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4481U - 空调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4481U
CN219014481U CN202320010251.2U CN202320010251U CN219014481U CN 219014481 U CN219014481 U CN 219014481U CN 202320010251 U CN202320010251 U CN 202320010251U CN 219014481 U CN219014481 U CN 219014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hell
air inlet
housing
out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02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士坡
陈林
刘洪元
张建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02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4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4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4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模块,换热模块包括第一壳体、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室外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管端头和第二管端头;压机模块,压机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压缩机、四通阀、节流装置、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压缩机和四通阀位于第二壳体中,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设置在第二壳体上;管路连接组件,管路连接组件包括两个可形变连接管;压缩机的进出口、第一截止阀分别连接四通阀,第二截止阀连接节流装置,节流装置通过一可形变连接管与第一管端头连接,第二管端头通过另一可形变连接管与四通阀连接。实现提高空调室外机冷媒流路连接可靠性以提高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安装在室内侧,而室外机安装在室外侧。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外机通常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中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风机等部件。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安装在室内侧,而室外机安装在室外侧。
中国专利公告号CN 216307975 U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空调室外机采用分体式设计,即包括压缩机总成模块和外机换热总成模块。而由于空调室外机采用分体设计,在使用时,则需要将压缩机总成模块和外机换热总成模块的冷媒流路进行连接。为此,则在压缩机总成模块和外机换热总成模块的外壳的外部分别设置有快装接头组件,快装接头组件中的两个外机接头则通过冷媒连接管进行连接。
但是,由于空调在搬运运输过程中,因晃动容易造成冷媒连接管受力而在连接部位发生断裂,进而造成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较低。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提高空调室外机冷媒流路连接可靠性以提高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的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实现提高空调室外机冷媒流路连接可靠性以提高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
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包括第一壳体、换热器和换热风机,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室外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管端头和第二管端头,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管端头和所述第二管端头进出,所述换热风机配置成运转后将所述第一壳体外部的气流由所述换热进风口引入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换热后从所述换热出风口输出;
压机模块,所述压机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压缩机、四通阀、节流装置、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四通阀位于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二截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管路连接组件,所述管路连接组件包括两个可形变连接管;
其中,所述压缩机的进出口、所述第一截止阀分别连接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二截止阀连接所述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通过一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管端头连接,所述第二管端头通过另一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与所述四通阀连接。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所述可形变连接管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为U型管;或者,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为波纹管。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堆叠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壳体上下贯通连接;
