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4311U -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34311U
CN219134311U CN202320046858.6U CN202320046858U CN219134311U CN 219134311 U CN219134311 U CN 219134311U CN 202320046858 U CN202320046858 U CN 202320046858U CN 219134311 U CN219134311 U CN 219134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base plate
vehicle
plat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68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志彬
刘多加
闫浩林
李�灿
刘业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4685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34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34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34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包括基体以及位于基体内侧的加强部,基体包括基板以及位于基板前后方向两端的两个侧板,两个侧板朝着基板的内侧凸出延伸,并与基板形成一凹腔,加强部位于凹腔内,且与基板的内侧接触,基板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强度小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强度,能够防止基体断裂,提升了B柱的整体强度和车辆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领域的逐步发展,行车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车身结构是车辆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其性能直接决定整个车辆的质量,车辆由前至后(由车头至车尾)依次设有三个立柱:A柱、B柱和C柱,A柱位于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B柱位于驾驶舱的前座和后座之间,并由车顶部延伸至车底部,C柱位于后座头枕的两侧,当车辆发生侧撞或侧翻事故时,B柱的结构直接影响驾驶舱内驾驶员的人身安全,B柱若产生较大形变直至断裂,会直接危及驾驶员的生命,因此,亟需提出一种结构稳定、不易断裂的B柱加强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不易断裂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包括基体以及位于所述基体内侧的加强部,所述基体包括基板以及位于所述基板前后方向两端的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朝着所述基板的内侧凸出延伸,并与所述基板形成一凹腔,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凹腔内,且与所述基板的内侧接触,所述基板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强度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凹腔内,且与所述基板内侧接触,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设置,用于增加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沿左右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侧板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凹腔内,且与所述基板内侧接触,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三连接部配合设置,用于增加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沿左右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板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叠加形成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与所述加强部通过定位部实现定位连接,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开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定位槽由所述基板向内侧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定位槽在所述基板内侧形成凸出部,所述第二定位槽开设于所述加强部上,所述凸出部容纳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板和所述两个侧板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基板分成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强度大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能够为第二连接部提供拉伸强度,当发生侧撞或侧翻时,第二连接部优先凹陷,通过在基体内侧设置加强部,对基体起到支撑和加强作用,以确保基体的整体强度,防止基体断裂,提升B柱的整体强度,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俯视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仰视角度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右视图。
图中:
10-基体;11-基板;111-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13-第三连接部;114-第一定位槽;12-侧板;121-安装板;13-弧形部;20-第一加强板;21-第二定位槽;22-第一连接板;30-第二加强板;31-第二连接板;40-重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的顺序。
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结合附图1和附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包括基体10以及位于基体10内侧的加强部,基体10包括基板11以及位于基板11前后方向两端的两个侧板12,两个侧板12被配置为朝着基板11的内侧凸出延伸,以使基板11与两个侧板12之间形成一凹腔,加强部位于凹腔内,且与基板11的内侧接触,以增加基板11的强度。
基板11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以及第三连接部113,第一连接部111的上端与车体的顶部连接,第三连接部113的下端与车体的门槛连接,第二连接部112的强度小于第一连接部111及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如此设置,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能够增加第二连接部112的两端强度,当B柱被撞击时,第二连接部112由于强度较小,会先于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产生形变并内凹,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为第二连接部112的两端提供足够的强度,使第二连接部112能够满足变形拉伸的需要,不易断裂。
