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14915U -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14915U
CN219214915U CN202320338646.5U CN202320338646U CN219214915U CN 219214915 U CN219214915 U CN 219214915U CN 202320338646 U CN202320338646 U CN 202320338646U CN 219214915 U CN219214915 U CN 2192149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ntroller
rear floor
fixedly connected
support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386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波
张文儒
陈鲁
骆文勇
王圣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386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149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149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149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该车辆组件包括:呈井字形排布的后地板中横梁、后地板前横梁,以及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和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其中,后地板前横梁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陷结构;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搭接在凹陷结构,并与凹陷结构固定连接;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固定连接。通过采用后地板前横梁、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以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来支撑控制器,减少专用的控制器安装支架。另外,将控制器改成纵向方式排布,从而改变了控制器的走线方式。进一步优化其他功能零件结构,实现智驾控制器安装更合理,可实现整车降本减重,减少零部件开发模具费用。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汽车,智能汽车会新增较多与智能驾驶相关的控制器,简称智驾控制器,智驾控制器的增加,会导致车身多出一些用于装配的零部件结构。目前已知的智驾控制器固定方案多采用独立支架的固定方式,支架固定方案既增加成本也增加重量,不利于整车轻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降低支撑控制器的结构的重量,便于整车的轻量化。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组件,该车辆组件包括:后地板中横梁、后地板前横梁,以及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和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其中,所述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后地板前横梁设置有沿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高度方向向下凹陷的凹陷结构;
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搭接在所述凹陷结构,并与所述凹陷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及所述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后地板前横梁、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以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来支撑控制器,减少专用的控制器安装支架。另外,将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与后地板前横梁搭接,也即将控制器改成纵向方式排布,从而改变了控制器的走线方式。进一步优化其他功能零件结构,实现智驾控制器安装更合理,可实现整车降本减重,减少零部件开发模具费用。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包括梁体以及封板;所述凹陷结构设置在所述梁体;
所述封板与所述梁体固定连接,且所述封板覆盖所述凹陷结构;所述封板与所述凹陷结构围成容纳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的空间。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封板包括坐垫支撑板以及与所述坐垫支撑板固定连接的防踏板;其中,
所述坐垫支撑板与所述梁体的顶面固定连接,并覆盖所述凹陷结构,所述防踏板与所述梁体背离所述控制器的一面固定连接;且所述坐垫支撑板及所述防踏板分别遮挡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的线束。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凹陷结构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配合的避让孔,以及与所述控制器固定连接配合的第一安装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梁体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以及第三支撑梁;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及所述第三支撑梁沿所述梁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所述第三支撑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
所述凹陷结构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梁。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封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朝向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向下折弯的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两端具有向上折弯的第二翻边结构;
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梁体还包括第一前横梁支架和第二前横梁支架;
所述第一前横梁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撑梁背离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前横梁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梁背离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一端固定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梁体还包括第一前横梁支撑件及第二前横梁支撑件;
