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3773A -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33773A
CN115933773A CN202211729324.XA CN202211729324A CN115933773A CN 115933773 A CN115933773 A CN 115933773A CN 202211729324 A CN202211729324 A CN 202211729324A CN 115933773 A CN115933773 A CN 115933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liquid
gas
detection
liquid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293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雪恒
王刚
高洪军
罗齐琦
刘金仪
李印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onst Instruments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21172932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337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33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33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gasification And Air Bubbl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给出了一种压力控制方法,应用于压力检测系统,所述压力检测系统包括压力控制器和气液分离器,包括,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进行造压,当所述检测压力到达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当所述检测压力在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之间,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当所述检测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一方面,利用较小的排液周期时间比例,保证了较大检测压力下的排液安全,另一方面,利用较大的排液周期时间比例,提高了较小检测压力下的排液效率,实现了安全、高效的液体工作介质的排出。

Description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配合压力检测前后的排液过程的压力控制方法,实现该压力控制方法的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压力仪表,可能是压力计、压力开关、压力变送器、差压式流量计等具有压力测量能力的仪表设备中的一种,也可能是压力模块、压力传感器等用于其它设备中的压力测量部件中的一种。在对压力仪表进行检测时,需要提准备一个检测压力源,检测压力源可能是压力控制器或者其它类似的压力检测设备,检测过程中,检测压力源和被检压力仪表处于连通状态,工作介质可以通过连通管路在二者之间传递。
一些情况,检测压力源使用气体工作介质作为载体来输出检测压力,与之不同的,被检压力仪表在进行检测之前可能是用于测量液体工作介质或者气液混合工作介质的压力,这种情况下,被检压力仪表中残存的液体工作介质也可能通过前述连通管路传递进检测压力源,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检测压力源的控制精确度,甚至会直接破坏控压阀门等控压重要组件。
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利用气液分离器连通检测压力源和被检压力仪表,可以实现工作介质的气液分离,然而,一般的气液分离过程只是将液体排出过程进行了转移,气液分离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是要面临排出液体工作介质的问题,现有技术并没有一种安全、高效的排液方法。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何安全、高效地实现气液分离,并将液体工作介质排出。
本申请给出了一种压力控制方法,应用于压力检测系统,所述压力检测系统包括压力控制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压力控制器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所述气液分离器用于在所述检测压力的传递过程中分离所述气体工作介质和液体工作介质,所述压力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进行造压,使,所述压力控制器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
当所述检测压力到达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
当所述检测压力在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之间,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
当所述检测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优选的,所述压力检测系统还包括压力测量模块和主控制模块,所述压力控制器包括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所述压力控制器至少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一排液阀,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一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二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三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排液阀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口,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液口的开关,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口,所述压力测量模块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测量所述检测压力,所述主控制模块分别连接于所述压力控制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以及所述压力测量模块,所述压力控制方法包括:所述主控制模块从所述压力测量模块获取所述检测压力的压力测量值;所述的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进行造压,包括,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一控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一输出速率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的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包括,当所述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停止造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的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包括,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且大于第二压力阈值,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一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一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上电时所述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内的工作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排液口排出,所述第一占空比小于等于第一比例阈值;所述的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包括,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二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所述第二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一占空比。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一占空比的乘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占空比的乘积的二倍,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占空比的乘积的一半。
优选的,所述的对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对至少两个时刻的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获取第一压力变化率;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第一变化阈值,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二控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二输出速率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
优选的,所述的对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大于等于第二变化阈值,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所述停止造压信号,所述第二变压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变化阈值,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三控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三输出速率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第三输出速率小于所述第二输出速率。
优选的,在液体工作介质从所述第一排液口排出时,获取所述至少两个时刻的所述压力测量值,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变化阈值;在气体工作介质从所述第一排液口排出时,获取所述至少两个时刻的所述压力测量值,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变化阈值。
优选的,所述的对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且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第三压力阈值,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三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三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且所述压力测量值大于所述第三压力阈值,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四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四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所述第四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三占空比。
优选的,根据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累积排液时间确定所述第三压力阈值,所述累积排液时间越长,所述第三压力阈值越小。
优选的,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且大于第二压力阈值,所述第四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一占空比;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所述第三占空比小于所述第二占空比。
优选的,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排液泵,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阀,所述排液泵的出液泵口用于排出所述工作介质,所述压力控制方法包括,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排液控制信号,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泵控制信号,使,所述排液泵将所述工作介质从所述进液泵口驱动到所述出液泵口,所述排液控制信号包括所述第一排液信号和所述第二排液信号。
优选的,所述的对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当所述压力测量值第一次到达压力零点,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五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五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所述第五排液信号,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所述泵控制信号,使,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压力负值;当所述压力测量值达到第四压力阈值,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泵停止信号,使,所述排液泵下电,所述第四压力阈值小于压力零点;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压力零点,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四控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按照第四输出速率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压力零点;当所述压力测量值第二次达到压力零点,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停止造压信号;当所述压力测量值第二次达到压力零点,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停止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常闭。
优选的,所述第四输出速率小于所述第一输出速率。
