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3531U -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3531U
CN219283531U CN202223611630.1U CN202223611630U CN219283531U CN 219283531 U CN219283531 U CN 219283531U CN 202223611630 U CN202223611630 U CN 202223611630U CN 219283531 U CN219283531 U CN 219283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ver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interface
negative electrode
purif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1163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万基
余勇
夏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1163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35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3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35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该净化集尘装置包括净化结构、支撑件和固定盖,净化结构套设在支撑件的外侧,固定盖盖设在净化结构的端部。固定盖上设置有第一旋转卡合部,支撑件上设置有与第一旋转卡合部匹配卡合的第二旋转卡合部,固定盖通过第一旋转卡合部与第二旋转卡合部的转动配合与支撑件可拆卸式连接,以将净化结构固定在固定盖与支撑件之间,这样当净化结构需要清洁时,通过将固定盖从支撑件上旋转即可实现两者的拆卸分离,从而可将套设在固定盖和支撑件之间的净化结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洁,拆卸方便,便于清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结构及具有该净化结构的净化集尘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器是一种对空气进行净化清洁的装置,空气净化器通常可以用于去除空气中的固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净化集尘装置包括净化结构,其是空气净化器的核心组件,其直接决定了空气净化器的性能。
然而,相关技术中,净化集尘装置中的净化结构拆卸不方便,不便于清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化集尘装置,包括净化结构、支撑件和固定盖;
所述净化结构套设在所述支撑件的外侧,所述固定盖盖设在所述净化结构的端部;
所述固定盖上设置有第一旋转卡合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匹配卡合的第二旋转卡合部,所述固定盖通过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与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的转动配合与所述支撑件可拆卸式连接,以将所述净化结构固定在所述固定盖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集尘装置,通过在固定盖上设置第一旋转卡合部,在用于套设净化结构的支撑件上设置第二旋转卡合部,使得固定盖通过第一旋转卡合部与第二旋转卡合部的转动配合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件上,这样当净化结构需要清洁时,通过将固定盖从支撑件上旋转即可实现两者的拆卸分离,从而可将套设在固定盖和支撑件之间的净化结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洁,拆卸方便,便于清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结构及具有该净化结构的净化集尘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的其中一者为卡槽,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的其中另一者为可旋入所述卡槽中并与所述卡槽匹配卡合的卡凸。
通过这样设置,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连接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卡槽包括相连通的进入段和卡合段,在沿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旋转卡合的方向上,所述卡合段位于所述进入段的下游侧,以使所述卡凸可经所述进入段进入至所述卡合段,并与所述卡合段匹配卡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沿第一旋转卡合部和第二旋转卡合部旋转卡合的方向上,通过依次设置进入段和卡合段,这样卡凸与卡槽旋转卡合时,卡凸先经进入段进入,然后再旋转移动至卡合段,实现卡凸与卡合段的匹配卡接,从而实现固定盖与支撑件的旋转卡合,结构简单,连接强度高。同时,由于卡合段位于进入段的下游侧,因此,在无转动外力的作用下,卡凸不容易从卡合段脱离,进一步增强了固定盖和支撑件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了净化集尘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固定盖从支撑件上松动或脱离的现象发生,便于净化集尘的有效运行。
可选的,所述进入段的入口的靠近所述卡合段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卡凸进行导向的第一导向斜面,在所述卡凸进入至所述进入段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向斜面朝向靠近所述卡合段的方向倾斜延伸。
通过在进入段和卡合段之间设置第一导向斜面,第一导向斜面可使卡凸在进入段和卡合段之间顺利的来回移动,从而使卡凸可快速顺畅地与卡合段匹配卡合或脱离卡合,切换自如,旋转卡接效率高,进而便于固定盖与支撑件的旋转卡合或脱离卡合,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对净化结构进行清洁。
可选的,所述卡凸的靠近所述卡合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在沿所述卡凸进入至所述进入段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向斜面朝向靠近所述卡合段的方向倾斜延伸。
通过在卡凸的靠近卡合段的一端设置第二导向斜面,第二导向斜面可进一步使卡凸在进入段和卡合段之间顺利的来回移动,使卡凸可快速地与卡合段匹配卡合或脱离卡合,切换自如,旋转卡接效率高,从而便于固定盖与支撑件的旋转卡合或脱离卡合,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对净化结构进行清洁。
可选的,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沿所述固定盖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沿所述支撑件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与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一一对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彼此配合实现旋转卡接的第一旋转卡合部和第二旋转卡合部,进一步地增强了固定盖和支撑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安装和拆卸方便。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固定盖和支撑件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了净化集尘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固定盖从支撑件上松动或脱离的现象发生,便于净化集尘的有效运行。
可选的,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与所述固定盖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将第一旋转卡合部一体成型在固定盖上,整体性好,结构强度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固定盖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与所述支撑件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将第二旋转卡合部一体成型在支撑件上,整体性好,结构强度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撑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固定盖为环形固定盖,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固定盖的内壁上;
