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9929U - 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39929U
CN219139929U CN202222308019.5U CN202222308019U CN219139929U CN 219139929 U CN219139929 U CN 219139929U CN 202222308019 U CN202222308019 U CN 202222308019U CN 219139929 U CN219139929 U CN 219139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body
connecting pipe
cavity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080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匀均
王亮
汤伟
张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080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39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39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39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包括第一接管和主阀体,第一接管用于连接压缩机的排气口,主阀体内设有阀腔,第一接管连接主阀体并连通阀腔。阀腔内设有阻流结构,当冷媒从第一接管流向阀腔时,冷媒能够推动阻流结构朝向远离第一接管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接管连通阀腔,当冷媒具有从阀腔流向第一接管的趋势时,冷媒能够推动阻流结构朝向靠近第一接管的方向移动,以隔断第一接管和阀腔。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解决冷媒系统中冷媒倒流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冷媒循环系统的寿命。

Description

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在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冷媒在冷媒循环系统中因压力变化或者管路震荡而发生倒流现象,倒流的冷媒冲击冷媒循环系统,从而降低整个冷媒循环系统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以解决冷媒倒流问题。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包括第一接管和主阀体,主阀体内设有阀腔,第一接管连接主阀体并连通阀腔。阀腔内设有阻流结构,当冷媒从第一接管流向阀腔时,冷媒能够推动阻流结构朝向远离第一接管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接管连通阀腔,当冷媒具有从阀腔流向第一接管的趋势时,冷媒能够推动阻流结构朝向靠近第一接管的方向移动,以隔断第一接管和阀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四通阀还包括滑阀组件和导向座,导向座设于滑阀组件靠近第一接管的一端,阻流结构与导向座沿着靠近或者远离第一接管的方向活动配合,以连通或者隔断第一接管和阀腔。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便于安装阻流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阀腔内设有第一阀座,第一阀座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接管伸入第一通孔并与第一阀座固定连接,第一接管、第一通孔和阀腔依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阻流结构靠近第一阀座的一侧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一接管的横截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阀座和阻流结构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均为平面,当阻流结构朝向靠近第一接管的方向移动时,第一阀座能够与阻流结构紧密贴合以隔断第一接管和阀腔。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使得阻流结构与第一阀座之间的密封性更好,防止冷媒漏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孔包括沿着轴向分布的柱形孔和锥形孔,第一接管插置于柱形孔并与柱形孔的内壁紧密配合,锥形孔连接柱形孔和阀腔,且锥形孔的横截面积从靠近第一接管到远离第一接管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提高阻流结构朝向远离第一接管的方向的移动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阻流结构靠近第一阀座的一侧端面为密封面,密封面设有密封件,密封件设有开口朝向第一阀座的密封槽,密封槽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的最大横截面积,以使滑阀组件处于不同的连通位置时,密封槽能够封堵第一通孔靠近阀腔的开口。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增强了阻流结构与第一阀座配合的密封性,防止冷媒从阀腔进入第一接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槽的内壁呈球面状,且密封槽的内壁朝向远离第一阀座的方向凹陷。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冷媒推动阻流结构朝向远离第一接管的方向运动,从而有利于快速连通第一接管和阀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件的外轮廓呈圆形,以使密封件的外壁和密封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环状的密封圈,阻流结构能够通过密封圈隔断第一接管和阀腔。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使得密封圈与第一阀座靠近阻流结构的一侧端面形成线密封,进一步增强了阻流结构与第一阀座配合的密封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该空调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四通阀。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当变频压缩机的频率较低时,容易导致四通阀内的冷媒通过第一接管倒流,从而影响压缩机的使用,本申请提供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组流结构解决了冷媒倒流的问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设备,该多连接空调设备包括多个空调子系统,每个空调子系统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四通阀,当本申请提供的多联机空调设备中有一个空调子系统停止使用时,其他四通阀内的冷媒不会倒流到已经停机的压缩机内。
