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0693U -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0693U
CN219200693U CN202223565483.9U CN202223565483U CN219200693U CN 219200693 U CN219200693 U CN 219200693U CN 202223565483 U CN202223565483 U CN 202223565483U CN 219200693 U CN219200693 U CN 219200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ressure
gas
communicated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654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金仪
李雪恒
罗齐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2235654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0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0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0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给出了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和压力检测系统,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引气管,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内引气管口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检测压力接口;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排液泵和控制器,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第一排液管口,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通过本申请方案,一方面,检测压力能够正常从检测压力源传递到被检压力仪表,另一方面,被检压力仪表中的液体压力介质不会进入到检测压力源。

Description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包括气液分离装置的压力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压力仪表,包括压力计、压力开关、压力变送器、差压式流量计等具有压力测量能力的仪表设备,还包括压力模块、压力传感器等用于其它设备中的压力测量部件,在对压力仪表进行检测时,需要提准备一个检测压力源,检测压力源可能是压力控制器或者其它类似的压力检测设备,可以通过压力输出口对外输出检测压力,将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接口连通于检测压力源的压力输出口,检测过程中,检测压力源输出检测压力,被检压力仪表对检测压力进行测量,即可根据测量结果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
前述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压力源和被检压力仪表处于连通状态,因此,传递检测压力的压力介质可以通过连通管路在二者之间传递,一些情况,被检压力仪表在进行检测之前可能是用于测量液体压力介质或者气液混合工作介质的压力,这种情况下,被检压力仪表中残存的液体压力介质也可能通过前述连通管路进行传递。
一般的,如果检测压力源使用气体压力介质作为载体来输出检测压力,它对气体压力介质进行控制的管路结构必然不同于液体压力介质的控制管路,这就会导致,如果前述液体压力介质进入到检测压力源的控压管路当中,可能会影响检测压力源的控制精确度,甚至会直接破坏控压阀门等控压重要组件。
面对前述问题,现有技术的主要解决方法是在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前,尽可能进行甩干和清理,然而,这种方法会明显增加检测过程的工作量,降低检测效率,同时,除非花费额外的成本进行处理,否则,一般的清理措施很难实现对被检压力仪表中液体压力介质的彻底消除。
实用新型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检测压力能够正常传递到被检压力仪表的情况下,如果避免被检压力仪表中可能存在的液体压力介质不会进入到检测压力源。
一种气液分离装置,用于压力检测系统,包括,
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
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
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所述检测压力源通过气体压力介质产生检测压力;
第一引气管,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检测压力接口;
排液机构,包括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排液泵和控制器,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用于向外排出所述液体压力介质,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所述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管口,所述控制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工作;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
优选的,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
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
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被检压力仪表,所述被检压力仪表为差压压力仪表,所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
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检测压力源;
第二引气管,所述第二引气管的第二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引气管的第二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
所述排液机构还包括第二排液阀,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三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排液阀的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排液管口,所述第二排液阀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进液泵口,所述控制器还连接于所述第二排液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液阀工作;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二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排液管口的位置。
优选的,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装置底座;
所述装置底座的第一底座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排液管口,所述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设置有第四排液管口,所述第二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第四排液管口,所述第四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出液泵口,所述排液泵在所述第四排液管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
优选的,所述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还设置有排液阀口和第五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设置于所述排液阀口,所述第五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排液阀口,所述进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五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在所述排液阀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所述排液泵在所述第五排液管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
优选的,所述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排液阀口包括第六排液管口和第七排液管口,所述第六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六排液管口,所述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七排液管口,第七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五排液管口,所述排液泵在所述第六排液管口周围和所述第七排液管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
优选的,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装置顶座;
所述装置顶座的第一顶座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所述装置顶座的第二顶座侧设置有第一被检连接口,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被检连接口,所述第一被检连接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
所述第一底座侧还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第二底座侧还设置有第一检测连接口,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连接口,所述第一检测连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外引气管口,第一引气管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检测连接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所述第一引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装置顶座;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被检连接口和所述第一内引气管口在水平面的投影不同。
优选的,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通讯模块用于连接所述检测压力源。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容积大于等于2ml,且小于等于20ml。
优选的,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优选的,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气容填充体,所述气容填充体位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且占据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的部分容积。
优选的,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面板用于人机交互。
一种压力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压力源和气液分离装置;
