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81558U -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81558U
CN216381558U CN202123450615.9U CN202123450615U CN216381558U CN 216381558 U CN216381558 U CN 216381558U CN 202123450615 U CN202123450615 U CN 202123450615U CN 216381558 U CN216381558 U CN 216381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silencing
air inlet
power generation
gener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061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代智
梁虎
谭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pat Avi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pat Avi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pat Avi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pat Avi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5061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815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81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815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属于无人机消音技术领域。目的是用于对无人机发电系统工作时产生的噪声通过多级消音降噪处理,减少噪声污染。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包括外壳体,外壳体内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将外壳体内分为第一消音区、第二消音区、第三消音区和第四消音区,第三消音区内设有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第六隔板与外壳体内侧壁围成进气区,位于进气区处的外壳体上设有进气口,位于第四消音区的外壳体上设有排气口。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消音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无人机,是一种新型双动力无人机。其动力系统由电驱动和常规发动机两种动力系统构成,以实现良好的起飞、爬升性能和静音、超长航时的结合。混合动力无人机的发电系统工作时产生的声强是很大的声音,直接从发动机机体及其主要附件向空间传出的声音,都属于发动机噪声。
噪声是工业社会带来的副产品,它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起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公害。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与其他两个公害相比,噪声的影响面最广,感觉最直接,人们反映也最多。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1、目前用于发动机上的消音器,结构简单的消音效果差,结构复杂的虽然能够确保消音效果,但存在体积大、重量高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2、噪声包括高频噪声和低频噪声,对发动机产生的噪声进行降噪时需要对高频噪声和低频噪声同时进行降噪处理,满足降噪需求;
3、现有的消音器大多通过单独的外部装置进行消音器的固定,稳固性较差;
4、无人机自身重量对无人机的运输飞行能力有重大影响,而现有的无人机消音器中,消音器的消音降噪效果好的,消音器体积大、重量高,消音器体积小、重量低的,消音降噪处理能力由不理想。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用于对无人机发电系统工作时产生的噪声通过多级消音降噪处理,减少噪声污染。
发明人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多次的实验和努力,不断的改革创新,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将外壳体内分为第一消音区、第二消音区、第三消音区和第四消音区,所述第三消音区内设有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所述第四隔板一侧的外沿与外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五隔板一侧的外沿与外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六隔板的一侧与第四隔板的另一侧外沿连接,所述第六隔板的另一侧与第五隔板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隔板、第五隔板、第六隔板与外壳体内侧壁围成进气区,位于进气区处的外壳体上设有进气口,所述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四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一隔板的第一通气管,位于第二消音区内的第一通气管上设有多个第一排气孔,所述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第二通气管,位于第二消音区内的第二通气管上设有多个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三隔板上设有多个第二进气孔,位于第四消音区的外壳体上设有排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外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固定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进气口上,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通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消音区内靠近第二通气管的一侧设有吸声过滤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每根位于第一消音区的第一通气管的出口内均设有第一封堵板,所述第一封堵板上设有第三排气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每根位于第一消音区的第二通气管的入口内均设有第二封堵板,所述第二封堵板上设有第三进气孔,每根位于第三消音区的第二通气管的出口内均设有第三封堵板,所述第三封堵板上设有第四排气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每根位于第三消音区的第二通气管上均设有多个第二排气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所述外壳体包括上壳盖、壳身和下壳盖,所述壳身的一端与上壳盖连接,所述壳身的另一端与下壳盖连接,所述进气口位于壳身的外侧壁上,所述排气口位于下壳盖上,所述排气口上设有排气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管的出口端面为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所述多个第二进气孔位于第六隔板向进气区延伸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本实用新型采用外壳体内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