优选的,所述压力控制器还包括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所述压力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和所述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输出差压压力,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第二排液口和第二排液阀,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在第四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在第五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在第六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口,所述第四位置高于所述第六位置,所述第二排液阀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口,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液口的开关,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还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阀,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被检压力仪表的另一个压力测量口,所述压力控制方法包括,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所述第一排液信号,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六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二排液阀按照第六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所述第六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一占空比,且,当所述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
优选的,根据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累积排液时间确定所述第六占空比,所述累积排液时间越长,所述第六占空比和所述第一占空比的差值越小。
本申请还给出了一种检测主机,用于压力检测,所述检测主机包括主控制模块、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和所述第二连接模块,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用于连接压力控制器,所述压力控制器至少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用于连接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用于在检测压力发出过程中分离气体工作介质和液体工作介质,所述主控制模块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获取所述检测压力的压力测量值;向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发出压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使,所述压力控制器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当所述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向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发出停止造压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使,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在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之间,向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发出第一排液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使,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时,向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本申请还给出了一种压力控制装置,用于压力检测,所述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压力控制机构、主控制模块、压力测量模块和主通讯模块,所述压力控制机构至少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所述压力测量模块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测量所述检测压力,产生压力测量值,所述主控制模块分别连接于压力控制机构、所述压力测量模块以及所述主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连通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主通讯模块用于通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主控制模块被配置为:从所述压力测量模块获取所述压力测量值;向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发出压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机构,使,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当所述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向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发出停止造压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机构,使,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在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之间,向所述主通讯模块发出第一排液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使,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时,向所述主通讯模块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有益效果:
通过一定的检测压力有效促进了液体工作介质的排出,一方面,利用较小的排液周期时间比例,保证了较大检测压力下的排液安全,另一方面,利用较大的排液周期时间比例,提高了较小检测压力下的排液效率,通过对检测压力的控制实现了安全、高效的液体工作介质的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示例的压力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在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在第一气液分离腔和第二气液分离腔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示例的装置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管路连通示意图。
图7为示例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8为示例的压力检测系统和被检压力仪表的管路连通示意图。
图9为示例的压力检测系统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10为示例的预排液阶段的压力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气泵,110、初始压力输出口,200、压力控制器,210、初始压力输入口,221、第一控压阀,222、第二控压阀、223、第三控压阀,224、第四控压阀,230、稳压器,240、大气压模块,251、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2、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60、主控制模块,270、主通讯模块,280、压力测量模块,300、气液分离器,310、第一分离管体,311、第一气液分离腔,320、第二分离管体,321、第二气液分离腔,330、装置底座,331、第一底座侧,332、第二底座侧,340、装置顶座,341、第一顶座侧,342、第二顶座侧,351、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2、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3、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4、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61、第一排液管口,362、第二排液管口,363、第三排液管口,364、第四排液管口,365、第五排液管口,366、第六排液管口,367、第七排液管口,371、第一检测连接口,372、第二检测连接口,373、第一被检连接口,374、第二被检连接口,380、第一引气管,381、第一外引气管口,382、第一内引气管口,390、第二引气管,391、第二外引气管口,392、第二内引气管口,410、第一排液阀,411、第一阀通路端,412、第二阀通路端,420、第二排液阀,421、第三阀通路端,422、第四阀通路端,430、排液泵,431、进液泵口,432、出液泵口,440、排液控制器,450、排液通讯模块,460、控制面板,470、电池模块,500、被检压力表,510、高压测量口,520、低压测量口。
具体实现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但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技术方案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需要理解的是,这些细节部分并非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申请,还可以理解得到这些细节部分基于现有技术的非创造性变形、显而易见的变化、惯用技术手段的替代等。
本实施例给出了主要的可行方案,以及主要可行方案的改进方案,可以理解的,主要可行方案可以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结合改进方案可以更好地解决技术问题或者解决新的技术问题,一些改进方案之间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技术问题或者解决新的技术问题,这些组合的可行方式都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范畴之内。
如图1所示,一种压力控制方法,应用于压力检测系统,压力检测系统包括压力控制器和气液分离器,压力控制器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气液分离器用于在检测压力发出过程中分离气体工作介质和液体工作介质。
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压力控制方法,一些情况下,该压力控制方法可以用在压力检测之前,在压力控制器获取到目标压力值之后,会提示或者自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预排液,如果确定需要预排液,则在进行压力检测之前,进行本实施例的压力控制方法,另一些情况下,该压力控制方法也可以用于压力检测之后,例如,压力控制器在完成了全部目标压力值的控制之后,会提示或者自行判断,是否需要检后排液,如果需要检后排液,则在进行压力检测之后,进行本实施例的压力控制方法。
本实施例的压力控制方法,包括:
S101、控制压力控制器200进行造压,使,压力控制器200输出气体工作介质,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
一些情况下,S101一般最先执行,具体来说,以预排液模式为例,在进行预排液之前,压力传输管路的连通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处于一种需要执行压力检测,就能进行压力检测状态。预排液模式的第一个控制对象是压力控制器200,它的第一个需要进行的动作是造压,这里的造压过程可以不需要特别的控制要求,按照压力控制器200正常的造压方式进行造压即可,造压过程当中,压力控制器200持续输出气体工作介质,体现在检测压力方面,由于气体工作介质逐渐增多,因此,检测压力逐渐增大,并向着第一压力阈值的方向变化。
S201、当检测压力到达第一压力阈值,控制压力控制器200停止造压。
一些情况下,S201一般发生于S101执行一段时间之后,结合前述可知,S101过程中,检测压力逐渐上升,因此,S201中,会对检测压力进行监测,当检测压力到达第一压力阈值时,压力控制器200停止造压,在没有气体工作介质继续加入的情况下,检测压力不会继续增大。一些情况下,S201并不是一个确定执行顺序的步骤,而是一个由条件触发的步骤,可以理解的,在检测压力第一次到达第一压力阈值之前,由于压力传输管路是对外密封的,工作介质不会向外传递,因此,这一过程中,检测压力是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而在检测压力第一次到达第一压力阈值之后,由于后面S301和S302两个触发条件式过程的存在,因此,检测压力会逐渐下降,结合本实施例后续其它方案可知,在一些触发条件下,可能会有压力控制器200继续一段时间造压的情况出现,若如此做,如果后续造压速度小于S301、S302或者其它类似步骤的工作介质的排出速度,则不会再次触发S201,如果后续造压速度大于S301、S302或者其它类似步骤的工作介质的排出速度,则当检测压力到达第一压力阈值时,又会触发S201。
S301、当检测压力在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二压力阈值之间,控制气液分离器300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第一压力阈值大于第二压力阈值。
S302、当检测压力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气液分离器300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一些情况下,S301会在S201触发时同时触发,因为二者有相同的边沿条件,即检测压力达到第一压力阈值,由于S201的存在,检测压力不会上升,由于S301的存在,工作介质(可能是气体工作介质、也可能是液体工作介质、还可能是混合工作介质)会从气液分离器中排出,从而使检测压力降低,与之关联的,在执行一段时间S301之后,会进入到S302的触发条件,也就是检测压力小于第二压力阈值,则会触发S302。
由于气液分离器是传递检测压力的管路的一部分,因此,当执行了S101过程之后,气液分离器内的压力一般大于外部大气,这就使得工作介质在气液分离器的排液口附近形成了一个排液压差,这个排液压差可以推动工作介质(如果存在液体工作介质的话,则包括液体工作介质)快速地从气液分离器内排出,达到快速排液的目的。
理论上说,检测压力越大,前述的排液压差越大,则排液速度越快,这种越大压力的追求和检测安全在一些时候存在矛盾,一般的,压力检测过程中的压力可以达到10MPa甚至更高,较小一些的也可以达到1MPa左右,和高压水枪的压力处于同一或者更高量级,如果按这种压力去排出液体工作介质,很可能会给检测人员带来安全风险。