和/或,所述支撑件包括中空的支撑筒,所述净化结构的至少部分套设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壁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环形固定盖,并将第一旋转卡合部设置在环形固定盖的内壁上,一方面,第一旋转卡合部不额外占用固定盖外围空间,空间利用率高;另一方面,将固定盖从支撑件上拆卸分离时,第一旋转卡合部不会显露在固定盖的外侧,从而对第一旋转卡合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通过设置中空的支撑筒,将净化结构套设在中空的支撑筒的外侧,一方面,方便净化结构的安装和拆卸;另一方面,便于固定盖的旋转固定和旋转打开,从而方便拆卸固定盖以清洁净化结构。同时,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前提下,有助于轻量化设计。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中空的支撑筒,所述净化结构套设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且支撑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支撑筒的筒壁上开设有通风孔,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壁的顶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支撑件设置为底座和中空的支撑筒,并在支撑筒的筒壁上开设通风孔,净化结构套设在支撑筒的外侧,一方面,气流可经支撑筒上的通风孔进入到其内部的中空结构内,使得支撑筒在实现支撑连接净化结构的基础上,还可利用其自身结构作为气流通道,提高了净化结构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升净化效果;另一方面,在支撑筒上开设通风孔,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了轻量化设计。
可选的,所述固定盖的背离所述净化结构的一面上设置有旋转方向指示标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固定盖上设置旋转方向指示标识,便于将固定盖从支撑件上旋转卡合或脱离卡合,安装和拆卸效率高,便于将净化结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洁。
可选的,所述固定盖上设置有握持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固定盖上设置握持部,这样通过旋转握持部就可以实现固定盖在支撑件上的旋转卡合或脱离卡合,安装拆卸方便,更加便于将净化结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洁。
可选的,所述固定盖为环形固定盖,所述握持部设置在所述固定盖的内环空间中;
所述握持部的背离所述净化结构的一面与所述固定盖的背离所述净化结构的一面平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握持部设置在环形固定盖的内环空间中,一方面,布局合理,空间利用率高。另一方面,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便于握持,旋转省时省力,方便固定盖从支撑件上旋转打开或旋转锁止。
通过将握持部的背离净化结构的一面设置为与固定盖的背离净化结构的一面平齐,不仅美观性好,而且在沿固定盖至支撑件的方向上,握持部至少可利用固定盖的空间进行布局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高。
可选的,所述握持部与所述固定盖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这样设置,握持部可与固定盖形成为一个整体结构,美观性好,结构强度高。
可选的,所述净化结构包括电极片组;
所述电极片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电极片,多个所述电极片套设在所述支撑件的外侧,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的其中一者为正电极片,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的其中另一者为负电极片,且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之间具有绝缘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多个电极片沿净化集尘装置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从而在不改变净化结构的外轮廓尺寸的情况下,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化结构可以设置较多的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即沿净化集尘装置的高度方向可以分布较多的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通过增加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的设置数量,从而可以使得较多的正电极片共同用于吸附净化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进而有效提升净化效果。
可选的,所述净化结构还包括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所述正电极接口与所述正电极片接触导通,所述负电极接口与所述负电极片接触导通;
所述净化结构还包括插头座,所述插头座位于所述电极片组的旁侧,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插头座上,所述插头座与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集成在净化结构的插头座上,实现模块化管理,这样通过插头座的可拆卸连接,就可以实现集成在插头座上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与对应的电极片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具体使用时,若需要对净化结构进行清洁,只需将插头座拆卸下来,就同时实现了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与对应的电极片之间的安全分离,便于清洁。
可选的,所述插头座为一个,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均设置在所述插头座上;
或者,所述插头座为两个,两个所述插头座沿所述电极片组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正电极接口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插头座上,所述负电极接口设置在其中另一个所述插头座上。
通过将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集成在同一个插头座上,通过该插头座的安装和拆卸,可以同时实现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与电极片组之间安装和拆卸,即,通过该插头座的安装,可以同时实现正电极接口与正电极片的接触导通、负电极接口与负电极片的接触导通,以及通过该插头座的拆卸,可以同时实现正电极接口与正电极片的分离断电、负电极接口与负电极片的分离断电,一方面,安装拆卸方便,节省时间,便于清洁。另一方面,当固定盖与支撑件旋转卡合到位后,将插头座连接在固定盖上时,插头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固定盖的周向移动,进一步提高了固定盖与支撑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通过设置两个插头座,将正电极接口集成在其中一个插头座上,将负电极接口集成在其中另一个插头座上,这样正电极接口与正电极片的可拆卸连接与负电极接口与负电极片的可拆卸连接可以相互独立,便于装配,方便清洁。同时,将两个插头座沿电极片组的周向间隔设置,当固定盖与支撑件旋转卡合到位后,任一个插头座连接在固定盖上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固定盖的周向移动,周向限位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了固定盖与支撑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所述插头座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匹配卡合的第二卡接部,所述插头座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配合与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通过这样设置,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插头座包括安装支架,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集成在安装支架上,这样借助安装支架的可拆卸连接,就可以实现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与对应的电极片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进一步方便对净化集尘装置进行清洁。
可选的,所述正电极接口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正电极接口的容置槽;
所述容置槽内开设用于供所述正电极接口与对应的正电极片接触导通的避让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装支架上开设容置槽,将正电极接口布置在容置槽内,容置槽对正电极接口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正电极接口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正电极接口与正电极片之间连接的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负电极接口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负电极接口的容置槽;
所述容置槽内开设用于供所述负电极接口与对应的负电极片接触导通的避让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装支架上开设容置槽,将负电极接口布置在容置槽内,容置槽对负电极接口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负电极接口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负电极接口与负电极片之间连接的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为朝向所述电极片组的方向延伸的定位卡凸,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可供所述定位卡凸卡入的定位槽或定位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第一定位部,在安装支架上设置第二定位部,装配时可以将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预定位在安装支架上,便于装配,有助于提高连接强度,结构稳定,可靠性高。同时,将第一定位部设置为定位卡凸,第二定位部设置为可供定位卡凸卡入的定位槽或定位孔,结构简单,定位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插头座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外侧的外壳,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外壳与所述安装支架可拆卸式连接。