将外壳体内分为第一消音区、第二消音区、第三消音区和第四消音区,第三消音区内设有第四隔板、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第六隔板与外壳体内侧壁围成进气区的设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将自身重量对无人机的飞行能力影响降到最低,还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对噪声进行多级降噪处理,最大化地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消音降噪能力;位于进气区处的外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四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一隔板的第一通气管,位于第二消音区内的第一通气管上设有多个第一排气孔,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第二通气管,位于第二消音区内的第二通气管上设有多个第一进气孔,第三隔板上设有多个第二进气孔,位于第四消音区的外壳体上设有排气口,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气口将需要进行降噪处理的气流导入外壳体内,在外壳体内通过相应的进气孔、排气孔和通气管使气流依次进入和排出各个消音区中,延长气流经过的路径,在气流流动过程中产生碰撞,从而达到消音的目的。
b)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机构,通过固定机构便于工作人员将本实用新型固定于无人机发电系统。
c)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机构设置在进气口上,固定机构上设有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通槽的设置,固定机构一方面用于本实用新型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安装连接,另一方面能够充当消音器与发电系统之间的连接管将发电系统产生的气流噪声引入本外壳体内,不需要为此设置单独的引流管,简化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d)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消音区内靠近第二通气管的一侧设有吸声过滤机构的设置,
通过吸声过滤机构对噪声进行降噪,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消音降噪效果。
e)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封堵板,并在第一封堵板上设有第三排气孔的设置,使得气流从第一通气管的第三排气孔中排出时,会先受到第一封堵板的阻碍作用发生相互碰撞进行消音。
f)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二封堵板,在第二封堵板上设有第三进气孔的设置,采用第三封堵板,在第三封堵板上设有第四排气孔的设置,使得气流在进入或排出第二通气管时,受到第二封堵板和第三封堵板的阻碍,产生碰撞,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消音效果。
g)本实用新型采用每根位于第三消音区的第二通气管上均设有多个第二排气孔的设置,使得气流能够从第二通气管的第二排气孔中排出,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消音速率,另外能够改变气流的方向,使得气流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进入第三消音区中,该过程是气流先分流后汇合的过程,通过该过程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消音降噪能力。
h)本实用新型采用外壳体包括上壳盖、壳身和下壳盖的设置,便于生产制造过程中其它部件的安装工作,还便于使用者后期使用过程中进行拆卸检修工作;本实用新型还采用排气管,通过排气管将经过消音降噪处理后的气流排出,设置消音管能够进一步延长气流在本实用新型内走的路径,还能够避免灰尘等杂质通过排气口直接进入到外壳体内。
i)本实用新型采用排气管的出口端面为斜面的设置,能够将气流向斜面的朝向引导,安装时将斜面朝向下方,还能够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
j)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第二进气孔位于第六隔板向进气区延伸的一侧的设置,使得气流通过第三隔板上的第二进气孔进入到第四消音区中时,先与第三隔板的上半部分发生碰撞,然后再通过第三隔板下半部分上设置的第二进气孔进入到第四消音区中,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消音降噪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不含吸声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另一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外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立体图。
图中标记分别为:110第一消音区、111吸声过滤机构、120第二消音区、130第三消音区、131第四隔板、132第五隔板、133第六隔板、140第四消音区、150进气区、160第一通气管、161第一排气孔、162第一封堵板、1620第三排气孔、170第二通气管、171第一进气孔、172第二封堵板、1720第三进气孔、173第二排气孔、174第三封堵板、1740第四排气孔、180进气口、190排气口、191排气管、200第一隔板、300第二隔板、400第三隔板、410第二进气孔、500固定机构、510进气通槽、600上壳盖、700壳身、800下壳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以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和第三隔板400将外壳体内分为第一消音区110、第二消音区120、第三消音区130和第四消音区140,所述第三消音区130内设有第四隔板131、第五隔板132和第六隔板133,所述第四隔板131一侧的外沿与外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五隔板132一侧的外沿与外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六隔板133的一侧与第四隔板131的另一侧外沿连接,所述第六隔板133的另一侧与第五隔板132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隔板131、第五隔板132、第六隔板133与外壳体内侧壁围成进气区150,位于进气区150处的外壳体上设有进气口180,所述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四隔板131、第二隔板300和第一隔板200的第一通气管160,位于第二消音区120内的第一通气管160上设有多个第一排气孔161,所述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一隔板200和第二隔板300的第二通气管170,位于第二消音区120内的第二通气管170上设有多个第一进气孔171,所述第三隔板400上设有多个第二进气孔410,位于第四消音区140的外壳体上设有排气口190。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采用耐高温不锈钢制成,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的稳定性。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和第三隔板400均为与外壳体内腔相适配的圆形隔板,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和第三隔板400的外沿朝一侧延伸的环状延伸部,便于工作人员将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和第三隔板400安装固定在外壳体内腔中。