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8685U -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8685U
CN219048685U CN202222925276.3U CN202222925276U CN219048685U CN 219048685 U CN219048685 U CN 219048685U CN 202222925276 U CN202222925276 U CN 202222925276U CN 219048685 U CN219048685 U CN 2190486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ease
spring
wire
coil
interven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252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亚泽
代欢
于南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otec Scientif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cotec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otec Scientif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cotec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252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86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86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86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包括弹簧圈本体、抗解旋丝和纤维线;弹簧体的一端设有固定端头;抗解旋丝穿装在弹簧体内,其一端与固定端头固定连接;纤维线缠绕于抗解旋丝上,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弹簧圈本体的相邻两个弹簧丝分别夹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纤维线缠绕在抗解旋丝上,完成纤维线的初步固定,一体多用,然后通过弹簧丝对纤维线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不会出现纤维线脱落和增加弹簧体外径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介入栓塞术,是通过手术装置将介入栓塞用弹簧圈植入于血管中,进而阻塞或减缓外周血管系统中的血流流速的一种手术方法。然而,在对弹簧圈进行释放或位置调整时,容易出现弹簧圈被卡或阻力变大,进而导致螺距变大甚至解旋,从而使弹簧圈失效。
为了提高弹簧圈的抗解旋能力,专利号为CN21744790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医疗器械的输送装置的解脱机构,其弹簧圈内部植入有抗解旋丝来提升弹簧圈的抗解旋能力,但是由于空间限制,抗解旋丝的径向尺寸不能超过弹簧圈的内径,这导致抗解旋丝直径较小,抗解旋能力难以达到预定效果。
此外,现有的弹簧圈的释放机构存在操作繁琐、难以加工以及解脱失败的问题,而且现有的弹簧圈上的纤维丝的固定方式也存在固定效果差、纤维线易脱落,或者增加弹簧圈的外径,增加弹簧圈进入血管时的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以全部的或部分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包括弹簧圈本体、抗解旋丝和纤维线;所述弹簧圈本体由弹簧丝螺旋加工成型后的弹簧体经缠绕而成,所述弹簧体的一端设有固定端头;所述抗解旋丝穿装在所述弹簧体内,其一端与所述固定端头固定连接;所述纤维线缠绕于所述抗解旋丝上,并具有伸出所述弹簧体外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弹簧圈本体的相邻两个所述弹簧丝分别夹持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其中,所述固定端头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抗解旋丝包括加强芯和敷设于所述加强芯表面的形状记忆合金层,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层分别与所述固定端头和所述加强芯导热连接;在第一温度下,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层处于第一形变状态,所述抗解旋丝呈直线型,在大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下,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层处于第二形变状态,所述抗解旋丝形成多个弯曲段,相邻两个所述弯曲段之间绑扎有至少一根所述纤维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形状记忆合金层在温度变化下的形变产生预应力,进而提高弹簧圈的抗解旋能力,还可以将纤维线缠绕在抗解旋丝上,完成纤维线的初步固定,一体多用,然后通过弹簧丝对纤维线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不会出现纤维线脱落和增加弹簧体外径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纤维线为双股闭环式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纤维线设计为闭环式双股结构,利于纤维线在缠绕过程中的夹持固定,并且能够提高栓塞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纤维线包括多根纤维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纤维线在打绺后的形成纤维丝,使得阻塞面积能够增大,能够进一笔提高栓塞效果。
