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82346U -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 Google Patents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82346U
CN216182346U CN202122600128.XU CN202122600128U CN216182346U CN 216182346 U CN216182346 U CN 216182346U CN 202122600128 U CN202122600128 U CN 202122600128U CN 216182346 U CN216182346 U CN 2161823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paration
mold
area
guide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0012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enh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en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enh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en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0012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823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823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823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包括:定模,具有第一合模面,第一合模面上设有第一型腔区;动模,能够相对定模运动,具有第二合模面,第二合模面与第一合模面相对设置,第二合模面上设有第二型腔区,与第一型腔区相对设置,在合模位置,第一型腔区与第二型腔区形成型腔,动模上设有分离槽,分离槽设置于第二型腔区内,并将第二型腔区分为夹持区和分离区,夹持区设置于第二型腔区的边缘;分离块,设置于分离槽中,能够相对动模运动,分离块远离分离槽的一面为分离面,分离面与分离区的结构相同,在分离块与分离槽的贴合位置,分离面与分离区重合;第一顶出装置,以顶出分离块;第二顶出装置,以顶出分离区内的成品。

Description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机领域,特别是涉及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背景技术
现有注塑机在对模具注塑后,往往采用机械手进行取出成品,实现注塑的全自动化,在卧式注塑机上,位于模具型腔内的成品在自型腔内被推出时,会在重力作用下掉落,不便夹持,难以实现自动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塑用模具,能够方便机械手夹持,方便取出注塑成型后的产品。
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注塑用模具的注塑机。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注塑用模具,包括:定模,具有第一合模面,所述第一合模面上设有第一型腔区;动模,通过与导向装置滑动相连,以相对所述定模运动,所述动模具有第二合模面,所述第二合模面与所述第一合模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合模面与所述第二合模面的贴合位置为合模位置,所述第二合模面上设有第二型腔区,所述第二型腔区与所述第一型腔区相对设置,在合模位置,所述第一型腔区与所述第二型腔区形成型腔,所述第二型腔区包括夹持区和分离区,所述夹持区设置于所述第二型腔区的边缘,所述动模上设有分离槽,所述分离槽位于所述第二型腔区,所述分离槽投影至所述第二型腔区的区域形成所述分离区;分离块,所述分离块设置于所述分离槽中,所述分离块远离所述分离槽的一面为分离面,所述分离面与所述分离区的结构相同,在所述分离块与分离槽的贴合位置,所述分离面与所述分离区重合;第一顶出装置,与所述分离块相连,以自所述分离槽内顶出所述分离块;第二顶出装置,依次穿过所述动模与所述分离块,以顶出所述分离区内的成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注塑用模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分离槽,使得第二型腔区被分为夹持区和分离区,产品在型腔内注塑成型后,首先动模与定模通过导向装置自合模位置进行分模,此时产品将位于动模上,再通过第一顶出装置将分离块推出动模,夹持区内的产品与动模分离,而位于分离区内的产品将在塑料的粘黏作用下紧贴与分离面上而不会自动掉落,故分离块被推出动模后,产品仍在分离块的分离面上,此时,通过夹持机械手夹持与夹持区相对应的产品部位,实现产品的预固定,再通过第二顶出装置对分离块上的产品进行顶出,实现产品的脱模,方便机械手夹持固定产品,以实现产品脱模的全自动化,使用更加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合模面上设有环绕所述第一型腔区的第一贴合区,所述第二合模面上设有环绕所述第二型腔区的第二贴合区,