S301和S302则避免了前述的风险,例如第一压力阈值可以为2MPa甚至更高一些,在S301时,开始排液,这时,由于较大的排液压差的存在,液体工作介质会快速地向气液分离器外流出,具有较高的瞬时速度和较大的瞬时流量,由于气液分离器的液体排出是通过一个管路进行的,因此,液体工作介质并不会立刻飞出气液分离器,而是现在排液管路中运动一段距离,由于S301中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也就是,存在多个连续的排液周期,每个排液周期内仅有很小的时间比例的是处于排液状态,排液状态之前和之后的较长时间比例都是非排液状态,这就会使得,前一个周期的液体工作介质在排液管路中运动较长距离(非排液的时间比例较大),后一个周期的液体工作介质才能追上,而此时,后一个周期的液体工作介质也没有了原本的高速度,从而使得,当液体工作介质最终从气液分离装置中排出时,没有了高压喷射的可能,保证了人员安全,在S302时,由于较小的排液压差的存在,液体工作介质的瞬时速度和瞬时流量都比较小,对应的S302中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也就是每个排液周期内有较大的时间比例是处于排液状态,这就会使得,前一个周期的液体工作介质在进入到排液管路中很短距离,后一个周期的液体工作介质就能追上,从而保证了液体工作介质的流出速度,同时,由于对应的压力值较低,也不会带来人员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过程中给出的仅是S101、S201、S301和S302的一种组合顺序形式,这一组合顺序形式并不是限定的,在其它情况下,S201、S301和S302还可能和其它执行步骤存在其它形式的顺序组合。
如图2至图9所示,压力检测系统,包括压力控制器和气液分离器。
示例的,一种情况下,压力控制器包括压力输出口251、压力控制机构、第一控制模块260和第一通讯模块270,压力控制机构是由压力传递管路以及分布于压力传递管路中的多个控压阀组成的,通过多个控压阀进行控制可以对流经压力传递管路的气体工作介质进行控制,进而使输出的气体工作介质满足一定的检测压力要求,具体的,一些情况下,压力控制机构可以包括初始压力泵,另一些情况下,初始压力泵100是外置的,对应的初始压力泵100包括初始压力输出口110,压力控制机构包括初始压力阀221、压力容器230、压力粗调阀222、压力细调阀223和压力测量模块280,初始压力泵100通过初始压力输出口110输出初始压力,初始压力输出口110连通于初始压力输入口210,初始压力输入口210连通于初始压力阀221的一个阀通路端,初始压力阀221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压力容器230,初始压力阀221的另一个阀通路端和压力容器230还连通于压力粗调阀222的一个阀通路端,压力粗调阀222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压力细调阀223的一个阀通路端,压力细调阀223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压力输出口251,压力测量模块280也连通于压力输出口251。第一控制模块260分别连接于初始压力阀221、压力粗调阀222、压力细调阀223和压力测量模块280;根据压力测量模块280反馈的压力测量信息,第一控制模块260对初始压力阀221、压力粗调阀222和压力细调阀223进行控制,使检测压力的值,也就是压力模块反馈的压力测量信息达到目标压力值,第一通讯模块270连接于第一控制模块260,通过第一通讯模块270,第一控制模块260可以对外发出信息,也可以接收一些信息。
示例的,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一引气管380和排液机构。
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工作介质的腔室;一些情况下,第一气液分离腔除了特定的、明确和它存在连通关系的位置或者部件之外,第一气液分离腔在其它位置都是密闭状态。
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此处的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是指,在检测过程中,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和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接口连通,同时,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周围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一方面,检测压力可以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传递到被检压力仪表,另一方面,检测压力在第一被检压力接口附近不会发生泄漏。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第一气液分离腔,因此,承载了检测压力的气体工作介质在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之后即可进入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同时,来自于被检压力仪表的液体介质在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之后,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
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此处的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是指,在检测过程中,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和检测压力源的压力输出口连通,同时,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周围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一方面,来自于检测压力源的检测压力可以通过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从而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另一方面,检测压力在第一检测压力接口附近不会发生泄漏。检测压力源通过气体工作介质产生检测压力,一般的,检测压力源包括压力控制机构、检测控制器以及压力输出口,其中,检测控制器可以对压力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压力控制机构中包括若干控压阀,可以对流经压力控制机构的气体工作介质进行控制,压力输出口可以将控制好的气体工作介质进行输出,也就是输出检测压力。
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内引气管口382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外引气管口381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具体来说,作为一个管结构的部件,第一引气管包括两处位置不同的管口,其中一处管口位于第一引气管的一个位置,并且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另一处管口位于第一引气管的另一个位置,并且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引气管的内部具有连通第一内引气管口和第一外引气管口的内置管体,可以理解的,在第一内引气管口和第一外引气管口之间的位置,第一引气管的内侧和外侧并不直接连通;一些情况下,第一内引气管口开设于第一气液分离腔的侧壁,一些情况下,第一引气管至少部分探入于第一气液分离腔内,在位于第一气液分离腔内的第一引气管上开设有第一内引气管口,一些情况下,第一外引气管口通过其它连通结构和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一些情况下,第一外引气管口直接和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
排液机构,包括排液管路、第一排液阀410、排液泵430和第二控制模块440,排液管路的第一排液管口361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排液管路的第二排液管口362用于向外排出液体工作介质,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一阀通路端411连通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二阀通路端412连通于排液泵430的进液泵口431,排液泵430的出液泵口432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362,第二控制模块440连接于第一排液阀410和排液泵430,用于控制第一排液阀和排液泵工作。
排液管路包括至少两个管口,以及连通至少两个管口之间的管路结构,具体来说,排液管路包括第一排液管口、第二排液管口,以及连通第一排液管口和第二排液管口之间的连通管路,通过排液管路,第一排液管口连通于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
第二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一排液阀和排液泵,通过该连接关系,第二控制模块可以向第一排液阀以及排液泵发送控制信号,可以使得第一排液阀在打开和关闭的状态之间切换,也可以使排液泵在启动和停止的状态之间切换。
工作状态下,第一内引气管口382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的位置。
例如,压力检测过程中,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压力控制器的压力输出口,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被检压力仪表,在需要提供检测压力时,第二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排液泵处于停止状态,气液分离器在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和第一被检压力接口之外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此时,如果压力控制器输出负载了检测压力的气体工作介质,该气体工作介质通过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到达第一外引气管口,再通过第一外引气管口进入第一引气管内,经过第一引气管,到达第一内引气管口,从第一内引气管口流出后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从第一气液分离腔进入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最终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到达被检压力仪表,被检压力仪表对检测压力进行测量,和前述检测压力传递过程中可能同时发生的,被检压力仪表中残留有液体工作介质,该液体工作介质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流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内,此时,受到重力影响,液体工作介质会向下落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底部,也就是先堆积在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由于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第一外引气管口和第一引气管的其它位置不直接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也不直接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腔,因此,液体工作介质并不会进入第一引气管,这样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效果;后续的,在完成了压力检测过程之后,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排液泵处于启动状态,排液泵的吸力会通过排液管路传递到第一排液管口,进而将液体工作介质吸入到排液管路,液体工作介质通过第一排液管口、排液管路的一部分、第一排液阀、排液管路的另一部分到达排液泵,再从排液泵的出液泵口排出到第二排液管口,最后,从第二排液管口排除到气液分离器的外部,达到将液体工作介质从检测压力传输管路中清除掉的结果。
一些情况下,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和第二引气管390,排液结构还包括第二排液阀420。
第二气液分离腔321,包括能够容纳液体工作介质的腔室;一些情况下,第二气液分离腔除了特定的、明确和它存在连通关系的位置或者部件之外,第二气液分离腔在其它位置都是密闭状态;一些情况下,第二气液分离腔的结构可以和第一气液分离腔的结构部分相同或者完全相同;一些情况下,第二气液分离腔和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容积可以相同,或者存在一定差别。结合前述实施例内容可知,第一气液分离腔和第二气液分离腔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气液分离腔。
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此处的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是指,在检测过程中,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和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接口连通,同时,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周围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一方面,检测压力可以通过第二被检压力接口传递到被检压力仪表,另一方面,检测压力在第二被检压力接口附近不会发生泄漏。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和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同一被检压力仪表,一些情况下,被检压力仪表为差压压力仪表,包括两个压力测量口,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其中一个压力测量口,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其中另一个压力测量口感。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第二气液分离腔,因此,承载了检测压力的气体工作介质在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之后即可进入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同时,来自于被检压力仪表的液体介质在通过第二被检压力接口之后,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
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此处的用于连通检测压力源是指,在检测过程中,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和检测压力源的压力输出口连通,同时,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周围的区域处于密封状态,从而保证,一方面,来自于检测压力源的检测压力可以通过第二检测压力接口从而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另一方面,检测压力在第二检测压力接口附近不会发生泄漏。在本实施例中,如果被检压力仪表是差压式压力仪表,则对应的,检测压力源输出的是差压检测压力,也就是说,此时,检测压力源通过两个压力输出口输出检测压力,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其中一个压力输出口,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另一个压力输出口;更近一步来说,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口、被检压力接口、检测压力接口和压力输出口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例如,高压压力测量口连通于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则低压压力测量口连通于第二被检压力接口,高压压力输出口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低压压力输出口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
