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36924U - 支架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支架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36924U
CN219236924U CN202320152380.5U CN202320152380U CN219236924U CN 219236924 U CN219236924 U CN 219236924U CN 202320152380 U CN202320152380 U CN 202320152380U CN 219236924 U CN219236924 U CN 2192369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support
inner shell
arm
support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23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步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238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369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369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369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架总成及车辆,所述支架总成包括:外壳,外壳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空间和开口;内壳,内壳设于容纳空间内,内壳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内壳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支架,支架包括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均与内壳连接,两个夹持组件分别位于支撑组件相对的两侧,内壳在第一位置时,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位于容纳空间内且封堵开口,内壳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和每个夹持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外,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位于两个夹持组件的一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总成,实现内壳在第一位置时支架隐藏,内壳在第二位置时支架对物品的支撑。

Description

支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使用车载支架的已成为比较普遍的需求,对车载支架的操作便利性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可靠且操作便利的车载支架越来越受用户的喜爱。然而,现有的车载支架多为后装结构,一般通过胶粘的形式固定,使用不便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支架总成,所述支架总成的内壳在第一位置时支架隐藏,内壳在第二位置时支架实现对物品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支架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总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空间和开口;内壳,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内壳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和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均与所述内壳连接,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支撑组件相对的两侧,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支撑组件和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封堵所述开口,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和每个所述夹持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外,在垂直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排布方向上,所述支撑组件位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总成,支架包括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均与内壳连接,两个夹持组件分别位于支撑组件相对的两侧,通过内壳在第一位置时,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位于容纳空间内且封堵开口,实现支架的隐藏,从而减少支架总成占用的空间,且避免异物从开口进入容纳空间内,提高支架总成的可靠性。通过内壳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和每个夹持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外,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位于两个夹持组件的一侧,支撑组件用于放置物品,位于支撑组件相对两侧的两个夹持组件用于夹持物品,从而实现支架总成对物品的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内壳转动连接且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转动轴线沿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排布方向延伸,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内壳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第二转动轴线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排布方向垂直以在靠近彼此和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可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总成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每个所述夹持组件和所述内壳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内壳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组件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未放置物品时,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在所述支撑组件放置物品后,所述支撑组件转动至所述第四位置,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均与所述支撑组件配合,在所述支撑组件由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移动时,所述支撑组件驱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远离所述容纳空间底壁的一端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持组件的第二转动轴线与所述夹持组件的靠近所述容纳空间底壁的一端间隔开,所述夹持组件的靠近所述容纳空间底壁的一端具有止抵部,所述支撑组件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排布方向的两侧均具有与所述止抵部配合的凸起,沿所述支撑组件由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转动的方向,所述凸起的高度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内壳之间具有第二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组件由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和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内壳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臂的远离所述内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内壳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板用于支撑物品,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臂上具有在所述支撑臂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支撑臂的避让孔,所述避让孔沿所述支撑臂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臂连杆和支撑臂推杆,所述支撑臂连杆一端与所述内壳转动连接且所述支撑臂连杆与所述内壳的第一转动轴线位于所述支撑臂与所述内壳的第一转动轴线的远离所述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