需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B柱加强结构是安装于车体上的,因此以车体的前、后、上、下、内、外为方位基准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连接及位置关系,例如,基体10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为基体10的内侧,基体10靠近车体顶部的一侧为基体10的上侧,基体10靠近车头的一端及靠近车尾的一端分别为基体10的前端和后端。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二连接部112朝着远离车体内侧的一侧凸起,如附图4所示,且第二连接部112的坡度变化平缓,凸起角度约为25°(该角度是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1而言),如此设置,能够起到支撑变形的作用,示例性的,凸起采用冲压工艺与第二连接部112一体成型,凸起角度的设置能够满足冲压工艺的要求,使凸起与第二连接部112的厚度均匀,减薄率小于13%,以满足强度要求。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以及第三连接部113均采用热成型钢板,可将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以及第三连接部113通过热成型工艺连接成一体,形成基板11,且第二连接部112采用强度较小的热成型钢板,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采用强度大于第二连接部112的热成型钢板。
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可以相同,也可不同,可以为第一连接部111的强度大于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也可为第一连接部111的强度小于第三连接部的强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本实施例在于通过第二连接部112的低强度设置,使第二连接部112形成软区,当基体10被外力碰撞时,第二连接部112能够优先内凹,由于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大于第二连接部112,因此能够保证第二连接部112上下两端的强度,为第二连接部112提供拉伸强度,使第二连接部112不易断裂。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二连接部112的位置可根据汽车CAE(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通过碰撞变形及基板11的开裂位置,调整第二连接部112相对于基板11的位置,进而确定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相对于基板11的位置。
作为本实施的一个示例,基板11和侧板12之间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基板11与侧板12之间垂直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基板11与侧板12之间通过弧形部13连接,弧形部13的直径设置为,第一连接部111与侧板12之间的弧形部13直径为5mm,且弧形部13的直径在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2的连接处至第二连接部112由5mm过渡变化至13mm。
更进一步的,弧形部13的直径变化段位于第一连接部111上,且第一连接部111上的直径变化段长度约为50mm,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弧形部13在第二连接部112具有稳定良好的品质,由于第二连接部112的强度较低,在第一连接部111上完成直径变化,能够防止第二连接部112与侧板12的连接处撕裂,确保第二连接部112的结构稳定。
弧形部13的直径由第二连接部112的13mm过渡变化至第三连接部113变化为10mm,且弧形部13的直径变化段位于第三连接部113上,以防止第二连接部112变形。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两个侧板12沿车体前后方向的自由端设有安装板121,安装板121用于将基体10安装至车体上,安装板121与侧板12呈垂直设置,在一个示例中,安装板121和侧板12之间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
在另一示例中,安装板121与侧板12之间通过弧形部13连接,且弧形部13的直径设置与基板11和侧板12之间的设置相同。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基板11与侧板12之间、侧板12与安装板121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在第一连接部111为100°,第一连接部111至第二连接部112由100°过渡至108°,且角度过渡段位于第一连接部111上,第二连接部112为108°,如此设置,能够确保侧板12及安装板121的结构稳定,降低冲压过程中的材料减薄率,防止撕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如附图2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板20,第一加强板20位于基体10的凹腔内,且与基体10接触,第一加强板20与第一连接部111配合设置,用于增加第一连接部111的强度。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加强板20采用热成型钢板,且与基板11通过热成型工艺一体冲压成型或通过焊接工艺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如附图2所示,基板11与第一加强板20通过定位部实现定位,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槽114和第二定位槽21,第一定位槽114设置于基板11上,第二定位槽21设置于第一加强板20上,第一定位槽114和第二定位槽21配合设置,第一定位槽114由基板11向内侧凹陷形成,第一定位槽114在基板11的内侧形成一凸出部,第二定位槽21由第一加强板20向内侧凹陷形成,当第一加强板20与基板11连接时,第一定位槽114的凸出部容纳于第二定位槽21内,能够实现基板11与第一加强板20的快速定位,提升连接精度。
第一定位槽114和第二定位槽21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数量及其槽型。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定位槽114和第二定位槽21通过冲压工艺成型,在加工时,可将基板11与第一加强板20叠加在一起,经过冲压同时冲出第一定位槽114和第二定位槽21。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一加强板20沿左右方向的两端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板22,第一连接板22与侧板12配合设置,当第一加强板20置于基体10的凹腔内时,第一加强板20与基板11内侧接触并连接,第一连接板22与侧板12内壁接触并连接,通过第一连接板22的设置,增加第一加强板20与基体10的接触面积,能够保证第一加强板20和基体10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加强板20脱落。
如附图2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加强部包括第二加强板30,第二加强板30位于基体10的凹腔内,第二加强板30与第三连接部113配合设置,用于增加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加强板30采用冷冲压成型钢板,且与基板11通过冲压一体成型或通过焊接工艺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第二加强板30与基板11通过定位部实现定位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第二加强板30沿左右方向的两端设有两个第二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1与侧板12配合设置,当第二加强板30置于基体10的凹腔内时,第二加强板30与基板11内侧接触并连接,第二连接板31与侧板12内壁接触并连接,通过第一连接板22的设置,增加第一加强板20与基体10的接触面积,能够保证第一加强板20和基体10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防止第一加强板20脱落。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结合附图2和附图3,加强部同时包括第一加强板20和第二加强板30,当第一加强板20和第二加强板30设于基体10的凹腔内时,第一加强板20和第二加强板30叠加在一起,形成重叠部40,即第二加强板30的上端位置高于第一加强板20的下端位置,重叠部40位于第二连接部112内侧,如此设置,能够通过重叠部40增加第二连接部112的强度,当发生侧撞时,第二连接部112由于强度较小优先凹陷,重叠部40能够对第二连接部112起到支撑作用,阻碍其进一步凹陷,提升安全性。
