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13929U - 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13929U
CN219213929U CN202223612976.3U CN202223612976U CN219213929U CN 219213929 U CN219213929 U CN 219213929U CN 202223612976 U CN202223612976 U CN 202223612976U CN 219213929 U CN219213929 U CN 219213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ing
cavity
mandrel
molding cavity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129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根福
赵辉军
沈友贵
吴汉森
卢加纳
王涛
瞿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ider Medical Industr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ider Medical Indust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ider Medical Industr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ider Medical Indust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129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13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13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13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所述合模模具包括第一成型部、第二成型部、芯棒及加热部,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移动通道,所述芯棒连接于所述第二成型部并沿所述移动通道贯穿所述第一成型部,其中所述第一成型部和所述第二成型部沿所述芯棒的轴线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叠置,以在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第一成型部相互抵接以形成与所述移动通道连通的成型腔;所述加热部被设置以加热位于所述成型腔内的该物料;在所述开模状态下,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第一成型部相互脱离以敞开所述成型腔。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采用左右合模方式成型,存在的侧面飞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而胰岛素泵作为一种新型的,应用广泛的糖尿病治疗设备,除其自身的泵结构是可长期使用以外,其余耗材结构(胰岛素储存器、连接管、特殊注射针头、特殊粘贴材料)需要经常更换。新型胰岛素泵导管结构主要采用类铆钉导管(类铆钉结构直接成型在导管上),传统技术中,采用左右合模方式在二次成型中形成带铆钉式导管。然而,采用左右合模方式成型,成型过程中熔液会在合模间隙溢出,在产品侧边产生飞边,影响产品的密封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以解决采用左右合模方式成型,存在的侧面飞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合模模具,包括第一成型部、第二成型部、芯棒及加热部,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移动通道,所述芯棒连接于所述第二成型部并沿所述移动通道贯穿所述第一成型部,其中所述第一成型部和所述第二成型部沿所述芯棒的轴线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叠置,以在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第一成型部相互抵接以形成与所述移动通道连通的成型腔,以使套设于所述芯棒的物料通过所述移动通道伸入所述成型腔;
所述加热部被设置以加热位于所述成型腔内的该物料,以在所述成型腔内形成熔头导管的熔头部;
在所述开模状态下,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第一成型部相互脱离以敞开所述成型腔,以取出所述熔头导管。
相较于现有的采用左右合模的方式成型,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合模模具,第一成型部和第二成型部沿芯棒的轴线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叠置在一起,能够在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之间切换,在合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与第一成型部相向的靠近,用于在相互抵接时形成成型腔。该物料沿着移动通道伸入成型腔,加热部对成型腔内的该物料进行加热,以在成型腔内形成环绕芯棒并与该物料连通的熔头部,并最终成型为熔头导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第一成型腔,所述第二成型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成型腔对应的第二成型腔,所述第一成型腔与所述第二成型腔在所述合模状态下相互闭合以形成所述成型腔。
如此设置,使得在开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与第一成型部沿芯棒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时,成型后的熔头部不会产生飞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一成型腔的导向面,所述第二成型部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二成型腔的配合面,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导向面与所述配合面滑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成型腔与所述第二成型腔闭合形成所述成型腔。
