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39806U -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39806U
CN219239806U CN202222583289.7U CN202222583289U CN219239806U CN 219239806 U CN219239806 U CN 219239806U CN 202222583289 U CN202222583289 U CN 202222583289U CN 219239806 U CN219239806 U CN 219239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ontrol end
guide section
transmission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832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姚宇
李中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aiyangji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aiyangji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aiyangji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aiyangjing New Ener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39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39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lectroplating Method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包括夹持组件及用于沿传输方向传输夹持组件的传输机构,沿传输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夹持组件具有沿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的多组,每组夹持组件均具有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电镀设备还包括开合机构,开合机构用于在第一位置处驱使夹持组件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以及用于在第二位置处驱使夹持组件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通过设置开合机构,能够自动实现在第一位置处夹持电池片,以及在第二位置处释放电池片,无需人工介入,显著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片的电镀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片电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在简化工序、降低成本上谋求技术改进。现有的太阳能电池片,通常采用丝网印刷导电银浆后再烧结的方法在电池片上制备金属栅线,但是导电银浆的成本较高,占据太阳能电池片总成本的25%以上,因而寻求银浆的替代品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关键点。
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电镀铜的方法来取代银浆印刷。电镀铜栅线的基本原理是将镀层金属(铜)做阳极,待镀工件(电池片)做阴极,阴极与阳极在含有铜离子的电镀液中间隔设置并形成闭合回路,通电后,阴极与阳极形成电势差,电镀液中的铜离子就能够在电池片的表面聚集并被还原成预设形状的镀层,即形成了铜栅线。
现有技术中的镀铜工艺,根据电池片在电镀槽中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挂镀与水平电镀。在水平电镀方法中,电池片在传输装置上被水平传输,此时将电镀设备的电源负极连接到运动的电池片上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水平电镀中通常采用导电探针抵接的方式来连接电池片并进行导电,但导电探针的尖端与电池片的接触面积小,容易出现接触不稳定而导致断路的问题,影响电镀效果。
在挂镀方法中,常见的做法是采用具有导电结构的电镀夹具将电池片夹持,同时电镀夹具将电池片按设定路线传输,电镀夹具同时起到固定、传输及导电的作用。挂镀方法中,电镀夹具的夹持力度需要有严格、精确的控制,夹持力度过小会导致夹持不稳、接触不良,夹持力度过大则容易导致碎片,且夹持力度不均匀或者设备振动等因素均容易导致碎片,严重影响电镀效果。
此外,在连续电镀的生产线中,在电池片进入装有电镀液的电镀槽时,需要及时地将电源负极连接到运动的电池片上,避免影响电镀时间;而在电池片离开电镀槽时,需要及时地将电源负极脱离连接运动的电池片,避免影响电镀后的工艺操作。目前的电镀设备尚无法实现上述自动、及时进行电池片连接与脱离的功能,许多设备还需要依靠人工对电镀夹具等进行上下料,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有助于提高电镀效率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所述电镀设备包括夹持组件及用于沿传输方向传输所述夹持组件的传输机构,沿所述传输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夹持组件具有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的多组,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中至少一者的部分由导电材料制成,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具有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抵靠;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间隔设置;所述电镀设备还包括开合机构,所述开合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夹持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并沿直线传输至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夹持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传输的过程中,所述夹持组件保持在闭合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机构用于将所述多组夹持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循环传输,所述传输方向为单向闭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的夹持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具有第一控制端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所述第二夹持臂具有第二控制端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臂上;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之间具有控制端间隙,沿垂直于所述传输方向的方向上,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为H;当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互远离;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具有第一控制端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所述第二夹持臂具有第二控制端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臂上;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之间具有控制端间隙,沿垂直于所述传输方向的方向上,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为h;当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互靠近;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小于h。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长度延伸方向的相异两端部,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长度延伸方向的相异两端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相异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所需作用力的弹性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远离所需作用力的弹性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固设于所述第一控制端部,所述第二磁性件固设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能够通过磁吸力相靠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夹持组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上分别固设有凸起,两个所述凸起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对设置,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两个所述凸起相互抵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夹持组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两者中的一者开设有凹槽,另一者固设有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对设置,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凸起配合卡设于所述凹槽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所述开合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相对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相对远离对应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所述开合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相对远离对应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相对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所述开合机构包括开合件,所述开合件具有用于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段具有分设于所述传输方向相异两端的导入端与导出端,所述第一导向段自所述导入端向所述导出端逐渐倾斜延伸;当所述第一导向段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控制端间隙中;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导入端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导出端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当所述夹持组件自所述导入端向所述导出端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段相抵靠并沿所述第一导向段运动;沿所述传输方向:所述导出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或,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合件还具有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与所述导入端相接并沿所述传输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相配合时,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合件还具有第三导向段,所述第三导向段与所述导出端相接并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段相配合时,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沿所述传输方向,所述第三导向段的尾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合件具有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组,两组所述开合件分别为第一开合件与第二开合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合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开合件的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传输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所述开合件具有分设于所述传输件的两侧的两组,每侧的所述开合件与同侧的所述多组夹持组件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传输组件与所述开合件向配合时,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每侧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所述开合件、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自内向外依次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所述开合机构包括开合件,所述开合件具有分别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并依次相接的第二导向段、第一导向段及第三导向段,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及所述第三导向段均能够穿设于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控制端间隙中;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段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所述第一导向段在所述第二导向段与所述第三导向段之间平滑过渡;当所述夹持组件从所述第二导向段向所述第三导向段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开合件相抵靠并沿所述开合件运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向段及所述第一导向段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向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导向段的一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传输件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传输件具有沿曲线延伸的曲线延伸段,部分所述第三导向段与所述曲线延伸段相平行并沿