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二内引气管口392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二外引气管口391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具体来说,作为一个管结构的部件,和第一引气管类似的,第二引气管同样包括两处位置不同的管口,也就是包括一个第二内引气管口和一个第二外引气管口,第二引气管其中一处管口位于第第二引气管的一个位置,并且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另一处管口位于第二引气管的另一个位置,并且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第二引气管的内部具有连通第二内引气管口和第二外引气管口的内置管体,可以理解的,在第二内引气管口和第二外引气管口之间的位置,第二引气管的内侧和外侧并不直接连通;一些情况下,第二内引气管口开设于第二气液分离腔的侧壁,一些情况下,第二引气管至少部分探入于第二气液分离腔内,在位于第二气液分离腔内的第二引气管上开设有第二内引气管口,一些情况下,第二外引气管口通过其它连通结构和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一些情况下,第二外引气管口直接和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第二引气管和第一引气管是相互独立的,二者一般不直接连通。
排液机构还包括第二排液阀420,排液管路的第三排液管口363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321,第二排液阀420的一个阀通路端421连通于第三排液管口363,第二排液阀的另一个阀通路端422连通于进液泵口431。结合前述实施例内容可知,在整个排液管路的连通位置中包括两个排液阀、三个排液管口和一个排液泵,从连通关系上看,第一排液管口的一侧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排液管口的另一侧连通于第一排液阀的第一阀通路端,第一排液阀包括第一阀通路端和第二阀通路端,第一排液阀的开关也就是控制第一阀通路端和第二阀通路端之间的连通/断开(也可以称之为截止),第一排液阀的第二阀通路端连通于排液泵的进液泵口,第三排液管口的一侧连通至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三排液管口的另一侧连通于第二排液阀的第三阀通路端,第二排液阀包括第三阀通路端和第四阀通路端,第二排液阀的开关也就是控制第三阀通路端和第四阀通路端之间的连通/断开,第二排液阀的第四阀通路端连通于排液泵的进液泵口;一些情况下,第二阀通路端和第四阀通路端可以先连通到一个共同的排液管路部分,再由这个共同的排液管路连通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另一些情况下,第二阀通路端和第四阀通路端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排液管路连通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再一些情况下,如果进液泵口有两个或者更多,第二阀通路端可以连通于其中的一个进液泵口,第四阀通路端可以连通于其中的另一个进液泵口;排液泵包括进液泵口和出液泵口,可以将液体或者气体介质从进液泵口传递到出液泵口,排液泵的出液泵口连通于第二排液管口,由于排液泵对于流经的液体和气体介质有一定的驱动力,因此可以将液体和气体介质很容易地从第二排液管口排出。
第二控制模块440还连接于第二排液阀420,用于控制第二排液阀工作,具体的,控制器可以向第二排液阀传递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第二排液阀能够进行打开或者关闭的状态切换。
工作状态下,第二内引气管口392的位置高于第三排液管口363的位置。
例如,压力检测过程中,被检压力仪表为差压压力仪表,将第一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被检压力仪表的高压压力测量口,将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压力控制器的高压压力输出口,将第二被检压力接口连通于被检压力仪表的低压压力测量口,将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压力控制器的低压压力输出口,在需要提供检测压力时,第二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二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排液泵处于停止状态,气液分离器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满足气密性连接要求的压力传递通道,压力控制器通过高压压力测量口和低压压力测量口输出差压检测压力。其中,高压气体工作介质通过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到达第一外引气管口,再通过第一外引气管口进入第一引气管内,经过第一引气管,到达第一内引气管口,从第一内引气管口流出后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从第一气液分离腔进入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最终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到达被检压力仪表的高压压力测量口,同时的,低压气体工作介质通过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到达第二外引气管口,再通过第二外引气管口进入第二引气管内,经过第二引气管,到达第二内引气管口,从第二内引气管口流出后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从第二气液分离腔进入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最终通过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到达被检压力仪表的低压压力测量口。被检压力仪表对其两个压力测量口的相对压力进行测量,得到差压测量结果。和前述检测压力传递过程中可能同时发生的,被检压力仪表中残留有液体工作介质,如果液体工作介质是位于高压压力测量口内,该液体工作介质通过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流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内,此时,受到重力影响,液体工作介质会向下落入到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底部,也就是先堆积在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由于第一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第一排液管口的位置,第一外引气管口和第一引气管的其它位置不直接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也不直接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腔,因此,液体工作介质并不会进入第一引气管,这样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效果,与此同时,如果液体工作介质是位于低压压力测量口内,该液体工作介质通过第二被检压力接口流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内,此时,受到重力影响,液体工作介质会向下落入到第二气液分离腔的底部,也就是先堆积在第三排液管口的位置,由于第二内引气管口的位置高于第三排液管口的位置,第二外引气管口和第二引气管的其它位置不直接连通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二检测压力接口也不直接连通第二气液分离腔,因此,液体工作介质并不会进入第二引气管,这样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效果。后续的,在完成了压力检测过程之后,第二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控制第二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排液泵处于启动状态,排液泵的吸力会通过排液管路传递到第一排液管口和第三排液管口,进而将第一气液分离腔和第二气液分离腔内的液体工作介质吸入到排液管路,液体工作介质通过第一排液管口/第三排液管口、排液管路的一部分、第一排液阀/第二排液阀、排液管路的另一部分到达排液泵,再从排液泵的出液泵口排出到第二排液管口,最后,从第二排液管口排除到气液分离器的外部,达到将液体工作介质从检测压力传输管路中清除掉的结果。
一些情况下,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还包括装置底座330;装置底座330的第一底座侧331设置有第二排液管口362,装置底座330的第二底座侧332设置有第四排液管口364,第二排液管口362连通于第四排液管口364,第四排液管口364连通于出液泵口432,排液泵430在第四排液管口364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给出了装置底座,一些情况下,装置底座内部设有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的一端连通至装置底座的第一底座侧的第二排液管口,该连通管路的另一端连通至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的第四排液管口,另一些情况下,该连通管路的全部或者部分还可以设置在装置底座之外,安装时,将排液泵安装于装置底座上,排液泵带有出液泵口的一面接触于装置底座带有第四排液管口的一面,出液泵口正对于第四排液管口,则出液泵口和第四排液管口连通,在第四排液管口周围将装置底座和排液泵密封连接,基于这一连接,一方面,通过密封连接关系,可以将排液泵固定在装置底座上,确保整体结构稳定,另一方面,通过装置底座内置或者外置的管路可以给出一种固定的管路结构,避免了连通管路的散乱、不稳定,再一方面,通过拍液泵和装置底座的密封连接,具有更大的密封空间,密封效果更好,密封难度更低。
一些情况下,装置底座330的第二底座侧332还设置有排液阀口(366,367)和第五排液管口365,第一排液阀410设置于排液阀口(366,367),第五排液管口365连通于排液阀口(366,367),进液泵口431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365,第一排液阀410在排液阀口(366,367)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排液泵430在第五排液管口365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具体来说,本实施例,在前述改进示例一的基础上,在装置底座上还设置了第五排液管口和排液阀口,一些情况下,装置底座内部或者外部或者内外组合的设有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的一端连通于排液阀口,该连通管路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第五排液管口和第四排液管口的位置对应于排液泵上的进液泵口和出液泵口的位置,从而使得,当排液泵接触装置底座布置时,排液泵的进液泵口正对并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排液泵的出液泵口正对并连通于第四排液管口,排液阀口的设计和第一排液阀相对应,将第一排液阀设置在排液阀口,一方面,通过第一排液阀和装置底座的密封连接,可以实现第一排液阀和装置底座的固定,另一方面,通过装置底座上预置气路,可以无需额外管路就能实现所需的连通结构。
一些情况下,装置底座330的第二底座侧332设置有第一排液管口361,排液阀口(366,367)包括第六排液管口366和第七排液管口367,第六排液管口366连通于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一阀通路端411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366,第二阀通路端412连通于第七排液管口367,第七排液管口367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365,排液泵430在第六排液管口366周围和第七排液管口377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具体来说,本实施例,在前述改进示例二的基础上,第一排液阀可以将阀体、阀针等结构封装在其结构内部,在第一排液阀上直接流出第一阀通路端和第二阀通路端,安装中,将第一排液阀密封连额吉与装置底座,将第一阀通路端正对并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将第二阀通路端正对并连通于第七排液管口,通过装置底座内部或者外部的预置的管路,第一排液管口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第七排液管口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就可以实现在密封安装好第一排液阀的同时,完成和第一排液阀的管路连通。
一些情况下,本实施例,气液分离器还包括装置顶座340;装置顶座340的第一顶座侧341设置有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装置顶座340的第二顶座侧342设置有第一被检连接口373,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连通于第一被检连接口373,第一被检连接口373连通至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第一底座侧331还设置有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二底座侧332还设置有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连通于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检测连接口371连通于第一外引气管口381,第一引气管380的一端在第一检测连接口371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330,第一引气管38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装置顶座340;工作状态下,第一被检连接口373和第一内引气管口382在水平面的投影不同。具体来说,给出了一种设置第一引气管的结构,具体来说,在装置顶座上设置第一被检压力接口和第一被检连接口,第一被检压力接口位于装置顶座的第一顶座侧,第一被检连接口位于装置顶座的第二顶座侧,在装置底座上设置第一检测压力接口和第一检测连接口,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位于装置底座的第一底座侧,第一检测连接口位于装置底座的第二底座侧,此时,第二顶座侧和第二底座侧相对设置,第一顶座侧和第一底座侧相背设置,配置一个良好密封性的连接管体,连接管体的一端可以和装置顶座密封连接,并将第一被检连接口圈到密封环境之内,连接管体的另一端可以和装置底座密封连接,并将第一检测连接口以及第一排液管口圈到密封环境之内,从而使得装置顶座、连接管体以及装置底座围成前述的第一气液分离腔;将第一引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装置顶座,将第一引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到装置底座,此处连接包括连通、密封连接和固定连接,其中,连通是指,前述的第一引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前述的第一外引气管口,第一外引气管口和第一检测连接口连通,密封连接和固定连接是同一个结构实现的,即第一引气管的一端在第一检测连接口周围密封连接于装置底座;由于工作状态下,第一被检连接口和第一内引气管口在水平面的投影不同,因此,当液体工作介质从第一被检连接口流出时,不会掉落到第一内引气管口或者它的附近,由于第一内引气管口是开设在第一引气管上的,因此,当液体工作介质从第一被检连接口流出时,也不会掉落到第一引气管上。
