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1697U -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1697U
CN219171697U CN202320211372.3U CN202320211372U CN219171697U CN 219171697 U CN219171697 U CN 219171697U CN 202320211372 U CN202320211372 U CN 202320211372U CN 219171697 U CN219171697 U CN 2191716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push rod
thimble
cutter bar
cutting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1137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时敬龙
张一鹏
白翔宇
岳巍
曹巍岩
罗驰
王海成
张宝坤
崔士华
孙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1137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16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16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16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属于加工装置技术领域,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包括刀杆和刀片。刀杆的一端设置有刀片回收槽;所述刀片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刀片回收槽内,所述刀片能够相对所述刀杆转动至工作状态或者避让状态,在所述工作状态,所述刀片伸出所述刀片回收槽,在所述避让状态,所述刀片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刀片回收槽内,所述刀片上设置有第一切削刃,所述刀片位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切削刃位于所述刀片回收槽外且位于所述刀片的靠近所述刀杆的一侧,所述第一切削刃相对所述刀杆的轴线转动能够形成回转面。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快速地对操作空间有限的孔结构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参见图1,在3D打印形成的一些工件100上形成有孔结构,孔结构的孔口处在加工完成后一般存在有毛刺,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孔口毛刺去除。对这些工件100上的孔结构,一般采用人工手持普通的平刮刀进行修模。
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工件100中,其侧面上端延伸出上延伸部101,同一侧面的下端延伸出下延伸部102,上延伸部101和下延伸部102相对间隔设置,在上延伸部101上贯穿设置有上穿孔1011,在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时,受限于上延伸部101和下延伸部102之间的操作空间,采用平刮刀不易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进行操作,导致操作难度大,既影响修模效率,又影响修模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孔结构受限于操作空间,不便使用平刮刀对孔口进行修模操作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包括:
刀杆,所述刀杆的一端设置有刀片回收槽;
刀片,所述刀片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刀片回收槽内,所述刀片能够相对所述刀杆转动至工作状态或者避让状态,在所述工作状态,所述刀片伸出所述刀片回收槽,在所述避让状态,所述刀片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刀片回收槽内,所述刀片上设置有第一切削刃,所述刀片位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切削刃位于所述刀片回收槽外且位于所述刀片的靠近所述刀杆的一侧,所述第一切削刃相对所述刀杆的轴线转动能够形成回转面。
可选地,所述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还包括刀片驱动结构,所述刀片驱动结构包括:
推动部,套设于所述刀杆内且能够沿所述刀杆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顶针,一端与所述推动部连接,另一端能够延伸至所述刀片回收槽,所述推动部能够沿所述刀杆的轴线方向正向运动带动所述顶针朝向所述刀片运动,以使得所述顶针推动所述刀片转动至所述避让状态,所述推动部能够沿所述刀杆的轴线方向反向运动以使得所述顶针脱离所述刀片,所述刀片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转动至所述工作状态。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包括推杆,所述刀杆内设置有推杆滑动通道,所述推杆滑动设置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内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推杆滑动通道正向运动,所述顶针与所述推杆的靠近所述刀片回收槽的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刀杆上设置有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连通的顶针导向通道,所述顶针导向通道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顶针导向面,所述第一顶针导向面与所述刀杆的轴线呈夹角设置,所述顶针的远离所述推杆的一端能够沿所述第一顶针导向面伸出或者缩回所述顶针导向通道。