所述曲线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轮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轮能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相对旋转地设置,所述第二传动轮能够绕第二转动中心线相对旋转地设置,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所述传输件为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的环形带,所述传输件同时绕设并张紧于所述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轮上,至少部分所述开合件沿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或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周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的下方,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下方,所述传输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沿水平方向传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合件包括第一开合件与第二开合件,所述第一开合件中:所述第二导向段及所述第一导向段均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的上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部分所述第三导向段沿所述第一传动轮的周向自上而下沿弧线延伸,所述第三导向段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向段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开合件中:所述第二导向段及所述第一导向段均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部分所述第三导向段沿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周向自下而上沿弧线延伸,所述第三导向段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所述开合机构包括开合件,所述开合件与所述传输件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开合件与所述传输件之间具有导向间隙,所述开合件具有用于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段具有分设于所述传输方向相异两端的导入端与导出端,所述第一导向段自所述导入端向所述导出端逐渐倾斜延伸,沿所述传输方向,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当所述第一导向段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位于所述导向间隙中;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导入端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导出端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当所述夹持组件自所述导入端向所述导出端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段相抵靠并沿所述第一导向段运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合件还具有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与所述导出端相接并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相配合时,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位于所述导向间隙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向段从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夹持组件自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始终位于所述导向间隙中并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相抵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合件还具有第四导向段,沿所述传输方向,所述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所述第四导向段依次相接,所述第四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四导向段相配合并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位于所述导向间隙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与支撑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夹持组件,当所述传输件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传输件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伸段,所述支撑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水平延伸段;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二夹持臂与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连接,所述第二夹持臂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当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水平延伸段传输的过程中,所述导向件能够沿所述支撑件的延伸方向相对运动地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传输件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传输件具有多段不连续的所述水平延伸段,所述支撑件具有与所述多段水平延伸段相对应的多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上,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夹持臂分设于所述传输件的相异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件包括滚轮,所述滚轮的周向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滚轮能够绕自身轴心线相对旋转地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连接,当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水平延伸段传输的过程中,所述滚轮的轴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卡设于所述导向槽中并与所述导向槽滚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夹持部固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转动中心线四者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转动中心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连杆具有分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相异两侧的两组,所述第二连杆具有分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相异两侧的两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合机构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具有多组,每组夹持组件均连接有一组驱动装置,每组驱动装置用于驱使对应的夹持组件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输机构包括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及传输件,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沿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第一传动轮能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相对旋转地设置,第二传动轮能够绕第二转动中心线相对旋转地设置,第一转动中心线与第二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传输件为沿传输方向延伸的环形带,传输件同时张紧并绕设于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上,每组夹持组件均与传输件固定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通过设置开合机构,能够自动实现在第一位置处夹持电池片,以及在第二位置处释放电池片,无需人工介入,大大节省了人力,显著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片的电镀效率。当夹持组件为常闭结构(无外力作用下均处于闭合状态)时,开合机构主要用于在第一位置处及第二位置处将夹持组件转换为打开状态,以使得电池片或与之相连的导电结构能够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进出;当夹持组件为常开结构(无外力作用下均处于打开状态)时,开合机构主要用于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使夹持组件始终保持在闭合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1中电镀设备的分区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1中电镀设备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附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5为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6为实施例1中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7为实施例1中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8为实施例1中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9为实施例1中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0为实施例2中电镀设备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11为实施例2中电镀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12为实施例2中夹持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3为实施例3中电镀设备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14为实施例3中电镀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15为实施例3中夹持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6为实施例4中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7为实施例4中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18为实施例4中电镀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19为实施例5中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20为实施例5中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21为实施例5中电镀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22为实施例6中夹持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100、夹持组件;101、夹持通道;102、控制端间隙;110、第一夹持臂;111、第一控制端部;112、第一连接端部;120、第二夹持臂;121、第二控制端部;122、第二连接端部;130、第一夹持部;131、第一凸起;132、第一凹槽;140、第二夹持部;141、第二凸起;150、第一连杆;160、第二连杆;170、导向件;171、导向槽;181、拉簧;182、压簧;183、第一磁性件;184、第二磁性件;
200、传输机构;200a、第一位置;200b、第二位置;210、第一传动轮;220、第二传动轮;230、传输件;231、固定件;240、支架;250、支撑件;
310、开合件;310a、第一开合件;310b、第二开合件;311、第一导向段;311a、导入端;311b、导出端;312、第二导向段;313、第三导向段;313a、尾端;314、第四导向段;320、驱动装置;301、导向间隙;
400、电镀槽;400a、液面;500、传输辊;
1、电池片;11、导电件;1001、第一转动中心线;1002、第二转动中心线;1003、轴心线;1004、第四转动中心线;1005、第五转动中心线;1006、第六转动中心线;1007、第七转动中心线;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S1、第一开夹区域;S2、夹持区域;S3、第二开夹区域;S4、回流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用于对多个水平放置并沿水平方向传输的电池片1依次进行电镀处理,具体用于在电池片1的表面电镀铜栅线。该电镀设备包括夹持组件100、传输机构200、开合机构、电镀槽400及传输辊500等。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电池片1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导电件11,多个导电件11在电池片1的表面间隔排布。每个导电件11均由导电材料制成,导电件11的可选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带状、丝状、片状、条状、棒状和针状等,导电件11的具体材质可以为柔性易弯曲的,也可以是刚性不易形变的。无论是何种形状、材质的导电件11,其一端部均与电池片1固定连接,另一端部自电池片1向上延伸。如此,每个导电件11的一端部能够连接到电池片1上的待电镀区域,另一端部便于被电池片1上方的夹持组件100所夹持,从而实现了导电媒介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导电件11与电池片1之间具体可以通过导电胶粘接等方式连接,两者之间能够导通电路(下称“电性连接”),并优选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导电件11在电池片1进入电镀槽400之前被固定到电池片1上,并能够在电池片1完成电镀后被拆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导电件11与电池片1被牢固地电镀在一起,导致后续难以拆除,本实施例中在导电件11与电池片1连接的一端部还涂有防电镀材料,防电镀材料应当涂在导电件11与电池片1的连接点(或连接区域)之外,不能影响导电件11与电池片1之间的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电镀设备还可支持电池片1的双面电镀,这种情况下,每个电池片1的上、下两个表面均连接有多个导电件11,使得其上、下表面分别能够与电镀设备的电镀阳极形成电镀回路。当电池片1的上、下表面均连接有导电件11时,连接于下表面的导电件11从下方弯折后自下而上延伸,同样能够被电池片1上方的夹持组件100所夹持。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电镀槽400中盛放有电镀液,多个电池片1在电镀槽400及中沿水平方向依次传输。本实施例中将电池片1的传输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水平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Y,竖直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Z,从而构建了XYZ三维坐标系,以便于描述该电镀设备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当每个电池片1在电镀槽400中传输的过程中,与之相连的多个导电件11均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传输辊500具有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多个,每个传输辊500均能够绕自身轴心线相对旋转地设置在电镀槽400中,每个传输辊500的轴心线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从而多个传输辊500能够接替地将多个电池片1沿第一方向X传输。为了降低传输辊500对电镀过程的影响,传输辊500优选采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传输辊500也可以被滚轮或传输带等常规的传输装置所替代,并优选采用具有间隙、便于电镀液流通的传输装置,以提升电池片1下表面的电镀效果。