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当冷媒从压缩机的排气口进入第一接管时,第一接管内的压强大于阀腔内的压强。也即,阻流结构靠近第一接管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作用大于阻流结构远离第一接管的一侧端面的受到的压强作用。进而可知,阻流结构靠近第一接管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大于阻流结构远离第一接管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如此,阻流结构能够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朝向远离第一接管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接管与阀腔连通。当四通阀中的冷媒有倒流的趋势,也即,当冷媒具有从阀腔流向第一接管的趋势时,阀腔内的压强大于第一接管内的压强。也即,阻流结构远离第一接管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作用大于阻流结构靠近第一接管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作用。进一步地,阻流结构远离第一接管的一侧端面的受到的压力大于阻流结构靠近第一接管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因此阻流结构在两侧端面压力差的作用下朝向靠近第一接管的方向移动。也即,阀腔内冷媒能够推动阻流结构朝向靠近第一接管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接管与阀体的连接处,以使阻流结构隔断第一接管与阀腔的连通,避免阀腔内的冷媒倒流进入第一接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阻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阻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图4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导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图7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0为图9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第一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二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一;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1、第一接管;2、第二接管;3、第三接管;4、第四接管;5、主阀体;51、阀腔;52、滑阀组件;521、第一活塞;522、第二活塞;523、滑块;523a、内腔;524、导向架;53、导向座;531、导流槽;54、第一阀座;541、第一通孔;55、阻流结构;551、密封面;552、密封件;552a、密封槽;553、密封圈;554、连接条;555、活动套筒;555a、缺口;556、隔板;556a、凸条;556b、承压凸起;557、凹槽;56、活动腔;57a、第一限位台阶;57b、第二限位台阶;58a、第一连接口;58b、第二连接口;58c、第三连接口;58d、第四连接口;59、第二阀座;591、第二通孔;592、第三通孔;593、第四通孔;6、第一阀体;61、第一液压腔;62、第一主体段;63、第一密封段;631、第一台阶结构;64、第一连接环;7、第二阀体;71、第二液压腔;72、第二主体段;73、第二密封段;731、第二台阶结构;74、第二连接环;8、先导阀;81、第一毛细管;82、第二毛细管;83、第四毛细管;84、第三毛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冷媒在冷媒循环系统中因压力变化或者管路震荡而发生倒流现象,倒流的冷媒冲击冷媒循环系统,从而降低整个冷媒循环系统的寿命。
为了解决冷媒系统中冷媒倒流的问题,提高冷媒循环系统的寿命,请参阅图1-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包括第一接管1和主阀体5,主阀体5内设有阀腔51,第一接管1连接主阀体5并连通阀腔51。阀腔51内设有阻流结构55,当冷媒从第一接管1流向阀腔51时,冷媒能够推动阻流结构55朝向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接管1连通阀腔51,当冷媒具有从阀腔51流向第一接管1的趋势时,冷媒能够推动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以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
如图1所示,当冷媒从压缩机的排气口进入第一接管1时,第一接管1内的压强大于阀腔51内的压强。也即,阻流结构55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作用大于阻流结构55远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的受到的压强作用。进而可知,阻流结构55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大于阻流结构55远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如此,阻流结构55能够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朝向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接管1与阀腔51连通。如图2所示,当四通阀中的冷媒有倒流的趋势,也即,当冷媒具有从阀腔51流向第一接管1的趋势时,阀腔51内的压强大于第一接管1内的压强。也即,阻流结构55远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作用大于阻流结构55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作用。进一步地,阻流结构55远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的受到的压力大于阻流结构55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因此阻流结构55在两侧端面压力差的作用下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也即,阀腔51内冷媒能够推动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至第一接管1与阀体的连接处,以使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与阀腔51的连通,避免阀腔51内的冷媒倒流进入第一接管1。