通过在安装支架的外侧设置外壳,这样外壳可对设置在外壳和安装支架之间的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集尘装置的使用寿命。
将外壳与安装支架可拆卸式连接,一方面,当外壳与安装支架中的一者需要更换时,只需将外壳与安装支架拆开分离,将需要更换的一者更换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便于将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在外壳和安装支架之间,便于装配,同时也方便对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进行清洁、更换和维修。
可选的,所述插头座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电极片组的外侧表面平齐。
通过这样设置,插头座装配到位时,插头座的外侧表面与电极片组的外侧表面平齐,也就是说,插头座不会凸出于电极片组,整体性好,美观性好。
可选的,所述电极片组的一侧设置有安装缺口,所述插头座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缺口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电极片组的一侧设置安装缺口,将插头座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缺口中,这样可将插头座的至少部分隐藏在电极片组中,空间利用率高,整体性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观性。
可选的,所述电极片的至少一面设置有绝缘结构,以使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之间绝缘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电极片的至少一面设置绝缘结构,可以有效地对相邻的两个电极片进行绝缘隔离,防止相邻的两个电极片之间发生击穿而影响净化操作。
可选的,所述电极片的两面均设置有绝缘结构;
所述绝缘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电极片上的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和所述电极片共同形成为电极片组件;或者,所述绝缘结构为形成在所述电极片上的绝缘涂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电极片的两面都设置绝缘片,提高了电极片的绝缘性能,进一步有效地对相邻的两个电极片进行绝缘隔离,防止相邻的两个电极片之间发生击穿而影响净化操作。
通过将两个绝缘片和电极片共同形成为电极片组件,一方面使得两个绝缘片可与电极片组件同时进行安装和拆卸,便于装配。另一方面,在装配时,电极片组件可不用区分上下表面,也就是说,电极片组件可正装或反装,装配方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风机以及上述的净化集尘装置;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净化集尘装置和所述风机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以使外部空气经所述进风孔进入并经所述净化集尘装置净化后,从所述出风孔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通过在固定盖上设置第一旋转卡合部,在用于套设净化结构的支撑件上设置第二旋转卡合部,使得固定盖通过第一旋转卡合部与第二旋转卡合部的转动配合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件上,这样当净化结构需要清洁时,通过将固定盖从支撑件上旋转即可实现两者的拆卸分离,从而可将套设在固定盖和支撑件之间的净化结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洁,拆卸方便,便于清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结构及具有该净化结构的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寿命。
净化时,外部空气在风机形成的负压的作用下经进风孔进入至净化集尘装置内,空气中灰尘吸附在净化结构上实现除尘,净化后的干净的空气则在风机的作用下向出风孔流动并排出,以此实现空气净化,且净化效果更佳。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下机身和位于所述下机身上方的上机身,所述上机身和所述下机身共同围成容纳腔,所述净化集尘装置和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下机身的侧壁上,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孔开设在所述上机身的顶部;
所述风机安装所述上机身,所述净化集尘装置安装在所述下机身;
所述上机身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电连接的电接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壳体包括上机身和下机身,从而使得上机身和下机身不仅形成容纳净化集尘装置的容纳腔,净化集尘装置便于安装在外壳内或者便于取出净化集尘装置进行维修、更换或清洗;且下机身上形成用于进风的进风孔,上机身上形成用于出风的出风孔,从而使得空气经进风孔进入净化集尘装置内经净化结构进行净化除尘后经出风孔将净化后的干净的空气排出。通过将风机安装在上机身上,从而在拆卸分离上机身和下机身时,风机和上机身可以一同从下机身上拆下,使得拆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气净化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轴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沿R-R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电极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插头座、正电极接口、负电极接口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沿B-B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5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1、净化结构;11、电极片组;111、电极片;112、安装缺口;113、支撑凸;12、正电极接口;13、负电极接口;2、支撑件;21、底座;22、支撑筒;23、通风孔;3、固定盖;31、指示标识;41、第一旋转卡合部;411、进入段;412、卡合段;413、第一导向斜面;42、第二旋转卡合部;421、第二导向斜面;5、握持部;61、第一卡接部;62、第二卡接部;63、第一定位部;64、第二定位部;7、插头座;71、安装支架;711、容置槽;72、外壳;8、绝缘片;91、上机身;92、下机身;93、进风孔;94、出风孔;95、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考图1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化集尘装置,比如可以用于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除尘。具体的,该净化集尘装置包括净化结构1、支撑件2和固定盖3,净化结构1套设在支撑件2的外侧,固定盖3盖设在净化结构1的端部,比如支撑件2从底端对净化结构1进行支撑,固定盖3盖设在净化结构1的顶端,这样固定盖3也盖设在支撑件2的顶端,净化结构1布置在固定盖3和支撑件2之间。
下面以固定盖3盖设在支撑件2的顶端为例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其中,固定盖3上设置有第一旋转卡合部41,支撑件2上设置有与第一旋转卡合部41匹配卡合的第二旋转卡合部42,固定盖3通过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与第二旋转卡合部42的转动配合与支撑件2可拆卸式连接,以将净化结构1固定在固定盖3与支撑件2之间。
需要对净化结构1进行清洁时,旋转固定盖3,比如沿逆时针旋转固定盖3,使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与第二旋转卡合部42脱离卡合,就可以将固定盖3从支撑件2的顶端拆卸下来,拆卸方便。将固定盖3从支撑件2的顶端拆下来后,就可以将套设在支撑件2上的净化结构1取出来单独进行清洁,清洁方便。
待净化结构1清洁完毕后,将净化结构1重新套设在支撑件2的外侧,然后将固定盖3放在支撑件2的顶端,使第一旋转卡合部41和第二旋转卡合部42对齐后旋转固定盖3,比如沿顺时针旋转固定盖3,使得第一旋转卡合部41相对于第二卡合部转动到位,从而将固定盖3连接在支撑件2的顶端,进而将净化结构1重新固定在固定盖3和支撑件2之间,装配方便。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旋转卡合部41和第二旋转卡合部42转动配合时,第一旋转卡合部41的位移即固定盖3的位移,比如可以包括沿固定盖3轴向上的位移以及沿固定盖3周向上的位移,这样只沿周向旋转固定盖3或只沿轴向移动固定盖3,固定盖3并不会从支撑件2上脱离,连接强度高,结构稳定性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集尘装置,通过在固定盖3上设置第一旋转卡合部41,在用于套设净化结构1的支撑件2上设置第二旋转卡合部42,使得固定盖3通过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与第二旋转卡合部42的转动配合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件2上,这样当净化结构1需要清洁时,通过将固定盖3从支撑件2上旋转即可实现两者的拆卸分离,从而可将套设在固定盖3和支撑件2之间的净化结构1拆卸下来进行清洁,拆卸方便,便于清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结构1及具有该净化结构1的净化集尘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转卡合部41和第二旋转卡合部42的其中一者为卡槽,第一旋转卡合部41和第二旋转卡合部42的其中另一者为可旋入卡槽中并与卡槽匹配卡合的卡凸,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连接方便且可靠。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4至图6所示,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为设置在固定盖3上的卡槽,第二旋转卡合部42为设置在支撑件2顶端的卡凸,卡凸可伸入至卡槽中,并可沿卡槽的延伸方向转动锁止。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为设置在固定盖3上的卡凸,第二旋转卡合部42为设置在支撑件2顶端的卡槽,卡凸可伸入至卡槽中,并可沿卡槽的延伸方向转动锁止。
