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1433U -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1433U
CN219101433U CN202223451577.3U CN202223451577U CN219101433U CN 219101433 U CN219101433 U CN 219101433U CN 202223451577 U CN202223451577 U CN 202223451577U CN 219101433 U CN219101433 U CN 219101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heat exchange
wall
cold liquid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515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伟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515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14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1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14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机油冷却器包括冷却壳体;冷却壳体设有换热壁、油液腔道和冷液腔道,油液腔道和冷液腔道分别位于换热壁的相对两侧并互不连通,换热壁为油液腔道和冷液腔道的共用腔壁;冷却壳体还设有油液进口、油液出口、冷液进口和冷液出口;油液进口与油液腔道连通并用于与发动机本体的出油口连通,油液出口与油液腔道连通并用于与机油滤清器的进油口连通,以使机油冷却器串接于发动机本体和机油滤清器之间;冷液进口与冷液腔道连通并用于进入冷却介质,冷液出口与冷液腔道连通并用于排出换热后的冷却介质。冷却介质通过换热壁与机油进行换热,实现降低机油温度的作用,确保机油的润滑性能。

Description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热量,这些热量需传导至发动机外,以降低发动机的各零部件的温度,确保各零部件的正常工作。这些热量中的一部分通过散热器散发至外界,另一部分传导至机油,使得机油的温度增高。
机油起到对发动机工作的润滑作用。若传导至机油的热量使机油的温度超出了预期范围,则此时的机油润滑性能大大降低,导致对发动机的工作性能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机油温度升高导致对发动机的润滑性能下降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器,包括冷却壳体;
所述冷却壳体设有换热壁、油液腔道和冷液腔道,所述油液腔道和所述冷液腔道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相对两侧并互不连通,所述换热壁为所述油液腔道和所述冷液腔道的共用腔壁;
所述冷却壳体还设有油液进口、油液出口、冷液进口和冷液出口;所述油液进口与所述油液腔道连通并用于与发动机本体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油液出口与所述油液腔道连通并用于与机油滤清器的进油口连通,以使所述机油冷却器串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和所述机油滤清器之间;所述冷液进口与所述冷液腔道连通并用于进入冷却介质,所述冷液出口与所述冷液腔道连通并用于排出换热后的所述冷却介质。
上述机油冷却器,通过油液进口和油液出口串接于发动机本体和机油滤清器之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工作时,发动机本体产生的热使得机油的温度升高,机油经由油液腔道朝机油滤清器流动,而同时,冷却介质经由冷液进口进入冷液腔道,并通过换热壁与机油进行换热,以将机油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降低机油温度的作用,确保机油的润滑性能,而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由冷液出口流出,持续流入的冷却介质实现对机油的持续换热。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底壁,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底壁;
所述换热壁设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以使所述换热壁与所述第二底壁连接,所述换热壁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油液腔道和所述冷液腔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壁呈环状设置,所述油液腔道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环内侧,所述冷液腔道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环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壁设有多个凹部,所述凹部朝所述换热壁的环外侧凹设,所有的所述凹部沿所述换热壁的周向依次设置;相邻的所述凹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换热壁的环外侧,所述凹部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换热壁的环内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呈环状设置并设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侧壁环绕于所述换热壁的环外侧并与所述换热壁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挡筋,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底壁均连接,所述第一挡筋设有多个并与所述第一凹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挡筋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并使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第二底壁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侧壁、所述换热壁、所述第一挡筋、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配合形成弯曲延伸的所述冷液腔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基部和第二挡筋,所述基部设于所述第二底壁,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二底壁均连接,所述第二挡筋设有多个并沿所述基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第二凹槽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并使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第一底壁连接,且所述第二挡筋