如此设置,导向面与配合面滑动配合,使得第一成型部沿芯棒的轴线方向能够更加顺畅的与第一成型部抵接。同时,导向面与配合面的滑动配合,对第一成型部与第二成型部的抵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远离所述第二成型部的第一成型腔和靠近所述第二成型部的第二成型腔,所述第二成型腔与所述第一成型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成型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成型部的封盖面,所述封盖面封盖于所述第二成型腔以形成所述成型腔。
如此设置,使得在开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与第一成型部沿芯棒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时,成型后的熔头部不会在其径向周边产生飞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成型腔自所述第二成型腔沿所述芯棒轴线的方向变径延伸至所述移动通道;所述第二成型腔沿所述芯棒的轴线方向等径延伸。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成型腔自第二成型腔朝向移动通道为变径延伸,且第二成型腔沿芯棒轴线方向等径的延伸。使得在开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与第一成型部沿芯棒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时,成型后的熔头部不会在其径向周边产生飞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熔头成型设备,包括插入部、送料部和固定部,还包括所述的合模模具,所述第一成型部、插入部、送料部装设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插入部与所述第二成型部驱动连接,以将所述芯棒沿所述移动通道贯穿所述第一成型部;
所述送料部包括送料驱动组件和装设于所述送料驱动组件的导管夹持组件;所述导管夹持组件在所述送料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经由所述导管夹持组件夹持的该物料沿着所述芯棒轴线方向插入所述成型腔。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熔头成型设备,插入部与第二成型部驱动连接,用于将芯棒沿移动通道贯穿第一成型部。送料驱动组件与导管夹持组件驱动连接,用于带动夹持在导管夹持组件的该物料靠近或远离芯棒,以在该物料靠近芯棒的时候,将该物料套设在芯棒上,直至该物料伸入至成型腔内,通过合模模具对该物料进行熔头处理。导管夹持组件在送料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经由导管夹持组件夹持的该物料沿着芯棒轴线方向插入成型腔,通过合模模具熔化物料以形成熔头导管的熔头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还包括芯棒导向组件,所述芯棒导向组件包括装设于所述固定部的导向驱动机构、与所述导向驱动机构驱动连接的芯棒夹持驱动机构及与所述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驱动连接的芯棒导向件;
所述导向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靠近或远离设置于所述合模模具的所述芯棒,以在所述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靠近所述芯棒时,通过所述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芯棒导向件限制所述芯棒。
如此设置,芯棒固接于第二成型部并沿移动通道贯穿并伸出第一成型部,由于芯棒的长度原因可能导致芯棒因外界影响而出现摆动现象,导致该物料无法套设于芯棒。导向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靠近或远设置于合模模具的芯棒,当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靠近芯棒时,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驱动芯棒导向件对芯棒进行限位,以稳定芯棒,方便后续该物料平稳且顺畅地套设在芯棒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管夹持组件包括导管夹持驱动机构与导管夹持件,所述导管夹持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管夹持件能够夹持该物料。
如此设置,送料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经由导管夹持件夹持的该物料靠近或远离芯棒,以在该物料靠近芯棒时,套设于芯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料部进一步包括导管支撑组件,所述导管支撑组件包括装设于所述送料驱动组件的导管支撑驱动机构及与所述导管支撑驱动机构驱动连接的导管支撑件,所述导管支撑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导管支撑件靠近或远离经由所述导管夹持件夹持的该物料,以在所述导管支撑件靠近该物料时,支撑该物料。
如此设置,当该物料被夹持于导管夹持组件时,且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驱动芯棒导向件对芯棒进行限位,为了让该物料能够准确无误地套设于芯棒,导管支撑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导管支撑件在靠近经由导管夹持件夹持的该物料时,稳固支撑该物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还包括插入驱动机构,所述插入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成型部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成型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成型部,以在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第一成型部贴合时形成所述成型腔。
如此设置,插入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成型部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成型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成型部,所述第二成型部挤压第一成型部贴合以形成成型腔,加热部对成型腔内的该物料进行加热,以在成型腔内形成熔头导管的熔头部。
综上所述,本申请上述各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优点或有益效果:
(1)避免熔头导管径向周边产生飞边。第一成型部和第二成型部沿芯棒的轴线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叠置在一起,能够在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之间切换,由于第二成型部与第一成型部沿芯棒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使得成型后的熔头导管在脱模后不会在其径向周边产生飞边。
