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51949U -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51949U
CN219251949U CN202320794331.1U CN202320794331U CN219251949U CN 219251949 U CN219251949 U CN 219251949U CN 202320794331 U CN202320794331 U CN 202320794331U CN 219251949 U CN219251949 U CN 219251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tank
water
wastewater
rainwater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943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池
郑渭水
赵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zhong Chunz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zhong Chunz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zhong Chunz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zhong Chunz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9433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51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51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51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包括:地面雨水沟、地表废水沟、生活用水处理站、生产车间废水池、生活用水沉淀池、生产车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次级沉淀池和废水处理车间;地面雨水沟与雨水沉淀池连通,生活用水处理站与生活用水沉淀池连通,生产车间废水池与生产车间沉淀池连通;地表废水沟、生活用水沉淀池、生产车间沉淀池与次级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次级沉淀池与废水处理车间连通,废水处理车间的出水口与雨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雨水沉淀池的出水口与生产车间的回用水入口连通。该系统实现了对雨水及生活、生产废水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生产区和生活区均无废水外排,绿色环保,显著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绿色施工以及节能降耗是生产性企业在生产现场应采取的必然措施,其中节约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生产现场用水量需求较大,用水单元包括生活用水、冷却循环水、生产溶剂水等等,这些用水单元在生产过程中随时会排出一定量的生产废水,此类废水若直接外排,不但会造成外部江河的水质污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受自然降水的影响,生产场地也会产生一定的废水,大多数生产现场的雨水及主要由雨水形成的废水均是自然排放,没有进行收集和再回收利用,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
所以,对于生产现场的各种废水的回收利用显然是节约水资源、达到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在对生产现场的各种废水进行回收利用时,在利用前需要将废水进行处理,将其净化为中水后再回用。因此,在生产企业中需要一种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生产现场用水得不到妥善处理,生活废水、雨水等未收集再利用,而造成水资源浪费问题,实现对雨水及生活、生产废水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包括:
废水收集单元,废水收集单元包括地面雨水沟、地表废水沟、生活用水处理站和生产车间废水池;废水处理单元,废水处理单元包括生活用水沉淀池、生产车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次级沉淀池和废水处理车间;地面雨水沟与雨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生活用水处理站与生活用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生产车间废水池与生产车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地表废水沟、生活用水沉淀池、生产车间沉淀池的出水口与次级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次级沉淀池的出水口与废水处理车间的入水口连通,废水处理车间的出水口与雨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雨水沉淀池的出水口通过中水回用管道与生产车间的回用水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地面雨水沟与雨水沉淀池连通的入水口处,以及,地表废水沟与次级沉淀池连通的入水口处均设置有过滤网。