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内,以使所述基部、所述换热壁、所述第二挡筋、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配合形成弯曲延伸的所述油液腔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设于所述第一底壁并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环内侧;所述第二壳体还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基部并与所述配合部相匹配,所述配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设于所述基部,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通所述配合部设置;所述第二通孔贯通所述基部设置,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设有限位台阶,所述配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设于所述基部并与所述限位台阶抵接;或/和
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底壁和其中的一个所述凹部均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并使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二底壁连接;所述冷液进口和所述冷液出口均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且所述冷液进口和所述冷液出口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向上分别位于所述连接筋的相对两侧;或/和
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对接环,所述对接环和所述换热壁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底壁的相对两侧,所述对接环用于与所述发动机本体对接,所述油液进口设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油液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底壁。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
发动机本体;
机油滤清器;
如上述任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串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和所述机油滤清器之间。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上述发动机总成和摩托车,均包括前述的机油冷却器,该机油冷却器通过油液进口和油液出口串接于发动机本体和机油滤清器之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工作时,发动机本体产生的热使得机油的温度升高,机油经由油液腔道朝机油滤清器流动,而同时,冷却介质经由冷液进口进入冷液腔道,并通过换热壁与机油进行换热,以将机油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降低机油温度的作用,确保机油的润滑性能,而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由冷液出口流出,持续流入的冷却介质实现对机油的持续换热。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以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的正面视角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的背面视角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的仰视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的俯视图;
图5为图1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的正视图;
图6为图5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的A-A截面图;
图7为图5实施例中机油冷却器的B-B截面图;
图8为图1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动机总成的装配截面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0、机油冷却器;101、油液腔道;102、冷液腔道;103、油液进口;104、油液出口;105、冷液进口;106、冷液出口;110、第一壳体;111、第一底壁;112、第一侧壁;113、第一挡筋;114、换热壁;1141、第一凹槽;1142、第二凹槽;1143、凹部;115、配合部;1151、第一通孔;116、连接筋;117、对接环;118、冷液进管;119、冷液出管;120、第二壳体;121、第二底壁;122、基部;1221、第二通孔;1222、限位台阶;123、第二挡筋;200、发动机本体;300、机油滤清器;400、安装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照图10,摩托车的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本体200、机油滤清器300和串接于发动机本体200和机油滤清器300之间的机油滤清器300,发动机本体20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致机油的温度升高,进而降低机油的润滑性能,因而,通过设置机油冷却器100对进入机油滤清器300的机油进行冷却,以确保由机油滤清器300再次回流至发动机本体200的机油温度达到所需标准,不至于影响机油的润滑性能。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器100,包括冷却壳体。冷却壳体串接于发动机本体200和机油滤清器300之间。具体地:
如图7所示,冷却壳体设有换热壁114、油液腔道101和冷液腔道102,油液腔道101和冷液腔道102分别位于换热壁114的相对两侧并互不连通,换热壁114为油液腔道101和冷液腔道102的共用腔壁。
参照图7并结合图3和图4所示,冷却壳体还设有油液进口103、油液出口104、冷液进口105和冷液出口106;油液进口103与油液腔道101连通并用于与发动机本体200的出油口连通,油液出口104与油液腔道101连通并用于与机油滤清器300的进油口连通,以使机油冷却器100串接于发动机本体200和机油滤清器300之间;冷液进口105与冷液腔道102连通并用于进入冷却介质,冷液出口106与冷液腔道102连通并用于排出换热后的冷却介质。
该机油冷却器100,通过油液进口103和油液出口104串接于发动机本体200和机油滤清器300之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工作时,发动机本体200产生的热使得机油的温度升高,机油经由油液腔道101朝机油滤清器300流动,而同时,冷却介质经由冷液进口105进入冷液腔道102,并通过换热壁114与机油进行换热,以将机油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降低机油温度的作用,确保机油的润滑性能,而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由冷液出口106流出,持续流入的冷却介质实现对机油的持续换热。
