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53438U -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53438U
CN219053438U CN202223113095.7U CN202223113095U CN219053438U CN 219053438 U CN219053438 U CN 219053438U CN 202223113095 U CN202223113095 U CN 202223113095U CN 219053438 U CN219053438 U CN 2190534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driving device
cylindrical part
base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130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程
彭秋爱
关慧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Yingli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Yingl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Yingli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Yingl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130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534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534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534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tt Welding And Welding Of Specific Art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装置领域,公开了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包括分别用于固定筒状零部件前端与后端的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稳固筒状零部件的抱夹装置,所述抱夹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筒状零部件的前端和尾端分别设置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对筒状零部件的前端和尾端进行固定,使得筒状零部件不会轻易发生晃动,便于后续焊接,通过设置抱夹装置,抱夹装置对筒状零部件的中段部位进行进一步的稳固夹持,确保筒状零部件在后续的打孔中不会发生晃动位移或者型变的情况,确保筒状零部件后续能够与汽车上其他零部件对接安装。

Description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装置领域,特别涉及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筒状零部件用于汽车零部件拼接中,筒状零部件在夹持装置上先后需要经过焊接和冲击打孔后方能与其他汽车零部件配合,现有的夹持方式为对筒状零部件的两端进行夹持固定,直接对筒状零部件的各个部位进行焊接和打孔,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在对筒状零部件进行打孔时,由于打孔存在一定冲击力,筒状零部件中段部位在冲击力作用下易发生型变或是轻微的位移,导致后续打孔精度受到影响,产品的良品率受到影响,后续无法与其他汽车零部件对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解决现有夹持装置夹持力度不够,筒状零部件在打孔操作时易发生偏移或是型变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包括分别用于固定筒状零部件前端与后端的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稳固筒状零部件的抱夹装置,所述抱夹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之间;
所述抱夹装置包括U型支撑架,所述U型支撑架顶部槽口间设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设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设有可伸缩的直杆,所述支撑板顶部设有Γ型支撑条,所述Γ型支撑条的一端与所述直杆连接,所述Γ型支撑条另一端的顶部设有可沿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抱夹组件;
所述U型支撑架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抱夹组件,所述第二抱夹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抱夹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二抱夹组件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抱夹组件和所述第二抱夹组件配合对筒状零部件进行夹持。
优选的,所述第一抱夹组件包括导轨、滑块、第一基座、弧形凹槽和第一夹持钩;
所述导轨设于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导轨位于所述Γ型支撑条的两侧,所述导轨上套设有所述滑块,所述滑块顶部连接有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靠近所述筒状零部件的一侧设有所述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中设有所述第一夹持钩。
优选的,所述第二抱夹组件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一转动臂和第二夹持钩;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U型支撑架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第一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远离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一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钩相匹配的所述第二夹持钩。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钩和所述第二夹持钩对所述筒状零部件夹持时,所述第一夹持钩和所述第二夹持钩相互交错排列,且所述第一夹持钩和所述第二夹持钩的夹持端于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组件、上压组件和下撑组件;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设于所述筒状零部件的前端,用于对所述筒状零部件的前端进行固定,所述上压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的一侧,所述上压组件的压紧端与所述筒状零部件的顶部接触,所述下撑组件设于所述筒状零部件的下方,所述下撑组件的顶部与所述筒状零部件的底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基座、第三驱动装置、竖直板、夹持片和第一限位柱;