可选地,所述刀片上设置有与所述顶针配合的第二顶针导向面,所述顶针沿所述第一顶针导向面伸出时,所述顶针的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二顶针导向面抵接且能够沿所述第二顶针导向面推动所述刀片,以使得所述刀片转动至所述避让状态。
可选地,所述刀杆上设置有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连通的第一注液通道,所述第一注液通道位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远离所述顶针的一端,所述推杆的靠近所述第一注液通道的一端的侧壁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推杆密封件。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还包括推杆复位件,所述推杆复位件位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内且套设于所述推杆的外侧,所述推杆沿所述刀杆的轴线方向正向运动时所述推杆复位件被压缩。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还包括手持推动杆,所述手持推动杆能够对所述推杆施加沿所述刀杆的轴线方向正向的作用力。
可选地,所述推杆上设置有推杆限位部,所述推杆滑动通道内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推杆限位部抵接的推杆限位面。
可选地,所述刀片上设置有第二切削刃,所述刀片相对所述刀杆转动至伸出所述刀片回收槽时,所述第二切削刃位于所述刀片回收槽外且位于所述刀片的远离所述刀杆的一侧,所述第二切削刃相对所述刀杆的轴线转动能够形成回转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能够方便、快速地对操作空间有限的孔结构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
在一些形状特定的工件上,受限于操作空间的限制,无法手持平刮刀直接在孔结构的下方对孔结构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时,将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的刀片转动至避让状态,此时刀片至少部分位于刀片回收槽内,能够随刀杆一起穿过孔结构;当刀杆带动刀片穿过孔结构后,将刀片转动至工作状态,此时第一切削刃位于刀片回收槽外且位于刀片的靠近刀杆的一侧,将第一切削刃调整至与孔结构的下端孔口抵接,刀杆带动刀片转动,第一切削刃的轨迹为回转面,即可实现对孔结构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3D打印成型的某一种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的刀片在避让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的刀片在对工件的孔结构进行孔口去除毛刺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片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片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片处于避让状态时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片处于工作状态时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动部安装于刀杆上、刀片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动部安装于刀杆上、刀片处于避让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刀片驱动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中,顶针的远离推杆的一端在顶针导向通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针安装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针安装于顶针安装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中,手持推动杆与推杆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1中:
100、工件;101、上延伸部;1011、上穿孔;102、下延伸部;1021、下穿孔;
图2-图17中:
1、刀杆;11、刀片回收槽;12、第一注液通道;13、推杆滑动通道;131、推杆限位面;132、推杆复位件限位腔;133、导向腔;134、推杆限位部容置腔;14、顶针导向通道;141、第一顶针导向面;15、刀杆限位凸缘;16、刀杆安装件;17、刀杆密封件;
2、刀片;21、第一切削刃;211、第一边切削刃;212、第二边切削刃;22、第二顶针导向面;23、第二切削刃;231、第三边切削刃;232、第四边切削刃;24、第一刀片安装孔;
31、推动部;311、推杆;3111、推杆密封件;3112、推杆限位部;3113、弹性件固定凸台;3114、主体部;31141、顶针安装位;311411、顶针安装槽;311412、夹紧轴夹紧件固定孔;311413、夹紧轴夹紧件;311414、螺帽避让缺口;311415、防脱横梁;312、推杆复位件;313、手持推动杆;
32、顶针;321、顶针主体;322、夹紧轴;