(2)自动化程度高。通过插入驱动部驱动该第二成型部沿该芯棒的轴线方向靠近该第一成型部,以在该第二成型部与第一成型部贴合时形成该成型腔。
(3)反馈效果好。可以实时反馈第二成型部下移挤压第一成型部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成型后产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熔头成型工艺的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熔头成型工艺中力反馈件的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合模模具10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圆圈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抵接的组合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抵接的组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熔头成型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熔头成型设备100的送料部3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熔头成型设备;10、合模模具;11、第一成型部;111、移动通道;112、第一成型腔;113、导向面;12、第二成型部;121、第二成型腔;122、配合面;13、芯棒;14、加热部;20、插入部;21、插入驱动机构;22、芯棒导向组件;221、导向驱动机构;222、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3、芯棒导向件;30、送料部;31、送料驱动组件;32、导管夹持组件;321、导管夹持驱动机构;322、导管夹持件;33、导管支撑组件;331、导管支撑驱动机构;332、导管支撑件;40、固定部;50、移送部;60、切割部;200、熔头导管;210、导管部;220、熔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熔头成型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通过插入驱动机构21,驱动第二成型部12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靠近第一成型部11,以在该第二成型部12与该第一成型部11贴合时形成成型腔;
步骤S20:通过送料部30,移送被夹持的物料至该成型腔,加热部14对该成型腔进行加热处理;
步骤S30:当该物料移动至目标距离,热熔后填充该成型腔,加热部14停止加热,该送料部30停止输送。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熔头成型工艺,插入驱动机构21能够驱动第二成型5部12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靠近第一成型部11,以在该第二成型部12与该第一成型部11贴合时形成成型腔,在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相互脱离时敞开成型腔。由于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使得成型后的熔头导管200在脱模后不会在其径向周边产生飞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中还包括以下步骤:0步骤S11:力反馈件分别与该插入驱动机构21和该第二成型部12连接,用
于反馈该第二成型部12下移以挤压该第一成型部11的压力。
如此设置,可以实时反馈第二成型部12下移挤压该第一成型部11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力反馈件优选但不限于为音圈电机,反馈效果极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1还包括以下步骤:5步骤S111:根据力反馈件的力反馈,判断该第二成型部12受到的压力M(初始值为零)是否大于该力反馈件的预设力N;当M大于N时,该第二成型部12停止下移,并进行报警处理;当M小于等于N时,该第二成型部12持续下压以至与该第一成型部11处于合模状态。
如此设置,第二成型部12可自适应的下移挤压该第一成型部11,当第二成0型部12的压力过大,第二成型部12则会停止下移并进行报警处理;当第二成
型部12的压力过小,第二成型部12则会继续下压第一成型部11。
需要知道的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二次成型工艺,本实施例由于力反馈件的设置,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第二成型部12相对第一成型部11的压力,进而能够成型更小型的熔头导管200。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能够对外圆直径在0至2mm范围内的导管进行成型处理。
具体地,步骤S2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通过送料驱动组件31,驱动经由导管夹持组件32夹持的该物料沿着该芯棒13的轴线方向插入该成型腔;
步骤S22:当加热部14对该成型腔进行加热处理以热熔该物料时,送料部30持续移送被夹持的物料至该成型腔。
如此设置,可自动化的持续输送物料,以将该物料热熔至成型腔内。
进一步地,步骤S30,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通过插入驱动机构21,驱动该第二成型部12沿该芯棒13的轴线方向远离该第一成型部11,以切换为开模状态,从而取出熔头导管200。
如此设置,由于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使得成型后的熔头导管200在脱模后不会在其径向周边产生飞边。
请具体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合模模具10对物料进行熔头处理,以形成熔头导管200,熔头导管200包括导管部210和与导管部210连接的熔头部220,且熔头部220底部导有圆角。具体地,合模模具10通过熔化物料形成熔头部220,熔头部220与物料本身连接形成熔头导管200。需要知道的是,本实施例的物料为常规导管。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熔头部220与导管部210一体成型设置,或熔头部220与导管部210可分离式连接。
结合图3至图8所示,该合模模具10包括第一成型部11、第二成型部12、芯棒13及加热部14,第一成型部11具有移动通道111,芯棒13连接于第二成型部12并沿移动通道111贯穿第一成型部11,其中第一成型部11和第二成型部12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叠置,以在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之间切换。