一些情况下,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第二通讯模块450,第二通讯模块450连接于第二控制模块440,第二通讯模块450可以是有线通讯接口,也可以是无线通讯模块,还可以同时包括有线通讯接口和无线通讯模块,通过第二通讯模块450,可以和外部设备,例如压力控制器进行通讯连接,从而将气液分离过程和压力检测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控制操作,提高检测效率。
一些情况下,,第一气液分离腔的容积大于等于2ml,且小于等于20ml。经过分析发现,当气液分离管的体积大于等于2ml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在单次检测过程中,不需要排液就能完整对被检压力仪表各个检测点的检测,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被检压力仪表中存积的液体工作介质在1.5ml或者更小;理论上,气液分离管的腔室体积越大,可以容纳的液体工作介质也就越多,排液操作的执行频率也就越低,但是,气液分离管的腔室体积并非越大越好,因为过大的气液分离管的腔室体积会导致气容的增大,进而影响检测压力源的控压效率,经过分析发现,当气液分离管的体积在2-10ml时,减少排液次数带来了检测效率增益更大,当气液分离管的体积超过10-15ml之后(根据被检情况不同),气液分离管的气容对于检测效率的减益效果越来越大,当气液分离管的体积超过20ml之后,气液分离管的气容影响将非常明显,不利于检测压力的控制。
一些情况下,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电池模块470,电池模块470电连接于第二控制模块440。一些情况下,气液分离器可以不配置电池模块,而通过装置上的电源接口进行供电,另一些情况下,配置电池模块之后可以为各用电元器件供电,一些情况下,可以用电源接口和内置电池模块的双重方式进行供电。
一些情况下,气液分离器还包括气容填充体(图中未示出,其具体位置可以参考于第一气液分离腔311的位置),气容填充体位于第一气液分离腔,且占据第一气液分离腔的部分容积;为了实现对气液分离器的通用设计,可以采用一种较大的、满足各种情况的气液分离管设计,例如20ml,在此情况下,为了解决气液分离管气容给检测效率和检测压力控制带来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被检情况在气液分离管内布置气容填充物,气容填充物会占据一定的气液分离管空间,从而降低气液分离管的气容,以达到以制式的气液分离器满足不同类型被检压力仪表情况的技术效果。
一些情况下,气液分离器还包括控制面板460,控制面板460连接于第二控制模块440,控制面板460用于人机交互;控制面板可以是触摸显示屏,也可以是按键,还可以是显示屏,还可以是显示灯,还可以是以上几种方式中全部或者部分的组合。
压力检测系统,可以对微压压力仪表进行检测,也可以对差压压力仪表进行检测,包括气泵100、压力控制器200和气液分离器300。
气泵100包括初始压力输出口110,通过初始压力输出口110,气泵输出初始压力(以气体工作介质的形式)。
压力控制器200包括初始压力输入口210、第一控压阀221、稳压器230、第二控压阀222、第三控压阀223、第四控压阀224、大气压模块240,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以及以及连通气路,压力控制器200还包括第一控制模块260和第一通讯模块270,压力控制器还包括压力测量模块280,其中,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相当于前述的第一压力输出口,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相当于前述的第二压力输出口,第一控制模块260相当于前述的检测控制器,第一通讯模块270相当于前述的检测通讯模块。
初始压力输出口110连通于初始压力输入口210,初始压力输入口210连通于第一控压阀221的一个阀通路端,第一控压阀221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第二控压阀222的一个阀通路端,通过第一控压阀221可以控制初始压力的输入,稳压器230是一个压力容器,连通于第一控压阀221和第二控压阀222之间,通过稳压器230可以对输入的气体工作介质进行稳定控制,避免压力突然过高或者突然过低,第二控压阀222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第三控压阀223的一个阀通路端,第三控压阀223的另一个阀通路端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第二控压阀222是一个粗调截止阀,第三控压阀223是一个细调截止阀,通过第二控压阀222和第三控压阀223可以对流经的气体工作介质进行调节,以使流动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满足控制需求,第四控压阀224是一个泄压阀,连通于第三控压阀223和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之间,压力测量模块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大气压模块240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
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压力控制器200可以输出表压或者绝压的检测压力,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和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压力控制器200可以输出差压的检测压力。
第一控制模块260分别连接于压力测量模块280、第一控压阀221、第二控压阀222、第三控压阀223和第四控压阀224,工作过程中,第一控制模块260获取目标压力值,之后,根据压力测量模块280反馈的当前压力值和目标压力值分别对第一控压阀221、第二控压阀222、第三控压阀223和第四控压阀224等进行控制,使检测压力最终达到目标压力值。
第一控制模块260还连接于第一通讯模块270,第一控制模块260存储有对气液分离器300的协同控制策略,压力检测过程中,第一控制模块260可以根据当前目标压力值的情况判断是否执行对气液分离器300的控制,如果执行,则产生对气液分离器300的控制信号,并传递于第一通讯模块270。
气液分离器300包括第一分离管体310、第二分离管体320、装置底座330、装置顶座340,其中,装置底座330说明一些情况下,该部件可以位于整个气液分离器300的下部或者底部,装置顶座340说明一些情况下,该部件可以位于整个气液分离器300的上部或者顶部,可以理解的,装置底座330和装置顶座340仅是一种姿态下的相对概念,并不表示对工作姿态或者摆放位置的限制。
装置底座330的第一底座侧331设有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和第二排液管口362,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251,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252,第二排液管口362可以直接连通于大气,也可以连通于一个收容桶或者其它类似的收容装置,从而收容第二排液管口362排出的废弃液体;装置底座330的第二底座侧332设有第一排液管口361、第三排液管口363、第四排液管口364、第五排液管口365、第六排液管口366、第七排液管口367、第八排液管口368、第九排液管口369、第一检测连接口371和第二检测连接口372,其中,第一排液管口361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366,第二排液管口362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四排液管口364,第三排液管口363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八排液管口368,第五排液管口365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七排液管口367以及第九排液管口369,第一检测连接口371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351,第二检测连接口372通过位于装置底座33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为了便于安装,第一排液管口361和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的位置相接近,第三排液管口363和第二检测压力接口352的位置相接近,第四排液管口364和第五排液管口365的位置相接近,第六排液管口366和第七排液管口367的位置相接近,第八排液管口368和第九排液管口369的位置相接近。
装置顶座340的第一顶座侧341背对装置底座330,第一顶座侧341设置有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和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装置顶座340的第二顶座侧342和第一顶座侧341相反设置,第二顶座侧342设置有第一被检连接口373和第二被检连接口374,第一被检连接口373通过位于装置顶座34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第二被检连接口374通过位于装置顶座34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
第一分离管体310设置于装置顶座340和装置底座330之间,第一分离管体310和装置顶座340之间密封连接,且将第一被检连接口373包在第一分离管体310内侧,第一分离管体310和装置底座330之间密封连接,且将第一排液管口361和第一检测连接口371包在第一分离管体310内侧,从而使得第一分离管体310、装置顶座340和装置底座330围成了第一气液分离腔311。
第一引气管38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内,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装置底座330,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外引气管口381,第一外引气管口381连通于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引气管38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一检测连接口371周围密封连接,从而使得,工作介质不能直接进入第一检测连接口371,第一引气管380在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内延伸,第一引气管38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装置顶座340,第一引气管380在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内引气管口382,第一内引气管口382通过位于第一引气管38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一外引气管口381,由于分属于两不同部件,因此,第一内引气管口382和第一被检连接口373的位置明显不同。
第二分离管体320也设置于装置顶座340和装置底座330之间,第二分离管体320和装置顶座340之间密封连接,且将第二被检连接口374包在第二分离管体320内侧,第二分离管体320和装置底座330之间密封连接,且将第三排液管口363和第二检测连接口372包在第二分离管体320内侧,从而使得第二分离管体320、装置顶座340和装置底座330围成了第二气液分离腔321。
第二引气管39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气液分离腔321内,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装置底座330,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一端设有第二外引气管口391,第二外引气管口391连通于第二检测连接口372,第二引气管39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二检测连接口372周围密封连接,从而使得,工作介质不能直接进入第二检测连接口372,第二引气管390在第二气液分离腔321内延伸,第二引气管39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装置顶座340,第二引气管390在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内引气管口392,第二内引气管口392通过位于第二引气管390内的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二外引气管口391,由于分属于两不同部件,因此,第二内引气管口392和第二被检连接口374的位置明显不同。
位于第一气液分离腔311和第二气液分离腔321之外的,设置第一排液阀410、第二排液阀420、排液泵430。
第一排液阀410包括第一阀通路端411和第二阀通路端412,第一排液阀410通过内置的阀结构可以控制第一阀通路端411和第二阀通路端412之间的连通情况,当第一排液阀4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阀通路端411和第二阀通路端412之间连通,当第一排液阀41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阀通路端411和第二阀通路端412之间密闭不连通,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一阀通路端411连通于第六排液管口366,第一排液阀410的第二阀通路端412连通于第七排液管口367,第一排液阀410和装置底座330固定连接,且第一排液阀41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六排液管口366周围以及第七排液管口367周围密封连接。
第二排液阀420包括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这里的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并不表示第二排液阀420具有三个或者更多阀通路端,而是为了区分前面的第一阀通路端411以及第二阀通路端412,可以理解的,两个阀通路端的截止阀也能满足第二排液阀420的设计要求),第二排液阀420通过内置的阀结构可以控制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之间的连通情况,当第二排液阀42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之间连通,当第二排液阀42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三阀通路端421和第四阀通路端422之间密闭不连通,第二排液阀420的第三阀通路端421连通于第八排液管口368,第二排液阀420的第四阀通路端422连通于第九排液管口369,第二排液阀420和装置底座330固定连接,且第二排液阀41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八排液管口368周围以及第九排液管口369周围密封连接。