发动机本体200的机油经由油液腔道101朝机油滤清器300流动,而冷却介质经由冷液腔道102流动,换热壁114作为油液腔道101和冷液腔道102的共用腔道,使冷却介质在流动的过程中带走机油的热量,从而实现对机油的降温作用。
可选地,冷却介质可以是冷却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5、图8和图9,冷却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具有第一底壁111,第二壳体120具有第二底壁121。
如图8并结合图7所示,换热壁114设于第一底壁111,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固定,以使换热壁114与第二底壁121连接,换热壁114将第一壳体110和壳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油液腔道101和冷液腔道102。
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合体后,一方面,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21之间形成内部空间,另一方面,换热壁114与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21均连接,从而将内部空间分隔为互不连通的油液腔道101和冷液腔道102,进而实现机油和冷却介质的独立流动。
可选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均为圆形壳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壁114呈环状设置,油液腔道101位于换热壁114的环内侧,冷液腔道102位于换热壁114的环外侧。
换热壁114呈环状设置,以在换热壁114的环外侧和环内侧分别形成冷液腔道102和油液腔道101,冷却介质在冷液腔道102内环形流动,从而提高与机油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和图8,换热壁114设有多个凹部1143,凹部1143朝换热壁114的环外侧凹设,所有的凹部1143沿换热壁114的周向依次设置;相邻的凹部1143之间形成第一凹槽1141,第一凹槽1141的槽口朝向换热壁114的环外侧,凹部1143形成第二凹槽1142,第二凹槽1142的槽口朝向换热壁114的环内侧。
如图7和图8所示,换热壁114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凹部1143,该凹部1143由换热壁114的环内侧朝换热壁114的环外侧凹设。第一凹槽1141的设置使冷却介质的流动更为曲折,同时,第二凹槽1142的设置使得机油的流动也更为曲折,从而提高冷却介质与机油之间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第一壳体110还具有第一侧壁112,第一侧壁112呈环状设置并设于第一底壁111,第一侧壁112环绕于换热壁114的环外侧并与换热壁114间隔设置。
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挡筋113,第一挡筋113与第一侧壁112和第一底壁111均连接,第一挡筋113设有多个并与第一凹槽1141一一对应,第一挡筋113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一凹槽1141内并与第一凹槽1141的槽壁间隔设置。结合图7和图8所示,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固定并使第一挡筋113与第二底壁121连接,以使第一侧壁112、换热壁114、第一挡筋113、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21配合形成弯曲延伸的冷液腔道102。
如图8所示,第一侧壁112环绕于换热壁114的环外侧,第一挡筋113的数量与第一凹槽1141的数量相等,第一挡筋113的一部分延伸至相匹配的第一凹槽1141内且不与第一凹槽1141的槽壁相接触,从而使第一凹槽1141内的空间形成弯曲延伸的通道,所有的这种通道首尾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冷液腔道102,以提高冷却介质与机油的换热效率,并提升冷却介质对机油的冷却效率。
可选地,第一壳体110为圆形壳体,第一侧壁112为圆环状的侧壁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第二壳体120设有基部122和第二挡筋123,基部122设于第二底壁121,第二挡筋123与基部122和第二底壁121均连接,第二挡筋123设有多个并沿基部122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挡筋123与第二凹槽1142一一对应。
结合图7和图9,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固定并使第二挡筋123与第一底壁111连接,且第二挡筋123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二凹槽1142内,以使基部122、换热壁114、第二挡筋123、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21配合形成弯曲延伸的油液腔道101。
第二挡筋123的数量与第二凹槽1142的数量相等,第二挡筋123的一部分延伸至相匹配的第二凹槽1142内且不与第二凹槽1142的槽壁接触,从而使第二凹槽1142内的空间形成弯曲延伸的通道,所有的这种通道首尾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油液腔道101,以与弯曲延伸的冷液腔道102相匹配,并提升机油与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
如图7所示,油液腔道101和冷液腔道102均为弯曲的迂回迷宫式结构,使得换热效果更高,实现对机油的有效冷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图8和图9,第一壳体110还设有配合部115,配合部115设于第一底壁111并位于换热壁114的环内侧;第二壳体120还设第二通孔1221,第二通孔1221设于基部122并与配合部115相匹配,配合部115通过第二通孔1221套设于基部122,以使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配合连接。
参照图8和图9并结合图6,配合部115能够套设于第二通孔1221内,以使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合体连接。
可选地,第二通孔1221为圆孔,配合部115为与第二通孔1221相匹配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和图9,第一壳体110还设有第一通孔1151,第一通孔1151贯通配合部115设置;第二通孔1221贯通基部122设置,且第二通孔1221的孔壁设有限位台阶1222,配合部115通过第二通孔1221套设于基部122并与限位台阶1222抵接。
配合部115通过第二通孔1221套设于基部122,配合部115的朝向第二壳体120的一端与限位台阶1222抵接,以实现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配合限位。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通孔1151和第二通孔1221均为圆孔,配合部115为圆环,基部122为圆环。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壳体120相当于盖板,通过盖设于第一壳体110上,使配合部115与基部122限位配合,以实现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的连接。