所述第一前横梁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三支撑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前横梁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梁及所述第三支撑梁固定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固定连接配合的第二安装结构,且所述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与所述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中,至少一个安装纵梁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的线束或冷却水管的限位固定结构。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组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后地板前横梁、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以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来支撑控制器,减少专用的控制器安装支架。另外,将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与后地板前横梁搭接,也即将控制器改成纵向方式排布,从而改变了控制器的走线方式。进一步优化其他功能零件结构,实现智驾控制器安装更合理,可实现整车降本减重,减少零部件开发模具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支撑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梁与第三支撑梁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提供的封板与梁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组件,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该车辆组件应用于汽车领域。在使用时其固定在汽车的底盘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组件用以改善控制器的设置方式。参考图1,图1示出了当前的控制器的一种设置方式。
参考图1,在设置控制器7时,将其设置在了后地板中横梁2与后地板前横梁1之间的安全带安装纵梁3、4上。如图1中所示,后地板中横梁2与后地板前横梁1间隔排列,两个安全带安装纵梁3、4位于后地板中横梁2与后地板前横梁1之间,且安全带安装纵梁3、4的两端分别与后地板中横梁2与后地板前横梁1之间。
控制器7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端,在控制器7固定在两个安全带安装纵梁3、4时,两个线端分别位于两个安全带安装纵梁3、4的上方。从而使得两个连接端连接的导线会占用安全带安装纵梁3、4用于设置地垫的空间,如图1中示例的区域5为导线在与控制器7的一连接端连接时占用的空间。由于控制器7连接的线束走向以及其连接的冷却水管走向,占用了坐垫的支撑空间,因此需设计两根坐垫支撑横梁6来满足坐垫支撑强度,导致整体结构的重量增加,且成本增加。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组件,以降低支撑控制器7的结构的重量,便于整车的轻量化。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以及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组件可包括后地板前横梁10以及与该后地板前横梁10固定连接的两个安全带纵梁。为方便描述,将两个安全带安装纵梁分别命名为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和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
在设置后地板前横梁10、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和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时,后地板前横梁10与安全带安装纵梁交叉设置,且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分别与后地板前横梁10连接。如图2中所示,后地板前横梁10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安全带安装纵梁的长度方向,且两个安全带安装纵梁沿后地板前横梁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组件还包括后地板中横梁40。该后地板中横梁40与后地板前横梁10平行设置,并分别与两个安全带安装纵梁固定连接,从而形成一个“井”字形的框型稳定结构。示例性的,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位于后地板中横梁40和后地板前横梁10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后地板中横梁40和后地板前横梁10一一对应固定连接;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位于后地板中横梁40和后地板前横梁10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后地板中横梁40和后地板前横梁10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控制器100具有相对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其中,第一连接端110可用以连接外部的线束200和冷却水管300,第二连接端120也可用以连接外部线束200和冷却水管300。作为一个示例,在设置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时,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沿控制器100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固定控制器100时,控制器100分别与后地板前横梁10以及两个安全带纵梁固定连接。也即在装配在控制器100时,控制器100分别与后地板前横梁10、两个安全带纵梁搭接并固定连接。另外,在控制器100固定后,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方向垂直于后地板前横梁10的长度方向。
由于控制器100的重量较大,因此采用四点固定的方式将控制器100固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后地板前横梁10具有两个固定点,两个安全带安装纵梁分别设置有一个安装点。当然,在控制器100的固定点改变时,可根据需要调整后地板前横梁10上的固定点。下面详细说明用以支撑控制器100的后地板前横梁10以及两个安全带安装纵梁的结构。
继续参考图2,为支撑控制器100,后地板前横梁10设置有沿后地板前横梁10高度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陷结构11,从而使得该凹陷结构11的底部与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和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的高度近似相同,以方便固定控制器100。在装配时,控制器100的第一连接端110搭接在凹陷结构11,并与凹陷结构11固定连接。另外,控制器100分别与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固定连接,从而通过后地板前横梁10、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以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与控制器100的连接实现对控制器100的固定。