所述支撑臂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臂推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避让孔相对的两侧壁上具有沿所述支撑臂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一转动轴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支撑臂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臂推杆的另一端和所述支撑臂连杆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支撑臂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部以及间隔开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长度方向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臂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所述内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臂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臂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夹持部转动连接,所述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和所述内壳构造成平行四边形四杆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一端与所述内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伸缩组件被构造成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内侧按压所述支架时,所述内壳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再次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内侧按压所述支架时,所述内壳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支架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支架总成,支架包括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均与内壳连接,两个夹持组件分别位于支撑组件相对的两侧,通过内壳在第一位置时,支撑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位于容纳空间内且封堵开口,实现支架的隐藏,从而减少支架总成占用的空间,且避免异物从开口进入容纳空间内,提高支架总成的可靠性。通过内壳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和每个夹持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外,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位于两个夹持组件的一侧,支撑组件用于放置物品,位于支撑组件相对两侧的两个夹持组件用于夹持物品,从而实现支架总成对物品的支撑,进而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总成的结构图,其中,内壳位于第一位置;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总成的结构图,其中,内壳位于第二位置;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壳和支架的结构图;
图4是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壳和支架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局部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壳和支架组件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总成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
100、支架总成;
1、外壳;11、容纳空间;12、开口;13、齿条;14、迷宫结构;
2、内壳;21、阻尼轮;
3、支架;31、支撑组件;311、支撑板;312、支撑臂;3121、避让孔;3122、凹槽;313、支撑臂连杆;314、支撑臂推杆;315、第一转动轴;316、第二转动轴;317、凸起;32、夹持组件;321、夹持部;322、第一夹持臂;3221、止抵部;323、第二夹持臂;
4、第二弹性件;
5、第一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总成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支架总成100,包括外壳1、内壳2和支架3。其中,外壳1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空间11和开口12,内壳2设于容纳空间11内,内壳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内壳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支架3包括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均与内壳2连接,两个夹持组件32分别位于支撑组件31相对的两侧,内壳2在第一位置时,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位于容纳空间11内且封堵开口12,内壳2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31的至少部分和每个夹持组件32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1外,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当不需要支架3时,通过内壳2在第一位置,以使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位于容纳空间11内,由此,实现支架3的隐藏,从而减少支架总成100占用的空间。同时,通过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封堵开口12,在不需要支架3时避免异物从开口12进入容纳空间11内,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且起到装饰作用,使得支架总成100的表面整洁,提高美观度。
如图2和图3所示,当需要支架3时,通过内壳2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31的至少部分和每个夹持组件32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1外,且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一侧。由此,实现支架3的显露,支撑组件31用于放置物品,位于支撑组件31相对两侧的两个夹持组件32用于夹持物品,从而实现支架总成100对物品的支撑。例如,两个夹持组件32的沿左右方向排布,内壳2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上侧或下侧。
同时,通过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均与内壳2连接的设置,在该支架总成100应用于车辆且行驶于颠簸路面时,提高支架3整体结构的可靠性,提高支架总成100的使用寿命和车辆的行车安全。另外,放置在支架3组件上的物品可以是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也可以是其他需要支撑的物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总成100,支架3包括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均与内壳2连接,两个夹持组件32分别位于支撑组件31相对的两侧,通过内壳2在第一位置时,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位于容纳空间11内且封堵开口12,实现支架3的隐藏,从而减少支架总成100占用的空间,且避免异物从开口12进入容纳空间11内,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通过内壳2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31的至少部分和每个夹持组件32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1外,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一侧,支撑组件31用于放置物品,位于支撑组件31相对两侧的两个夹持组件32用于夹持物品,从而实现支架总成100对物品的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1与内壳2转动连接且支撑组件31的第一转动轴315线沿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延伸,夹持组件32与内壳2转动连接,两个夹持组件32的第二转动轴316线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垂直以在靠近彼此和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可转动。