可选地,为了实现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更好合体连接,第二壳体120设有与换热壁114相匹配的配合槽。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密封圈等结构,以实现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密封固定,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和图8,第一壳体110还设有连接筋116,连接筋116与第一侧壁112、第一底壁111和其中的一个凹部1143均连接,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固定并使连接筋116与第二底壁121连接;冷液进口105和冷液出口106均开设于第一侧壁112,且冷液进口105和冷液出口106在第一壳体110的周向上分别位于连接筋116的相对两侧。
如图7和图8所示,连接筋116用于将环形的冷液通道的某个位置隔开,且隔开的两边分别设置冷液进口105和冷液出口106,这样能够使冷却介质沿冷液通道的周向进行流动,避免进入的冷却介质和流出的冷却介质相互混合,因而能够提高冷却介质对机油的换热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和图8,第一壳体110还设有冷液进管118和冷液出管119,冷液进管118通过冷液进口105与第一壳体110连接,冷液出管119通过冷液出口106与第一壳体110连接。
可选地,冷液进管118和冷液出管119均与第一侧壁112一体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3,第一壳体110还设有对接环117,对接环117和换热壁114分别设于第一底壁111的相对两侧,对接环117用于与发动机本体200对接,油液进口103设于第一底壁111。如图2和图4所示,油液出口104设于第二底壁121。
对接环117用于与发动机本体200进行对接配合,油液进口103可以设有至少一个(例如两个),以便于机油顺畅通过。
如图4所示,油液出口104设有至少一个(例如两个)并设于第二底壁121,以使冷却后的机油顺畅通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通过轻质材料例如铝等压铸形成,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和重量。相比传统的机油冷却器100,重量降低了60%,仅是传统机油冷却器100的重量的40%。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
发动机本体200;
机油滤清器300;
如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机油冷却器100,机油冷却器100串接于发动机本体200和机油滤清器300之间。
如图10所示,发动机总成还包括安装轴400,安装轴400的一端与机油滤清器300连接,安装轴40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151(以及第二通孔1221)并与发动机本体200连接,以实现发动机本体200、机油冷却器100以及机油滤清器300的装配。
可选地,安装轴400还设有限位肩,限位肩环绕设于安装轴400的外周,限位肩与第二壳体120上的限位台阶1222抵接配合,且限位肩和配合部115分别位于限位台阶1222的相对两侧,以实现装配的限位。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该发动机总成和摩托车,均包括前述的机油冷却器100,该机油冷却器100通过油液进口103和油液出口104串接于发动机本体200和机油滤清器300之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工作时,发动机本体200产生的热使得机油的温度升高,机油经由油液腔道101朝机油滤清器300流动,而同时,冷却介质经由冷液进口105进入冷液腔道102,并通过换热壁114与机油进行换热,以将机油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降低机油温度的作用,确保机油的润滑性能,而换热后的冷却介质由冷液出口106流出,持续流入的冷却介质实现对机油的持续换热。
在申请人的实施环境下,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器100使机油的温度能够下降7-8度,且相比传统的机油冷却器100,成本也大大降低,只有传统机油冷却器100的成本的1/5,体积是传统的机油冷却器100的1/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壳体;
所述冷却壳体设有换热壁、油液腔道和冷液腔道,所述油液腔道和所述冷液腔道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相对两侧并互不连通,所述换热壁为所述油液腔道和所述冷液腔道的共用腔壁;
所述冷却壳体还设有油液进口、油液出口、冷液进口和冷液出口;所述油液进口与所述油液腔道连通并用于与发动机本体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油液出口与所述油液腔道连通并用于与机油滤清器的进油口连通,以使所述机油冷却器串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和所述机油滤清器之间;所述冷液进口与所述冷液腔道连通并用于进入冷却介质,所述冷液出口与所述冷液腔道连通并用于排出换热后的所述冷却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底壁,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底壁;
所述换热壁设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以使所述换热壁与所述第二底壁连接,所述换热壁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油液腔道和所述冷液腔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壁呈环状设置,所述油液腔道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环内侧,所述冷液腔道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环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壁设有多个凹部,所述凹部朝所述换热壁的环外侧凹设,所有的所述凹部沿所述换热壁的周向依次设置;相邻的所述凹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换热壁的环外侧,所述凹部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换热壁的环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呈环状设置并设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侧壁环绕于所述换热壁的环外侧并与所述换热壁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挡筋,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底壁均连接,所述第一挡筋设有多个并与所述第一凹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挡筋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