4、刀柄;41、第二注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图1所示的工件100由3D打印成型,其侧面上端延伸出上延伸部101,同一侧面的下端延伸出下延伸部102,上延伸部101和下延伸部102相对间隔设置,在上延伸部101上贯穿设置有上穿孔1011,在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时,受限于上延伸部101和下延伸部102之间的操作空间,采用平刮刀不易直接在上延伸部101和下延伸部102之间操作,进而不易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进行操作,导致操作难度大,既影响修模效率,又影响修模质量。
为了能够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便捷、快速地进行去毛刺操作,参见图2-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具体地,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包括刀杆1和刀片2。
刀杆1的一端设置有刀片回收槽11。
刀片2可转动设置于刀片回收槽11内,刀片2能够相对刀杆1转动至工作状态或者避让状态。
参见图2,在避让状态,刀片2至少部分收纳于刀片回收槽11内。如此设置,刀杆1能够带动刀片2穿过上延伸部101的上穿孔1011。
参见图3和图4,在工作状态,刀片2伸出刀片回收槽11,以方便刀片2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
具体地,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刀片2上设置有第一切削刃21,刀片2位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切削刃21位于刀片回收槽11外且位于刀片2的靠近刀杆1的一侧,第一切削刃21相对刀杆1的轴线转动能够形成回转面。如此设置,刀杆1带动刀片2穿过上穿孔1011,刀片2切换至工作状态,第一切削刃21与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抵接后,刀杆1带动刀片2旋转,第一切削刃21即可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
本实施例提供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能够对操作空间有限的孔结构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
在对操作空间有限的孔结构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时,将刀片2转动至避让状态,此时刀片2至少部分位于刀片回收槽11内,能够随刀杆1一起穿过孔结构;当刀杆1带动刀片2穿过孔结构后,将刀片2转动至工作状态,此时第一切削刃21位于刀片回收槽11外且位于刀片2的靠近刀杆1的一侧,将第一切削刃21调整至与孔结构的下端孔口抵接,刀杆1带动刀片2转动,第一切削刃21的轨迹为回转面,即可实现对孔结构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当刀片2位于避让状态时,刀片2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的投影的径向尺寸小于孔结构的直径。当刀片2位于工作状态时,此时第一切削刃21位于刀片回收槽11外,第一切削刃21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的投影的径向尺寸大于孔结构的直径,保证第一切削刃21能够对孔结构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
进一步地,参见图1,在一些工件100中,下延伸部102上穿设有与上穿孔1011对中的下穿孔1021,受限于上延伸部101和下延伸部102之间的操作空间,下穿孔1021的上端孔口也不便于采用普通的平刮刀进行去毛刺操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6,刀片2上设置有第二切削刃23,刀片2相对所刀杆1转动至伸出刀片回收槽11时,第二切削刃23位于刀片回收槽11外且位于刀片2的远离刀杆1的一侧,第二切削刃23相对刀杆1的轴线转动能够形成回转面。
如此设置,在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后,控制刀杆1带动刀片2向下穿孔1021移动,直至第二切削刃23与下穿孔1021的上端孔口抵接,此时刀杆1带动刀片2旋转,即可对下穿孔1021的上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加工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刃21包括第一边切削刃211和第二边切削刃212,在工作状态时,第一边切削刃211和第二边切削刃212分别位于刀杆1的轴线的两侧,如此设置,刀片2旋转180°即可完成对孔口的去毛刺操作。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边切削刃211与刀杆1的轴线的夹角,和第二边切削刃212与刀杆1的轴线的夹角大小一致,以保证第一切削刃21对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时,第一边切削刃211和第二边切削刃212的切削深度一致。
相应地,第二切削刃23包括第三边切削刃231和第四边切削刃232,在工作状态时,第三边切削刃231和第四边切削刃232分别位于刀杆1的轴线的两侧,如此设置,刀片2旋转180°即可完成对孔口的去毛刺操作。可以理解的是,第四边切削刃232与刀杆1的轴线的夹角,和第三边切削刃231与刀杆1的轴线的夹角大小一致,以保证第一切削刃21对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时,第三边切削刃231和第四边切削刃232的切削深度一致。