两个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端口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依次串联的分歧管,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所述第一管端头和所述第二管端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分歧管连接。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不同所述换热模块中的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范围相同;或者,不同所述换热模块中的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范围互不相同;或者,不同所述换热模块中的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范围部分重叠。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内折边,所述内折边还设置有上翻边,所述内折边和所述上翻边形成插接部,所述上翻边上设置有螺钉孔,所述述第一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上下比邻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壳体,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并螺纹连接在对应的所述螺钉孔中。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内折边上还设置有插槽,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边缘还设置有插舌,所述插舌卡在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布置所述第一壳体的背部,所述第二进风口布置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部,所述换热出风口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前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横段部、第一纵端部和第二纵端部,所述横段部位于所述第一纵端部和所述第二纵端部之间,所述横段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布置,所述第一纵端部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纵端部由所述横段部至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方向延伸布置。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包括:
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包括支撑地脚;
其中,所述支撑地脚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地脚上。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模块包括两条并排布置的所述支撑地脚,所述支撑地脚具有上承载部、下支撑部以及中间连接部,所述上承载部与所述下支撑部上下相对布置,所述中间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上承载部和所述下支撑部之间;其中,所述上承载部贴靠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多个换热模组的组装图;
图3为图2中多个换热模组的组装爆炸图;
图4为图1中换热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图1中换热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1中前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图1中前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图1中压机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空调室外机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支撑地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某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之一;
图12为图11中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为图11中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为图11中换热模块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某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之二。
附图标记:
换热模块1、第一壳体11、室外风机12、室外换热器13、风机支架14、出风格栅15;
换热出风口111、第一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3、第三进风口114、
内折边115、上翻边116、安装孔117、第二凸起结构118、第一插舌119、第一安装口110;
第一插槽1151、螺钉孔1161、第一凸起结构1162;
前面板1101、侧立板1102、栅格网1103、顶盖1104、弯折部11011、环形凸起1105、连接卡槽1106、凹槽结构1107;
横段部131、第一纵端部132、第二纵端部133、安装座141、连接杆142;
压机模块2、第二壳体21、压缩机22、节流装置23、四通阀24、气液分离器25、第一外接冷媒管26、第二外接冷媒管27、回油电磁阀28;
第二安装口210;
第一截止阀3;
第二截止阀4;
分歧管5;
管路连接组件6;
可形变连接管61;
连接模块8;
支撑地脚81、辅助连接件82、连接柱83;
上承载部811、下支撑部812、中间连接部813。
实施方式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申请针对空调室外机,至少还进行了如下结构改进设计,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7所示,对于空调室外机200而言,其采用分体式设计,即空调室外机200包括多个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
室外换热器13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壳体11中,第一壳体11中还设置有所述室外风机,第一壳体11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所述室外风机配置成运转后将第一壳体11外部的气流由所述换热进风口引入经由室外换热器13换热后从所述换热出风口输出,第一壳体11、室外换热器13和所述室外风机组成换热模块1;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压缩机组成压机模块2;其中,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
