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21965U - 储能柜冷水空调 - Google Patents

储能柜冷水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21965U
CN218721965U CN202222627977.9U CN202222627977U CN218721965U CN 218721965 U CN218721965 U CN 218721965U CN 202222627977 U CN202222627977 U CN 202222627977U CN 218721965 U CN218721965 U CN 218721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ell
energy storage
frame
storage cabi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79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相会
庄琪
卢宪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797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21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21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21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储能柜冷水空调,属于储能柜散热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边框,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内;金属网,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所述金属网包括多条金属丝,多条所述金属丝间交错连接形成第一通孔;防护网,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所述防护网相对于所述金属网靠近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所述防护网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有利于防止沙尘杂质进入壳体内部,保护壳体的内部结构,同时避免用户伸入壳体内,防止造成伤害。

Description

储能柜冷水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柜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柜冷水空调。
背景技术
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储量有限,而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已逐步成为常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风力、光伏发电存在不稳定性,户外储能柜中的电池储能优势明显,可有效解决该问题。户外储能柜因电池装机量大和光照辐射,存在柜内散热不良的问题。电池处于高温环境中会缩减电池使用寿命、无法正常充电、甚至发生爆炸的问题;冬季温度过低,会导致电池出现掉电严重、不能正常充放电、寿命缩减等问题。传统的户外型储能柜通常采用风冷冷水空调进行通风散热,在空调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需要进行防护以避免沙尘进入壳体或避免用户将肢体伸入壳体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储能柜冷水空调,包括: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边框,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内;金属网,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所述金属网包括多条金属丝,多条所述金属丝间交错连接形成第一通孔;防护网,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所述防护网相对于所述金属网靠近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所述防护网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对应所述壳体外部的一侧和对应所述壳体内部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折边,所述折边向内弯折以对所述金属网和所述防护网限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框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边框的另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首尾相接合围成所述边框,所述第二端套设在所述第一端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部分重合设置,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重合部分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穿孔,紧固件穿设所述穿孔以将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防护网为过滤网,所述金属网为铁丝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防护网为铝合金网,所述金属网为铁丝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框的外围设置有装配板,所述装配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一板设置在所述边框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板与所述边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的弯折方向相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壳体外侧的一端,所述第二板连接于所述进风口的壳体的外壁;
所述第三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壳体内侧的一端,所述第三板抵接于所述边框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外壁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由多个侧板围设而成,相邻所述侧板的连接处设置有支承梁;
所述第二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壳体外侧的一端,所述第二板抵接于所述边框的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外壁上;
