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7513U -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7513U
CN220707513U CN202322326206.0U CN202322326206U CN220707513U CN 220707513 U CN220707513 U CN 220707513U CN 202322326206 U CN202322326206 U CN 202322326206U CN 220707513 U CN220707513 U CN 220707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ir
annular plate
limiting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262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辉
李宝华
林东明
胡文舟
韩冰
云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262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7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7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7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包括:进风壳、过滤件和荷电模块,进风壳用于限定进风腔且包括连接头,连接头限定出与进风腔连通的进风通道;过滤件设于进风腔内,用于过滤从进风通道进入进风腔内的空气;荷电模块设于连接头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产生电晕放电。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荷电模块和过滤件均安装至进风壳内,且荷电模块和过滤件相互配合,即可实现对空气的净化,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有利于提升生产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空调器为了长时间维持对空气的过滤效果,需定期对滤芯等清洁新风装置进行维护并更换,但其装配难度较大,影响了操作的便利性,降低了生产装配效率,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装配简单,可提升生产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包括:进风壳,所述进风壳用于限定进风腔且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进风通道;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用于过滤从所述进风通道进入所述进风腔内的空气;荷电模块,所述荷电模块设于连接头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产生电晕放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通过在进风通道内设置可电晕放电的荷电模块,并在进风腔内设置过滤件,且进风通道与进风腔连通,可使空气先经荷电模块产生的电晕放电处理后再流经过滤件,可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同时可降低过滤件的工作负荷,进而可提高过滤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此外,荷电模块和过滤件均安装至进风壳内,且荷电模块和过滤件相互配合,即可实现对空气的净化,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有利于提升生产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壳还包括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用于限定所述进风腔;其中,所述连接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一个与所述壳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另一个用于连接进风管,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一接头或所述第二接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第一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为所述进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板。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形成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径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所述安装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内壁面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中心处。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安装座之间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其中,所述防护盖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安装腔和所述进风通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还限定避让通道和出线口,所述避让通道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一端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线口连通,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线穿设于所述避让通道且从所述出线口穿出。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限定出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其中,所述安装槽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侧壁分别设有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防护盖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凸筋,所述导向凸筋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导向凸筋靠近所述安装空间中心的一端,和/或,所述导向槽远离所述安装空间的中心的一端壁面具有导向斜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防护盖包括:导向段,所述导向段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安装座滑动配合;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导向段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安装座之间限定出所述安装腔,所述通孔设于所述第一盖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接头还包括第一外环板,所述第一外环板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环形板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外环板具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导向段从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安装空间内。