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6425U - 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16425U CN219116425U CN202320274550.7U CN202320274550U CN219116425U CN 219116425 U CN219116425 U CN 219116425U CN 202320274550 U CN202320274550 U CN 202320274550U CN 219116425 U CN219116425 U CN 2191164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l
- module
- main
- main rail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包括:主轨模块;副轨模块,包括: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的输入段、输出段;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副轨模块与所述主轨模块在交叉区域并未连通,而是形成局部的双层轨道,此时所述副轨模块和所述主轨模块内的车辆可以在各自模块内独立运行,不会进入到对方模块内,进而所述副轨模块和主轨模块内的车辆可以保持对应的运输速率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产业的高速发展,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Automated MaterialHandingSystem,AMHS)在晶圆厂的使用率逐步提高,近年来建设的新厂区均采用了天车自动化系统以取代人工搬运,而在天车轨道设计过程中,特别地,需要对交叉轨道处的输送路径进行规划。
现行对交叉轨道处输送路径的规划,通常将运力需求较大的方向设置为主轨,将运力需求较小的方向设置为副轨。采用目前的交叉轨道,当主轨或副轨上的车辆经过对方轨道时,会引起对方轨道上行驶的车辆减速乃至堵车;主轨和副轨之间相互影响,会引起各自运输效率的降低。
背景技术部分的内容仅仅是公开人所知晓的技术,并不当然代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能够提高运输效率。
首先,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叉轨道,包括:
主轨模块;
副轨模块,包括:
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的输入段、输出段;
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
可选地,所述副轨模块包括:第一副轨,其输入段和输出段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其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
可选地,所述副轨模块还包括:第一支轨,其与所述主轨模块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副轨共用部分输入段和/或输出段。
可选地,所述副轨模块还包括:
第二副轨,其输入段和输出段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其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其与所述第一副轨适于供车辆双向运行;
第二支轨,其与所述主轨模块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副轨共用部分输入段和/或输出段;
所述主轨模块包括:
第一主轨,其与所述第一支轨和/或所述第二支轨连通;
第二主轨,其与所述第一支轨和/或所述第二支轨连通;其与所述第一主轨适于供车辆双向运行。
可选地,所述主轨模块还包括:第一连接轨,适于连通所述第一主轨和所述第二主轨。
可选地,所述副轨模块还包括:第二连接轨,适于连通所述第一支轨/第一副轨与所述第二支轨/第二副轨。
可选地,在交叉区域,所述第一副轨和所述第一支轨的水平间距大于500mm且小于或等于1000mm;和/或所述第二副轨和所述第二支轨的水平间距大于500mm且小于或等于1000mm。
可选地,在交叉区域,所述第一副轨和所述主轨模块的高度差大于1.4m且小于或等于2m;和/或所述第二副轨和所述主轨模块的高度差大于1.4m且小于或等于2m。
可选地,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与其输入段/输出段之间形成的爬升角度/下降角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0°;和/或所述第二副轨的桥接段与其输入段/输出段之间形成的爬升角度/下降角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0°。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运输系统,包括:上述任一交叉轨道;控制装置,适于控制车辆在所述交叉轨道上运行。
采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方案,由于所述副轨模块的输入段和输出段分别位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因此所述副轨模块的运输路径不平行于所述主轨模块的运输路径,所述副轨模块和所述主轨模块存在交叉区域;又所述副轨模块包括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的桥接段,且在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因此所述副轨模块与所述主轨模块在交叉区域并未连通,而是形成局部的双层轨道,故所述副轨模块和所述主轨模块内的车辆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不会相互影响,因而可以避免车辆在交叉区域拥堵,能够提高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交叉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交叉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A向截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交叉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A向截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的B向截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运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行对交叉轨道处输送路径的规划,通常将运力需求较大的方向设置为主轨,将运力需求较小的方向设置为副轨。目前交叉轨道在运输过程中,当主轨或副轨上的车辆经过对方轨道时,会引起对方轨道上行驶的车辆减速乃至堵车;主轨和副轨之间相互影响,会引起各自运输效率的降低。