示例性的,在具体设置凹陷结构11时,凹陷结构11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的位置对应。如图2中所示,凹陷结构11大致位于后地板前横梁10的中间位置。凹陷结构11的长度方向沿梁体12的长度方向,且凹陷结构11的长度不小于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与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之间的间隔距离。以保证控制器100可分别搭接在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上。应理解,上述图2仅示例出了凹陷结构11的一种具体设置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凹陷结构11还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的设置方式设置,只需要凹陷结构11与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一起配合支撑控制器100即可。
在采用上述结构时,通过采用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以及后地板前横梁10支撑控制器100,无需新增额外的支撑结构,从而可减少整车的重量。
另外,一并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可看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100的第一连接端110搭接在后地板前横梁10上,第二连接端120朝向后地板中横梁40。控制器100的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连接的线束200和冷却管的走线方向类似。下面以第二连接端120为例说明线束200以及冷却水管300的走线方向。
控制器100的第二连接端120连接线束200时,线束200的走线沿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的长度方向延伸,之后横跨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后,在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的外侧走线。线束200的走线设置避让开了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上用于支撑坐垫的支撑区域50。在设置坐垫时,可通过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上的支撑区域50直接支撑坐垫。
同理,控制器100的第二连接端120连接的冷却水管300的走向与线束200的走向类似,因此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上的支撑区域50也可避让开,设置的控制器100不会影响到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对坐垫的支撑。
对于控制器100的第一连接端110连接的线束200或冷却管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控制器100的设置方式不会影响到坐垫的设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组件中控制器100的设置方式相比图1所示的控制器100的设置方式,无需增加坐垫支撑横梁,从而减少整车的重量,降低整车的成本,便于车辆轻量化的发展。
一并参考图2及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10包括梁体12以及封板13。其中,梁体12作为后地板前横梁10的主体结构,其长度方向即为后地板前横梁10的长度方向。凹陷结构11设置在梁体12上,其为梁体12中间区域向下凹陷形成的结构。封板13与梁体12固定连接,且封板13覆盖凹陷结构11;封板13与凹陷结构11围成容纳控制器100的第一连接端110的空间。在固定控制器100时,首先将控制器100的第一连接端110固定在梁体12的凹陷结构11,之后将盖板盖合在凹陷结构11上,并覆盖控制器100,以通过封板13保护控制器100。
一并参考图3及图4,图4示出了后地板前横梁10的分解示意图。后地板前横梁10的梁体12为一个分体梁,其具体包括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以及第三支撑梁123。在设置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时,三个支撑梁的长度方向一致,且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沿梁体12的长度方向排列。在组装成梁体12时,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位于梁体12的两端,第三支撑梁123位于梁体12的中间位置。且在连接时,第三支撑梁123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固定连接。也即第三支撑梁12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梁122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梁12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梁124固定连接。
在设置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时,第三支撑梁123的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梁122和第二支撑梁124的高度,组装成的梁体12形成中间低两端高的结构,从而使得凹陷结构11位于第三支撑梁123上。
作为一个示例,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为倒置的U形结构,且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的开口方向朝向车辆的底盘方向。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还可采用其他的形状,如横截面为矩形的梁体1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为倒置的U形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继续参考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梁体12还包括第一前横梁支架121和第二前横梁支架125。在具体设置第一前横梁支架121与第二前横梁支架125时,第一前横梁支架121与第一支撑梁122背离第三支撑梁123的一端固定连接,而第二前横梁支架125与第二支撑梁124背离第三支撑梁123的一端固定连接。