本实施例中,电镀槽400中设有电镀阳极,电镀阳极能够与电源(图中均未示出)的正极接通。本实施例中,电池片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电镀阳极,以用于电池片1的双面电镀。其中,位于下侧的电镀阳极可设置在多个传输辊500的间隙之间,以更接近电池片1的下表面。参见图1所示,该电镀设备正常运行时,所有的电镀阳极、传输辊500及其传输的电池片1均浸没于电镀液的液面400a以下,电池片1以上的液面400a较浅,使得各导电件11仅有下端部浸泡在电镀液中,进一步减少导电件11与电池片1被电镀在一起的面积。本实施例中,位于上侧的电镀阳极与电池片1的上表面在电镀液中沿第三方向Z间隔并相对设置,位于下侧的电镀阳极与电池片1的下表面在电镀液中沿第三方向Z间隔并相对设置。当电池片1与电源的负极接通后,电池片1的上、下表面就分别构成了电镀阴极,并能够与对应的电镀阳极形成闭合回路,进行电镀。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电镀设备也可仅用于电池片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单面电镀,此时电池片1的仅一个侧面连接有导电件11,同时电镀槽400中仅在各电池片1对应的一侧设置有电镀阳极。电池片1的单面电镀或双面电镀对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方案并无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区分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全部的夹持组件100、传输机构200及开合机构均设于电镀槽400之上,并与电镀液没有直接接触,以防止夹持组件100或其他部件与导电件11被电镀在一起,导致夹持组件100无法松开导电件11进而无法断开电镀回路,影响电池片1的后续工艺。本实施例中,传输机构200用于沿传输方向传输夹持组件100,夹持组件100具有沿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的多组。需要说明的是,沿整个传输方向上,夹持组件100具有等距排布多个,数量可多达数十或数百个,但为了使附图内容清晰简洁,图1、图2中对夹持组件100进行了放大及简化示意,图3至图5中略去了大部分夹持组件100,只示意出了关键位置处的几组夹持组件10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实际电镀设备中的夹持组件100可以远多于图示的数量。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沿传输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200a与第二位置200b,传输机构200用于将多组夹持组件100在第一位置200a与第二位置200b之间循环传输,传输方向为单向闭环。进一步地,第一位置200a与第二位置200b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每组夹持组件100从第一位置200a沿水平方向并沿直线传输至第二位置200b,具体是沿第一方向X传输。需要说明的时,本实施例中所指的第一位置200a或第二位置200b,在空间上并非一个点的概念,而是沿传输方向延伸的一小段范围。图1及图3中以实线箭头在传输机构200的周边示出了“传输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00的传输方向近似于一个在竖直平面内的圆角矩形,第一位置200a大致位于电镀槽400的入口上方,第二位置200b大致位于电镀槽400的出口上方。本实施例中,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所说的“传输方向”均指各组夹持组件100的传输方向,而本文中所指的“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均对应于第二方向Y。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输机构200包括第一传动轮210、第二传动轮220、传输件230、支架240及支撑件250。其中,支架240与电镀槽400的位置相对固定,支架240构成整个传输机构200的基座。第一传动轮210与第二传动轮220沿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第一传动轮210能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相对旋转地设置,第二传动轮220能够绕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相对旋转地设置,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与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相互平行。传输件230为沿传输方向延伸的环形带,传输件230同时绕设并张紧于第一传动轮210与第二传动轮220上,传输件230能够随第一传动轮210与第二传动轮220的旋转而同步转动,传输件230的延伸方向即为传输方向,从而传输件230能够沿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夹持组件100。
本实施例中,传输机构200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传动轮210或第二传动轮220旋转的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传动轮210与第二传动轮220分别转动地设置在支架240上,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与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具体是分别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传动轮210与第二传动轮220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两者的尺寸和设置高度大致相同,从而运动至下方或上方的传输件230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上述第一位置200a位于第一传动轮210的下方,第二位置200b位于第二传动轮220的下方,传输件230由第一位置200a向第二位置200b沿水平方向(具体为第一方向X)传输。
参见图1至图3并由上可知,本实施例中,当传输件230沿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传输件230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伸段,以及沿曲线延伸的曲线延伸段,其中水平延伸段具有不连续的多段。具体地,传输件230的水平延伸段具有分设于第三方向Z相异两侧的两段,曲线延伸段具有分设于第一方向X相异两侧的两段,两段水平延伸段分别沿第一方向X直线延伸,两段曲线延伸段分别为半圆弧。本实施例中,下侧的水平延伸段在空间恰好位于电镀槽400的正上方,并与将电池片1的传输方向相平行。
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传输件230由导电材料制成,从而能够与电源负极及各个夹持组件100分别电性连接,构成电镀回路的一部分。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件230可以为铁、铜、铝或不锈钢等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的金属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带13可以为设置有导电区域的皮带,或者覆盖有金属层的皮带。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针对部分元件可能没有说明是否为导体或者绝缘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根据应用场景确定这部分元件是否为导体或者绝缘体。
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5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传输件230的水平延伸段,且支撑件250具有与多段水平延伸段相对应的多组,具体为具有上下两组支撑件250。支撑件250由刚性材料制成,不易弯曲变形。沿第三方向Z上,两组支撑件250均设于环形传输件230的内侧,支撑件250与支架240或者其他支撑结构固定连接,例如机架等(图未示)。
参见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中至少一者的部分由导电材料制成,从而能够与导电件11电性连接。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具有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当夹持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相互抵靠;当夹持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下,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间隔设置。参见图1至图5所示,开合机构用于在第一位置200a处驱使夹持组件100在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以及用于在第二位置200b处驱使夹持组件100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当夹持组件100从第一位置200a向第二位置200b传输的过程中,夹持组件100保持在闭合状态。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将传输机构200沿传输方向依次划分为第一开夹区域S1、夹持区域S2、第二开夹区域S3及回流区域S4。其中,第一传动轮210及第一位置200a位于第一开夹区域S1,下方的支撑件250大致位于夹持区域S2,第二传动轮220及第二位置200b位于第二开夹区域S3,上方的支撑件250大致位于回流区域S4。传输机构200沿传输方向循环传输多组夹持组件100的过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能够沿传输方向依次穿过首尾相接的第一开夹区域S1、夹持区域S2、第二开夹区域S3和回流区域S4。本实施例中,开合机构包括开合件310,开合件310具有分设于第一位置200a处与第二位置200b处的两组,分别为第一开合件310a与第二开合件310b,即,第一开合件310a设置在第一开夹区域S1,第二开合件310b设置在第二开夹区域S3。
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用于夹持与一个电池片1连接的多个导电件11。当夹持组件100夹持导电件11时,该夹持组件100能够与对应的导电件11及电池片1电性连接,也就是说,电源负极、传输件230、夹持组件100、导电件11及电池片1依次电性连接,以实现电镀回路的导通。为了提高夹持组件100夹持及导电的稳定性,传输件230的传输速度应当与电池片1的传输速度保持一致,从而当电池片1被夹持组件100夹持后,每个电池片1与其对应的夹持组件100能够做到同步运动、相对静止,直到夹持组件100将导电件11松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每个夹持组件100逐渐(或快速)闭合并开始夹持导电件11的位置定义为第一位置200a,将每个夹持组件100逐渐(或快速)打开并释放导电件11的位置为第二位置200b,第一位置200a、第二位置200b与电镀槽400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200a可以位于电镀槽400的入口之前,即电池片1在进入电镀槽400之前就被夹持组件100所夹持;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200a恰好位于电镀槽400的入口正上方,即电池片1在进入电镀槽400的过程中同时被夹持组件100所夹持;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200a位于电镀槽400的入口之后,即电池片1进入电镀槽400并传输一定距离后再被夹持组件100所夹持。同样地,第二位置200b可以选择设置在电镀槽400的出口正上方,或前上方、或后上方,分别对应于在电池片1离开电镀槽400的过程中,或离开电镀槽400之前,或离开电镀槽400之后与夹持组件100相脱离。特别地,当电镀槽400之后还连接有水洗烘干槽等后处理装置(图中未示出)时,可以将第二位置200b设置在这些后处理装置的进口处之前。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电镀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电镀过程中,多个传输辊500沿第一方向X连续并匀速地传输多个水平放置的电池片1,与此同时,传输件230沿环形的传输方向连续、匀速并循环地传输多个夹持组件100,每相邻两个夹持组件100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每相邻两个电池片1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等。
上述过程中,每当一个电池片1运动至第一位置200a的下方时,恰好也有一组夹持组件100运动至第一位置200a处,该夹持组件100在第一位置200a处至少经历了一次从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过程,进而能够在第一位置200a处将对应电池片1上的导电件11夹持住。本实施例中,每个夹持组件100在第一开夹区域S1中,具体在运动至第一位置200a处之前,还需要先经历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
接着,当上述夹持组件100进入夹持区域S2后,就保持在闭合状态并始终将对应电池片1上的导电件11夹持住,夹持组件100与电池片1保持同速运动,此过程中电池片1在电镀槽400中进行电镀处理。
然后,当上述夹持组件100进入第二开夹区域S3后,经历了一次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从而能够在第二位置200b处将对应电池片1上的导电件11释放。夹持组件100在第二位置200b处完全松开导电件11之前,夹持组件100仍需和导电件11保持同步运动。本实施例中,每个夹持组件100在第二开夹区域S2中,具体在运动至第二位置200b处之后,仍然保持在打开状态。