进一步地,生活用水沉淀池、生产车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次级沉淀池的结构相同;上述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沉淀池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入水口,与入水口相对设置的沉淀池本体的侧壁上部开设有出水口,入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沉淀池本体的一侧壁下部开设有出淤口。
进一步地,沉淀池本体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的两侧壁的顶部均设置有滑槽;一侧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一螺纹杆贯穿螺纹孔并与第一滑块螺纹连接,螺纹杆的一端与滑槽转动连接,螺纹杆的另一端贯穿滑槽与一电机连接;另一侧滑槽的内部设置有导轨,导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连接有横板,横板的底部对称安装有竖直方向的伸缩杆,两个伸缩杆的底部固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有与沉淀池本体的底壁接触的清淤板。
进一步地,伸缩杆上可拆卸地安装有与沉淀池本体的内侧壁接触的刮板。
进一步地,安装板上靠近出淤口的一侧还设置有喷水管,喷水管上安装有多个喷嘴,喷水管与中水回用管道连通。
进一步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成倾斜面,倾斜面使得沉淀池内的水具有靠近出淤口的趋势。
进一步地,出淤口的内壁设置有钩刀,钩刀沿出淤口的内壁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沉淀池本体通过砖墙砌筑分隔成依次连通的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和三级沉淀池;一级沉淀池上远离二级沉淀池的侧壁上开设有入水口,砖墙的上部均设置有溢流堰用于连通各级沉淀池,三级沉淀池上远离二级沉淀池的侧壁上部开设有出水口,各级沉淀池的一侧壁下部均开设有出淤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通过在生产企业的不同废水生产单元均设置了废水收集设备,能充分收集生产区域中的雨水、地表废水、生活废水、生产废水等,然后通过不同程度的沉淀处理,并在废水处理车间处理成符合回用标准的中水,然后将中水送至生产车间进行回用,能作为生产中的冲洗水、溶剂水等使用,完成了废水的循环使用,而生产区域中的废水可以全部收集回用,不用外排,负荷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同时也节约了水资源,节省了生产用水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用于沉淀池底部清淤的机构,相比传统的人力清理,该清淤机构的清理效果更好,清理效率更高,使得沉淀池的清淤效果和复用时的沉淀效果更佳,降低了后续废水处理车间中废水处理的难度,且该清淤机构安装和固定方便,能在沉淀池使用过程中使用,不需像人工清淤要清空沉淀池中水位,降低了清淤难度,适用于不同长度、深度的沉淀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沉淀池的清淤机构的部件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地面雨水沟,12雨水沉淀池,21地表废水沟,22次级沉淀池,23过滤网,31生活用水处理站,32生活用水沉淀池,41生产车间废水池,42生产车间沉淀池,51废水处理车间,201沉淀池本体,2011入水口,2012出水口,2013出淤口,2014滑槽,2015横板,2016伸缩杆,2017安装板,2018喷水管,2131钩刀,2141第一滑块,2142螺纹杆,2143电机,2144导轨,2145第二滑块,2161刮板,2171清淤板,2181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包括:废水收集单元,废水收集单元包括地面雨水沟11、地表废水沟21、生活用水处理站31和生产车间废水池41;废水处理单元,废水处理单元包括生活用水沉淀池32、生产车间沉淀池42、雨水沉淀池12、次级沉淀池22和废水处理车间51;地面雨水沟11与雨水沉淀池12的入水口连通,生活用水处理站31与生活用水沉淀池32的入水口连通,生产车间废水池41与生产车间沉淀池42的入水口连通;地表废水沟21、生活用水沉淀池32、生产车间沉淀池42的出水口与次级沉淀池22的入水口连通,次级沉淀池22的出水口与废水处理车间51的入水口连通,废水处理车间51的出水口与雨水沉淀池12的入水口连通,雨水沉淀池12的出水口通过中水回用管道与生产车间的回用水入口连通。
使用时,在生产现场的地面设置地表废水沟21,在生产现场周边设置地面雨水沟11,在生活区设置生活用水处理站31,在每个生产车间设置对应的生产车间废水池41,用于收集生产现场产生的雨水、地表废水、生活废水、生产废水等各种废水,然后将地表废水、生活废水、生产废水引入对应的沉淀池中进行初级处理,然后再统一至废水处理车间51中进行深度处理,最终净化成中水,再与沉淀处理过的雨水混合后,通过中水回用管道送至生产车间的不同用水点进行回用,实现了废水零外排和循环回用的目的,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节约了生产用水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废水处理车间51中,对来自次级沉淀池22的废水可以进行不同的深度处理,利用如氧化还原法、吸附法、离心分离法、活性污泥法、电解法等手段来净化废水,最终形成符合生产用水标准的中水,具体的深度处理手段的选择需要根据生产废水中的成分来判断,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限定,且这种选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操作,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地面雨水沟11与雨水沉淀池12连通的入水口处,以及,地表废水沟21与次级沉淀池22连通的入水口处均设置有过滤网23。在雨水沉淀池12的入水口和地表废水沟21的尽头处设置金属制的过滤网23,由于过滤网23的过滤作用,能阻挡雨水和地表废水中的异物(如枯枝落叶等)进入沉淀池中。
