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0845U - 一种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0845U
CN219140845U CN202223362806.4U CN202223362806U CN219140845U CN 219140845 U CN219140845 U CN 219140845U CN 202223362806 U CN202223362806 U CN 202223362806U CN 219140845 U CN219140845 U CN 2191408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panel
accommodating cavity
electromagnetic coil
bottom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6280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诗雷
罗凯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y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y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6280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08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08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08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电磁线圈、触控屏和散热导流结构;散热导流结构位于底壳内,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分别设置在底壳的上端,且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分别与散热导流结构连接,第一面板、底壳和散热导流结构围合成第一容置腔,第二面板、底壳和散热导流结构围合成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相互隔离,电磁线圈位于第一容置腔内,触控屏位于第二容置腔内。由于将电磁炉的腔体通过散热导流结构分为相互隔离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电磁线圈位于第一容置腔,触控屏位于第二容置腔,电磁线圈和触控屏位于不同的容置腔内,使得电磁线圈产生的热量被中间的散热导流结构隔档,较难传递到触控屏上,散热导流结构实现对触控屏的隔热保护,能够提高触控屏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厨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带触控屏的电磁炉的内部包括电磁线圈、触控屏和IGBT等元器件。目前的带触控屏的电磁炉设有一个腔体,将电磁线圈、触控屏和IGBT等元器件设置在腔体内的不位置处,电磁线圈和IGBT等元器件产生的热会传递给触控屏,使触控屏稳定升高,影响触控屏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炉,用于解决电池线圈和触控屏之间的隔热问题。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电磁线圈、触控屏和散热导流结构;
所述散热导流结构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壳的上端,且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分别与所述散热导流结构连接,所述第一面板、所述底壳和所述散热导流结构围合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面板、所述底壳和所述散热导流结构围合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相互隔离,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触控屏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元器件,所述散热导流结构内设有散热通道,所述元器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元器件与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触控屏信号连接;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具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具有出风口,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通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底壳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散热通道的所述出风口端与所述底壳另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通道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底壳的所述通风口之间设有第一散热风扇;或者,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第一散热风扇。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散热器,所述元器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散热器上设有散热结构。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若干个阵列分布的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吹风的风速方向平行或重合。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一条或多条散热风道或散热槽,所述散热风道或散热槽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吹风的风速方向平行或重合。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通道包括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对接,所述元器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相对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述第一散热风扇吹风的风速方向平行或重合。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导流结构的出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散热导流结构的进风口的面积。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导流结构与所述第一面板之间的连接处有第一密封条,所述散热导流结构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二密封条用于间隔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二密封条均为柔性隔热结构。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导流结构的下端与所述底壳可拆卸地连接;或者,所述散热导流结构与所述底壳为一体化结构。