具体地,刀片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刀片安装孔24,刀杆1上于刀片回收槽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与第一刀片安装孔24配合的第二刀片安装孔,将第一刀片安装孔24与第二刀片安装孔对中设置,刀片安装件依次穿过一个第二刀片安装孔、第一刀片安装孔24和另一个第二刀片安装孔后,将刀片安装件锁紧在刀杆1上,第一刀片安装孔24与刀片安装件转动配合。
可选地,刀片安装件为螺钉,且第一刀片安装孔24与刀片安装件转动连接,第二刀片安装孔为螺纹孔,刀片安装件与第二刀片安装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刀片2相对刀杆1的转动,进而实现刀片2的状态切换,参见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还包括刀片驱动结构,刀片驱动结构能够驱动刀片2相对刀杆1旋转,以使得刀片2在工作状态和避让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刀片驱动结构包括推动部31和顶针32。
推动部31套设于刀杆1内且能够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顶针32的一端与推动部31连接,另一端能够延伸至刀片回收槽11。推动部31能够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正向运动带动顶针32朝向刀片2运动,以使得顶针32推动刀片2转动至避让状态。推动部31能够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反向运动以使得顶针32脱离刀片2,刀片2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转动至工作状态。
具体地,参见图7,推动部31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正向运动带动顶针32朝向刀片2运动,直至顶针32推动刀片2转动至避让状态,以方便刀杆1带动刀片2穿过孔结构。
参见图8,推动部31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反向运动,以使得顶针32脱离刀片2,此时在刀片2的自身重力作用下,刀片2转动至平衡状态,也即工作状态。
具体地,参见图9-图13,推动部31包括推杆311,刀杆1内设置有推杆滑动通道13,推杆311滑动设置于推杆滑动通道13内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推杆滑动通道13正向运动,顶针32与推杆311的靠近刀片回收槽11的一端连接。外力撤去后,推杆311能够反向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推杆滑动通道13的轴线与刀杆1的轴线平行或者重叠。
进一步地,参见图10和图14,刀杆1上设置有与推杆滑动通道13连通的顶针导向通道14,顶针导向通道14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顶针导向面141,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与刀杆1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顶针32的远离推杆311的一端能够沿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或者缩回顶针导向通道14。当顶针32沿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顶针导向通道14内后,顶针32的自由端能够伸入刀片回收槽11内以推动刀片2转动。
图14所示的状态为顶针32的远离推杆311的一端沿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顶针导向通道14时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4中未示出刀片2,在图14中,刀片2的状态为避让状态。
具体地,顶针导向通道14与刀片回收槽11位于刀杆1的同一端,顶针导向通道14与刀片回收槽11分别位于刀杆1的两侧,且二者在刀杆1的该端的端面连通。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顶针导向通道14的尺寸大于刀片回收槽11的尺寸。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顶针32的远离推杆311的一端沿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顶针导向通道14时,顶针32能够将刀片2推动至避让状态,参见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刀片2上设置有与顶针32配合的第二顶针导向面22。顶针32沿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时,顶针32的端部能够与第二顶针导向面22抵接并沿第二顶针导向面22推动刀片2,以使得刀片2转动至图12所示的避让状态。
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与刀杆1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保证顶针32沿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时,顶针32的端部能够直接与第二顶针导向面22抵接。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推杆31正向移动过量,参见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推杆311上设置有推杆限位部3112,推杆滑动通道13内设置有能够与推杆限位部3112抵接的推杆限位面131。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顶杆32在被推动杆311推动后自动复位,进而使得刀片2能够从避让状态自动切换至工作状态,本实施例中,推动部31还包括推杆复位件312,推杆复位件312位于推杆滑动通道13内且套设于推杆311的外侧,推杆311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正向运动时,推杆复位件312被压缩。