所述第三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壳体内侧的一端,所述第三板连接于所述支承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支承梁和所述装配板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风机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内部装配示意图一;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内部装配示意图二;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内部装配示意图三;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板式换热器安装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加热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风冷冷水装置的部分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装配板与边框的位置示意图一;
图1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装配板与边框的位置示意图二;
图13是图12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装配板与边框的位置示意图三;
图15是图14中D-D的剖视图;
图16图15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底盒和盒盖的装配位置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底盒和盒盖的装配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底盒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壳体1;第一进风口101;第二进风口102;出风口103;侧板104;底板105;顶板106;支承梁2;安装支架331;安装外梁31;安装内梁32;安装横梁4;安装梁 41;进水管5;进水支路51;第一进水总管52;第二进水总管53;水泵6;加热器7;加热器支架71;板式换热器8;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冷水进口82;冷水出口83;出水管9;出水支路91;出水总管92;电源安装板10;电源盒11;冷媒换热器12;压缩机13;角板 14;注液管15;边框16;第一端161;第二端162;金属网17;防护网18;装配板19;第一板191;第二板192;第三板193;底盒20;第一围板201;第二围板202;第一折弯边 2021;固定孔2022;第三围板203;翻边2031;连接孔2032;第二折弯边2033;第一适配孔2034;盒盖21;第二适配孔211;连接件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0,本申请实施方式提出一种储能柜冷水空调,储能柜冷水空调设置在储能柜中,本实施例中采用集装箱式的储能柜,储能柜包括柜体和电池组。柜体设置为集装箱式,构成储能柜的外观。柜体中设置有电池组,通过电池组进行电量储能。
储能柜在长期工作下,其内部的电池组存在大量发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冷水空调可在储能柜内的电池组温度较高时进行有效散热,降低电池组的温度,达到对电池组的散热效果。
由于储能柜一般设置于户外,在户外温度比较低时,电池组在低温环境下也无法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为提高电池组的温度,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冷水空调也可在储能柜内的电池组温度较低时,对电池组进行加热,提高电池组的温度,达到对电池组的加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储能柜的柜体上设置有出风开口、第一进风开口和第二进风开口,出风开口、第一进风开口和第二进风开口分别连通柜体内部和柜体外部。
储能柜冷水空调设置在储能柜的柜体内,储能柜冷水空调包括:壳体1和风冷冷水装置,风冷冷水装置设置在壳体1内,风冷冷水装置用于对设置在储能柜内的电池组进行加热或散热,从而提高电池组的储能性能。
壳体1上设置有出风口103和进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103之间设置有风道。本实施例中,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102。其中,第一进风口101与第一进风开口对应设置,第二进风口102与第二进风开口对应设置,出风口103与出风开口对应设置。第一进风口101连通第一进风开口进而将壳体1内部与柜体外部相连通,第二进风口102连通第二进风开口进而将壳体1内部与柜体外部相连通,出风口103连通进风口进而将壳体1内部与柜体外部相连通。柜体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102进入壳体1 内部,进而经风道由出风口103处流出。
本实施例中,壳体1大致呈长方体设置,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板105,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顶板106,壳体1由多个侧板104围设而成,多个侧板104固定连接在底板105上,多个侧板104连接在底板105和顶板106之间且均与顶板106和底板105相连接。在相邻的侧板104的连接处设置有支承梁2,支承梁2设置在底板105和顶板106之间,支承梁2的两端分别与底板105和顶板106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在支承梁2的两端设置有螺钉孔,通过螺钉穿设螺钉孔从而将支承梁2分别与底板105和顶板106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承梁2的长度方向与储能柜冷水空调的高度方向同向设置。储能柜冷水空调的高度方向和支承梁2的长度方向均为上下方向设置。
在壳体1内设置有安装支架331和安装横梁4。安装横梁4设置在安装支架331的上方,安装横梁4与壳体1的侧板104一一对应设置,侧板104设置在相邻的支承梁2之间,侧板104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与相邻的两支承梁2固定连接。
安装横梁4由多个安装梁41构成,安装梁41设置在相邻的支承梁2之间,安装梁41相对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的两支承梁2。安装梁41沿壳体1的侧板104设置,各个安装梁41的长度方向在同一水平面内。