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设有隔热件。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腔内设有安装座、屏蔽罩和第二散热风扇,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屏蔽罩围合成电磁线圈容置腔,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内;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一侧设有进风口,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另一侧设有出风口;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通风口,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与所述底壳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所述出风口端与所述底壳另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与所述底壳一侧的所述通风口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为扁平的腔体,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和所述电磁线圈处于同一平面上。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腔内设有一个或多个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将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间隔开。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一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置腔和第二子容置腔,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子容置腔内,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屏蔽罩位于所述第二子容置腔内;所述挡板设有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与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连通的开口。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面板、电磁线圈、触控屏和散热导流结构;
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底壳的上端,所述面板和所述底壳围合成一个容置腔,所述散热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并将所述容置腔分隔为相互隔离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触控屏位于第二容置腔内。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元器件,所述散热导流结构内设有散热通道,所述元器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元器件与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触控屏信号连接;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具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具有出风口,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通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底壳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散热通道的所述出风口端与所述底壳另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电磁炉,由于将电磁炉的腔体通过散热导流结构分为相互隔离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电磁线圈位于第一容置腔,触控屏位于第二容置腔,电磁线圈和触控屏位于不同的容置腔内,使得电磁线圈产生的热量被中间的散热导流结构隔档,较难传递到触控屏上,散热导流结构实现对触控屏的隔热保护,能够提高触控屏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电磁炉的线框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电磁炉去除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中电磁炉去除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面板,11-第一面板,12-第二面板;
2-底壳,21-底板,22-侧板,23-上盖,24-通风口;
3-电磁线圈,31-安装座,32-屏蔽器,33-第二散热风扇,34-挡板;
4-散热导流结构,41-第一散热风扇,42-第一密封条,43-第二密封条,44-隔热件;
5-触控屏;
6-元器件;
7-散热器,71-散热结构;
A-第一容置腔,A1-第一子容置腔,A2-第二子容置腔,B-第二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的电磁炉产品中,电磁炉内部为一个大腔体,电磁线圈和触控屏均位于该大腔体内,电磁线圈与触控屏之间通过空气连通,电磁线圈在烹饪过程中将产生热量,电磁线圈产生的热量远大于触控屏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两者之间具有热量差,导致电磁线圈产生的热量将扩散传递给触控屏,触控屏温度升高后将影响触控和显示,甚至会出现损坏,严重降低触控屏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中,将电磁炉内部的大腔体分隔为两个相互隔离的两个腔体,电磁线圈位于一个腔体内,触控屏位于另一个腔体内,电磁线圈和触控屏设置在不同的腔体内,使得电磁线圈产生的热量较难传递到另外的腔体内,进而较难传递给触控屏。
电磁炉内可以通过散热导流结构将大腔体分隔为两个腔体,散热导流结构内可以设置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可以实现空气流动,即使电磁线圈产生的热能传递到散热导流结构,散热导流结构通过散热通道也可以将热能通过散热通道排出,进一步降低了电磁线圈产生的热能传递给触控屏的可能性。
散热导流结构的散热通道内还可以设置发热的元器件,将元器件与电磁线圈分隔开,并通过单独的散热通道对元器件进行通风散热,能够保证发热的元器件能够在合适的温度环境内工作运行,有利于提高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磁炉,本电磁炉可以为普通家用厨电设备,电磁炉通过电磁加热的方式对食物进行加热烹饪。本电磁炉中,将电磁线圈和触控屏设置在相互分隔独立的腔体内,使得电磁线圈在工作状态产生的热量不会或很难传递给触控屏,避免触控屏升温影响触控屏的正常使用,并且有利于提高触控屏的使用寿命。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中,电磁炉主要包括面板1、底壳2、电磁线圈3、散热导流结构4和触控屏5。