综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解决冷媒系统中冷媒倒流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冷媒循环系统的寿命。
为了便于安装阻流结构5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四通阀还包括滑阀组件52和导向座53,滑阀组件52可在阀腔51内沿着阀腔51的轴线活动导向座53设于滑阀组件52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端,阻流结构55与导向座53沿着靠近或者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活动配合,以打开或者关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的连通。
如此,通过设置导向座53,避免阻流结构55在冷媒的推动下朝向靠近或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时发生偏移,进而提高了阻流结构55连通第一接管1与阀腔51的精准度,或者提高了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与阀腔51的精准度。由于导向座53设于滑阀组件52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端,如此,不需要在阀腔51内另外增设安装阻流结构55的组件,从而降低了阻流结构55在阀腔51内的安装难度。
为了便于第一接管1与主阀体5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阀腔51内设有第一阀座54,第一阀座54设有第一通孔541,第一接管1伸入第一通孔541并与第一阀座54固定连接,第一接管1、第一通孔541和阀腔51依次连通。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与阀腔51的难度,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阀座54和阻流结构55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均为平面,当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阀座54能够与阻流结构55贴合以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之间的连通。通过将第一阀座54和阻流结构55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均设置为平面,第一阀座54和阻流结构55的贴合更为紧密,从而使得阻流结构55与第一阀座54之间的密封性更好,防止冷媒漏出。
为了提高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与阀腔51的容错率,在一实施例中,阻流结构55靠近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一接管1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当滑阀组件52在阀腔51内移动至任意位置时,第一接管1沿着轴向的投影完全落入阻流结构55靠近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上。如此,即使滑阀组件52在阀腔51内移动至任意位置,也不会影响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
为了提高阻流结构55朝向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的移动速率,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通孔541包括沿着轴向分布的柱形孔和锥形孔,第一接管1插置于柱形孔并与柱形孔的内壁紧密配合,锥形孔连接柱形孔和阀腔51,且锥形孔的横截面积从靠近第一接管1到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逐渐增大。
通过设置柱形孔,有利于提高第一接管1与第一阀座54的连接牢固程度。通过设置锥形孔,且锥形孔的横截面积从靠近第一接管1到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逐渐增大,则有利于提高第一接管1内的冷媒和阻流结构55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阻流结构55受到的压力作用,进而提高阻流结构55朝向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的移动速率。
为了增强阻流结构55与第一阀座54配合的密封性,在一实施例中,如所示,定义阻流结构55靠近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为密封面551,密封面551设有密封件552,密封件552设有开口朝向第一阀座54的密封槽552a,密封槽552a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541的最大横截面积,以使所述滑阀组件52处于不同的连通位置时,所述密封槽552a能够封堵第一通孔541靠近所述阀腔51的开口。
如此,当冷媒推动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至密封面551与第一阀座54的端面贴合时,密封槽552a能够完全覆盖第一通孔541的开口,从而增强阻流结构55与第一阀座54配合的密封性,防止冷媒从阀腔51进入第一接管1。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密封槽552a的内壁呈球面状,且密封槽552a的内壁朝向远离第一阀座54的方向凹陷。如此,当冷媒从第一接管1流向阻流结构55时,球面状的密封槽552a增大了阻流结构55的受力面积,进而增大了阻流结构55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有利于冷媒推动阻流结构55朝向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运动,从而有利于快速连通第一接管1和阀腔51。