具体实现时,参考图6所示,卡槽包括相连通的进入段411和卡合段412,在沿第一旋转卡合部41和第二旋转卡合部42旋转卡合的方向上,卡合段412位于进入段411的下游侧,以使卡凸可经进入段411进入至卡合段412,并与卡合段412匹配卡合。
也就是说,在沿第一旋转卡合部41和第二旋转卡合部42旋转卡合的方向上,通过依次设置进入段411和卡合段412,这样卡凸与卡槽旋转卡合时,卡凸先经进入段411进入,然后再旋转移动至卡合段412,实现卡凸与卡合段412的匹配卡接,从而实现固定盖3与支撑件2的旋转卡合,结构简单,连接强度高。
同时,由于卡合段412位于进入段411的下游侧,因此,在无转动外力的作用下,卡凸不容易从卡合段412脱离,进一步增强了固定盖3和支撑件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了净化集尘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固定盖3从支撑件2上松动或脱离的现象发生,便于净化集尘的有效运行。
拆卸固定盖3时,需要先沿第一旋转卡合部41和第二旋转卡合部42旋转卡合的反方向旋转固定盖3,比如沿逆时针旋转固定盖3,使卡凸与卡合段412脱离卡合,并经卡合段412移动至进入段411,再将固定盖3朝向远离支撑件2的方向移动,就可以使卡凸与进入段411分离,这样卡凸从卡槽中就完全脱离出来,从而可将固定盖3从支撑件2的顶端拆卸下来便于净化结构1的清洁。
安装固定盖3时,与上述拆卸固定盖3的动作相反,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参考图6所示,进入段411的入口的靠近卡合段41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对卡凸进行导向的第一导向斜面413,在卡凸进入至进入段411的方向上,第一导向斜面413朝向靠近卡合段412的方向倾斜延伸。
通过在进入段411和卡合段412之间设置第一导向斜面413,第一导向斜面413可使卡凸在进入段411和卡合段412之间顺利的来回移动,从而使卡凸可快速顺畅地与卡合段412匹配卡合或脱离卡合,切换自如,旋转卡接效率高,进而便于固定盖3与支撑件2的旋转卡合或脱离卡合,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对净化结构1进行清洁。
其中,第一导向斜面413朝向靠近卡合段412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进入段411的远离卡合段412的一侧的槽口小,进入段411的靠近卡合段412的一侧的槽口大,从而便于卡凸在进入段411和卡合段412之间的位移切换,方便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参考图6所示,卡凸的靠近卡合段4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421,在沿卡凸进入至进入段411的方向上,第二导向斜面421朝向靠近卡合段412的方向倾斜延伸。
通过在卡凸的靠近卡合段412的一端设置第二导向斜面421,第二导向斜面421可进一步使卡凸在进入段411和卡合段412之间顺利的来回移动,使卡凸可快速地与卡合段412匹配卡合或脱离卡合,切换自如,旋转卡接效率高,从而便于固定盖3与支撑件2的旋转卡合或脱离卡合,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对净化结构1进行清洁。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仅在卡槽的进入段411上设置第一导向斜面413,也可以仅在卡凸上设置第二导向斜面421,当然,还可以是在卡槽的进入段411上设置第一导向斜面413的同时,在卡凸上也设置第二导向斜面421,此时,第一导向斜面413的倾斜角度比如可以和第二导向斜面421的倾斜角度相同,便于固定盖3的安装和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至图6所示,第一旋转卡合部41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一旋转卡合部41沿固定盖3的周向间隔排布;第二旋转卡合部42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二旋转卡合部42沿支撑件2的周向间隔排布,第二旋转卡合部42与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一一对应。
通过设置多个彼此配合实现旋转卡接的第一旋转卡合部41和第二旋转卡合部42,进一步地增强了固定盖3和支撑件2之间的连接强度,安装和拆卸方便。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固定盖3和支撑件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了净化集尘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固定盖3从支撑件2上松动或脱离的现象发生,便于净化集尘的有效运行。
具体使用时,第一旋转卡合部41比如可以与固定盖3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将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一体成型在固定盖3上,整体性好,结构强度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固定盖3的使用寿命。
具体使用时,第二旋转卡合部42比如可以与支撑件2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将第二旋转卡合部42一体成型在支撑件2上,整体性好,结构强度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撑件2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转卡合部41、第二旋转卡合部42也可以分别焊接或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固定盖3、支撑件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至图7所示,固定盖3为环形固定盖,第一旋转卡合部41设置在固定盖3的内壁上。
通过设置环形固定盖,并将第一旋转卡合部41设置在环形固定盖的内壁上,一方面,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不额外占用固定盖外围空间,空间利用率高;另一方面,将固定盖3从支撑件2上拆卸分离时,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不会显露在固定盖3的外侧,从而对第一旋转卡合部41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将固定盖3设置成环形固定盖,外形美观,也方便固定盖3的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支撑件2包括中空的支撑筒22,净化结构1的至少部分套设在支撑筒22的外侧,第二旋转卡合部42设置在支撑筒22的外侧壁上。
通过设置中空的支撑筒22,将净化结构1套设在中空的支撑筒22的外侧,一方面,方便净化结构1的安装和拆卸;另一方面,便于固定盖3的旋转固定和旋转打开,从而方便拆卸固定盖3以清洁净化结构1。同时,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前提下,有助于轻量化设计。
另外,通过设置中空的支撑筒22,将净化结构1套设在中空的支撑筒22的外侧,还使净化结构1与支撑筒22的接触面积大,使得支撑筒22对净化结构1的支撑强度高。
上述净化结构1的至少部分套设在支撑筒22的外侧,具体可以理解为:净化结构1可以全部套设在支撑筒22的外侧,这样支撑筒22的顶端所在的高度不低于净化结构1的顶端所在的高度,便于固定盖3与支撑件2的转动卡接。当然,净化结构1也可以部分套设在支撑筒22的外侧,比如净化结构1的顶端所在的高度高于支撑筒22的顶端所在的高度,此时,支撑筒22的顶端隐藏在净化结构1内,这样固定盖3的底部可以向内伸入至净化结构1内并与支撑筒2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支撑件2包括底座21和设置在底座21上的中空的支撑筒22,净化结构1套设在支撑筒22的外侧且支撑在底座21上;支撑筒22的筒壁上开设有通风孔23,第二旋转卡合部42设置在支撑筒22的外侧壁的顶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支撑件2设置为底座21和中空的支撑筒22,并在支撑筒22的筒壁上开设通风孔23,净化结构1套设在支撑筒22的外侧,一方面,气流可经支撑筒22上的通风孔23进入到其内部的中空结构内,使得支撑筒22在实现支撑连接净化结构1的基础上,还可利用其自身结构作为气流通道,提高了净化结构1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升净化效果;另一方面,在支撑筒22上开设通风孔23,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了轻量化设计。
具体实现时,第二旋转卡合部42比如卡凸设置在支撑筒22的顶端。
其中,参考图4、图6、图8、图9、图14和图16所示,支撑筒22的筒壁上开设有多个通风孔23,部分通风孔23沿支撑筒22的周向间隔开设,部分通风孔23沿支撑筒22的轴向间隔开设,从而可以使得净化结构1可以用于360°进风净化,其净化操作更为灵活方便且净化效果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和图7所示,固定盖3的背离净化结构1的一面上比如固定盖3的顶面上设置有旋转方向指示标识31。