具体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多个换热模块1,多个换热模块1堆叠布置,相邻的两个第一壳体11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壳体位于第一壳体11的一侧,至少一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
为了进一步的减少模具的使用,针对换热模块1而言,可以采用组装的方式以满足不同规格空调室外机的使用要求。而多个换热模块1则与至少一个压机模块2配合使用,以实现室外机的功能。
共用同一规格的第一壳体11,可以更有利于节约模具费。另外,对于压机模块2由于是独立模块化设计,进而使得其体积是保持不变的,对于多个换热模块1配合压机模块2使用,可以避免压机模块2中的第二壳体随着换热模块1数量增加而不停的增大体积,更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外机的整体体积。
每个换热模块配置独立的第一壳体,多个换热模块采用堆叠方式的方式进行组装,邻的两个第一壳体则采用可拆卸地方式连接在一起,换热模块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在工厂阶段进行模块化组装,并且,第一壳体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可以有效的降低空调室外机的整体组装难度以提高组装效率。
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对于换热模块1而言,其采用上下堆叠放置的方式进行组装,而上下相邻的两个第一壳体11而言,相邻的两个第一壳体11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两个第一壳体11的具体连接结构,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顶部设置有内折边115,内折边115还设置有上翻边116,内折边115和上翻边116形成插接部,上翻边116上设置有螺钉孔1161,所述述第一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117;上下比邻连接的两个第一壳体11,螺钉穿过安装孔117并螺纹连接在对应的螺钉孔1161中。
具体的,在相邻的两个换热模块1进行组装时,上方的换热模块1的第一壳体11将堆叠放置在下方的换热模块1的第一壳体11的顶部。底部的第一壳体11所形成的内折边115将插入到上方的第一壳体11中,并且,上方的第一壳体11的底部边缘将抵靠在内折边115上。
这样,通过内折边115可以对上方的第一壳体11进行支撑,并且,上翻边116插入到上方的第一壳体11中能够进行预装定位。最后,两个第一壳体11通过螺钉插入到对应的安装孔117中并拧紧在螺钉孔1161中完成将两个第一壳体11紧固在一起。
一些实施例中,上翻边116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1162,螺钉孔1161形成在第一凸起结构1162上;第一壳体11的底部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结构118,安装孔117形成在第二凸起结构118上;上下比邻连接的两个第一壳体11,第一凸起结构1162与对应的第二凸起结构118抵靠在一起。
具体的,为了提高上下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壳体11之间的连接强度,则在上翻边116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1162,使得螺钉孔1161形成在第一凸起结构1162上,同样的,在第一壳体11的底部形成第二凸起结构118。在两个第一壳体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一起后,相对应位置处的第一凸起结构1162与第二凸起结构118抵靠在一起,以提高螺钉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
另外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减少组装过程中,螺钉的使用量,内折边115上还设置有第一插槽1151,第一壳体11的底部边缘还设置有第一插舌119,第一插舌119卡在对应的第一插槽1151中。
具体的,两个第一壳体11在拼装连接时,在将上翻边116插入到上方的第一壳体11中后,第一插舌119插入到相对应的第一插槽1151中,以通过第一插舌119和第一插槽1151相互配合,将两个第一壳体11预装在一起,并且,在第一插舌119和第一插槽1151的连接配合下,使得两个第一壳体11能够有效的预装在一起,并且,第一插舌119和第一插槽1151形成的连接配合部,可以辅助螺钉进行连接固定,进而节省螺钉的使用量。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包括前面板1101、侧立板1102和栅格网1103,前面板1101的一侧设置弯折部11011,侧立板1102与弯折部11011相对布置,侧立板1102设置在前面板1101的另一侧,所述格栅网设置在弯折部11011和侧立板1102之间。
具体的,第一壳体11由前面板1101、侧立板1102和栅格网1103,其中,前面板1101采用弯折结构以在其侧部形成弯折部11011,弯折部11011的作用与侧立板1102的作用相同,以在侧部起到支撑的作用。而栅格网1103则可以通过螺钉或焊接等方式连接在弯折部11011和侧立板1102之间。
一实施例中,对于前面板1101和侧立板1102而言,为了方便组装,则可以在前面板1101的远离弯折部1101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插槽(未标记),侧立板1102上设置有第二插舌(未标记),所述第二插舌卡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插槽中。
具体的,第一壳体11在组装过程中,侧立板1102通过所述第二插舌与前面板1101上的所述第二插槽配合,进而实现将侧立板1102装配到前面板1101上。
某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外机还包括顶盖1104,顶盖1104设置在最顶部的第一壳体11上。
具体的,为了使得组装好后的第一壳体11更加坚固,对于最顶部的第一壳体11而言,还额外增加顶盖1104。顶盖1104一方面能够从底部对第一壳体11上方的开口进行遮挡保护,另一方面顶盖1104能够从顶部将前面板1101和侧立板1102进一步的连接固定,以提高连接可靠性。
实施例二, 如图1-图7所示,对于分体式设计的空调室外机而言,由于多个换热模块1堆叠在一起,使得空调室外机的整体重量增加。为了简化整体结构并降低重量,对于所述室外风机的安装方式进行如下改进。
第一壳体11设置有风机支架14,风机支架14包括安装座141和多根连接杆142,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部弯折并朝向第一壳体11的前面板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部设置在前面板1101上,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中,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
