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2957U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22957U CN219222957U CN202222902124.1U CN202222902124U CN219222957U CN 219222957 U CN219222957 U CN 219222957U CN 202222902124 U CN202222902124 U CN 202222902124U CN 219222957 U CN219222957 U CN 2192229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low
- compressor
- condenser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7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0279 gene sile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3 sile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冰箱。所述冰箱包括:箱体,底部限定出压机舱,所述压机舱构造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压缩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冷凝器,位于所述压机舱内;风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所述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经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压缩机和/或所述冷凝器后,再经过所述出风通道流出所述压机舱;导流结构,位于所述进风通道内和/或位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之间,以发散所述压机舱内的气流。本公开实施例在压机舱内设置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能够发散气流,使流入冷凝器和/或压缩机的气流更加均匀,进而提高压缩机和/或冷凝器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冰箱设置压机舱,压机舱内包含压缩机,进气管,回气管,冷凝器(底冷机型),风扇等部件,其中压缩机和冷凝器为主要的热源,其散热优劣直接影响了冰箱的整体能耗。
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利用双离心风机进行散热的冰箱,包括:箱体,其底部限定有压机舱,其内沿横向间隔分布有压缩机和冷凝器,压机舱的横向两个侧壁分别形成有侧通风孔;两个离心风机,沿横向间隔分别设置于冷凝器的前侧和压缩机的前侧,分别具有与箱体的底壁下方空间相通的风机出口;位于冷凝器前侧的离心风机配置为从临近冷凝器的侧通风孔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环境空气流经冷凝器,之后从风机出口流动至箱体的底壁下方并向前流动至周围环境中;位于压缩机前侧的离心风机配置为从临近压缩机的侧通风孔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环境空气流经压缩机,之后从风机出口流动至箱体的底壁下方并向前流动至周围环境中。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冰箱,内部流场非常不合理,靠近进出风口的位置,散热较好,远离该位置的散热很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以提高冰箱的散热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所述冰箱包括:箱体,底部限定出压机舱,所述压机舱构造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压缩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冷凝器,位于所述压机舱内;风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所述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经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压缩机和/或所述冷凝器后,再经过所述出风通道流出所述压机舱;导流结构,位于所述进风通道内和/或位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之间,以发散所述压机舱内的气流。
可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支撑板;多个翅片,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多个所述翅片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翅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以实现对气流的发散。
可选地,所述翅片包括:第一翅板,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接,并向上延伸;第二翅板,一端与所述第一翅板的另一端相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翅板位于所述第一翅板背离进风方向的一侧;第三翅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翅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翅板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三翅板呈弧形,且所述弧形的开口朝下。