进一步地,生活用水沉淀池32、生产车间沉淀池42、雨水沉淀池12、次级沉淀池22的结构相同。
现有的沉淀池在长时间使用后,若不能及时清理底部沉淀的淤泥和杂质,会造成水位过高,降低废水的沉淀效果和后续的废水处理效率。同时,现有的沉淀池通常是由工作人员定期清理底部淤泥,但由于清理间隔时间长,容易使得底部的淤泥堆积成块,导致清理难度增大,清理淤泥不彻底,容易影响复用后的沉淀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对沉淀池进行了改进,具体改进方案如下:
如图2所示,上述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201,沉淀池本体201的一侧开设有入水口2011,与入水口2011相对设置的沉淀池本体201的侧壁上部开设有出水口2012,入水口2011与出水口2012之间的沉淀池本体201的一侧壁下部开设有出淤口2013。
进一步地,沉淀池本体201上设有入水口2011和出水口2012的两侧壁的顶部均设置有滑槽2014;一侧滑槽201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2141,第一滑块2141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一螺纹杆2142贯穿螺纹孔并与第一滑块2141螺纹连接,螺纹杆2142的一端与滑槽2014转动连接,螺纹杆2142的另一端贯穿滑槽2014与一电机2143连接;另一侧滑槽2014的内部设置有导轨2144,导轨2144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2145;第一滑块2141与第二滑块2145之间连接有横板2015,横板2015的底部对称安装有竖直方向的伸缩杆2016,两个伸缩杆2016的底部固接有安装板2017,安装板2017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有与沉淀池本体201的底壁接触的清淤板2171。
本实用新型中沉淀池设置有用于底部清淤的清淤机构,通过电机2143驱动螺纹杆2142转动,进而螺纹杆2142带动第一滑块2141在滑槽2014的内部前后移动,同时还能带动第二滑块2145在另一滑槽2014的导轨2144上滑动,从而使得横板2015及与其连接的安装板2017来回移动,安装板2017带动清淤板2171在沉淀池本体201的底壁上移动,能将底壁的淤泥向出淤口2013方向进行推动,使淤泥快速进入出淤口2013,配合抽泥泵的使用,即能完成对沉淀池本体201的底壁上的淤泥的快速清理,此过程中不需要手动清淤,同时也能在沉淀池使用过程中进行,不需像人工清淤要清空沉淀池中水位,有效减小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清淤难度,节约了清理淤泥所需要的时间。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伸缩杆2016上可拆卸地安装有与沉淀池本体201的内侧壁接触的刮板2161。在伸缩杆2016上设置刮板2161,能利用刮板2161对沉淀池本体201的内侧壁进行清淤,进一步提升清淤效果。同时,伸缩杆2016及其上的刮板2161能随着沉淀池的深度进行调整,使得该清淤机构能适应不同深度的沉淀池。
进一步地,安装板2017上靠近出淤口2013的一侧还设置有喷水管2018,喷水管2018上安装有多个喷嘴2181,喷水管2018与中水回用管道连通。在对沉淀池的底部进行清理时,先通过清淤板2171将部分淤泥清理掉,然后打开连通中水回用管道的阀门,使得中水通过喷水管2018后从多个喷嘴2181喷出,对沉淀池底部的残留的淤泥进行冲洗,残留的淤泥随着冲洗水的稀释和冲击流向出淤口2013,最终从出淤口2013排出,这样就不需要人工或其他转运设备来清淤,降低了清淤成本,节省了清淤时间,使得沉淀池能快速复用,提高了沉淀池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成倾斜面,倾斜面使得沉淀池内的水具有靠近出淤口2013的趋势。倾斜的沉淀池底面,方便淤泥在重力作用下向出淤口2013方向聚集,同时在清淤时,倾斜的沉淀池底面也能使得淤泥的排出更加顺利。当喷嘴2181喷出的水冲掉底壁的淤泥后,冲洗水和淤泥也能更方便地向出淤口2013汇集和排出。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出淤口2013的内壁设置有钩刀2131,钩刀2131沿出淤口2013的内壁周向均匀分布。钩刀2131的设置是方便清淤抽泥时,能将出淤口2013处的淤泥积块松散开来,防止有大的淤泥积块对出淤口2013造成堵塞。
进一步地,沉淀池本体201通过砖墙砌筑分隔成依次连通的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和三级沉淀池;一级沉淀池上远离二级沉淀池的侧壁上开设有入水口2011,砖墙的上部均设置有溢流堰用于连通各级沉淀池,三级沉淀池上远离二级沉淀池的侧壁上部开设有出水口2012,各级沉淀池的一侧壁下部均开设有出淤口2013。
在沉淀池本体201中设置多级沉淀池,在各级沉淀池间设置溢流堰来连通,能进一步对废水中的杂质进行沉降和清除,同时各级沉淀池分隔后,能够降低沉淀池本体201的水流中因紊流、流速骤变、进水量变化等因素对沉淀效果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各级沉淀池及沉淀池本体201的长度、宽度及面积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限定,需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设置。同时,上述清淤机构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滑槽2014设置在起分隔作用的砖墙的顶部,对应的如伸缩杆2016上的刮板2161也设置为与砖墙侧壁接触,以实现每级沉淀池的清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生活用水沉淀池32、生产车间沉淀池42、雨水沉淀池12、次级沉淀池2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串联的多个,具体数量可根据场地、废水沉淀处理量、沉淀效果等具体而定。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具体工作时,经生活用水处理站31收集的生活废水送入生活用水沉淀池32中沉淀;经生产车间废水池41收集的生产废水送入生产车间沉淀池42中沉淀。上述生活废水和生产废水在各个对应的沉淀池中沉淀完成后,统一送入次级沉淀池22中进行二次沉淀,同时经地表废水沟21收集的生产现场的地面废水经过过滤网23后,也送入次级沉淀池22中沉淀。沉淀完成后,统一将次级沉淀池22中的上层废水送至废水处理车间51中进行深度处理,废水在废水处理车间51净化成中水后,送入雨水沉淀池12中。同时,经地面雨水沟11收集的雨水经过过滤网23后,送入雨水沉淀池12中沉淀,沉淀完成后,处理过的雨水和中水的混合物通过中水回用管道将其送至生产车间的不同用水点进行回用,实现了废水零外排和循环回用的目的,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节约了生产用水成本。