具体的,风机支架14集成在第一壳体11的前面板1101上,进而更好的满足多个第一壳体11上下堆叠安装的要求。而对于风机支架14自身而言,其通过所述安装座来安装所述室外风机,以满足安装固定的要求。而风机支架14则通过多根所述连接杆固定安装在前面板1101上,以改变风机支架14的安装方式,并有效的简化风机支架14的整体结构形式。
通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风机支架,风机支架通过多根连接杆固定安装在第一壳体的前面板上,风机支架采用连接杆与第一壳体进行安装固定,使得风机支架悬空布置在第一壳体的前面板上,而安装座又可以满足换热风机的安装要求,这样,使得风机支架整体结构简单且紧凑,将风机支架集成在外壳上,以实现结构紧凑化设计;而风机支架通过连接杆设置在前面板上,有效的减小了风机支架所产生的风阻,提高了换热风机的送风效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形成有环形凸起1105,环形凸起1105围绕所述换热出风口的外围布置;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环形凸起1105上。
具体的,通过在第一壳体11上设置环形凸起1105,环形凸起1105围绕所述换热出风口布置。一方面环形凸起1105能够提高所述换热出风口周围的整体结构强度,以提高第一壳体11的前面板1101的结构强度,以满足安装所述室外风机的要求;另一方面环形凸起1105突出于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更方便与所述连接杆进行组装固定。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部还设置有连接脚(未标记),所述连接脚贴靠在环形凸起1105的表面并固定在环形凸起1105上。
具体的,所述连接杆整体呈弯折结构的杆体,而所述连接杆朝向前面板1101的端部进一步的弯折以形成所述连接脚,连接脚通过螺钉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环形凸起1105上。
某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简化风机支架14并方便快速组装,风机支架14包括两根所述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交叉布置并固定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风机支架14通过两根相互交叉布置的所述连接杆作为支撑主体,所述连接杆呈U型结构,所述连接杆的两端部固定安装在环形凸起1105上。两根所述连接杆的交叉部位焊接在一起,并且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还包括出风格栅15,出风格栅15的边缘设置有连接卡爪(未标记),环形凸起1105上设置有连接卡槽1106,环形凸起1105在前面板1101的前表面形成凹槽结构1107,出风格栅15设置在凹槽结构1107中,所述连接卡爪卡在连接卡槽1106中。
具体的,对于所述换热出风口通过出风格栅15进行遮挡保护,而前面板1101上所形成的环形凸起1105将对应的在前面板1101的前表面形成凹槽结构1107,进而利用凹槽结构1107来安装出风格栅15。
出风格栅15在安装时,则可以通过连接卡爪与环形凸起1105上设置有连接卡槽1106进行卡装连接以实现预装配到一起,然后,再进一步的通过螺钉将出风格栅15固定在前面板1101上。
实施例三, 如图1-图9所示,对于分体式设计的空调室外机而言,分体结构的换热模块1与所述压机模块之间需要进行冷媒流路的连接,空调室外机还包括管路连接组件6,所述管路连接组件包括两个可形变连接管61;
其中,所述压缩机的进出口、所述第一截止阀分别连接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二截止阀连接所述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通过一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管端头连接,所述第二管端头通过另一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与所述四通阀连接。
具体的,室外换热器13上设置有第一管端头(未图示)和第二管端头(未图示),室外换热器13中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管端头和所述第二管端头进出。为了方便将压机模块2与换热模块1之间的冷媒管路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外机还包括管路连接组件6 ,通过管路连接组件6将压机模块2与换热模块1之间的冷媒管路进行连接。
空调室外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在实际组装过程中,针对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先分别单独组装完成。
对于换热模块1而言,则在第一壳体11中安装上室外风机12和室外换热器13,相对应的,形成室外换热器13的冷媒管的两端部分别构成第一管端头和第二管端头,室外换热器13通过第一管端头和第二管端头与压机模块2连接以实现冷媒流路的连通。
对于压机模块2而言,则在第二壳体21中安装上压缩机22、第一外接冷媒管26和第二外接冷媒管27,第一外接冷媒管26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3,第二外接冷媒管27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4,这样,通过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4实现与空调室内机之间的连接;而在第二壳体21内部,第一外接冷媒管26则与压缩机22连接以实现冷媒的输送。
而在完成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的模块化组装后,则通过管路连接组件6将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进行冷媒流路的连接。
具体为:室外换热器13的第一管端头和第二管端头上分别连接有可形变连接管61,其中一可形变连接管61则与所述四通阀对应的端口连接,另一可形变连接管61通过节流装置23与所述第二截止阀连接。
由于可形变连接管61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在受力后能够自身产生形变,这样,在将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组装并连接在一起进行运输搬运过程中,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因外力产生一定的位移的情况下,可形变连接管61受力将发生一定的形变来抵消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产生位移的影响,进而减少出现因搬运导致连接部位发生应力断裂。