可选地,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翅片的高度之间降低。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开设有通孔,多个所述翅片设于所述通孔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翅片的下端部高于所述支撑板的下壁面,以使气流能够从所述通孔流入所述导流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风机驱动外界气流从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压机舱后,依次流经所述冷凝器、所述风机和所述压缩机后从所述出风通道流出所述压机舱。
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双吸风机,所述双吸风机位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所述双吸风机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冷凝器相连通,所述双吸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流经所述压缩机后从所述第一入口流入后从所述出口流出至所述出风通道内,且所述双吸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流经所述冷凝器后从所述第二入口流入后从所述出口流出至所述出风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出口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风道构造有消声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冰箱,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风机驱动气流流经压缩机和/或冷凝器,能够为压缩机和/或冷凝器进行散热。本公开实施例在压机舱内设置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能够发散气流,使流入冷凝器和/或压缩机的气流更加均匀,进而提高压缩机和/或冷凝器的散热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压机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导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底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消声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压机舱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压机舱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压机舱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压缩机;20、冷凝器;30、风机;301、双吸离心风机;3011、第一入口;3013、出口;302、双吸贯流风机;40、底板;401、进风通道;402、第一进风通道;403、第二进风通道;404、出风通道;405、第一出风通道;406、第二出风通道;407、第三进风通道;408、第四进风通道;50、风道板;501、消声腔;502、穿孔;503、小隔板;60、背板;70、导流结构;701、支撑板;702、翅片;703、第一翅板;704、第二翅板;705、第三翅板;80、中隔板;801、吸声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冰箱包括箱体、压缩机10、进气管、回气管和冷凝器20,箱体的底部限定出压机舱。压缩机10位于压机舱内;冷凝器20位于压机舱内,并与压缩机10间隔设置。这里,冰箱正常工作所需的压缩机10、进气管、回气管和冷凝器20等部件设置在压机舱内,能够保证冰箱的正常使用,而且能过避让箱体内部的空间,以保证箱体的盛放空间。
可选地,压机舱内构造有风道,风道包括进风通道401和出风通道404,冰箱还包括风机30,风机30位于压机舱内,风机30能够驱动外界气流经进风通道401流入压缩机10和/或冷凝器20后,再经过出风通道404流出压机舱。
这里,风机30能够驱动气流流入压机舱内,与压机舱内的压缩机10和/或冷凝器20换热后再流出压机舱,进而实现对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的散热。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冰箱还包括导流结构70,导流结构70位于进风通道401内和/或位于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之间,以发散压机舱内气流。
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70位于进风通道401内时,使得流入冷凝器20和/或压缩机10的气流发散,进而提高气流流动的均匀性,提高压机舱的散热性。导流结构70也可以位于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之间,这样不论气流从压缩机10流向冷凝器20,还是从冷凝器20流向压缩机10,均能够发散气流,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压缩机10或冷凝器2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导流结构70包括支撑板701和多个翅片702,多个翅片702设于支撑板701的上方,多个翅片702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翅片702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以实现对气流的发散。
本实施例中,多个翅片702沿气流流动方向设置,这样相邻的翅片702之间能够形成导流通道,气流流至导流结构70时,导流结构70的多个翅片702将气流分隔为多股,多股气流沿多个导流通道流动,进而实现了气流的发散。
可选地,每一翅片702包括第一翅板703、第二翅板704和第三翅板705,第一翅板703的一端与支撑板701相连接,并向上延伸。第二翅板704的一端与第一翅板703的另一端相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第二翅板704位于第一翅板703背离进风方向的一侧。第三翅板705连接在第一翅板703的另一端和第二翅板704的一端之间,第三翅板705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下。