综上所述,通过将基板11分成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且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大于第二连接部112,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三连接部113能够为第二连接部112提供拉伸强度,当发生侧撞或侧翻时,第二连接部112优先凹陷,通过在基体10内侧设置加强部,对基体10起到支撑和加强作用,以确保基体10的整体强度,防止基体10断裂,提升B柱的整体强度,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10)以及位于所述基体(10)内侧的加强部,所述基体(10)包括基板(11)以及位于所述基板(11)前后方向两端的两个侧板(12),所述两个侧板(12)朝着所述基板(11)的内侧凸出延伸,并与所述基板(11)形成一凹腔,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凹腔内,且与所述基板(11)的内侧接触,所述基板(11)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以及第三连接部(113),所述第二连接部(112)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1)和所述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1)的强度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板(20),所述第一加强板(20)位于所述凹腔内,且与所述基板(11)内侧接触,所述第一加强板(2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1)配合设置,用于增加所述第一连接部(111)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0)沿左右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板(22),所述第一连接板(22)与所述侧板(12)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二加强板(30),所述第二加强板(30)位于所述凹腔内,且与所述基板(11)内侧接触,所述第二加强板(30)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13)配合设置,用于增加所述第三连接部(113)的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30)沿左右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二连接板(31),所述第二连接板(31)与所述侧板(12)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0)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0)叠加形成重叠部(40),所述重叠部(40)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12)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1)与所述加强部通过定位部实现定位连接,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槽(114)和第二定位槽(21),所述第一定位槽(114)开设于所述基板(11)上,所述第一定位槽(114)由所述基板(11)向内侧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定位槽(114)在所述基板(11)内侧形成凸出部,所述第二定位槽(21)开设于所述加强部上,所述凸出部容纳于所述第二定位槽(21)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1)和所述两个侧板(12)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1)、所述第二连接部(112)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113)一体成型。
CN202320046858.6U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Active CN219134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6858.6U CN219134311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6858.6U CN219134311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34311U true CN219134311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4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6858.6U Active CN219134311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34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289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358300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1994461B (zh) 车辆的车门结构
CN110576908B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2002321642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9134311U (zh) 一种车辆b柱加强结构
CN211969595U (zh) 门槛梁加强结构以及门槛梁
CN217198368U (zh) 一种a柱结构、车身和车辆
CN217672513U (zh) 一种车辆碰撞导向机构及车辆
CN214823632U (zh) 一种偏置碰撞a柱增强结构和汽车
CN213799905U (zh) 一种汽车a柱总成及汽车
CN214930087U (zh) 一种前纵梁及汽车
JP3141915B2 (ja) 車両のスペアタイヤパン構造
JP2000334529A (ja) オフセット衝突に対し有効なバンパーリィンホース
CN219728335U (zh) A柱下端加强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CN220053978U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的连接结构
CN112722084B (zh) 一种汽车前舱结构及车辆
CN213594375U (zh) 一种汽车b柱、前门环及汽车
CN219524036U (zh) 门槛梁内板、门槛梁组件和车辆
CN220465619U (zh) 一种汽车门槛和汽车
CN219076963U (zh) 驾驶室车门内外板冲压件
CN218055385U (zh) 一种下车体框架总成、车身及车辆
CN218021831U (zh)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9707120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20924310U (zh) 车身前地板结构和具有其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