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防护盖还包括: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厚度方向的一侧和所述导向段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外环板卡接相连,用于开闭所述开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导向段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卡钩,至少两个所述卡钩在所述第一外环板的周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卡钩的钩头部相背设置且与所述开口的两个相对边沿卡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二环形板限定出所述进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外环板,所述第二外环板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环形板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外环板套设在所述第二外环板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外环板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外环板具有用于避让所述防护盖的避让缺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内侧且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周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环形板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配合,用于对所述第二电极进行限位。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周向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凸筋和第一限位槽,用于至少限制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轴向移动;其中,所述限位凸筋止挡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环形板轴向上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环形板轴向上的第二侧插接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环形板包括:环形板本体,所述限位凸筋设于所述环形板本体的内侧;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设于所述环形板本体的内侧且与所述限位凸筋在所述环形板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环形板本体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限位槽。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限位部包括两个第二限位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径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周向上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电极伸出所述第二限位槽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防脱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口处设有第二防脱部,所述第二防脱部止挡于所述第二电极。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限位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所述第二防脱部设于所述第一槽侧壁靠近槽口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二槽侧壁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底至槽口朝远离所述第二防脱部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所述安装座的两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过滤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于所述进风通道内且限定出安装空间;静电除尘滤芯,所述静电除尘滤芯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过滤件还包括:初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设于所述进风通道内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静电除尘滤芯的上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通过采用上述进风组件,可简化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便于装配,进而可提升空气处理装置的生产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通道适于与室内空间或者室外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可简化空调器的结构,便于装配,进而可提升空调器的生产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进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A结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进风组件在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进风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进风组件在又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结构的放大图;
图8是沿图7中C-C截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D结构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进风组件在再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沿图10中E-E截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中F结构的放大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进风组件在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G结构的放大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防护盖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防护盖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沿图16中H-H截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防护盖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进风组件100,空气处理装置200,
进风壳10,进风腔101,连接头11,进风通道111,壳本体12,
第一接头20,第一环形板21,环形板本体211,限位挡板212,第一外环板22,开口221,安装座23,安装槽231,导向槽232,限位件233,凹槽24,穿口241,
第二接头30,第二环形板31,第二外环板32,避让缺口321,折弯部33,卡凸331,
第一限位槽41,第二限位槽42,第二防脱部421,第二导向面422,限位凸筋43,
过滤件50,安装支架51,静电除尘滤芯52,初效过滤网53,
荷电模块60,第一电极61,连接线611,第二电极62,第一防脱部621,
防护盖70,安装腔701,避让通道702,