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多个导向杆,所述定模上设有多个第一导向通孔,所述第一导向通孔垂直所述第一合模面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通孔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贴合区内;所述动模上设有多个第二导向通孔,所述第二导向通孔垂直所述第二合模面设置,所述第二导向通孔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贴合区内,且每一所述第二导向通孔的轴线与每一所述第一导向通孔的轴线重合;每一所述导向杆与每一所述第一导向通孔一一对应,一所述导向杆滑动穿设于轴线重合的一所述第一导向通孔和一所述第二导向通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装置还包括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端与所述动模相连,以带动所述动模沿所述导向杆接近或远离所述定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顶出装置包括第一顶出杆,所述第一顶出杆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延伸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分离块相连,所述延伸端伸出所述动模设置,所述动模上设有第一顶出孔,所述第一顶出杆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顶出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顶出装置还包括顶出板和连接板,所述顶出板相对所述定模固定设置,所述顶出板上设有第一顶出孔,所述顶出板通过所述第一顶出孔与所述第一顶出杆滑动相连,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延伸端固定相连,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顶出板之间通过弹性件固定相连,在合模位置,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顶出装置包括第二顶出杆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第二顶出杆滑动穿过所述顶出板、所述动模与所述分离块,所述第二顶出杆设有顶出端与连接端,所述顶出端位于所述分离面上,所述顶出端的端面与所述分离面相贴合,所述连接端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顶出杆伸出所述分离面或回缩至所述分离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型腔区的表面设有易脱膜层,所述易脱模层用于辅助成品脱离所述定模。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注塑机,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所述的注塑用模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注塑用模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注塑后,能够通过注塑用模具内设置的夹持区,方便机械手进行取料,实现注塑过程的全自动化,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塑用模具在合模位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塑用模具在合模位置的分解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塑用模具在合模位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塑用模具在分模位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塑用模具在分模位置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定模;110-第一合模面;120-注塑通道;
200-动模;210-第二合模面;211-第二型腔区;2111-夹持区;2112-分离区;220-分离槽;
300-导向装置;
400-第一顶出装置;410-第一顶出杆;420-顶出板;430-连接板;440-弹性件;
500-分离块;510-分离面;
600-第二顶出装置;610-第二顶出杆;620-驱动装置;
700-成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图2、图3与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注塑用模具,包括:
定模100,具有第一合模面110,第一合模面110上设有第一型腔区,定模100上设有注塑通道120,注塑通道120用于相连通注塑机与第一型腔区。
其中,注塑通道120可以自第一合模面110上与第一型腔区相连通,也可自定模100的其他面上与第一型腔区相连通。
动模200,通过与导向装置300滑动相连,以相对定模100运动,动模200具有第二合模面210,第二合模面210与第一合模面110相对设置,第一合模面110与第二合模面210的贴合位置为合模位置,第二合模面210上设有第二型腔区211,第二型腔区211与第一型腔区相对设置,在合模位置,第一型腔区与第二型腔区211形成型腔,第二型腔区211包括夹持区2111和分离区2112,夹持区2111设置于第二型腔区211的边缘,动模200上设有分离槽220,分离槽220位于第二型腔区211,分离槽220投影至第二型腔区211的区域形成分离区2112。