具体地,参见图10,本实施例中,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推杆滑动通道13包括依次连通的导向腔133、推杆复位件限位腔132和推杆限位部容置腔134。推杆复位件限位腔132的直径大于导向腔133的直径,推杆限位部容置腔134的直径大于推杆复位件限位腔132的直径。
参见图11-图13,推杆311为一体成型结构,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主体部3114、弹性件固定凸台3113和推杆限位部3112,主体部3114可滑动设置于导向腔133内,且主体部3114的直径与导向腔133的直径大致相当,以对推杆311的运动进行准确导向。
弹性件固定凸台3113的直径大于主体部3114的直径,推杆复位件312为弹簧,弹簧的一端套设于弹性件固定凸台3113的外周,弹簧的另一端位于推杆复位件限位腔132内且与推杆复位件限位腔132的端面抵接。
进一步地,主体部3114远离弹性件固定凸台3113的一端设置有顶针安装位31141,顶针32的一端安装于顶针安装位31141。
具体地,参见图13和图14,顶针32为一体成型结构,在自由状态下呈“L”形,包括顶针主体321和垂直设置于顶针主体321一端的夹紧轴322。
具体地,参见图15和图16,顶针安装位31141包括开设于主体部3114的一端的顶针安装槽311411,顶针安装槽311411自主体部3114的端面沿主体部3114的轴线方向朝向弹性件固定凸台3113的方向延伸,且顶针安装槽311411的径向尺寸小于主体部3114的半径。
顶针32的设置有夹紧轴322的一端设置在顶针安装槽311411内,另一端经由顶针导向通道14朝向刀片2延伸。
为了保证顶针32在顶针安装槽311411内安装的稳定性,在主体部3114上于顶针安装槽3114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夹紧轴夹紧件固定孔311412,两个夹紧轴夹紧件固定孔311412对中设置,当顶针32的设置有夹紧轴322的一端位于顶针安装槽311411内后,采用夹紧轴夹紧件311413依次穿过两个夹紧轴夹紧件固定孔311412,将夹紧轴322夹紧于顶针安装槽311411的槽底和夹紧轴夹紧件311413之间,避免顶针脱离顶针安装槽311411。
进一步具体地,夹紧轴夹紧件固定孔311412为螺纹孔,夹紧轴夹紧件311413为螺钉,主体部3114的外侧面设置有与其中一个夹紧轴夹紧件固定孔311412连通的螺帽避让缺口3114134,避免夹紧轴夹紧件固定孔311412相对主体部3114的径向凸出,保证主体部3114能够顺利插入导向腔133内。
为了充分避免顶针32脱离顶针安装槽311411,顶针安装槽311411的远离槽底的一端设置有防脱横梁311415,防脱横梁311415的两端分别与顶针安装槽311411的两个侧壁连接,以对顶针安装槽311411内的顶针主体321进行径向限位;夹紧轴夹紧件311413形成对顶针主体321的另一位置的径向限位,二者配合,避免顶针主体321脱离顶针安装槽311411。
优选地,顶针32的材料为钛合金材质,钛合金材质具有回弹特性,能够发生适应性形变,方便顶针32从防脱横梁311415处塞入顶针安装槽311411内,也方便顶针主体321沿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
参见图11和图12,当推杆311受到沿刀杆1轴线方向的正向作用力时,推杆311带动顶针32朝向刀片2运动,顶针32沿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顶针导向通道14,随着顶针32的自由端与第二顶针导向面22接触,推杆311继续正向运动,并推动刀片2处图11所示的工作状态转动至图12所示的避让状态。在此过程中,推杆复位件312被压缩并积蓄弹性势能,当作用于推杆311的正向作用力撤去后,在推杆复位件312的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推杆限位部3112受到沿刀杆1轴线方向的反向作用力,推杆311沿刀杆1轴线方向的反向移动,带动顶针32脱离第二顶针导向面22,刀片2自动切换至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自动实现对推杆311施加朝向刀片2的轴向作用力,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图8、图11和图12,刀杆1上设置有与推杆滑动通道13连通的第一注液通道12,第一注液通道12位于推杆滑动通道13远离顶针32的一端,推杆311的靠近第一注液通道12的一端的侧壁与推杆滑动通道13的侧壁之间设置有推杆密封件3111。
具体地,参见图10,第一注液通道12与推杆限位部容置腔134同轴同尺寸设置。
在实际使用时,将该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安装在数控机床上,数控机床向第一注液通道12注入冷却液,在冷却液的压力作用下,推杆311朝向刀片2移动,顶针32推动刀片2转动至避让状态。推杆密封件3111的设置,避免冷却液进入到推杆滑动通道13内。
可选地,冷却液为乳化液。
优选地,推杆密封件3111套设于推杆限位部3112的外周,且推杆密封件3111与推杆限位部容置腔134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优选地,推杆限位部3112的外周套设有两个推杆密封件3111。
进一步地,参见图7和图8,为了方便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在机床上的安装,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还包括刀柄4,刀杆1的远离刀片2的一端与刀柄4固定连接,刀柄4能够安装于数控机床上。
具体地,刀柄4内设置有与第一注液通道12连通的第二注液通道41,数控机床的冷却液经由第二注液通道41进入到第一注液通道12内。
具体地,刀柄4的一端设置有刀杆定位安装槽,刀杆定位安装槽的内径与刀杆1连接于刀柄4的一端的外径相同,刀杆1的外周设置有刀杆限位凸缘15,刀杆1的一端插入刀杆定位安装槽内后,刀杆限位凸缘15与刀柄4的端面抵接,刀杆安装件16穿过刀柄4的侧壁并旋入刀杆1的侧壁,实现刀杆1在刀柄4上的安装。