更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增强阻流结构55与第一阀座54配合的密封性,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密封件552的外轮廓呈圆形,以使密封件552的外壁和密封槽552a的内壁之间形成环状的密封圈553,阻流结构55能够通过密封圈553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如此,使得密封圈553与第一阀座54靠近阻流结构55的一侧端面形成线密封,进一步增强了阻流结构55与第一阀座54配合的密封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密封件55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密封件552沿着主阀体5的轴向间隔设置,且相邻密封件552之间设有连接条554,连接条554靠近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与密封件552靠近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如此设置,滑阀组件52在阀腔51内带动阻流结构55沿着主阀体5轴向移动时,多个沿着主阀体5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密封件552均能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并且,由于相邻密封件552之间设有连接条554,并且连接条554靠近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与密封件552靠近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密封面551相对第一阀座54沿着主阀体5的轴向移动时,连接条554起导向作用,避免密封件552卷边破损,降低密封性。
通常,四通阀具有两种连通模式,对应滑阀组件52有两种连通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552的数量为2个。
为了便于安装阻流结构5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阻流结构55活动套设于导向座53的外侧。在其他实施例中,阻流结构55还可以插置于导向座53的导向孔(图未示)内,或者,阻流结构55还可以和导向座53活动卡接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阻流结构55包括活动套筒555以及连接于活动套筒555靠近第一接管1一端的隔板556,阻流结构55通过活动套筒555套设于导向座53的外侧,且阻流结构55通过隔板556连通或者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
阻流结构55通过活动套筒555套设于导向座53的外侧,使得阻流结构55能够沿着导向座53的轴向朝向靠近或者远离第一接管1的方向运动,进而避免阻流结构55的移动方向发生偏移。如此,提高了阻流结构55连通第一接管1与阀腔51的精准度,或者提高了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与阀腔51的精准度。设置隔板556有利于阻流结构55隔断或连通第一接管1和阀腔51。进一步地,隔板556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可设置成平面或圆弧面或其他形状,以适配第一接管1与阀腔51连通处的形状。
为了提高冷媒推动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的推力作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隔板556靠近导向座53的侧壁、套筒的内壁和导向座53靠近隔板556的侧壁围设形成活动腔56,导向座53的外壁和活动套筒555的内壁中的一者或者两者设有导流槽531,活动腔56能够通过导流槽531连通阀腔51。
需要说明的是,“活动腔56”的体积随着活动套筒555沿着定位座外侧靠近或远离滑阀组件52而减小或增大。
当冷媒具有从阀腔51流向第一接管1的趋势时,阀腔51中的冷媒通过导流槽531进入活动腔56,使得隔板556远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作用大于隔板556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作用。进一步地,隔板556远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的受到的压力大于隔板556靠近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因此隔板556在两侧端面压力差的作用下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并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因此,如此设置,大大提高了阻流结构55背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受到的推力作用,进而提高了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的速率,有效防止了冷媒回流。
在一实施例中,导流槽531设于活动套筒555的内壁,以连通活动腔56和阀腔51。
在一实施例中,导流槽531设于导向座53的外壁,以连通活动腔56和阀腔51。
在另一实施例中,导流槽531分别设于活动套筒555的内壁和导向座53的外壁,且设于活动套筒555的内壁的导流槽531和设于导向座53的外壁的导流槽531配合形成导流通道,以连通活动腔56和阀腔51。
在又一实施例中,导流槽531分别设于活动套筒555的内壁和导向座53的外壁,且设于活动套筒555的内壁的导流槽531和设于导向座53的外壁的导流槽531错开设置。
但不限于此,导流槽531还可以是其他设置形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导流槽531沿着活动套筒555的轴向贯穿导向座53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如此设置,导流槽531加工更加简单并且导流槽531通畅性更好,便于阀腔51中的冷媒通过导流槽531进入活动腔56。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导流槽5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槽531沿着导向座53的周向均匀分布。如此,阀腔51中的冷媒可沿着导向座53周向的不同方向均匀的进入活动腔56,进而使得隔板556靠近活动腔56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强大小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阻流结构55更加平稳地朝向第一接管1方向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隔板556靠近导向座53的一侧端面设有凸条556a,凸条556a、活动套筒555和隔板556围设形成一个或多个凹槽557,凹槽557通过导流槽531与阀腔51连通。当第一接管1与阀腔51连通时,隔板556与定位座相互靠近的两个端面紧靠,此时活动腔56处于负压状态。通过在隔板556靠近导向座53的一侧端面设置凸条556a,使得更多气体进入凹槽557内,使得活动腔56内的压强增大,进而当冷媒沿导流槽531进入活动腔56时,更容易推动隔板556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也即便于隔板556和定位座相互靠近的两个端面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导向座53的周向设有多个导流槽531。多个凸条556a分隔形成多个凹槽557,且凹槽557对应连通一个或多个导流槽531。隔板556与导向座53相互靠近的两个端面分离的瞬间,冷媒通过导流槽531进入凹槽557并推动隔板556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大大提高了阻流结构55背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受到的推力作用,进而提高了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的速率,有效防止了冷媒回流。