本实施例中,由于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沿箱体的宽度间隔设置在压机舱内,而进气通道的气流流至压缩机10或冷凝器20时需要进行拐弯,三个翅板的设置使得气流能够拐弯至压缩机10或冷凝器20处,使得导流结构70同时起到导流和分散的作用。
可选地,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多个翅片702的高度之间降低。
本实施例中,多个翅片702的高度不同,这样第二翅板704之间的高度存在差异,使得多个翅片702的第二翅板704之间能够形成导流通道。
可选地,支撑板701开设有通孔,多个翅片702设于通孔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翅片702位于通孔的上方,导流结构70设于压机舱内,导流结构70的底部也存在气流流动时,气流能够通过通孔流至导流结构70的导流通道内,能够提高导流结构70的导风量。
可选地,翅片702的下端部高于支撑板701的下壁面,以使气流能够从通孔流入导流通道内。
本实施例中,翅片702的下端部高于支撑板701的下壁面,这样翅片702的下端不会阻挡底部的气流流动,进而实现导流结构70底部的气流流动。
可选地,导流结构70还包括框架,框架连接多个翅片702,框架设于支撑板701的上方,具体的,框架连接在通孔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框架用于连接多个翅片702,便于多个翅片702连接在支撑板701上,同时,框架使得翅片702的下端部高于支撑板701的下壁面。
可选地,风机30位于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之间,风机30驱动外界气流从进风通道401流入压机舱后,依次流经冷凝器20、风机30和压缩机10后从出风通道404流出压机舱。本实施例中,风机30驱动气流先流经冷凝器20再流经压缩机10,依次对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进行散热。这里,导流结构70可以位于冷凝器20的上游和/或位于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之间,这样导流结构70能够分散气流,以使流经冷凝器20和/或压缩机10的气流更加均匀,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风机30包括双吸风机,双吸风机位于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之间,双吸风机具有第一入口3011、第二入口和出口3013,第一入口3011与压缩机10相连通,第二入口与冷凝器20相连通,双吸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流经压缩机10后从第一入口3011流入后从出口3013流出至出风通道404内,且双吸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流经冷凝器20后从第二入口流入后从出口3013流出至出风通道404内。
本实施例中,双吸风机位于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之间,通过两个入口和出口3013形成并联的冷却风道,提高了整个压机舱的散热效率。而且能够分别对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进行冷却,相比于气流先流经冷凝器20再流经压缩机10或者先流经压缩机10再流经冷凝器20,本实施例的双吸风机提高了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的散热效果。同时无需设置两个风机30分别对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进行散热,能够节省风机30占用的空间,降低冰箱的复杂度。
另外,冰箱为嵌入式冰箱时,冰箱需要嵌入橱柜内,对于冰箱的噪音,由于四个面(左、右、后、顶)均被橱柜面板遮挡,声波将会通过叠加,全部由冰箱前端向空气传播。声波在橱柜狭小的空间中,进行一系列的反射,通过叠加,全部由前端传播出来,增加了前端的噪声值。压缩机10位于冰箱的底部,是最主要的噪声源。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轴流风扇进行散热,轴流风扇的噪音大。本公开实施例采用双吸风机的工作风压更大,无紊流、出风均匀,使得双吸风机的工作噪音较小,能够减少冰箱的噪音。
可选地,出口3013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本实施例中,出口3013的数量为一个,也就是说双吸风机双吸单进。出口3013的数量为多个,也就是说,双吸风机双吸多出。具体的,出口30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就是说,双吸风机双吸双出。均能够实现分别对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地,出口3013为一个时,双吸风机可以为双吸离心风机301。出口3013为两个时,双吸风机可以为双吸贯流风机302。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风机30包括双吸离心风机301,双吸离心风机301位于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之间,双吸离心风机301能够驱动外界气流分别流经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后再流出压机舱。本实施例中,双吸离心风机301能够驱动外界气流分别流经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这样通过一个双吸离心风机301就能够分别对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进行散热,提高压机舱内的散热效果。同时一个双吸离心风机301的安装位置与现有的轴流风机30的位置相同,也无需在压机舱内设置位置安装两个离心风机30,这样能够减少风机30占用的空间,降低冰箱的结构复杂度。
另外,冰箱为嵌入式冰箱时,冰箱需要嵌入橱柜内,对于冰箱的噪音,由于四个面(左、右、后、顶)均被橱柜面板遮挡,声波将会通过叠加,全部由冰箱前端向空气传播。声波在橱柜狭小的空间中,进行一系列的反射,通过叠加,全部由前端传播出来,增加了前端的噪声值。压缩机10位于冰箱的底部,是最主要的噪声源。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轴流风扇进行散热,轴流风扇的噪音大。本公开实施例采用双吸离心风机301的工作风压更大,无紊流、出风均匀,使得双吸离心风机301的工作噪音较小,能够减少冰箱的噪音。