第一盖体71,通孔711,第二盖体72,出线口721,卡钩722,导向段73,导向凸筋731,导向斜面73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100。
如图1-图1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100包括:进风壳10、过滤件50,进风壳10用于限定进风腔101,且进风壳10包括连接头11,连接头11限定出进风通道111,进风通道111与进风腔101连通,由此空气通过进风通道111进入进风腔101。过滤件50设置在进风腔101内,过滤件50用于过滤从进风通道111进入进风腔101内的空气,可对空气进行过滤,起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100还包括荷电模块60,荷电模块60设置在连接头11上,且荷电模块60包括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相对设置,可在进风通道111内产生高压电场以实现电晕放电,有效地进行杀菌,起到对空气的预先清洁作用,从而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同时可减轻过滤件50的工作负荷,提升过滤件50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100,通过在进风通道111内设置可电晕放电的荷电模块60,并在进风腔101内设置过滤件50,且进风通道111与进风腔101连通,可使空气先经荷电模块60产生的电晕放电处理后再流经过滤件50,可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同时可降低过滤件50的工作负荷,进而可提高过滤件50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此外,荷电模块60和过滤件50均安装至进风壳10内,且荷电模块60和过滤件50相互配合,即可实现对空气的净化,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有利于提升生产装配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极61可以是尖端电极,第二电极62设于第一电极61的外周,且第二电极62与第一电极61间隔布置,或者第二电极62可以是尖端电极,第一电极61设于第二电极62的外周。
其中,电晕放电可以是在尖端电极上施加高电压以产生电场,电场可将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离子化,离子化后的气体分子会与空气中的颗粒物或污染物发生反应,可形成较大的颗粒物,这些较大的颗粒物会因为重量大而沉降下来,空调器的过滤件50可将颗粒物捕捉,实现对空气的净化,同时离子化的气体分子也会附着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上,从而增加其重量,使得微小的颗粒物更容易被过滤器捕捉。
此外,电晕放电可以通过电化学反应分解有机物污染物,即当电场施加在空气中的有机物上时,有机物会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进而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相互配合,即利用电晕放电技术,可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异味,提高对空气的清洁效果。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风壳10还包括壳本体12,壳本体12用于限定进风腔101,进而可限定出空气的流动路径,且有利于在空气的流动路径上安装过滤件50等净风部件,可提高进风壳10内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其中,连接头11包括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可拆卸的连接,第一接头20可与壳本体12固定连接,第二接头30可用于连接进风管,或者第二接头30可与壳本体12固定连接,第一接头20用于连接进风管,进而在保证进风组件100的正常进风效果的情况下,便于对荷电模块60进行装卸,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生产装配效率。
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可设置在第一接头20上,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也可设置在第二接头30上,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连接,即可完成对荷电模块60的装配,可提高荷电模块60安装的便利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接头20包括:第一环形板21和安装座23,第一环形板21限定出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可为进风通道111的一部分,或者进风通道111整体可位于安装空间内,安装座23设置在安装空间内,且第一电极61设置在安装座23上,第二电极62设置在第一环形板21上,可使第二电极62围绕第一电极61的外周布置,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极61的电晕放电效果,有利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在进入进风腔101的过程中与电晕放电生成的负离子充分反应,进而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如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极61可形成尖端电极,其放电效果好,第二电极62可形成环形电极,第二电极62套设在第一电极61的外周,且第一电极61与第二电极62间隔布置,可使第一电极61与第二电极62之间的电场均匀分布,可提高第一电极61的电晕放电效果,有利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在进入进风腔101的过程中与电晕放电生成的负离子充分反应,进而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电极62可形成板状电极或尖端电极,且第二电极6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电极62在第一电极61的外周等间隔布置,可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安装座23可形成条形结构,且安装座23沿着第一环形板21的径向延伸,安装座23的一端(如图7所述的左端)与第一环形板21的内壁面连接,且安装座23的另一端(如图7所述的右端)位于安装空间的中心区域,可使第一电极61与第二电极62之间的电场均匀分布,可提高第一电极61的电晕放电效果,有利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在进入进风腔101的过程中与电晕放电生成的负离子充分反应,进而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极61位于安装空间的中心处,即第一电极61设置在安装座23的另一端(如图5所述的右端),使得第一电极61与第二电极62各处均等间隔布置,可使第一电极61与第二电极62之间的电场均匀分布,可提高第一电极61的电晕放电效果,有利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在进入进风腔101的过程中与电晕放电生成的负离子充分反应,进而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如图1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100还包括:防护盖70,防护盖70设置在安装座23上,且防护盖70与安装座23之间限定出安装腔701,第一电极61设置在安装腔701内,可防止第一电极61直接暴露至进风通道111,提高对第一电极61的防护性,且可降低第一电极61积灰的概率,有利于长时间维持第一电极61的电晕放电效果,进而可长期保证荷电模块60的净风效果,且可降低荷电模块60的维护频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防护盖70具有通孔711,通孔711可连通安装腔701和进风通道111,即通过设置通孔711,可使防护盖70的端部形成镂空结构,可提高对第一电极61电晕放电生成的负离子的释放效率,进而有利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在进入进风腔101的过程中与负离子充分反应,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同时提高设置防护盖70罩设第一电极61,可避免第一电极61在连接头11的拆装过程中对人体造成伤害,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