在具体实施中,参考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一种交叉轨道的结构示意图,交叉轨道100包括第一主轨110、第二主轨120、副轨130和连接轨140,其中,所述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用于车辆双向运行,所述连接轨140连接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用于车辆在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之间掉头变道;所述副轨130的输入段和输出段位于所述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两侧,且副轨130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轨110、第二主轨120连通形成交叉区域。使用时,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上的车辆直行即可;而处于副轨130上的车辆行驶过程中需要依次经过副轨130的输入段、第二主轨120、连接轨140、第一主轨110和副轨130的输出段。
由上可知,在交叉区域,所述副轨130对应的运输路径,需要进入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借助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的部分运输路径进行运输。该过程中,车辆的转向和掉头均会存在减速过程,该减速过程不但会影响自身的运输效率,还会影响原本就在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对应运输路径上车辆的速度,容易造成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的堵车,影响第一主轨110和第二主轨120的运输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交叉轨道,所述交叉轨道包括主轨模块和副轨模块,其中所述副轨模块在交叉区域直接跨越所述主轨模块,从而所述副轨模块上的车辆在经过所述交叉区域时,可以不借助所述主轨模块即可实现通行,因而在运输时,主轨模块和副轨模块上的车辆互不影响,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说明书实施例,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思、方案、原理及优点等,通过具体应用示例进行详细描述。首先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叉轨道,所述交叉轨道可以包括:
主轨模块;
副轨模块,包括:
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的输入段、输出段;
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
上述方案中,由于所述副轨模块的输入段和输出段分别位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因此所述副轨模块的运输路径不平行于所述主轨模块的运输路径,所述副轨模块和所述主轨模块存在交叉区域;又所述副轨模块包括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的桥接段,且在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因此所述副轨模块与所述主轨模块在交叉区域并未连通,而是形成局部的双层轨道,故所述副轨模块和所述主轨模块内的车辆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不会相互影响,因而可以避免车辆在交叉区域拥堵,能够提高运输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输入”是指:车辆以靠近交叉区域的方向行进;“输出”是指:车辆以远离交叉区域的方向行进。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轨模块可以包括:第一主轨;所述副轨模块可以包括:第一副轨,其输入段和输出段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主轨两侧;其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第一主轨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第一主轨。
由于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跨越所述第一主轨,因此所述第一副轨与所述第一主轨在交叉区域并未连通,而是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与所述第一主轨在交叉区域形成局部双层轨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可以位于所述第一主轨上方或下方。所述第一副轨和所述第一主轨内的车辆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不会相互影响,故可以避免车辆在交叉区域拥堵,能够提高运输效率。
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与前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主轨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二主轨,其与第一主轨适于车辆双向运行;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同时跨越第一主轨和第二主轨。
该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参考前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副轨与所述第一主轨和第二主轨组成的主轨模块内的车辆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不会相互影响,可以避免车辆在交叉区域拥堵,能够提高运输效率。
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与前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副轨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二副轨,其输入段和输出段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的两侧,其第二桥接段,耦接于所述第二副轨的输入段和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第一主轨和所述第二主轨,其与所述第一副轨配合适于车辆双向运行。