进一步的,沿所述抗解旋丝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合金段,所述纤维线绑扎于相邻两个所述合金段之间的所述加强芯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形状记忆合金层设计为间断式,使得两侧的合金段能够对纤维线进行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纤维线出现窜动,而且也防止形状记忆合金层形变过程中对纤维线造成扰动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其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导管机构、输送机构和释放机构,至少部分所述输送机构、所述释放机构和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所述位于所述导管机构内,所述输送机构的远端与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通过所述释放机构相连接;其中,所述释放机构被配置为:操作所述输送机构的近端所述释放机构动作,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脱离所述输送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释放机构包括位于所述导管机构内的解脱套、第一解脱件和第二解脱件,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所述第一解脱件和所述第二解脱件均位于所述解脱套内;所述解脱套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导管机构的外径尺寸,所述解脱套外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导管机构远端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解脱套的内壁设有第一解脱部;所述第一解脱件与所述输送机构固定连接,并设有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二解脱件与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相连接,并设有第一插槽,其中,所述第一插接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插槽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解脱件与所述第二解脱件具有预设间隔,所述预设间隔内设有第二解脱部和连接件,所述第二解脱部与所述第一解脱件相连接,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解脱件和所述第二解脱件相连接,沿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折断点位;所述输送机构带动所述释放机构和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在所述导管机构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解脱套的移动,所述输送机构带动所述第一解脱件、所述第二解脱件和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解脱部带动所述第二解脱部动作折断所述连接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弹簧圈的释放机构的结构做出改进,只需要操作输送机构就能够利用第二解脱部这段连接件,进而实现弹簧圈的解脱释放,无需医护人员再进行手工折断和拉线,方便快捷。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部为开设于所述解脱套外壁的第一限位环,和/或,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开设于所述解脱套外壁的第二限位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设计为限位环结构,能够对解脱套进行良好的限位固定,而且利于系统的生产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解脱部包括开设于所述解脱套外壁的第三限位环,所述第二解脱部包括一端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解脱件上的按压件,所述按压件在所述第三限位环的限位作用下能够折断所述连接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限位环和按压件的配合能够使得按压件的自由端向着连接件的方向转动,进而折断连接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医护工作者只需要提供一定的推力即可实现折断连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件面向所述第三限位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由所述系统的近端至远端,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连接件的距离逐渐减小;和/或,所述第三限位环面向所述按压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由所述系统的近端至远端,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连接件的距离逐渐减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的配合能够更加便于连接件的折断,医护人员操作起来更加省力。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件面向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设有按压凸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按压凸起来增加按压件下压连接件的压强,进一步节约医护人员进行解脱操作时所施加的推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的弹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的纤维线在绑扎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的弹簧体在绑扎限位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的抗解旋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的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弹簧圈本体;110-弹簧体;120-固定端头;
200-抗解旋丝;210-加强芯;220-形状记忆合金层;
