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2731U - 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62731U
CN219262731U CN202223506510.5U CN202223506510U CN219262731U CN 219262731 U CN219262731 U CN 219262731U CN 202223506510 U CN202223506510 U CN 202223506510U CN 219262731 U CN219262731 U CN 219262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fan
rib
air
wind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065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岸辉
陈国豪
杜文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065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62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62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62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风机和风管机,其中风机包括蜗壳和离心风轮,其中,蜗壳内部设置有容纳腔,离心风轮设置于容纳腔内,同时,蜗壳沿离心风轮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进风口,且蜗壳的一侧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出风口,从而离心风轮能够将外部空间的风从进风口处吸入进容纳腔并对风进行增压后,再从出风口处排出,此外,风机还包括至少一挡筋组件,挡筋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且每一挡筋组件均包括两条挡筋,两条挡筋分别设置于出风口的两侧,从而不仅能够挡住出风口两侧出风,避免造成风量损失以及风机内部产生噪音的问题,还能够通过压缩出风口出风面积的方式,以增强出风口中部区域的风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风机的出风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现如今,离心风轮在风机领域内的使用是较为常见的,离心风轮通常能起到将外部的风压缩后,并导引至风机出风口的作用,但由于离心风轮通常设置于风机的中部区域,因此通常风机出风口中部区域吹出来的风力都较为强劲,风机出风口两侧区域的风力却较弱,而这会形成压力差并导致风机内部产生复杂干涉流,并在风机出风口内壁处产生漩涡,从而造成风量损失以及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以解决现有的风机出风时容易在出风口内壁处产生漩涡,从而造成风量损失并在风机内部产生噪音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内设有容纳腔,且所述蜗壳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风口;
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蜗壳沿所述离心风轮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离心风轮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导引至所述出风口;
至少一挡筋组件,所述挡筋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每一所述挡筋组件均包括两条挡筋,两条所述挡筋分别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以隔挡所述出风口两侧的风。
可选的,所述蜗壳开设有滑槽,所述挡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滑槽内,以使所述挡筋能够相对于所述蜗壳滑动并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范围。
可选的,所述挡筋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挡筋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靠近所述出风口的所述挡筋组件的长度大于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所述挡筋组件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挡筋与所述蜗壳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蜗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至少一组所述挡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部,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靠近于所述离心风轮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沿平行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沿朝所述离心风轮的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均为弧形。
可选的,所述风机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蜗壳的外表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包括蜗壳和离心风轮,其中,蜗壳内部设置有容纳腔,离心风轮设置于容纳腔内,同时,蜗壳沿离心风轮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进风口,且蜗壳的一侧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出风口,从而离心风轮能够将外部空间的风从进风口处吸入进容纳腔并对风进行增压后,再从出风口处排出,此外,风机还包括至少一挡筋组件,挡筋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且每一挡筋组件均包括两条挡筋,两条挡筋分别设置于出风口的两侧,从而不仅能够挡住出风口两侧出风,以避免风机出风口中部区域和两侧区域的风速不均匀,从而导致出风口内壁处产生涡流,并造成风量损失以及风机内部产生噪音的问题,还能够通过压缩出风口出风面积的方式,以增强出风口中部区域的风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风机的出风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风机出风时的风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风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风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风机的第一种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风机的第二种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的风机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风机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风机出风时的风径示意图。现如今,离心风轮在风机领域内的使用是较为常见的,离心风轮通常能起到将外部的风压缩后,并导引至风机出风口的作用,但由于离心风轮通常设置于风机的中部区域,因此通常风机出风口中部区域吹出来的风力都较为强劲,风机出风口两侧区域的风力却较弱,而这会形成压力差并导致风机内部产生复杂干涉流,并在风机出风口内壁处产生漩涡,从而造成风量损失以及噪音。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可以应用于如风管机、空调等制冷设备。