所述检测压力源包括压力输出口、压力控制机构、检测控制器和检测通讯模块,所述检测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机构,所述压力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流经的气体压力介质以输出检测压力,所述压力输出口用于输出所述检测压力,所述检测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和所述检测通讯模块,所述压力输出口连通于所述压力控制机构;
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引气管、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排液泵、装置控制器和装置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压力输出口,所述检测压力源在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用于向外排出所述液体压力介质,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所述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管口,所述装置控制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工作;所述装置通讯模块连接于所述装置控制器,所述装置通讯模块还连接于所述检测通讯模块;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
一种压力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压力源和气液分离装置;
所述检测压力源包括第一压力输出口、第二压力输出口、压力控制机构、检测控制器和检测通讯模块,所述检测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机构,所述压力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流经的气体压力介质以输出检测压力,所述第一压力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压力输出口用于输出差压检测压力,所述检测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和所述检测通讯模块,所述第一压力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压力输出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压力控制机构;
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引气管、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第二引气管、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第二排液阀、排液泵、装置控制器和装置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一个测量接口,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压力输出口,所述检测压力源在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所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被检压力仪表的另一个测量接口,所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压力输出口;所述第二引气管的第二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引气管的第二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用于向外排出所述液体压力介质,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三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所述第二排液阀的第三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排液管口,所述第二排液阀的第四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进液泵口;所述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管口;所述装置控制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液阀、所述第二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液阀、所述第二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工作;装置通讯模块连接于所述装置控制器,所述装置通讯模块还连接于所述检测通讯模块;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所述第二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排液管口的位置。
有益效果:
通过对引气管、气液分离腔、排液阀、排液泵的组合设计,一方面,检测压力能够正常从检测压力源传递到被检压力仪表,另一方面,被检压力仪表中的液体压力介质不会进入到检测压力源,再一方面,可以容易地清理累积的液体压力介质。
附图说明
图1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在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在第一气液分离腔和第二气液分离腔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示例的装置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管路连通示意图。
图6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7为示例的压力检测系统和被检压力仪表的管路连通示意图。
图8为示例的压力检测系统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气泵,110、初始压力输出口,200、压力控制器,210、初始压力输入口,221、第一控压阀,222、第二控压阀、223、第三控压阀,224、第四控压阀,230、稳压器,240、大气压模块,251、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2、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60、主控制模块,270、主通讯模块,280、压力测量模块,300、气液分离器,310、第一分离管体,311、第一气液分离腔,320、第二分离管体,321、第二气液分离腔,330、装置底座,331、第一底座侧,332、第二底座侧,340、装置顶座,341、第一顶座侧,342、第二顶座侧,351、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2、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3、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4、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61、第一排液管口,362、第二排液管口,363、第三排液管口,364、第四排液管口,365、第五排液管口,366、第六排液管口,367、第七排液管口,371、第一检测连接口,372、第二检测连接口,373、第一被检连接口,374、第二被检连接口,380、第一引气管,381、第一外引气管口,382、第一内引气管口,390、第二引气管,391、第二外引气管口,392、第二内引气管口,410、第一排液阀,411、第一阀通路端,412、第二阀通路端,420、第二排液阀,421、第三阀通路端,422、第四阀通路端,430、排液泵,431、进液泵口,432、出液泵口,440、排液控制器,450、排液通讯模块,460、控制面板,470、电池模块,500、被检压力表,510、高压测量口,520、低压测量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但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技术方案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需要理解的是,这些细节部分并非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申请,还可以理解得到这些细节部分基于现有技术的非创造性变形、显而易见的变化、惯用技术手段的替代等。
本实施例给出了主要的可行方案,以及主要可行方案的改进方案,可以理解的,主要可行方案可以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结合改进方案可以更好地解决技术问题或者解决新的技术问题,一些改进方案之间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技术问题或者解决新的技术问题,这些组合的可行方式都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范畴之内。
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气液分离装置,该气液分离装置用于压力检测系统,所谓的压力检测系统用于对被检压力仪表进行检测,一般的,压力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压力源。
如图1至图8所示,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一引气管380和排液机构。
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一些情况下,第一气液分离腔除了特定的、明确和它存在连通关系的位置或者部件之外,第一气液分离腔在其它位置都是密闭状态。
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此处的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是指,在检测过程中,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和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接口连通,同时,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周围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一方面,检测压力可以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传递到被检压力仪表,另一方面,检测压力在第一被检压力接口附近不会发生泄漏。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第一气液分离腔,因此,承载了检测压力的气体压力介质在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之后即可进入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同时,来自于被检压力仪表的液体介质在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之后,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
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此处的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是指,在检测过程中,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和检测压力源的压力输出口连通,同时,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周围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一方面,来自于检测压力源的检测压力可以通过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从而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另一方面,检测压力在第一检测压力接口附近不会发生泄漏。检测压力源通过气体压力介质产生检测压力,一般的,检测压力源包括压力控制机构、检测控制器以及压力输出口,其中,检测控制器可以对压力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压力控制机构中包括若干控压阀,可以对流经压力控制机构的气体压力介质进行控制,压力输出口可以将控制好的气体压力介质进行输出,也就是输出检测压力。