可选地,双吸离心风机301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叶轮,第一壳体限定出第一风机30腔,第一风机30腔具有第一入口3011、第二入口和出口3013。第一叶轮可转动地位于第一风机30腔内。其中,第一入口3011与压缩机10相对应并相连通,第二入口与冷凝器20相对应并相连通,双吸离心风机301驱动流经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的气流均从出口3013流出。
本实施例中,在双吸离心风机301的驱动下,外界气流流经压缩机10后从第一入口3011流入第一风机30腔内,然后从出口3013流出。同时外界气流流经冷凝器20后从第二入口流入第一风机30腔内,然后从出口3013流出。也就是说,双吸离心风机301通过第一入口3011、第二入口和出口3013实现分别对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的冷却散热。
可选地,第一进风通道402与第一入口3011相连通,双吸离心风机301驱动外界气流经第一进风通道402流入后依次流经压缩机10、第一入口3011和叶轮后,从出口3013流出。第二进风通道403与第二入口相连通,双吸离心风机301驱动外界气流经第二进风通道403流入后依次流经冷凝器20、第二入口和第一叶轮后,从出口3013流出。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401分为两个,两个进风通道401的设置能够避免第一入口3011和第二入口的气流相互干扰,而且能够保证流向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的风量。图5中粗实箭头表示第一进风通道402的气流流动方向,虚箭头表示第二进风通道403的气流流动方向,细实箭头表示出风通道404的气流流动方向。
可选地,第一进风通道402位于第一入口3011朝向压缩机10的一侧,且第一进风通道40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进风通道402沿压缩机10到双吸离心风机301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通道402位于第一入口3011朝向压缩机10的一侧,这样能够减少气流的流动路径,避免流向第一入口3011的气流与流向第二入口的气流相互干扰。多个第一进风通道402的设置,能够增加进风量,提高对压缩机1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第二进风通道403位于第二入口朝向冷凝器20的一侧,且第二进风通道40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进风通道403沿冷凝器20到双吸离心风机301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通道403位于第二入口朝向冷凝器20的一侧,能够避免流向第二入口的气流与流向第一入口3011的气流相互干扰,减少气流的流动路径。而且多个第二进风通道403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二入口的进风量,提高冷凝器2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出风通道404位于第一进风通道402和第二进风通道403之间。
本实施例中,双吸离心风机301位于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之间,出口3013位于双吸离心风机301的底部,因此出风通道404位于第一进风通道402和第二进风通道403之间,便于双吸离心风机301的出风。
可选地,出风通道404的数量为一个。
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双吸离心风机301通过底板40的多进单出的风道结构,能够提高对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的散热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风机30运行的噪音。
应当说明的是:出风通道404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出风通道404均与双吸离心风机301的出口3013连通,能够起到增加风量的作用。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风机30包括双吸贯流风机302,双吸贯流风机302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限定出第二风机腔和第三风机腔,第二风机腔具有第三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二风机腔具有第四入口和第二出口。双吸贯流风机302还包括第二叶轮、第三叶轮和电机,第二叶轮位于第一风机30腔内;第三叶轮位于第二风机腔内,第三叶轮与第二叶轮同轴设置;电机连接在第二叶轮和第三叶轮之间,电机用于驱动第二叶轮和第三叶轮转动。
本实施例中,双吸贯流风机302具有两个入口和两个出口3013,也就是说,气流能够分别从两个入口流入后从两个出口3013流出。这样,双吸贯流风机302应用在冰箱时,压机舱内的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可以分别从两个入口流入双吸贯流风机302内,然后从两个出口3013流出,通过一个双吸贯流风机302能够实现分别对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进行散热,进而提高压机舱内的散热效果。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气流先流经冷凝器20再流经压缩机10导致的气流与压缩机10表面温差较小,导致压缩机10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同时,也无需改进压机舱内各部件位置,无需另设空间设置两个风机30,能够在提高散热效果的同时减少风机30占用的空间,降低冰箱的复杂度。
进风通道4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风通道401包括第三进风通道407和第四进风通道408,第三进风通道407与第三入口相连通,第四进风通道408与第四入口相连通。也就是说,每一个入口均对应设有进风通道401,避免两个入口的气流相互干扰。具体的,第三进风通道407位于第三入口朝向压缩机10的一侧,第四进风通道408位于第四入口朝向冷凝器20的一侧。这样能够进一步避免两个进风通道401的气流的干扰。
