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9702U -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9702U
CN219629702U CN202223062560.9U CN202223062560U CN219629702U CN 219629702 U CN219629702 U CN 219629702U CN 202223062560 U CN202223062560 U CN 202223062560U CN 219629702 U CN219629702 U CN 219629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unwinding
spring
release
blood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625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亚泽
代欢
于南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otec Scientif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cotec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otec Scientif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cotec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625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9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9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9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弹簧圈包括弹簧圈本体、纤维线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纤维线被夹持于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之间;纤维线具有位于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一侧的第一部分,相邻的两圈弹簧丝夹紧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本实用新型通过双股抗解旋丝起到防解旋的同时,利用双股抗解旋丝进行纤维线的初步固定,一体多用,然后再将纤维线进行缠绕后通过弹簧丝进行最终固定,无需对纤维线进行打结处理,不仅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不会出现纤维线脱落和增加弹簧体外径的问题,而且纤维线的两侧均位于弹簧体外并进行打绺处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以及具有该弹簧圈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
背景技术
在血管阻断疗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将弹簧圈等植入物植入于人体血管中,为了提高手术治疗效率,现有技术在弹簧圈上绑扎纤维线,进而提高止血速率。
例如专利号为CN107320148A公开了一种弹簧圈,其纤维线绑扎方式为将纤维线打结或熔融固定在弹簧丝上,此种方式操作困难,效率低下,而且搭接点外露增加了弹簧丝的输送的阻力。
此外,现有的弹簧圈在回收时容易出现解旋问题,而且弹簧圈的释放机构在释放时需要掰断近端的输送管,然后通过拉拽解脱线来解除解脱部的连接,存在操作繁琐以及容易解脱失败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旨在全部或部分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包括弹簧圈本体和纤维线,所述弹簧圈本体由弹簧丝螺旋加工成型后的弹簧体经缠绕而成,所述纤维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弹簧圈本体内,并至少一端伸出所述弹簧圈本体的外表面;所述弹簧体内穿设有并排贴合设置的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所述纤维线被夹持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和所述第二抗解旋丝之间;所述纤维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和所述第二抗解旋丝一侧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和所述第二抗解旋丝另一侧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缠绕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和/或所述第二抗解旋丝,所述第二部分缠绕于所述第二抗解旋丝和/或所述第一抗解旋丝,相邻的两圈所述弹簧丝夹紧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双股抗解旋丝起到防止弹簧圈解旋的同时,利用双股抗解旋丝进行纤维线的初步固定,一体多用,然后再将纤维线进行缠绕后通过弹簧丝进行最终固定,无需对纤维线进行打结处理,相比于传统的绑扎方式不仅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不会出现纤维线脱落和增加弹簧体外径的问题,而且纤维线的两侧均位于弹簧体外并进行打绺处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均分割为多根纤维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纤维线设计为包括多根纤维丝,能够增大栓塞面积,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在所述弹簧体经缠绕成型弹簧圈后,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弹簧圈外,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弹簧圈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部分长度设计为大于第二部分长度,避免两者在缠绕时互相干涉,并且将较长的第一部分置于弹簧圈外起到良好的栓塞效果,将较短的第二部分置于弹簧圈内,在辅助栓塞的同时能够降低纤维丝的浪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抗解旋丝面向所述第二抗解旋丝的一侧设有第一夹紧平面,所述第二抗解旋丝面向所述第一抗解旋丝的一侧设有第二夹紧平面,所述纤维线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紧平面和所述第二夹紧平面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夹紧平面和第二夹紧平面的配合能够提高对纤维线的夹紧力,避免纤维线脱离弹簧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