如图12和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防护盖70与安装座23之间还限定有避让通道702和出线口721,避让通道702沿着安装座23的长度方向(如图15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且避让通道702的一端(如图15所述的右端)与安装腔701连通,避让通道702的另一端(如图15所示的左端)与出线口721连通,第一电极61的连接线611穿设在避让通道702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避让通道702和出线口721,使连接线611的排布更为整洁,避免连接线611外露至进风通道111内以影响对空气的清洁效果,可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可靠性,且连接线611从出线口721中穿出,可实现第一电极61与电源之间的电连接,以保证荷电模块60正常工作。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安装座23限定出安装槽231,安装槽231沿着安装座23的长度方向(如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一电极61设置在安装槽231内。
例如,第一电极61可以直接粘接在安装槽231内,也可以通过卡接方式等固定在安装槽231内,防止第一电极61在放电时晃动,可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稳定性。
其中,安装槽2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侧壁分别设置有导向槽232,导向槽232沿着安装座23的长度方向延伸,防护盖70具有两个导向凸筋731,两个导向凸筋731相对布置,且导向凸筋731与导向槽232位置对应,导向凸筋731与导向槽232滑动配合,不仅方便防护盖70与安装座23的连接,而且可实现对防护盖70在一个维度方向(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上的限位,可提高防护盖70与安装座23的连接效果,防止防护盖70与安装座23相脱离,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安装座23的靠近安装空间中心的一端(如图3所示的右端)设置有限位件233,在防护盖70的安装过程中,防护盖70相对于安装座23向靠近安装空间中心的方向(如图3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滑动,直至防护盖70与限位件233抵接,可防止防护盖70过度滑动以与安装座23脱离,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233可以是一个限位板,限位板可以为镂空板,在完成防护盖70的安装后,限位板与防护盖70抵接,实现对防护盖70的限位。
限位板233也可以为两个,两个限位板分别位于防护盖70的相对两侧(如图3所示的上下两侧),第一电极61位于两个限位板之间,使得限位件233对防护盖70限位的同时,可使防护盖70受力均匀,进而可提高对防护盖70的限位效果。
此外,限位件233可一体成型,限位件233的形状与防护盖70的靠近安装空间中心的一端(如图3所示的右端)的形状相匹配,可增大限位件233与防护盖7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对防护盖70的限位效果。
如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导向凸筋731的靠近安装空间中心的一端(如图15所示的右端)可具有导向斜面7311,可起到对导向凸筋731的导向作用,便于导向凸筋731与导向槽232插接配合。
导向槽232的远离安装空间的中心的一端(如图3所示的右端)也可具有导向斜面7311,同样可起到对导向凸筋731的导向作用,便于导向凸筋731与导向槽232插接配合。
当然,导向凸筋731的靠近安装空间中心的一端和导向槽232的远离安装空间的中心的一端可分别设有导向斜面7311,且两处导向斜面7311的倾斜方向相同,可提高对导向凸筋731的导向效果,便于导向凸筋731与导向槽232插接配合,有利于实现防护盖70的装卸。
如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防护盖70包括:导向段73和第一盖体71,导向段73沿着安装座23的长度方向(如图15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导向段73与安装座23滑动配合,使得防护盖70可相对于安装座23向靠近安装空间中心的方向(如图3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滑动,有利于实现防护盖70的安装。
第一盖体71和导向段7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如图16所示的右端)连接,且第一盖体71与安装座23之间限定出安装腔701,通过将第一电极61安装至安装腔701内,即可将第一电极61限定在安装空间的中心,便于操作,同时第一盖板和安装座23相配合以罩设第一电极61,可提高对第一电极61的防护效果,提高第一电极61的使用寿命,且可防止操作人员在维护产品时与第一电极61直接接触,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其中,通孔711设置在第一盖体71上,且通孔711可连通进风通道111与安装腔701,有利于第一电极61电晕发电生成的负离子向外扩散,进而有利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在进入进风腔101的过程中与电晕放电生成的负离子充分反应,可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如图4和图1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接头20还包括第一外环板22,第一外环板22套设在第一环形板21的外侧,且第一外环板22与第一环形板21连接,其中,第一外环板22具有开口221,开口221与安装空间连通,使得第一盖体71和导向段73可通过开口221伸入安装空间内,有利于实现防护盖70的安装,且便于操作。
此外,通过设置开口221,且开口221位于第一接头20的侧面,进而防护盖70从第一接头20的侧面进入安装空间,即可到达指定安装位置以完成安装,无需防护盖70沿着第一环形板21的轴向(如图4所示的前后方向)进入安装空间,可充分利用空间,便于操作。
如图12和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防护盖70还包括:第二盖体72,第二盖体72厚度方向(如图15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如图15所示的右侧)和导向段73的长度方向(如图15所示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如图15所示的左端)连接,且第二盖体72与第一外环板22卡接相连,用于开闭开口221,即在第一盖体71与限位件233抵接时,第二盖体72与第一外环板22卡接,可实现防护盖70的安装,且可提高对防护盖70的固定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盖体72的外边沿可设有密封条,在第二盖体72与第一外环板22卡接后,密封条可位于第二盖体72的外边沿与开口221的内边沿之间,可起到对开口221的密封作用,提高对连接头11的密封效果,同时可使第二盖体72与开口221边沿过盈配合,提高对防护盖70的固定效果。
其中,密封条可以由硅胶或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由于其表面具有吸附能力,可增大第二盖体72与开口221之间的阻力,进一步提高对防护盖70的固定效果,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稳定性。
如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盖体72朝向导向段73的一侧(如图15所示的右侧)设置有两个卡钩722,两个卡钩722在第一外环板22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卡钩722的钩头部相背设置,在第一盖体71与限位件233抵接时,两个卡钩722的钩头部分别与开口221的两个相对边沿卡接,进而可实现第二盖体72与第一外环板22卡接,从而可实现防护盖70的安装,提高对防护盖70的固定效果,防止防护盖70通过开口221滑出以与安装座23脱离配合,且便于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卡钩722的数量可以是更多个,多个卡钩722沿着第二盖板的边沿间隔设置,在第一盖体71与限位件233抵接时,多个卡钩722的钩头部分别与开口221的边沿卡接,可提高第二盖体72与第一外环板22的卡接效果,进而提高对防护盖70的固定效果。