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内引气管口382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外引气管口381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具体来说,作为一个管结构的部件,第一引气管包括两处位置不同的管口,其中一处管口位于第一引气管的一个位置,并且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另一处管口位于第一引气管的另一个位置,并且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引气管的内部具有连通第一内引气管口和第一外引气管口的内置管体,可以理解的,在第一内引气管口和第一外引气管口之间的位置,第一引气管的内侧和外侧并不直接连通;一些情况下,第一内引气管口开设于第一气液分离腔的侧壁,一些情况下,第一引气管至少部分探入于第一气液分离腔内,在位于第一气液分离腔内的第一引气管上开设有第一内引气管口,一些情况下,第一外引气管口通过其它连通结构和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一些情况下,第一外引气管口直接和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
排液机构,包括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410、排液泵430和控制器440,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361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362用于向外排出液体压力介质,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一阀通路端411连通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二阀通路端412连通于排液泵430的进液泵口431,排液泵430的出液泵口432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362,控制器440连接于第一排液阀410和排液泵430,用于控制第一排液阀和排液泵工作。
排液管路包括至少两个管口,以及连通至少两个管口之间的管路结构,具体来说,排液管路包括第一排液管口、第二排液管口,以及连通第一排液管口和第二排液管口之间的连通管路,通过排液管路,第一排液管口连通于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
控制器,连接于第一排液阀和排液泵,通过该连接关系,控制器可以向第一排液阀以及排液泵发送控制信号,可以使得第一排液阀在打开和关闭的状态之间切换,也可以使排液泵在启动和停止的状态之间切换。
工作状态下,第一内引气管口382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的位置。
例如,压力检测过程中,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检测压力源,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被检压力仪表,在需要提供检测压力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排液泵处于停止状态,气液分离装置在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和第一被检压力接口之外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此时,如果检测压力源输出负载了检测压力的气体压力介质,该气体压力介质通过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到达第一外引气管口,再通过第一外引气管口进入第一引气管内,经过第一引气管,到达第一内引气管口,从第一内引气管口流出后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从第一气液分离腔进入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最终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到达被检压力仪表,被检压力仪表对检测压力进行测量,和前述检测压力传递过程中可能同时发生的,被检压力仪表中残留有液体压力介质,该液体压力介质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流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内,此时,受到重力影响,液体压力介质会向下落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底部,也就是先堆积在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由于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第一外引气管口和第一引气管的其它位置不直接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也不直接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腔,因此,液体压力介质并不会进入第一引气管,这样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效果;后续的,在完成了压力检测过程之后,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排液泵处于启动状态,排液泵的吸力会通过排液管路传递到第一排液管口,进而将液体压力介质吸入到排液管路,液体压力介质通过第一排液管口、排液管路的一部分、第一排液阀、排液管路的另一部分到达排液泵,再从排液泵的出液泵口排出到第二排液管口,最后,从第二排液管口排除到气液分离装置的外部,达到将液体压力介质从检测压力传输管路中清除掉的结果。
结合前述工作过程可以发现,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势:
一方面,当气液分离装置内的压力较高的时候,通过关闭第一排液阀,一些情况下,排液泵可以继续打开,从而将排液管路中的液体压力介质继续排出,另一些情况下,较高的压力也不会影响到排液泵;
另一方面,为液体压力介质的排出提供了额外的动力,通过重力优势和排液泵双重动力对液体压力介质进行排出。
本实施例还给出了一种适用于差压压力检测的气液分离装置,在本实施例前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和第二引气管390,排液结构还包括第二排液阀。
第二气液分离腔321,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一些情况下,第二气液分离腔除了特定的、明确和它存在连通关系的位置或者部件之外,第二气液分离腔在其它位置都是密闭状态;一些情况下,第二气液分离腔的结构可以和第一气液分离腔的结构部分相同或者完全相同;一些情况下,第二气液分离腔和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容积可以相同,或者存在一定差别。结合前述实施例内容可知,第一气液分离腔和第二气液分离腔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气液分离腔。
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此处的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是指,在检测过程中,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和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接口连通,同时,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周围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一方面,检测压力可以通过第二被检压力接口传递到被检压力仪表,另一方面,检测压力在第二被检压力接口附近不会发生泄漏。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和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同一被检压力仪表,一些情况下,被检压力仪表为差压压力仪表,包括两个压力测量口,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其中一个压力测量口,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其中另一个压力测量口感。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第二气液分离腔,因此,承载了检测压力的气体压力介质在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之后即可进入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同时,来自于被检压力仪表的液体介质在通过第二被检压力接口之后,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
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此处的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是指,在检测过程中,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和检测压力源的压力输出口连通,同时,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周围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一方面,来自于检测压力源的检测压力可以通过第二检测压力接口从而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另一方面,检测压力在第二检测压力接口附近不会发生泄漏。在本实施例中,如果被检压力仪表是差压式压力仪表,则对应的,检测压力源输出的是差压检测压力,也就是说,此时,检测压力源通过两个压力输出口输出检测压力,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其中一个压力输出口,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另一个压力输出口;更近一步来说,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口、被检压力接口、检测压力接口和压力输出口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例如,高压压力测量口连通于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则低压压力测量口连通于第二被检压力接口,高压压力输出口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低压压力输出口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
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二内引气管口392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二外引气管口391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具体来说,作为一个管结构的部件,和第一引气管类似的,第二引气管同样包括两处位置不同的管口,也就是包括一个第二内引气管口和一个第二外引气管口,第二引气管其中一处管口位于第第二引气管的一个位置,并且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另一处管口位于第二引气管的另一个位置,并且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第二引气管的内部具有连通第二内引气管口和第二外引气管口的内置管体,可以理解的,在第二内引气管口和第二外引气管口之间的位置,第二引气管的内侧和外侧并不直接连通;一些情况下,第二内引气管口开设于第二气液分离腔的侧壁,一些情况下,第二引气管至少部分探入于第二气液分离腔内,在位于第二气液分离腔内的第二引气管上开设有第二内引气管口,一些情况下,第二外引气管口通过其它连通结构和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一些情况下,第二外引气管口直接和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第二引气管和第一引气管是相互独立的,二者一般不直接连通。