通过在固定盖3上设置旋转方向指示标识31,便于将固定盖3从支撑件2上旋转卡合或脱离卡合,安装和拆卸效率高,便于将净化结构1拆卸下来进行清洁。
具体实现时,旋转方向标识比如可以是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带有方向箭头的线条,当然,还可以是在带有方向箭头的线条旁边注释有文字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至图7所示,固定盖3上设置有握持部5。
通过在固定盖3上设置握持部5,这样通过旋转握持部5就可以实现固定盖3在支撑件2上的旋转卡合或脱离卡合,安装拆卸方便,更加便于将净化结构1拆卸下来进行清洁。
具体实现时,参考图3至图7所示,固定盖3为环形固定盖,握持部5设置在固定盖3的内环空间中。通过将握持部5设置在环形固定盖的内环空间中,一方面,握持部5不会单独占用空间,布局合理,空间利用率高。另一方面,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便于握持,旋转省时省力,方便固定盖3从支撑件2上旋转打开或旋转锁止。
进一步地,握持部5的背离净化结构1的一面与固定盖3的背离净化结构1的一面平齐。
通过将握持部5的背离净化结构1的一面设置为与固定盖3的背离净化结构1的一面平齐,不仅美观性好,而且在沿固定盖3至支撑件2的方向上,握持部5至少可利用固定盖3的空间进行布局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高。
进一步地,握持部5比如可以与固定盖3一体成型设置,这样,握持部5可与固定盖3形成为一个整体结构,美观性好,结构强度高。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握持部5也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固定盖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图8、图13和图15所示,净化结构1包括电极片组11,电极片组11包括多个沿净化集尘装置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电极片111,多个电极片111套设在支撑件2的外侧,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的其中一者为正电极片,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的其中另一者为负电极片,且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具有绝缘设置,通电时,电极片组11形成正电极片、负电极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等依次规律排列,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具有绝缘设置,防止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之间发生击穿影响净化操作。
通过将多个电极片111沿净化集尘装置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从而在不改变净化结构1的外轮廓尺寸的情况下,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化结构1可以设置较多的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即沿净化集尘装置的高度方向可以分布较多的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通过增加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的设置数量,从而可以使得较多的正电极片共同用于吸附净化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进而有效提升净化效果。
同时,通过将多个电极片111沿净化集尘装置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还可使相邻的两个正电极片之间的间隙较为均匀,相邻的两个负电极片之间的间隙较为均匀,使电场均匀分布,从而在净化进风时,经过相邻的两个正电极片以及相邻的两个负电极片之间的空气的进风量较为均匀,即可以有效实现均匀进风,从而提升整体的净化效果。
其中,电极片111比如可由金属材料通过冲压工艺制成,或者由导电塑料通过注塑工艺制成。
具体实现时,参考图10所示,各电极片111的至少一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凸113,支撑凸113用于使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保持进风间隙,使待净化的空气可由电极片111的外侧进入到电极片111的内侧,有助于提高净化效果。
其中,多个支撑凸113中的部分沿电极片111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凸113中的另一部分沿电极片111的径向间隔排布,在保证进风间隙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当电极片111的两面上都有支撑凸113时,位于下方电极片111的顶面上的支撑凸113比如可以与位于上方的底面上的支撑凸113对齐,这样在不增加支撑凸113高度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在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实现较大的进风间隙,使得净化效果更好。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净化集尘装置的净化原理为:通过电离装置比如负离子发生器,首先对空气进行电离,使得空气中的灰尘带上负电荷,然后通过净化集尘装置与外部电源导通实现通电后,净化结构1中带正电荷的正电极片和带负电荷的灰尘由于电性相反进而异性相吸,使得带负电荷的灰尘吸附在正电极片上,以此实现空气的除尘净化操作,去除灰尘后的空气即为最终净化得到的洁净空气。
另外,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具有绝缘设置,可以有效地对相邻的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进行绝缘隔离,防止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之间发生击穿影响净化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图12至图16所示,净化结构1还包括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正电极接口12与正电极片接触导通,负电极接口13与负电极片接触导通,净化结构1还包括插头座7,插头座7位于电极片组11的旁侧,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插头座7上,插头座7与固定盖3和支撑件2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通过将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集成在净化结构1的插头座7上,实现模块化管理,这样通过插头座7的可拆卸连接,就可以实现集成在插头座7上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与对应的电极片1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具体使用时,若需要对净化结构1进行清洁,只需将插头座7拆卸下来,就同时实现了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与对应的电极片111之间的安全分离,便于清洁。
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现时,可以仅将正电极接口12集成在插头座7上,便于正电极接口12与电极片组11中的正电极片的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仅将负电极接口13集成在插头座7上,便于负电极接口13与电极片组11中的负电极片的可拆卸连接。当然,还可以将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都集成在插头座7上,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对净化结构1进行清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插头座7为一个,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均设置在插头座7上。
通过将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集成在同一个插头座7上,可以同时实现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与电极片组11之间安装和拆卸,即,通过该插头座7的安装,可以同时实现正电极接口12与正电极片的接触导通、负电极接口13与负电极片的接触导通,以及通过该插头座7的拆卸,可以同时实现正电极接口12与正电极片的分离断电、负电极接口13与负电极片的分离断电,一方面,安装拆卸方便,节省时间,便于清洁。另一方面,当固定盖3与支撑件2旋转卡合到位后,将插头座7连接在固定盖3上时,插头座7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固定盖3的周向移动,进一步提高了固定盖3与支撑件2之间的连接强度。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插头座7为两个,两个插头座7沿电极片组11的周向间隔排布,正电极接口12设置在其中一个插头座7上,负电极接口13设置在其中另一个插头座7上。
通过设置两个插头座7,将正电极接口12集成在其中一个插头座7上,将负电极接口13集成在其中另一个插头座7上,这样正电极接口12与正电极片的可拆卸连接与负电极接口13与负电极片的可拆卸连接可以相互独立,便于装配,方便清洁。同时,将两个插头座7沿电极片组11的周向间隔设置,当固定盖3与支撑件2旋转卡合到位后,任一个插头座7连接在固定盖3上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固定盖3的周向移动,周向限位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了固定盖3与支撑件2之间的连接强度。