安装支架331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安装支架331包括安装外梁31和安装内梁32,安装外梁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支承梁2固定连接。安装外梁31紧靠壳体1的侧板104设置,各个安装外梁31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安装内梁32设置在安装外梁31的内侧,多条安装内梁32交错设置连接于安装内梁32的内侧,从而提高安装支架331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31上的安装外梁31和安装内梁32可通过焊接进行一体化固定连接,以进校安装支架331的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支架331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安装横梁4和安装支架331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为上部、中部和底部,安装横梁4与顶板106之间为壳体1内部空间的上部,安装横梁4和安装支架331之间为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安装支架331和底板105之间为壳体1内部空间的底部。
风冷冷水装置至少包括:板式换热器8、压缩机13、冷媒换热器12、节流阀、风机、进水管5、出水管9和冷媒循环回路。
壳体1内设置有进水管5,至少部分进水管5设置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底部,进水管5的内部用于流通换热水,进水管5包括多条进水支路51和第一进水总管52和第二进水总管53,多条进水支路51均与第一进水总管52相连通。换热水由多条进水支路51进入,在进水集流管内汇流后,换热水由第一进水总管52的多个出水口流出。
多个出水口分别与其对应的水泵6相连通。水泵6设置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底部,水泵 6用于驱动换热水的流动。多个水泵6并联连接,换热水经多个水泵6后流通至第二进水总管53,换热水在第二进水总管53内再次汇流。第二进水总管53的出水口与加热器7相连通,第二进水总管53的出水口与加热器7一一对应连接,即多个加热器7并联连接,经第二进水总管53流出的换热水可经多个出水口分别流经至与出水口对应的加热器7中。
多个水泵6并联可最大化提高换热水流量和换热效率,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性控制水泵 6的开启,当机组的换热需求较小时,可选择单开其中一个或其中多个水泵6,满足换热需求同时提高节能效果。相比于多个水泵6串联,多个水泵6并联可减小水路的压力损失,提高换热水的供水效率。
本实施例中,加热器7设置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加热器7用于对换热水进行加热,以提高换热水的温度,避免换热水过冷而影响电池的使用性能。加热器7采用PTC(Posit 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7,PTC加热器7具有灵敏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宽,体积小和稳定性好的,可提高储能柜冷水空调加热换热水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有加热器支架71,加热器支架71设置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加热器支架71与安装支架331固定连接,加热器7通过紧固件与加热器支架71固定连接。加热器7至少设置为一个,当加热器7设置为多个时,多个加热器7在上下方向上层叠设置。相邻的加热器7间设置有加热器支架71,加热器支架71可与安装支架331固定连接以进行固定。加热器支架71也可与相邻的加热器支架71固定连接来起到固定加热器支架 71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加热器7设置为两个,每个加热器7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加热器 7的加热器支架71。加热器支架71和加热器7均靠近壳体1相邻的两个侧板104的连接处设置,即加热器支架71和加热器7均靠近壳体1的内壁设置,从而减小风道内的风阻,提高风道内气流的散热效率。加热器支架71至少一端与安装支架33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相邻的加热器支架71间可通过紧固件进行连接以进一步固定连接加热器支架71。加热器7的底部通过穿设紧固件以固定连接在与其对应的加热器支架71上。可设置的是,紧固件均可采用紧固螺栓。
本实施例中,加热器7与板式换热器8相连通,流经多个加热器7后的换热水在板式换热器8的冷水进口82汇流入板式换热器8内。板式换热器8设置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冷媒和换热水在板式换热器8内发生热量交换,换热水在板式换热器8内与冷媒换热后经板式换热器8的冷水出口83流出至出水管9中。
出水管9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底部,出水管9一端连接至板式换热器8 的冷水出口83,出水管9的另一端设置为分流的多条出水支路91。多条出水支路91延伸至储能柜内的电池组周围,从而用于与储能柜中的电池组换热。
多条出水支路91可以同时选择给多个电池组进行温度控制,也可以选择性开启其中部分出水支路91,为对应的电池组进行单独控制,提高不同电池组的温度控制精度。
具体的,出水管9包括出水总管92和多条出水支路91,出水总管92与多条出水支路91相连接,由板式换热器8的冷水出口83流出的换热水流至出水总管92中,经出水总管92后通过多条出水支路91流经至相对应的电池组,从而对电池组进行换热。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进水总管52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从而获取进水管5 内的压力和温度数据。在出水总管92中也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从而获取出水管 9内的压力和温度数据。
控制器监测进水管5和出水管9内的压力和温度数据,当监测到进水管5或出水管9内的压力不足时,增大水泵6的运行档位,提高水泵6转速,加快换热水的水流速度,进而提高系统压力。监测到进水管5或出水管9内的换热水温度不足时,控制PTC的启停以对温度进行修正。
壳体1的内部还设置有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设置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板式换热器8与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均靠近壳体1相邻的两个侧板104的连接处设置,以减小对风道内气流的阻碍。
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有为水泵6供电的电源,采用多个电源与水泵6相对应,通过多电源为水泵6供电的方式以解决水泵6较多,单电源难以满足控制需求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的其中一侧与安装支架33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的其中另一侧与支承梁2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从而将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固定在安装支架331和安装梁41之间的连接处。板式换热器8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上,即板式换热器8和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均靠近壳体1的内壁设置,可避免板式换热器8和板式换热器安装板81阻碍风道内的气流流动,从而减小风道内的风阻,提高风道内气流的散热效率。可设置的是,紧固件均可采用紧固螺栓。