在合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相互抵接以形成与移动通道111连通的成型腔(图中未标示),以使套设于芯棒13的导管部210通过移动通道111伸入成型腔;加热部14被设置以加热位于成型腔内的该物料,以在成型腔内形成熔头导管200的熔头部220;在开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相互脱离以敞开成型腔,以取出熔头导管200。
传统技术中,采用左右合模的方式在二次成型中形成熔头导管200。然而,采用左右合模方式成型,成型过程中熔液会在合模间隙溢出,在产品侧边产生飞边,影响产品的密封性。
相较于现有的采用左右合模的方式成型,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合模模具10,第一成型部11和第二成型部12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叠置在一起,能够在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之间切换,在合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相向的靠近,用于在相互抵接时形成成型腔。该物料沿着移动通道111伸入成型腔,加热部14对成型腔内的该物料进行加热,以在成型腔内形成熔头导管200的熔头部220,并最终成型。如此使得成型后的熔头导管200在脱模后不会在其径向周边产生飞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合模状态为第二成型部12沿着芯棒13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成型部11抵接,以形成用于容纳熔头部220的成型腔;本实施例中的开模状态为第二成型部12沿着芯棒13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成型部11相背的脱离,以敞开成型腔,方便取出熔头部220。
此外,由于第一成型部11和第二成型部12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叠置在一起,使得合模模具10在横向占比空间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空间。
请具体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成型部11具有远离第二成型部12的第一成型腔112和靠近第二成型部12的第二成型腔121,第二成型腔121与第一成型腔112相互连通,第二成型部12具有面向第一成型部11的封盖面(图中未标示),封盖面封盖于第二成型腔121以形成成型腔。如此设置,使得在开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时,成型后的熔头部220不会在其径向周边产生飞边。
需要解释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封盖面封盖于第一成型部11的第一成型腔112和第二成型腔121以形成成型腔,在开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脱离以敞开成型腔,此时可取出与导管部210连接的熔头部220,但是由于芯棒13固接在第二成型部12上,当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相互脱离时,第一成型部11会对位于第一成型腔112内的局部熔头部220产生拉扯力,导致位于第一成型腔112内的熔头部220的底部圆角处存在少许因拉扯力而产生的飞边,由于该飞边位于熔头部220的底部圆角处,不会影响后续组装。
请具体参阅图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成型部11具有第一成型腔112,第二成型部12具有与第一成型腔112对应的第二成型腔121,第一成型腔112与第二成型腔121闭合以形成成型腔。如此设置,使得在开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时,成型后的熔头部220不会产生飞边。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成型腔112成型于第一成型部11,第二成型腔121成型于第二成型部12;在合模状态下,第一成型腔112与第二成型腔121闭合以形成成型腔;在开模状态下,当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相互脱离时,由于熔头部220的上部分均位于第二成型腔121内,且第一成型部11与第二成型部12的合模面位于第一成型腔112与第二成型腔121的交界处,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能够更轻松的脱离,脱离过程中熔头部220周边不会产生飞边。
较佳地,第一成型部11具有延伸至第一成型腔112的导向面113,第二成型部12具有延伸至第二成型腔121的配合面122,在合模状态下,导向面113与配合面122滑动配合,以使第一成型腔112与第二成型腔121闭合形成成型腔。如此设置,导向面113与配合面122滑动配合,使得第一成型部11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能够更加顺畅的与第一成型部11抵接。同时,导向面113与配合面122的滑动配合,对第一成型部11与第二成型部12的抵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成型腔112自第二成型腔121变径延伸至移动通道111;第二成型腔121沿芯棒13轴线方向等径延伸。如此设置,第二成型腔121的内径大于等于第一成型腔112的最大内径,由于第一成型腔112自第二成型腔121朝向移动通道111变径延伸,且第二成型腔121沿芯棒13轴线方向等径的延伸,使得在开模状态下,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沿芯棒13的轴线方向相互脱离时,成型后的熔头部220不会在其径向周边产生飞边。
请具体参阅图9和图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熔头成型设备100,包括插入部20、送料部30、固定部40和合模模具10,第一成型部11、插入部20和送料部30均装设于固定部40;插入部20与第二成型部12驱动连接,以将芯棒13沿移动通道111贯穿第一成型部11;送料部30包括送料驱动组件31和装设于送料驱动组件31的导管夹持组件32;导管夹持组件32在送料驱动组件31的驱动下带动经由导管夹持组件32夹持的该物料沿着芯棒13轴线方向插入成型腔。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熔头成型设备100,插入部20与第二成型部12驱动连接,用于将芯棒13沿移动通道111贯穿第一成型部11。送料驱动组件31与导管夹持组件32驱动连接,用于带动夹持在导管夹持组件32的该物料靠近或远离经由芯棒导向组件22限制的芯棒13,以在该物料靠近芯棒13的时候,将该物料套设在芯棒13上,直至该物料伸入至成型腔内,通过合模模具10对该物料进行熔头处理。导管夹持组件32在送料驱动组件31的驱动下带动经由导管夹持组件32夹持的物料沿着芯棒13轴线方向插入成型腔,通过合模模具10熔化物料以形成熔头导管200的熔头部22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送料驱动组件31、导向驱动机构221、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导管夹持驱动机构321及导管支撑驱动机构331为电缸、气缸、液压缸或电动推杆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根据实际的速度、运行的稳定性或成本的限制等因素进行选取。