由此,在内壳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通过支撑组件31沿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延伸的第一转动轴315线转动,第二夹持组件32沿垂直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的第二转动轴316线转动,从而实现内壳2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一侧,进而实现支架3对物品的支撑。例如,两个夹持组件32的沿左右方向排布,支撑组件31的第一转动轴315线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夹持组件32的第二转动轴316线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内壳2位于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上侧或下侧。
同时,在支撑组件31上未放置物品时,通过两个夹持组件32的第二转动轴316线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垂直以在两个夹持组件32远离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上转动,便于物品放置在支撑组件31上。且在支撑组件31上放置物品时,通过两个夹持组件32的第二转动轴316线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垂直以在两个夹持组件32远离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上转动,从而实现两个夹持组件32对物品的夹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容纳空间11底壁指的是外壳1与开口12相对一端的壁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架总成10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5。其中,每个夹持组件32和内壳2之间均设有第一弹性件5,第一弹性件5用于驱动两个夹持组件32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内壳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弹性件5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在内壳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5的弹力驱动两个夹持组件32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便于物品放置在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上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之间的支撑组件31上,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内壳2位于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31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支撑组件31上未放置物品时,支撑组件31位于第三位置,在支撑组件31放置物品后,支撑组件31转动至第四位置,两个夹持组件32均与支撑组件31配合,在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移动时,支撑组件31驱动两个夹持组件32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由此,在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支撑组件31驱动两个夹持组件32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以使两个夹持组件32夹持物品,提高支架总成100对物品的支撑,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夹持组件32的第二转动轴316线与夹持组件32的靠近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间隔开,夹持组件32的靠近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具有止抵部3221,支撑组件31在两个夹持组件32排布方向的两侧均具有与止抵部3221配合的凸起317,沿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转动的方向,凸起317的高度逐渐减小。
由此,在支撑组件31放置物品后,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沿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转动的方向,凸起317的高度逐渐减小,通过凸起317与止抵部3221的配合,使得两个夹持组件32的靠近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两个夹持组件32的远离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两个夹持组件32对物品的夹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容纳空间11底壁指的是外壳1与开口12相对一端的壁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支撑组件31与内壳2之间具有第二弹性件4,用于驱动支撑组件31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支撑组件31在第三位置时,第二弹性件4处于自然状态,在支撑组件31放置物品后,支撑组件31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第二弹性件4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由此,将物品从支撑组件31上取走后,第二弹性件4的弹力驱动支撑组件31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并在第二弹性件4恢复自然状态时支撑组件31位于第三位置,从而在内壳2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保证位于容纳空间11外的部分支架3组件顺利进入容纳空间11内,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
同时,在物品从支撑组件31上取走后,第二弹性件4的弹力驱动支撑组件31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沿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转动的方向,凸起317的高度逐渐增大。由此,通过凸起317与止抵部3221的配合,使得两个夹持组件32的靠近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两个夹持组件32的远离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并在第二弹性件4恢复自然状态时两个夹持组件32位于原始位置,从而在内壳2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保证位于容纳空间11外的部分支架3组件顺利进入容纳空间11内,且保证两个第二弹性件4对第二弹性件4的压缩以保证内壳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弹性件5处于弹性变形状态,进一步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31靠近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316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轴316沿沿垂直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延伸,第二弹性件4绕着在第二转动轴316上且一端与内壳2连接。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第二弹性件4驱动支撑组件31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7所示,支撑组件31包括支撑板311和支撑臂312,支撑臂312的一端与内壳2转动连接,支撑板311与支撑臂312的远离内壳2的一端连接,在内壳2位于第二位置时,支撑板311用于支撑物品,支撑臂312与支撑板311转动连接,支撑臂312上具有在支撑臂31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支撑臂312的避让孔3121,避让孔3121沿支撑臂312的长度方向延伸,支撑组件31还包括支撑臂312连杆和支撑臂312推杆,支撑臂312连杆一端与内壳2转动连接且支撑臂312连杆与内壳2的第一转动轴315线位于支撑臂312与内壳2的第一转动轴315线的远离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侧,支撑臂312连杆的另一端与支撑臂312推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轴315转动连接,避让孔3121相对的两侧壁上具有沿支撑臂3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3122,第一转动轴315可移动地设于凹槽3122内,支撑臂312推杆的另一端与支撑板311转动连接,支撑臂312推杆的另一端和支撑臂312连杆的一端分别位于支撑臂312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侧。