请参阅图2和图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风机的爆炸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0,包括蜗壳110和离心风轮120,其中,蜗壳110内部设置有容纳腔111,离心风轮120设置于容纳腔111内,同时,蜗壳110沿离心风轮120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有进风口113,且蜗壳110的一侧开设有与容纳腔111连通的出风口112,从而使得离心风轮120能够将外部空间的风从进风口113处吸入进容纳腔111内,并对容纳腔111内的风进行增压后,再从出风口112处排出,此外,风机100还包括至少一挡筋组件130,挡筋组件130设置于容纳腔111内,且每一挡筋组件130均包括两条挡筋131,两条挡筋131分别设置于出风口112的两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0,不仅能够在出风时,挡住出风口112两侧的风,以避免现有技术中,风机出风口中部区域吹出来的风力较为强劲,而风机出风口两侧区域的风力却较弱,以导致风机出风口中部区域和两侧区域的风速不均匀,从而导致出风口内壁处产生涡流,并造成风量损失以及风机内部产生噪音的问题,同时,本实施例中的风机100还能够通过压缩出风口112出风面积的方式,以增强出风口112中部区域的风力(由于离心风轮120的长度长于出风口112的中部区域的长度,从而使得经离心风轮120压缩后的风,能够全部从出风口112的中部区域吹出,故此时也并不会出现出风口112中部区域风速不均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风机100的出风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不限定挡筋131具体形状,例如挡筋131的形状可以是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而在本实施例中的挡筋131可以是如图3所示,设置于出风口112左右两侧的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均为长方体状。
可选的,挡筋组件13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示例性的,请参阅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风机的爆炸示意图。
在实施例中,多个挡筋组件13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于容纳腔111内的第一挡筋组件130A和第二挡筋组件130B,第一挡筋组件130A设置于靠近出风口112的一侧,第二挡筋组件130B设置于第一挡筋组件130A远离出风口112的一侧;本实施例将第一挡筋组件130A和第二挡筋组件130B间隔设置,以使得在增压后的风从离心风轮120吹向出风口112的过程中,第二挡筋组件130B能够对出风口112的两侧区域的风起到第一次挡风效果,以格挡出风口112两侧区域的风,并将出风口112两侧区域的风引导至出风口112的中部区域;而当风在离心风轮120的作用下继续朝向出风口112流动时,此时第一挡筋组件130A则可以对出风口112的两侧区域起到第二次挡风效果,并再次将出风口112两侧区域的风引导至出风口112的中部区域,并最终从出风口112处吹出,以进一步减缓出风口112两侧区域的风速,并进一步抑制风机100内涡流的产生。
此外,第一挡筋组件130A和第二挡筋组件130B的存在也可以打散风机100内的涡流,从而使得大体积的涡流能够被分散为小体积的涡流,并容纳于第一挡筋组件130A和第二挡筋组件130B之间的间隙内,并经第一挡筋组件130A二次挡风后被消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挡筋组件130A和第二挡筋组件130B进一步实现了出风口112处涡流更好的抑制效果,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设置于出风口处的整体的挡筋只能消除大体积的涡流,却不能消除小体积涡流,从而影响风机出风效率问题。
同时,如图5所示,第一挡筋组件130A可以包括设置于出风口112两侧的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第二挡筋组件130B也可以包括设置于出风口112两侧的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其中,第一挡筋组件130A中的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的沿离心风轮120径向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挡筋组件130B中的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沿离心风轮120径向方向的长度,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挡筋组件130对出风口112两侧的风进行挡风时,还能够通过将第二挡筋组件130B短于第一挡筋组件130A设置,以对从离心风轮120吹向出风口112的风进行分流,从而杜绝容纳腔111内复杂干涉流的产生,并进一步抑制了涡流的生成。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于蜗壳110的出风口112左右两侧,从而使得挡筋131的强度能够有所提升。
可选的,蜗壳1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5和第二壳体116。示例性的,请参阅图6,图6为图4所示的风机的第一种侧面结构示意图。蜗壳1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5和第二壳体116,第一挡筋组件130A和第二挡筋组件130B均设置于第二壳体116内,其中,第一壳体115远离出风口1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端部1151,第二壳体116远离出风口1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端部1161,第一壳体115连接于第二壳体116以形成蜗壳110,且第一端部1151也连接于第二端部1161以封闭蜗壳110远离出风口112一侧的空间(即蜗壳110的顶部空间),同时,第一端部1151和第二端部1161均靠近于离心风轮120设置,以减少第一端部1151和第二端部1161的连接处距离离心风轮120的距离,从而使得风机100进风时,在离心风轮120的作用下,从蜗壳110两侧的进风口113进入的风能够尽可能的朝向离心风轮120处移动,而非像现有技术一样(现有技术的蜗壳顶部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风沿背离离心风轮方向移动。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0能够通过将第一端部1151和第二端部1161靠近离心风轮120设置,以提高进入离心风轮120的风量,并进一步提高风机100的出风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51和第二端部1161均可以沿平行于离心风轮120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
此外,请参阅图7,图7为图4所示的风机的第二种侧面结构示意图。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51和第二端部1161可以均沿朝离心风轮120的方向延伸设置,从而尽可能的将从进风口113进入容纳腔111内的风引导至离心风轮120处,并进一步提高离心风轮120对容纳腔111内的风的增压效率;同时,第一端部1151和第二端部1161朝向容纳腔111的一侧均可以设置为有一定曲度的弧形,从而使得第一端部1151和第二端部1161对风起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以弧形的形式使得风在第一端部1151朝向容纳腔111的一侧和第二端部1161朝向容纳腔111的一侧流动时,进一步的减少风量消耗的情形。
同时,为了进一步的减少风机100进风或出风时的噪音,本实施例还可以在蜗壳110背离容纳腔111的一侧,也即蜗壳110的外表面处设置加强筋(图未示),从而通过加强蜗壳110强度的方式,以抑制风机或出风时的抖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限定第一壳体115和第二壳体116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卡扣连接、螺接或磁吸连接等连接方式中的其中一种。
