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7205U - 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7205U
CN219207205U CN202222757380.6U CN202222757380U CN219207205U CN 219207205 U CN219207205 U CN 219207205U CN 202222757380 U CN202222757380 U CN 202222757380U CN 219207205 U CN219207205 U CN 2192072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guide wire
needle
transparent
needl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5738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麟荪
常永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75738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72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7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72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该穿刺结构包括透明针管,外壁上开设有排气孔;尾座,封堵于透明针管的近端;导丝引导器,穿设于尾座上,沿第一方向开设有导丝送进孔,并沿第二方向开设有引流孔,引流孔的两端分别与导丝送进孔和透明针管的管腔连通;排气堵头,活动封堵于排气孔处,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透明针管的管腔与外界大气连通,第二状态下,透明针管的管腔与外界大气隔绝;穿刺针,包括外针座和安装于外针座上的针头,外针座套设于透明针管的远端,以使针头与导丝引导器相插接,从而形成供导丝穿设的导丝通道。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观察血流情况判断穿刺针是否扎入到位。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同时也涉及包括该穿刺结构的介入医疗器械,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医生在进行介入治疗的时候,需要经动脉血管(多为股动脉)插入导管。具体操作为在影像诊断仪的指导之下,将导丝或导管借助穿刺针的帮助插入病人的动脉血管中,并进行诊断和治疗。
目前,股动脉穿刺一般分为经典Seldinger术和Seldinger改良法。经典Seldinger术的定义是: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Seldinger改良法由Driscoll提出,其具体操作为:用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穿刺针穿破血管前壁,进入血管内时,即可见血液从针尾喷出,再引入导丝导管即可。Seldinger改良法和经典Seldinger术的区别是:前者不用穿透血管后壁,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目前,介入治疗中以Seldinger改良法使用较多。相应的穿刺针需要满足设计成微穿刺针(21G)的结构要求,根据穿刺过程中血液从针尾喷出判定针管穿刺到动脉后,再引入导丝或导管。在上述过程中,仍然会经常发生血液喷射到纱布上或者手术床单上的情况。如果病人带有乙肝病毒或HPV病毒,就有可能危害医护人员或清洁人员。
在专利号为ZL 200920024471.0的中国实用新型中,公开了一种防出血动脉针头,针头接近针尾部旁边接一个透明软管,透明软管管腔与空心针腔相通,软管远端半封闭,中间有一圆孔,圆孔直径小于透明软管内径,透明软管内有小圆球,小圆球直径与透明软管内直径相等,针头尾部有薄膜,薄膜上有十字形裂痕,导引导丝经裂痕可进入空心针腔。该实用新型避免了以往普通针头在穿刺动脉血管后和交换导引导丝过程中流出血液较多的缺点。但是,该针头结构并不适于微穿刺针(21G),因为导丝太细太软,很难快速穿入该裂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该穿刺结构的介入医疗器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包括:
透明针管,所述透明针管的外壁上开设有排气孔;
尾座,安装于所述透明针管的近端,以封堵所述透明针管近端的管腔开口;
导丝引导器,穿设于所述尾座上,所述导丝引导器的中心沿第一方向开设有导丝送进孔,所述导丝引导器的外壁沿第二方向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丝送进孔和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透明针管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透明针管的轴线方向;
排气堵头,活动封堵于所述排气孔处,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与外界大气隔绝;
穿刺针,包括外针座和安装于所述外针座上的针头,所述外针座套设于所述透明针管的远端,以使所述针头与所述导丝引导器相插接,从而形成供导丝穿设的导丝通道。
其中较优地,所述穿刺结构还包括:
内部导引器,穿设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内;所述内部导引器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有导引孔;
所述导丝引导器穿设于所述导引孔内,以限制所述导丝引导器的相对位置。
其中较优地,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内壁上具有第一斜面,所述内部导引器的外壁上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内部导引器穿设于所述透明针管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相抵接。
其中较优地,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远端开设有第一引导口,以供所述针头从所述第一引导口部分插接在所述导丝送进孔内;
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近端开设有第二引导口,以供所述导丝从所述第二引导口穿设所述导丝通道内;