300-纤维线;310-第一部分;320-第二部分;
400-导管机构;410-第二限位部;
500-输送机构;
600-释放机构;610-解脱套;611-第一限位部;612-第一解脱部;613-第二导向面;620-第一解脱件;621-第一插接部;630-第二解脱件;631-第一插槽;640-第二解脱部;641-第一导向面;642-按压凸起;650-连接件;651-折断点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的纤维固定方法存在的固定效果不佳,容易引发严重的远端栓塞,或者是增加弹簧丝在打结点处的外径,增加输送的阻力的问题,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旨在通过对弹簧圈的结构和纤维线的固定方式做出改进,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结合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包括弹簧圈本体100和纤维线300,本实施例的弹簧圈远端的外径设计为近端外径的60%-80%,方便锚定操作,使锚定更牢固,更易在大血液流速的血管内固定、栓塞,具体的,弹簧圈本体100由弹簧丝螺旋加工成型后的弹簧体110经缠绕而成,即区别于传统的弹簧结构形式,本实施例是将弹簧丝螺旋缠绕呈弹簧体110,弹簧体110现有的弹簧结构形式相同,然后再将弹簧体110在通过弯曲等方式缠绕形成弹簧圈,弹簧圈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图1中的规则的3D弹簧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2D形式(图中未示出此种形式),弹簧体110的结构图可参照图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远端”和“近端”中的远近指的是在进行栓塞手术时距离医护操作者的远近。
本实施例的纤维线300部分位于弹簧圈本体100内,并至少一端伸出弹簧圈本体100的外表面,为了区别于现有的纤维线300固定方式,在沿弹簧体110缠绕成型弹簧圈的方向上,本实施例的弹簧体110内穿设有抗解旋丝200,抗解旋丝200一端与弹簧圈本体100远端的固定端头120连接,抗解旋丝200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弹簧圈意外解旋,并且在医护人员操作时可以对弹簧圈进行回收,避免对弹簧圈进行回收时,弹簧圈远端被卡或阻力变大导致螺距变大而解旋。可选的,本实施例的抗解旋丝200可以是图示中的单股,亦可是双股(图中未示出),抗解旋丝200与固定端头120一体成型,在加工时,直接将抗解旋丝热熔形成尖端进行固定端头120的成型,可以极大地增强尖端的连接强度;连接强度优于胶水或焊锡等连接方式,而且不引入其他材料,如焊锡、胶水等等,降低植入后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风险。
结合附图3和附图4所示,区别于现有的绑扎或直接摁进弹簧圈的固定方式,本实施例的纤维线300缠绕于抗解旋丝上,并具有伸出弹簧体110外的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弹簧圈本体100的相邻两个弹簧丝分别夹持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即先将纤维线300直接缠绕于抗解旋丝200上,完成纤维线300的初步固定,然后通过弹簧体110的弹性对纤维线300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无需对纤维线300进行打结处理,相比于现有的将纤维线300直接通过弹簧体110弹性固定,固定效果好,不会出现纤维线300脱落的问题,而相对于将限位线绑扎于弹簧丝上的形式,本实施例的纤维线300固定形式不会增加弹簧体110外径,进而不会影响在弹簧圈进入血管时增加进入的阻力,而且纤维线300的两侧均位于弹簧体110外并进行打绺处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可选的,再结合附图3所示,可以将本实施例的纤维线300为双股闭环式结构,如此一来,将纤维线300设计为闭环式双股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纤维线300在打绺后的纤维丝的数量,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结合附图5所示,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固定端头120由导热材料制成,相应的,本实施例的抗解旋丝200包括加强芯210和敷设于加强芯210表面的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分别与固定端头120和加强芯210导热连接;在第一温度下,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处于第一形变状态,抗解旋丝200呈图中的直线型,在第二温度下,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处于第二形变状态,抗解旋丝200形成多个弯曲段,相邻两个弯曲段之间绑扎有至少一根纤维线300,其中,第二温度大于第一温度,例如将第一温度设计为0℃-20℃,将第二温度设计为35-40℃。
如此一来,弹簧圈在室内等较低温度下抗解旋丝200呈直线型,当弹簧圈释放进入血液后,由于血液温度能够通过固定端头120传递给加强芯210以及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导致形状记忆合金层220的温度升高,形状记忆合金层220产生形变,使得弹簧圈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弯曲程度进行形变,进一步提高抗解旋效果,避免在释放或回收过程中出现弹簧圈的解旋现象。
可选的,在沿抗解旋丝200的长度方向上,本实施例将形状记忆合金层220设计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合金段,两个合金段之间具有裸露的加强芯210,纤维线300绑扎于相邻两个合金段之间的加强芯210上,采用此种结构设计,使得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形成间断式结构,两侧的合金段能够对纤维线300进行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纤维线300出现窜动,而且也防止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形变过程中对纤维线300造成扰动影响。