底壳2包括底板21和侧板22,底板21可以为方形结构,底板21的四个侧边上分别连接有一个侧板22,侧板22之间首尾相接形成一个环形结构,底板21和侧板22围合成一个凹槽,底板21和侧板22可以一体成型,底板21和侧板22之间也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面板1的上表面用于放置锅具,面板1可以为微晶玻璃材质。面板1设置在底壳2的上端,面板1与底壳2围合成第一容置腔。面板1可以通过上盖23安装到底壳2的上端,上盖23为一个中部镂空的框架结构,上盖23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与侧板22的上端固定连接。上盖23的顶面设置有下沉的环形台,面板1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上盖23的环形台上,上盖23设置下沉的环形台使得面板1的上表面能够与上盖23的上表面平齐,使得电磁炉的顶面成为一体化结构,更为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22的上端也可以设置环形台,面板1也可以直接安装在侧板22的上端,电磁炉的顶面也可以形成完整平齐的平面。
本实施例中,面板1包括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2,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2可以间隔开的安装在上盖23上,第一面板11用于放置锅具进行加热烹饪,第二面板12的下方用于安装触控屏5进行烹饪操作。第一面板11的面积可以比第二面板12大,使得第一面板11能够放置更大体积的锅具,第二面板12的面积足够显示操作界面即可,可以缩小整体电磁炉的体积。将面板1分为两个结构,有利于对触控屏进行隔热,避免锅具上的温度传递给触控屏。
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1也可以为一体结构,面板1可以划分为左右两个区域,分别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用于放置锅具,第二区域用于触控操作。
本实施例中,散热导流结构4安装在底壳2的凹槽内,并且散热导流结构4沿着电磁炉的宽度方向从底壳2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散热导流结构4将底壳2的凹槽分隔成两个相互分隔独立的凹槽。散热导流结构4的底部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底板21可拆卸式的固定连接,散热导流结构4也可以与底板21为一体化结构,散热导流结构4和底壳2的两种连接方式都能够将底壳2的凹槽分隔成两个凹槽。
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2分别与散热导流结构4连接,第一面板1、底壳2和散热导流结构4围合成第一容置腔A,第二面板12、底壳2和散热导流结构4围合成第二容置腔B。电磁线圈3设置在第一容置腔A内,电磁线圈3能够对第一面板11上的锅具进行加热烹饪。触控屏5设置在第二容置腔B内,并且触控屏5贴靠在第二面板12的下表面,以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第二面板12操作触控屏5。触控屏5可以通过安装在上盖23上,触控屏5也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与第二面板12固定连接。
侧板22上设有通风口24,底壳2的四周都可以设置通风口24,使得第一容置腔A和第二容置腔B都与外界连通,有利于电磁线圈3的散热,以及触控屏5的散热。
散热导流结构4为管状结构,并且散热导流结构4采用隔热材质制成。散热导流结构4内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一端具有进风口,散热通道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散热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底壳2上的通风口连通,以使得散热通道能够与外界形成空气流通。其中,散热通道并不与第一容置腔A和第二容置腔B连通,避免第一容置腔A内的电磁线圈3产生的热能通过散热通道进入到第二容置腔B内。
电磁炉还包括元器件6,元器件6包括IGBT等高温元器件,元器件6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元器件6设置在散热导流结构4的散热通道内,散热导流结构4将元器件6、电磁线圈3和触控屏5三者分别隔开,能够避免电磁线圈3和元器件6产生的热能相互影响,并且能够避免电磁线圈3和元器件6产生的热能传递给触控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元器件6也可以设置第二容置腔B内,元器件6产生的热能低于电磁线圈3,元器件6产生的热能对触控屏5的影响有限。
本实施例中,散热导流结构4的进风口端设有镂空结构,该镂空结构内安装有第一散热风扇41,第一散热风扇41的进风口与底壳2的通风口对接,第一散热风扇41的出风口与散热导流结构4的进风口对接,第一散热风扇41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导入到散热导流结构4的散热通道内,以实现散热通道内的空气流通,实现对元器件6的散热,以及排出电磁线圈3传递到散热导流结构4上的热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风扇41也可以安装在散热导流结构4的散热通道内,也能够驱动散热通道内的空气流动。
本实施例中,散热导流结构4的散热通道内安装有散热器7,元器件6安装在散热器7上,散热器7上可以同时安装多个元器件6,散热器7可以采用铝等导热材质制成,散热器7用于扩大元器件6的散热面积,以提高元器件6的散热效果。
散热器7上还可以设置有散热结构71,散热结构71可以多个翅片,多个翅片以阵列的方式设置在散热器7上,并且翅片与散热通道内的风速方向平行,以使得翅片不会隔档空气流动,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第一散热风扇41一般采用转动叶片风扇,第一散热风扇41吹出的风将相对第一散热风扇41的出风口倾斜。为此,将散热结构71倾斜设置在散热通道内,使得翅片与第一散热风扇41吹风的方向平行或重合,进而翅片与散热通道内的风速方向平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其中第一散热风扇41吹风的方向指第一散热风扇41吹出风的中线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7也可以不倾斜设置,散热器7上的翅片相对散热器7倾斜设置,也能够使得翅片与与散热通道内的风速方向平行,也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7上的散热结构71也可以为一条多条散热风道或散热槽,散热风道或散热槽也能增加散热器7的散热面积。将散热风道或散热槽相对第一散热风扇41倾斜设置,使得散热风道或散热槽与第一散热风扇41吹风的风速方向平行或重合,也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散热风扇41的散热通道设置为包括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一散热风扇41对接,第二散热通道位于远离第一散热风扇41的一端。元器件6和散热器7设置在第一散热通道内,第一散热通道相对第一散热风扇41倾斜设置,使得第一散热通道与第一散热风扇41的吹风方向平行,进而使得第一散热通道内的风速方向能够与散热器7上的翅片平行或重合,也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导流结构4的出风口端设置得比进风口端大,散热导流结构4为扁平的结构,扁平的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出风口端的长度大于进风口的长度,使得散热导流结构4的出风口的面积大于散热导流结构4的进风口的面积,增大出风口面积能够降低散热通道内风速的阻力,进而降低出风口端的风速,能够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能够避免出风速度过快影响用户的使用。