通过增加管路连接组件将压机模块和换热模块进行冷媒流路的连接,管路连接组件配置两条可形变连接管,可形变连接管能够在受力的情况下产生形变,这样,在实际搬运过程中,当空调室外机在搬运过程中压机模块和换热模块之间发生位移时,利用可形变连接管自身产生的形变来抵消压机模块和换热模块之间的位移,减少可形变连接管出现断裂的情况发生,提高空调室外机冷媒流路连接可靠性以提高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110,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口210,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所述可形变连接管贯穿第一安装口110和第二安装口210。
具体的,通过在第一壳体11上设置第一安装口110,相对应的,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二安装口210,在通过可形变连接管61进行连接后,可形变连接管61能够分别贯穿第一安装口110和第二安装口210,以满足布置管线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可形变连接管61的表现实体,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为U型管;或者,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为波纹管。
实施例四,如图11-图14所示,对于换热模块1而言,所述换热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二进风口113,第一进风口112布置第一壳体11的背部,第二进风口113布置第一壳体11的一侧部,换热出风口111布置在第一壳体11的前部,室外换热器13包括横段部131、第一纵端部132和第二纵端部133,横段部131位于第一纵端部132和第二纵端部133之间,横段部131与第一进风口112相对布置,第一纵端部132与第二进风口113相对布置,第二纵端部133由横段部131至远离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二进风口113的方向延伸布置。
具体而言,栅格网1103上的网格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口,弯折部11011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进风口,前面板1101上设置有所述换热出风口,侧立板1102上设置有所述第三进风口。
对于室外换热器13而言,其具有依次布置的第一纵端部132、横段部131和第二纵端部133,以使得室外换热器13整体呈三段式结构。对于横段部131和第一纵端部132而言,其与对应的进风口相对布置,这样,使得从进风口进入气流能够直接贯穿横段部131和第一纵端部132进行换热。
而对于第二纵端部133而言,其整体倾斜布置,第二纵端部133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12倾斜布置并向远离第二进风口113方向延伸,从第一进风口112进入到的部分气流将倾斜的贯穿第二纵端部133。这样,便可以有效的增大室外换热器13的整体换热面积。
室外换热器采用三段结构,横段部和第一纵端部与进风口相对布置,进而在室外风机的作用下,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呈基本垂直横段部和第一纵端部的换热面的方向流动,而对于横段部另一端部的第二纵端部而言,第二纵端部倾斜朝向外侧延伸布置,这样,对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部分气流能够倾斜与第二纵端部流动,进而实现第二纵端部能够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这样,在不增加室外机整体体积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充分的利用第二纵端部来增大室外换热器的整体换热面积,并且,第二纵端部倾斜布置可以利用第一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通过增大室外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以提高空调室外机的换热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进风口包括还包括第三进风口114,第三进风口114布置在第一壳体11的另一侧部;
其中,第一进风口112的进风方向与横段部131的换热表面相对垂直布置,第二进风口113的进风方向与第一纵端部132的换热表面相对垂直布置,第一进风口112的进风方向与第二纵端部133换热表面相对倾斜布置。
具体的,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外机而言,由于换热模块1和所述压机模块采用分体式设计,进而可以利用第一壳体11的另一侧的区域来形成第三进风口114。
第三进风口114布置在第二纵端部133的一侧,在所述室外风机的作用下,第三进风口114进入的气流以及部分从第一进风口112进入的气流贯穿第二纵端部133进行换热。
某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进风口114的进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113的进风面积;其中,在所述室外风机的作用下,第一进风口112引入的部分气流经由横段部131换热,第二进风口113引入的气流经由第一纵端部132换热,第一进风口112引入的剩余气流和第三进风口114引入的气流经由第二纵端部133换热。
第一进风口112布置第一壳体11的背部,第二进风口113布置第一壳体11的一侧部,换热出风口111布置在第一壳体11的前部。在使用时,所述室外风机启动,第一壳体11外部的空气经由第一进风口112从背部进入到第一壳体11中,大部分的气流贯穿横段部131,剩余部分气流贯穿第二纵端部133;同时,第一壳体11外部的空气经由第二进风口113从侧部进入到第一壳体11中,气流贯穿第一纵端部132。
实施例五,如图1所示,由于空调室外机采用分体式设计的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组装而言,为了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提高两个模块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空调室外机还包括连接模块8,连接模块8包括支撑地脚81;
其中,支撑地脚81布置在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设置在支撑地脚81上。
具体的,在工厂组装阶段,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分别独立的进行组装。而在组装完成后,便通过连接模块8将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进行连接固定。
在将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进行连接固定时,则将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放置在支撑地脚81的上方,然后,通过螺钉等方式将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安装在支撑地脚81。对于支撑地脚81而言,其整体结构强度较高,进而可以方便牢固的将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固定在一起,并且,支撑地脚81能够有效的支撑并承载换热模块1和压机模块2,以实现空调室外机可靠的运输和安装。