基于上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其包括上述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导管机构400、输送机构500和释放机构600,至少部分输送机构500、释放机构600和介入栓塞用弹簧圈位于导管机构400内,输送机构500的远端与栓塞用弹簧圈通过释放机构600相连接;其中,释放机构600被配置为:操作输送机构500的近端(离医生距离较近的一端)释放机构600动作,介入栓塞用弹簧圈脱离输送机构500。
本实施例的释放机构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采用现有的双“S”弯机械解脱结构,一体切割成型后分成植入物S弯和输送系统S弯,植入物S弯与弹簧圈连接,输送系统S弯与输送机构连接,植入物S弯和输送系统S弯通过在输送机构中间插入解脱丝连接;需解脱弹簧圈时,掰断输送机构近端部分,然后从近端拉伸解脱丝,使植入物S弯与输送系统S弯分离,解脱区域长度只有不到2mm,降低输送过程中对导管头端的影响,避免释放后的踢管现象;具体的,将解脱丝的近端与解脱管连接,并将解脱管与输送系统进行点状焊接;需要解脱时,折断点状焊接点,往后拉解脱管,解脱丝相应的往后退,实现解脱;无需任何手柄、电源等附件,简单、快捷。另外S弯本身的材质选择和内外径选择,也降低了该区域内的硬度;短的解脱区域也可以进一步降低解脱失效的概率,提高稳定性。
解脱丝和解脱管的连接,可以为以下几种方式:A.焊接;将解脱丝插入解脱管,并使用芯轴将解脱丝贴壁,在解脱管外表面进行激光焊接,使解脱丝和解脱管连接在一起;激光焊接可以为连续焊接或点状焊接,实现连接强度;B.压握:将解脱丝插入解脱管,使用压握工具或设备对解脱管进行压握,使解脱丝和解脱管连接在一起;压握可以为连续或点状,实现连接强度;C.粘接:将解脱丝插入解脱管,将胶水注入解脱管内实现连接。
解脱管和输送系统的连接可以是点状焊接,例如180度间隔(2个点)、120度间隔(3个点)、90度间隔(4个点),实现连接强度和折断力的平衡;即能避免使用前出现意外折断、意外解脱,也能保证折断时需要的折断力不会过大,满足使用要求、降低操作难度和减少操作时间。
上述释放机构600一般是两个释放部通过解脱线连接,解脱线需要穿过输送机构500的输送管,并且在输送管上设有折断线,当需要进行弹簧圈的释放时,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折断输送管的折断线,然后抽拉解脱线解除两个释放部的嵌合连接,此种方式不仅操作繁琐,而且需要对输送机构500的输送管做出较多结构改进,另外,在抽拉解脱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解脱失败、解脱线卡死、断裂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弹簧圈释放机构600。
结合附图6所示,区别于现有释放结构,本实施例的释放机构600包括位于导管机构400内的解脱套610、第一解脱件620和第二解脱件630,本实施例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第一解脱件620和第二解脱件630均位于解脱套610内,介入栓塞用弹簧圈解脱后可以位于解脱套610外;解脱套610为两端开口的管式结构,解脱套610的外径尺寸小于导管机构400的外径尺寸,避免影响输送机构500的输送,在解脱套610外壁设有第一限位部611,相应的,本实施例的导管机构400远端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部410,另外,在本实施例的解脱套610的内壁设有第一解脱部612。
本实施例的第一解脱件620与输送机构500固定连接,并设有第一插接部621,相应的,本实施例的第二解脱件630与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相连接,并设有第一插槽613,其中,第一插接部621插设于第一插槽613内,并与第一插槽613间隙配合,第一解脱件620和第二解脱件630在插接后具有预设间隔,预设间隔内设有第二解脱部640和连接件650,第二解脱部640与第一解脱件620相连接,连接件650分别与第一解脱件620和第二解脱件630相连接,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沿连接件650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折断点位651。
当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500带动释放机构600和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在导管机构4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部611和第二限位部410限位配合以限制解脱套610的移动,此时输送机构500能够带动第一解脱件620、第二解脱件630和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继续移动,当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解脱部612带动第二解脱部640动作折断连接件650,进而实现栓塞用弹簧圈与输送机构500的脱离,另外,可以在第二解脱件630上连接有回收线(图中未示出),以便于后续的回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弹簧圈的释放机构600的结构做出改进,只需要正常操作输送机构500就能够利用第二解脱部640这段连接件650,无需进行输送管的折断以及解脱线的回拉便能够实现弹簧圈的解脱释放,减轻了医护人员操作的负担,解脱方便快捷。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第一限位部611为开设于解脱套610外壁的第一限位环,同理,本实施例的第二限位部410为开设于解脱套610外壁的第二限位环,将第一限位部611和第二限位部410设计为限位环结构,能够对解脱套610进行良好的限位固定,而且利于系统的生产加工。
本实施例的第一解脱部612包括开设于解脱套610外壁的第三限位环,第二解脱部640包括一端弹性连接于第一解脱件620上的按压件,按压件在第三限位环的限位作用下能够在折断点位651处折断连接件650,将第一解脱部612设计为限位环的目的在于能够在圆周方向任意点处与按压件实现配合,第三限位环和按压件的配合能够使得按压件的自由端向着连接件650的方向转动,进而折断连接件650,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医护工作者只需要提供一定的推力即可实现折断连接件650。