进一步地,为了使每个凹槽557中流入的冷媒更加均匀,在一实施例中,导向座53的周向设有多个导流槽531,多个凸条556a将隔板556分隔形成多个凹槽557,且每个凹槽557对应连通导流槽531的数量相等。
为了增强阻流结构55的结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隔板556、凸条556a与活动套筒555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中,隔板556、凸条556a与活动套筒555可以是浇铸成型或者车削成型。
为了便于冷媒进入活动腔5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活动套筒555远离隔板556的一端设有缺口555a,阀腔51能够通过缺口555a连通活动腔56。如此,当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时,阀腔51中的冷媒能够从缺口555a快速进入活动腔56。并且,缺口555a的设置减轻了阻流结构55的质量,有利于冷媒克服阻流结构55的重力推动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以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
为了增大隔板556背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的受力面积,在一实施例中,隔板556沿着活动套筒555的径向凸出于活动套筒555的外侧面,以形成承压凸起556b。承压凸起556b增大了隔板556背离第一接管1的一侧端面的受力面积,进而增大了阻流结构55靠近导向座53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进而提高了阻流结构55隔断第一接管1和阀腔51的速率,有效防止了冷媒回流。
为了进一步增大阻流结构55靠近导向座53的一侧端面的受力面积,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活动套筒555的深度小于导向座53沿着活动套筒555轴向的长度。如此,当活动套筒555套设于导向座53外侧时,活动套筒555靠近导向座53的一侧底壁与滑阀组件52之间形成间隙,阀腔51中的冷媒能够进入间隙并作用于活动套筒555靠近导向座53的一侧底壁。如此,进一步增大了阻流结构55靠近导向座53的一侧端面受到的压力。有利于冷媒快速推动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第一接管1的方向运动。
在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四通阀包括第一阀体6、第二阀体7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阀体6和所述第二阀体7的主阀体5,第一阀体6和主阀体5的横截面积不同,且第二阀体7和主阀体5的横截面积不同,此时第一阀体6与主阀体5的连接难度较大,同样地,第二阀体7与主阀体5的连接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第一阀体6与主阀体5连接难度较大,且第二阀体7与主阀体5连接难度较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四通阀,具体地,如图7-图12所示,四通阀包括第一阀体6、第二阀体7以及连接第一阀体6和第二阀体7的主阀体5,第一阀体6设有第一液压腔61,第二阀体7设有第二液压腔71,主阀体5设有阀腔51,第一液压腔61、阀腔51和第二液压腔71依次连通,四通阀还包括滑阀组件52,滑阀组件52可活动地设于阀腔51内,第一液压腔61内的冷媒和第二液压腔71内的冷媒能够分别推动滑阀组件52移动,以使四通阀换向,四通阀还包括第一连接环64和第二连接环74,第一阀体6通过第一连接环64连接主阀体5,第二阀体7通过第二连接环74连接主阀体5。
如此,可根据需求设置第一连接环64的形状和尺寸以适配第一阀体6和主阀体5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而不需要改变第一阀体6与主阀体5连接处的结构,从而简化了第一阀体6的结构。进一步地,可根据需求设置第一阀体6、第一连接环64和主阀体5的连接方式,从而降低第一阀体6和主阀体5的连接难度。同样地,可根据需求设置第二连接环74的形状和尺寸以适配第二阀体7和主阀体5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而不需要改变第二阀体7与主阀体5连接处的结构,从而简化了第二阀体7的结构。进一步地,可根据需求设置第二阀体7、第二连接环74和主阀体5的连接方式,从而降低第一阀体6和主阀体5的连接难度。
综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解决了第一阀体6与主阀体5连接难度较大,且第二阀体7与主阀体5连接难度较大的问题
为了使第一阀体6与主阀体5的连接更为牢固,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第一连接环64套设于第一阀体6的外侧并与第一阀体6固定连接,主阀体5套设于第一连接环64的外侧并与第一连接环64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增大了第一连接环64与第一阀体6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环64与第一阀体6连接更加牢固。并且增大了第一连接环64与主阀体5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环64与主阀体5连接更加牢固。综上,主阀体5、第一连接环64和第一阀体6层层套设的设置,使得主阀体5、第一连接环64和第一阀体6的连接更为牢固。
但不限于此,主阀体5、第一连接环64和第一阀体6还可以通过其他套设方式连接。
具体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环64套设于主阀体5的外侧并与主阀体5固定连接,第一阀体6套设于第一连接环64的外侧并与第一连接环64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第一阀体6与主阀体5连接的密封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环64分别与第一阀体6以及主阀体5焊接,焊接连接使得第一阀体6与主阀体5之间的密封性更强,有利于第一液压腔61内的冷媒推动滑阀组件52移动,进而有利于四通阀换向。但不限于此,第一连接环64也可以分别与第一阀体6以及主阀体5螺纹连接。
