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58390U - 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58390U
CN219058390U CN202222890496.7U CN202222890496U CN219058390U CN 219058390 U CN219058390 U CN 219058390U CN 202222890496 U CN202222890496 U CN 202222890496U CN 219058390 U CN219058390 U CN 219058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w
pulley
rope
movable
movable pu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904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新玲
李鹏举
史海红
颜伟
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Fenghui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Fenghui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Fenghui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Fenghui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9049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58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58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583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由A排定滑轮组、B排定滑轮组、A排动滑轮组、B排动滑轮组;钢丝绳A端首先绕入A排第一动滑轮,然后依次绕过A排第一定滑轮、A排第n动滑轮、A排n定滑轮、A排第n+1动滑轮、A排第二定滑轮,最后从A排第二动滑轮绕出与B排定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钢丝绳B端首先绕入B排第一动滑轮,然后依次绕过B排第一定滑轮、B排第二动滑轮、B排第n定滑轮、B排第n+1动滑轮、B排第n+1定滑轮、B排第n动滑轮,从B排第二定滑轮绕出与A排动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Description

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应用于起重机械、工程机械等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大吨位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已达数百吨或数千吨,在起升滑轮组及其绕绳系统,变幅滑轮组及其绕绳系统中,滑轮数量多达几十个。传统的钢丝绳缠绕方式(绕绳方式)为,绕出卷筒的钢丝绳顺向依次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缠绕,如图1所示,绕绳方式为从滑轮组一侧按顺序缠绕到另一侧,由于滑轮效率损失的问题,当收绳时,先绕入的滑轮组一侧拉力大,滑轮组的另一侧拉力小;当放绳时,先绕入的滑轮组一侧拉力大,滑轮组的另一侧拉力小,最终导致吊钩组上的动滑轮组产生偏载,动滑轮组产生倾斜,并且随着收绳和放绳,动滑轮组忽高忽低,产生向上和向下的倾斜。
传统绕绳方式还有双联双卷筒绕绳系统(如图7所示)和单排单绳平行绕绳系统(如图8所示)。双联双卷筒绕绳系统(如图7所示)给出一种单侧双绳交错缠绕的绕绳方式,该绕绳方式的定滑轮为大小滑轮交错布置,动滑轮同轴布置,滑轮规格多,同轴布置占用空间大。当起重量更大时,只能沿轴向继续扩展,无法满足超大吨位的需求。
单排单绳平行绕绳系统(如图8所示)给出一种钢丝绳平行缠绕的绕绳方式,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是同轴布置,大起重量时滑轮轴向长度长,整体布置困难。以上两种绕绳方式的动滑轮均为单轴轴向布置,且不能直接通过并排的方式实现双排布置。如果简单的并排使用,单侧就变成4根钢丝绳绕入,双侧变成8根钢丝绳绕入,无法保证多根钢丝绳的受力相等,同时也无法保证多组动滑轮的同步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包括双排双绳折返绕绳方式及其动定滑轮组,保证动、定滑轮组两侧钢丝绳的拉力均衡,动滑轮组升降过程中不发生偏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两排钢丝绳依次交错在动滑轮组和定滑轮组上平行缠绕,互不干涉。由于是钢丝绳交错缠绕,钢丝绳从滑轮组的一端绕入,依次跳过一个滑轮缠绕,到达另一端后朝绕入的一端方向返回,并从绕入的一端绕出滑轮组,这样保证了滑轮组两端在整体上的拉力均衡,特别适用于大倍率绕绳系统中。
单根钢丝绳同时绕入两排动滑轮组上,保证了两排动滑轮组的受力均衡。
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由A排定滑轮组、B排定滑轮组、A排动滑轮组、B排动滑轮组、钢丝绳A端、钢丝绳B端组成;
A排定滑轮组包括n个定滑轮;
A排动滑轮组包括n+1个动滑轮;
B排定滑轮组包括n+1个定滑轮;
B排动滑轮组包括n+1个动滑轮;