另外,还可以在本实施例的按压件面向第三限位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641,由系统的近端至远端(近端是离医生较近的一端,远端是离医生较远的一端),第一导向面641与连接件650的距离逐渐减小;同理,在本实施例的第三限位环面向按压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613,由系统的近端至远端,第二导向面613与连接件650的距离逐渐减小,在按压件向远端移动时,利用第一导向面641和第二导向面613的配合能够更加便于按压件的下压,进而利于连接件650的折断,医护人员操作起来更加省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本实施例的按压件面向连接件650的一侧设有按压凸起642,利用按压凸起642来增加按压件下压连接件650的压强,进一步节约医护人员进行解脱操作时所施加的推力。
结合附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500的输送管采用远端“螺旋、间断、逐级渐变”方式切割,切割宽度为0.01mm-2mm,螺旋的螺距为0.1mm-10mm,逐级变化,间断比例为180°(切割区域):45°(未切割区域),并进行渐变(注:间断比例指,按照定义的切割宽度和螺距,切割180°后,停止切割45°,再次切割180°,停止切割45°,以此循环;)。
上述结构设计有以下优点:A.渐变的切割,实现近端支撑和远端柔顺的完美结合;B.逐级增大的螺距,实现硬度的平稳变化,增强推送力的传递;C.远端柔软的设计,增强输送性能、降低对导管尖端的影响;D.间断切割,增强抗椭圆化性能,避免出现部分区域切割过度后过软,使用时椭圆化挤压解脱丝,增加解脱拉出的阻力,可能导致器械无法解脱等失效情况。
另外,本实施例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上还设有标记环(图中未示出),当首个弹簧圈植入后,弹簧圈本身的显影性能会遮挡住导管尖端的显影;因此常规的弹簧圈导管均有2个标记环,间距为3cm;因此产品在据弹簧圈3cm处需有显影标记,当该标记和导管近端标记对齐时,开始解脱;所以标记环的装配精度要求非常高;因此,本实施例对标记环进行了新设计,将标记环安装在解脱丝上,使用焊接、旋锻、粘接等方法将标记环固定在要求的位置上;标记环可以是缠绕丝、管材或C形管;传统设计均是将标记放在输送系统外表面,一方面增加了外径,增加输送阻力;另一方面标记环两端会有台阶,容易卡顿在导管管座处、迂曲血管内等;新设计完全避免了该问题;而且传统设计,为降低外径,需减小标记环壁厚,增加连接时的难度;本实施例新的设计将标记环固定在解脱丝上,工艺简单、易操作,当需要解脱时,近端拉解脱丝,使植入物解脱;此时解脱丝上的标记环会往近端移动一定距离,与导管上的标记环偏离,起到指示作用,表明植入物已经完成解脱,方便医生操作。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

Claims (10)

1.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弹簧圈本体(100)、抗解旋丝(200)和纤维线(300);
所述弹簧圈本体(100)由弹簧丝螺旋加工成型后的弹簧体(110)经缠绕而成,所述弹簧体(110)的一端设有固定端头(120);
所述抗解旋丝(200)穿装在所述弹簧体(110)内,其一端与所述固定端头(120)固定连接;
所述纤维线(300)缠绕于所述抗解旋丝(200)上,并具有伸出所述弹簧体(110)外的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所述弹簧圈本体(100)的相邻两个所述弹簧丝分别夹持所述第一部分(310)和所述第二部分(320);
其中,所述固定端头(120)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抗解旋丝(200)包括加强芯(210)和敷设于所述加强芯(210)表面的形状记忆合金层(220),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分别与所述固定端头(120)和所述加强芯(210)导热连接;在第一温度下,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处于第一形变状态,所述抗解旋丝(200)呈直线型,在大于所述第一温度的第二温度下,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处于第二形变状态,所述抗解旋丝(200)形成多个弯曲段,相邻两个所述弯曲段之间绑扎有至少一根所述纤维线(3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线(300)为双股闭环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线(300)包括多根纤维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抗解旋丝(200)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层(2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合金段,所述纤维线(300)缠绕于相邻两个所述合金段之间的所述加强芯(210)上。
5.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导管机构(400)、输送机构(500)和释放机构(600),至少部分所述输送机构(500)、所述释放机构(600)和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位于所述导管机构(400)内,所述输送机构(500)的远端与所述栓塞用弹簧圈通过所述释放机构(600)相连接;
其中,所述释放机构(600)被配置为:操作所述输送机构(500)的近端所述释放机构(600)动作,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脱离所述输送机构(5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600)包括位于所述导管机构(400)内的解脱套(610)、第一解脱件(620)和第二解脱件(630),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所述第一解脱件(620)和所述第二解脱件(630)均位于所述解脱套(610)内;
所述解脱套(610)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导管机构(400)的外径尺寸,所述解脱套(610)外壁设有第一限位部(611),所述导管机构(400)远端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部(410),所述解脱套(610)的内壁设有第一解脱部(612);
所述第一解脱件(620)与所述输送机构(500)固定连接,并设有第一插接部(621),所述第二解脱件(630)与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相连接,并设有第一插槽(631),其中,所述第一插接部(621)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槽(631)内,并与所述第一插槽(631)间隙配合;