如图2和图1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接头30包括:第二环形板31和第二外环板32,第二环形板31可限定出进风通道111的一部分,或者整个进风通道111位于第二环形板31内,第二外环板32套设在第二环形板31的外侧,且第二外环板32与第二环形板31连接。
其中,第一外环板22可套设在第二外环板32的外侧,或者第二外环板32可套设在第一外环板22的外侧,且第一外环板22与第二外环板32可拆卸地连接,进而可实现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外环板32具有避让缺口321,避让缺口321用于避让防护盖70,即避让缺口321与开口221位置对应,以便于防护盖70依次通过避让缺口321和开口221进入安装空间,有利于实现防护盖70的安装。
如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外环板32的外周设有折弯部33,折弯部33向靠近第一接头20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由后至前的方向)延伸,第一外环板22的外周的部分向远离第二接头30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由后至前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凹槽24,凹槽24的位置与折弯部33的位置对应,便于在第二接头30的安装过程中将折弯部33插入凹槽24。
其中,折弯部33的外壁面具有卡凸331,凹槽24的槽侧壁具有穿口241,在折弯部33与凹槽24插接配合后,卡凸331与穿口241卡接配合,可实现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的连接,且可提高对第二接头30的固定效果,便于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折弯部33和凹槽24的数量可以均为一个,便于加工,可降低生产成本,且可节省空间,便于装卸;当然,折弯部33和凹槽24的数量可以分别为多个,多个凹槽24围绕第一外环板22的外周间隔布置,多个折弯部33上的卡凸331与多个凹槽24的槽侧壁上的穿口241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可设置在第一接头20上,且由于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连接后,第一接头20位于第二接头30的内侧,进而在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连接前即可完成对荷电模块60的装配,可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稳定性,且可降低第二接头30的拆卸对荷电模块60的影响。
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也可设置在第二接头30上,使得荷电模块60可在壳本体12的外部与第二接头30组装,便于操作,进而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连接,即可完成对荷电模块60的装配,可提高荷电模块60安装的便利性。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电极62设置在第一环形板21的内侧,且第二电极62沿着第一环形板21的周向延伸,且由于第一电极61位于安装空间的中心,使得整个第二电极62位于第一电极61的外周,可提高第一电极61与第二电极62之间的电场分布的均匀性,有利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在进入进风腔101的过程中与电晕放电生成的负离子充分反应,进而可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其中,第一环形板21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与第二电极62配合,可对第二电极62进行限位,提高对第二电极62的固定效果,进而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限位部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且多个限位部在第一环形板21的周向排布,进而第二电极62同时与多个限位部配合,可进一步提高对第二电极62的限位效果,防止第二电极62在荷电模块60工作的过程中晃动,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稳定性。
如图4和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限位部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且多个限位部包括限位凸筋43和第一限位槽41,第一限位槽41可限制第二电极62沿着第一环形板21的径向移动,且第一限位槽41还可限制第二电极62向第一环形板21的轴向(如图4所示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如图4所示的前侧)移动,限位凸筋43可限制第二电极62向第一环形板21的轴向的另一侧(如图4所示的后侧)移动,进而限位凸筋43和第一限位槽41相互配合,可限制第二电极62沿着第一环形板21的轴向移动。
其中,限位凸筋43可止挡第二电极62在第一环形板21轴向上的第一侧(如图4所示的后侧),第一限位槽41与第二电极62在第一环形板21的轴向上的第二侧(如图4所示的前侧)插接配合,以止挡第二电极62在第一环形板21轴向上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第二电极62在第一环形板21轴向上的限位,防止第二电极62与第一环形板21脱离配合,从而可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环形板21包括环形板本体211,限位凸筋43设置在环形板本体211的内侧,便于限位凸筋43止挡第二电极62,可提高对第二电极62的限位效果。
第一环形板21还包括限位挡板212,限位挡板212设置在环形板本体211的内侧,限位挡板212与环形板本体211之间限定出第一限位槽41,由此第二电极62与第一限位槽41插接配合后,可限制第二电极62沿着第一环形板21的轴向移动,限位挡板212与限位凸筋43在环形板本体211的周向间隔设置,进而在对第二电极62限位的过程中,可使第二电极62受力均匀,防止第二电极62破裂损坏,提高荷电模块6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挡板212向环形板本体211的内侧凸出,且凸出的限位挡板212可向后延伸形成挡筋,在第二电极62与第一限位槽41插接后,挡筋可与第二电极62的内周壁面抵接,进而实现对第二电极62在第一环形板21径向上的限位,可提高第二电极62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荷电模块60的稳定性。
如图7和图9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限位部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且多个限位部包括两个第二限位槽42,第二限位槽42可限制第二电极62沿第一环形板21的径向移动,可提高第二电极62的稳定性,防止第二电极62在荷电模块60工作的过程中晃动,进而提高荷电模块60工作的稳定性。
其中,第二电极62在第一环形板21的周向上的两端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限位槽42,即第二电极62与第二限位槽42插接配合,可实现对第二电极62的限位,且第二电极62伸出第二限位槽42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防脱部621,第一防脱部621的尺寸大于第二限位槽42的槽宽,可防止第二电极62的两端沿第一环形板21的径向移动以脱离第二限位槽42,进而可提高对第二电极62的限位效果。
如图9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限位槽42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二防脱部421,第二防脱部421可止挡第二电极62,实现对第二电极62的限位,其中,在第二电极62与第二限位槽42插接配合后,第二电极62的两端均与对应位置的第二限位槽42处的第二防脱部421卡接,可防止第二电极62沿第一环形板21的轴向移动以脱离第二限位槽42,可提高对第二电极62的限位效果。