紧平面和/或所述第二夹紧平面设有摩擦颗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摩擦颗粒提高了第一夹紧平面和第二夹紧平面与纤维线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纤维线固定后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端头面向所述第一抗解旋丝和所述第二抗解旋丝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固定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相邻,所述第三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之间设有卡槽;所述第一抗解旋丝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内,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紧密配合;沿背离固定端头的方向,所述第二抗解旋丝依次包括第一插接部、折断体、连接带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二固定孔插接且紧密配合,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通过所述折断体相连接,所述折断体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解除连接,所述折断体的长度与所述卡槽长度相等并能够卡接于所述卡槽,所述连接带分别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所述折断体和所述第二插接部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便于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的初步固定,进而利于纤维线的穿过,而通过折断体和连接带的设计,便于将第二抗解旋丝平移至第三固定孔进行固定,使得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并排贴合夹持纤维线,结构巧妙,操作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与所述第二抗解旋丝材质相同,并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所述折断体和所述第二插接部热熔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抗解旋丝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其包括导管机构、输送机构、释放机构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至少部分所述输送机构、所述释放机构和所述血流阻断用弹簧圈所述位于所述导管机构内,所述输送机构的远端与所述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通过所述释放机构相连接;其中,所述释放机构被配置为:操作所述输送机构的近端所述释放机构动作,所述血流阻断用弹簧圈脱离所述输送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弹簧圈上纤维线的绑扎结构做出改进,纤维线通过双股抗解旋丝进行初步固定,然后通过弹簧体的弹性对纤维线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无需对纤维线进行打结处理,相比于传统的绑扎方式不仅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不会出现纤维线脱落和增加弹簧体外径的问题,而且纤维线的两侧均位于弹簧体外并进行打绺处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释放机构包括导向套、第一解脱件和第二解脱件;所述导向套安装于所述导管机构内,且所述导向套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导管机构的内径尺寸,所述导向套的远端的外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导管机构的远端的内壁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解脱件和所述第二解脱件滑动安装于所述导向套内,所述第一解脱件一端与所述输送机构相连接,所述第一解脱件另一端设有形状记忆合金部,所述第二解脱件一端设有与所述形状记忆合金部插接配合的插槽,所述插槽的侧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具有供所述形状记忆合金部弯曲变形的空间,所述形状记忆合金部被配置为在第一温度下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并在第二温度下脱离所述限位槽,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需医护人员进行折断、拉线等操作进行解脱处理,直接将弹簧圈置于血液内一定时间即可自动解旋,减轻了医护人员的作业,提高了解脱效率和准确度。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与所述释放机构连接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螺旋槽,由所述输送管的近端至远端,相邻两个螺旋槽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螺旋槽便于输送管的弯曲输送,并且采用渐变间距的设计,使得输送管由近端至远端逐渐柔软,增强输送性能、降低对导管尖端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的纤维线被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夹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的纤维线在缠绕至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的第一状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的纤维线在缠绕至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的第二状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的纤维线在缠绕至第一抗解旋丝和第二抗解旋丝的第三状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的弹簧体在植入纤维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在弹簧体成型弹簧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的固定端头和第二抗解旋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在弹簧圈解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的输送机构的输送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弹簧圈本体;110-弹簧体;120-固定端头;121-第一固定孔;122-第二固定孔;123-第三固定孔;124-卡槽;