所述第一解脱件(620)与所述第二解脱件(630)具有预设间隔,所述预设间隔内设有第二解脱部(640)和连接件(650),所述第二解脱部(640)与所述第一解脱件(620)相连接,所述连接件(650)分别与所述第一解脱件(620)和所述第二解脱件(630)相连接,沿所述连接件(650)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折断点位(651);
所述输送机构(500)带动所述释放机构(600)和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在所述导管机构(4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6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410)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解脱套(610)的移动,所述输送机构(500)带动所述第一解脱件(620)、所述第二解脱件(630)和所述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解脱部(612)带动所述第二解脱部(640)动作折断所述连接件(65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限位部(611)为开设于所述解脱套(610)外壁的第一限位环,和/或,所述第二限位部(410)为开设于所述解脱套(610)外壁的第二限位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脱部(612)包括开设于所述解脱套(610)外壁的第三限位环,所述第二解脱部(640)包括一端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解脱件(620)上的按压件,所述按压件在所述第三限位环的限位作用下能够折断所述连接件(65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面向所述第三限位环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面(641),由所述系统的近端至远端,所述第一导向面(641)与所述连接件(650)的距离逐渐减小;
和/或,所述第三限位环面向所述按压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导向面(613),由所述系统的近端至远端,所述第二导向面(613)与所述连接件(650)的距离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面向所述连接件(650)的一侧设有按压凸起(642)。
CN202222925276.3U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Active CN2190486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5276.3U CN219048685U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5276.3U CN219048685U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8685U true CN219048685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6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25276.3U Active CN219048685U (zh) 2022-11-03 2022-11-03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86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22057A1 (en) Pusher arm and ball release mechanism for embolic coils
EP1890612B1 (en) Vaso-occlusive delivery device with kink resistant, flexible distal end
JP4160608B2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US9486223B2 (en) Mechanically datachable vaso-occlusive device
EP3000406A1 (en) Impla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80119887A1 (en) Mechanically detachable vaso-occlusive device
JP2004073874A (ja) 血管閉塞用カテーテル装置
WO2008064206A2 (en) Mechanically detachable vaso-occlusive device
CN109044469A (zh) 一种栓塞弹簧圈输送装置
US6328702B1 (en) Guide wire extension system
EP3452160B1 (en) Ureteral stent
JP2008155052A (ja)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CN219048685U (zh)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CN110856661B (zh) 线插入器
CN219629702U (zh)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KR102119126B1 (ko) 스텐트 전달장치
CN115553855A (zh)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CN209220388U (zh) 一种栓塞弹簧圈输送装置
CN218943524U (zh) 术前组织定位装置
CN115869031A (zh)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CN219184196U (zh) 一种肺结节定位圈及肺结节定位穿刺器械
CN209574788U (zh) 一种栓塞弹簧圈输送装置用推送杆折断结构
CN215018631U (zh) 一种超声引导深静脉安全穿刺导丝
JP2008167826A (ja) 医療用カテーテルにおけるマーカーの嵌め込み方法
CN115919390A (zh) 手术线打结器及手术线打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