所述第二基座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可随第三驱动装置输出端水平移动的竖直板,所述竖直板两侧设有所述夹持片,两所述夹持片间设有所述第一限位柱。
优选的,所述上压组件包括第三基座、第四驱动装置、第二转动臂和上压块;
所述第三基座侧壁上设有所述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二转动臂远离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一端底部连接有与所述筒状零部件顶部接触的上压块。
优选的,所述下撑组件包括第四基座和U型支撑座;
所述第四基座的顶部设有所述U型支撑座,所述筒状零部件的前端设于所述U型支撑座中,所述U型支撑座位于所述上压块的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五基座、第五驱动装置、垫板和第二限位柱;
所述第五基座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五驱动装置,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顶部设有用于放置筒状零部件尾端的垫板,所述第二限位柱穿过所述垫板与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柱于竖直方向伸缩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贡献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筒状零部件的前端和尾端分别设置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对筒状零部件的前端和尾端进行固定,使得筒状零部件不会轻易发生晃动,便于后续焊接,通过设置抱夹装置,抱夹装置对筒状零部件的中段部位进行进一步的稳固夹持,确保筒状零部件在后续的打孔中不会发生晃动位移或者型变的情况,确保筒状零部件后续能够与汽车上其他零部件对接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抱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除去第二抱夹组件后的侧视图;
图5是第二抱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下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固定装置10、第一固定组件11、第二基座111、第三驱动装置112、竖直板113、夹持片114、第一限位柱115、上压组件12、第三基座121、第四驱动装置122、第二转动臂123、上压块124、下撑组件13、第四基座131、U型支撑座132;
第二固定装置20、第五基座21、第五驱动装置22、垫板23、第二限位柱24;
抱夹装置30、U型支撑架31、支撑板32、第一驱动装置33、直杆34、Γ型支撑条35、第一抱夹组件36、导轨361、滑块362、第一基座363、弧形凹槽364、第一夹持钩365、第二抱夹组件37、第二驱动装置371、第一转动臂372、第二夹持钩373;
筒状零部件1a。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5所示,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包括分别用于固定筒状零部件1a前端与后端的第一固定装置10和第二固定装置20,还包括用于稳固筒状零部件1a的抱夹装置30,所述抱夹装置30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0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20之间;
所述抱夹装置30包括U型支撑架31,所述U型支撑架31顶部槽口间设有支撑板32,所述支撑板32底部设有第一驱动装置33,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3的输出端设有可伸缩的直杆34,所述支撑板32顶部设有Γ型支撑条35,所述Γ型支撑条35的一端与所述直杆34连接,所述Γ型支撑条35另一端的顶部设有可沿所述支撑板32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抱夹组件36;
所述U型支撑架3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抱夹组件37,所述第二抱夹组件37位于所述第一抱夹组件36的下方,所述第二抱夹组件37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抱夹组件36和所述第二抱夹组件37配合对筒状零部件1a进行夹持。
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主要由第一固定装置10、第二固定装置20和抱夹装置30组成,其中,第一固定装置10用于对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进行夹持固定,第二固定装置20对筒状零部件1a的尾端进行夹持固定,抱夹装置30用于对筒状零部件1a的中段部位进行稳固,之所以需要对筒状零部件1a的中段部位进行加固,是由于筒状零部件1a后续要进行焊接和打孔操作,在打孔过程中会对筒状零部件1a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若不对筒状零部件1a的中段部位进行加固,筒状零部件1a中段部位易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或是型变。
具体的,抱夹装置30包括了U型支撑架31、支撑板32、第一驱动装置33、直杆34、Γ型支撑条35、第一抱夹组件36和第二抱夹组件37;
在U型支撑架31的两侧板顶部之间设置了支撑板32,支撑板32上设置了Γ型支撑条35,支撑板32底部设置了第一驱动装置33,第一驱动装置33的输出端连接了一根可伸缩的直杆34,Γ型支撑条35的其中一端与直杆34连接,Γ型支撑条35的另一端顶部设置了第一抱夹组件36,第一驱动装置33驱动直杆34进行伸缩运动时,直杆34会带动Γ型支撑条35在支撑板32上沿支撑板32的长度方向做运动,由于第一抱夹组件36是固定在Γ型支撑条35顶部的,故而第一抱夹组件36也会随Γ型支撑条35沿支撑板32的长度方向运动,在U型支撑架31的内侧壁上还设置了与第一抱夹组件36相匹配的第二抱夹组件37,第二抱夹组件37的夹持端是可以进行转动的,能够与第一抱夹组件36相互配合,对筒状零部件1a的中段部位进行夹紧操作。
进一步的,当需要对筒状零部件1a进行夹持时,首先将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和尾端通过第一固定装置10和第二固定装置20进行初步的固定,第一抱夹组件36在直杆34的带动下朝筒状零部件1a的方向运动,直至与筒状零部件1a的外表面接触,第二抱夹组件37开始向上转动,直至第二抱夹组件37的弧形内侧壁与筒状零部件1a的外表面接触并压紧,从而完成对筒状零部件1a中段部位的固定,当筒状零部件1a焊接和打孔完成后,第二抱夹组件37向下转动,离开筒状零部件1a,第一抱夹组件36在直杆34的带动下朝远离筒状零部件1a的方向运动,解开第一固定装置10和第二固定装置20对筒状零部件1a前端和尾端的控制,通过机械手将筒状零部件1a抓取至储物车中进行存放。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和尾端分别设置第一固定装置10和第二固定装置20,对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和尾端进行固定,使得筒状零部件1a不会轻易发生晃动,便于后续的焊接,通过设置抱夹装置30,抱夹装置30对筒状零部件1a的中段部位进行进一步的稳固夹持,确保筒状零部件1a在后续的打孔中不会发生晃动位移或者型变的情况,确保筒状零部件1a后续能够与汽车上其他零部件对接安装。
如图2-4所示,所述第一抱夹组件36包括导轨361、滑块362、第一基座363、弧形凹槽364和第一夹持钩365;