本实施例中,散热导流结构4与第一面板11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密封条42,散热导流结构4与第二面板12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密封条43,第一密封条42和第二密封条43都可以为柔性隔热结构,第一密封条42用于密封散热导流结构4与第一面板11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条43用于密封散热导流结构4与第二面板12之间的缝隙,使得第一密封条42和第二密封条43用于将第一容置腔A和第二容置腔B分隔开,进而能够避免第一容置腔A内的热能进入到第二容置B内。第一密封条42和第二密封条43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导流结构4与第一面板11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密封条42,或者,散热导流结构4与第二面板12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密封条43。即在电磁炉内设置有第一密封条42或第二密封条43,也能够将第一容置腔A和第二容置腔B分隔开,能够避免第一容置腔A内的热能进入到第二容置腔B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2之间设置有隔热件44,隔热件44为硅胶等隔热材料,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2处于同一平面内但不接触。第一面板11用于放置锅具,锅具的高温会传递给第一面板11,隔热件44能够阻隔第一面板11的热量,避免第一面板11的热量传递给第二面板12,也就能够避免热量传给触控屏5。
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腔A内还设有安装座31、屏蔽罩32和第二散热风扇33,安装座31和屏蔽罩32可以直接安装在底壳2的底板21上,安装座31和屏蔽罩32也可以通过安装部件安装在底壳2的底板21上。安装座31位于屏蔽罩32内,电磁线圈3安装在安装座31上。安装座31用于安装电磁线圈3,屏蔽罩32用于对电磁线圈3进行电磁屏蔽,以使得电磁线圈3在烹饪过程中不会对其他元器件形成电磁加热。
本实施例中,安装座31和屏蔽罩32围合成电磁线圈容置腔,电磁线圈容置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屏蔽罩32的一侧设有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屏蔽罩32的另一端设有电磁线圈容置腔的出风口,使得第一容置腔A和电磁线圈容置腔连通,能够对电磁线圈3进行散热。
第二散热风扇33设置在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处,第二散热风扇33的进风口与底壳2的通风口24连通,第二散热风扇33的出风口与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对接连通,第二散热风扇33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吹入电磁线圈容置腔中,通过空气流动的方式对电磁线圈3进行散热。
电磁线圈容置腔可以设置为一个扁平的腔体,第二散热风扇33为扁平的结构,第二散热风扇33和电磁线圈容置腔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使得第二散热风扇33吹出的风能够直接进入到电池线圈容置腔内,能够减少风速阻力,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风扇33设置在电磁线圈容置腔内,第二散热风扇33也能够驱动外界的冷空气进入到电磁线圈容置腔内,及将热空气排出电磁线圈容置腔,实现对电磁线圈3的散热。
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腔A内还设有挡板34,挡板34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挡板3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挡板34用于将第一容置腔A分隔成第一子容置腔A1和第二子容置腔A2,其中,第二散热风扇33位于第一子容置腔A1内,电磁线圈3、安装座31和屏蔽罩32位于第二子容置腔A2内,挡板34之间具有开口,该开口可以由为多个挡板34之间的间隙,也可以为一个挡板34上的开口,第二散热风扇33通过挡板34的开口与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对接连通。挡板34将第二散热风扇33与电磁线圈3、安装座31和屏蔽罩32分隔开,进而将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隔开,能够避免电磁线圈容置腔出风口吹出的热风回流到电磁线圈容置腔内,能够提高对电池线圈3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34也可以设置在电磁线圈容置腔的出风口的位置处,将电磁线圈容置腔的出风口与进风口隔离开,也能够避免电磁线圈容置腔的出风口吹出的热风回流到电磁线圈容置腔内。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5)

1.一种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电磁线圈、触控屏和散热导流结构;
所述散热导流结构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壳的上端,且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分别与所述散热导流结构连接,所述第一面板、所述底壳和所述散热导流结构围合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面板、所述底壳和所述散热导流结构围合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相互隔离,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触控屏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元器件,所述散热导流结构内设有散热通道,所述元器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元器件与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触控屏信号连接;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具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具有出风口,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通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底壳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散热通道的所述出风口端与所述底壳另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底壳的所述通风口之间设有第一散热风扇;或者,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第一散热风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散热器,所述元器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散热器上设有散热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若干个阵列分布的翅片,所述翅片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吹风的风速方向平行或重合;或者,所述散热结构包括一条或多条散热风道或散热槽,所述散热风道或散热槽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吹风的风速方向平行或重合。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包括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对接,所述元器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相对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述第一散热风扇吹风的风速方向平行或重合。