电源安装板10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中部,电源安装板10靠近壳体1的内壁设置,电源安装板10与支承梁2固定连接。电源安装板10上固定连接有用于为加热器7供电的电源盒11,即电源盒11和电源安装板10均靠接壳体1的内壁设置,从而避免阻碍风道内的气流流动,从而减小风道内的风阻,提高风道内气流的散热效率。
冷媒换热器12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冷媒换热器12对应于出风口103设置。冷媒换热器12用于对风道内流经冷媒换热器12的空气进行换热。本实施例中,冷媒换热器 12采用微通道换热器。
风机安装板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上部,风机安装板对应于出风口103设置。风机安装板的其中一侧与支承梁2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风机安装板的其中另一侧通过紧固件与安装梁41固定连接。风机安装板相对于冷媒换热器12更靠近出风口103设置。
风机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上部,风机对应于出风口103设置。多个风机安装在风机安装板,多个风机对应设置在冷媒换热器12和出风口103之间,风机用于驱动风道内的空气与冷媒换热器12热交换,进而带走冷媒换热器12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热量或冷量。
冷媒循环回路使冷媒在压缩机13、冷媒换热器12、节流阀以及板式换热器8中进行循环。
压缩机13设置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在制冷时,压缩机13由板式换热器8吸入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将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并将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气体排至冷媒换热器12中。冷媒换热器12将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中。风机驱动风道内的空气与冷媒换热器12热交换,进而带走冷媒换热器12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热量。
节流阀使在冷媒换热器12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节流为低压的液相冷媒。板式换热器8蒸发在节流阀中节流的冷媒,并使得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冷媒气体返回到压缩机13。在板式换热器8中可以通过利用冷媒的蒸发吸热与换热水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冷却换热水的效果。
在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制冷状态下,冷媒换热器12作为冷凝器,板式换热器8作为蒸发器,储能柜冷水空调作为制冷模式的冷却器。在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制热状态下,冷媒换热器 12作为蒸发器,板式换热器8作为冷凝器,储能柜冷水空调作为制热模式的加热器7。
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3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安装支架331上,压缩机13的顶端为与压缩机13的底端相对的一端,压缩机13的顶端相对于压缩机13的底端更靠近出风口103设置。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3设置固定连接在安装支架331的中部,在压缩机13的外围,压缩机 13的底端至压缩机13的顶端呈流线型设置,从而减小压缩机13对风道内气流的阻力,同时起到对风的导向作用,将气流导向风道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总管52连接有注液管15,注液管15的一端为注液口,注液管15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进水总管52。当用于换热的换热水不足时,用户可主动通过注液口向注液管15内注入换热水。
在安装横梁4和支承梁2的连接处设置有角板14,通过角板14连接安装横梁4和支承梁2以提高安装横梁4和支承梁2的连接稳定性。
第一进风口101与第二进风口102设置在壳体1的相邻的侧板104上。出风口103与第一进风口101或第二进风口102设置在壳体1的同一侧的侧板104上,且分别设置在侧板104 相对的两端。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01设置在侧板104的下方,第一进风口101与壳体 1的内部空间的底部相对应设置。出风口103设置在侧板104的上方,出风口103与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对应设置,出风口103和第一进风口101之间间隔有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中部,从而避免第一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3相距较近,避免造成回风和出风短路,提高储能柜冷水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01与壳体1内部空间的底部对应设置,水泵6设置在壳体1 内部空间的底部,由于水泵6的发热量小,只通过第一进风口101与水泵6对应设置即可满足对水泵6的散热。同时由第一进风口101进入的空气在风道内流向出风口103时会流经位于壳体1的内部空间中部的加热器7、板式换热器8和电源盒11等发热元件,起到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102与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对应设置,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设置有较多的发热元件,由第二进风口102进入的空气在风道内流向出风口103时会流经位于壳体1的内部空间中部的加热器7、板式换热器8和电源盒11等发热元件,进一步增大流经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的发热元件的风量,提高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换热水主要在壳体1内部空间的下部循环流动,大部分需要通电的发热元件主要位于壳体1内部空间的中部,可起到水电分离的作用,为后期水电的分开维护和检修提供便利,同时,换热水的流通管路主要位于大部分需要通电的发热元件的下方,可防止漏水时水滴落在发热元件上造成漏电问题。