为了防止第一连接环64在与主阀体5的连接处松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主阀体5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台阶57a,第一连接环64沿着主阀体5的轴向止挡于第一限位台阶57a。如此,第一限位台阶57a能够限制第一连接环64沿着主阀体5的轴向发生移动,从而增强了第一连接环64与主阀体5连接的牢固程度。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台阶57a与第一连接环64靠近主阀体5的一侧端面焊接连接,进一步增强了第一连接环64与主阀体5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阀体6包括第一主体段62,第一液压腔61设于第一主体段62,第一主体段62一端伸入第一连接环64以连接主阀体5,另一端设有第一密封段63以密封第一液压腔61的开口。其中,第一主体段62伸入第一连接环64并与第一连接环64内壁焊接,以增强第一阀体6与第一连接环64连接处的强度。但不限于此,第一主体段62也可以与第一连接环64的内壁螺纹连接或者卡接。
四通阀换向时,为了防止滑阀组件52的一端直接冲击第一液压腔61的底壁,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密封段63的内壁设有第一台阶结构631,第一台阶结构631能够止挡于滑阀组件52的一端。进一步地,第一密封段63的侧壁通过冲压成型形成第一台阶结构631。但不限于此,第一台阶结构631还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密封段63内壁的凸起。
为了增强第一阀体6的密封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段62和第一密封段63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第一主体段62和第一密封段63为车削成型或者浇铸成型。
为了使第二阀体7与主阀体5的连接更为牢固,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第二连接环74套设于第二阀体7的外侧并与第二阀体7固定连接,主阀体5套设于第二连接环74的外侧并与第二连接环74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增大了第二连接环74与第二阀体7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第二连接环74与第二阀体7连接更加牢固。并且增大了第二连接环74与主阀体5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第二连接环74与主阀体5连接更加牢固。综上,主阀体5、第二连接环74和第二阀体7层层套设的设置,使得主阀体5、第二连接环74和第二阀体7的连接更为牢固。
但不限于此,主阀体5、第二连接环74和第二阀体7还可以通过其他套设方式连接。
具体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连接环74套设于主阀体5的外侧并与主阀体5固定连接,第二阀体7套设于第二连接环74的外侧并与第一连接环64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第二阀体7与主阀体5连接的密封性。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环74分别与第二阀体7以及主阀体5焊接,焊接连接使得第二阀体7与主阀体5之间的密封性更强,有利于第二液压腔71内的冷媒推动滑阀组件52移动,进而有利于四通阀换向。但不限于此,第二连接环74也可以分别与第二阀体7以及主阀体5螺纹连接。
为了防止第二连接环74在与主阀体5的连接处松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主阀体5内壁设有第二限位台阶57b,第二连接环74沿着主阀体5的轴向止挡于第二限位台阶57b。如此,第二限位台阶57b能够限制第二连接环74沿着主阀体5的轴向发生移动,从而增强了第二连接环74与主阀体5连接的牢固程度。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台阶57b与第二连接环74靠近主阀体5的一侧端面焊接连接,进一步增强了第二连接环74与主阀体5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第二阀体7包括第二主体段72,第二液压腔71设于第二主体段72,第二主体段72一端伸入第二连接环74以连接主阀体5,另一端设有第二密封段73以密封第二液压腔71的开口。其中,第二主体段72伸入第一连接环64并与第一连接环64内壁焊接,以增强第一阀体6与第一连接环64连接处的强度。但不限于此,第二主体段72也可以与第二连接环74的内壁螺纹连接或卡接。
四通阀换向时,为了防止滑阀组件52的另一端直接冲击第二液压腔71的底壁,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第二密封段73的内壁设有第二台阶结构731,第二台阶结构731能够止挡于滑阀组件52的另一端。如此设置,有利于避免滑阀组件52的另一端直接冲击第二液压腔71的底壁。进一步地,第二密封段73的侧壁通过冲压成型形成第二台阶结构731。但不限于此,但不限于此,第二台阶结构731还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密封段73内壁的凸起。
为了增强第二阀体7的密封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体段72和第二密封段73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第二主体段72和第二密封段73为车削成型或者浇铸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滑阀组件52包括第一活塞521、第二活塞522、滑块523以及连接第一活塞521和第二活塞522的导向架524,滑块523嵌入导向架524,冷媒能够分别通过第一活塞521或第二活塞522推动导向架524带动滑块523在阀腔51内移动。在四通阀换向过程中,第一液压腔61内的冷媒通过第一活塞521推动导向架524带动滑块523在阀腔51内移动。同样地,第二液压腔71内的冷媒通过第二活塞522推动导向架524带动滑块523在阀腔51内移动。
为了提高四通阀的换向速度和换向效率,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所示,第一液压腔61的内径小于阀腔51的内径,第二液压腔71的内径小于阀腔51的内径。也即,第一液压腔61的横截面积小于阀腔51的横截面积,第二液压腔71的横截面积小于阀腔51的横截面积。在滑阀组件52移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液压腔61或第二液压腔71强流出的冷媒的体积减小。如此大大提高了冷媒流第一阀体6或第二阀体7的速度,进而大大提高了四通阀的换向速度和效率。