进一步优选地,刀杆1与刀柄4连接的一端套设有刀杆密封件17,刀杆密封件17与刀杆定位安装槽的内侧密封抵接,避免冷却液进入到刀杆1和刀柄4之间的缝隙中。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手动操作该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参见图17,本实施例中,推动部31还包括手持推动杆313,手持推动杆313能够对推杆311施加沿刀杆1的轴线方向正向的作用力。
具体地,参见图17,手持推动杆313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推杆311远离顶针32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槽,将手持推动杆313设置有外螺纹的一端连接于推杆311的内螺纹槽,操作人员即可通过按压手持推动杆313的方式来推动顶针32。
可以理解的是,手持推动杆313的一端伸入到第二注液通道41并与推杆311连接后,其另一端相对第二注液通道41伸出,以方便操作人员按压。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推杆311的内螺纹槽设置在推杆限位部3112的端面。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提供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的组装过程如下:
1、组装刀片驱动结构:将推杆复位件312套设于推杆311的外侧,将顶针32安装至推杆311的主体部3114的顶针安装位31141;
2、将刀片驱动结构推入至刀杆1的推杆滑动通道13内,并使得顶针32的自由端延伸至第一顶针导向面141;
3、将刀片2安装至刀杆1的刀片回收槽11处;
4、将刀杆1远离刀片2的一端组装至刀柄4。
具体地,该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包括自动加工模式和手持模式。在使用时根据所需处理3D打印零件选择合适的加工模式。
在选用自动加工模式时,该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在数控机床上通过内冷孔向腔体注入冷却液,冷却液推动推杆311,进而推动顶针32,顶针32推动刀片2转动至避让模式,使得刀杆1能够贯穿工件100的上穿孔1011,此时,撤去冷却液,刀片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转动至平衡位置,也即工作状态,控制第一切削刃21与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接触,转动刀柄4,第一切削刃21能够对上穿孔1011的下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随后,控制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下移至第二切削刃23与下穿孔1021的上端孔口接触,转动刀柄4,第二切削刃23能够对下穿孔1021的上端孔口进行去毛刺操作。
在选用手持模式时,将手持推动杆313与推杆311连接,操作人员按压手持推动杆313即可对刀片2的状态进行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刀片2为六边形结构,其在自然状态的平衡状态即为工作状态。在工作状态下,若刀片2因制造误差导致刀片2的第三边切削刃231和第四边切削刃232的对称轴与刀杆1的轴线存在误差,在孔结构的调校作用下,刀片2也能转动至第三边切削刃231和第四边切削刃232的对称轴与刀杆1的轴线重叠,保证去毛刺操作的质量。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刀杆(1),所述刀杆(1)的一端设置有刀片回收槽(11);
刀片(2),所述刀片(2)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刀片回收槽(11)内,所述刀片(2)能够相对所述刀杆(1)转动至工作状态或者避让状态,在所述工作状态,所述刀片(2)伸出所述刀片回收槽(11),在所述避让状态,所述刀片(2)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刀片回收槽(11)内,所述刀片(2)上设置有第一切削刃(21),所述刀片(2)位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切削刃(21)位于所述刀片回收槽(11)外且位于所述刀片(2)的靠近所述刀杆(1)的一侧,所述第一切削刃(21)相对所述刀杆(1)的轴线转动能够形成回转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还包括刀片驱动结构,所述刀片驱动结构包括:
推动部(31),套设于所述刀杆(1)内且能够沿所述刀杆(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顶针(32),一端与所述推动部(31)连接,另一端能够延伸至所述刀片回收槽(11),所述推动部(31)能够沿所述刀杆(1)的轴线方向正向运动带动所述顶针(32)朝向所述刀片(2)运动,以使得所述顶针(32)推动所述刀片(2)转动至所述避让状态,所述推动部(31)能够沿所述刀杆(1)的轴线方向反向运动以使得所述顶针(32)脱离所述刀片(2),所述刀片(2)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转动至所述工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31)包括推杆(311),所述刀杆(1)内设置有推杆滑动通道(13),所述推杆(311)滑动设置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13)内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推杆滑动通道(13)正向运动,所述顶针(32)与所述推杆(311)的靠近所述刀片回收槽(11)的