上述插头座7位于电极片组11的旁侧,具体可以理解为:插头座7为一个时,该插头座7设置在电极片组11的一侧;插头座7为两个时,两个插头座7沿电极片组11的周向间隔排布在电极片组11的两侧。
参考图3、图12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静电集尘装置中的净化结构1包括电极片组11,电极片组11包括多个沿净化集尘高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电机片。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均设置在同一个插头座7上,插头座7与电极片组11装配到位时,正电极接口12与正电极片接触导通,正电极接口12与负电极片接触导通。
具体实现时,插头座7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61,固定盖3和支撑件2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61匹配卡合的第二卡接部62,插头座7通过第一卡接部61和第二卡接部62的配合与固定盖3和支撑件2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便且可靠。
同时,第一卡接部61和第二卡接部62的配合不仅对固定盖3具有周向限位作用,还对固定盖3具有轴向限位作用,提高了固定盖3与支撑件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了净化集尘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固定盖3从支撑件2上松动或脱离的现象发生,便于净化集尘的有效运行。
根据具体的使用工况,可以仅在固定盖3上设置第二卡接部62,将插头座7通过第一卡接部61与第二卡接部62的配合可拆卸连接在固定盖3上。也可以仅在支撑件2的远离固定盖3的一端设置第二卡接部62,将插头座7通过第一卡接部61与第二卡接部62的配合可拆卸连接在支撑件2上。当然,参考图2和图5所示,还可以在固定盖3和支撑件2上分别设置第二卡接部62,这样,插头座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盖3和支撑件2上,限位作用好,使得连接强度高,结构稳定性高。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部61和第二卡接部62中的一者为凹槽,第一卡接部61和第二卡接部62中的另一者为可伸入至凹槽内的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1所示,插头座7包括安装支架71,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在安装支架71上,安装支架71与固定盖3和支撑件2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通过将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集成在安装支架71上,这样借助安装支架71的可拆卸连接,就可以实现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与对应的电极片1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进一步方便对净化集尘装置进行清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正电极接口12设置在安装支架71上,安装支架71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正电极接口12的容置槽711,容置槽711内开设用于供正电极接口12与对应的正电极片接触导通的避让通孔。
通过在安装支架71上开设容置槽711,将正电极接口12布置在容置槽711内,容置槽711对正电极接口12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正电极接口12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正电极接口12与正电极片之间连接的安全性。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负电极接口13设置在安装支架71上,安装支架71上设置有用于容置负电极接口13的容置槽711;容置槽711内开设用于供负电极接口13与对应的负电极片接触导通的避让通孔。
通过在安装支架71上开设容置槽711,将负电极接口13布置在容置槽711内,容置槽711对负电极接口13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负电极接口13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负电极接口13与负电极片之间连接的安全性。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3至图7、图11所示,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都设置在安装支架71上,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均沿安装支架71的长度方向排布,且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沿安装支架7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安装支架71上设置有分别用于容置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的容置槽711,各容置槽711内分别开设用于供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与对应的电极片111接触导通的避让通孔。这样将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都设置在安装支架71上,除了对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都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安装支架71与固定盖3和支撑件2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可以同时实现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与对应的电极片111的接触导通或分离断电,安装拆卸方便,便于对净化结构1、插头座7进行清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1、图14、图16所示,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定位部63,安装支架71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部63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64,第一定位部63为朝向电极片组11的方向延伸的定位卡凸,第二定位部64为可供定位卡凸卡入的定位槽或定位孔。
通过在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第一定位部63,在安装支架71上设置第二定位部64,装配时可以将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预定位在安装支架71上,便于装配,有助于提高连接强度,结构稳定,可靠性高。同时,将第一定位部63设置为定位卡凸,第二定位部64设置为可供定位卡凸卡入的定位槽或定位孔,结构简单,定位方便且可靠。
当然,第一定位部63也可以为定位槽或定位孔,第二定位部64为伸入至定位槽或定位孔中的定位卡凸。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1所示,插头座7还包括连接在安装支架71外侧的外壳72,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位于安装支架71和外壳72之间,外壳72与安装支架71可拆卸式连接。
通过在安装支架71的外侧设置外壳72,这样外壳72可对设置在外壳72和安装支架71之间的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集尘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将外壳72与安装支架71可拆卸式连接,一方面,当外壳72与安装支架71中的一者需要更换时,只需将外壳72与安装支架71拆开分离,将需要更换的一者更换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便于将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在外壳72和安装支架71之间,便于装配。
具体实现时,外壳72上比如开设有第一装配孔,安装支架71上开设有第二装配孔,外壳72与安装支架71通过穿设在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中的紧固件比如螺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参考图6所示,电极片组11的一侧设置有安装缺口112,插头座7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缺口112中。
通过在电极片组11的一侧设置安装缺口112,将插头座7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缺口112中,这样可将插头座7的至少部分隐藏在电极片组11中,空间利用率高,整体性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图8、图12和图13所示,插头座7的外侧表面与电极片组11的外侧表面平齐。
通过这样设置,插头座7装配到位时,插头座7的外侧表面与电极片组11的外侧表面平齐,也就是说,插头座7不会凸出于电极片组11,整体性好,美观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0所示,电极片111的至少一面设置有绝缘结构,以使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绝缘设置。
通过在电极片111的至少一面设置绝缘结构,可以有效地对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进行绝缘隔离,防止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发生击穿而影响净化操作。
具体的,绝缘结构比如可以是绝缘片8,或者是包裹在电极片111表面上的绝缘塑料,亦或者是通过喷涂、浸镀的方式形成在电极片111表面的绝缘涂层。