分离块500,分离块500设置于分离槽220中,分离块500远离分离槽220的一面为分离面510,分离面510与分离区2112的结构相同,在分离块500与分离槽220的贴合位置,分离面510与分离区2112重合。
其中,分离面510与分离区2112的结构相同是指:分离区2112本身将具有第二型腔区211的的一部分结构,分离面510将与分离区2112对应第二型腔区211内的结构相同,即分离面510能够与第一型腔区相对且形成部分型腔,以形成产品。
而在分离块500与分离槽220的贴合位置是指:分离块500放入分离槽220中后,分离块500的四个侧面与分离槽220的四个侧面一一贴合,之间的缝隙很小接近于0,使得分离块500与分离槽220之间没有能够供液态原料进入的空隙。
而在贴合后,分离面510与分离区2112重合是指:分离块500的分离面510与第一合模面110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分离面510将位于分离区2112内,以和夹持区2111一同形成第二型腔区211。
第一顶出装置400,与分离块500相连,以自分离槽220内顶出分离块500。
第二顶出装置600,依次穿过动模200与分离块500,以顶出分离区2112内的成品700。
具体地,通过设置分离槽220,使得第二型腔区211被分为夹持区2111和分离区2112,产品在型腔内注塑成型后,首先动模200与定模100通过导向装置300自合模位置进行分模,此时产品将位于动模200上,再通过第一顶出装置400将分离块500推出动模200,夹持区2111内的产品与动模200分离,而位于分离区2112内的产品将在塑料的粘黏作用下紧贴与分离面510上而不会自动掉落,故分离块500被推出动模20后,产品仍在分离块500的分离面510上,但夹持区2111内的产品将脱离夹持区2111,其两侧均裸露于空气中,此时,通过夹持机械手夹持与夹持区2111相对应的产品部位的两侧,实现产品的预固定,再通过第二顶出装置600对分离块500上的产品进行顶出,实现产品的脱模,方便机械手夹持固定产品,以实现产品脱模的全自动化,使用更加方便。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合模面110上设有环绕第一型腔区的第一贴合区,第二合模面210上设有环绕第二型腔区211的第二贴合区,导向装置300包括多个导向杆,定模100上设有多个第一导向通孔,第一导向通孔垂直第一合模面110设置,第一导向通孔的一端位于第一贴合区内;动模200上设有多个第二导向通孔,第二导向通孔垂直第二合模面210设置,第二导向通孔的一端位于第二贴合区内,且每一第二导向通孔的轴线与每一第一导向通孔的轴线重合;每一导向杆与每一第一导向通孔一一对应,一导向杆滑动穿设于轴线重合的一第一导向通孔和一第二导向通孔内。
具体地,定模100的第一导向通孔在连接导向杆后,可将导向杆固定于第一导向通孔内,动模200可通过第二导向通孔在导向杆上滑动,以沿导向杆相对定模100移动,在合模与分模的过程中,动模200与定模100的相对位置将更加精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向装置300还包括伸缩装置,伸缩装置的伸缩端与动模200相连,以带动动模200沿导向杆接近或远离定模100。
具体地,伸缩装置可以为伸缩杆,通过伸缩杆的伸缩端进行伸缩,带动动模200沿导向杆接近或远离定模100,以实现合模或分模。
参照图2与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顶出装置400包括第一顶出杆410,第一顶出杆410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延伸端,连接端与分离块500相连,延伸端伸出动模200设置,动模200上设有第一顶出孔,第一顶出杆410滑动设置于第一顶出孔内。
具体地,第一顶出杆410通过连接端固定在分离块500上,并且通过第一顶出孔实现相对滑动,在分模时,动模200通过导向装置300远离定模100,在远离过程中,动模200将会离注塑机的机身侧壁更近,使得第一顶出杆410的延伸端将与机身侧壁抵接,使得第一顶出杆410将自动模200上顶出分离块500,实现分离块500与动模200的分离,且在合模时,脱出动模200的分离块500率先与定模100相接触,在推力作用下分离块500退回至分离槽220中,且此时动模200与定模100合模,实现分离块500与分离槽220的分离和安装,自动化更加方便。
参照图3、图4与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顶出装置400还包括顶出板420和连接板430,顶出板420相对定模100固定设置,顶出板420上设有第一顶出孔,顶出板420通过第一顶出孔与第一顶出杆410滑动相连,连接板430与延伸端固定相连,连接板430与顶出板420之间通过弹性件440固定相连,在合模位置,弹性件440处于压缩状态。
具体地,顶出板420可在安装时直接固定于注塑机上,在合模位置,弹性件440处于压缩状态,此时连接板430靠近顶出板420,在合模位置进行分模时,动模200远离定模100,使得分离块500朝向顶出板420运动,此时,连接板430也将在弹性件440的弹力作用下逐渐远离顶出板420,直至弹性件440处于未压缩未伸张状态,然后,因为分离块500将跟随动模200一同运动,以远离定模100,此时,分离块500将通过第一顶出杆410推动连接件远离顶出板420,并使得弹性件440转入伸张状态,弹性件440在伸张状态将逐渐增大弹力,直至分离块500脱离动模200,实现分离块500和动模200的分离。