此后,被释放的电池片1继续沿第一方向X传输,进入后续工艺。而上述夹持组件100进入回流区域S4,在回流区域S4中沿第一方向X反向传输并回到第一开夹区域S1,进入下一次循环。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00在回流区域S4内保持闭合状态。
本实施例中,多个夹持组件100能够被循环使用,提升了电镀设备上元件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了电镀设备的制造成本。
图6至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进一步包括第一夹持臂110、第二夹持臂120、第一连杆150及第二连杆160。其中,第一连杆150的一端部与第一夹持臂110转动连接,另一端部与第二夹持臂120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60的一端部与第一夹持臂110转动连接,另一端部与第二夹持臂120转动连接,从而第一夹持臂110、第二夹持臂120、第一连杆150及第二连杆160构成了四连杆机构,能够联动工作。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30设置在第一夹持臂110上,具体是固设于第二连杆160上;第二夹持部140设置在第二夹持臂120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10具有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连接端部112,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连接端部112分设于第一夹持臂11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相异两端部。第二夹持臂120具有第二控制端部121与第二连接端部122,第二控制端部121与第二连接端部122分设于第二夹持臂12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相异两端部。沿第二夹持臂120的长度延伸方向,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位于第一连杆150的同一侧,第一连接端部112与第二连接端部122均位于第一连杆150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沿第一连杆150与第一夹持臂110的转动中心线的延伸方向:第一连杆150具有分设于第一夹持臂110相异两侧的两组,第二连杆160具有分设于第一夹持臂110相异两侧的两组,使得该夹持组件100的转动结构更稳定。参见图7所示,每侧的第一连杆150与第一夹持臂110绕第四转动中心线1004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50与第二夹持臂120绕第五转动中心线1005转动连接;每侧的第二连杆160与第一夹持臂110绕第六转动中心线1006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60与第二夹持臂120绕第七转动中心线1007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四转动中心线1004、第五转动中心线1005、第六转动中心线1006及第七转动中心线1007四者相互平行,并且均沿传输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夹持组件100在传输过程中会被传输件230带着移动、旋转,因此夹持组件100的各部件在XYZ三维坐标系中没有绝对的位置关系,本实施例中主要以传输方向为参照描述夹持组件100的结构。
夹持组件100的作用是把电源负极的电流传导到电池片1上,夹持组件100实现导电的结构有多种形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展开,以下仅举出部分示例进行说明。例如,夹持组件100的部分或者全部为导体;又例如,夹持组件100的部分或者全部设置导体外壳;又例如,夹持组件100的部分或者全部设置导电涂层。再例如,第二夹持臂120上嵌入导体,第二夹持部140全部为导体,第二夹持臂120上嵌入的导体电性连接第二夹持部140,第二夹持臂120上嵌入的导体电性连接电源负极。
参见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沿第一夹持臂110长度延伸方向上,第一连杆150及第二连杆160相互靠近并间隔设置,第一连杆150及第二连杆160均位于远离第一控制端部111的一侧,其中第二连杆160相对更靠近第一连接端部112。第一夹持部130固设于第二连杆160的远离第一夹持臂110的一侧,第二夹持部140固设于在第二连接端部122上。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夹持部130分设于第一夹持臂11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相异两端部,第二控制端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40分设于第二夹持臂12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相异两端部。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夹持部130位于第二夹持臂120的同一侧。
参见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分别为沿传输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从而能够同时夹持住沿传输方向排列的多个导电件11。当夹持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下,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之间形成沿传输方向延伸的夹持通道101。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上分别固设有凸起,两个凸起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30上的凸起为第一凸起131,第二夹持部140上的凸起为第二凸起141,第一夹持部130上进一步开设有凹槽,即第一凹槽132,第一凹槽132与第二凸起141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进一步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磁性件固设于第一控制端部111,第二磁性件固设于第二控制端部121,两者能够通过磁吸力相靠近或吸合。具体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中的一者为磁铁,另一者为磁铁或具有铁磁性的材料。本实施例中的磁铁包含电磁铁;优选地,电磁铁可以充磁和退磁,在第一位置200a对电磁铁进行充磁,在第二位置200b对电磁铁进行退磁。更优选地,通过对电磁铁的充磁和退磁可以控制夹持组件100的开合,此时可以省略开合件310,此时电磁铁构成开合机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导电件11之间存在尺寸差异,夹持过程中也可能导致导电件11错位或者翻折,使得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可能无法夹紧部分导电件11。第一夹持部130和/或第二夹持部140上密布设置有防滑凸点,防滑凸点可以为半圆状或者锯齿状。当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配合夹持多个导电件11时,导电件11会部分或者全部嵌入到防滑凸点之间的间隙内,即使多个导电件11之间存在尺寸差异,或者夹持过程中导致导电件11错位或者翻折,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也能配合夹紧多个导电件11。
参见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当夹持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之间具有控制端间隙102,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上,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为H。此时,第一夹持臂1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夹持臂12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通过磁吸力相靠近,两个凸起相互抵靠,且第二凸起141配合卡设于第一凹槽132中。当夹持组件100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中,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互远离,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逐渐增大。参见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当夹持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下,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为H’,H’大于H。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夹持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下,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相互靠拢,此时H=0。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100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在磁吸力的作用下自动靠近,在四连杆机构的联动作用下,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相抵靠,夹持组件100保持在闭合状态,因此该夹持组件100属于常闭型结构。当施加驱使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相互远离的外部作用力时,磁吸力被克服,进而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相互远离,夹持组件100切换为打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导电件11自身具有较小的厚度,当夹持组件100夹持一组导电件11时,导电件11抵靠在第二凸起141与第一凹槽132之间,因此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实际略大于H,也就是说夹持组件100的状态并非严格的闭合状态。但是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实施例中仍然将夹持组件100夹持一组导电件11时的状态称为闭合状态。
参见图9所示,对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第一夹持臂110进行受力进行分析,以图中的视角来看,第一夹持臂110受到水平向右的磁力F1,受到第一连杆150的作用力F2,以及第二连杆160的作用力F3(F3的方向也可能偏向右上方),这三个力保持平衡。第一夹持臂110对第二连杆160有反作用力,即F3的反作用力,F3的反作用力会向下压紧第二连杆160,进而使得第一夹持部130紧紧压在第二夹持部140上。通过上述受力分析可知,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00能够形成自锁,避免电镀过程中夹持组件100脱开导电件11。
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两组开合件310用于实现各组夹持组件100对导电件11的自动夹持与释放,其中第一开合件310a与第二开合件310b的结构基本相同。本实施例中,每组开合件310均具有分别沿传输方向延伸并依次相接的第二导向段312、第一导向段311及第三导向段313,开合件310整体呈沿传输方向延伸的条带状。本实施例中,传输件230上沿传输方向间隔地固设有多个条状的固定件231,每个固定件231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延伸。每组夹持组件100的第二控制端部121均与传输件230固定连接,具体是与一个固定件231的一端部固定连接。由此,开合机构(此处即开合件310)实际用于在第一位置200a处驱使夹持组件100的第一控制端部111相对靠近对应的第二控制端部121,以及用于在第二位置200b处驱使夹持组件100的第一控制端部111相对远离对应的第二控制端部121。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开合件310的有效配合,沿第二夹持臂120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第一控制端部111及开合件310均位于相对靠近传输件230的一侧,第一夹持部130位于相对远离传输件230的一侧。
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开合件310相配合时,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第二导向段312、第一导向段311及第三导向段313均能够穿设于夹持组件100控制端间隙102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段311具有分设于传输方向相异两端的导入端311a与导出端311b,第一导向段311自导入端311a向导出端311b逐渐倾斜延伸。第二导向段312与导入端311a相接并沿传输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第三导向段313与导出端311b相接并沿传输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导向段312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不大于H;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三导向段313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大于H,第一导向段311在第二导向段312与第三导向段313之间平滑过渡。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导入端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不大于H;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导出端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大于H。
如此,当夹持组件100沿传输方向传输的过程中,夹持组件100能够依次经过第二导向段312、导入端311a、导出端311b及第三导向段313,其中由于第二导向段312与第二控制端部121距离较近,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导向段312可能没有接触;当夹持组件100经过第一导向段311时,第一控制端部111开始与第一导向段311相抵靠并沿第一导向段311运动;当夹持组件100继续与第三导向段313相配合时,第一控制端部111保持与开合件310相抵靠并沿开合件310运动。相应地可知,本实施例中,当夹持组件100未与开合件310相配合,或者夹持组件100与第二导向段312相配合时,夹持组件100保持在闭合状态;当夹持组件100沿着第一导向段311运动的过程中,夹持组件100由闭合状态逐渐向打开状态转换;当夹持组件100沿着第三导向段313运动的过程中,夹持组件100维持在打开状态,此时夹持通道101打开,可供导电件11进出。
参见图3至图5所示,基于上述原理,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段311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沿传输方向:第一开合件310a中第三导向段313的尾端313a位于第一位置200a处,第二开合件310b中第一导向段311位于第二位置200b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导向段313,而直接将第一开合件310a中第一导向段311的导出端311b设于第二位置200b处。