所述内部导引器的近端开设有第三引导口,以供所述导丝引导器从所述第三引导口穿设在所述导引孔内。
其中较优地,所述排气堵头上开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连通,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二端随所述排气堵头的活动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二端裸露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壁外侧,以与外界大气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二端遮蔽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壁内,以与外界大气隔绝。
其中较优地,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远端位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内,所述穿刺针的近端朝向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远端延伸,以使所述针头的近端能够与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远端相插接。
其中较优地,所述穿刺结构还包括:
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套设在所述尾座上,以供操作者抓握。
其中较优地,所述导丝引导器的外径由远端到近端逐渐变大。
其中较优地,所述引流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引流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导丝引导器的外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介入医疗器械,其中包括上述穿刺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1.利用导引设计,使21G及更细小的针头所使用的细小的导丝,能够快速进入针头内,在保证手术操作者能看到滴血的同时,还能快速准确送入导丝。
2.改进穿刺方法,使斜面针与手术操作者平行,即可保证导丝插入准确无误。
3.封闭式穿刺,允许血液流出但不让血液外流,手术操作者既能按照以往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准确性)根据血液来判断穿刺程度,又能避免血液外溢导致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排气堵头未被按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排气堵头被按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尾座与内部导引器的配合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主要应用于动脉血管穿刺场景。在进行动脉血管穿刺时,当穿刺针插入动脉血管内后,动脉血管内的血液会通过透明针管流入透明针管的管腔内(下文进行详细说明)。由此,一方面可通过观察管腔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判断穿刺针是否扎入到位;另一方面,可防止动脉血管穿刺过程中血液四溅的情况,避免手术操作者被血液传染的风险。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穿刺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包括透明针管1、尾座2、导丝引导器3、排气堵头4、穿刺针5和握持部6。其中,尾座2和穿刺针5分别安装在透明针管1的近端和远端;导丝引导器3穿设在尾座2上并能够与穿刺针5共同形成导丝通道,以使导丝7能够通过该导丝通道经穿刺针进入体内;排气堵头4安装在透明针管1上,用于随时阻止血液流出,从而供导丝7穿入穿刺针5内;握持部6用于供操作者抓握,以方便手术操作。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透明针管1呈圆柱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具有两端开口的管腔101,并且,该透明针管1的外壁上开设有排气孔102,该排气堵头4活动安装在该排气孔102上,从而使得管腔101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或隔绝,以随时阻止血液从穿刺针5流出到管腔101内。优选地,该透明针管1的外壁上具有刻度,从而可以根据进入针管1的血液量是否达到预期值来辅助判断穿刺针5是否扎入到位。例如:若血液流入该透明针管1的管腔101内1~1.5ml,则说明穿刺针5扎入到位即可按下排气堵头4以阻止血液继续流出,若血液流入该透明针管1的管腔101内小于0.5ml,则说明穿刺针5扎入不到位,需要调整穿刺针5。
如图2所示,尾座2包括硅胶止血垫21、塑料导引座22和硅胶垫圈23。具体的,硅胶止血垫21大致呈几字形,该硅胶止血垫21封堵透明针管1近端的开口,并且,硅胶止血垫21形成有凹陷部210,该凹陷部210的底部具有十字花口220,受到外力作用下,该十字花口220打开,不受外力作用下,该十字花口220合拢。该塑料导引座22大致呈T字形并具有T型通道,该塑料导引座22穿设在该凹陷部210内,以用于对导丝引导器3进行安装导引。硅胶垫圈23贴合在塑料导引座22的端面(即:图1中的右端面)上,以用于封堵握持部6与塑料导引座22之间的缝隙,提高组装的稳定性。
导丝引导器3呈管状,该导丝引导器3穿设于尾座2的塑料导引座22内,并且导丝引导器3的远端穿过硅胶止血垫21上的十字花口220,从而进入到透明针管1的管腔101内。如图2所示,该导丝引导器3的中心沿第一方向(即图2中的X方向)开设有导丝送进孔301,导丝引导器3的外壁沿第二方向(即图2中的Y方向)开设有引流孔302,从而使血液可以通过引流孔302进入透明针管的管腔101(如图1所示)。其中,通过将穿刺针5与导丝送进孔301连通,即可形成导丝通道,以使得导丝7被送入穿刺针5内。