如图9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限位槽42具有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相对设置,第二防脱部421设置在第一槽侧壁靠近槽口的位置,使得第二防脱部421可在第二电极62与第二限位槽42插接配合后止挡第二电极62,可防止第二电极62与第二限位槽42脱离配合,提高对第二电极62的限位效果。
其中,第二槽侧壁具有第二导向面422,第二导向面422从第二限位槽42的槽底延伸至槽口,且在由槽底至槽口的方向上,第二导向面422朝向远离第二防脱部421的方向倾斜延伸,可扩大槽口,且可起到对第二电极62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第二电极62与第二限位槽42插接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向面422可以是斜面,便于加工;第二导向面422也可以是曲面,可提高对第二电极62的导向效果,便于第二电极62与第二限位槽42插接配合。
如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两个第二限位槽42位于安装座23的两侧(如图7所示的上下两侧),可避免第二电极62与安装座23之间发生干涉,有利于实现第二电极62的安装,同时可起到对防护盖70的避让作用,有利于实现防护盖70的安装。
如图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过滤件50包括:安装支架51和静电除尘滤芯52,安装支架51设置在进风通道111内,且安装支架51限定出安装空间,可起到对安装空间内的多个部件的支撑固定作用,静电除尘滤芯52设置在安装空间内,使得空气可通过静电除尘滤芯52进入室内,且可使空气与静电除尘滤芯52充分接触,进而可提高对空气的过滤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静电除尘滤芯52可以是MSCD可水洗免耗材滤芯,使用寿命长,可循环使用长达10年,且提高了静电除尘滤芯52的过滤效率;静电除尘滤芯52还可以是IFD过滤网、ESP过滤网或摩擦过滤网等,可提高对灰尘、花粉、细菌或病毒等微小颗粒物的过滤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过滤件50还包括:初效过滤网53,初效过滤网53设置在进风通道111内,且初效过滤网53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位于静电除尘滤芯52的上游,可起到对空气的预先过滤作用,一方面,初效过滤网53与静电除尘滤芯52相配合,可提高对空气的过滤效果,另一方面,可减轻静电除尘滤芯52的工作压力,提高静电除尘滤芯52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初效过滤网53可以捕捉大颗粒物和粗颗粒物,其中,初效过滤网53可以是由防风沙滤芯200目的PET网丝组成,可提高对空气中细小微颗粒的过滤效果,且可防止风沙进入静电除尘滤芯52以损坏静电除尘滤芯52,提高静电除尘滤芯52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进风组件100。
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组件100包括:进风壳10、过滤件50、荷电模块60和防护盖70。
如图2所示,进风壳10内限定出进风腔101,且进风壳10包括连接头11,连接头11限定出进风通道111,进风通道111与进风腔101连通,连接头11包括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第一接头20包括第一环形板21、安装座23和第一外环板22,第一外环板22套设在第一环形板21的外侧,且第一外环板22与第一环形板21连接,第一外环板22具有开口221。
如图3和图7所示,第一环形板21限定出安装空间,且第一环形板21具有安装座23,安装座23位于安装空间内,安装座23的一端(如图7所述的左端)与第一环形板21的内壁面连接,安装座23的另一端(如图7所述的右端)位于安装空间的中心区域。
如图2所示,第二接头30包括第二环形板31和第二外环板32,第二外环板32套设在第二环形板31的外侧,且第二外环板32与第二环形板31连接,第二外环板32具有避让缺口321,避让缺口321与开口221位置相对。
如图2所示,第二外环板32的外周设有折弯部33,折弯部33向靠近第一接头20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由后至前的方向)延伸,折弯部33的外壁面具有卡凸331,第一外环板22的外周的部分向远离第二接头30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由后至前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凹槽24,凹槽24的位置与折弯部33的位置对应,在折弯部33可与凹槽24插接配合后,卡凸331与穿口241卡接配合,可实现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的连接。
如图1、图4、图14和图15所示,防护盖70可依次通过避让缺口321和开口221进入安装空间,且防护盖70包括导向段73、第一盖体71和第二盖体72,第一盖体71和导向段7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如图16所示的右端)连接,第二盖体72厚度方向(如图15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如图15所示的右侧)和导向段73的长度方向(如图15所示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如图15所示的左端)连接。
如图3所示,安装座23的靠近安装空间中心的一端(如图3所示的右端)设置有限位件233,安装座23限定出安装槽231,安装槽231沿着安装座23的长度方向(如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安装槽2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侧壁分别设置有导向槽232,导向段73具有两个导向凸筋731,两个导向凸筋731相对布置,且导向凸筋731与导向槽232位置对应,导向凸筋731与导向槽232滑动配合,防护盖70可由左至右地滑入安装空间,直至第一盖体71与限位件233抵接。
如图15所示,第二盖体72朝向导向段73的一侧(如图15所示的右侧)设置有两个卡钩722,两个卡钩722在第一外环板22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两个卡钩722的钩头部相背设置,在第一盖体71与限位件233抵接时,两个卡钩722的钩头部分别与开口221的两个相对边沿卡接,实现防护盖70的装配。
如图7、图9和图12所示,荷电模块60包括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第一盖体71与安装座23之间限定出安装腔701,第一盖体71具有通孔711,通孔711可连通进风通道111与安装腔701,第一电极61设置在安装腔701内,第一电极61放电生成的负离子可通过通孔711进入进气通道。
第二电极62设置在第一环形板21的内侧,第一环形板21包括环形板本体211和限位挡板212,限位挡板212与环形板本体211之间限定出第一限位槽41,环形板本体211内侧还设有限位凸筋43,第二电极62与第一限位槽41插接,并与限位凸筋43止抵,可实现对第一电极61的限位,环形板本体211上还设有第二限位槽42,第二限位槽42内具有第二防脱部421,第二电极62的两端具有第一防脱部621,第二电极62的两端与第二限位槽42插接,且第一防脱部621和第二防脱部421分别对第二电极62进行限位,实现对第二电极62的固定。
如图1所示,过滤件50位于荷电模块60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过滤件50包括安装支架51、静电除尘滤芯52和初效过滤网53,安装支架51设置在进风通道111内,且安装支架51限定出安装空间,静电除尘滤芯52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初效过滤网53设置在进风通道111内,且初效过滤网53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位于静电除尘滤芯52的上游。
由此,在空调器对室内换新风时,室外空气先通过荷电模块60,再通过过滤件50进入室内,进而先启动荷电模块60工作,使第一电极61电晕放电,对室外空气进行预杀菌消毒并除尘,然后经净化过的室外空气可通过过滤件50被进一步净化,提高了进风组件100对室外空气的净化效果。