排液机构还包括第二排液阀420,排液管路的第三排液管口363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排液阀420的一个阀通路端421连通于第三排液管口363,第二排液阀的另一个阀通路端422连通于进液泵口431。结合前述实施例内容可知,在整个排液管路的连通位置中包括两个排液阀、三个排液管口和一个排液泵,从连通关系上看,第一排液管口的一侧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排液管口的另一侧连通于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第一排液阀包括第一阀通路端和第二阀通路端,第一排液阀的开关也就是控制第一阀通路端和第二阀通路端之间的连通/断开(也可以称之为截止),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排液泵的进液泵口,第三排液管口的一侧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三排液管口的另一侧连通于第二排液阀的第三阀通路端,第二排液阀包括第三阀通路端和第四阀通路端,第二排液阀的开关也就是控制第三阀通路端和第四阀通路端之间的连通/断开,第二排液阀的第四阀通路端连通于排液泵的进液泵口;一些情况下,第二阀通路端和第四阀通路端可以先连通到一个共同的排液管路部分,再由这个共同的排液管路连通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另一些情况下,第二阀通路端和第四阀通路端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排液管路连通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再一些情况下,如果进液泵口有两个或者更多,第二阀通路端可以连通于其中的一个进液泵口,第四阀通路端可以连通于其中的另一个进液泵口;排液泵包括进液泵口和出液泵口,可以将液体或者气体介质从进液泵口传递到出液泵口,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由于排液泵对于流经的液体和气体介质有一定的驱动力,因此可以将液体和气体介质很容易地从第二排液管口排出。
控制器440还连接于第二排液阀420,用于控制第二排液阀工作,具体的,控制器可以向第二排液阀传递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第二排液阀能够进行打开或者关闭的状态切换。
工作状态下,第二内引气管口392的位置高于第三排液管口363的位置。
例如,压力检测过程中,被检压力仪表为差压压力仪表,将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5被检压力仪表的高压压力测量口,将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检测压力源的高压压力输出
口,将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被检压力仪表的低压压力测量口,将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检测压力源的低压压力输出口,在需要提供检测压力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二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排液泵处于停止状态,气液分离装置形成
两个相互独立的、满足气密性连接要求的压力传递通道,检测压力源通过高压压力测量口0和低压压力测量口输出差压检测压力。其中,高压气体压力介质通过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到
达第一外引气管口,再通过第一外引气管口进入第一引气管内,经过第一引气管,到达第一内引气管口,从第一内引气管口流出后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从第一气液分离腔进入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最终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到达被检压力仪表的高压压力测量口,
同时的,低压气体压力介质通过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到达第二外引气管口,再通过第二外引5气管口进入第二引气管内,经过第二引气管,到达第二内引气管口,从第二内引气管口流
出后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从第二气液分离腔进入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最终通过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到达被检压力仪表的低压压力测量口。被检压力仪表对其两个压力测量口的相对压力进行测量,得到差压测量结果。和前述检测压力传递过程中可能同时发生的,被
检压力仪表中残留有液体压力介质,如果液体压力介质是位于高压压力测量口内,该液体0压力介质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流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内,此时,受到重力影响,液体压
力介质会向下落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底部,也就是先堆积在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由于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第一外引气管口和第一引气管的其它位置不直接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也不直接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腔,因此,
液体压力介质并不会进入第一引气管,这样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效果,与此同时,如果液体5压力介质是位于低压压力测量口内,该液体压力介质通过第二被检压力接口流入到第二气
液分离腔内,此时,受到重力影响,液体压力介质会向下落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的底部,也就是先堆积在第三排液管口的位置,由于第二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第三排液管口的位置,第二外引气管口和第二引气管的其它位置不直接连通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二检测压力
接口也不直接连通第二气液分离腔,因此,液体压力介质并不会进入第二引气管,这样实0现了气液分离的效果。后续的,在完成了压力检测过程之后,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控制第二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排液泵处于启动状态,排液泵的吸力会通过排液管路传递到第一排液管口和第三排液管口,进而将第一气液分离腔和第二气液分离腔内的液体压力介质吸入到排液管路,液体压力介质通过第一排液管口/第三排液管口、排液管路的一部分、第一排液阀/第二排液阀、排液管路的另一部分到达排液泵,再从排液泵的出液泵口排出到第二排液管口,最后,从第二排液管口排除到气液分离装置的外部,达到将液体压力介质从检测压力传输管路中清除掉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给出了一个气液分离腔和两个气液分离腔的技术方案,从两个气液分离腔的组合方案可以出发并理解的,还可以有三个或者更多气液分离腔的组合方案,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为了对本实施例前述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改进或者细化,本实施例还给出了如下若干改进示例,改进示例可以和单气液分离腔的技术方案进行组合,也可以和双气液分离腔的技术方案进行组合,各改进示例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
改进示例一,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装置底座330;装置底座330的第一底座侧331设置有第二排液管口362,装置底座330的第二底座侧332设置有第四排液管口364,第二排液管口362连通于第四排液管口364,第四排液管口364连通于出液泵口432,排液泵430在第四排液管口364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给出了装置底座,一些情况下,装置底座内部设有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的一端连通至装置底座的第一底座侧的第二排液管口,该连通管路的另一端连通至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的第四排液管口,另一些情况下,该连通管路的全部或者部分还可以设置在装置底座之外,安装时,将排液泵安装于装置底座上,排液泵带有出液泵口的一面接触于装置底座带有第四排液管口的一面,出液泵口正对于第四排液管口,则出液泵口和第四排液管口连通,在第四排液管口周围将装置底座和排液泵密封连接,基于这一连接,一方面,通过密封连接关系,可以将排液泵固定在装置底座上,确保整体结构稳定,另一方面,通过装置底座内置或者外置的管路可以给出一种固定的管路结构,避免了连通管路的散乱、不稳定,再一方面,通过拍液泵和装置底座的密封连接,具有更大的密封空间,密封效果更好,密封难度更低。
改进示例二,装置底座330的第二底座侧332还设置有排液阀口(366,367)和第五排液管口365,第一排液阀410设置于排液阀口(366,367),第五排液管口365连通于排液阀口(366,367),进液泵口431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365,第一排液阀410在排液阀口(366,367)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排液泵430在第五排液管口365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在前述改进示例一的基础上,在装置底座上还设置了第五排液管口和排液阀口,一些情况下,装置底座内部或者外部或者内外组合的设有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的一端连通于排液阀口,该连通管路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第五排液管口和第四排液管口的位置对应于排液泵上的进液泵口和出液泵口的位置,从而使得,当排液泵接触装置底座布置时,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正对并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排液泵的出液泵口正对并连通于第四排液管口,排液阀口的设计和第一排液阀相对应,将第一排液阀设置在排液阀口,一方面,通过第一排液阀和装置底座的密封连接,可以实现第一排液阀和装置底座的固定,另一方面,通过装置底座上预置气路,可以无需额外管路就能实现所需的连通结构。
改进示例三,装置底座330的第二底座侧332设置有第一排液管口361,排液阀口(366,367)包括第六排液管口366和第七排液管口367,第六排液管口366连通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一阀通路端411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366,第二阀通路端412连通于第七排液管口367,第七排液管口367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365,排液泵430在第六排液管口366周围和第七排液管口377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在前述改进示例二的基础上,第一排液阀可以将阀体、阀针等结构封装在其结构内部,在第一排液阀上直接流出第一阀通路端和第二阀通路端,安装中,将第一排液阀密封连额吉与装置底座,将第一阀通路端正对并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将第二阀通路端正对并连通于第七排液管口,通过装置底座内部或者外部的预置的管路,第一排液管口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第七排液管口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就可以实现在密封安装好第一排液阀的同时,完成和第一排液阀的管路连通。