该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参考前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副轨和第二副轨组成的所述副轨模块与所述第一主轨和第二主轨组成的所述主轨模块内的车辆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不会相互影响,可以避免车辆在交叉区域拥堵,能够提高运输效率,其工作原理参考前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说明,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所述主轨模块中主轨的数量以及所述副轨模块中副轨的数量,只要所述主轨模块和所述副轨模在交叉区域能够形成双层轨道即可。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副轨模块还可以包括:支轨,其与相应副轨共用输入段和/或输出段;其与所述主轨模块连通。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副轨模块可以包括:第一副轨、第一支轨,所述第一副轨和第一支轨共用部分输入段和输出段;所述主轨模块可以包括:第一主轨;所述第一主轨与所述第一支轨连通。
当车辆位于所述第一输入段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进入所述第一支轨或第一副轨的桥接段。当需要进入所述第一主轨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一支轨进入所述第一主轨;当需要进入所述第一副轨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继续直行。同样的,当运行于所述第一主轨内的车辆需要进入所述第一副轨的运输路线时,车辆可选择所述第一支轨进入所述第一支轨和所述第一副轨共用的输出段。
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与前一具体实施方式区别在于,所述主轨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二主轨;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同时横跨所述第一主轨和所述第二主轨;所述输出段一侧的第一支轨、所述输入段一侧的第一支轨分别与第一主轨、第二主轨连通。
当车辆在所述第一输入段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进入所述第一支轨或第一副轨的桥接段:当需要进入所述第二主轨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一支轨进入所述第二主轨;当需要进入第一副轨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继续直行。同样的,当运行于所述第一主轨内的车辆需要进入所述第一副轨的运输路线时,车辆可选择所述第一支轨进入所述第一支轨和所述第一副轨共用的输出段。
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与前一具体实施方式区别在于,所述副轨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二副轨,其输入段和输出段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其桥接段,耦接于其输入段和输出段之间,其横跨所述第一主轨和所述第二主轨,其与所述第一副轨适于供车辆双向运行;第二支轨,其与所述第二副轨共用部分输入段和输出段;所述输出段一侧的第二支轨、所述输入段一侧的第二支轨分别与第一主轨、第二主轨连通。该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工作原理及优点后续结合附图详细描述。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说明,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支轨是否同时具有输入段和输出段,也可以仅具有输入段或仅具有输出段,区别仅在于不具有副轨转主轨或主轨转副轨的功能。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主轨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轨,所述第一连接轨连接所述第一主轨和所述第二主轨,用于实现车辆在所述主轨模块内的掉头;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轨数量可以有多个。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副轨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轨,适于第一支轨/第一副轨与第二支轨/第二副轨之间的连通。具体而言,所述第二连接轨适于:所述第一支轨与第二支轨之间的连通;所述第一副轨与第二副轨之间的连通;所述第一支轨与第二副轨之间的连通;所述第一副轨与所述第二支轨之间的连通。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说明书实施例,以下通过具体示例并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所述交叉轨道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交叉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交叉轨道200包括:所述主轨模块210和所述副轨模块220,其中:
所述主轨模块210包括:
第一主轨211;
第二主轨212,其与所述第一主轨211平行设置,适于供所述主轨模块310内的车辆双向运行;
所述副轨模块220包括:
第一副轨221,其第一输入段2211和第一输出段2213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210两侧,其第一桥接段2212,耦接于所述第一输入段2211和所述第一输出段2213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210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210;