进风组件100的具体安装流程如下:先将第一电极61放置在安装座23上,然后将防护盖70通过开口221由左至右地滑入安装空间,直至第一盖体71与限位件233抵接,且第二盖体72上的卡钩722与开口221边沿卡接,实现防护盖70的安装,且可将第一电极61限位至安装腔701内,同时将第二电极62由后至前地放入第一环形板21的内侧,使第二电极62分别与第一限位槽41和第二限位槽42插接,并与限位凸筋43止抵,实现第二电极62的安装,最后使第一接头20与第二接头30卡接,完成进风组件100的装配。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200,包括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100。通过采用上述进风组件100,可简化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结构,便于装配,进而可提升空气处理装置200的生产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风通道111可以与室内空间连通,同时进风通道111可以与室外空间连通,进而室外空气可通过进风通道111进入室内,有利于实现空气处理装置200的多种功能,例如换新风功能或净风功能等。
在一些示例中,空气处理装置200还包括:蜗壳、风轮和电机,蜗壳设置在进风壳10的一侧(如图1所示的右侧),蜗壳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蜗壳内可限定出容纳腔,风轮设置在容纳腔内,且风轮可在容纳腔内转动,电机与风轮连接,且电机可驱动风轮转动,进而风轮转动可驱动空气由第一进口流向第一出口。
进风壳10与蜗壳连接,进风壳10具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连接头11可限定出室外进风口,进风通道111的一部分位于室外进风口和第一进口之间,进风通道111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出口与室内出风口之间,进而室外进风口与第一进口连通,第一出口与室内出风口连通,室外空气可通过室外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111,并在风轮的驱动下经第一进口进入蜗壳内部,同时进入蜗壳内部的空气在风轮的驱动下通过第一出口进入进风通道111,再通过室内出风口进入室内。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空气处理装置200,通过采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200,可简化空调器的结构,便于装配,进而可提升空调器的生产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其中,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以图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7)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壳,所述进风壳用于限定进风腔且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进风通道;
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用于过滤从所述进风通道进入所述进风腔内的空气;
荷电模块,所述荷电模块设于连接头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产生电晕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壳还包括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用于限定所述进风腔;
其中,所述连接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一个与所述壳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另一个用于连接进风管,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一接头或所述第二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包括:
第一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为所述进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形成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径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所述安装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内壁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中心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护盖,所述防护盖设于所述安装座且与所述安装座之间限定出安装腔,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其中,所述防护盖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安装腔和所述进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还限定避让通道和出线口,所述避让通道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一端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线口连通,所述第一电极的连接线穿设于所述避让通道且从所述出线口穿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限定出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其中,所述安装槽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槽侧壁分别设有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防护盖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凸筋,所述导向凸筋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凸筋靠近所述安装空间中心的一端,和/或,所述导向槽远离所述安装空间的中心的一端壁面具有导向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包括:
导向段,所述导向段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安装座滑动配合;
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导向段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安装座之间限定出所述安装腔,所述通孔设于所述第一盖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还包括第一外环板,所述第一外环板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环形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外环板具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导向段从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安装空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还包括:
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厚度方向的一侧和所述导向段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外环板卡接相连,用于开闭所述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导向段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卡钩,至少两个所述卡钩在所述第一外环板的周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卡钩的钩头部相背设置且与所述开口的两个相对边沿卡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包括:
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二环形板限定出所述进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外环板,所述第二外环板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环形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外环板套设在所述第二外环板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外环板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外环板具有用于避让所述防护盖的避让缺口。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内侧且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周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环形板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配合,用于对所述第二电极进行限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周向排布。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凸筋和第一限位槽,用于至少限制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轴向移动;
其中,所述限位凸筋止挡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环形板轴向上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环形板轴向上的第二侧插接配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板包括:
环形板本体,所述限位凸筋设于所述环形板本体的内侧;
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设于所述环形板本体的内侧且与所述限位凸筋在所述环形板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环形板本体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限位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限位部包括两个第二限位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径向移动;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周向上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电极伸出所述第二限位槽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防脱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口处设有第二防脱部,所述第二防脱部止挡于所述第二电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侧壁和第二槽侧壁,所述第二防脱部设于所述第一槽侧壁靠近槽口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槽侧壁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底至槽口朝远离所述第二防脱部的方向延伸。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所述安装座的两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于所述进风通道内且限定出安装空间;
静电除尘滤芯,所述静电除尘滤芯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还包括:初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设于所述进风通道内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静电除尘滤芯的上游。
25.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适于与室内空间或者室外空间连通。
2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02322326206.0U 2023-08-28 2023-08-28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220707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6206.0U CN220707513U (zh) 2023-08-28 2023-08-28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6206.0U CN220707513U (zh) 2023-08-28 2023-08-28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7513U true CN220707513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9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26206.0U Active CN220707513U (zh) 2023-08-28 2023-08-28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7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157170A1 (ja) 換気装置
JP2007007589A (ja) 電気集塵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組込んだ空気清浄装置
JPH11179231A (ja) 電子式集塵器と電子式集塵器付き空気調和機
CN205606756U (zh) 电离式空气净化装置
CN22070751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的进风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105987443B (zh) 包括uv发光二极管和光催化过滤器的紧凑型空气净化器
KR20160101408A (ko) 전기집진용 대전장치
CN111720919A (zh) 过滤器及包含该过滤器的空气净化器
KR100323113B1 (ko) 자동차용 공기청정기
WO2022028167A1 (zh) 静电除尘装置和具有其的空气净化器
CN110778535A (zh) 净化空气的无叶风扇及其滤网更换方法
CN110685941A (zh) 净化空气的无叶风扇
JP5696718B2 (ja) 放電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CN214581679U (zh) 组合式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机
CN212179088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14465176U (zh) 无叶风扇
CN216308117U (zh) 一种净化器
CN113944975A (zh) 消毒机
CN110645194A (zh) 净化空气的无叶风扇
CN218033575U (zh) 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CN214791727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498170U (zh) 一种防静电的除尘器滤芯
CN216814396U (zh) 一种空调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
CN216845099U (zh) 用于空气净化器的壳体及空气净化器
CN218379821U (zh) 离子发生器、过滤组件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