在分离块500与动模200分离后,动模200再次运动至合模位置的过程中,连接板430将逐渐压缩弹性件440,并通过弹性件440的弹力使得分离块500逐渐靠近动模200,直至分离块500进入分离槽220中,并且通过压缩的弹性件440的弹力将分离块500完全固定于分离槽220中,完成分离块500与分离槽220的贴合,实现分离块500的自动顶出及贴合,自动化更加方便。
其中,弹性件440为弹簧。
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顶出装置600包括第二顶出杆610和驱动装置620,驱动装置620固定设置于连接板430上,第二顶出杆610滑动穿过顶出板420、动模200与分离块500,第二顶出杆610设有顶出端与连接端,顶出端位于分离面510上,顶出端的端面与分离面510相贴合,连接端与驱动装置620传动相连,以驱动第二顶出杆610伸出分离面510或回缩至分离面510。
具体地,驱动装置620和第二顶出杆610将跟随连接板430一同移动,在分离块500与动模200分离后,且机械手夹持产品与夹持区2111的对应处后,驱动装置620将驱动第二顶出杆610的顶出端伸出分离面510,使得分离面510上的产品脱离分离,并通过机械手取出,实现产品脱模的自动化,使用更加方便。
其中,驱动装置620也可以为伸缩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型腔区的表面设有易脱膜层,易脱模层用于辅助成品700脱离定模100。
具体地,通过设置易脱模层使得成品700更易脱离定模100,而留在动模200的第二型腔区211内,更方便对第二型腔区211内的产品进行脱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注塑机,包括:依次连通的吸料装置、料腔和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注塑用模具,料腔内设有挤料装置和加热装置,吸料装置用于吸料至料腔内,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料腔内的原料,并熔融至液态,挤料装置用于推动液态的原料穿过注塑通道120进入注塑用模具内。
具体地,注塑过程对应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常识,其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而在注塑后,能够通过本方案中的注塑用模具,方便机械手进行取料,实现注塑过程的全自动化,使用更加方便。
其中,机械手也是一种常规设计,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注塑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模(100),具有第一合模面(110),所述第一合模面(110)上设有第一型腔区;
动模(200),通过与导向装置(300)滑动相连,以相对所述定模(100)运动,所述动模(200)具有第二合模面(210),所述第二合模面(210)与所述第一合模面(11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合模面(110)与所述第二合模面(210)的贴合位置为合模位置,所述第二合模面(210)上设有第二型腔区(211),所述第二型腔区(211)与所述第一型腔区相对设置,在合模位置,所述第一型腔区与所述第二型腔区(211)形成型腔,所述第二型腔区(211)包括夹持区(2111)和分离区(2112),所述夹持区(2111)设置于所述第二型腔区(211)的边缘,所述动模(200)上设有分离槽(220),所述分离槽(220)位于所述第二型腔区(211),所述分离槽(220)投影至所述第二型腔区(211)的区域形成所述分离区(2112);
分离块(500),所述分离块(500)设置于所述分离槽(220)中,所述分离块(500)远离所述分离槽(220)的一面为分离面(510),所述分离面(510)与所述分离区(2112)的结构相同,在所述分离块(500)与分离槽(220)的贴合位置,所述分离面(510)与所述分离区(2112)重合;
第一顶出装置(400),与所述分离块(500)相连,以自所述分离槽(220)内顶出所述分离块(500);
第二顶出装置(600),依次穿过所述动模(200)与所述分离块(500),以顶出所述分离区(2112)内的成品(7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模面(110)上设有环绕所述第一型腔区的第一贴合区,所述第二合模面(210)上设有环绕所述第二型腔区(211)的第二贴合区,所述导向装置(300)包括多个导向杆,所述定模(100)上设有多个第一导向通孔,所述第一导向通孔垂直所述第一合模面(110)设置,所述第一导向通孔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贴合区内;所述动模(200)上设有多个第二导向通孔,所述第二导向通孔垂直所述第二合模面(210)设置,所述第二导向通孔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贴合区内,且每一所述第二导向通孔的轴线与每一所述第一导向通孔的轴线重合;每一所述导向杆与每一所述第一导向通孔一一对应,一所述导向杆滑动穿设于轴线重合的一所述第一导向通孔和一所述第二导向通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300)还包括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端与所述动模(200)相连,以带动所述动模(200)沿所述导向杆接近或远离所述定模(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出装置(400)包括第一顶出杆(410),所述第一顶出杆(410)