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传输件230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多组夹持组件100,具体是每个固定件231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部分别与一组夹持组件100的第二控制端部121固定连接,两侧的夹持组件100分别用于夹持不同电池片1上的导电件11,从而传输件230能够同步传输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组夹持组件100,实现电镀工艺的双线并行,提高电镀效率。相应地,开合件310具有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组,每侧的开合件310均与同侧的多组夹持组件100相配合。由于开合件310还分为第一开合件310a与第二开合件310b,因此第一开合件310a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组,第二开合件310b也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组。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夹区域S1或第二开夹区域S3内,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每侧的夹持组件100的第一控制端部111、开合件310、夹持组件100的第二控制端部121自内向外依次设置,从外形上看,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组开合件310的第一导向段311组合呈现出“八”字型。
参见图1至图5所示,由前文可知,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传动轮210与第二传动轮220的设置,传输件230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分设于第一开夹区域S1与第二开夹区域S3中的两段曲线延伸段,而第一开合件310a与第二开合件310b的位置恰好与该两段曲线延伸段相对应,因此至少部分开合件310沿第一传动轮210和/或第二传动轮220的周向延伸。具体地,在每组开合件310中,第二导向段312及第一导向段311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三导向段313的远离第一导向段311的一端部(即尾端313a)沿水平方向延伸,而部分第三导向段313与曲线延伸段相平行并沿曲线延伸。具体地,参见图4及图5所示,除尾端313a外,第一开合件310a的第三导向段313沿第一传动轮210的周向延伸,第二开合件310b的第三导向段313沿第二传动轮220的周向延伸。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合件310a中:第二导向段312及第一导向段311位于第一传动轮210的上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部分第三导向段313沿第一传动轮210的周向自上而下沿弧线延伸,第三导向段313的下端部(即尾端313a)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开合件310b中:第二导向段312及第一导向段311位于第二传动轮220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部分第三导向段313沿第二传动轮220的周向自下而上沿弧线延伸,第三导向段313的上端部(即尾端313a)沿水平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段312及第一导向段311优选为水平延伸,使得夹持组件100能够在水平运动的过程中完成开夹,开夹过程更加稳定,降低卡壳导致停机的风险。第三导向段313包括沿着传输件230与第一传动轮210(或第二传动轮220)包角的外围设置的弧形段和水平段。如果第一开合件310a的第三导向段313只有弧形段,夹持组件100将在弧形运动的过程中直接夹持导电件11,当夹持组件100进入到水平运动阶段时会折弯甚至折断导电件11,影响后续导电;而第三导向段313的水平段保证了夹持组件100是在水平运动的过程中夹持导电件11,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同时,在水平运动的过程中,也更为方便稳定地夹持导电件11。
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沿第三方向Z上,支撑件250与第二夹持臂120分设于传输件230的相异两侧。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导向件170,导向件170与第二夹持臂120连接,当夹持组件100沿水平延伸段传输时,导向件170能够沿支撑件250的延伸方向相对运动地与支撑件250连接,即导向件170抵接或者卡接在支撑件250上并能够沿着支撑件250的延伸方向滑动或者滚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导向件170包括滚轮,滚轮能够绕自身轴心线1003相对旋转地与第二夹持臂120连接,滚轮的轴心线1003沿第三方向Z延伸,当夹持组件100沿水平延伸段传输时,滚轮与支撑件250滚动配合。本实施例中,滚轮的周向上开设有导向槽171,导向槽171为绕轴心线1003一周的环形槽,当夹持组件100沿水平延伸段传输时,至少部分支撑件250卡设于导向槽171中使得滚轮能够与支撑件250滚动配合,具体是支撑件250侧缘能够卡入导向槽171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件170与第二夹持臂120也可以相对固定地设置,此时支撑件250同样能够卡设于导向槽171中(此时导向槽171可以仅设置在靠近支撑件250的一侧,而非环形槽),当夹持组件100沿水平延伸段传输时,支撑件250与导向件170滑动配合。本实施例中,环状的传输件230本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及弹性,夹持组件100与传输件230直接固定连接,由于夹持组件100自身的重量且数量较多,仅仅依靠传输件230支撑夹持组件100会导致传输件230松弛,进而引起打滑。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50与导向件170的配合设置为夹持组件100的传输起到导向、支撑与限位的作用,有助于维持传输件230形状,减少夹持组件100在非传输方向上的抖动、摇晃,使得夹持组件100对导电件11的夹持更为稳定。
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实施例中开合机构的工作原理:
参见图1至图5所示,当夹持组件100从回流区域S4进入第一开夹区域S1时,第一开合件310a的第二导向段312首先穿过该夹持组件100的控制端间隙102,此时第一控制端部111的内壁(即靠近第二控制端部121的一侧壁)与第二导向段312接触或者保持一定间隙,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为H,夹持组件100仍处于闭合状态。
随着该夹持组件100在第一开夹区域S1中传输运动,第一导向段311穿过该夹持组件100的控制端间隙102,第一控制端部111的内壁会抵接到第一导向段311上并沿着第一导向段311滑动。由于第一导向段3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的间距渐远,使得控制端间隙102逐渐扩大,在四连杆机构的作用下,第一夹持臂110带动第二连杆160转动,与第二连杆160固定连接的第一夹持部130同步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夹持部130远离第二夹持部140,夹持组件100转换为打开状态。
夹持组件100转换为打开状态之后,第一控制端部111滑动到第三导向段313,第三导向段313穿过该夹持组件100的控制端间隙102,第一控制端部111的内壁抵接在第三导向段313上,使得控制端间隙102保持在H’不变,夹持组件100保持在打开状态。当第一控制端部111滑动到尾端313a的过程中,一个电池片1上的导电件11同步运动到该夹持组件100的夹持通道101中。
当第一控制端部111滑出尾端313a,在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相互作用下,夹持组件100自动迅速转换为闭合状态以夹持住对应的导电件11,进而使得与导电件11连接的电池片1连接到电源的负极。此时,电池片1进入电镀槽400,形成闭合的电镀回路。第一控制端部111滑出尾端313a之后,夹持组件100进入到夹持区域S2,在夹持区域S2中,夹持组件100保持夹持导电件11的状态,电池片1处于电镀槽400中并进行电镀。
当电镀完成后,夹持组件100运动到第二开夹区域S3。夹持组件100转换为打开状态以松开导电件11,使得电镀回路断路。此后,完成电镀的电池片1被传输辊500沿第一方向X继续传输到后续工艺段。在第二开夹区域S3中,通过第二开合件310b打开夹持组件100,其中驱使夹持组件100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动作主要由第二开合件310b的第一导向段311完成,其原理与第一开夹区域S1中的第一开合件310a打开夹持组件100的原理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夹持组件100经过第二开夹区域S3后传输到回流区域S4,完成一个循环。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100为常闭型结构,因此夹持组件100在回流区域S4中保持在闭合状态。经过回流区域S4的夹持组件100回流到第一开夹区域S1,重新进行新的循环。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轮210的第一转动中心线1001、第二传动轮220的第二转动中心线1002也可以分别沿第三方向Z延伸,此时传输件230及夹持组件100的传输方向就转变为一个在水平面内的单向闭环。基于该水平闭环的传输方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实施例的夹持组件100及开合机构等结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同样能够实现自动开合夹持组件100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2
参见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用于对多个水平放置并沿第一方向X传输的电池片1进行连续的电镀处理,该电镀设备同样包括夹持组件100、传输机构200、开合机构、电镀槽400及传输辊500等。本实施例中,电池片1及导电件11、电镀槽400及传输辊500等的设置均与实施例1相同,并且继续使用实施例1中的XYZ三维坐标系进行方位的描述。本实施例中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均默认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夹持组件100、传输机构200及开合机构的设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传输机构200同样用于沿传输方向传输夹持组件100,夹持组件100具有沿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的多组。参见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输方向沿直线单向延伸,具体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有的夹持组件100与电池片1保持同步运行。本实施例中,由于夹持组件100不再循环传输,因此在第一位置200a之前需要对夹持组件100进行上料,即将夹持组件100安装到传输机构200上;在第二位置200b之后需要对夹持组件100进行下料,即将夹持组件100从传输机构200上拆卸下来。本实施例中,传输机构200具体可以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导电传送带,也可以是链式传送机构,或者其他已知的传送机构。
参见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其中,第一夹持臂110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异两端部的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连接端部112,第一夹持部130固设于第一连接端部112上。第二夹持臂120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异两端部的第二控制端部121与第二连接端部122,第二夹持部140固设于第二连接端部122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相互铰接,两者的转动中心线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夹持部130分设于第二夹持臂120的相异两侧,从而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沿第二方向Y相互靠近时,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同样沿第二方向Y相互靠近。
参见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用于提供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相互靠近所需作用力的弹性件,此处具体采用拉簧181,拉簧181的两端部分别连接在第一控制端部111于第二控制端部121上。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中,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上分别固设有凸起(即第一凸起131与第二凸起141),两个凸起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如此,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100同样为常闭型结构:无外力所用下,拉簧181驱使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相互靠近,夹持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两个凸起相互抵靠,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为H。
参见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开合机构同样包括分设于第一位置200a与第二位置200b附近的两组开合件310,分别为第一开合件310a与第二开合件310b,两组开合件310的结构完全相同。本实施例中,两组开合件310均设置在传输机构200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由于传输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因此开合件310也完全沿水平方向延伸,不再具有第三方向Z上弯曲的弧线段。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的第二控制端部121与传输机构200固定连接。每组开合件310均包括延传输方向延伸并依次相接的第二导向段312、第一导向段311、第三导向段313及第四导向段314。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开合件310相配合时,沿第二方向Y:上述第二导向段312、第一导向段311、第三导向段313及第四导向段314均能够穿设于夹持组件100的控制端间隙102中。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导向段312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不大于H;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三导向段313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大于H,第一导向段311在第二导向段312与第三导向段313之间平滑过渡。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四导向段314自第三导向段313的尾端313a沿传输方向倾斜延伸,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四导向段314相配合并沿第四导向段314滑动的过程中,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控制端间隙102逐渐减小,从而第四导向段314起到末尾导向的作用,为夹持组件100的闭合提供缓冲。