可选的,蜗壳110还可以开设有滑槽114。示例性的,请参阅图8和图9,图8为图2所示的风机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风机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6可以开设有滑槽114,而第一挡筋131A的一端和第二挡筋131B的一端则可以设置于滑槽114内,从而使得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能够相对于蜗壳110滑动,并通过滑动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的方式,以调整出风口112的出风范围——如控制风机100的出风口112是中部区域出风或两侧出风,当出风口112的中部区域出风时,不仅能够避免出风口112出风不均匀而导致的造成风量损失以及噪音的问题,还能够通过压缩出风口112出风面积的方式,以增强出风口112中部区域的风力,并进一步提高风机100的出风效率;而当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滑动至出风口112中部区域时,此时出风口112能够通过两侧出风的方式以将风均匀的吹送至下一元器件(如蒸发器),并通过蒸发器均匀蒸发的方式,以实现制冷设备更好的制冷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驱动电机117控制第一挡筋131A和第二挡筋131B移动,以实现对出风口出风范围的电动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上述所提及的风机100,从而进一步加强风管机的出风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风机以及风管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风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110),所述蜗壳(110)内设有容纳腔(111),且所述蜗壳(110)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111)连通的出风口(112);
离心风轮(120),所述离心风轮(12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1)内,所述蜗壳(110)沿所述离心风轮(120)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进风口(113),所述离心风轮(120)用于将所述进风口(113)的风导引至所述出风口(112);
至少一挡筋组件(130),所述挡筋组件(13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1)内,每一所述挡筋组件(130)均包括两条挡筋(131),两条所述挡筋(131)分别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12)的两侧,以隔挡所述出风口(112)两侧的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10)开设有滑槽(114),所述挡筋(13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滑槽(114)内,以使所述挡筋(131)能够相对于所述蜗壳(110)滑动并调整所述出风口(112)的出风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筋组件(1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挡筋组件(130)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1)内,且靠近所述出风口(112)的所述挡筋组件(130)的长度大于远离所述出风口(112)的所述挡筋组件(130)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筋(131)与所述蜗壳(110)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10)包括第一壳体(115)和第二壳体(116),至少一组所述挡筋组件(13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16)内,所述第一壳体(115)远离所述出风口(1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端部(1151),所述第二壳体(116)远离所述出风口(1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端部(1161),所述第一端部(1151)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部(1161),且所述第一端部(1151)和所述第二端部(1161)均靠近于所述离心风轮(120)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51)和所述第二端部(1161)均沿平行于所述离心风轮(120)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51)和所述第二端部(1161)均沿朝所述离心风轮(120)的方向延伸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51)和所述第二端部(1161)朝向所述容纳腔(111)的一侧均为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100)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蜗壳(110)的外表面。
10.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风机(100)。
CN202223506510.5U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Active CN219262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06510.5U CN219262731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06510.5U CN219262731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62731U true CN219262731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6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06510.5U Active CN219262731U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627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90739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のファンのためのハウジング
US9964118B2 (en) Sirocco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CN105909562A (zh) 带有降噪功能的涡轮增压器压气机蜗壳
CN219262731U (zh) 一种风机以及风管机
CN112081777B (zh) 能够实现冷却热平衡的高速涡轮机
CN112564356A (zh) 一种电机具有冷却通道的电动涡旋压缩机
CN215109694U (zh) 离心风机用固定机构、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CN210688483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空调器
CN110160147B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210196027U (zh) 压缩机的排气结构及压缩机
CN218913272U (zh) 一种用于高效离心式鼓风机的外壳结构
CN218237664U (zh) 一种集流器、风机以及空调外机
CN216016559U (zh) 一种用于吹风机的电动机
KR100272540B1 (ko) 시로코팬의벨마우스구조
CN211351959U (zh) 一种铝转子内扇
CN219795599U (zh) 便携式风扇装置
CN219733693U (zh) 风机和吸尘器
CN215909338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655481U (zh) 一种降噪装置及吸尘器
SU1179483A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 машина
CN110894986A (zh) 柜式空调器的射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柜式空调器
CN207728562U (zh) 电动卧式涡旋压缩机
CN216790645U (zh) 鼓风式风冷系统、抽风式风冷系统及其增速喷射结构
CN220470296U (zh) 用于高速列车通风机的集流器及通风机
CN219537697U (zh) 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