200-纤维线;210-第一部分;220-第二部分;
300-第一抗解旋丝;301-第一夹紧平面;
400-第二抗解旋丝;401-第二夹紧平面;410-第一插接部;420-折断体;430-连接带;440-第二插接部;
500-导管机构;510-第二限位部;
600-输送机构;610-螺旋槽;
700-释放机构;710-导向套;711-第一限位部;720-第一解脱件;721-形状记忆合金部;730-第二解脱件;731-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的纤维固定方法存在的固定效果不佳,容易引发严重的远端栓塞,或者是增加弹簧丝在打结点处的外径,增加输送的阻力的问题,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旨在通过对弹簧圈的结构和纤维线的固定方式做出改进,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结合附图5和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包括弹簧圈本体100和纤维线200,本实施例的弹簧圈远端的外径设计为近端外径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方便锚定操作,使锚定更牢固,更易在大血液流速的血管内固定、栓塞,具体的,弹簧圈本体100由弹簧丝螺旋加工成型后的弹簧体110经缠绕而成,即区别于传统的弹簧结构形式,本实施例是将弹簧丝螺旋缠绕呈弹簧体110,弹簧体110现有的弹簧结构形式相同,然后再将弹簧体110在通过弯曲等方式缠绕形成弹簧圈,弹簧圈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图1中的规则的3D弹簧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2D形式(图中未示出此种形式),弹簧体110的结构图可参照图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远端”和“近端”中的远近指的是在进行栓塞手术时距离医护操作者的远近。
本实施例的纤维线200部分位于弹簧圈本体100内,并至少一端伸出弹簧圈本体100的外表面,为了区别于现有的纤维线200固定方式,在沿弹簧体110缠绕成型弹簧圈的方向上,本实施例的弹簧体110内穿设有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一端均与弹簧圈本体100远端的固定端头120连接,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弹簧圈意外解旋,并且在医护人员操作时可以对弹簧圈进行回收,避免对弹簧圈进行回收时,弹簧圈远端被卡或阻力变大导致螺距变大而解旋。
结合附图1所示,在绑扎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的纤维线200绑扎方式,本实施例的纤维线200被夹持于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之间,此时纤维线200具有位于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一侧的第一部分210,以及位于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另一侧的第二部分220。
并且将本实施例的第一部分210沿第一圆周方向搭设缠绕于第一抗解旋丝300和/或第二抗解旋丝400,将第二部分220沿第二圆周方向搭设缠绕于第二抗解旋丝400和/或第一抗解旋丝300,第一圆周方向与第二圆周方向的相同或相反。缠绕过程可以通过微型机械手臂实现。
此步骤有多种缠绕方式,例如图2中所示,将第一部分210向上缠绕至半周左右的第一抗解旋丝300,将第二部分220向下缠绕至半周左右的第二抗解旋丝400,当然也可以如图3所示,向下缠绕第一部分210,使得第一部分210缠绕半周左右的第二抗解旋丝400,向上缠绕第二部分220,使得第二部分220缠绕至半周的第一抗解旋丝300。当然为了提高纤维线200缠绕后的稳定性,还可以如图4所示,在第一部分210向上缠绕后再向下缠绕半周左右的第二抗解旋丝400,在第二部分220向下缠绕后再向上缠绕半周左右的第一抗解旋丝300,以此类推。
对纤维丝采用固定结构,通过双股抗解旋丝起到防止弹簧圈解旋的同时,利用双股抗解旋丝进行纤维线200的初步固定,实现了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一体多用,然后再将纤维线200进行缠绕后通过弹簧丝进行最终固定,无需对纤维线200进行打结处理,相比于传统的绑扎方式不仅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不会出现纤维线200脱落和增加弹簧体外径的问题,而且纤维线200的两侧均位于弹簧体外并进行打绺处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本实施例的将纤维线200的第一部分210和第二部分220均分割为多根纤维丝。可选的,可以将本实施例的纤维线200为双股闭环式结构,如此一来,将纤维线200设计为闭环式双股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纤维线200在打绺后的纤维丝的数量,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可选的,本实施例将纤维丝的第一部分210的长度大于第二部分220的长度,在弹簧体经缠绕成型弹簧圈后,第一部分210位于弹簧圈外,第二部分220至少部分位于弹簧圈内。如此一来,使得第一部分210长度设计为大于第二部分220长度,避免两者在通过微型机械手臂等结构进行缠绕时互相干涉,并且将较长的第一部分210置于弹簧圈外起到良好的栓塞效果,将较短的第二部分220置于弹簧圈内,在辅助栓塞的同时能够降低纤维丝的浪费。
另外,可以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抗解旋丝300面向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一侧设有第一夹紧平面301,第二抗解旋丝400面向第一抗解旋丝300的一侧设有第二夹紧平面401,纤维线200被夹持于第一夹紧平面301和第二夹紧平面401之间,通过第一夹紧平面301和第二夹紧平面401的配合能够提高对纤维线200的夹紧力,避免纤维线200脱离弹簧圈。
可选的,可以在本实施例的第一夹紧平面301和第二夹紧平面401设有摩擦颗粒(图中未示出),利用摩擦颗粒提高了第一夹紧平面301和第二夹紧平面401与纤维线200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纤维线200固定后的稳定性。
结合附图7所示,为了便于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在步骤S2中相对固定形成第一绑扎空间,并且能够便于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两者中一者移动形成贴合状态,本实施例还对固定端头120的结构做出改进,在固定端头120面向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孔121、第二固定孔122和第三固定孔123,第一固定孔121与第二固定孔122间隔设置,第三固定孔123位于第一固定孔121和第二固定孔122之间,并与第一固定孔121相邻,第三固定孔123与第二固定孔122之间设有卡槽124。