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和延伸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分离块(500)相连,所述延伸端伸出所述动模(200)设置,所述动模(200)上设有第一顶出孔,所述第一顶出杆(410)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顶出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出装置(400)还包括顶出板(420)和连接板(430),所述顶出板(420)相对所述定模(100)固定设置,所述顶出板(420)上设有第一顶出孔,所述顶出板(420)通过所述第一顶出孔与所述第一顶出杆(410)滑动相连,所述连接板(430)与所述延伸端固定相连,所述连接板(430)与所述顶出板(420)之间通过弹性件(440)固定相连,在合模位置,所述弹性件(440)处于压缩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出装置(600)包括第二顶出杆(610)和驱动装置(620),所述驱动装置(620)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板(430)上,所述第二顶出杆(610)滑动穿过所述顶出板(420)、所述动模(200)与所述分离块(500),所述第二顶出杆(610)设有顶出端与连接端,所述顶出端位于所述分离面(510)上,所述顶出端的端面与所述分离面(510)相贴合,所述连接端与所述驱动装置(620)传动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顶出杆(610)伸出所述分离面(510)或回缩至所述分离面(51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注塑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腔区的表面设有易脱膜层,所述易脱模层用于辅助成品(700)脱离所述定模(100)。
8.一种注塑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注塑用模具。
CN202122600128.XU 2021-10-27 2021-10-27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Active CN2161823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00128.XU CN216182346U (zh) 2021-10-27 2021-10-27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00128.XU CN216182346U (zh) 2021-10-27 2021-10-27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82346U true CN216182346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91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00128.XU Active CN216182346U (zh) 2021-10-27 2021-10-27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823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65920U (zh) 双分型面注塑模具
CN216182346U (zh) 注塑用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塑机
CN213382765U (zh) 双级滑块结构和注塑模具
JP2727416B2 (ja) インモールド成形方法で使用する金型構成体及びインモールド成形機
CN216423320U (zh)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二次抽芯结构
CN215849426U (zh) 一种复合侧向抽芯注塑模
CN1064590C (zh) 拉链滑扣模型及模制法
CN210415381U (zh) 一种长滑块抽芯模脱模结构
CN212528567U (zh) 一种滑块顶出模具
CN209832480U (zh) 具有斜顶内置顶针脱模机构的电动车塑件注塑模具
CN208773988U (zh) 一种注塑产品脱模装置
CN219191142U (zh) 一种防止粘前模的注塑模具
CN107877776B (zh) 注塑模具及应用该注塑模具的注塑方法
CN210174087U (zh) 注塑模具
CN216941601U (zh) 一种用于生产塑料件的注塑机上的脱模装置
CN214353945U (zh) 一种具备双滑动位移的注塑模具
CN216299959U (zh) 一种带多模腔组件的注塑模具
JP6199346B2 (ja) 成形品の突き出しに特徴を有する成形方法および射出成形機
CN218857581U (zh) 一种牛角浇口模具
CN212124067U (zh) 一种注塑成型大水口自动剪切机构
CN211165093U (zh) 变速箱用过滤器的橡胶模具
CN213412724U (zh) 一种组合注塑模具用连接机构
CN217777677U (zh) 无顶针深孔板模具分型取件结构
CN218429718U (zh) 车灯制造用可自动脱料的注塑模具
CN210791908U (zh) 流道顶出机构及具有其的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