钢丝绳A端从A排第一动滑轮绕入,然后绕过A排第一定滑轮后、再绕入A排第三动滑轮,再绕过A排第三定滑轮,按照此规律依次跳跃式绕过第奇数个动滑轮和定滑轮,直至缠绕至第n个定滑轮,然后从第n+1个动滑轮折返后,再依次跳跃式绕过第偶数个定滑轮和动滑轮,最后从A排动滑轮组的第二动滑轮绕出与B排定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钢丝绳B端从B排第一动滑轮绕入,然后绕过B排第一定滑轮后、再绕入B排第三动滑轮,再绕过B排第三定滑轮,按照此规律依次跳跃式绕过第奇数个动滑轮和定滑轮,直至缠绕至第n+1个定滑轮,然后从第n+1个动滑轮折返后,再依次跳跃式绕过第偶数个定滑轮和动滑轮,最后从B排定滑轮组的第二定滑轮绕出与A排动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上述的n大于等于3。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钢丝绳A端和钢丝绳B端都是首先绕入A排第一动滑轮或B排第一动滑轮,满足了钢丝绳入滑轮角度的要求,避免了钢丝绳的干涉;B排第二定滑轮是绕绳系统从A排动滑轮组进入B排动滑轮组的过渡滑轮,是钢丝绳A端和钢丝绳B端的对接处,该滑轮理论上不转动,当一根钢丝绳不能满足长度要求时,钢丝绳A端和钢丝绳B端可从该处对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的缠绕方式,使得整个缠绕过程保证动、定滑轮组两侧钢丝绳的拉力均衡,动滑轮组升降过程中不发生偏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传统绕绳方式A;
图2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简图;
图3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零件图;
图4为12倍率绕绳方式A;
图5为12倍率绕绳方式B;
图6为组合使用图。
图7为传统绕绳方式B;
图8为传统绕绳方式C;
图中:1 A排定滑轮组、101 A排第一定滑轮、102 A排第二定滑轮、103 A排第三定滑轮、104 A排第五定滑轮;
2 A排动滑轮组、201 A排第一动滑轮、202 A排第二动滑轮、203 A排第三动滑轮、204 A排第四动滑轮、205 A排第五动滑轮;
3 B排定滑轮组、301 B排第一定滑轮、302 B排第二定滑轮、303 B排第三定滑轮、304 B排第四定滑轮、305 B排第五定滑轮;
4 B排动滑轮组、401 B排第一动滑轮、402 B排第二动滑轮、403 B排第三动滑轮、404 B排第四动滑轮、405 B排第五动滑轮、
5钢丝绳A端、6钢丝绳B端、7卷筒、8导向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本实用新型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两排钢丝绳依次交错在动滑轮组和定滑轮组上平行缠绕,互不干涉。由于是钢丝绳交错缠绕,钢丝绳从滑轮组的一端绕入,依次跳过一个滑轮缠绕,到达另一端后朝绕入的一端方向返回,并从绕入的一端绕出滑轮组,这样保证了滑轮组两端在整体上的拉力均衡,特别适用于大倍率绕绳系统中。具体的,由A排定滑轮组、B排定滑轮组、A排动滑轮组、B排动滑轮组、钢丝绳A端、钢丝绳B端组成;
A排定滑轮组包括A排第一定滑轮、A排第二定滑轮、A排第n定滑轮;
A排动滑轮组包括A排第一动滑轮、A排第二动滑轮、A排第n定滑轮,A排第n+1动滑轮;
B排定滑轮组包括B排第一定滑轮、B排第二定滑轮、B排第n定滑轮、B排第n+1定滑轮;
B排动滑轮组包括B排第一动滑轮、B排第二动滑轮、B排第n动滑轮、B排第n+1动滑轮;
钢丝绳A端首先绕入A排第一动滑轮,然后依次绕过A排第一定滑轮、A排第n动滑轮、A排n定滑轮、A排第n+1动滑轮、A排第二定滑轮,最后从A排第二动滑轮绕出与B排定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钢丝绳B端首先绕入B排第一动滑轮,然后依次绕过B排第一定滑轮、B排第二动滑轮、B排第n定滑轮、B排第n+1动滑轮、B排第n+1定滑轮、B排第n动滑轮,从B排第二定滑轮绕出与A排动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上述的n大于等于3。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绕绳倍率为8倍率,由A排定滑轮组1、B排定滑轮组3、A排动滑轮组2、B排动滑轮组4、钢丝绳A端5、钢丝绳B端6组成;本实施例以n=4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序号可以参考附图3;
A排定滑轮组1包括A排第一定滑轮101、A排第二定滑轮102、A排第三定滑轮103和A排第四定滑轮104;
A排动滑轮组2包括A排第一动滑轮201、A排第二动滑轮202、A排第三动滑轮203、A排第四动滑轮204和A排第五动滑轮205;
B排定滑轮组3包括B排第一定滑轮301、B排第二定滑轮302、B排第三定滑轮303、B排第四定滑轮304和B排第五定滑轮305;
B排动滑轮组4包括B排第一动滑轮401、B排第二动滑轮402、B排第三动滑轮403、B排第四动滑轮404和B排第五动滑轮405;
钢丝绳A端首先绕入A排动滑轮组上最外侧的A排第一动滑轮。
钢丝绳A端绕入滑轮组的顺序如下:A排动滑轮组上最外侧的A排第一动滑轮——A排第一定滑轮——A排第三动滑轮——A排第三定滑轮——A排第五动滑轮——A排第四定滑轮——A排第四动滑轮——A排第二定滑轮——A排第二动滑轮,最后绕出A排动滑轮组,与B排定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钢丝绳B端首先绕入B排动滑轮组上最外侧的B排第一动滑轮。
钢丝绳B端绕入滑轮组的顺序如下:B排动滑轮组上最外侧的B排第一动滑轮——B排第一定滑轮——B排第二动滑轮——B排第三定滑轮——B排第四动滑轮——B排第五定滑轮——B排第五动滑轮——B排第四定滑轮——B排第三动滑轮——B排第二定滑轮,最后绕出B排动滑轮组,与A排动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本实施例中,钢丝绳从A排第四动滑轮到A排四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A排四定滑轮到A排第五动滑轮的绳索段形成交叉状。
本实施例中,钢丝绳从B排第四动滑轮到B排五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B排五定滑轮到B排第五动滑轮的绳索段形成交叉状。