本实施例的第一抗解旋丝300的一端插设于第一固定孔121内,并与第一固定孔121紧密配合;沿背离固定端头120的方向,第二抗解旋丝400依次包括第一插接部410、折断体420、连接带430和第二插接部440,第一插接部410的一端被配置为能够与第二固定孔122插接且紧密配合,第一插接部410的另一端与第二插接部440的一端通过折断体420相连接,折断体420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与第一插接部410和第二插接部440解除连接,折断体420的长度与卡槽124长度相等并能够卡接于卡槽124,连接带430分别与第一插接部410、折断体420和第二插接部440相连接。
其中,第二抗解旋丝400通过以下方式与固定端头120连接:将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一端插设于第二固定孔122,折断本实施例的折断体420,使得折断体420一端与第一插接部410解除连接,折断体420另一端与第二插接部440,并将折断体420置于卡槽124内;将第二插接部440插设于第三固定孔123。此种结构设计利用第一固定孔121和第二固定孔122便于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的初步固定,进而利于纤维线200的穿过,而通过折断体420和连接带430的设计,便于将第二抗解旋丝400平移至第三固定孔123进行固定,使得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并排贴合夹持纤维线200,结构巧妙,操作简单。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连接带430与第二抗解旋丝400材质相同,例如均为合金或高分子材料,并与第一插接部410、折断体420和第二插接部440热熔连接,以进一步提高第二抗解旋丝400的结构稳定性。
结合附图8和附图9所示,基于上述弹簧圈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其包括导管机构500、输送机构600、释放机构700以及上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其中,至少部分输送机构600、释放机构700和血流阻断用弹簧圈位于导管机构500内,输送机构600的远端与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通过释放机构700相连接;并且,本实施例的释放机构700被配置为:操作输送机构600的近端释放机构700动作,血流阻断用弹簧圈脱离输送机构600。
本实施例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对弹簧圈上纤维线200的绑扎结构做出改进,纤维线200通过双股抗解旋丝进行初步固定,然后通过弹簧体的弹性对纤维线200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无需对纤维线200进行打结处理,相比于传统的绑扎方式不仅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不会出现纤维线200脱落和增加弹簧体外径的问题,而且纤维线200的两侧均位于弹簧体外并进行打绺处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栓塞效果。
本实施例的释放机构700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采用现有的双“S”弯机械解脱结构(图中未示出此种结构),一体切割成型后分成植入物S弯和输送系统S弯,植入物S弯与弹簧圈连接,输送系统S弯与输送机构600连接,植入物S弯和输送系统S弯通过在输送机构600中间插入解脱丝连接;需解脱弹簧圈时,掰断输送机构600近端部分,然后从近端拉伸解脱丝,使植入物S弯与输送系统S弯分离,解脱区域长度只有不到2mm,降低输送过程中对导管头端的影响,避免释放后的踢管现象;具体的,将解脱丝的近端与解脱管连接,并将解脱管与输送系统进行点状焊接;需要解脱时,折断点状焊接点,往后拉解脱管,解脱丝相应的往后退,实现解脱;无需任何手柄、电源等附件,简单、快捷。另外S弯本身的材质选择和内外径选择,也降低了该区域内的硬度;短的解脱区域也可以进一步降低解脱失效的概率,提高稳定性。
解脱丝和解脱管的连接,可以为以下几种方式:A.焊接;将解脱丝插入解脱管,并使用芯轴将解脱丝贴壁,在解脱管外表面进行激光焊接,使解脱丝和解脱管连接在一起;激光焊接可以为连续焊接或点状焊接,实现连接强度;B.压握:将解脱丝插入解脱管,使用压握工具或设备对解脱管进行压握,使解脱丝和解脱管连接在一起;压握可以为连续或点状,实现连接强度;C.粘接:将解脱丝插入解脱管,将胶水注入解脱管内实现连接。
解脱管和输送系统的连接可以是点状焊接,例如180度间隔(2个点)、120度间隔(3个点)、90度间隔(4个点),实现连接强度和折断力的平衡;即能避免使用前出现意外折断、意外解脱,也能保证折断时需要的折断力不会过大,满足使用要求、降低操作难度和减少操作时间。
上述释放机构700一般是两个释放部通过解脱线连接,解脱线需要穿过输送机构600的输送管,并且在输送管上设有折断线,当需要进行弹簧圈的释放时,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折断输送管的折断线,然后抽拉解脱线解除两个释放部的嵌合连接,此种方式不仅操作繁琐,而且需要对输送机构600的输送管做出较多结构改进,另外,在抽拉解脱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解脱失败、解脱线卡死、断裂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弹簧圈释放机构700。
区别于现有释放结构,本实施例的释放机构700包括导向套710、第一解脱件720和第二解脱件730;导向套710安装于导管机构500内,且导向套710的外径尺寸小于导管机构500的内径尺寸,导向套710的远端的外壁设有第一限位部711,导管机构500的远端的内壁设有能够与第一限位部711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部510;第一解脱件720和第二解脱件730滑动安装于导向套710内,第一解脱件720一端与输送机构600相连接,第一解脱件720另一端设有形状记忆合金部721,第二解脱件730一端设有与形状记忆合金部721插接配合的插槽731,插槽731的侧壁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内具有供形状记忆合金部721弯曲变形的空间,结合附图9所示,形状记忆合金部721被配置为在第一温度下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内,结合附图10所示,形状记忆合金部721在第二温度下脱离限位槽,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例如第一温度为0-20℃,第二温度为30-40℃。
本实施例的释放机构700在释放弹簧圈时,无需医护人员进行折断、拉线等操作进行解脱处理,直接将弹簧圈置于血液内一定时间即可自动解旋,减轻了医护人员的作业,提高了解脱效率和准确度。