可选地,出风通道40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通道404包括第一出风通道405和第二出风通道406,第一出风通道405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二出风通道406与第二出口相连通。这样双吸贯流风机302的两个出口3013流出的气流分别通过两个出风通道404流出,这样能够保证双吸贯流风机302的出风量。
附图6中实线箭头表示第三进风通道407、压缩机10、双吸贯流风机302和第一出风通道405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第四进风通道408、冷凝器20、双吸贯流风机302和第二出风通道406的气流的流动方向。
可选地,如图6所示,进风通道401和/或出风通道404呈弯曲状。
本实施例中,弯曲状的进风通道401或者出风通道404,能够增加气流的流动路径,也能够避免气流流动速度过快,这样消声装置能够与气流充分接触,进而提高消声效果。
可选地,如图3、图4和图7所示,进风通道401和/或出风通道404构造有消声装置。
本实施例中,压机舱内的气流流动主要通过进风通道401和出风通道404,在进风通道401和/或出风通道404内设置消声装置,这样气流流经进风通道401和/或出风通道404时,消声装置能够吸收气流中的噪音。同时,压缩机10和风机30工作的噪音在向外传递的过程中也能够被消声装置吸收,这样消声装置能够切断噪音的传递路径,起到了吸声和隔声的作用,进而降低了冰箱的整体噪音。
可选地,压机舱包括底板40和风道板50,底板40位于压机舱的底部;风道板50位于底板40的上方,风道板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道板50围合出多个消声腔501,多个消声腔501间隔设于底板40的上方,相邻的消声腔501之间形成风道,消声腔501朝向风道的侧壁开设有穿孔502,消声装置包括消声腔501和穿孔502。
本实施例中,风道板50既能够形成消声腔501,还能够形成进风通道401和出风通道404,这样流经进风通道401和出风通道404内的噪音能够被消声装置吸收和阻断。
可选地,如图3所示,消声装置还包括小隔板503,小隔板503位于消声腔501内,小隔板50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小隔板503将消声腔501分隔为多个子消声腔501,每一子消声腔501的一端的封闭,每一子消声腔501的另一端对应设有一穿孔502。
本实施例中,根据声波反射原理,声波进入消声腔501中,到达腔体末端的壁时,会反射回来,与进入的声波相遇,可选地,腔体的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时,进入的声波和反射声波相位相反,相互抵消进行消声,进而实现消声降噪效果。
可选地,穿孔502与消声腔501形成亥姆霍兹共振结构。
本实施例中,进出风道噪声从穿孔502进入消声腔501后,当噪声的频率接近共振结构的固有频率时,孔颈处空气产生强烈振动,在振动过程中由于克服摩擦阻力而消耗声能,降低进出风道的噪声。具体的,亥姆霍兹共振结构就是共振吸声结构。消声腔501内部是一个可产生共鸣的中空内腔和一个弹簧系统,中空内腔设有颈部(也就是穿孔502)与外部相连,声波从颈部进入中空内腔,使得颈部内空气来回运动压缩中空内腔内的空气,形成一个空气弹簧。当入射声波频率与共振器结构固有频率一致时,发生的共振幅度最大,消耗的能量最多。
可选地,如图4所示,冰箱还包括吸声材料801,吸声材料801设于消声腔501内。
本实施例中,吸声材料801位于消声腔501内,能够吸收气流中的声能,起到消声降噪的作用。
可选地,吸声材料801贴靠穿孔502,以使声波穿过穿孔502和吸声材料801进入消声腔501内。
本实施例中,紧靠穿孔502板后设计吸声材料801,不仅可以增加吸声的频带宽度,还可以增大穿孔502附近的阻力,更多的消耗声能。
可选地,吸声材料801为多孔吸声材料801。
可选地,消声腔501的两侧均设有风道时,冰箱还包括中隔板80,中隔板80位于消声腔501内,中隔板80将消声腔501分隔为两个腔体,每一腔体均设有穿孔502和吸声材料801,以形成两个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两个亥姆霍兹共振结构与消声腔501的两侧的风道相对应并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消声腔501的两侧均设有风道时,消声腔501朝向风道的两侧均设有消声装置,能够对消声腔501两侧的风道均进行消声降噪,进一步起到消声降噪的效果。
应当说明的是:当消声腔501的多侧均设有风道时,消声腔501可以被分隔为多个亥姆霍兹共振结构,多个亥姆霍兹共振结构能够对多个风道进行消声降噪。
可选地,压缩机10和冷凝器20位于底板40的后端,风道均沿前后方向延伸,进风通道401的进风口位于进风通道401的前端,和/或,出风通道404的出风口位于出风通道404的前端。
本实施例中,压机舱和冷凝器20位于底板40的后端,进风风道和出风通道404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气流沿前后方向流动,这样能够避免气流向其他方向流动,减少噪音的辐射,进一步提高消声降噪效果。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冰箱还包括背板60,背板60连接在底板40的后端,并向上延伸,以使压机舱的后端封闭。这样能够进一步避免气流和噪音向其他方向传递,使得噪音和气流仅能够通过进风通道401和出风通道404流通,提高消声装置的吸声和消声效果。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底部限定出压机舱,所述压机舱构造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
压缩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
冷凝器,位于所述压机舱内;
风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所述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经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压缩机和/或所述冷凝器后,再经过所述出风通道流出所述压机舱;
导流结构,位于所述进风通道内和/或位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之间,以发散所述压机舱内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
支撑板;