排液泵430包括进液泵口431和出液泵口432,排液泵430可以是吸入式的泵体也可以是排出式的泵体,无论何种泵体形式,工作状态下,排液泵430都对于将工作介质从进液泵口431到出液泵口432进行传递这一过程具有驱动力,非工作状态下(例如不通电状态),一些情况下,排液泵430允许工作介质从进液泵口431向出液泵口432单向自然移动,出液泵口432连通于第四排液管口364,进液泵口431连通于第五排液管口365,排液泵430和装置底座330固定连接,且排液泵430和装置底座330在第四排液管口364周围以及第五排液管口365周围密封连接。
气液分离器300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440(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的装置控制器)和第二通讯模块450、控制面板460和电池模块470,其中第二控制模块440分别连接于第二通讯模块450、控制面板460以及电池模块470,第二通讯模块450通讯连接于第一通讯模块270。
本实施例中,在压力检测过程的准备阶段,将被检压力表500的高压测量口510连通于第一被检压力接口353,将被检压力表500的低压测量口520连通于第二被检压力接口35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前述描述的是可行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压力控制器的连通或者结构形态,这种描述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除非对解决技术问题作出贡献,否则这些示例性的描述一般不作为对本申请旨在保护范围的限制。
一些情况下,本实施例中,压力检测系统还包括压力测量模块和主控制模块,压力控制器包括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压力控制器至少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一排液阀,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一位置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二位置连通于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三位置连通于第一排液口,第一位置高于第三位置,第一排液阀连通于第一排液口,用于控制第一排液口的开关,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口,压力测量模块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测量检测压力,主控制模块分别连接于压力控制器、气液分离器以及压力测量模块。
基于前述压力检测系统,压力控制方法包括:主控制模块从压力测量模块获取检测压力的压力测量值;本实施例前述的控制压力控制器进行造压,包括,主控制模块向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一控压信号,使,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一输出速率输出气体工作介质;本实施例前述的控制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包括,当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主控制模块向压力控制器发出停止造压信号,使,压力控制器停止输出气体工作介质;本实施例前述的控制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包括,当压力测量值小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大于第二压力阈值,主控制模块向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一排液信号,使,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一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上电时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第一气液分离腔内的工作介质通过第一排液口排出,第一占空比小于等于第一比例阈值;本实施例前述的控制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包括,当压力测量值小于第二压力阈值,向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二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第二占空比大于第一占空比。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一占空比的乘积,小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和第二占空比的乘积的二倍,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和第二占空比的乘积的一半。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给出了通过控制占空比来控制周期排液中的时间比例的方法,可以理解的,用于控制排液的第一排液阀为电磁阀,电磁阀在上电时变为打开状态,在下电时处于关闭状态,对应的,直接控制第一排液阀的占空比,可以使得第一排液阀能够受控地打开和关闭。
本实施例的设计要点之一,在于设计了第一压力阈值、第一占空比、第二压力阈值和第二占空比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排液管路的长度不同,这一比例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排液管路的长度较长,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一占空比的乘积也就较大,极限情况下,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一占空比的乘积可以达到第二压力阈值和第二占空比的乘积的二倍,也就是说,允许在高压情况下有更大的出液流速而依靠排液管路来降低风险,如果排液管路的长度较短,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一占空比的乘积也就较小,极限情况下,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一占空比的乘积可以达到第二压力阈值和第二占空比的乘积的一半,因为在合理设定第二压力阈值的情况下,前述极限已经可以得到比较安全的出液流速。
可以理解的是,一些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主控制模块可以是压力控制器的一部分,例如主控制模块和第一控制模块至少部分为一体的,一些情况下,压力测量模块也可以是压力控制器的一部分,例如为压力控制器自带的压力测量模块。
一些情况下,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对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对至少两个时刻的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获取第一压力变化率;当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第一变化阈值,向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二控压信号,使,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二输出速率输出气体工作介质。
本实施例的设计要点之一,在于,分析发现,检测压力是通过气体工作介质和液体工作介质(如果存在液体工作介质的话)来体现的,其中,气体工作介质的体现形式为对气体工作介质的压缩,而在存在被压缩的气体工作介质的情况下,液体工作介质只能通过液位高度和体积占据两种方式来影响检测压力,更进一步分析发现,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液体工作介质仅是残留形式存在的,液体工作介质的量相对较少,不会充满整个压力传递管路,也不会直接连通于压力控制器,所以液位高度对检测压力几乎没有影响,由此导致,在工作介质流量一定或者大体相当的情况下,液体工作介质的量的变化,带来的液体工作介质的体积变化较小,对检测压力的影响也就很小,气体工作介质的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气体工作介质的压缩情况,对检测压力的影响也就较大。
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在占空比一定的情况下,第一排液阀的开关情况也是确定的,对应的,单位时间可通过工作介质的量也是确定的(随检测压力值的变化而确定的函数),本实施例的第一变化阈值的一种确定方式包括,在气液分离器中布置相对较多的液体工作介质,从而使得,当第一排液阀打开时的一段时间内,有且仅有液体工作介质排出,对这段有且仅有液体工作介质排出的过程的压力变化速率进行统计,将之作为第一变化阈值。
基于本实施例的设计,可以根据检测压力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液体工作介质的排出情况,进而判断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体工作介质残余情况,如果判断存在液体工作介质在大量排出,表明,气液分离器中还残存大量的液体工作介质,则通过第二控压信号控制压力控制器进行造压,带给气液分离器足够的腔内压力,促进液体工作介质的尽快排出,反之,如果判断液体工作介质在很少排出甚至判断没有液体工作介质排出,表明气液分离器内没有或者仅有很少量的液体工作介质,则可以不采取前述过程,结合本实施例的前述技术方案可知,造压动作在第一次到达第一压力阈值的时候已经停止,也就是说,后续依靠气液分离器内部的检测压力自然排空,这一自然排空过程同样能够解决极少量液体工作介质的排出。
一些情况下,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对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当第一压力变化率大于等于第二变化阈值,向压力控制器发出停止造压信号,第二变压阈值大于第一变化阈值;当第一压力变化率大于第一变化阈值,且小于第二变化阈值,向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三控压信号,使,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三输出速率输出气体工作介质,第三输出速率小于第二输出速率。在液体工作介质从第一排液口排出时,获取至少两个时刻的压力测量值,用于确定第一变化阈值;在气体工作介质从第一排液口排出时,获取至少两个时刻的压力测量值,用于确定第二变化阈值。
本实施例的设计要点之一,在于,将液体工作介质的排放阶段分成了全液体工作介质排放,全气体工作介质排放和气液混合工作介质排放,结合前述分析可知,全液体工作介质排放时,检测压力的变化速率最小,全气体工作介质排放时,检测压力的变化速率最大,气液混合工作介质排放时,检测压力的变化速率介于二者之间,在此情况下,在前述技术方案确定了第一变化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第二变化阈值,一般的,将全气体工作介质排放时的检测压力变化速率确定为第二变化阈值;后续压力控制过程中,一般会经历如下阶段,首先,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第一变化阈值,即此时排放的工作介质全是液体工作介质,通过较大的输出速率输出气体工作介质,同时,通过第一压力阈值这一上限的存在,可以使得,气液分离器内的检测压力总是处于一个安全的最大值,从而尽快实现对液体工作介质的排出,此过程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液体工作介质的残余减少,开始有气体工作介质排出,此时,第一压力变化率会超过第一变化阈值,但同时又小于第二变化阈值,进入气液混合排放阶段,在比较明显的气液混合排放阶段,液体介质仍有一定量的残余,利用较低的输出速度输出气体工作介质,可以使得,一方面,保持检测压力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会随着工作介质的排出而快速降低,另一方面,避免气体工作介质过分填充,影响正常的排空速率此过程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再后,液体工作介质基本排净,主要为气体工作介质排出,此时,第一压力变化率大于等于第二变化阈值,可以停止造压。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前述三个阶段可能会跳过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因此,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案并不是按照顺序执行各个排液阶段,而是直接由主控制器根据检测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达到充分适用各种情况的技术优势。
一些情况下,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对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当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第一变化阈值,且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第三压力阈值,向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三排液信号,使,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三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当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第一变化阈值,且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三压力阈值,向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四排液信号,使,第一排液阀按照第四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第四占空比大于第三占空比。根据气液分离器的累积排液时间确定第三压力阈值,累积排液时间越长,第三压力阈值越小。当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大于第二压力阈值,第四占空比大于第一占空比;当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第三占空比小于第二占空比。
本实施例的设计要点之一,在于,在判断处于排放液体工作介质的过程中,根据当前的压力测量值和第三压力阈值进行进一步细分,例如,当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大于第二压力阈值,前述的第三占空比可以等于前述的第一占空比,或者等同于第一占空比中的较小值,前述的第四占空比大于前述的第一占空比,或者等同于第一占空比中的较大值,又例如,当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前述的第三占空比可以小于前述的第二占空比,或者等同于第二占空比中的较小值,前述的第四占空比可以等于前述的第二占空比,或者等同于第二占空比中的较大值。