改进示例四,本实施例,在改进示例一的基础上,也可以和改进示例二或者改进示例三相结合,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装置顶座340;装置顶座340的第一顶座侧341设置有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装置顶座340的第二顶座侧342设置有第一被检连接口373,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连通于第一被检连接口373,第一被检连接口373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底座侧331还设置有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二底座侧332还设置有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连通于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检测连接口371连通于第一外引气管口381,第一引气管380的一端在第一检测连接口371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第一引气管38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装置顶座340;工作状态下,第一被检连接口373和第一内引气管口382在水平面的投影不同。
具体来说,给出了一种设置第一引气管的结构,具体来说,在装置顶座上设置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和第一被检连接口,第一被检压力接口位于装置顶座的第一顶座侧,第一被检连接口位于装置顶座的第二顶座侧,在装置底座上设置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和第一检测连接口,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位于装置底座的第一底座侧,第一检测连接口位于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此时,第二顶座侧和第二底座侧相对设置,第一顶座侧和第一底座侧相背设置,配置一个良好密封性的连接管体,连接管体的一端可以和装置顶座密封连接,并将第一被检连接口圈到密封环境之内,连接管体的另一端可以和装置底座密封连接,并将第一检测连接口以及第一排液管口圈到密封环境之内,从而使得装置顶座、连接管体以及装置底座围成前述的第一气液分离腔;将第一引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装置顶座,将第一引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到装置底座,此处连接包括连通、密封连接和固定连接,其中,连通是指,前述的第一引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前述的第一外引气管口,第一外引气管口和第一检测连接口连通,密封连接和固定连接是同一个结构实现的,即第一引气管的一端在第一检测连接口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由于工作状态下,第一被检连接口和第一内引气管口在水平面的投影不同,因此,当液体压力介质从第一被检连接口流出时,不会掉落到第一内引气管口或者它的附近,由于第一内引气管口是开设在第一引气管上的,因此,当液体压力介质从第一被检连接口流出时,也不会掉落到第一引气管上。
改进示例五,可以和本实施例及其改进示例之中的任意方案进行组合,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通讯模块450,通讯模块450连接于控制器440,通讯模块450用于连接检测压力源(200)。通讯模块可以是有线通讯接口,也可以是无线通讯模块,还可以同时包括有线通讯接口和无线通讯模块,通过通讯模块,可以和检测压力源进行通讯连接,从而将气液分离过程和压力检测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控制操作,提高检测效率。
改进示例六,可以和本实施例及其改进示例之中的任意方案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进行组合,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容积大于等于2ml,且小于等于20ml。经过分析发现,当气液分离管的体积大于等于2ml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在单次检测过程中,不需要排液就能完整对被检压力仪表各个检测点的检测,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被检压力仪表中存积的液体压力介质在1.5ml或者更小;理论上,气液分离管的腔室体积越大,可以容纳的液体压力介质也就越多,排液操作的执行频率也就越低,但是,气液分离管的腔室体积并非越大越好,因为过大的气液分离管的腔室体积会导致气容的增大,进而影响检测压力源的控压效率,经过分析发现,当气液分离管的体积在2-10ml时,减少排液次数带来了检测效率增益更大,当气液分离管的体积超过10-15ml之后(根据被检情况不同),气液分离管的气容对于检测效率的减益效果越来越大,当气液分离管的体积超过20ml之后,气液分离管的气容影响将非常明显,不利于检测压力的控制。
改进示例七,可以和本实施例及其改进示例之中的任意方案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进行组合,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电池模块470,电池模块470电连接于控制器440。一些情况下,气液分离装置可以不配置电池模块,而通过装置上的电源接口进行供电,另一些情况下,配置电池模块之后可以为各用电元器件供电,一些情况下,可以用电源接口和内置电池模块的双重方式进行供电。
改进示例八,可以和本实施例及其改进示例之中的任意方案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进行组合,还包括气容填充体(图中未示出,其具体位置可以参考于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的位置),气容填充体位于第一气液分离腔,且占据第一气液分离腔的部分容积;为了实现对气液分离器的通用设计,可以采用一种较大的、满足各种情况的气液分离管设计,例如20ml,在此情况下,为了解决气液分离管气容给检测效率和检测压力控制带来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被检情况在气液分离管内布置气容填充物,气容填充物会占据一定的气液分离管空间,从而降低气液分离管的气容,以达到以制式的气液分离器满足不同类型被检压力仪表情况的技术效果。
改进示例九,可以和本实施例及其改进示例之中的任意方案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进行组合,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460,控制面板460连接于控制器440,控制面板460用于人机交互;控制面板可以是触摸显示屏,也可以是按键,还可以是显示屏,还可以是显示灯,还可以是以上几种方式中全部或者部分的组合。
可以结合前述实施例、改进示例一、改进示例二、改进示例三、改进示例四、改进示例五、改进示例六、改进示例七、改进示例八、改进示例九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即和前述的气液分离装置相结合的,可以给出一种适用于微压压力检测的压力检测系统,所谓的微压压力的一般范围为-25kPa-25kPa,包括检测压力源200和气液分离装置300;检测压力源200包括压力输出口251、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检测控制器260和检测通讯模块270,检测控制器260用于控制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用于控制流经的气体压力介质以输出检测压力,压力输出口251用于输出检测压力,检测控制器260分别连接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和检测通讯模块270,压力输出口251连通于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一引气管380、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410、排液泵430、装置控制器440和装置通讯模块450;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连通于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连通于压力输出口251,检测压力源200在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周围密封连接于气液分离装置300;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内引气管口382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外引气管口381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361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362用于向外排出液体压力介质,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一阀通路端411连通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二阀通路端412连通于排液泵430的进液泵口431,排液泵430的出液泵口432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362,装置控制器440连接于第一排液阀410和排液泵430,用于控制第一排液阀410和排液泵430工作;装置通讯模块450连接于装置控制器440,装置通讯模块450还连接于检测通讯模块270;工作状态下,第一内引气管口382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的位置。
检测压力源,示例的,为一个手泵设备,该手泵设备包括压力输出口、压力控制机构、检测控制器和检测通讯模块,其中,压力控制机构包括手动加压组件,检测控制器包括控制手柄,手动加压组件在受控加压的情况下,可以将气体压力介质逐渐输出到压力输出口,形成检测压力,控制手柄可以控制手动加压组件,通过对控制手柄进行控制,可以达到控制检测压力的目的,控制手柄上可以设置排液按钮,排液按钮连接到检测通讯模块,按动排液按钮,可以向检测通讯模块传递控制信号。
检测压力源,又示例的,为一个压力控制器,该压力控制器包括压力输出口、压力控制机构、检测控制器和检测通讯模块,其中,压力控制机构包括初始压力泵(初始压力泵也可以由外置的设备来实现)、初始压力阀、压力容器、压力粗调阀、压力细调阀和压力模块,初始压力泵连通于初始压力阀的一个阀通路端,初始压力阀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压力容器,压力容器连通于压力粗调阀的一个阀通路端,压力粗调阀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压力细调阀的一个阀通路端,压力细调阀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压力输出口,压力模块连通于压力输出口,检测控制器分别连接于初始压力泵、初始压力阀、压力粗调阀、压力细调阀和压力模块,根据压力模块反馈的压力测量信息,检测控制器对初始压力泵、初始压力阀、压力粗调阀和压力细调阀进行控制,使检测压力的值,也就是压力模块反馈的压力测量信息达到目标压力值,检测通讯模块连接于检测控制器,检测控制器可以产生排液控制信号,该排液控制信号传递至检测通讯模块,再通过检测通讯模块对外传递。
压力检测过程中,将被检压力仪表连通于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检测压力源产生检测压力,检测压力通过气液分离装置到达被检压力仪表,至少部分同时地,被检压力仪表中的液体压力介质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一气液分离腔中,由于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液体压力介质先在第一气液分离腔中进行积累而不会进入第一引气管,也就不会达到检测压力源,实现了压力检测过程中气液分离的技术效果;在压力检测之后,检测压力源通过检测压力可以确定这一情况(例如当前检测压力为零),据此,检测控制器产生排液控制信号,排液控制信号经过检测通讯模块、装置通讯模块,最终到达装置控制器,装置控制器控制第二排液阀打开,控制排液泵启动,开始对外排液,直至排液完成。