由此,在内壳2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支撑臂312和支撑臂312连杆均沿沿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延伸的第一转动轴315线转动,支撑臂312和支撑臂312推杆均与支撑板311转动连接,通过支撑臂312连杆一端与内壳2转动连接且支撑臂312连杆与内壳2的第一转动轴315线位于支撑臂312与内壳2的第一转动轴315线的远离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侧,且支撑臂312推杆的另一端和支撑臂312连杆的一端分别位于支撑臂312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侧,从而实现内壳2位于第二位置且支撑组件31位于第三位置时,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一侧,支撑板311的自由端位于支撑臂312远离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侧。
在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通过上述的设置以及合理设置支撑臂312、支撑板311、支撑臂312连杆和支撑臂312推杆的长度,实现物品放置在支撑板311时,支撑板311处于与内壳2的平行状态,进一步保证支撑总成对物品的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夹持组件32包括夹持部321以及间隔开的第一夹持臂322和第二夹持臂323,第一夹持臂322长度方向的一端和第二夹持臂323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内壳2转动连接,第一夹持臂322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和第二夹持臂323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均与夹持部321转动连接,夹持部321、第一夹持臂322、第二夹持臂32和内壳2构造成平行四边形四杆机构。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保证两个夹持组件32沿第二转动轴316线以在靠近彼此和远离彼此的方向上转动过程中,夹持部321始终与内壳2平行不会发生偏转,进而保证支撑组件31位于第三位置时,物品顺利放在支撑组件31上,且支撑组件31位于第四位置时,两个夹持部321对物品的夹持效果,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6所示,止抵部3221位于第一夹持臂322的靠近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在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沿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转动的方向,凸起317的高度逐渐减小,通过凸起317与止抵部3221的配合,使得两个第一夹持臂322和两个第二夹持臂323靠近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均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两个夹持部321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两个夹持部321对物品的夹持。
在支撑组件31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沿支撑组件3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转动的方向,凸起317的高度逐渐增大,通过凸起317与止抵部3221的配合,使得两个第一夹持臂322和两个第二夹持臂323靠近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均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两个夹持部32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伸缩组件。其中,伸缩组件一端与内壳2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连接,伸缩组件被构造成朝向容纳空间11内侧按压支架3时,内壳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再次朝向容纳空间11内侧按压支架3时,内壳2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由此,通过伸缩组件的设置保证内壳2在由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可靠,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伸缩组件包括卷簧和迷宫结构14,卷簧和迷宫结构14的一端分别与内壳2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外壳1连接。由此,内壳2位于第一位置时,卷簧处于拉伸状态,在朝向容纳空间11内侧按压支架3时,在卷簧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内壳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且通过迷宫结构14对内壳2的限位作用,保证内壳2移动至第二位置。再次朝向容纳空间11内侧按压支架3时,推动内壳2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通过迷宫结构14对内壳2的限位作用,保证内壳2移动至第一位置。
更进一步地,迷宫结构14包括摆轮、连杆、凸出部和限位槽。其中,连杆设置在摆轮的上方,凸出部设置在内壳2上,限位槽设置在外壳1上,连杆与限位槽滑动配合时,摆轮在安装板上摆动,并且与凸出部限位配合。由此,内壳2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按压支架3并推动内壳2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伸缩组件朝向壳体的另一端移动,使得连杆在限位槽内滑动,并带动摆轮在安装板上摆动,当连杆滑动至限位槽的约束位置时,摆轮与安装板上的凸出部限位配合,以使摆轮和连杆不再移动,此时,内壳2位于第一位置处。内壳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通过按压支架3使得连杆离开限位槽的约束位置并继续滑动至脱离限位槽,并在卷簧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内壳2由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外壳1上设有齿条13,内壳2上设有与齿条13相配合的阻尼轮21。由此,在内壳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通过齿轮13与阻尼轮21的配合,保证内壳2移动的平稳,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支架总成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仪表台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腔和敞口,支架总成100位于容纳空间11内,外壳1的开口12和敞口相对设置,内壳2在第一位置时,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用于封堵敞口。由此,当需要支架3时,通过内壳2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31的至少部分和每个夹持组件32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1和容纳腔外,且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一侧。由此,实现支架3的显露,支撑组件31用于放置物品,位于支撑组件31相对两侧的两个夹持组件32用于夹持物品,从而实现支架总成100对物品的支撑。需要说明的是,支架总成100还可以安装于车辆其他的结构上,包括但不限定上述的仪表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支架总成100,支架3包括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均与内壳2连接,两个夹持组件32分别位于支撑组件31相对的两侧,通过内壳2在第一位置时,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位于容纳空间11内且封堵开口12,实现支架3的隐藏,从而减少支架总成100占用的空间,且避免异物从开口12进入容纳空间11内,提高支架总成100的可靠性。通过内壳2在第二位置时,支撑组件31的至少部分和每个夹持组件32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11外,在垂直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上,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夹持组件32的一侧,支撑组件31用于放置物品,位于支撑组件31相对两侧的两个夹持组件32用于夹持物品,从而实现支架总成100对物品的支撑,进而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空间(11)和开口(12);