在本实施例中,将与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或第三隔板400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隔板切除小部分后就能够得到第四隔板131和第五隔板132,将第四隔板131和第五隔板132的弧形外沿与第三消音区130的外壳体内壁相连接,然后采用第六隔板133,第六隔板133在本实施例中为矩形板,第六隔板133的短边一侧与第四隔板131的被切割面连接,第六隔板133的断面另一侧与第五隔板132的被切割面连接,第六隔板133的长边两侧分别与外壳体内壁面连接,通过第四隔板131、第五隔板132和第六隔板133在第三消音区130内形成进气区150,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第四隔板131的被切割面和第五隔板132的被切割面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上述内容中有提及将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或第三隔板400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隔板切除小部分后就能够得到第四隔板131和第五隔板132,因此本实施例为了方便叙述将其称为被切割面,实际上第四隔板131和第五隔板132完全能够单独制作而成,而在制作过程中为了方便同样能够选择将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或第三隔板400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隔板切除小部分后得到需要的第四隔板131和第五隔板132。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无人机发电系统产生的气流通过进气口180进入外壳体内的进气区150中后分别与形成进气区150的第四隔板131、第五隔板132、第六隔板133和外壳体内壁碰撞,然后通过第一通气管160的进气端进入到第一通气管160中,在第一通气管160中的气流一部分直接通过第一通气管160的出气端进入到第一消音区110中,另一部分通过第一通气管160上的第一排气孔161进入到第二消音区120中,该过程为气流通过第一通气管160分流,分别进入到第一消音区110和第二消音区120;进入第一消音区110中的气流发生碰撞后通过第二通气管170的进气端进入到第二通气管170中,另外在第二消音室120中的气流会通过第二通气管170上设置的第一进气孔171进入到第二通气管170中,该过程为气流的汇合过程,气流先分散再汇合,该过程对气流具有降噪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降噪能力,然后气流通过第二通气管170的出气端进入到第三消音区130中;气流在第三消音区130中碰撞后通过第三隔板400上的第二进气孔410进入到第四消音区140中;最后气流在第四消音区140中碰撞后从排气口190排出。
具体的,所述外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固定机构500。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500为采用钣金制成的固定座,在固定座上还设置有两根固定柱,外壳体上设有两个与固定柱配合的固定孔,固定座通过固定柱安装固定在外壳体的固定孔内,能够稳固并加强固定机构500与外壳体的连接关系。
具体的,所述固定机构500设置在进气口180上,所述固定机构500上设有与进气口180连通的进气通槽510。在本实施例中,将固定机构500安装在进气口180上,通过固定机构500上的进气通槽510进气。
具体的,每根位于第一消音区110的第一通气管160的出口内均设有第一封堵板162,所述第一封堵板162上设有第三排气孔16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封堵板162为与第一通气管160内腔大小适配的圆形板,在第一封堵板162上设有第三排气孔1620,用于排气,第一封堵板162用于改变气流通过第一通气管160排出进入到第一消音区110中的速率,并使部分气流与第一封堵板162发生碰撞进行降噪消音。
具体的,每根位于第一消音区110的第二通气管170的入口内均设有第二封堵板172,所述第二封堵板172上设有第三进气孔1720,每根位于第三消音区130的第二通气管170的出口内均设有第三封堵板174,所述第三封堵板174上设有第四排气孔174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封堵板172和第三封堵板174与第一封堵板162应用方式相同。
具体的,每根位于第三消音区130的第二通气管170上均设有多个第二排气孔173。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排气孔173能够对分散气流,改变气流从第二通气管170进入第三消音区130的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气孔173有4个,等距设置在第二通气管170上,通过第二排气孔173进入第三消音区130中的气流分为4个方向,通过4个第二排气孔173进入第三消音区130中的气流及通过第三封堵板174上的第四排气孔1740进入第三消音区130中的气流在第三消音区130中汇合,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流分散再汇合的过程提升对气流降噪消音的效果。
具体的,所述外壳体包括上壳盖600、壳身700和下壳盖800,所述壳身700的一端与上壳盖600连接,所述壳身700的另一端与下壳盖800连接,所述进气口180位于壳身700的外侧壁上,所述排气口190位于下壳盖800上,所述排气口190上设有排气管191。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包括上壳盖600、壳身700和下壳盖800三部分构成,便于前期生产制造时各部件的安装及后期检修替换时的拆装工作,排气管191用于排出经过消音降噪处理后的气流,设置排气管191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一部分的水或灰尘轻易进入到外壳体内部。
具体的,所述排气管191的出口端面为斜面。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管191出口端面为斜面的设计能够调整气流排出时的趋势,使得气流排出时向斜面垂直方向流动,在本实用新型与无人机发电系统配合使用时,将斜面朝向背离无人机的一侧,能够避免油性气体流向无人机,保证人机的洁净度;另外,将排气管较长一侧朝上,较短一侧朝下,在使用时同样能够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
具体的,所述多个第二进气孔410位于第六隔板133向进气区150延伸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设置能够延长气流在第三消音130内的路径,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消音降噪能力。
实施例2:
参见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和第三隔板400将外壳体内分为第一消音区110、第二消音区120、第三消音区130和第四消音区140,所述第三消音区130内设有第四隔板131、第五隔板132和第六隔板133,所述第四隔板131一侧的外沿与外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五隔板132一侧的外沿与外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六隔板133的一侧与第四隔板131的另一侧外沿连接,所述第六隔板133的另一侧与第五隔板132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隔板131、第五隔板132、第六隔板133与外壳体内侧壁围成进气区150,位于进气区150处的外壳体上设有进气口180,所述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四隔板131、第二隔板300和第一隔板200的第一通气管160,位于第二消音区120内的第一通气管160上设有多个第一排气孔161,所述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一隔板200和第二隔板300的第二通气管170,位于第二消音区120内的第二通气管170上设有多个第一进气孔171,所述第三隔板400上设有多个第二进气孔410,位于第四消音区140的外壳体上设有排气口190。