参照图11-图18,在进风口和/或出风口103内设置有边框16,边框16的形状适配与其对应的进风口或出风口103设置,边框16由铝合金或钣金一体成型。边框16内设置有金属网17和防护网18,金属网17包括多条交错构成的金属丝,多条金属丝交错连接从而在金属网17上形成多个第一通孔。防护网18相对于金属网17更靠近壳体1的内部设置,边框16 在对应壳体1外部的一侧和对应壳体1内部的一侧的边缘分别设置有折边,通过折边向内弯折以对金属网17和防护网18进行限位,防止防护网18和金属网17脱离边框16。金属网17 用于保护防护网18,避免在搬运过程中损坏防护网18。防护网18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孔的孔径,可有效降低金属网17的风阻,提高储能柜冷水空调的散热效率。本实施例中,金属网17采用铁丝网,铁丝网的强度较高,不容易变形。
在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102中,防护网18设置为用于过滤净化杂质的过滤网,防护网18的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金属网17的第一通孔的孔径,从而防止沙尘杂质进入壳体 1内部,保护壳体1的内部结构。
在出风口103中,防护网18设置为铝合金网。通过拉伸铝合金构成一体的铝合金网,铝合金网上的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金属网17的第一通孔的孔径,较小孔径的第二通孔可防止用户将肢体伸入壳体1内部,避免对用户造成伤害。
本实施例中,边框16由同一钣金件通过折弯形成,边框16通过首尾相接的折弯方式合围而成。具体的,边框16的一端为第一端161,与第一端161首尾相接的一端为第二端162,第二端162层叠套设在第一端161的内部,使得第一端161和第二端162部分重合设置,第一端161和第二端162的重合部分上设置有相互对应的穿孔,紧固件穿设穿孔从而将第一端 161和第二端162固定连接,进而将边框16定型,避免了边框16的变形。可设置的是,穿设穿孔的紧固件为铆接件,通过铆接的方式将边框16定型固定。
本实施例中,边框16的外围设置有装配板19,在第一进风口101处,边框16通过装配板19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侧板104上。
装配板19包括第一板191、第二板192和第三板193。第一板191设置在边框16的外侧,位于边框16和侧板104之间。
第一板191上设置有第一紧固孔,通过第一紧固件穿设第一紧固孔和边框16,从而将第一板191固定连接于边框16上。
在第一板191的靠近壳体1外侧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板192,第二板192与第一板191的连接处设置有折弯,第二板192抵接于设有第一进风口101的侧板104的外壁。第二板192上设置有第二紧固孔,通过第二紧固件穿设第二板192上的第二紧固孔和设有第一进风口101 的侧板104,从而限制边框16避免向壳体1的外侧脱落。可设置的是,第一紧固件为铆接件,通过铆接将第一板191固定连接在边框16上。第二紧固件为紧固螺钉,便于将边框16可拆卸连接于侧板104上。
在第一板191的靠近壳体1内侧的一端连接有第三板193,第三板193与第一板191的连接处设置有折弯,第二板192和第三板193相对于第一板191的弯折方向相反。第三板193 折弯后抵接于边框16位于壳体1内部的外壁上,以限制边框16避免脱落入壳体1的内侧。通过装配板19的固定连接,从而将边框16固定连接在第一进风口101中。
装配板19在第二进风口102处同理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出风口103处,边框16通过装配板19与支承梁2固定连接。装配板19的第一板191设置在边框16的外侧,且位于边框16和支承梁2之间。
第一板191上设置有第一紧固孔,通过第一紧固件穿设第一紧固孔和边框16,从而将第一板191固定连接于边框16上。可设置的是,第一紧固件为铆接件,通过铆接将第一板连接处设置有折弯。壳体1内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与支承梁2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板 192相连接。第二板192上设置有第二紧固孔,通过第二紧固件穿设第二紧固孔和连接板,从而将第二板192与连接板固定连接,进而限制边框16避免向壳体1的外侧脱落。可设置的是,第二紧固件为紧固螺钉,便于将边框16可拆卸连接于连接件22上,便于拆卸和清洗边框16、金属网17和防护网18。
参照图19-图22,本实施例中,在风道内设置有底盒20和盒盖21,底盒20与壳体1的内壁相连接,底盒20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中部且与安装横梁4固定连接。具体的,底盒20由第一围板201、第二围板202和第三围板203构成。
第二围板202和第三围板203分别连接在第一围板201的相对的两侧,第二围板202与第一围板201间呈夹角连接,第三围板203和第一围板201间呈夹角连接。
第二围板202相对于第三围板203靠近壳体1左侧的侧板104设置。在装配底盒20时,将底盒20放入壳体1的中部,由中部向左侧移动。第二围板202上设置有第一折弯边2021,第一折弯边2021抵接于安装横梁4,使得第一折弯边2021搭设在折弯横梁上。第二围板202 上还设置有固定孔2022,通过紧固件穿设固定孔2022和安装横梁4从而将第二围板202固定连接在安装横梁4上。本实施例中,固定孔2022设置为两个。
第三围板203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前侧的侧板104和壳体1后侧的侧板104相连接。第三围板203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翻边2031,前侧和后侧的翻边2031分别与壳体1 前侧的侧板104和壳体1后侧的侧板104相抵接,翻边2031上设置有连接孔2032。通过紧固件穿设前侧翻边2031的连接孔2032和壳体1前侧的侧板104将第三围板203与壳体1前侧的侧板104固定连接。通过紧固件穿设后侧翻边2031上的连接孔2032和壳体1后侧的侧板104将第三围板203与壳体1后侧的侧板104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底盒20与壳体1紧固连接。
第一折弯边2021设置在第二围板202远离第一围板201的一侧,第三围板203远离第一围板2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折弯边2033,第一折弯边2021和第二折弯边2033上均设置有第一适配孔2034。
盒盖21上设置有与第一适配孔2034相对应的第二适配孔211,通过紧固件穿设第一适配孔2034和与其对应的第二适配孔211来将盒盖21与底盒20固定连接合围成叉车孔。叉车孔为与壳体1的外侧相连通的贯通孔。
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盒盖21和底盒20,盒盖21和底盒20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的左右两侧,以便于叉车将叉车杆插入叉车孔中进行转运空调。
盒盖21、底盒20和壳体1密封连接,从而形成密封结构,防止粉尘等杂质进入壳体1内部,避免对风机、冷媒换热器12等造成腐蚀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安装横梁4设置在盒盖21的下方,即盒盖21高于安装横梁 4设置,以便于叉车运输时,通过安装横梁4承重,进而可减小盒盖21的结构强度,使得盒盖21可采用塑料等其它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边框,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内;