上述各沉淀池在使用时,废水通过入水口2011进入沉淀池本体201中,并在沉淀池本体201中流动和沉淀,沉淀完成后,上层更为干净的废水通过出水口2012排出沉淀池,沉淀下来的杂质等沉积在沉淀池底部,逐渐形成淤泥,定期通过出淤口2013配合抽泥泵进行抽吸。
在沉淀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可对沉淀池进行清淤,具体过程如下:通过电机2143驱动螺纹杆2142转动,进而螺纹杆2142带动第一滑块2141在滑槽2014的内部前后移动,同时还能带动第二滑块2145在另一滑槽2014的导轨2144上滑动,从而使得横板2015及与其通过伸缩杆2016连接的安装板2017来回移动,安装板2017带动清淤板2171在沉淀池本体201的底壁上移动,能将底壁的淤泥向出淤口2013方向进行推动,使淤泥快速进入出淤口2013,配合抽泥泵的使用,即能完成对沉淀池本体201的底壁上的淤泥的快速清理。同时,在伸缩杆2016上设置刮板2161,能利用刮板2161对沉淀池本体201的内侧壁进行清淤,进一步提升清淤效果。在初次利用清淤板2171将部分淤泥清理掉后,打开连通中水回用管道的阀门,使得中水通过喷水管2018后从多个喷嘴2181喷出,对沉淀池底部的残留的淤泥进行冲洗,残留的淤泥随着冲洗水的稀释和冲击流向出淤口2013,最终从出淤口2013排出,这样节省了清淤时间,使得沉淀池能快速复用,提高了沉淀池的使用效率。
上述的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成倾斜面,方便淤泥及冲洗水在重力作用下向出淤口2013方向聚集和排出。同时,在出淤口2013的内壁周向均匀分布有钩刀2131,能将出淤口2013处的淤泥积块松散开来,防止有大的淤泥积块对出淤口2013造成堵塞,提高了清淤效率。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该系统用于从含锌废渣中提取次氧化锌和磁选铁精矿的生产系统中的具体流程:经生活用水处理站31收集的生活废水送入生活用水沉淀池32中沉淀;经回转窑车间废水池收集的回转窑生产废水送入回转窑废水沉淀池中沉淀;经选铁车间废水池收集的选铁废水送入选铁废水沉淀池中沉淀。上述各废水在各个对应的沉淀池中沉淀完成后,统一送入次级沉淀池22中进行二次沉淀,同时经地表废水沟21收集的生产现场的地面废水经过过滤网23后,也送入次级沉淀池22中沉淀。沉淀完成后,统一将次级沉淀池22中的上层废水送至废水处理车间51中进行深度处理,废水在废水处理车间51净化成中水后,送入雨水沉淀池12中。同时,经地面雨水沟11收集的雨水经过过滤网23后,送入雨水沉淀池12中沉淀,沉淀完成后,处理过的雨水和中水的混合物通过中水回用管道将其送至回转窑车间和选铁车间的不同用水点进行回用,实现了废水零外排和循环回用的目的,节约了生产用水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部分设备的详细结构并未详述,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废水收集单元,所述废水收集单元包括地面雨水沟、地表废水沟、生活用水处理站和生产车间废水池;
废水处理单元,所述废水处理单元包括生活用水沉淀池、生产车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次级沉淀池和废水处理车间;
所述地面雨水沟与所述雨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生活用水处理站与所述生活用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生产车间废水池与所述生产车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地表废水沟、所述生活用水沉淀池、所述生产车间沉淀池的出水口与所述次级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次级沉淀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处理车间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废水处理车间的出水口与所述雨水沉淀池的入水口连通,所述雨水沉淀池的出水口通过中水回用管道与所述生产车间的回用水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雨水沟与所述雨水沉淀池连通的入水口处,以及,所述地表废水沟与所述次级沉淀池连通的入水口处均设置有过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活用水沉淀池、所述生产车间沉淀池、所述雨水沉淀池、所述次级沉淀池的结构相同;上述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入水口,与所述入水口相对设置的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侧壁上部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出水口之间的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一侧壁下部开设有出淤口;