本实施例中,开合件310沿第二方向Y远离传输机构200的一侧壁与第一控制端部111配合,进行夹持组件100的自动开合。在夹持组件100沿第一方向X传输的过程中,首先,第二导向段312穿过夹持组件100的控制端间隙102,夹持组件100保持在闭合状态;随后,第一导向段311使得控制端间隙102逐渐扩大,夹持组件100逐渐转换为打开状态;接着,第三导向段313使得夹持组件100保持在打开状态;最后,第四导向段314使得夹持组件100渐渐回到闭合状态。本实施例中,沿传输方向:第一开合件310a的第四导向段314位于第一位置200a处,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第二开合件310b的第一导向段311位于第二位置200b处,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100能够渐渐打开及渐渐闭合,可以避免快速打开或者快速闭合可能导致的导电件11与夹持组件100连接处受损的问题。
参见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位于传输机构200第二方向Y一侧的开合件310及夹持组件100。在其他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似地,传输机构200的第二方向Y两侧可以对称地设置两组开合件310及夹持组件100,实现双线并行,从而提高该电镀设备的生产效率。
实施例3
参见图13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用于对多个水平放置并沿第一方向X传输的电池片1进行连续的电镀处理。本实施例的电镀设备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夹持组件100及开合机构的具体设置不同。
参见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两者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用于提供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相互远离所需作用力的弹性件,此处具体采用压簧182,压簧182的两端部分别抵靠在第一控制端部111于第二控制端部121上。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中,第一夹持部130上开设有凹槽,即第一凹槽132,第二夹持部140上固设有凸起,即第二凸起141,第一凹槽132与第二凸起141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如此,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100为常开型结构:无外力所用下,压簧182驱使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相互远离,夹持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凹槽132与第二凸起141相互远离,此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H’大于H。当施加驱使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相互靠近的外力时,压簧182的弹性力被克服,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减小,该夹持组件100转换为闭合状态,第二凸起141配合卡设于第一凹槽132中,方便夹紧导电件11,降低打滑的风险,闭合状态下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为H。
参见图13及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开合机构可以仅包括一组开合件310,该开合件310在传输机构200的一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从第一位置200a之前一直延伸到第二位置200b之后。本实施例中,开合件310与传输机构200(例如传输件230)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开合件310与传输件230之间具有导向间隙301。
参见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00的第二控制端部121与传输机构200固定连接。开合件310均包括延传输方向延伸并依次相接的第三导向段313、第一导向段311、第二导向段312及第四导向段314。其中,第一导向段311具有分设于传输方向相异两端的导入端311a与导出端311b,第一导向段311自导入端311a向导出端311b逐渐倾斜延伸;第二导向段312与导出端311b相接并沿传输方向延伸,第三导向段313与导入端311a相接并沿传输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
参见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开合件310相配合时,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第一控制端部111均位于导向间隙301中。具体地,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导入端311a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大于H;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导出端311b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不大于H;当夹持组件100自导入端311a向导出端311b传输的过程中,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导向段311相抵靠并沿第一导向段311运动,控制端间隙102逐渐增大。进一步地,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导向段312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不大于H;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三导向段313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大于H。本实施例中,第四导向段314自第二导向段312的末端沿传输方向逐渐倾斜延伸,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四导向段314相配合时,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逐渐增大。
参见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段311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因此第一导向段311设于第一位置200a处;第二导向段312从第一位置200a延伸至第二位置200b,第三导向段313位于第一位置200a之前;第四导向段314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由闭合状态逐渐向打开状态向转换,因此第四导向段314位于第二位置200b处。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三导向段313相配合时,第一控制端部111的外壁(即远离第二控制端部121的一侧壁)与第三导向段313相抵靠或间隙配合;当夹持组件100自导入端311a向导出端311b传输的过程中,第一控制端部111的外壁与第一导向段311相抵靠并沿第一导向段311运动;当夹持组件100自第一位置200a向第二位置200b传输的过程中,第一控制端部111始终位于导向间隙301中且其外壁始终与第二导向段312相抵靠。
参见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开合机构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在夹持组件100的传输过程中,第一控制端部111首先进入到第三导向段313和传输机构200之间的导向间隙301内,第一控制端部111的外壁靠近或者接触第三导向段313的内壁,夹持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
当第一控制端部111进入到第一导向段311和传输机构200之间的导向间隙301后,第一控制端部111的外壁抵接第一导向段311的内壁。由于导向间隙301不断缩小,使得控制端间隙102也不断缩小,此时夹持组件100逐渐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
当第一控制端部111进入到第二导向段312和传输机构200之间的导向间隙301后,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缩小到约H,此时夹持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并夹持住对应的一组导电件11。在电镀的过程中,第一控制端部111始终位于在第二导向段312和传输机构200之间的控制端间隙102内,并保持夹持住导电件11。
当第一控制端部111进入到第四导向段314和传输机构200之间的导向间隙301后,导向间隙301不断增大,控制端间隙102随之逐渐扩大,夹持组件100逐渐由闭合状态转换为打开状态,进而渐渐松开导电件11,直到在第四导向段314的末端附近完全松开导电件11。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电镀设备需要进行两次电镀,例如需要先镀铜之后再镀锡时,也可以沿传输方向设置两组本实施例中的开合件310。
实施例4
参见图16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用于对多个水平放置并沿第一方向X传输的电池片1进行连续的电镀处理。本实施例的电镀设备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夹持组件100及开合机构的具体设置不同。
参见图16及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其中,第一夹持臂110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异两端部的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连接端部112,第一夹持部130固设于第一连接端部112上。第二夹持臂120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异两端部的第二控制端部121与第二连接端部122,第二夹持部140固设于第二连接端部122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相互铰接,两者的转动中心线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夹持部130位于第二夹持臂120的同一侧,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沿第二方向Y相互靠近时,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沿第二方向Y相互远离。
参见图16及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用于提供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相互靠近所需作用力的弹性件,此处具体采用压簧182,压簧182的两端部分别连接在第一控制端部111于第二控制端部121上。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中,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上分别固设有凸起,两个凸起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如此,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100同样为常闭型结构:如图16所示,无外力所用下,压簧182驱使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相互远离,夹持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两个凸起相互抵靠,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之间具有控制端间隙102,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上,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为h。参见图17所示,当施加驱使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互靠近的外力时,压簧182的弹性力被克服,夹持组件100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减小;当该夹持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下,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小于h。
参见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的第二控制端部121与传输机构200(具体为传输件230)固定连接。根据上述夹持组件10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开合机构用于在第一位置200a处驱使夹持组件100的第一控制端部111相对远离对应的第二控制端部121,以及用于在第二位置处200b驱使夹持组件100的第一控制端部111相对靠近对应的第二控制端部121。
参见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开合机构同样包括分设于第一位置200a与第二位置200b附近的两组开合件310,分别为第一开合件310a与第二开合件310b,两组开合件310的结构完全相同。本实施例中,两组开合件310与传输机构200(例如传输件230)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开合件310与传输件230之间具有导向间隙301。
本实施例中,每组开合件310均包括延传输方向延伸并依次相接的第二导向段312、第一导向段311及第三导向段313。其中,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开合件310相配合时,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第一控制端部111均位于导向间隙301中。具体地,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导向段312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不小于h,夹持组件100处于闭合状态;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三导向段313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小于h,夹持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导向段311在第二导向段312于第三导向段313之间平滑过渡,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导向段311相配合并沿第一导向段311运动的过程中,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逐渐缩小,夹持组件100逐渐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