上述的钢丝绳A端和钢丝绳B端都是首先绕入A排第一动滑轮或B排第一动滑轮,满足了钢丝绳入滑轮角度的要求,避免了钢丝绳的干涉。
上述的B排第二定滑轮是绕绳系统从A排动滑轮组进入B排动滑轮组的过渡滑轮,是钢丝绳A端和钢丝绳B端的对接处,该滑轮理论上不转动。当一根钢丝绳不能满足长度要求时,钢丝绳A端和钢丝绳B端可从该处对接。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绕绳倍率为8倍率,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绕绳方式的区别是,钢丝绳在A排末端定滑轮和B排末端定滑轮上的缠绕方向不同;即钢丝绳从A排第四动滑轮到A排四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A排四定滑轮到A排第五动滑轮的绳索段不形成交叉。进一步的,钢丝绳从B排第四动滑轮到B排五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B排五滑轮到B排第五动滑轮的绳索段不形成交叉。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12倍率绕绳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绕绳方式的区别是,A排定滑轮组包括A排第一定滑轮、A排第二定滑轮、A排第三定滑轮、A排第四定滑轮,A排第五定滑轮;A排动滑轮组包括A排第一动滑轮、A排第二动滑轮、A排第三动滑轮、A排第四动滑轮、A排第五动滑轮和A排第六动滑轮;B排定滑轮组包括B排第一定滑轮、B排第二定滑轮、B排第三定滑轮、B排第四定滑轮、B排第五定滑轮,B排第六定滑轮;B排动滑轮组包括B排第一动滑轮、B排第二动滑轮、B排第三动滑轮、B排第四动滑轮、B排第五动滑轮和B排第六动滑轮;
钢丝绳A端首先绕入A排动滑轮组上最外侧的A排第一动滑轮。
钢丝绳A端绕入滑轮组的顺序如下:A排动滑轮组上最外侧的A排第一动滑轮——A排第一定滑轮——A排第三动滑轮——A排第三定滑轮——A排第五动滑轮——A排第五定滑轮——A排第六动滑轮——A排第四定滑轮——A排第四动滑轮——A排第二定滑轮——A排第二动滑轮;最后绕出A排动滑轮组,与B排定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钢丝绳B端首先绕入B排动滑轮组上最外侧的B排第一动滑轮。
钢丝绳B端绕入滑轮组的顺序如下:B排动滑轮组上最外侧的B排第一动滑轮——B排第一定滑轮——B排第二动滑轮——B排第三定滑轮——B排第四动滑轮——B排第五定滑轮——B排第五动滑轮———B排第六定滑轮——B排第六动滑轮——B排第五定滑轮——B排第四动滑轮——B排第三定滑轮——B排第二动滑轮——B排第二定滑轮,最后绕出B排动滑轮组,与A排动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本实施例中,钢丝绳从A排第五动滑轮到A排第五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A排五定滑轮到A排第六动滑轮的绳索段形成交叉状。
本实施例中,钢丝绳从B排第五动滑轮到B排六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B排六定滑轮到B排第六动滑轮的绳索段形成交叉状。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绕绳倍率为12倍率,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绕绳方式的区别是,钢丝绳在A排末端定滑轮和B排末端定滑轮上的缠绕方向不同;钢丝绳从A排第五动滑轮到A排第五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A排五定滑轮到A排第六动滑轮的绳索段不形成交叉状。钢丝绳从B排第五动滑轮到B排六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B排六定滑轮到B排第六动滑轮的绳索段不形成交叉状。
实施例5
如图6所示,上述的实施例1-实施例4中的绕绳方式还可以进行组合使用,四根钢丝绳从卷筒绕出后,进入导向滑轮,最后绕入两个不同的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
该绕绳系统特别适用于大倍率绕绳系统中。当滑轮组上并排更多的滑轮时,该绕绳方式能实现更大倍率的缠绕;
该绕绳系统可以应用在大吨位桅杆起重机的起升绕绳系统或变幅绕绳系统中。也可应用于大吨位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和浮式起重机等起重设备中。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所述的起重机包括前面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由于该轨道车辆中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因此该轨道车辆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全部优势。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可以是任何适当类型的起重机,例如大吨位桅杆起重机、大吨位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和浮式起重机等起重设备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由A排定滑轮组、B排定滑轮组、A排动滑轮组、B排动滑轮组、钢丝绳A端、钢丝绳B端组成;其特征在于:
A排定滑轮组包括n个定滑轮;
A排动滑轮组包括n+1个动滑轮;
B排定滑轮组包括n+1个定滑轮;
B排动滑轮组包括n+1个动滑轮;