结合附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600包括与释放机构700连接的输送管,输送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螺旋槽610,由输送管的近端至远端,相邻两个螺旋槽61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利用螺旋槽610便于输送管的弯曲输送,并且采用渐变间距的设计,使得输送管由近端至远端逐渐柔软,增强输送性能、降低对导管尖端的影响。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输送机构600的输送管采用远端“螺旋、间断、逐级渐变”方式切割,切割宽度为0.01mm-2mm,螺旋的螺距为0.1mm-10mm,逐级变化,间断比例为180°(切割区域):45°(未切割区域),并进行渐变(注:间断比例指,按照定义的切割宽度和螺距,切割180°后,停止切割45°,再次切割180°,停止切割45°,以此循环;)。
上述结构设计有以下优点:A.渐变的切割,实现近端支撑和远端柔顺的完美结合;B.逐级增大的螺距,实现硬度的平稳变化,增强推送力的传递;C.远端柔软的设计,增强输送性能、降低对导管尖端的影响;D.间断切割,增强抗椭圆化性能,避免出现部分区域切割过度后过软,使用时椭圆化挤压解脱丝,增加解脱拉出的阻力,可能导致器械无法解脱等失效情况。
另外,本实施例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释放系统上还设有标记环(图中未示出),当首个弹簧圈植入后,弹簧圈本身的显影性能会遮挡住导管尖端的显影;因此常规的弹簧圈导管均有2个标记环,间距为3cm;因此产品在据弹簧圈3cm处需有显影标记,当该标记和导管近端标记对齐时,开始解脱;所以标记环的装配精度要求非常高;因此,本实施例对标记环进行了新设计,将标记环安装在解脱丝上,使用焊接、旋锻、粘接等方法将标记环固定在要求的位置上;标记环可以是缠绕丝、管材或C形管;传统设计均是将标记放在输送系统外表面,一方面增加了外径,增加输送阻力;另一方面标记环两端会有台阶,容易卡顿在导管管座处、迂曲血管内等;新设计完全避免了该问题;而且传统设计,为降低外径,需减小标记环壁厚,增加连接时的难度;本实施例新的设计将标记环固定在解脱丝上,工艺简单、易操作,当需要解脱时,近端拉解脱丝,使植入物解脱;此时解脱丝上的标记环会往近端移动一定距离,与导管上的标记环偏离,起到指示作用,表明植入物已经完成解脱,方便医生操作。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Claims (10)

1.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包括弹簧圈本体(100)和纤维线(200),所述弹簧圈本体(100)由弹簧丝螺旋加工成型后的弹簧体(110)经缠绕而成,所述纤维线(20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弹簧圈本体(100)内,并至少一端伸出所述弹簧圈本体(100)的外表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体(110)内穿设有并排贴合设置的第一抗解旋丝(300)和第二抗解旋丝(400),所述纤维线(200)被夹持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和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之间;
所述纤维线(200)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和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一侧的第一部分(21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和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另一侧的第二部分(220),所述第一部分(210)缠绕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和/或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所述第二部分(220)缠绕于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和/或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相邻的两圈所述弹簧丝夹紧所述第一部分(210)和所述第二部分(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210)和/或所述第二部分(220)均包括多根纤维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21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220)的长度,所述第一部分(210)位于所述弹簧圈外,所述第二部分(22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弹簧圈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面向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一侧设有第一夹紧平面(301),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面向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的一侧设有第二夹紧平面(401),所述纤维线(200)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紧平面(301)和所述第二夹紧平面(40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平面(301)和/或所述第二夹紧平面(401)设有摩擦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第一抗解旋丝(300)的一端和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一端均与弹簧圈本体(100)远端的固定端头(120)连接;所述固定端头(120)面向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和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孔(121)、第二固定孔(122)和第三固定孔(123),所述第一固定孔(121)与所述第二固定孔(12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固定孔(12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孔(121)和所述第二固定孔(12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121)相邻,所述第三固定孔(123)与所述第二固定孔(122)之间设有卡槽(124);
所述第一抗解旋丝(300)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121)内,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121)紧密配合;