进一步地,电极片111的两面均设置有绝缘结构,通过在电极片111的两面都设置绝缘结构,提高了电极片111的绝缘性能,进一步有效地对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进行绝缘隔离,防止相邻的两个电极片111之间发生击穿而影响净化操作。
具体的,绝缘结构比如为设置在电极片111两面上的绝缘片8,绝缘片8和电极片111共同形成为电极片组件。
通过将两个绝缘片8和电极片111共同形成为电极片组件,一方面使得两个绝缘片8可与电极片组件同时进行安装和拆卸,便于装配。另一方面,在装配时,电极片组件可不用区分上下表面,也就是说,电极片组件可正装或反装,装配方便。
其中,两个绝缘片8比如可以与电极片111采用模内注塑一体成型或者激光焊接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的电极片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片组件比如也可以通过导电片模内注塑上下表面包裹绝缘塑料制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片组件还可以通过在导电片的上下表面喷涂、浸镀、喷塑绝缘材料制成。
也就是说,绝缘结构为形成在电极片111上下两个表面上的绝缘涂层。
通过在电极片111的上下表面设置绝缘涂层对电极片111进行绝缘隔离,可以进一步节省相邻的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之间的间隙,以允许设置更多的电极片111,从而可进一步提升净化效果或者净化性能。
其中,绝缘涂层比如可以通过喷涂或浸涂的方式形成在电极片111上,不仅可以确保绝缘涂层可靠地形成在电极片111上,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此外,当在电极片组11的旁侧设置有插头座7时,电极片组11对应插头座7的边缘处有安装缺口112,各电极片111的部分是显露在绝缘结构外的,以方便与插头座7上的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中至少一者连接。
实施例二
参考图1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风机95以及上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净化集尘装置和风机95均设置在壳体内,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孔93和出风孔94,以使外部空气经进风孔93进入并经净化集尘装置净化后,从出风孔94排出。示例性的,风机95可以为常用的离心风轮。
本实施例中的净化集尘装置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净化集尘装置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通过在固定盖3上设置第一旋转卡合部41,在用于套设净化结构1的支撑件2上设置第二旋转卡合部42,使得固定盖3通过第一旋转卡合部41与第二旋转卡合部42的转动配合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件2上,这样当净化结构1需要清洁时,通过将固定盖3从支撑件2上旋转即可实现两者的拆卸分离,从而可将套设在固定盖3和支撑件2之间的净化结构1拆卸下来进行清洁,拆卸方便,便于清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净化结构1及具有该净化结构1的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寿命。
净化时,外部空气在风机95形成的负压的作用下经进风孔93进入至净化集尘装置内,空气中灰尘吸附在净化结构1上实现除尘,净化后的干净的空气则在风机95的作用下向出风孔94流动并排出,以此实现空气净化,且净化效果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下机身92和位于下机身92上方的上机身91,上机身91和下机身92共同围成容纳腔,净化集尘装置和风机95位于容纳腔内;至少部分进风孔93开设在下机身92的侧壁上,至少部分出风孔94开设在上机身91的顶部。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外壳72可以设置为可拆卸的上机身91和下机身92两部分,从而便于拆开外壳72来安装、更换或者维修净化集尘装置。具体的,上机身91与下机身92比如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或者紧固件连接。
具体实现时,可以将风机95安装上机身91内,从而在拆卸分离上机身91和下机身92时,风机95和上机身91可以一同从下机身92上拆下,使得拆装方便快捷。
具体的,进风孔93可以设置在下机身92的侧壁上,出风孔94可以设置在上机身91的顶部上。空气经下机身92侧壁上的进风孔93进入至净化集尘装置内进行除尘后经上机身91顶部的出风孔94排出以此完成净化操作。
具体实现时,下机身92的侧壁可以由进风格栅构成,以在下机身92的侧壁上形成若干进风孔93,以增大进风量;上机身91的顶壁可以由出风格栅构成,以在上机身91的顶部形成若干出风孔94,以增大出风量。
具体的净化过程和结构为:上机身91内设置有离心风轮,离心风轮与上机身9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出风通道,外部空气在离心风轮形成的负压的作用下经进风孔93进入至净化集尘装置内,经电离装置电离的空气中的带负电荷的灰尘吸附在正电极片上实现除尘,净化后的干净的空气则沿着出风通道流动并在离心风轮的作用下向出风孔94流动并排出。
进一步地,上机身91的底部设置有与净化集尘装置电连接的电接口。本实施例中,净化集尘装置的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可以为设置在净化结构1的旁侧,此时上机身91的底部或侧部设置有与净化集尘装置电连接的电接口。当净化集尘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后,在将上机身91盖设在下机身92上后,上机身91的电接口(包括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与净化结构1的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对准接触实现导通。
或者,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净化集尘装置的正电极接口12和负电极接口13可以为设置在净化结构1的底部或顶部,此时可以为下机身92的底部或顶部设置有与净化集尘装置电连接的电接口。当净化集尘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后,下机身92的电接口(包括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与净化结构1的正电极接口12、负电极接口13对准接触实现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2)

1.一种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结构、支撑件和固定盖;
所述净化结构套设在所述支撑件的外侧,所述固定盖盖设在所述净化结构的端部;
所述固定盖上设置有第一旋转卡合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匹配卡合的第二旋转卡合部,所述固定盖通过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与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的转动配合与所述支撑件可拆卸式连接,以将所述净化结构固定在所述固定盖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的其中一者为卡槽,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的其中另一者为可旋入所述卡槽中并与所述卡槽匹配卡合的卡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包括相连通的进入段和卡合段,在沿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和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旋转卡合的方向上,所述卡合段位于所述进入段的下游侧,以使所述卡凸可经所述进入段进入至所述卡合段,并与所述卡合段匹配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段的入口的靠近所述卡合段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卡凸进行导向的第一导向斜面,在所述卡凸进入至所述进入段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向斜面朝向靠近所述卡合段的方向倾斜延伸;
和/或,所述卡凸的靠近所述卡合段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在沿所述卡凸进入至所述进入段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向斜面朝向靠近所述卡合段的方向倾斜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沿所述固定盖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沿所述支撑件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与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一一对应;
和/或,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与所述固定盖一体成型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与所述支撑件一体成型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为环形固定盖,所述第一旋转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固定盖的内壁上;