示例性的,第一前横梁支架121与第一支撑梁122连接时,第一前横梁支架121可插入到第一支撑梁122背离第三支撑梁123的端部,并封堵该端部。在装配时,第一前横梁支架121朝向第一支撑梁122的一侧设置有折弯的折弯结构,从而使得第一前横梁支架121的横截面为U形。第一前横梁支架121的折弯结构插入到第一支撑梁122内,并与第一支撑梁122搭接,搭接的区域作为连接区域。以通过螺纹连接件(螺栓或螺钉)或锚定进行固定,还可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第二前横梁支架125与第二支撑梁124配合时,第二前横梁支架125可插入到第二支撑梁124背离第三支撑梁123的端部,并封堵该端部。在装配时,第二前横梁支架125与第二支撑梁124的连接方式与第一前横梁支架121与第一支撑梁122的连接方式相近似,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4,梁体12还包括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及第二前横梁支撑件127,其中,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与第二前横梁支撑件127作为加强件。在装配时,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三支撑梁123固定连接,以通过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增强第一支撑梁122与第三支撑梁123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另外,第二前横梁支撑件127分别与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固定连接。以通过第二前横梁支撑件127增强第二支撑梁124与第三支撑梁123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示例性的,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为一个倒置的几字形的折弯结构。其开口方向向上(以图4所示的后地板前横梁10的放置方向为参考方向),在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连接时,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插入到第一支撑梁122与第三支撑梁123内,位于与第一支撑梁122与第三支撑梁123的连接处。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的一竖直壁与第一支撑梁122固定连接,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的另一竖直壁与第三支撑梁123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连接方式可采用粘接、焊接等连接方式,或者通过螺纹连接件(螺栓或螺钉)、锚定等连接件连接。
第二前横梁支撑件127分别与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固定连接时,第二前横梁支撑件127插入到第二支撑梁124与第三支撑梁123内,位于与第二支撑梁124与第三支撑梁123的连接处。第二前横梁支撑件127的结构与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的结构类似,且第二前横梁支撑件127跟两个支撑梁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前横梁支撑件126跟两个支撑梁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4,在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分别与第三支撑梁123连接时,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朝向第三支撑梁123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向下折弯的第一翻边结构1221,对应的第三支撑梁123的两端具有向上折弯的第二翻边结构1233。如图4中所示,第一支撑梁122朝向第三支撑梁123的一端设置有向下翻折的第一翻边结构1221,第三支撑梁123朝向第一支撑梁122的一端设置了对应的向上翻折的第二翻边结构1233。同样,第二支撑梁124朝向第三支撑梁123的一端设置有向下翻边的第一翻边结构1241,第三支撑梁123朝向第二支撑梁124的一端设置了对应的向上翻折的第二翻边结构1235。
在装配时,第一翻边结构1221、1241与第二翻边结构1233、1235一一对应固定连接。示例性的,在第一支撑梁122与第三支撑梁123连接时,对应的第一翻边结构1221与第二翻边结构1233搭接并固定连接,如通过焊接、粘接等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或者通过螺纹连接件(螺栓或螺钉)、铆钉等不同连接件连接。在第二支撑梁124与第三支撑梁123连接时,对应的第二翻边结构1235与第一翻边结构1241搭接并固定连接,如通过焊接、粘接等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或者通过螺纹连接件(螺栓或螺钉)、铆钉等不同连接件连接。
参考图5,图5中示出了第一支撑梁122与第三支撑梁123连接时的示意图。第一支撑梁122的第一翻边结构1221为斜向下翻边形成的结构。第一翻边结构1221为第一支撑梁122的顶面折弯形成的一个翻边结构,从而在第一支撑梁122靠近第三支撑梁123的端部形成一个斜坡。同理,第三支撑梁123与第一支撑梁122对应的第二翻边结构1233为斜向上翻边形成的结构。第二翻边结构1233也为第三支撑梁123的顶面斜向上翻边的结构,从而在第三支撑梁123靠近第一支撑梁122的端部形成一个斜坡。在装配时,第一支撑梁122的第一翻边结构1221插入到第三支撑梁123内,并与第三支撑梁123的第二翻边结构1233搭接,两者搭接的区域作为连接区域进行固定连接。
同理,第二支撑梁124与第三支撑梁123连接时,对应的第一翻边结构1241与第二翻边结构1235也可采用类似第一支撑梁122与第三支撑梁123连接时的两个翻边结构的设置方式以及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一并参考图5及图6,图6示出了第三支撑梁123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一支撑梁122的侧壁朝向第三支撑梁123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搭接结构1222,对应的第三支撑梁123的侧壁朝向第一支撑梁12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搭接结构1234。在装配时,第一搭接结构1222与第二搭接结构1234搭接,并通过焊接、粘接等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或者通过螺纹连接件(螺栓或螺钉)、铆钉等不同连接件连接。从而进一步增强第一支撑梁122与第三支撑梁123之间的连接强度。
同样的,第二支撑梁124与第三支撑梁123在连接时,也可设置对应的搭接结构搭接固定。如第三支撑梁123的侧壁朝向第二支撑梁124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搭接结构1236,对应的第二支撑梁124的侧壁朝向第三支撑梁123的一端也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搭接结构。以通过第一搭接结构与第二搭接结构1236的配合,提高第三支撑梁123与第二支撑梁124的连接强度。
在固定控制器时,控制器固定在凹陷结构11上。该凹陷结构11设置有与用于与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配合的避让孔,以及与控制器固定连接配合的第一安装结构。示例性的,在后地板前横梁10的梁体12为分体结构时,避让孔以及第一安装结构设置在了第三支撑梁123上。继续参考图6,第一安装结构的个数为两个,其中的第一安装结构为安装柱1231,另一个第一安装结构为安装孔1237。该安装柱1231以及安装孔1237与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对应,以进行固定连接。