沿背离固定端头(120)的方向,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依次包括第一插接部(410)、折断体(420)、连接带(430)和第二插接部(440),所述第一插接部(410)的一端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二固定孔(122)插接且紧密配合,所述第一插接部(4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440)的一端通过所述折断体(420)相连接,所述折断体(420)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与所述第一插接部(410)和所述第二插接部(440)解除连接,所述折断体(420)的长度与所述卡槽(124)长度相等并能够卡接于所述卡槽(124),所述连接带(430)分别与所述第一插接部(410)、所述折断体(420)和所述第二插接部(440)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430)与所述第二抗解旋丝(400)材质相同,并与所述第一插接部(410)、所述折断体(420)和所述第二插接部(440)热熔连接。
8.一种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机构(500)、输送机构(600)、释放机构(700)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血流阻断用弹簧圈,至少部分所述输送机构(600)、所述释放机构(700)和所述血流阻断用弹簧圈所述位于所述导管机构(500)内,所述输送机构(600)的远端与所述血流阻断用弹簧圈通过所述释放机构(700)相连接;其中,所述释放机构(700)被配置为:操作所述输送机构(600)的近端所述释放机构(700)动作,所述血流阻断用弹簧圈脱离所述输送机构(6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700)包括导向套(710)、第一解脱件(720)和第二解脱件(730);所述导向套(710)安装于所述导管机构(500)内,且所述导向套(710)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导管机构(500)的内径尺寸,所述导向套(710)的远端的外壁设有第一限位部(711),所述导管机构(500)的远端的内壁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部(711)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部(510);所述第一解脱件(720)和所述第二解脱件(730)滑动安装于所述导向套(710)内,所述第一解脱件(720)一端与所述输送机构(600)相连接,所述第一解脱件(720)另一端设有形状记忆合金部(721),所述第二解脱件(730)一端设有与所述形状记忆合金部(721)插接配合的插槽(731),所述插槽(731)的侧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具有供所述形状记忆合金部(721)弯曲变形的空间,所述形状记忆合金部(721)被配置为在第一温度下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并在第二温度下脱离所述限位槽,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600)包括与所述释放机构(700)相连接的输送管,所述输送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螺旋槽(610),由所述输送管的近端至远端,相邻两个螺旋槽(61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CN202223062560.9U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Active CN219629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2560.9U CN219629702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2560.9U CN219629702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9702U true CN219629702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1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62560.9U Active CN219629702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9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12794B2 (ja) 血管閉塞用カテーテル装置
US5382260A (en) Embolization device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ntroducer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delivering the same
JP4704341B2 (ja) 連接縫合装置および方法
JP4827304B2 (ja)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US5536274A (en) Spiral implant for organ pathways
US6159206A (en) Medical implement for depositing implanted device and method of depositing implanted device
CN101396293B (zh) 缝合器
AU700914B2 (en) Guide wire with releasable barb anchor
US510840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cement of an embolic coil
JP2018108415A (ja) インプラントを患者の血管障害に送達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
US20060004434A1 (en) Over-the-wire interlock attachment/detachment mechanism
JPH07502674A (ja) 着脱可能な閉塞コイルアセンブリ
CN109044469A (zh) 一种栓塞弹簧圈输送装置
CN101278852A (zh) 用于外科手术的缝合器
AU200932737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orage and/or introduction of implant for hollow anatomical structure
JPS6268465A (ja) 案内線システム
WO2023005089A1 (zh) 血流导向支架输送系统
US6328702B1 (en) Guide wire extension system
JP2018524095A (ja) 医療機器アダプター
KR100772472B1 (ko) 인공혈관 스텐트 삽입장치
CN112869797A (zh) 输送器、过线器、隧道式过线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EP3452160B1 (en) Ureteral stent
CN219629702U (zh) 一种血流阻断用弹簧圈及其释放系统
CN219048685U (zh) 一种介入栓塞用弹簧圈及其系统
CN109965972B (zh) 造口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