具体来说,插入部20还包括芯棒导向组件22,芯棒导向组件22包括装设于固定部40的导向驱动机构221、与导向驱动机构221驱动连接的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及与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驱动连接的芯棒导向件223;导向驱动机构221能够驱动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靠近或远离设置于合模模具10的芯棒13,以在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靠近芯棒13时,通过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驱动芯棒导向件223对芯棒13进行限制。
如此设置,芯棒13固接于第二成型部12并沿移动通道111贯穿并伸出第一成型部11,由于芯棒13的长度原因可能导致芯棒13因外界影响而出现摆动现象,导致该物料无法套设于芯棒13。导向驱动机构221用于驱动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靠近或远离经由芯棒导向组件22限制的芯棒13,当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靠近芯棒13时,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驱动芯棒导向件223对芯棒13进行限制,以稳定芯棒13,对该物料的套设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方便后续导管部210平稳且顺畅地套设在芯棒13上。本实施例中,芯棒导向件223优选但不限于为导向手指夹,导向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管夹持组件32包括导管夹持驱动机构321与导管夹持件322,导管夹持驱动机构321驱动导管夹持件322能够夹持该物料。如此设置,送料驱动组件31用于驱动经由导管夹持件322夹持的该物料靠近或远离芯棒13,以在该物料靠近芯棒13时套设于芯棒13。
具体地,送料部30进一步包括导管支撑组件33,导管支撑组件33包括装设于送料驱动组件31的导管支撑驱动机构331及与导管支撑驱动机构331驱动连接的导管支撑件332,导管支撑驱动机构331能够驱动导管支撑件332靠近或远离经由导管夹持件322夹持的该物料,以在导管支撑件332靠近该物料时,支撑该物料。如此设置,当该物料被夹持于导管夹持组件32时,且芯棒夹持驱动机构222驱动芯棒导向件223限制芯棒13,为了让该物料能够准确无误地套设于芯棒13,导管支撑驱动机构331能够驱动导管支撑件332在靠近经由导管夹持件322限制的该物料时,稳固支撑该物料。本实施例中,导管支撑件332优选但不限于为撸导管手指夹,夹持效果好。
具体地,插入部20还包括插入驱动机构21,插入驱动机构21与第二成型部12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二成型部12靠近或远离第一成型部11,以在第二成型部12与第一成型部11贴合时形成成型腔。如此设置,当插入驱动机构与第二成型部12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二成型部12靠近或远离第一成型部11,加热部14对成型腔内的该物料进行加热,以在成型腔内形成环绕芯棒13并与该物料连通的熔头部2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熔头成型设备100还包括移送部50和切割部60,切割部60位于移送部50的下料路径上,移送部50与切割部60驱动连接,用于移送成型的熔头导管200至切割部60,通过切割部60对熔头导管200进行定长切割,切割效果好。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下料部优选但不限于为电机丝杆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合模模具,包括第一成型部、第二成型部、芯棒及加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移动通道,所述芯棒连接于所述第二成型部并沿所述移动通道贯穿所述第一成型部,其中所述第一成型部和所述第二成型部沿所述芯棒的轴线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叠置,以在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第一成型部相互抵接以形成与所述移动通道连通的成型腔,以使套设于所述芯棒的物料通过所述移动通道伸入所述成型腔;
所述加热部被设置以加热位于所述成型腔内的该物料,以在所述成型腔内形成熔头导管的熔头部;
在所述开模状态下,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第一成型部相互脱离以敞开所述成型腔,以取出所述熔头导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第一成型腔,所述第二成型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成型腔对应的第二成型腔,所述第一成型腔与所述第二成型腔在所述合模状态下相互闭合以形成所述成型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一成型腔的导向面,所述第二成型部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二成型腔的配合面,在所述合模状态下,所述导向面与所述配合面滑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成型腔与所述第二成型腔闭合形成所述成型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部具有远离所述第二成型部的第一成型腔和靠近所述第二成型部的第二成型腔,所述第二成型腔与所述第一成型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成型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成型部的封盖面,所述封盖面封盖于所述第二成型腔以形成所述成型腔。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合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腔自所述第二成型腔沿所述芯棒轴线的方向变径延伸至所述移动通道;所述第二成型腔沿所述芯棒轴线的方向等径延伸。
6.一种熔头成型设备,包括插入部、送料部和固定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模模具,所述第一成型部、插入部、送料部装设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插入部与所述第二成型部驱动连接,以将所述芯棒沿所述移动通道贯穿所述第一成型部;