所述导轨361设于所述支撑板32上,且所述导轨361位于所述Γ型支撑条35的两侧,所述导轨361上套设有所述滑块362,所述滑块362顶部连接有所述第一基座363,所述第一基座363靠近所述筒状零部件1a的一侧设有所述弧形凹槽364,所述弧形凹槽364中设有所述第一夹持钩365。
第一基座363与Γ型支撑条35的顶部连接,当Γ型支撑条35随直杆34运动时,第一基座363也会随支撑板32一起运动,具体的,在第一基座363的底部设置有滑块362和导轨361,第一基座363的运动是通过其底部滑块362在导轨361上运动实现的,在第一基座363的靠近筒状零部件1a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凹槽364,弧形凹槽364与筒状零部件1a的外表面弧度相适配,能对筒状零部件1a的外壁进行一定程度的夹持,在弧形凹槽364内还设置有第一夹持钩365,第一夹持钩365的夹持端也是弧形结构,与筒状零部件1a相适配,用于对筒状零部件1a进行夹持。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抱夹组件37包括第二驱动装置371、第一转动臂372和第二夹持钩373;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71固定安装于所述U型支撑架31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71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第一转动臂372,所述第一转动臂372远离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71的一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钩365相匹配的第二夹持钩373。
第二驱动装置371能带动第一转动臂372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当筒状零部件1a需要被夹持时,第一转动臂372在第二驱动装置371的驱动下向上转动,对筒状零部件1a进行夹持,并与第一夹持钩365共同作用对筒状零部件1a形成抱夹结构,使得筒状零部件1a能够稳固在抱夹装置30中,不会松动。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夹持钩365和所述第二夹持钩373对所述筒状零部件1a夹持时,所述第一夹持钩365和所述第二夹持钩373相互交错排列,且所述第一夹持钩365和所述第二夹持钩373的夹持端于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合。
第一夹持钩365和所述第二夹持钩373相互交错排列且第一夹持钩365和所述第二夹持钩373的夹持端于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合,第一夹持钩365和第二夹持钩373形成环保结构,筒状零部件1a与第一夹持钩365和第二夹持钩373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增加筒状零部件1a表面的摩擦力。
如图6-8所示,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0包括第一固定组件11、上压组件12和下撑组件13;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11设于所述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用于对所述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进行固定,所述上压组件12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11的一侧,所述上压组件12的压紧端与所述筒状零部件1a的顶部接触,所述下撑组件13设于所述筒状零部件1a的下方,所述下撑组件13的顶部与所述筒状零部件1a的底部接触。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组件11包括第二基座111、第三驱动装置112、竖直板113、夹持片114和第一限位柱115;
所述第二基座111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三驱动装置112,所述第三驱动装置112的输出端连接有可随第三驱动装置112输出端水平移动的竖直板113,所述竖直板113两侧设有所述夹持片114,两所述夹持片114间设有所述第一限位柱115。
第三驱动装置112能够驱动竖直板113朝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方向运动,当竖直板113向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运动过程中,第一限位柱115会插入筒状零部件1a的通孔中,当竖直板113与筒状零部件1a前端接触时,夹持片114刚好位于筒状零部件1a的外侧壁,对筒状零部件1a的外侧壁进行限制。
如图7所示,所述上压组件12包括第三基座121、第四驱动装置122、第二转动臂123和上压块124;
所述第三基座121侧壁上设有所述第四驱动装置122,所述第四驱动装置122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第二转动臂123,所述第二转动臂123远离所述第四驱动装置122的一端底部连接有与所述筒状零部件1a顶部接触的上压块124。
第四驱动装置122驱动第二转动臂123朝筒状零部件1a的方向转动,当第二转动臂123底部的上压块124与筒状零部件1a顶部相抵时停止转动,上压块124对筒状零部件1a的顶部施加向下的压力,限制筒状零部件1a向上运动。
如图8所示,所述下撑组件13包括第四基座131和U型支撑座132;
所述第四基座131的顶部设有所述U型支撑座132,所述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设于所述U型支撑座132中,所述U型支撑座132位于所述上压块124的正下方。
U型支撑座132为筒状零部件1a提供支撑力,并限制筒状零部件1a向下的运动,通过U型支撑座132和上压块124的相互配合,使得筒状零部件1a的前端稳固,不会轻易晃动。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固定装置20包括第五基座21、第五驱动装置22、垫板23和第二限位柱24;
所述第五基座21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五驱动装置22,所述第五驱动装置22的顶部设有用于放置筒状零部件1a尾端的垫板23,所述第二限位柱24穿过所述垫板23与所述第五驱动装置2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驱动装置22的输出端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柱24于竖直方向伸缩运动。
垫板23为筒状零部件1a的尾端提供支撑点,第二限位柱24为可伸缩的柱体,其与第五驱动装置22的输出端连接,在第五驱动装置22的驱动下向上运动,穿过垫板23直至插入筒状零部件1a尾端的通孔中,使得筒状零部件1a的尾端得以稳固,不会晃动。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9)

1.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包括分别用于固定筒状零部件前端与后端的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稳固筒状零部件的抱夹装置,所述抱夹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之间;
所述抱夹装置包括U型支撑架,所述U型支撑架顶部槽口间设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设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设有可伸缩的直杆,所述支撑板顶部设有Γ型支撑条,所述Γ型支撑条的一端与所述直杆连接,所述Γ型支撑条另一端的顶部设有可沿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抱夹组件;