通常,四通阀包括第一接管1、第二接管2、第三接管3和第四接管4,第一接管1、第二接管2、第三接管3和第四接管4均连接主阀体5。并且第一接管1用于连接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二接管2用于连接蒸发器,第三接管3用于连接压缩机的吸气口,第四接管4用于连接冷凝器。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主阀体5的侧壁设有第一连接口58a、第二连接口58b、第三连接口58c和第四连接口58d。其中,第一连接口58a设有第一接管1,第二连接口58b设有第二接管2,第三连接口58c设有第三接管3,第四连接口58d设有第四接管4。
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口58a设于主阀体5的一侧,第二连接口58b、第三连接口58c和第四连接口58d设于主阀体5的另一侧且沿着主阀体5的轴向排列。滑块523设有内腔523a,第三连接口58c通过内腔523a连通第二连接口58b,或者,第三连接口58c通过内腔523a连通第四连接口58d。
再进一步地,主阀体5内设有第一阀座54和第二阀座59。第一阀座54对应第一连接口58a设有第一通孔541。第二阀座59分别对应第二连接口58b、第三连接口58c和第四连接口58d设有第二通孔591、第三通孔592和第四通孔593。第一接管1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口58a和第一通孔541与阀腔51连通,且第一接管1的外壁与第一阀座54位于第一通孔541的内壁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和螺纹连接。第二接管2依次穿过第二连接口58b和第二通孔591与阀腔51连通,且第二接管2的外壁与第二阀座59位于第二通孔591的内壁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和螺纹连接。第三接管3依次穿过第三连接口58c和第三通孔592与阀腔51连通,且第三接管3的外壁与第二阀座59位于第三通孔592的内壁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和螺纹连接。第四接管4依次穿过第四连接口58d和第四通孔593与阀腔51连通,且第四接管4的外壁与第二阀座59位于第四通孔593的内壁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和螺纹连接。
如图7和图9所示,四通阀还包括先导阀8、第一毛细管81、第二毛细管82、第三毛细管84和第四毛细管83。其中,第一毛细管81一端连接于先导阀8,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接管1侧部的第一插接孔并连通第一接管1;第二毛细管82一端连接于先导阀8,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密封段63侧部的第二插接孔并连通第一液压腔61;第三毛细管84一端连接于先导阀8,另一端连接于第三接管3侧部的第三插接孔并连通第三接管3;第四毛细管83一端连接于先导阀8,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密封段73侧部的第四插接孔并连通第二液压腔71。
本申请提供的四通阀在空调设备中进行制热工况与制冷工况切换的过程,也即四通阀换向的过程如下:
来自压缩机的高压冷媒一部分经过第一接管1进入阀腔51内,另一部分从第一毛细管81进入先导阀8,此时先导阀8开启,先导阀8控制第一毛细管81与第四毛细管83连通。部分进入第一毛细管81的冷媒经过第四毛细管83进入第二液压腔71内,高压的冷媒推动第二活塞522运动朝向靠近阀腔51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液压腔71变大,第二活塞522通过导向架524带动第一活塞521同向运动并压缩第一液压腔61,直至第一活塞521抵接于第一阀体6靠近主阀体5的一侧端部。此时滑块523运动至第二通孔591和第三通孔592处,滑块523的内腔523a通过第二通孔591和第三通孔592连通第二接管2和第三接管3,从第一接管1进入阀腔51的冷媒从第四接管4排出四通阀,并依次流经室外换热器、节流组件以及压缩机,从而实现制冷循环;
接着,先导阀8关闭,先导阀8控制第一毛细管81和第二毛细管82连通,部分进入第一毛细管81的冷媒经过第二毛细管82进入第一液压腔61内,高压的冷媒推动第一活塞521朝向靠近阀腔51的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液压腔61变大,第一活塞521通过导向架524带动第二活塞522同向运动并压缩第二液压腔71,直至第二活塞522抵接于第二阀体7靠近主阀体5的一侧端部。此时滑块523运动至第三通孔592和第四通孔593处,滑块523的内腔523a通过第三通孔592和第四通孔593连通第三接管3和第四接管4,从第一接管1进入阀腔51的冷媒从第二接管2排出四通阀,并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节流组件、室外换热器以及压缩机,从而实现制热循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该空调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四通阀。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当变频压缩机的频率较低时,容易导致四通阀内的冷媒通过第一接管倒流,从而影响压缩机的使用,本申请提供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组流结构解决了冷媒倒流的问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设备,该多连接空调设备包括多个空调子系统,每个空调子系统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四通阀,当本申请提供的多联机空调设备中有一个空调子系统停止使用时,其他四通阀内的冷媒不会倒流到已经停机的压缩机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四通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管(1)和主阀体(5),所述主阀体(5)内设有阀腔(51),所述第一接管(1)连接所述主阀体(5)并连通所述阀腔(51),