参见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合件310a中的第三导向段313的末端设于第一位置200a处,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快速地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第二开合件310b中的第一导向段311设于第二位置200b处,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逐渐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当夹持组件100沿传输方向在第一开合件310a与第二开合件310b之间传输的过程中,常闭型的夹持组件100能够在压簧182的作用力下保持在闭合状态。
实施例5
参见图19至图2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用于对多个水平放置并沿第一方向X传输的电池片1进行连续的电镀处理。本实施例的电镀设备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夹持组件100及开合机构的具体设置不同。
参见图19及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两者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本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均包括用于提供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相互远离所需作用力的磁性件。具体地,第一控制端部111固设有第一磁性件183,第二控制端部121固设有第二磁性件184,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磁性件121能够通过磁吸力相吸合。如此,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100为常开型结构:参见图19所示,无外力所用下,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磁性件121相吸合并驱使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相互靠近,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间隔设置,夹持组件10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小于h。参见图20所示,当施加驱使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控制端部121相互远离的外力时,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磁性件121之间的磁吸力被克服,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增大,该夹持组件100转换为闭合状态,闭合状态下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为h。
参见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开合机构可以仅包括一组开合件310,该开合件310在传输机构200的一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从第一位置200a之前一直延伸到第二位置200b之后。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00的第二控制端部121与传输机构200固定连接。开合件310均包括延传输方向延伸并依次相接的第二导向段312、第一导向段311、第三导向段313及第四导向段314。
参见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开合件310相配合时,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上述第二导向段312、第一导向段311、第三导向段313及第四导向段314均能够穿设于对应的控制端间隙102中。具体地,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二导向段312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小于h;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三导向段313相配合时,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为h;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一导向段311相配合并沿第一导向段311传输的过程中,控制端间隙102逐渐增大,该夹持组件100逐渐由打开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当第一控制端部111与第四导向段314相配合沿第四导向段314传输的过程中,控制端间隙102的宽度逐渐减小,该夹持组件100逐渐由闭合状态转换为打开状态。
参见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段311设于第一位置200a处,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逐渐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第四导向段314设于第二位置200b处,用于驱使夹持组件100逐渐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当夹持组件100沿传输方向从第一位置200a向第二位置200b传输的过程中,在第三导向段313的作用下,夹持组件100能够保持在闭合状态。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该电镀设备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夹持组件100及开合机构的具体设置不同。
图22给出了本实施例中的一组夹持组件100的示意性结构,其包括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第一夹持臂110的下端部固设有第一夹持部130,第二夹持臂120的下端部固设有第二夹持部140。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能够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夹持组件100的打开与闭合。
本实施例中,传输机构200的周边不设置开合件310,开合机构包括驱动装置320。驱动装置320具有多组,每组夹持组件100均连接有一组驱动装置320,每组驱动装置320用于驱使对应的夹持组件100的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驱使夹持组件100在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其中,驱动装置320优选为直流电机或者气缸。
在其他实施例中,每组夹持组件100的第一夹持臂110与第二夹持臂120也可以采用相互铰接的结构(参见实施例2、3),对应的驱动装置320能够驱动第一夹持臂110和/或第二夹持臂120围绕铰接点转动,使得第一夹持部130与第二夹持部140彼此靠近或者远离以夹持或者松开导电件11。
本实施例中,电镀设备还包括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控制单元可以为工控机或者PLC,控制单元可以是远程的控制单元也可是本地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分别通信连接上述多个驱动装置320,以对每个驱动装置320的动作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当传输辊500或其他传输装置将多个电池片1沿第一方向X依次传输进入电镀槽400时,对应的多个驱动装置320依次夹持依次进入电镀槽400的多个电池片1上的导电件11。当多个电池片1依次离开电镀槽400时,对应的多个驱动装置320再依次松开依次离开电镀槽400的多个电池片1上的导电件11。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镀设备主要适用于夹持组件100较少的情况(例如少于100个),当夹持组件100的数量较多时,驱动装置320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使得控制单元的控制难度增加,电镀设备的结构也更复杂,同时大量的驱动装置320也会显著增加该电镀设备的制造和运行成本。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2)

1.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镀设备包括夹持组件及用于沿传输方向传输所述夹持组件的传输机构,沿所述传输方向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
所述夹持组件具有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的多组,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中至少一者的部分由导电材料制成,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具有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抵靠;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间隔设置;
所述电镀设备还包括开合机构,所述开合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夹持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并沿直线传输至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夹持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传输的过程中,所述夹持组件保持在闭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用于将所述多组夹持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循环传输,所述传输方向为单向闭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的夹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具有第一控制端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所述第二夹持臂具有第二控制端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臂上;
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之间具有控制端间隙,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上,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为H;
当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互远离;
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具有第一控制端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所述第二夹持臂具有第二控制端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臂上;
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之间具有控制端间隙,沿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上,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为h;
当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互靠近;
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小于h。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同一侧;或,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相异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所需作用力的弹性件;或,
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远离所需作用力的弹性件;或,
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固设于所述第一控制端部,所述第二磁性件固设于所述第二控制端部,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能够通过磁吸力相靠近。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夹持组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上分别固设有凸起,两个所述凸起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对设置,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两个所述凸起相互抵靠;和/或,
每组所述夹持组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两者中的一者开设有凹槽,另一者固设有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相对设置,当所述夹持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所述凸起配合卡设于所述凹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所述开合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相对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相对远离对应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所述开合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相对远离对应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端部相对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
所述开合机构包括开合件,所述开合件具有用于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段具有分设于所述传输方向相异两端的导入端与导出端,所述第一导向段自所述导入端向所述导出端逐渐倾斜延伸;
当所述第一导向段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控制端间隙中;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导入端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导出端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当所述夹持组件自所述导入端向所述导出端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段相抵靠并沿所述第一导向段运动;