换热模块和压机模块分别安装固定在连接模块的支撑地脚,利用支撑地脚来安装固定两个壳体,一方面支撑地脚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以整体对其上的两个壳体进行承载和支撑以提高组装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在同一连接模块上,并通过共同的支撑地脚进行连接固定,可以方便操作人员现场快速的组装,实现提高两个壳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以提高空调室外机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模块8包括两条并排布置的支撑地脚81。
具体的,为了确保连接模块8具有足够强的连接强度,并同时减少材料的使用了,则连接模块8采用两条并排布置的支撑地脚81来支撑安装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
两条并排布置的支撑地脚81能够从前后侧对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进行支撑和固定,并且,根据安装可靠性的要求,沿支撑地脚81的长度方向可以设置有多个固定连接部位,以使得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牢固的固定在支撑地脚81上。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将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进行连接固定,可以采用如下辅助方式将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进一步的组装在一起。
例如: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表面相互固定连接在一起。具体的,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表面可以通过螺钉相互固定连接在一起,以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或者,如图1所示,连接模块8还包括辅助连接件82,辅助连接件82的一端部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辅助连接件82的另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具体的,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上部通过辅助连接件82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在上部进一步的组装固定。辅助连接件82可以采用角铁等常规的连接结构,将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固定在一起。
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支撑地脚81具有上承载部811、下支撑部812以及中间连接部813,上承载部811与下支撑部812上下相对布置,中间连接部813设置在上承载部811和下支撑部812之间;
其中,上承载部811贴靠在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
具体的,为了提高支撑地脚81的整体结构强度,支撑地脚81具有上承载部811、下支撑部812以及中间连接部813,上承载部811与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支撑地脚81的纵截面呈类似C型的结构,使得支撑地脚81的结构强度满足使用的要求。
另一个实施例中,上承载部811上设置有多个连接柱83,连接柱83朝上延伸,连接柱83上设置有螺纹部(未标记),连接柱83插入到对应的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中。
具体的,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放置在下方两条支撑地脚81上,并调整使得连接柱83插入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中。对应的连接柱83顶部设置的螺纹部可以直接螺纹连接在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上,或者,对应的连接柱83插入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中并通过锁紧螺母进行紧固操作。
实施例六,如图11-图14所示,对于换热模块1而言,所述换热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二进风口113,第一进风口112布置第一壳体11的背部,第二进风口113布置第一壳体11的一侧部,换热出风口111布置在第一壳体11的前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横段部131、第一纵端部132和第二纵端部133,横段部131位于第一纵端部132和第二纵端部133之间,横段部131与第一进风口112相对布置,第一纵端部132与第二进风口113相对布置,第二纵端部133由横段部131至远离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二进风口113的方向延伸布置。
具体而言,对于所述室外换热器而言,其具有依次布置的第一纵端部132、横段部131和第二纵端部133,以使得所述室外换热器整体呈三段式结构。对于横段部131和第一纵端部132而言,其与对应的进风口相对布置,这样,使得从进风口进入气流能够直接贯穿横段部131和第一纵端部132进行换热。
而对于第二纵端部133而言,其整体倾斜布置,第二纵端部133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12倾斜布置并向远离第二进风口113方向延伸,从第一进风口112进入到的部分气流将倾斜的贯穿第二纵端部133。这样,便可以有效的增大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整体换热面积。
换热器采用三段结构,横段部和第一纵端部与进风口相对布置,进而在换热风机的作用下,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呈基本垂直横段部和第一纵端部的换热面的方向流动,而对于横段部另一端部的第二纵端部而言,第二纵端部倾斜朝向外侧延伸布置,这样,对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部分气流能够倾斜与第二纵端部流动,进而实现第二纵端部能够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这样,在不增加室外机整体体积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充分的利用第二纵端部来增大换热器的整体换热面积,并且,第二纵端部倾斜布置可以利用第一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通过增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以提高空调室外机的换热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进风口包括还包括第三进风口114,第三进风口114布置在第一壳体11的另一侧部;