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内容与实施例1中所述内容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中不同的是,具体的,所述第一消音区110内靠近第二通气管170的一侧设有吸声过滤机构111。在本实施例中,吸声过滤机构111为钢丝棉,填充于第一消音区110内靠近第二通气管170的一侧,气流进入到第一消音区110中后,需要通过吸声过滤机构111后才能进入到第二通气管170中,通过吸声过滤机构111能够消除气流中的高频噪声,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消音降噪能力,并且钢丝棉不易于吸附油污,可使用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设有第一隔板(200)、第二隔板(300)和第三隔板(400)将外壳体内分为第一消音区(110)、第二消音区(120)、第三消音区(130)和第四消音区(140),所述第三消音区(130)内设有第四隔板(131)、第五隔板(132)和第六隔板(133),所述第四隔板(131)一侧的外沿与外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五隔板(132)一侧的外沿与外壳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六隔板(133)的一侧与第四隔板(131)的另一侧外沿连接,所述第六隔板(133)的另一侧与第五隔板(132)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隔板(131)、第五隔板(132)、第六隔板(133)与外壳体内侧壁围成进气区(150),位于进气区(150)处的外壳体上设有进气口(180),所述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四隔板(131)、第二隔板(300)和第一隔板(200)的第一通气管(160),位于第二消音区(120)内的第一通气管(160)上设有多个第一排气孔(161),所述外壳体内至少设有一根依次贯穿第一隔板(200)和第二隔板(300)的第二通气管(170),位于第二消音区(120)内的第二通气管(170)上设有多个第一进气孔(171),所述第三隔板(400)上设有多个第二进气孔(410),位于第四消音区(140)的外壳体上设有排气口(1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固定机构(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500)设置在进气口(180)上,所述固定机构(500)上设有与进气口(180)连通的进气通槽(5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区(110)内靠近第二通气管(170)的一侧设有吸声过滤机构(1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位于第一消音区(110)的第一通气管(160)的出口内均设有第一封堵板(162),所述第一封堵板(162)上设有第三排气孔(16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位于第一消音区(110)的第二通气管(170)的入口内均设有第二封堵板(172),所述第二封堵板(172)上设有第三进气孔(1720),每根位于第三消音区(130)的第二通气管(170)的出口内均设有第三封堵板(174),所述第三封堵板(174)上设有第四排气孔(17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位于第三消音区(130)的第二通气管(170)上均设有多个第二排气孔(17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上壳盖(600)、壳身(700)和下壳盖(800),所述壳身(700)的一端与上壳盖(600)连接,所述壳身(700)的另一端与下壳盖(800)连接,所述进气口(180)位于壳身(700)的外侧壁上,所述排气口(190)位于下壳盖(800)上,所述排气口(190)上设有排气管(19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191)的出口端面为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进气孔(410)位于第六隔板(133)向进气区(150)延伸的一侧。
CN202123450615.9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Active CN2163815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0615.9U CN216381558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0615.9U CN216381558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81558U true CN216381558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37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50615.9U Active CN216381558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815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9562A (zh) * 2021-12-31 2022-03-01 中科灵动航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9562A (zh) * 2021-12-31 2022-03-01 中科灵动航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81558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AU2020460634B2 (en) Air guide box and internal-circulation range hood thereof
JP2008144996A (ja) 消音装置
CN212003346U (zh) 一种发电机房的进风口和排风口的消音装置
CN114109562A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CN216342385U (zh) 一种消音装置
CN210601804U (zh) 降噪型吸油烟机
CN109340192B (zh) 油烟机
CN212841780U (zh) 集烟罩和吸油烟机
CN108253476B (zh) 一种单进风吸油烟机
CN212005951U (zh) 蜗壳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0520895U (zh) 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组件和吸尘器
CN110822505B (zh) 吸油烟机
CN216842124U (zh) 一种新型减震降噪压缩机
CN209857144U (zh) 一种降噪型吸油烟机
CN109827213A (zh) 一种降噪型吸油烟机
CN213598040U (zh) 一种发电机消声装置
CN216342384U (zh) 一种用于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CN220151555U (zh) 用于容积式压缩机的进气消声器和容积式压缩机
CN114109561A (zh) 一种消音装置
CN205422883U (zh) 嵌套式消声器
CN216591872U (zh) 排风组件和集成灶
CN218495110U (zh) 一种消音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6306257U (zh) 吸油烟机用离心风机及应用其的吸油烟机
CN217885926U (zh) 消音装置和幕墙清洗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