结合前述方案可知,当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第一变化阈值,由于存在气体工作介质的输入,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情况之一,第一排液阀的占空比较小,工作介质的排出量小于气体工作介质的输入量,情况之二,第一排液阀的占空比适中,工作介质的排出量超过气体工作介质的输入量,但超出部分不多,情况之三,工作介质的排出量明显超出气体工作介质的输入量,判断前述三种情况的基础即为前述的第三压力阈值,第三压力阈值可以是一个随累积排液时间的函数,类似于一个排液过程中检测压力变化的理想变化曲线,如果检测压力超过了这个理想曲线,则可能存在情况之一或者部分情况之二的情况,对应的,通过更高的占空比来加快检测压力的变化,如果检测压力低于这个理想曲线,则可能存在情况之三或者情况之二的情况,对应的,通过更低的占空比来减缓检测压力的变化。更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存在情况之一或者情况之二,通过更高的占空比能够提高对液体工作介质的排出速率,提高排空效率,如果存在情况之三或者情况之二,通过更低的占空比能够避免液体工作介质的过速流出,保证了检测人员安全。
结合本实施例前述对压力检测系统的描述可知,一些情况下,本实施例前述的气液分离器还包括排液泵,排液泵的进液泵口连通于第一排液阀,排液泵的出液泵口用于排出工作介质,压力控制方法包括,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排液控制信号,主控制模块向气液分离器发出泵控制信号,使,排液泵将工作介质从进液泵口驱动到出液泵口,排液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排液信号和第二排液信号。可以理解的,排液泵和排液阀在至少部分情况下是同时上电的,从而确保液体工作介质的快速排出。
针对于存在排液泵的方案,本实施例前述的对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当压力测量值第一次到达压力零点,向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五排液信号,使,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五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第五排液信号,向气液分离器发出泵控制信号,使,检测压力趋向于压力负值;当压力测量值达到第四压力阈值,向气液分离器发出泵停止信号,使,排液泵下电,第四压力阈值小于压力零点;当压力测量值小于压力零点,向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四控压信号,使,压力控制器按照第四输出速率输出气体工作介质,检测压力趋向于压力零点;当压力测量值第二次达到压力零点,向压力控制器发出停止造压信号;当压力测量值第二次达到压力零点,向气液分离器发出停止排液信号,使,第一排液阀常闭。第四输出速率小于第一输出速率。
参考于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设计要点之一,在于,在表压和差压压力检测的预排液阶段,首先,基于前述排液过程,检测压力位于在压力零点以上时,由高至低变化,之后,保持这一变化趋势不变,通过第五排液信号,保持第一排液阀在周期性开启,通过泵控制信号,保持排液泵对工作介质的持续抽出,将检测压力变成负值,此时,气液分离器中的检测压力小于压力零点,直至检测压力到达第四压力阈值,也就是一个小于压力零点的预设阈值,再之后,排液泵下电,气液分离器中的压力介质不再被主动抽取,排液泵由于其内部结构,只允许压力介质单项移动,和排液泵下电同时进行的,通过第四控压信号,用较小的第四输出速率输出气体压力介质,可以使得检测压力缓慢地升高,检测压力从第四压力阈值向压力零点变化,再之后,检测压力最终恢复到压力零点,在检测压力再次到达压力零点之后,控制压力控制器停止继续造压,关闭第一排液阀,压力传递管路不再排液连通,完成排液和归零的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在前述过程之前,检测压力的变化趋势是由高到低,也就是压力检测中的回程,这个和后续的先去程的压力检测存在偏差,在经过前述过程之后,检测压力的变化趋势是由低到高,和压力检测的先去程可以正常衔接,达到了提高压力检测效率的目的。
本实施例前述的压力控制器还包括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压力控制器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和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输出差压压力,本实施例前述的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第二排液口和第二排液阀,第二气液分离腔在第四位置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在第五位置连通于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在第六位置连通于第二排液口,第四位置高于第六位置,第二排液阀连通于第二排液口,用于控制第二排液口的开关,排液泵的进液泵口还连通于第二排液阀,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的另一个压力测量口。
基于前述压力控制器和气液分离器,本实施例中的压力控制方法包括,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第一排液信号,主控制模块向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六排液信号,使,第二排液阀按照第六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第六占空比大于第一占空比,且,当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根据气液分离器的累积排液时间确定第六占空比,累积排液时间越长,第六占空比和第一占空比的差值越小。
本实施例的设计要点之一,在于,通过检测压力可控的第一检测压力传递通道来对第二检测压力传递通道中的排液进行控制,通过给予更大的第六占空比和排液泵的结合,弥补了第二检测压力传递通道中,检测压力低,自然排液难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前述的主控制模块可以作为或者被包含于一种检测主机,该检测主机用于压力检测,检测主机包括主控制模块、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主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第一连接模块用于连接压力控制器,压力控制器至少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第二连接模块用于连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用于在检测压力发出过程中分离气体工作介质和液体工作介质,主控制模块被配置为,从第一连接模块获取检测压力的压力测量值;向第一连接模块发出压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压力控制器,使,压力控制器输出气体工作介质,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当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向第一连接模块发出停止造压信号,用于控制压力控制器,使,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当压力测量值在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二压力阈值之间,向第二连接模块发出第一排液信号,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使,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第一压力阈值大于第二压力阈值;当压力测量值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时,向第二连接模块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本实施例前述的主控制模块可以被包含于压力控制装置,例如和压力控制器中的第一控制模块一体的,该压力控制装置用于压力检测,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压力控制机构、主控制模块、压力测量模块和主通讯模块,压力控制机构至少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压力测量模块连通于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测量检测压力,产生压力测量值,主控制模块分别连接于压力控制机构、压力测量模块以及主通讯模块,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连通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检测压力接口,主通讯模块用于通讯连接气液分离器,主控制模块被配置为:从压力测量模块获取压力测量值;向压力控制机构发出压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压力控制机构,使,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输出气体工作介质,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当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向压力控制机构发出停止造压信号,用于控制压力控制机构,使,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当压力测量值在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二压力阈值之间,向主通讯模块发出第一排液信号,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使,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第一压力阈值大于第二压力阈值;当压力测量值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时,向主通讯模块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在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部分技术特征可以省略,或者变形为等同技术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压力检测系统,所述压力检测系统包括压力控制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压力控制器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所述气液分离器用于在所述检测压力的传递过程中分离所述气体工作介质和液体工作介质,所述压力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进行造压,使,所述压力控制器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
当所述检测压力到达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
当所述检测压力在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之间,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
当所述检测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检测系统还包括压力测量模块和主控制模块,所述压力控制器包括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所述压力控制器至少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检测压力接口、第一气液分离腔、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一排液阀,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一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二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在第三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排液阀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口,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液口的开关,所述第一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被检压力仪表的压力测量口,所述压力测量模块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测量所述检测压力,所述主控制模块分别连接于所述压力控制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以及所述压力测量模块,所述压力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主控制模块从所述压力测量模块获取所述检测压力的压力测量值;
所述的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进行造压,包括,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一控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一输出速率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
所述的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包括,当所述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停止造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
所述的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包括,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且大于第二压力阈值,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一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一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上电时所述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腔内的工作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排液口排出,所述第一占空比小于等于第一比例阈值;
所述的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包括,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二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所述第二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一占空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
对至少两个时刻的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获取第一压力变化率;
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第一变化阈值,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二控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二输出速率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