其中,第一进风口112的进风方向与横段部131的换热表面相对垂直布置,第二进风口113的进风方向与第一纵端部132的换热表面相对垂直布置,第一进风口112的进风方向与第二纵端部133换热表面相对倾斜布置。
具体的,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外机而言,由于换热模块1和所述压机模块采用分体式设计,进而可以利用第一壳体11的另一侧的区域来形成第三进风口114。
第三进风口114布置在第二纵端部133的一侧,在所述换热风机的作用下,第三进风口114进入的气流以及部分从第一进风口112进入的气流贯穿第二纵端部133进行换热。
某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进风口114的进风面积小于第二进风口113的进风面积;其中,在所述换热风机的作用下,第一进风口112引入的部分气流经由横段部131换热,第二进风口113引入的气流经由第一纵端部132换热,第一进风口112引入的剩余气流和第三进风口114引入的气流经由第二纵端部133换热。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空调室外机而言,其还可以配置有气液分离器25,气液分离器25配置有进气管、出气管和回油孔,四通阀24分别连接所述排气管、进气管和室外换热器13,所述吸气管与出气管连接。
具体的,通过所述四通阀来改变冷媒的流动方向,以满足空调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切换要求,而气液分离器25能够对流回到所述压缩机中的冷媒进行气态和液态的分离,以确保所述压缩机能够可靠的运行。
某一个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25的底部设置有回油孔,回油孔通过回油电磁阀28与进气管连接;
具体的,气液分离器25在回油孔和进气管之间设置有所述回油电磁阀,通过对所述回油电磁阀控制来控制回流到压缩机22的润滑油和液态冷媒流量,保证机组在启动过程中不回液,稳定运行时能够让润滑油及时流回压缩机22,保证机组可靠性运行。
如图15所示,对于空调室外机中的多个换热模块1堆叠布置,相邻的两个第一壳体11上下贯通连接;两个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位于第一壳体11的端口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依次串联的分歧管,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所述第一管端头和所述第二管端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分歧管连接。
对于单个压机模块2匹配多个换热模块1使用的情况下,为了方便连接,四通阀24和节流装置23分别设置有分歧管5,所述分歧管与所述第一管端头和所述第二管端头分别通过管路连接组件6与对应的所述分歧管。
具体的,通过增加分歧管5可以扩展冷媒的流路数量,进而满足多个换热模块1中室外换热器13的冷媒连接要求。室外换热器13则通过管路连接组件6与对应的分歧管5进行连接,以满足模块化设计的组装和拆卸的要求。
其中,四通阀24和节流装置23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依次串联的分歧管5,室外换热器13连接在对应的分歧管5上。每个换热模块1中的室外换热器13则连接在相对应的两个分歧管5上,以实现冷媒的循环流动。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外机配置有多个换热模块的情况下,不同换热模块1匹配的制冷能力范围可以有差异不同。
具体的,不同换热模块1中的室外换热器13的制冷能力范围相同;或者,不同换热模块1中的室外换热器13的制冷能力范围互不相同;或者,不同换热模块1中的室外换热器13的制冷能力范围部分重叠。
对于空调室外机使用的换热模块而言,其需要根据空调的工作匹数进行匹配对应换热量的换热部,而为了减少因不同匹数的空调室外机需要配置若干规格尺寸的空调室外机。则针对空调室外机中配置的换热模块进行模块化设计,不同的换热模块覆盖不同的匹数范围,进而通过多个换热模块进行组合来满足不同匹数空调的室外换热要求。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室外换热器和换热风机,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室外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管端头和第二管端头,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管端头和所述第二管端头进出,所述换热风机配置成运转后将所述第一壳体外部的气流由所述换热进风口引入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换热后从所述换热出风口输出;
压机模块,所述压机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压缩机、四通阀、节流装置、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四通阀位于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二截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管路连接组件,所述管路连接组件包括两个可形变连接管;
其中,所述压缩机的进出口、所述第一截止阀分别连接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二截止阀连接所述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通过一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管端头连接,所述第二管端头通过另一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与所述四通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组装在一起,所述可形变连接管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为U型管;或者,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为波纹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堆叠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壳体上下贯通连接;