内壳(2),所述内壳(2)设于所述容纳空间(11)内,所述内壳(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内壳(2)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支架(3),所述支架(3)包括支撑组件(31)和两个夹持组件(32),所述支撑组件(31)和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均与所述内壳(2)连接,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分别位于所述支撑组件(31)相对的两侧,所述内壳(2)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支撑组件(31)和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1)内且封堵所述开口(12),所述内壳(2)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组件(31)的至少部分和每个所述夹持组件(3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1)外,在垂直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上,所述支撑组件(31)位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1)与所述内壳(2)转动连接且所述支撑组件(31)的第一转动轴(315)线沿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延伸,所述夹持组件(32)与所述内壳(2)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的第二转动轴(316)线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的排布方向垂直以在靠近彼此和远离彼此的方向上可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总成还包括:
第一弹性件(5),每个所述夹持组件(32)和所述内壳(2)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一弹性件(5),所述第一弹性件(5)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壳(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组件(31)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所述支撑组件(31)上未放置物品时,所述支撑组件(31)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在所述支撑组件(31)放置物品后,所述支撑组件(31)转动至所述第四位置,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均与所述支撑组件(31)配合,在所述支撑组件(31)由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移动时,所述支撑组件(31)驱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32)的第二转动轴(316)线与所述夹持组件(32)的靠近所述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间隔开,所述夹持组件(32)的靠近所述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端具有止抵部(3221),所述支撑组件(31)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32)排布方向的两侧均具有与所述止抵部(3221)配合的凸起(317),沿所述支撑组件(31)由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转动的方向,所述凸起(317)的高度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1)与所述内壳(2)之间具有第二弹性件(4),用于驱动所述支撑组件(31)由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1)包括支撑板(311)和支撑臂(312),所述支撑臂(312)的一端与所述内壳(2)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311)与所述支撑臂(312)的远离所述内壳(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内壳(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支撑板(311)用于支撑物品,所述支撑臂(312)与所述支撑板(311)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臂(312)上具有在所述支撑臂(31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支撑臂(312)的避让孔(3121),所述避让孔(3121)沿所述支撑臂(312)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支撑组件(31)还包括支撑臂(312)连杆和支撑臂(312)推杆,所述支撑臂(312)连杆一端与所述内壳(2)转动连接且所述支撑臂(312)连杆与所述内壳(2)的第一转动轴(315)线位于所述支撑臂(312)与所述内壳(2)的第一转动轴(315)线的远离所述容纳空间(11)底壁的一侧,所述支撑臂(312)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臂(312)推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轴(315)转动连接,所述避让孔(3121)相对的两侧壁上具有沿所述支撑臂(3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3122),所述第一转动轴(315)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凹槽(3122)内,所述支撑臂(312)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311)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臂(312)推杆的另一端和所述支撑臂(312)连杆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支撑臂(312)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32)包括夹持部(321)以及间隔开的第一夹持臂(322)和第二夹持臂(323),所述第一夹持臂(322)长度方向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23)长度方向的一端均与所述内壳(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臂(322)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臂(323)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夹持部(321)转动连接,所述夹持部(321)、所述第一夹持臂(322)、所述第二夹持臂(323)和所述内壳(2)构造成平行四边形四杆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一端与所述内壳(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1)连接,所述伸缩组件被构造成朝向所述容纳空间(11)内侧按压所述支架(3)时,所述内壳(2)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再次朝向所述容纳空间(11)内侧按压所述支架(3)时,所述内壳(2)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总成。
CN202320152380.5U 2023-02-07 2023-02-07 支架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2369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2380.5U CN219236924U (zh) 2023-02-07 2023-02-07 支架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2380.5U CN219236924U (zh) 2023-02-07 2023-02-07 支架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36924U true CN219236924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06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2380.5U Active CN219236924U (zh) 2023-02-07 2023-02-07 支架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369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79938U (zh) 支撑座
CN103358967B (zh) 可伸展杯架
CN101754634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9354892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9236924U (zh) 支架总成及车辆
CN201088359Y (zh) 一种数码相框支架
CN218217413U (zh) 一种磁吸重力支架
CN214689181U (zh) 一种车载翻盖式杯托
CN211127885U (zh) 手机支架
CN202911657U (zh) 车载仪器夹
CN112549951B (zh) 一种agv驱动单元
CN111674354B (zh) 一种车感组件和卷收器
CN210822081U (zh) 车载用折叠式手机支架
CN218863651U (zh) 移动终端支架托盘及移动终端支架
CN210912253U (zh) 一种具有支撑伸缩的功能ipad支架
CN219838498U (zh) 一种车用折叠导航架
CN217421850U (zh) 铰链和终端设备
CN218594262U (zh) 防松式车载支架
CN220009466U (zh) 仪表板总成和车辆
CN219749703U (zh) 一种可前后移动的手机支架
CN211127878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09805897U (zh) 一种手机支架装置
CN208782863U (zh) 手机支架
CN221737745U (zh) 一种具有多自由度和折叠功能的手机支架
CN214591542U (zh) 一种重力式自动锁车载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