所述送料部包括送料驱动组件和装设于所述送料驱动组件的导管夹持组件;所述导管夹持组件在所述送料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经由所述导管夹持组件夹持的该物料沿着所述芯棒轴线方向插入所述成型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熔头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还包括芯棒导向组件,所述芯棒导向组件包括装设于所述固定部的导向驱动机构、与所述导向驱动机构驱动连接的芯棒夹持驱动机构及与所述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驱动连接的芯棒导向件;
所述导向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靠近或远离设置于所述合模模具的所述芯棒,以在所述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靠近所述芯棒时,通过所述芯棒夹持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芯棒导向件限制所述芯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熔头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夹持组件包括导管夹持驱动机构与导管夹持件,所述导管夹持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管夹持件能够夹持该物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熔头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部包括导管支撑组件,所述导管支撑组件包括装设于所述送料驱动组件的导管支撑驱动机构及与所述导管支撑驱动机构驱动连接的导管支撑件,所述导管支撑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导管支撑件靠近或远离经由所述导管夹持件夹持的该物料,以在所述导管支撑件靠近该物料时,支撑该物料。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熔头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还包括插入驱动机构,所述插入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成型部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成型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成型部,以在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第一成型部贴合时形成所述成型腔。
CN202223612976.3U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Active CN219213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2976.3U CN219213929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2976.3U CN219213929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13929U true CN219213929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54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12976.3U Active CN219213929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139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37445B2 (en) Injection molding assembly having a product remover with a biasing member
KR101252730B1 (ko) 성형장치 및 동 성형장치에 의한 성형방법
EP1391285B1 (en) Resin member molding method and injection molding device
EP1108516A1 (en) Insert part stuck cylindrical article, its forming method, and its forming device
CN213055824U (zh) 一种稳定型模具浇口剪切装置
CN219213929U (zh) 一种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CN116038977A (zh) 一种熔头成型工艺、合模模具及熔头成型设备
JP6514955B2 (ja) 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品製造装置
WO2018173128A1 (ja) 中子及び成形装置並びに成形方法
CN114801226B (zh) 一种自动化的化妆品泵头高效生产装置及工艺
KR20150109913A (ko) 사출 성형용 금형장치의 게이트 스크랩 커팅 시스템
JP4771812B2 (ja) 射出成形体の成形方法、並びに射出成形装置
JP2009034954A (ja) 複合成形品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の成形装置
CN210590244U (zh) 卡盖注塑模具
JP4811428B2 (ja) インサート成形方法
US20080099950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aling rings
US1123004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iber-reinforced injection molded component
US20140339731A1 (en) Molded articl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lded article
CN216182346U (zh)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CN216442931U (zh) 一种内膨胀拉销机构和成模机构
CN220075428U (zh) 一种分段式铲机模具组件
JP6762844B2 (ja) 管状樹脂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CN215039744U (zh) 一种具有自动化膜内热切功能的模具
CN211492555U (zh) 嵌件模制装置
KR101698934B1 (ko) 밀폐용기 패킹 접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