所述U型支撑架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抱夹组件,所述第二抱夹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抱夹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二抱夹组件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抱夹组件和所述第二抱夹组件配合对筒状零部件进行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夹组件包括导轨、滑块、第一基座、弧形凹槽和第一夹持钩;
所述导轨设于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导轨位于所述Γ型支撑条的两侧,所述导轨上套设有所述滑块,所述滑块顶部连接有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靠近所述筒状零部件的一侧设有所述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中设有所述第一夹持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抱夹组件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一转动臂和第二夹持钩;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U型支撑架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第一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远离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一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钩相匹配的所述第二夹持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钩和所述第二夹持钩对所述筒状零部件夹持时,所述第一夹持钩和所述第二夹持钩相互交错排列,且所述第一夹持钩和所述第二夹持钩的夹持端于水平方向上部分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组件、上压组件和下撑组件;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设于所述筒状零部件的前端,用于对所述筒状零部件的前端进行固定,所述上压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的一侧,所述上压组件的压紧端与所述筒状零部件的顶部接触,所述下撑组件设于所述筒状零部件的下方,所述下撑组件的顶部与所述筒状零部件的底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基座、第三驱动装置、竖直板、夹持片和第一限位柱;
所述第二基座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可随第三驱动装置输出端水平移动的竖直板,所述竖直板两侧设有所述夹持片,两所述夹持片间设有所述第一限位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组件包括第三基座、第四驱动装置、第二转动臂和上压块;
所述第三基座侧壁上设有所述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二转动臂远离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一端底部连接有与所述筒状零部件顶部接触的上压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撑组件包括第四基座和U型支撑座;
所述第四基座的顶部设有所述U型支撑座,所述筒状零部件的前端设于所述U型支撑座中,所述U型支撑座位于所述上压块的正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五基座、第五驱动装置、垫板和第二限位柱;
所述第五基座的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五驱动装置,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顶部设有用于放置筒状零部件尾端的垫板,所述第二限位柱穿过所述垫板与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柱于竖直方向伸缩运动。
CN202223113095.7U 2022-11-21 2022-11-21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Active CN2190534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13095.7U CN219053438U (zh) 2022-11-21 2022-11-21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13095.7U CN219053438U (zh) 2022-11-21 2022-11-21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53438U true CN219053438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8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13095.7U Active CN219053438U (zh) 2022-11-21 2022-11-21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534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17937U (zh) 一种车用电池盒搅拌焊压紧机构
CN202240214U (zh) 汽车白车身焊装线上总拼侧围翻转机构
CN201284139Y (zh) 重型底盘下件升降机构
WO2024178994A1 (zh) 一种吊具后支撑翻转机构
CN219053438U (zh) 用于焊接汽车筒状零部件夹持装置
CN215573718U (zh) 横拉杆球头总成试验装置
CN210818139U (zh) 一种h型钢预拼装机的翼缘板腹板夹紧装置
CN200940065Y (zh) 一种适用于炭块夹子的无动力可自动张紧装置
CN113118687B (zh) 用于刹车制动蹄的机器人焊接装置
CN214722541U (zh) 一种制动蹄的夹具
CN219542146U (zh) 汽车零部件夹具
CN210257321U (zh) 汽车摆臂胶套压入装置
CN212220383U (zh) 汽车车身支撑零件
CN217316629U (zh) 一种用于产品组装后焊接的定位机构
CN217894159U (zh) 一种料车追赶装置
CN111531067A (zh) 一种地脚螺栓折弯装置
CN219542140U (zh) 汽车零部件焊接稳固装置
CN220178672U (zh) 一种定位夹持机构
CN219509134U (zh) 一种具有通用性的夹轨装置
CN210047405U (zh) 一种摩托车拖架用固定索架
JPS632259Y2 (zh)
CN220659698U (zh) 一种全自动波浪成型焊接机
CN217096669U (zh) 轨道客车齿轮箱吊座加工定位夹具
CN213613364U (zh) 拉拔机用拉拔小车
CN219051937U (zh) 汽车零部件抓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