定环以及多个沿所述固定环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弹性插接片,所述弹性插接片的里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环上,所述弹性插接片的外端向远离所述固定环方向延伸;所述弹性插接片的外端内凹形成有一与所述弹性夹持部弹性接触的第一凹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插接片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插接偏移段和第二插接偏移段,所述第一插接偏移段的一端与固定环连接,另一端自与固定环的连接处渐向靠近所述端子本体的轴线方向偏移并与第二插接偏移段连接,所述第二插接偏移段远离第一插接偏移段的一端自与第一插接偏移段的连接处渐向远离所述端子本体的轴线方向偏移形成所述第一凹弧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上对应于所述弹性插接部的位置处间隔形成有多个沿外套筒的周向设置让位槽;
所述弹性夹持部包括一一对应形成于所述让位槽内的弹性夹持片,所述弹性夹持片的里端与所述外套筒的对应位置连接,所述弹性夹持片的外端向远离与所述外套筒连接处的方向延伸;所述弹性夹持片的外端内凹形成有一与所述第一凹弧部弹性接触的第二凹弧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持片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夹持偏移段和第二夹持偏移段,所述第一夹持偏移段的一端与外套筒连接,另一端自与外套筒的连接处渐向靠近所述外套筒的轴线方向偏移并与第二夹持偏移段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偏移段远离第一夹持偏移段的一端自与第一夹持偏移段的连接处渐向远离所述外套筒的轴线方向偏移形成所述第二凹弧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对应所述弹性插接片的外端形成有多个朝向外套筒内部弯折且沿外套筒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弯折部,所述弹性插接片的外端位于所述弯折部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安装槽,所述外套筒上对应所述安装槽的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安装槽配合固定外套筒的卡装部;
所述安装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且所述第一槽壁的中心线延长线与第二槽壁的中心线延长线相交,所述卡装部包括与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对应设置在所述外套筒上并朝向所述外套筒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卡装块和第二卡装块,所述第一卡装块和第二卡装块向内伸入所述安装槽并对应卡装抵接在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限位孔,所述外套筒上对应所述限位孔的位置处向内凹设有与所述限位孔配合限位的限位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母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上远离所述弹性插接部的一端形成有用于连接线缆的线缆连接部,所述线缆连接部包括一与所述弹性插接部导电连接的导电环、一形成于所述导电环远离所述弹性插接部一端且与所述导电环同轴设置的弧形连接片以及形成于所述弧形连接片两相对侧并向外延伸设置的线缆夹板;
所述端子本体和外套筒均采用金属材料冲压制成,且制成所述外套筒的金属材料硬度大于制成所述端子本体的金属材料。
10.一种连接器,包括插接配合的母端子和公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子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母端子,所述公端子可拆卸插接于所述母端子内且与所述母端子的弹性插接部弹性接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75050.8U CN218887665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75050.8U CN218887665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87665U true CN218887665U (zh) | 2023-04-18 |
Family
ID=85950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75050.8U Active CN218887665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87665U (zh) |
-
2023
- 2023-01-17 CN CN202320175050.8U patent/CN2188876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147230A (en) | Two piece electrical female terminal | |
US5439387A (en) | Connector device | |
CA2291806C (en) | Improved two piece male pin terminal | |
JPH08213082A (ja) | 電気端子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 |
EP0616388B1 (en) | Connector terminal | |
CN218513727U (zh) | 一种插孔及使用该插孔的连接器 | |
CN110350345B (zh) |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组件 | |
CN218070243U (zh) | 弹性接触件和电连接器 | |
CN110957597B (zh) | 双簧片扁平大电流端子及其组装方法 | |
CN218997143U (zh) | 一种新能源快充电连接器及卡簧端子 | |
CN211829287U (zh) | 插套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8887665U (zh) | 一种连接器及其母端子 | |
CN218997141U (zh) | 一种便于生产的汽车连接器端子 | |
CN215418680U (zh) | 大电流快插连接器 | |
CN219040783U (zh) | 一种外导体接触元件 | |
CN114512842A (zh) | 充电枪端子组装结构 | |
CN207743428U (zh) | 金属簧片结构、端子结构及电连接器 | |
CN111092320A (zh) |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孔接触件 | |
CN219286698U (zh) | 一种连接母端子及连接端子组件 | |
CN221176716U (zh) | 一种端子、连接装置及车辆 | |
CN213753148U (zh) | 一种汽车接电连接器母端子以及接电连接器母端 | |
CN213520395U (zh) | 插针插套双鼓簧结构 | |
CN221632887U (zh) | 冠簧、连接器的母端以及连接器 | |
CN116598813B (zh) | 一种接触性能良好的光伏连接器 | |
US20230170637A1 (en) | Male termina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