多个翅片,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多个所述翅片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翅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以实现对气流的发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包括:
第一翅板,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接,并向上延伸;
第二翅板,一端与所述第一翅板的另一端相连接,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翅板位于所述第一翅板背离进风方向的一侧;
第三翅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翅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翅板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三翅板呈弧形,且所述弧形的开口朝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翅片的高度之间降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开设有通孔,多个所述翅片设于所述通孔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的下端部高于所述支撑板的下壁面,以使气流能够从所述通孔流入所述导流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风机驱动外界气流从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压机舱后,依次流经所述冷凝器、所述风机和所述压缩机后从所述出风通道流出所述压机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包括双吸风机,所述双吸风机位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所述双吸风机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冷凝器相连通,所述双吸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流经所述压缩机后从所述第一入口流入后从所述出口流出至所述出风通道内,且所述双吸风机能够驱动外界气流流经所述冷凝器后从所述第二入口流入后从所述出口流出至所述出风通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构造有消声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02124.1U CN219222957U (zh) | 2022-11-01 | 2022-11-01 | 冰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02124.1U CN219222957U (zh) | 2022-11-01 | 2022-11-01 | 冰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22957U true CN219222957U (zh) | 2023-06-20 |
Family
ID=86747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02124.1U Active CN219222957U (zh) | 2022-11-01 | 2022-11-01 | 冰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22957U (zh) |
-
2022
- 2022-11-01 CN CN202222902124.1U patent/CN21922295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02333B2 (en) | Ventilation denoising device and ventilation denoising system | |
KR100748456B1 (ko) | 건설기계의 엔진냉각풍로 | |
JP2008525882A (ja) | 装置ケーシング及びかかる装置ケーシングを含むコンピュータ | |
WO2004111405A1 (ja) | 建設機械 | |
CN118131875B (zh) | 服务器散热装置和服务器 | |
JP3728144B2 (ja) | 防音型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 |
CN219222957U (zh) | 冰箱 | |
JP2012207819A (ja) | 消音装置および消音方法 | |
CN107448291B (zh) | 消音隔音结构及发电机组 | |
CN219199594U (zh) | 冰箱 | |
CN219222958U (zh) | 冰箱 | |
CN117989155A (zh) | 双吸贯流风机及冰箱 | |
JP5521648B2 (ja) | 消音ボックス付送風機 | |
CN216381558U (zh) |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 |
CA2345666C (en) | Low noise package storing type engine working machine | |
CN114109562A (zh) |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 |
CN221879815U (zh) | 一种降噪消音模组及散热装置 | |
JP2000107642A (ja) | 遠心分離機 | |
JP2006156533A (ja) | 電子機器収容箱 | |
WO2022227698A1 (zh) | 制冷设备及制冷设备的生产方法 | |
CN219891889U (zh) | 冰箱 | |
CN215638255U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该风道组件的制冷电器 | |
CN114704480B (zh) | 一种基于多重降噪的多翼离心风机及其降噪方法 | |
CN219778516U (zh) | 降噪结构和新能源设备 | |
CN218038567U (zh) | 消音器组件和冰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