另外,在设置避让孔1232时,该避让孔1232位于安装柱1231以及安装孔1237之间,且在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固定在凹陷结构11时,避让孔1232外露在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外。在线束进行插拔时,该避让孔1232可预留出容纳线束插拔使用的工具或者操作者手指的空间,方便线束进行插拔。
示例性的,避让孔1232为长腰型孔,且避让孔1232的长度方向沿第三支撑梁123的长度方向延伸。
一并参考图4、图7及图8,图7示出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封板13与梁体12的配合示意图。在具体设置封板13时,封板13覆盖在凹陷结构11上,并与梁体12固定连接。在梁体12包括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时,封板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固定连接,以使得封板13横跨凹陷结构11,并覆盖该凹陷结构11。
参考图7,封板13包括坐垫支撑板131以及与坐垫支撑板131固定连接的防踏板132。坐垫支撑板131与防踏板132形成一个倒置的L形的折弯结构。在与梁体12固定连接时,坐垫支撑板131与梁体12的顶面固定连接,并覆盖凹陷结构11。示例性的,坐垫支撑板1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的顶面固定连接,如通过螺纹连接件(螺栓或螺钉)固定连接。
在固定防踏板132时,防踏板132与梁体12背离控制器的一面固定连接,具体的,防踏板1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固定连接。如防踏板1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梁122及第二支撑梁124的外侧面(背离控制器的一面)固定连接,如通过螺纹连接件(螺栓或螺钉)固定连接。
结合图8中所示,坐垫支撑板131及防踏板132分别遮挡第一连接端连接的线束。其中,坐垫支撑板131在竖直方向上遮挡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以及与该第一连接端连接的线束。而防踏板132在水平方向上遮挡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以及对应的线束,从而保证了控制器及其连接的线束的安全。
应理解,上述示例出了后地板前横梁10的梁体12为分体式结构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梁体12也可为一体式结构的梁体12,也即第一支撑梁122、第二支撑梁124及第三支撑梁123为一体结构。在采用一体式结构时,可增强梁体12的结构强度。
参考图9及图10,图9示出了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分别设置有与控制器固定连接配合的第二安装结构。其中,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上的第二安装结构为安装柱21,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上的第二安装结构为安装孔31。也可在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上的第二安装结构为安装孔31,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上的第二安装结构为安装柱2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参考图6、图9及图10在与第三支撑梁123配合支撑控制器时,第三支撑梁123上的安装柱1231与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上的安装柱21呈对角设置,以通过两个安装柱21与控制器固定连接的同时,两个安装柱1231、21也可作为定位柱使用。当然,两个安装柱也可不呈对角设置。
继续参考图9和图10,在设置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时,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与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中,至少一个安装纵梁设置有用于固定控制器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的线束或冷却水管的限位固定结构。示例性的,如图9中所示,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固定结构32,该第一限位固定结构32可用以固定线束或冷却水管。如图10所示,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固定结构22,第二限位固定结构22可用于固定线束或冷却水管。
一并参考图2及图9,第一限位固定结构32为限位孔,且用于固定第二连接端连接的线束。在具体固定时,可通过束带穿过限位孔将线束固定在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如图9中所示,第一限位固定结构32设置在了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远离后地板前横梁的一端。
一并参考图2及图10,第二限位固定结构22为限位孔,且用于固定第二连接端连接的冷却水管。在具体固定时,可通过束带穿过限位孔将冷却水管固定在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如图10中所示,第二限位固定结构22设置在了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远离后地板前横梁的一端。
继续参考图1、图9和图10,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和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上分别设置有漏液孔33、23,该漏液孔33、23用于与安全带的机构配合。在控制器固定在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和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时,漏液孔33、23部分外露在控制器外,且漏液孔33、23远离控制器的一侧即为支撑坐垫的支撑区域50。
通过上述描述可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组件通过采用后地板前横梁、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30以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20来支撑控制器,减少专用的控制器安装支架。另外,将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与后地板前横梁搭接,也即将控制器改成纵向方式排布,从而改变了控制器的走线方式。进一步优化其他功能零件结构,实现智驾控制器安装更合理,可实现整车降本减重,减少零部件开发模具费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上的上述任一项的车辆组件。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后地板前横梁、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以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来支撑控制器,减少专用的控制器安装支架。另外,将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与后地板前横梁搭接,也即将控制器改成纵向方式排布,从而改变了控制器的走线方式。进一步优化其他功能零件结构,实现智驾控制器安装更合理,可实现整车降本减重,减少零部件开发模具费用。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中横梁、后地板前横梁,以及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和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其中,所述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前横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后地板前横梁设置有沿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高度方向向下凹陷的凹陷结构;