钢丝绳A端从A排第一动滑轮绕入,然后绕过A排第一定滑轮后、再绕入A排第三动滑轮,再绕过A排第三定滑轮,按照此规律依次跳跃式绕过第奇数个动滑轮和定滑轮,直至缠绕至第n个定滑轮,然后从第n+1个动滑轮折返后,再依次跳跃式绕过第偶数个定滑轮和动滑轮,最后从A排动滑轮组的第二动滑轮绕出与B排定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钢丝绳B端从B排第一动滑轮绕入,然后绕过B排第一定滑轮后、再绕入B排第三动滑轮,再绕过B排第三定滑轮,按照此规律依次跳跃式绕过第奇数个动滑轮和定滑轮,直至缠绕至第n+1个定滑轮,然后从第n+1个动滑轮折返后,再依次跳跃式绕过第偶数个定滑轮和动滑轮,最后从B排定滑轮组的第二定滑轮绕出与A排动滑轮组绕出的钢丝绳绳端对接;
上述的n大于等于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排定滑轮组与A排动滑轮组的滑轮上下对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排定滑轮组与B排动滑轮组的滑轮上下对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其特征在于,钢丝绳从A排第n动滑轮到A排n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A排n定滑轮到A排第n+1动滑轮的绳索段形成交叉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其特征在于,钢丝绳从A排第n动滑轮到A排n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A排n定滑轮到A排第n+1动滑轮的绳索段不形成交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其特征在于,钢丝绳从B排第n动滑轮到B排n+1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B排n+1定滑轮到B排第n+1动滑轮的绳索段形成交叉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其特征在于,钢丝绳从B排第n动滑轮到B排n+1定滑轮的绳索段与从B排n+1定滑轮到B排第n+1动滑轮的绳索段不形成交叉。
8.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
CN202222890496.7U 2022-10-31 2022-10-31 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 Active CN219058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0496.7U CN219058390U (zh) 2022-10-31 2022-10-31 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0496.7U CN219058390U (zh) 2022-10-31 2022-10-31 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58390U true CN219058390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6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90496.7U Active CN219058390U (zh) 2022-10-31 2022-10-31 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583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09059U (zh) 起重机滑轮组机构和包括该起重机滑轮组机构的起重机
KR20090094583A (ko) 와이어 로프 슬링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통해 제조되는 와이어로프 슬링
CN102476262B (zh) 起重机支柱的制造方法及起重机支柱
CN219058390U (zh) 起重机双排双绳折返绕绳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起重机
CN1332870C (zh) 防止电磁挂梁起重机起动和制动时挂梁及钢板摆动的方法
DE60131442T2 (de) Anordnung zum anordnen zusätzlicher seile für kranhubwerke
CN104709837A (zh) 牵引装置
CN108249317A (zh) 一种缆索吊机全回转牵引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1613057B (zh) 一种多吊点起重机起升机构
US20050055974A1 (en) Method for the assembly of a stay
CN111573512A (zh) 单卷筒双吊点铸造起重机起升系统
CN217676330U (zh) 一种起重机单绳单排平行绕绳系统
CN214422057U (zh) 一种6比1曳引结构呈s型分布的电梯
CN105565198A (zh) 多点吊装受力均衡装置
CN213651563U (zh) 一种基于6:1悬挂方式的载货电梯曳引结构
CN103896163A (zh) 单臂架门座起重机变幅补偿系统及单臂架门座起重机
KR20100023973A (ko) 멀티 리프트 포인트 크레인의 와이어 로프 공간 간섭 방지 배열
CN115215195A (zh) 一种起重机单绳单排平行绕绳系统
CN204057812U (zh) 双联双卷筒绕绳系统
CN111115486A (zh) 一种钢丝绳冗余绕绳方法
RU109113U1 (ru) Канат стальной многопрядный малокрутящийся
RU109112U1 (ru) Канат стальной многопрядный малокрутящийся
CN104176668A (zh) 双联双卷筒绕绳系统
CN105129647A (zh) 一种钢丝绳卷筒
JP2916520B2 (ja) 耐疲労性ワイヤロー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