可以结合前述实施例、改进示例一、改进示例二、改进示例三、改进示例四、改进示例五、改进示例六、改进示例七、改进示例八、改进示例九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即和前述的气液分离装置相结合的,可以给出用于差压压力检测的压力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压力源200和气液分离装置300;检测压力源200包括第一压力输出口251、第二压力输出口252、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240)、检测控制器260和检测通讯模块270,检测控制器260用于控制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240),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240)用于控制流经的气体压力介质以输出检测压力,第一压力输出口251和第二压力输出口252用于输出差压检测压力,检测控制器260分别连接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240)和检测通讯模块270,第一压力输出口251和第二压力输出口252分别连通于压力控制机构(221、222、223、224、240);气液分离装置300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一引气管380、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第二引气管390、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410、第二排液阀420、排液泵430、装置控制器440和装置通讯模块450;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一个测量接口510,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连通于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连通于第一压力输出口251,检测压力源200在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周围密封连接于气液分离装置300;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内引气管口382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外引气管口381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二气液分离腔321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的另一个测量接口520,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连通于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连通于第二压力输出口252;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二内引气管口392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二外引气管口391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361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362用于向外排出液体压力介质,排液管路的第三排液管口363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一阀通路端411连通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二阀通路端412连通于排液泵430的进液泵口431;第二排液阀420的第三阀通路端421连通于第三排液管口363,第二排液阀420的第四阀通路端422连通于进液泵口431;排液泵430的出液泵口432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362;装置控制器440连接于第一排液阀410、第二排液阀420和排液泵430,用于控制第一排液阀410、第二排液阀420和排液泵430工作;装置通讯模块450连接于装置控制器440,装置通讯模块450还连接于检测通讯模块270;工作状态下,第一内引气管口382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的位置,第二内引气管口392的位置高于第三排液管口363的位置。
为了对本实施例更进一步详述,下面通过一个具体范例来进行示例性说明。
压力检测系统,可以对微压压力仪表进行检测,也可以对差压压力仪表进行检测,包括气泵100、压力控制器200和气液分离器300,其中气泵100和压力控制器200可以合并作为本实施例前述的检测压力源,也可以由压力控制器200独自作为本实施例前述的检测压力源。
气泵100包括初始压力输出口110,通过初始压力输出口110,气泵输出初始压力(以气体压力介质的形式)。
压力控制器200包括初始压力输入口210、第一控压阀221、稳压器230、第二控压阀222、第三控压阀223、第四控压阀224、大气压模块240,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以及连通气路,压力控制器200还包括主控制模块260和主通讯模块270,压力控制器还包括压力测量模块280,其中,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相当于前述的第一压力输出口,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相当于前述的第二压力输出口,主控制模块260相当于前述的检测控制器,主通讯模块270相当于前述的检测通讯模块。
初始压力输出口110连通于初始压力输入口210,初始压力输入口210连通于第一控压阀221的一个阀通路端,第一控压阀221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第二控压阀222的一个阀通路端,通过第一控压阀221可以控制初始压力的输入,稳压器230是一个压力容器,连通于第一控压阀221和第二控压阀222之间,通过稳压器230可以对输入的气体压力介质进行稳定控制,避免压力突然过高或者突然过低,第二控压阀222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第三控压阀223的一个阀通路端,第三控压阀223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第二控压阀222是一个粗调截止阀,第三控压阀223是一个细调截止阀,通过第二控压阀222和第三控压阀223可以对流经的气体压力介质进行调节,以使流动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满足控制需求,第四控压阀224是一个泄压阀,连通于第三控压阀223和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之间,压力测量模块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大气压模块240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
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压力控制器200可以输出表压或者绝压的检测压力,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和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压力控制器200可以输出差压的检测压力。
主控制模块260分别连接于压力测量模块280、第一控压阀221、第二控压阀222、第三控压阀223和第四控压阀224,工作过程中,主控制模块260获取目标压力值,之后,根据压力测量模块280反馈的当前压力值和目标压力值分别对第一控压阀221、第二控压阀222、第三控压阀223和第四控压阀224等进行控制,使检测压力最终达到目标压力值。
主控制模块260还连接于主通讯模块270,主控制模块260存储有对气液分离器300的协同控制策略,压力检测过程中,主控制模块260可以根据当前目标压力值的情况判断是否执行对气液分离器300的控制,如果执行,则产生对气液分离器300的控制信号,并传递于主通讯模块270。
气液分离器300包括第一分离管体310、第二分离管体320、装置底座330、装置顶座340,其中,装置底座330说明一些情况下,该部件可以位于整个气液分离器300的下部或者底部,装置顶座340说明一些情况下,该部件可以位于整个气液分离器300的上部或者顶部,可以理解的,装置底座330和装置顶座340仅是一种姿态下的相对概念,并不表示对工作姿态或者摆放位置的限制。
装置底座330的第一底座侧331设有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和第二排液管口362,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第二排液管口362可以直接连通于大气,也可以连通于一个收容桶或者其它类似的收容装置,从而收容第二排液管口362排出的废弃液体;装置底座330的第二底座侧332设有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三排液管口363、第四排液管口364、第五排液管口365、第六排液管口366、第七排液管口367、第八排液管口368、第九排液管口369、第一检测连接口371和第二检测连接口372,其中,第一排液管口361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366,第二排液管口362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四排液管口364,第三排液管口363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八排液管口368,第五排液管口365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七排液管口367以及第九排液管口369,第一检测连接口371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二检测连接口372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为了便于安装,第一排液管口361和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的位置相接近,第三排液管口363和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的位置相接近,第四排液管口364和第五排液管口365的位置相接近,第六排液管口366和第七排液管口367的位置相接近,第八排液管口368和第九排液管口369的位置相接近。
装置顶座340的第一顶座侧341背对装置底座330,第一顶座侧341设置有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和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装置顶座340的第二顶座侧342和第一顶座侧341相反设置,第二顶座侧342设置有第一被检连接口373和第二被检连接口374,第一被检连接口373通过位于装置顶座34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第二被检连接口374通过位于装置顶座34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
第一分离管体310设置于装置顶座340和装置底座330之间,第一分离管体310和装置顶座340之间密封连接,且将第一被检连接口373包在第一分离管体310内侧,第一分离管体310和装置底座330之间密封连接,且将第一排液管口361和第一检测连接口371包在第一分离管体310内侧,从而使得第一分离管体310、装置顶座340和装置底座330围成了第一气液分离腔311。
第一引气管38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内,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装置底座330,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外引气管口381,第一外引气管口381连通于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引气管38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一检测连接口371周围密封连接,从而使得,压力介质不能直接进入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引气管380在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内延伸,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装置顶座340,第一引气管380在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内引气管口382,第一内引气管口382通过位于第一引气管38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一外引气管口381,由于分属于两不同部件,因此,第一内引气管口382和第一被检连接口373的位置明显不同。