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搭接在所述凹陷结构,并与所述凹陷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及所述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包括梁体以及封板;所述凹陷结构设置在所述梁体;
所述封板与所述梁体固定连接,且所述封板覆盖所述凹陷结构;所述封板与所述凹陷结构围成容纳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包括坐垫支撑板以及与所述坐垫支撑板固定连接的防踏板;其中,
所述坐垫支撑板与所述梁体的顶面固定连接,并覆盖所述凹陷结构,所述防踏板与所述梁体背离所述控制器的一面固定连接;且所述坐垫支撑板及所述防踏板分别遮挡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的线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连接端配合的避让孔,以及与所述控制器固定连接配合的第一安装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以及第三支撑梁;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及所述第三支撑梁沿所述梁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所述第三支撑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
所述凹陷结构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朝向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向下折弯的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两端具有向上折弯的第二翻边结构;
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还包括第一前横梁支架和第二前横梁支架;
所述第一前横梁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撑梁背离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前横梁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梁背离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一端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还包括第一前横梁支撑件及第二前横梁支撑件;
所述第一前横梁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三支撑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前横梁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梁及所述第三支撑梁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及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固定连接配合的第二安装结构,且所述第一安全带安装纵梁与所述第二安全带安装纵梁中,至少一个安装纵梁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的线束或冷却水管的限位固定结构。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组件。
CN202320338646.5U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Active CN2192149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8646.5U CN219214915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8646.5U CN219214915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14915U true CN219214915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9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38646.5U Active CN219214915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149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6434A (zh) 接线箱安装支架
CN219214915U (zh)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CN116101184A (zh)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CN212932950U (zh) 一种超声波雷达固定结构
CN208559535U (zh) 一种汽车用高强度的前端框架
CN213442025U (zh) 用于车门的铰链加强板和车门
CN216034691U (zh) 一种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结构及安装结构
CN216034690U (zh) 一种用于安装翼子板的支架及汽车
CN206155372U (zh) 一种多功能保险杠内部支撑系统
CN205737329U (zh) 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及汽车
CN112060887A (zh) 后背门结构及车辆
CN220314883U (zh) 一种后车门dcu安装支架及后车门
CN220628104U (zh) 电池箱和电池包
CN217281961U (zh) 一种线束支架以及线束支架安装结构
CN213831577U (zh) 安装支架、底盘总成及车辆
CN205905727U (zh) 用于车门的后视镜安装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616462U (zh) 支架结构、扶手箱及车辆
CN218021268U (zh) 快换支架以及电动车辆
CN215904314U (zh) 汽车顶部仪表组成的安装结构及商用车
CN212373506U (zh) 一种汽车前围上部上板结构
KR0113839Y1 (ko) 중간기둥과 백판넬의 취부구조
CN209748102U (zh) 新能源电机线束支架及其在电机端盖上的安装结构
CN217533000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结构
CN210619948U (zh) 一种电梯主机座
CN217918118U (zh) 一种前顶横梁总成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