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杆(1)上设置有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13)连通的顶针导向通道(14),所述顶针导向通道(14)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顶针导向面(141),所述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与所述刀杆(1)的轴线呈夹角设置,所述顶针(32)的远离所述推杆(311)的一端能够沿所述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或者缩回所述顶针导向通道(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2)上设置有与所述顶针(32)配合的第二顶针导向面(22),所述顶针(32)沿所述第一顶针导向面(141)伸出时,所述顶针(32)的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二顶针导向面(22)抵接且能够沿所述第二顶针导向面(22)推动所述刀片(2),以使得所述刀片(2)转动至所述避让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杆(1)上设置有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13)连通的第一注液通道(12),所述第一注液通道(12)位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13)远离所述顶针(32)的一端,所述推杆(311)的靠近所述第一注液通道(12)的一端的侧壁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13)的侧壁之间设置有推杆密封件(311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31)还包括推杆复位件(312),所述推杆复位件(312)位于所述推杆滑动通道(13)内且套设于所述推杆(311)的外侧,所述推杆(311)沿所述刀杆(1)的轴线方向正向运动时所述推杆复位件(312)被压缩。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31)还包括手持推动杆(313),所述手持推动杆(313)能够对所述推杆(311)施加沿所述刀杆(1)的轴线方向正向的作用力。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311)上设置有推杆限位部(3112),所述推杆滑动通道(13)内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推杆限位部(3112)抵接的推杆限位面(131)。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2)上设置有第二切削刃(23),所述刀片(2)相对所述刀杆(1)转动至伸出所述刀片回收槽(11)时,所述第二切削刃(23)位于所述刀片回收槽(11)外且位于所述刀片(2)的远离所述刀杆(1)的一侧,所述第二切削刃(23)相对所述刀杆(1)的轴线转动能够形成回转面。
CN202320211372.3U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Active CN2191716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1372.3U CN219171697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1372.3U CN219171697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1697U true CN219171697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8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11372.3U Active CN219171697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16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8245B (zh) 管道切割和斜切机
JP2010030008A (ja) ホールカッター
KR101533734B1 (ko) 포터블식 클램프 장치가 구비된 에어 구동 드릴 장치
JP2014527919A (ja) 偏心強力の逆方向加工の刃物
CN210650907U (zh) 一种便携式割管机的自动调节装置
CN201565617U (zh) 一种数控机床用沉孔反刮刀具
CN219171697U (zh) 一种3d打印后处理的修模装置
CN105499710A (zh) 具有复合轨迹的刮削工具
CN218533088U (zh) 一种加工螺纹的刀头
CN217777172U (zh) 一种辅助定位穿孔设备
CN109759610B (zh) 一种伸缩式反刮刀
CN111299715A (zh) 一种自动折叠式反刮刀
JP2011000675A (ja) 裏座ぐり切削工具
CN115592216A (zh) 一种加工螺纹的刀头
CN110549122B (zh) 一种镗铣两用切换的加工设备
CN210677059U (zh) 一种数控机床的点孔刀具结构
CN114226823A (zh) 双面倒角刀具
CN113714570B (zh) 一种双向反刮刀
CN110640814A (zh) 一种塑料圆管用内圆倒角器
CN206882800U (zh) 一种车床刀具自动定位机构
WO2007066397A1 (ja) 樹脂タンクの孔明け装置及び孔明け方法
CN210755409U (zh) 阀杆指示线加工设备
CN214977815U (zh) 一种车床的刀具行走控制机构
CN215701103U (zh) 用于小型承力锁上锁体修边定位工具
CN209503072U (zh) 一种插刀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