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导流结构的出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散热导流结构的进风口的面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导流结构与所述第一面板之间的连接处有第一密封条,所述散热导流结构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二密封条用于间隔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设有隔热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设有安装座、屏蔽罩和第二散热风扇,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屏蔽罩围合成电磁线圈容置腔,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内;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一侧设有进风口,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另一侧设有出风口;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通风口,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与所述底壳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所述出风口端与所述底壳另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与所述底壳一侧的所述通风口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为扁平的腔体,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和所述电磁线圈处于同一平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设有一个或多个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将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间隔开。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一容置腔分隔成第一子容置腔和第二子容置腔,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子容置腔内,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屏蔽罩位于所述第二子容置腔内;所述挡板设有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与所述电磁线圈容置腔的进风口连通的开口。
14.一种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面板、电磁线圈、触控屏和散热导流结构;
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底壳的上端,所述面板和所述底壳围合成一个容置腔,所述散热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并将所述容置腔分隔为相互隔离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触控屏位于第二容置腔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元器件,所述散热导流结构内设有散热通道,所述元器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通道内,所述元器件与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触控屏信号连接;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具有进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具有出风口,所述底壳的两侧设有通风口,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底壳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散热通道的所述出风口端与所述底壳另一侧的所述通风口连通。
CN202223362806.4U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电磁炉 Active CN2191408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62806.4U CN219140845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62806.4U CN219140845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0845U true CN219140845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98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62806.4U Active CN219140845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08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48767B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110754931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9140845U (zh) 一种电磁炉
WO2019001211A1 (zh) 一种具有高散热性风道的电磁炉
CN213746898U (zh) 烹饪器具
CN215226749U (zh) 一种蒸箱烤箱微波炉一体机的散热结构
CN210951427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4U (zh) 电磁炉
CN211399901U (zh) 电磁炉
CN218164969U (zh) 一种烤箱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CN217274309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112493876A (zh) 微蒸烤装置
CN220471695U (zh) 一种电烹饪器的散热底座
CN218064998U (zh) 一种无风扇电陶炉
JP393182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6924486U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电磁炉烤箱集成灶
CN217329902U (zh) 烹饪器具
CN216984588U (zh) 一种烤制烹饪装置的门体结构及烤制烹饪装置
CN215062258U (zh) 易散热结构及其加热烹饪装置
CN212565904U (zh) 一种具有高性能散热结构的薄型电磁炉
CN211909213U (zh) 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及电磁炉
CN210717688U (zh) 厨具
CN215637375U (zh) 烹饪器具
CN213630565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