第二分离管体320也设置于装置顶座340和装置底座330之间,第二分离管体320和装置顶座340之间密封连接,且将第二被检连接口374包在第二分离管体320内侧,第二分离管体320和装置底座330之间密封连接,且将第三排液管口363和第二检测连接口372包在第二分离管体320内侧,从而使得第二分离管体320、装置顶座340和装置底座330围成了第二气液分离腔321。
第二引气管39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气液分离腔321内,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装置底座330,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一端设有第二外引气管口391,第二外引气管口391连通于第二检测连接口372,第二引气管39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二检测连接口372周围密封连接,从而使得,压力介质不能直接进入第二检测连接口372,第二引气管390在第二气液分离腔321内延伸,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装置顶座340,第二引气管390在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内引气管口392,第二内引气管口392通过位于第二引气管39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二外引气管口391,由于分属于两不同部件,因此,第二内引气管口392和第二被检连接口374的位置明显不同。
位于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和第二气液分离腔321之外的,设置第一排液阀410、第二排液阀420、排液泵430。
第一排液阀410包括第一阀通路端411和第二阀通路端412,第一排液阀410通过内置的阀结构可以控制第一阀通路端411和第二阀通路端412之间的连通情况,当第一排液阀4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阀通路端411和第二阀通路端412之间连通,当第一排液阀41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阀通路端411和第二阀通路端412之间密闭不连通,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一阀通路端411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366,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二阀通路端412连通于第七排液管口367,第一排液阀410和装置底座330固定连接,且第一排液阀41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六排液管口366周围以及第七排液管口367周围密封连接。
第二排液阀420包括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这里的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并不表示第二排液阀420具有三个或者更多阀通路端,而是为了区分前面的第一阀通路端411以及第二阀通路端412,可以理解的,两个阀通路端的截止阀也能满足第二排液阀420的设计要求),第二排液阀420通过内置的阀结构可以控制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之间的连通情况,当第二排液阀42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之间连通,当第二排液阀42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之间密闭不连通,第二排液阀420的第三阀通路端421连通于第八排液管口368,第二排液阀420的第四阀通路端422连通于第九排液管口369,第二排液阀420和装置底座330固定连接,且第二排液阀41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八排液管口368周围以及第九排液管口369周围密封连接。
排液泵430包括进液泵口431和出液泵口432,排液泵430可以是吸入式的泵体也可以是排出式的泵体,无论何种泵体形式,工作状态下,排液泵430都对于将压力介质从进液泵口431到出液泵口432进行传递这一过程具有驱动力,非工作状态下(例如不通电状态),一些情况下,排液泵430允许压力介质从进液泵口431向出液泵口432单向自然移动,出液泵口432连通于第四排液管口364,进液泵口431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365,排液泵430和装置底座330固定连接,且排液泵43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四排液管口364周围以及第五排液管口365周围密封连接。
气液分离装置300还包括排液控制器440(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的装置控制器)和排液通讯模块450(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的装置通讯模块)、控制面板460和电池模块470,其中排液控制器440分别连接于排液通讯模块450、控制面板460以及电池模块470,排液通讯模块450通讯连接于主通讯模块270。
工作过程参考如下,以微差压压力表为例(高低压压差小于等于50kPa或者同量级的阈值),被检压力仪表为微差压压力表,一些情况下,如果被检压力仪表为微压表压/绝压压力仪表,可以只使用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对应的气路,可参考下述过程理解,此处不一一示例。
将被检压力表500的高压测量口510连通于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将被检压力表500的低压测量口520连通于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根据被检压力表设定目标压力值(差压压力),输入于压力控制器200,启动气泵100,启动压力控制器200。
初始压力(以气体压力介质的形式)从气泵100通过初始压力输出口110和初始压力输入口210进入到压力控制器200,主控制模块260从压力测量模块280读取当前压力值,根据目标压力值和当前压力值对压力控制机构(包括位于连通管路中的各个控压阀)进行控制,并将检测压力以气体压力介质的载体形式输出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和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检测压力在受控情况下最终可以达到目标压力值,负载检测压力的气体压力介质有两条路径:高压侧的气体压力介质经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外引气管口381、第一引气管380的内部连通管路、第一内引气管口382、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被检连接口373、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最终到达高压测量口510,与之独立进行的,低压侧的气体压力介质经过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第二检测连接口372、第二外引气管口391、第二引气管390的内部连通管路、第二内引气管口392、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被检连接口374、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最终到达低压测量口520。与前述过程同时的,主控制模块260产生检测过程信号,检测过程信号通过主通讯模块270和排液通讯模块450,传递至排液控制器440,排液控制器440据此产生控制信号,使,第一排液阀410、第二排液阀420和排液泵430均处于关闭状态。与前述过程可能同时的,液体压力介质从高压测量口510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和/或,从低压测量口520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由于第一引气管380和第二引气管390的存在,液体压力介质堆积在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和第二气液分离腔321内。
完成压力检测之后,压力控制器200没有了目标压力值,在此情况下,主控制模块2605产生排液过程信号,排液过程信号通过主通讯模块270和排液通讯模块450,传递至排液
控制器440,排液控制器440据此产生控制信号,使,第一排液阀410和第二排液阀420均打开,排液泵430上电启动,此时,液体压力介质从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一排液阀410到达排液泵430,和/或,从第三排液管口363、第二排液阀420到达排液泵430,再被排液泵430从第二排液管口362排出。
0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在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部分技术
特征可以省略,或者变形为等同技术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气液分离装置,用于压力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
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
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所述检测压力源通过气体压力介质产生检测压力;
第一引气管,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检测压力接口;
排液机构,包括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排液泵和控制器,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用于向外排出所述液体压力介质,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所述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管口,所述控制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工作;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
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被检压力仪表,所述被检压力仪表为差压压力仪表,所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
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检测压力源;
第二引气管,所述第二引气管的第二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引气管的第二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
所述排液机构还包括第二排液阀,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三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排液阀的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排液管口,所述第二排液阀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进液泵口,所述控制器还连接于所述第二排液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液阀工作;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二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排液管口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置底座;