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大于等于第二变化阈值,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所述停止造压信号,所述第二变压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
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变化阈值,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第三控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按照第三输出速率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第三输出速率小于所述第二输出速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
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且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等于第三压力阈值,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三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三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
当所述第一压力变化率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变化阈值,且所述压力测量值大于所述第三压力阈值,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四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四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所述第四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三占空比。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排液泵,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液阀,所述排液泵的出液泵口用于排出所述工作介质,所述压力控制方法包括,
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排液控制信号,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泵控制信号,使,所述排液泵将所述工作介质从所述进液泵口驱动到所述出液泵口,所述排液控制信号包括所述第一排液信号和所述第二排液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所述压力测量值进行处理,包括,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第一次到达压力零点,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五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按照第五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
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所述第五排液信号,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所述泵控制信号,使,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压力负值;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达到第四压力阈值,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泵停止信号,使,所述排液泵下电,所述第四压力阈值小于压力零点;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压力零点,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四控压信号,使,所述压力控制器按照第四输出速率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压力零点;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第二次达到压力零点,向所述压力控制器发出停止造压信号;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第二次达到压力零点,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停止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一排液阀常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器还包括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所述压力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和所述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输出差压压力,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第二检测压力接口、第二气液分离腔、第二被检压力接口、第二排液口和第二排液阀,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腔在第四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在第五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二被检压力接口,在第六位置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口,所述第四位置高于所述第六位置,所述第二排液阀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口,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液口的开关,所述排液泵的进液泵口还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液阀,所述第二检测压力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检测压力输出口,所述第一被检压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被检压力仪表的另一个压力测量口,所述压力控制方法包括,
至少部分同时于产生所述第一排液信号,所述主控制模块向所述气液分离器发出第六排液信号,使,所述第二排液阀按照第六占空比周期性地开关,所述第六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一占空比,且,当所述第一排液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排液阀处于关闭状态。
9.一种检测主机,用于压力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主机包括主控制模块、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和所述第二连接模块,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用于连接压力控制器,所述压力控制器至少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用于连接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用于在检测压力发出过程中分离气体工作介质和液体工作介质,所述主控制模块被配置为,
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获取所述检测压力的压力测量值;
向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发出压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使,所述压力控制器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向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发出停止造压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器,使,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在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之间,向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发出第一排液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使,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时,向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10.一种压力控制装置,用于压力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压力控制机构、主控制模块、压力测量模块和主通讯模块,所述压力控制机构至少通过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以气体工作介质输出检测压力,所述压力测量模块连通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测量所述检测压力,产生压力测量值,所述主控制模块分别连接于压力控制机构、所述压力测量模块以及所述主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用于连通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检测压力接口,所述主通讯模块用于通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主控制模块被配置为:
从所述压力测量模块获取所述压力测量值;
向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发出压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机构,使,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输出口输出所述气体工作介质,所述检测压力趋向于第一压力阈值;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达到第一压力阈值,向所述压力控制机构发出停止造压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压力控制机构,使,所述压力控制器停止造压;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在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和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之间,向所述主通讯模块发出第一排液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气液分离器,使,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小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
当所述压力测量值小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时,向所述主通讯模块发出第二排液信号,使,所述气液分离器以较大的时间比例进行周期排液。
CN202211729324.XA 2022-12-30 2022-12-30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Pending CN1159337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9324.XA CN115933773A (zh) 2022-12-30 2022-12-30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9324.XA CN115933773A (zh) 2022-12-30 2022-12-30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33773A true CN115933773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649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29324.XA Pending CN115933773A (zh) 2022-12-30 2022-12-30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3377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50258B1 (ko) 디스펜싱 제어 장치 및 그에 의한 접착제 토출 제어 방법
KR101891863B1 (ko) 진공 처리 시스템 작동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실시하기 위한 진공 발생기
CN111509321B (zh) 一种电池包系统、电池包气密性检测方法及电动汽车
KR20130100343A (ko) 공압 액체 분배 장치 및 방법
US20210226237A1 (en) Fuel cell system
CN113804373A (zh) 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方法
CN115933773A (zh) 压力控制方法、检测主机和压力控制装置
CN109529964A (zh) 用于配量的流体输出的方法和配量装置
US10760573B2 (en) Method of pumping in a system of vacuum pumps and system of vacuum pumps
CN109567717B (zh) 家用电器和家用电器的控制方法
CN210426918U (zh) 一种外接式气密性测试装置
JP2019526741A (ja) 燃料供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制御システム
CN100403472C (zh) 电子式数字压力开关
CN219200693U (zh) 气液分离装置以及压力检测系统
CN105484969B (zh) 真空泵系统
JP2002357516A (ja) 油中ガス監視装置
JP4553160B2 (ja) ポンプ装置
CN208968772U (zh) 一种连接器气密检测结构
CN201277178Y (zh) 矿用空气压缩机气路集成控制器
JP3957371B2 (ja) 真空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12682697A (zh) 多相流混输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KR20080105326A (ko) 기밀성 시험 시스템 및 그의 시험 방법
CN111286725A (zh) Pecvd镀膜设备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219308003U (zh) 真空抽取装置
CN202938439U (zh) 定压真空排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