沿所述传输方向:所述导出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或,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件还具有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与所述导入端相接并沿所述传输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相配合时,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件还具有第三导向段,所述第三导向段与所述导出端相接并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段相配合时,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沿所述传输方向,所述第三导向段的尾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件具有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组,两组所述开合件分别为第一开合件与第二开合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合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开合件的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传输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所述开合件具有分设于所述传输件的两侧的两组,每侧的所述开合件与同侧的所述多组夹持组件相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
所述开合机构包括开合件,所述开合件具有分别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并依次相接的第二导向段、第一导向段及第三导向段,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及所述第三导向段均能够穿设于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控制端间隙中;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段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所述第一导向段在所述第二导向段与所述第三导向段之间平滑过渡;当所述夹持组件从所述第二导向段向所述第三导向段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开合件相抵靠并沿所述开合件运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段及所述第一导向段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向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导向段的一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传输件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传输件具有沿曲线延伸的曲线延伸段,部分所述第三导向段与所述曲线延伸段相平行并沿所述曲线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轮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轮能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相对旋转地设置,所述第二传动轮能够绕第二转动中心线相对旋转地设置,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所述传输件为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的环形带,所述传输件同时绕设并张紧于所述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轮上,至少部分所述开合件沿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或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周向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的下方,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下方,所述传输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沿水平方向传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件包括第一开合件与第二开合件,
所述第一开合件中:所述第二导向段及所述第一导向段均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的上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部分所述第三导向段沿所述第一传动轮的周向自上而下沿弧线延伸,所述第三导向段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向段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
所述第二开合件中:所述第二导向段及所述第一导向段均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延伸,部分所述第三导向段沿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周向自下而上沿弧线延伸,所述第三导向段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2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多组夹持组件,每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二控制端部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
所述开合机构包括开合件,所述开合件与所述传输件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开合件与所述传输件之间具有导向间隙,所述开合件具有用于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段具有分设于所述传输方向相异两端的导入端与导出端,所述第一导向段自所述导入端向所述导出端逐渐倾斜延伸,沿所述传输方向,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
当所述第一导向段驱使所述夹持组件由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位于所述导向间隙中;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导入端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大于H;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导出端相配合时,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当所述夹持组件自所述导入端向所述导出端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段相抵靠并沿所述第一导向段运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件还具有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与所述导出端相接并沿所述传输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相配合时,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位于所述导向间隙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不大于H。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段从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夹持组件自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始终位于所述导向间隙中并与所述第二导向段相抵靠。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件还具有第四导向段,沿所述传输方向,所述第一导向段、所述第二导向段、所述第四导向段依次相接,所述第四导向段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当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与所述第四导向段相配合并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端部位于所述导向间隙中,沿所述垂直于传输方向的方向,所述控制端间隙的宽度逐渐增大。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件与支撑件,所述传输件能够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并传输所述夹持组件,当所述传输件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传输件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伸段,所述支撑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水平延伸段;
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二夹持臂与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连接,所述第二夹持臂与所述传输件固定连接,当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水平延伸段传输的过程中,所述导向件能够沿所述支撑件的延伸方向相对运动地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传输件沿所述传输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传输件具有多段不连续的所述水平延伸段,所述支撑件具有与所述多段水平延伸段相对应的多组。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沿上下方向上,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夹持臂分设于所述传输件的相异两侧。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包括滚轮,所述滚轮的周向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滚轮能够绕自身轴心线相对旋转地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连接,当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水平延伸段传输的过程中,所述滚轮的轴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卡设于所述导向槽中并与所述导向槽滚动配合。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夹持组件均包括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夹持部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夹持部固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上。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转动中心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连杆具有分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相异两侧的两组,所述第二连杆具有分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相异两侧的两组。
CN202222583289.7U 2022-08-23 2022-09-28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Active CN2192398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1450 2022-08-23
CN2022110114501 2022-08-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39806U true CN219239806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0968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83289.7U Active CN219239806U (zh) 2022-08-23 2022-09-28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CN202211189778.2A Pending CN117661084A (zh) 2022-08-23 2022-09-28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9778.2A Pending CN117661084A (zh) 2022-08-23 2022-09-28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92398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65608A (zh) * 2023-09-27 2023-12-22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镀方法和电镀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65608A (zh) * 2023-09-27 2023-12-22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镀方法和电镀装置
CN117265608B (zh) * 2023-09-27 2024-06-11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镀方法和电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1084A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239806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镀设备
CN114790565B (zh) 导电装置及水平电镀设备
CN112210814A (zh) 夹子水平循环连续移动式镀敷装置
CN108962634B (zh) 一种电容器外壳封装用夹具
KR20200043662A (ko) 회전 궤도형 수직 도금장치
CN216919466U (zh) 一种电镀夹及电镀挂具
CN114277425B (zh) 一种轻型导电用自动夹紧装置及其应用
CN217973454U (zh) 一种电池片电镀装置及电镀设备
CN112095138B (zh) 一种用于电路板连续电镀生产线的电镀挂架
CN213739770U (zh) 一种水平电镀槽及水平电镀线
CN114164480A (zh) 一种导电用自动夹紧装置及其应用
CN213417053U (zh) 一种用于电路板连续电镀生产线的电镀挂架
CN218175165U (zh) 一种电池片电镀装置
KR20200043661A (ko) 회전 궤도형 수직 도금장치
CN111304714A (zh) 一种铜母线的传送装置
CN113859852B (zh) 一种充电器的自动上料组装机构
CN218947736U (zh) 一种电刷丝夹具及机械手
WO2018155796A1 (ko) 전원단자 결착장치
CN219430167U (zh) 一种连体式电镀花篮夹具
CN114703533B (zh) 微型断路器动触头局部镀厚银生产线
CN210420231U (zh) 导电装置及电镀设备
CN114335674B (zh) 一种用于pcm板的安装设备及安装方法
CN216430189U (zh) 一种灯支撑贴装机
CN211771617U (zh) 一种铜母线的传送装置
CN115058755B (zh) 电镀装置及其导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