和/或,所述支撑件包括中空的支撑筒,所述净化结构的至少部分套设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中空的支撑筒,所述净化结构套设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且支撑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支撑筒的筒壁上开设有通风孔,所述第二旋转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支撑筒的外侧壁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的背离所述净化结构的一面上设置有旋转方向指示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上设置有握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为环形固定盖,所述握持部设置在所述固定盖的内环空间中;
所述握持部的背离所述净化结构的一面与所述固定盖的背离所述净化结构的一面平齐;
和/或,所述握持部与所述固定盖一体成型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结构包括电极片组;
所述电极片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电极片,多个所述电极片套设在所述支撑件的外侧,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的其中一者为正电极片,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的其中另一者为负电极片,且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之间具有绝缘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结构还包括正电极接口和负电极接口;所述正电极接口与所述正电极片接触导通,所述负电极接口与所述负电极片接触导通;
所述净化结构还包括插头座,所述插头座位于所述电极片组的旁侧,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插头座上,所述插头座与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座为一个,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均设置在所述插头座上;
或者,所述插头座为两个,两个所述插头座沿所述电极片组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正电极接口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插头座上,所述负电极接口设置在其中另一个所述插头座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座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匹配卡合的第二卡接部,所述插头座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配合与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座包括安装支架,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支撑件中的至少一者可拆卸式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接口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正电极接口的容置槽;
所述容置槽内开设用于供所述正电极接口与对应的正电极片接触导通的避让通孔;
和/或,所述负电极接口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负电极接口的容置槽;
所述容置槽内开设用于供所述负电极接口与对应的负电极片接触导通的避让通孔;
和/或,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为朝向所述电极片组的方向延伸的定位卡凸,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可供所述定位卡凸卡入的定位槽或定位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座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外侧的外壳,所述正电极接口和所述负电极接口中的至少一者位于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外壳与所述支架可拆卸式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座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电极片组的外侧表面平齐;
和/或,所述电极片组的一侧设置有安装缺口,所述插头座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缺口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的至少一面设置有绝缘结构,以使上下相邻的两个电极片之间绝缘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的两面均设置有绝缘结构;
所述绝缘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电极片上的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和所述电极片共同形成为电极片组件;或者,所述绝缘结构为形成在所述电极片上的绝缘涂层。
21.一种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风机以及和如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的净化集尘装置;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净化集尘装置和所述风机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以使外部空气经所述进风孔进入并经所述净化集尘装置净化后,从所述出风孔排出。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下机身和位于所述下机身上方的上机身,所述上机身和所述下机身共同围成容纳腔,所述净化集尘装置和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下机身的侧壁上,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孔开设在所述上机身的顶部;
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上机身,所述净化集尘装置安装在所述下机身;
所述上机身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净化集尘装置电连接的电接口。
CN202223611630.1U 2022-12-30 2022-12-30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Active CN2192835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1630.1U CN219283531U (zh) 2022-12-30 2022-12-30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1630.1U CN219283531U (zh) 2022-12-30 2022-12-30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3531U true CN219283531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3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11630.1U Active CN219283531U (zh) 2022-12-30 2022-12-30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35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65837B1 (en) Air treatment system
CN219283566U (zh)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19283531U (zh)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12594826U (zh) 净化装置
CN219283565U (zh)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112833510A (zh) 空气净化器的集尘叶轮及空气净化器
CN104613563B (zh) 集尘组件、空气净化装置以及空调器
KR20170077124A (ko) 집진 어셈블리, 공기 정화 장치 및 에어컨
WO2022028167A1 (zh) 静电除尘装置和具有其的空气净化器
WO2017177744A1 (zh) 一种空气离子化集尘净化设备
CN215062268U (zh) 一种便携式抽油烟机
JP2023522518A (ja) 集塵機構、車載用空気清浄機及び扇風機
WO2017177746A1 (zh) 一种离子化集尘装置
CN219693526U (zh) 净化集尘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16308117U (zh) 一种净化器
CN115355592A (zh) 净化集尘装置以及空气净化器
CN22070751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113069841A (zh) 防尘装置
CN215175808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215372855U (zh) 一种可同时去除各种气态污染物的空气净化器
CN216957850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开关
CN209833322U (zh) 一种负离子发生器
CN217357398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16953378U (zh) 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装置
CN211914174U (zh) 一种油烟净化器用防污结构和油烟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