如图2所示,穿刺针5包括外针座51和安装于外针座上的针头52。其中,外针座51用于套设于透明针管1的远端,并且,当外针座51套设在透明针管1远端的状态下,针头52与导丝引导器3相插接,从而使得针头53的针孔531与导丝引导器3的导丝送进孔301相连通。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导丝引导器3的远端位于透明针管的管腔101内,穿刺针52的近端朝向导丝引导器3的远端延伸,直至与外针座51的端面齐平。此外,导丝引导器3的远端开设有第一引导口31,以供针头52从第一引导口部分插接在导丝送进孔301内;导丝引导器3的近端开设第二引导口32,以供导丝7从第二引导口32穿入导丝通道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排气堵头4上开设有排气通道401,该排气通道401的第一端与透明针管的管腔101连通,该排气通道401的第二端随排气堵头4的活动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如图3所示,第一状态为该排气堵头4未被按下的状态,如图4所示,第二状态为排气堵头4按下后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当排气堵头4未被按下时,血液可流入管腔101内,当排气堵头4被按下后,血液无法流入管腔101内,以起到止血的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该排气堵头4上贴附有医用eptfe空气过滤膜防水材料,以隔绝空气。
握持部6套设在尾座2上,从而通过该握持部6供操作者抓握整个穿刺结构,以进行动脉血管的扎入操作。
下面详细说明该穿刺结构的使用过程:将穿刺针5扎入血管内,血液沿着针头52流经引流孔302进入管腔101。手术操作者看到管腔101里出现足量血液后按下排气堵头4,使血液停止流入管腔101。然后,将导丝引导器3送入,在第一导引口31的引导下使得导丝送进孔301与针头52对齐,以形成导丝通道。最后通过导丝通道,沿着导丝送进孔301送入导丝7。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穿刺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观察管腔101内的血液流动情况配合管腔101上的刻度,可十分便利地判断穿刺针是否扎入到位。
2.利用导引设计,使21G及更细小的针头所使用的细小的导丝,能够快速进入针头内,在保证手术操作者能看到滴血的同时,还能快速准确送入导丝。
3.能够将患者流出的血液收集至管腔101内,避免了血液传播疾病的隐患。
4.封闭式穿刺,允许血液流出但不让血液外流,手术操作者既能按照以往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准确性)根据血液来判断穿刺程度,又能避免血液外溢导致的风险。
<第二实施例>
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包括透明针管1、尾座2、导丝引导器3、排气堵头4、穿刺针5和握持部6。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还包括内部导引器8。
具体的,如图6所示,内部导引器8穿设于透明针管1的管腔101内,而且内部导引器8上沿第一方向(即图6中的X方向)开设有导引孔801。该导丝引导器3穿设于导引孔801内,以限制导丝引导器3的相对位置,从而对穿设在尾座2上的导丝引导器3进行安装导引。
如图6所示,透明针管1的管腔内壁上具有第一斜面,内部导引器8的外壁上具有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当内部导引器8穿设在透明针管1内时,第二斜面不断靠近第一斜面,直至与第一斜面的相互抵接,从而对内部导引器8进行限位固定,进而能够利用该导引孔801对导丝引导器3进行安装导引。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内部导引器8的近端(即图6中的右端)开设有第三引导口802,以导丝引导器3从第三引导口802穿设在导引孔801内,提高了导丝引导器3穿设的便利性。
本实施例除上述结构之外,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尾座2’的结构形式不同。
具体的,如图7所示,尾座2’包括硅胶止血垫21’和塑料导引座22’。具体的,该硅胶止血垫21’呈漏斗形,而且该硅胶止血垫21’的远端为长直段211’,在该长直段211’上开设有长直孔212’,以供导丝引导器3穿设在该长直孔212’内。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硅胶止血垫21’由硅胶材料制成,本身具有弹性,因此,当长直段211’上开设出长直孔后,只有受力状态下长直孔212’才会打开,不受力状态下长直孔212’始终处于闭合状态。并且,由于该长直段211’本身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当导丝引导器3穿设在该长直孔212’内后,能够提高穿刺结构的封闭效果,避免外界灰尘对穿刺结构造成污染。
塑料导引座22’呈圆筒形,该塑料导引座22’穿设在硅胶止血垫21’的漏斗形端部,从而对导丝引导器3起到穿设导引的作用,提高穿刺结构组装的便利性。
本实施例除上述结构之外,其余结构与第二实施例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介入医疗器械,其中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穿刺结构。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将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针管,所述透明针管的外壁上开设有排气孔;
尾座,安装于所述透明针管的近端,以封堵所述透明针管近端的管腔开口;
导丝引导器,穿设于所述尾座上,所述导丝引导器的中心沿第一方向开设有导丝送进孔,所述导丝引导器的外壁沿第二方向开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丝送进孔和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透明针管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透明针管的轴线方向;
排气堵头,活动封堵于所述排气孔处,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与外界大气隔绝;
穿刺针,包括外针座和安装于所述外针座上的针头,所述外针座套设于所述透明针管的远端,以使所述针头与所述导丝引导器相插接,从而形成供导丝穿设的导丝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内部导引器,穿设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内;所述内部导引器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有导引孔;
所述导丝引导器穿设于所述导引孔内,以限制所述导丝引导器的相对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内壁上具有第一斜面,所述内部导引器的外壁上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内部导引器穿设于所述透明针管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相抵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远端开设有第一引导口,以供所述针头从所述第一引导口部分插接在所述导丝送进孔内;