金属网,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所述金属网包括多条金属丝,多条所述金属丝间交错连接形成第一通孔;
防护网,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所述防护网相对于所述金属网靠近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所述防护网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对应所述壳体外部的一侧和对应所述壳体内部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折边,所述折边向内弯折以对所述金属网和所述防护网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边框的另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首尾相接合围成所述边框,所述第二端套设在所述第一端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部分重合设置,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重合部分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穿孔,紧固件穿设所述穿孔以将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防护网为过滤网,所述金属网为铁丝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防护网为铝合金网,所述金属网为铁丝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的外围设置有装配板,所述装配板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
所述第一板设置在所述边框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板与所述边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的弯折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壳体外侧的一端,所述第二板连接于所述进风口的壳体的外壁;
所述第三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壳体内侧的一端,所述第三板抵接于所述边框的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外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由多个侧板围设而成,相邻所述侧板的连接处设置有支承梁;
所述第二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壳体外侧的一端,所述第二板抵接于所述边框的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外壁上;
所述第三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壳体内侧的一端,所述第三板连接于所述支承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柜冷水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所述支承梁和所述装配板固定连接。
CN202222627977.9U 2022-09-30 2022-09-30 储能柜冷水空调 Active CN218721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7977.9U CN218721965U (zh) 2022-09-30 2022-09-30 储能柜冷水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7977.9U CN218721965U (zh) 2022-09-30 2022-09-30 储能柜冷水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21965U true CN218721965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40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7977.9U Active CN218721965U (zh) 2022-09-30 2022-09-30 储能柜冷水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219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28080B2 (en) Climate control outdoor unit with inverter cooling
CN218721965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111457481B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442598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544681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215464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9624176U (zh) 空调室外机
CN110081521A (zh) 一种基站空调
CN217083041U (zh) 一种活塞式蒸发冷一体机
CN21821546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5808899U (zh) 一种厨房空调器
CN212499783U (zh) 一种改进架构的车载空气调节装置
CN21849522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217904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8495222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328462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12004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8328463U (zh) 储能柜冷水空调
CN2175038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846589U (zh) 一种高效的制冷设备
CN217584647U (zh) 空调
CN216620059U (zh) 空调
CN219955497U (zh) 一种带电加热器的一体式空调
CN212132964U (zh) 空调系统及集装箱机房
CN220042033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