所述阀腔(51)内设有阻流结构(55),当冷媒从所述第一接管(1)流向所述阀腔(51)时,冷媒能够推动所述阻流结构(55)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接管(1)连通所述阀腔(51),当冷媒具有从所述阀腔(51)流向所述第一接管(1)的趋势时,冷媒能够推动所述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以隔断所述第一接管(1)和所述阀腔(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阀组件(52)和导向座(53),所述滑阀组件(52)可在所述阀腔(51)内沿所述阀腔(51)的轴线活动,所述导向座(53)设于所述滑阀组件(52)靠近所述第一接管(1)的一端,所述阻流结构(55)与所述导向座(53)沿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接管(1)的方向活动配合,以连通或者隔断所述第一接管(1)和所述阀腔(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腔(51)内设有第一阀座(54),所述第一阀座(54)设有第一通孔(541),所述第一接管(1)伸入所述第一通孔(541)并与所述第一阀座(5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管(1)、所述第一通孔(541)和所述阀腔(51)依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结构(55)靠近所述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一接管(1)的横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座(54)和所述阻流结构(55)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均为平面,当所述阻流结构(55)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接管(1)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阀座(54)能够与所述阻流结构(55)紧密贴合以隔断所述第一接管(1)和所述阀腔(5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541)包括沿着轴向分布的柱形孔和锥形孔,所述第一接管(1)插置于所述柱形孔并与所述柱形孔的内壁紧密配合,所述锥形孔连接柱形孔和阀腔(51),且所述锥形孔的横截面积从靠近所述第一接管(1)到远离所述第一接管(1)的方向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阻流结构(55)靠近所述第一阀座(54)的一侧端面为密封面(551),所述密封面(551)设有密封件(552),所述密封件(552)设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阀座(54)的密封槽(552a),所述密封槽(552a)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541)的最大横截面积,以使所述滑阀组件(52)处于不同的连通位置时,所述密封槽(552a)能够封堵第一通孔(541)靠近所述阀腔(51)的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槽(552a)的内壁呈球面状,且所述密封槽(552a)的内壁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阀座(54)的方向凹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552)的外轮廓呈圆形,以使所述密封件(552)的外壁和所述密封槽(552a)的内壁之间形成环状的密封圈(553),所述阻流结构(55)能够通过所述密封圈(553)隔断所述第一接管(1)和所述阀腔(51)。
10.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和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四通阀,所述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所述四通阀通过所述第一接管(1)连接压缩机排气口。
11.一种多联机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空调子系统,所述空调子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四通阀。
CN202222308019.5U 2022-08-26 2022-08-26 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Active CN219139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8019.5U CN219139929U (zh) 2022-08-26 2022-08-26 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8019.5U CN219139929U (zh) 2022-08-26 2022-08-26 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39929U true CN219139929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91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08019.5U Active CN219139929U (zh) 2022-08-26 2022-08-26 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399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38585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202420050U (zh) 空调用双向节流阀
WO2014173080A1 (zh) 一种双向流通膨胀阀
WO2019200945A1 (zh) 压缩机及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219139929U (zh) 四通阀、空调设备及多联机空调设备
CN210441470U (zh) 制冷系统
CN108592465B (zh) 超压止流阀、节流装置及空调器
CN117662804A (zh) 四通阀及空调设备
CN117662806A (zh) 四通阀及空调设备
CN105782032A (zh) 涡旋压缩机
CN218094442U (zh) 四通阀及空调设备
CN110715128B (zh) 管路连接结构
KR20230018519A (ko) 스로틀 밸브 및 열교환 시스템
CN213685287U (zh) 节流截止阀阀芯结构以及节流截止阀
CN217977509U (zh) 四通阀及空调设备
CN2886461Y (zh) 一种用于热泵型空调的双向节流阀
CN208205525U (zh) 超压止流阀、节流装置及空调器
CN110715133B (zh) 管路连接结构
CN218913827U (zh) 阀芯、转换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3685381U (zh) 四通主阀、四通换向阀组件及空调机组
CN107166060A (zh) 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216886180U (zh) 一种同轴管气液分离器
CN216479056U (zh) 导阀及四通阀
CN220168643U (zh) 截止阀及空调系统
CN216742973U (zh) 导阀及四通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