所述沉淀池本体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的两侧壁的顶部均设置有滑槽;一侧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一螺纹杆贯穿所述螺纹孔并与所述第一滑块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一端与所述滑槽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滑槽与一电机连接;另一侧所述滑槽的内部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的底部对称安装有竖直方向的伸缩杆,两个所述伸缩杆的底部固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有与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底壁接触的清淤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上可拆卸地安装有与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内侧壁接触的刮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靠近所述出淤口的一侧还设置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上安装有多个喷嘴,所述喷水管与中水回用管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成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使得所述沉淀池内的水具有靠近所述出淤口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淤口的内壁设置有钩刀,所述钩刀沿所述出淤口的内壁周向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本体通过砖墙砌筑分隔成依次连通的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和三级沉淀池;所述一级沉淀池上远离所述二级沉淀池的侧壁上开设有所述入水口,所述砖墙的上部均设置有溢流堰用于连通各级沉淀池,所述三级沉淀池上远离所述二级沉淀池的侧壁上部开设有所述出水口,各级所述沉淀池的一侧壁下部均开设有所述出淤口。
CN202320794331.1U 2023-04-11 2023-04-11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Active CN219251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4331.1U CN219251949U (zh) 2023-04-11 2023-04-11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94331.1U CN219251949U (zh) 2023-04-11 2023-04-11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51949U true CN219251949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2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94331.1U Active CN219251949U (zh) 2023-04-11 2023-04-11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519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4913A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处理系统
CN210760698U (zh) 一种工地洗车槽
CN209941857U (zh) 一种建筑工地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13260329U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水回收循环系统
CN219251949U (zh) 无外排的废水循环回用系统
CN209778422U (zh) 一种水处理系统
CN210710983U (zh) 混凝土污水过滤装置
CN204824405U (zh) 泥砂分离循环利用装置
CN101332446A (zh)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循环水冲洗石子的装置及方法
CN110917668A (zh) 污水处理用沉淀装置
CN207727720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工程排水装置
CN214994272U (zh) 一种农村雨水收集装置
CN104961266A (zh) 泥砂分离循环利用装置
CN215253139U (zh) 一种新型建筑工地水循环利用及水处理系统
CN211724796U (zh) 用于分离泥浆水和砂子的管道
CN113908595A (zh) 一种清淤沉淀池及全自动洗车系统
CN210002198U (zh) 一种施工现场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
CN113387459A (zh) 建筑工地水循环利用及水处理系统
CN203807254U (zh) 混凝土罐车残留混凝土砂石分离污水循环利用设备
CN209076230U (zh) 一种雨水过滤净化装置
CN105148607A (zh) 一种隧道施工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20813921U (zh) 一种用于深基坑的集排水系统
CN210522004U (zh) 建筑模具清洗中所用的污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18757721U (zh) 一种市政施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21535724U (zh) 一种排污硐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