第二副轨222,其第二输入段2221和第二输出段2223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210两侧,其第二桥接段2222,耦接于所述第二输入段2221和所述第二输出段2223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210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210;其与所述第一副轨221平行设置,适于供所述副轨模块220内的车辆双向运行。
结合图3所示图2的A向截面示意图,所述第一副轨221和所述第二副轨222在交叉区域架设于所述主轨模块210的上方。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副轨221的第一桥接段2212、第二副轨222的第二桥接段2222位于所述主轨模块210上方,在交叉区域均与所述主轨模块210形成双层轨道,故所述副轨模块220和所述主轨模块210内的车辆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不会相互影响,因而可以避免车辆在交叉区域拥堵,能够提高运输效率。
所述主轨模块210还包括两个第一连接轨213和214,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轨213连通所述第一主轨211和所述第二主轨212,用于位于所述第一主轨211上的车辆向所述第二主轨212变道,所述第一连接轨214连通所述第一主轨211和所述第二主轨212,用于位于所述第二主轨212上的车辆向所述第一主轨211变道。
所述副轨模块220还包括两个第二连接轨223和224,其中所述第二连接轨223连通所述第一副轨221和所述第二副轨222,用于位于所述第一副轨上的车辆向所述第二副轨变道,所述第二连接轨224连通所述第一副轨221和所述第二副轨222,用于位于所述第二副轨222上的车辆向所述第一副轨221变道。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连接轨是用于所述主轨模块内所述第一主轨和所述第二主轨之间的变道,因此所述第一连接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可以是一个、四个或者其他数量;所述第二连接轨是用于所述副轨模块内所述第一副轨和所述第二副轨之间的变道,因此所述第二连接轨的数量也并不限定与两个,可以是一个、三个或者其他数量;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对所述第一连接轨、第二连接轨的数量进行限制。
继续参照图3,所述第一副轨221位于所述第一主轨211、第二主轨212的上方,其整体走向呈现所述第一输入段2211主要部分水平延伸、然后均匀爬升至所述第一桥接段2212、然后所述第一桥接段2212主要部分水平延伸、然后均匀下降至所述第一输出段2213主要部分水平延伸的状态;基于运行在所述第一副轨221中车辆230的稳定性,当车辆230在运行于所述第一副轨221爬坡阶段时,对应的爬升角度α应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车辆230的爬坡难度,根据使用场景所述爬升角度α的范围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0°;当车辆230运行于所述第一副轨221下坡阶段时,对应的下降角度β应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车辆230的制动难度,根据使用场景所述下降角度β的范围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0°;同时,基于车辆230安全,所述第一桥接段2212相较于所述主轨模块210的高度差h应大于所述主轨模块内运行车辆的高度,根据使用场景所述高度差h的范围大于1.4m且小于或等于2m。
在一具体使用场景中,所述爬升角度α为30°,所述下降角度β为30°,所述高度差h为1.5m。
所述第二副轨的设置可以与所述第一副轨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在实际使用时,优选所述第二副轨的设置与所述第一副轨一致,在此不多做描述。
可以理解,所述水平延伸可以是直线水平延伸,也可以是曲线水平延伸,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对该设置进行限制。
参照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交叉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交叉轨道300包括:所述主轨模块310和所述副轨模块320,其中:
所述主轨模块310包括:
第一主轨311;
第二主轨312,其与所述第一主轨311平行设置,适于供所述主轨模块310内的车辆双向运行;
所述副轨模块320包括:
第一副轨321,其第一输入段3211和第一输出段3213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310两侧,其第一桥接段3212,耦接于所述第一输入段3211和所述第一输出段3213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310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310;
第一支轨323,其与所述第一副轨321共用部分第一输入段3211和第一输出段3213;所述第一输入段3211一侧的第一支轨323、所述第一输出段3213一侧的第一支轨323分别与第一主轨311、第二主轨312连通;
第二副轨322,其第二输入段3221和第二输出段3223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310两侧,其第二桥接段3222,耦接于所述第二输入段3221和所述第二输出段3223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310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310;其与所述第一副轨321平行设置,适于供所述副轨模块320内的车辆双向运行;
第二支轨324,其与所述第二副轨322共用部分第二输入段3221和第二输出段3223;所述第二输入段3221一侧的第二支轨324、所述第二输出段3223一侧的第二支轨324分别与第二主轨312、第一主轨311连通;其与所述第一支轨323平行设置。
结合图5所示图4的A向截面示意图,所述第一副轨321和所述第二副轨322在交叉区域架设于所述主轨模块310的上方。
当车辆330在所述第一输入段3211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进入所述第一支轨323或所述第一副轨321的第一桥接段3212:当需要进入所述第一主轨311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一支轨323进入所述第一主轨311;当需要进入第一副轨321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一副轨321的第一桥接段3212继续直行并进入所述第一输出段3213。