并使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第二底壁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侧壁、所述换热壁、所述第一挡筋、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配合形成弯曲延伸的所述冷液腔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基部和第二挡筋,所述基部设于所述第二底壁,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二底壁均连接,所述第二挡筋设有多个并沿所述基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第二凹槽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并使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第一底壁连接,且所述第二挡筋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内,以使所述基部、所述换热壁、所述第二挡筋、所述第一底壁和所述第二底壁配合形成弯曲延伸的所述油液腔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设于所述第一底壁并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环内侧;所述第二壳体还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基部并与所述配合部相匹配,所述配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设于所述基部,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通所述配合部设置;所述第二通孔贯通所述基部设置,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设有限位台阶,所述配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设于所述基部并与所述限位台阶抵接;或/和
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底壁和其中的一个所述凹部均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并使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二底壁连接;所述冷液进口和所述冷液出口均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且所述冷液进口和所述冷液出口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向上分别位于所述连接筋的相对两侧;或/和
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对接环,所述对接环和所述换热壁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底壁的相对两侧,所述对接环用于与所述发动机本体对接,所述油液进口设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油液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底壁。
9.一种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本体;
机油滤清器;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机油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串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和所述机油滤清器之间。
10.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总成。
CN202223451577.3U 2022-12-21 2022-12-21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Active CN219101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1577.3U CN219101433U (zh) 2022-12-21 2022-12-21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1577.3U CN219101433U (zh) 2022-12-21 2022-12-21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1433U true CN219101433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2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51577.3U Active CN219101433U (zh) 2022-12-21 2022-12-21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14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02190B1 (en) Cooling an engine control unit
JP6705510B2 (ja) 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US7905203B2 (en) Oil cooler for vehicle
CN219101433U (zh)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CN115977763A (zh) 机油冷却器、发动机总成及摩托车
CN112787456B (zh)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KR20010007490A (ko) 개량된 내연기관용 펌프 하우징
US3975122A (en) Rotary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20060023540A (ko) 열 교환기
CN212632936U (zh) 一种立轴冲击式破碎机的双循环独立润滑系统
JPH1038480A (ja) オイル冷却用プレートタイプ熱交換機
KR20190010941A (ko) 엔진의 열 교환기
EP0467492B1 (en) Compressor
CN216490031U (zh) 一种具有水冷结构的电机壳体
CN111416464B (zh) 油水双循环冷却电机机壳
CN219509843U (zh) 压缩机
CN113078774B (zh) 冷却结构及驱动装置
CN213205846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气缸盖结构
CN214273756U (zh) 用于发动机的油底壳以及发动机
CN218124466U (zh) 电机壳体、混合动力电机
CN215333413U (zh) 压缩机、空调器
CN220850040U (zh) 一种压缩机
CN215979579U (zh) 用于发动机的散热结构及发动机
JP3702619B2 (ja) オイルクーラ内蔵型熱交換器
CN214412482U (zh) 冷却结构及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