两个所述可形变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端口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依次串联的分歧管,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所述第一管端头和所述第二管端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分歧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不同所述换热模块中的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范围相同;或者,不同所述换热模块中的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范围互不相同;或者,不同所述换热模块中的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范围部分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内折边,所述内折边还设置有上翻边,所述内折边和所述上翻边形成插接部,所述上翻边上设置有螺钉孔,所述述第一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上下比邻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壳体,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并螺纹连接在对应的所述螺钉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边上还设置有插槽,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边缘还设置有插舌,所述插舌卡在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布置所述第一壳体的背部,所述第二进风口布置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部,所述换热出风口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前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横段部、第一纵端部和第二纵端部,所述横段部位于所述第一纵端部和所述第二纵端部之间,所述横段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布置,所述第一纵端部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纵端部由所述横段部至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方向延伸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包括支撑地脚;
其中,所述支撑地脚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地脚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模块包括两条并排布置的所述支撑地脚,所述支撑地脚具有上承载部、下支撑部以及中间连接部,所述上承载部与所述下支撑部上下相对布置,所述中间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上承载部和所述下支撑部之间;其中,所述上承载部贴靠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
CN202320010251.2U 2023-01-04 2023-01-04 空调室外机 Active CN219014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0251.2U CN219014481U (zh) 2023-01-04 2023-01-04 空调室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0251.2U CN219014481U (zh) 2023-01-04 2023-01-04 空调室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4481U true CN219014481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51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0251.2U Active CN219014481U (zh) 2023-01-04 2023-01-04 空调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4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54225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1901448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06361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936516U (zh) 空调室外机
CN208907676U (zh) 控制柜和空调机组
US11231184B2 (en) Outdoor unit of gas heat pump system
CN219473815U (zh) 空调器
CN21949425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820683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820686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7715158U (zh) 空调器
CN220250162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2319927U (zh)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
CN221122428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
CN212319862U (zh) 立式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CN219934131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8721965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936495U (zh) 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8237662U (zh) 室外机及整体式热泵两联供空调机组
CN115095924B (zh) 空调室外机
CN2149493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442598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544681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21122374U (zh) 风管机
CN217082747U (zh) 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