当车辆330在所述第二输入段3221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进入所述第二支轨324或所述第二副轨322的第二桥接段3222:当需要进入所述第二主轨312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二支轨324进入所述第二主轨312;当需要进入第二副轨322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二副轨322的第二桥接段3222继续直行并进入第二输出段3223。
当车辆在所述第一主轨311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进入所述第二支轨324或继续在所述第一主轨311直行。具体的,当需要进入所述第二输出段3223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二支轨324进入所述第二输出段3223。
当车辆在所述第二主轨312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进入所述第一支轨323或继续在所述第二主轨312直行。具体的,当需要进入所述第一输出段3213的运输路线时,车辆选择所述第一支轨323进入所述第一输出段3213。
所述主轨模块还包括两个第一连接轨313和314,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轨313连接所述第一主轨311的输出段和所述第二主轨312的输入段,所述第一连接轨314连接所述第一主轨311的输入段和所述第二主轨312的输出段,运行于所述主轨模块310内的车辆可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轨313和314实现在所述第一主轨311和所述第二主轨312之间的变道。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轨313和/或314,所述副轨模块320在对车辆进行输送时,除选择副轨以直行的方式实现输入段和输出段之间的运输路径外,所述副轨模块320还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支轨323借道第一主轨311、第一连接轨313、第二主轨312的方式和/或所述第二支轨324借道第二主轨312、第一连接轨314、第一主轨311的方式实现,例如,所述第一输入段3211处的车辆行驶过程中可以依次经过第一支轨323、第一主轨311、第一连接轨313、第二主轨312、第一支轨323和第一输出段3213。实际使用中,所述副轨模块320内的车辆可以结合所述主轨模块310和副轨模块320上车辆的运行情况,选择使用所述第一副轨321/第二副轨322以直行方式或使用所述第一支轨323/第二支轨324以借道的方式实现副轨模块320内车辆的运行,上述方案,提供了备选项,增强了上述交叉轨道300使用时的可靠性。
所述副轨模块320还包括两个第二连接轨3291和3292,其中所述第二连接轨3291连通所述第一主轨311一侧的所述第一输入段3211和所述第二输出段3223,所述第二连接轨3292连通所述第二主轨312一侧的所述第一输出段3213和所述第二输入段3221,运行于所述副轨模块320内的车辆可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轨3291和3292实现在所述副轨模块320内的变道。
继续参照图4,所述第一支轨323和第一副轨321自所述第一输入段3211分离后又在所述第一输出段3213汇合,所述第一支轨323向下直行,所述第一副轨321位于所述第一支轨323远离所述第二支轨324的左侧,其整体走向呈现先向左下直行,然后向下直行,然后向右下直行的状态;当所述第一副轨321处于向下直行状态时,与所述第一支轨323平行,基于车辆安全,避免运行于所述第一支轨323上的车辆与所述第一副轨321发生碰撞,处于向下直行状态时的第一副轨321与所述第一支轨323之间的水平间距w应不小于于所述主轨模块内运行车辆的宽度,根据使用场景所述水平间距w的范围大于500mm且小于或等于1000mm。
所述第二支轨324、第二副轨322参照所述第一支轨323、第一副轨321对称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继续参照图5,所述第一副轨321的相对位置以及整体走向与图3所示类似,对应的爬升角度α、下降角度β以及所述第一副轨321的第一桥接段3212与所述主轨模块310高度差h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参照图6所示图4的B向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副轨321处于第一支轨323的左上方,所述第二副轨322处于第二支轨324的右上方。
在一具体使用场景中,在一具体使用场景中,所述爬升角度α为30°,所述下降角度β为30°,所述高度差h为1.5m,所述水平间距w为525mm。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上述交叉轨道应用于各种应用交叉轨道的场合及相应的系统中,以下给出一种在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示例。
参照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运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输系统,其中所述运输系统400包括:交叉轨道410和控制装置420,其中:
所述交叉轨道410可以采用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交叉轨道;
所述控制装置420,适于控制车辆在所述交叉轨道410上运行。
具体而言,所述交叉轨道410包括主轨模块411和副轨模块412。其中,对于副轨模块412上运行的车辆,所述控制装置420控制车辆,依次通过输入段,在交叉区域跨过主轨模块411的桥接段和输出段;对于所述主轨模块411上运行的车辆,所述控制装置420控制车辆在所述主轨模块411上直行。由于所述副轨模块412和所述主轨模块411内的车辆在所述控制装置420的控制下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不会相互影响,因而可以避免车辆在交叉区域拥堵,能够提高运输系统400的运输效率。
虽然本说明书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说明书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轨模块;
副轨模块,包括:
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的输入段、输出段;
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轨模块包括:
第一副轨,其输入段和输出段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其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轨模块还包括:
第一支轨,其与所述主轨模块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副轨共用部分输入段和/或输出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轨模块还包括:
第二副轨,其输入段和输出段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轨模块两侧;其桥接段,耦接于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之间,且在与所述主轨模块的交叉区域跨越所述主轨模块;其与所述第一副轨适于供车辆双向运行;
第二支轨,其与所述主轨模块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副轨共用部分输入段和/或输出段;
所述主轨模块包括:
第一主轨,其与所述第一支轨和/或所述第二支轨连通;
第二主轨,其与所述第一支轨和/或所述第二支轨连通;其与所述第一主轨适于供车辆双向运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轨模块还包括:第一连接轨,适于连通所述第一主轨和所述第二主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轨模块还包括:第二连接轨,适于连通所述第一支轨/第一副轨与所述第二支轨/第二副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在交叉区域,所述第一副轨和所述第一支轨的水平间距大于500mm且小于或等于1000mm;和/或
所述第二副轨和所述第二支轨的水平间距大于500mm且小于或等于1000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在交叉区域,所述第一副轨和所述主轨模块的高度差大于1.4m且小于或等于2m;和/或
所述第二副轨和所述主轨模块的高度差大于1.4m且小于或等于2m。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叉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轨的桥接段与其输入段/输出段之间形成的爬升角度/下降角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0°;和/或
所述第二副轨的桥接段与其输入段/输出段之间形成的爬升角度/下降角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0°。
10.一种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交叉轨道;
控制装置,适于控制车辆在所述交叉轨道上运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74550.7U CN219116425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74550.7U CN219116425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16425U true CN219116425U (zh) | 2023-06-02 |
Family
ID=86529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74550.7U Active CN219116425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16425U (zh) |
-
2023
- 2023-02-21 CN CN202320274550.7U patent/CN2191164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94694B2 (en) | Mass transportation system | |
JP4689575B2 (ja) | 都心地域へ増強される交通システム | |
CN201186654Y (zh) |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 |
WO2011150740A1 (zh) | 一种无干扰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设施 | |
WO2020082925A1 (zh) | 一种列车群进出站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0406567B (zh) | 大小交路的列车控制系统及方法 | |
WO2022077937A1 (zh) | 用于矿用卡车的交通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 |
CN113715878B (zh) | 一种基于虚拟编组的大小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法和系统 | |
CN107083728A (zh) | 一种汽车与轨道相配合的高速公路智能运行系统及使用方法 | |
CN109131375A (zh) | 一种悬挂式物流单轨交通系统 | |
CN110347156B (zh) | 一种agv进出岸桥下作业车道的路径优化方法及系统 | |
CN219116425U (zh) | 交叉轨道及运输系统 | |
CN109131376A (zh) | 一种磁浮式物流交通系统 | |
CN110386168B (zh) | 列车折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
US20210323583A1 (en) | Logistic mono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 |
KR100733974B1 (ko) | 소형 궤도 차량의 최소간섭 경로 결정 시스템 | |
CN114523991B (zh) | 利用既有单线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车站布置结构及方法 | |
CN109109870A (zh) | 用于悬挂轨道交通的路口立交系统 | |
CN114115281A (zh) | 一种区域自动化交管控制方法 | |
CN210797135U (zh) | 一种单线小高架交通系统 | |
CN211872420U (zh) | 一种列车轨道 | |
RU2790453C2 (ru) | Многоуровневая рельсов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эстакадного типа с различными скоростями движения по путепроводам на разных уровнях | |
CN111634296B (zh) | 跨坐式单轨配线系统及运行方法 | |
CN213948411U (zh) | 一种智轨列车出入线 | |
CN210826962U (zh) | 一种新型交叉路口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