所述装置底座的第一底座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排液管口,所述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设置有第四排液管口,所述第二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第四排液管口,所述第四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出液泵口,所述排液泵在所述第四排液管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还设置有排液阀口和第五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设置于所述排液阀口,所述第五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排液阀口,所述进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五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在所述排液阀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所述排液泵在所述第五排液管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排液阀口包括第六排液管口和第七排液管口,所述第六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六排液管口,所述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七排液管口,第七排液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五排液管口,所述排液泵在所述第六排液管口周围和所述第七排液管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置顶座;
所述装置顶座的第一顶座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所述装置顶座的第二顶座侧设置有第一被检连接口,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被检连接口,所述第一被检连接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
所述第一底座侧还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第二底座侧还设置有第一检测连接口,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连接口,所述第一检测连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外引气管口,第一引气管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检测连接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底座,所述第一引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装置顶座;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被检连接口和所述第一内引气管口在水平面的投影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6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通讯模块用于连接所述检测压力源。
8.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6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容积大于等于2ml,且小于等于20ml;和/或,
还包括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和/或,
还包括气容填充体,所述气容填充体位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且占据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的部分容积;
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面板用于人机交互。
9.一种压力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压力源和气液分离装置;
所述检测压力源包括压力输出口、压力控制机构、检测控制器和检测通讯模块,所述检测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机构,所述压力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流经的气体压力介质以输出检测压力,所述压力输出口用于输出所述检测压力,所述检测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和所述检测通讯模块,所述压力输出口连通于所述压力控制机构;
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引气管、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排液泵、装置控制器和装置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压力输出口,所述检测压力源在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用于向外排出所述液体压力介质,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所述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管口,所述装置控制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工作;所述装置通讯模块连接于所述装置控制器,所述装置通讯模块还连接于所述检测通讯模块;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
10.一种压力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压力源和气液分离装置;
所述检测压力源包括第一压力输出口、第二压力输出口、压力控制机构、检测控制器和检测通讯模块,所述检测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机构,所述压力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流经的气体压力介质以输出检测压力,所述第一压力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压力输出口用于输出差压检测压力,所述检测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和所述检测通讯模块,所述第一压力输出口和所述第二压力输出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压力控制机构;
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引气管、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第二引气管、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第二排液阀、排液泵、装置控制器和装置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一个测量接口,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压力输出口,所述检测压力源在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周围密封连接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引气管的第一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压力介质的腔室;所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被检压力仪表的另一个测量接口,所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压力输出口;所述第二引气管的第二内引气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二引气管的第二外引气管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用于向外排出所述液体压力介质,所述排液管路的第三排液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所述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所述第二排液阀的第三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排液管口,所述第二排液阀的第四阀通路端连通于所述进液泵口;所述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管口;所述装置控制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液阀、所述第二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液阀、所述第二排液阀和所述排液泵工作;装置通讯模块连接于所述装置控制器,所述装置通讯模块还连接于所述检测通讯模块;
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所述第二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排液管口的位置。
CN202223565483.9U 2022-12-30 2022-12-30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Active CN219200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65483.9U CN219200693U (zh) 2022-12-30 2022-12-30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65483.9U CN219200693U (zh) 2022-12-30 2022-12-30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0693U true CN219200693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6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65483.9U Active CN219200693U (zh) 2022-12-30 2022-12-30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06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15290B (zh) 差压式容积检测方法
CN219200693U (zh)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CN210426918U (zh) 一种外接式气密性测试装置
CN109341973A (zh) 一种三通阀以及内外漏检测转换装置
CN208223759U (zh) 一种储油缸的气密性试验台
CN116358796A (zh) 新能源动力电池箱体的检漏方法及检漏系统
CN213985580U (zh) 阀岛及密封性测试设备
JP5256005B2 (ja) リークディテクタ
CN218765946U (zh) 一种鼻氧管多功能试验仪
CN115933773A (zh)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CN220819364U (zh) 一种用于汽车水箱测漏设备
KR20080105326A (ko) 기밀성 시험 시스템 및 그의 시험 방법
CN219369012U (zh) 气液分离装置
CN219434764U (zh) 卡尔费休水分测定装置
CN111579166A (zh) 一种evap系统燃油蒸气泄漏检测装置
CN210625975U (zh) 一种氧传感器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6621652U (zh) 一种集直压与差压一体的气密性检测仪
CN203203880U (zh) 双层罐体的隔离式测压装置
CN216386185U (zh) 一种用于检验燃气表密封性及通气检测的气路系统
CN214407944U (zh) 一种负压试验装置
CN218885325U (zh) 气密检测装置及气密性检测系统
CN216447917U (zh) 一种用于晶圆盒的充气系统
CN218121307U (zh) 多功能压差式泄漏测试仪
CN212458870U (zh) 一种气压调节阀检测装置
CN218938241U (zh) 一种氢气浓度传感器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