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近端开设有第二引导口,以供所述导丝从所述第二引导口穿设所述导丝通道内;
所述内部导引器的近端开设有第三引导口,以供所述导丝引导器从所述第三引导口穿设在所述导引孔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堵头上开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连通,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二端随所述排气堵头的活动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二端裸露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壁外侧,以与外界大气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二端遮蔽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壁内,以与外界大气隔绝。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远端位于所述透明针管的管腔内,所述穿刺针的近端朝向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远端延伸,以使所述针头的近端能够与所述导丝引导器的远端相插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套设在所述尾座上,以供操作者抓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丝引导器的外径由远端到近端逐渐变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引流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导丝引导器的外壁上。
10.一种介入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穿刺结构。
CN202222757380.6U 2022-10-19 2022-10-19 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 Active CN2192072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7380.6U CN219207205U (zh) 2022-10-19 2022-10-19 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7380.6U CN219207205U (zh) 2022-10-19 2022-10-19 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7205U true CN219207205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57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57380.6U Active CN219207205U (zh) 2022-10-19 2022-10-19 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72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68258B1 (en) A vascular access device
CA2049044C (en) A catheter introduction syringe
US4813938A (en) Catheter introduction syringe
JP3286322B2 (ja) 逆止弁を利用した胸腔穿刺針組立体
EP0820783B1 (en) Protected needle catheter placement device with sampling provisions
US6217558B1 (en) Apparatus for blood vessel type differentiation for syringes and guidewires placement devices
US4894052A (en) Flash detection in an over the needle catheter with a restricted needle bore
JP2879171B2 (ja) カテーテル法セット
EP1254680B1 (en) Flashback blood collection needle
US5306259A (en) Vascular access needle having an extended length body
US5947932A (en) Closed system blood sampling device
US5226883A (en) Flashback ventilation cap
EP0583052A1 (en) Vascular access needle
JPH01299567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H08257129A (ja) カテーテルと導入針とのアセンブリ
US2007008827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ravascular cannulation
CN219207205U (zh) 一种用于动脉血管的穿刺结构及医疗器械
CN111744067A (zh) 一种腹膜透析管穿刺装置
WO2022156747A1 (zh) 深静脉穿刺组件及深静脉穿刺针套件
US4493708A (en) Intravascular catheter assembly
JP2000014791A (ja) カニューラの導入方法および導入具
CN212679230U (zh) 一种腹膜腔穿刺器
JP4007681B2 (ja) 翼付採血針
BR112016024175B1 (pt) Montagem de agulha para coletar sangue ou outras amostras de líquido
CN219630316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留置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