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8988U - 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8988U
CN218948988U CN202223014512.2U CN202223014512U CN218948988U CN 218948988 U CN218948988 U CN 218948988U CN 202223014512 U CN202223014512 U CN 202223014512U CN 218948988 U CN218948988 U CN 218948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main driving
module
main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1451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登科
占秋平
张礼兵
何金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Jianf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Jianf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Jianf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Jianf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1451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89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8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89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涉及车辆领域。座椅调整装置包括座椅位置调整模块、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及主驾座椅,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主驾门的开关状态,并检测结果发送至座椅位置调整模块;座椅位置调整模块用于基于实时接收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控制主驾座椅的位置调整,以使主驾座椅处于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得用户打开主驾门欲进入主驾驶室时,或是打开主驾门欲离开主驾驶室时,主驾驶室内的主驾座椅将移动至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使得用户能灵活地进入或离开主驾驶室。

Description

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多数用户会在驾驶汽车时,控制主驾驶的座椅向前移动,以确保证驾驶时视野开阔且能合适地把控方向盘。
可以想到的是,此种行为势必会导致用户/驾驶员的腿部活动空间缩小,并且,因主驾驶室的车门开启角度的上限通常在70°左右,故容易导致用户结束驾驶时,难以方便的下车,且下一次用车时难以方便地上车,车辆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用于改善用户结束驾驶时,难以方便的下车,且下一次用车时难以方便地上车,车辆使用体验较差的现状。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包括座椅位置调整模块、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及主驾座椅;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和所述主驾座椅均与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连接;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主驾门的开关状态,并将所述开关状态发送至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所述开关状态包括车门开启和车门关闭;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将所述主驾座椅的位置调整为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还包括座椅位置记录模块;
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电连接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还用于响应用户触发的座椅位置调整指令,对应调整所述主驾座椅的位置;
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用于响应用户触发的座椅位置记录指令,将所述主驾座椅的当前位置记录为目标位置;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开启转变为关闭时,读取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记录的目标位置,并将所述主驾座椅的位置调整为所述目标位置。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座椅位置调整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接口芯片及电机;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芯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所述电机、所述主驾座椅依次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进而驱动所述主驾座椅的位置调整为所述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主驾座椅包括座椅前后移动单元;
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机;
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生成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并将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用于接收所述微处理器发送的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并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移动,以使所述主驾座椅后移至上限位置。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主驾座椅还包括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
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还用于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主驾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后倾,以使所述主驾座椅的座椅靠背角度调整至上限角度。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主驾座椅还包括座椅腰托调整单元;
所述座椅腰托调整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还用于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主驾座椅的座椅腰托调整单元调整,以使所述主驾座椅的座椅腰托位置调整为腰托上限位置。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还包括座椅前后控制模块、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及座椅腰托控制模块;
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均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芯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均用于根据响应用户的操作,生成对应的座椅调整指令,并将所述座椅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微处理器;
所述微处理器还用于实时接收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发送的座椅调整指令,并根据所述座椅调整指令生成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并将所述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还用于根据所述微处理器发送的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对应驱动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及所述座椅腰托调整单元调整。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微处理器包括MC9S12G128芯片。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微处理器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接口与车辆内的其他模块通讯。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第一方面对应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中,座椅调整装置包括座椅位置调整模块、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及主驾座椅,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主驾门的开关状态,并检测结果发送至座椅位置调整模块;座椅位置调整模块用于基于实时接收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控制主驾座椅的位置调整,以使主驾座椅处于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得用户打开主驾门欲进入主驾驶室时,或是打开主驾门欲离开主驾驶室时,主驾驶室内的主驾座椅将移动至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从而避免因用户主驾座椅调整后,主驾驶内可活动空间较小,导致用户难以正常上下车的情况发生,使得用户能灵活地进入或离开主驾驶室,由此提高了用户的用车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110-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1-微处理器,112-输入输出接口芯片,113-电机,120-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30-主驾座椅,131-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2-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133-座椅腰托调整单元,140-座椅位置记录模块,150-座椅前后控制模块,160-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170-座椅腰托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100包括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及主驾座椅130: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和所述主驾座椅130均与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连接;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用于实时检测主驾门的开关状态,并将所述开关状态发送至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所述开关状态包括车门开启和车门关闭;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将所述主驾座椅130的位置调整为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
需说明的是,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指代主驾驶室内,因主驾座椅130处于极限扩展状态,进而能使驾驶员/用户的最大限度的活动的空间。
还需说明的是,通常来说,主驾座椅130支持车身水平方向的前后移动,也即主驾座椅130可向车头侧移动和向车尾侧移动,则在此种主驾座椅130支持的移动方式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代表主驾座椅130向车尾侧移动,并移动至最大限度。由此,驾驶员/用户的腿部和躯干均能较为自由地在主驾驶室内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100的工作原理为:当用户打开主驾门后,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将检测到车门开启,并向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发送相应的信号,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根据实时从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接收到的信号,确定主驾门的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控制主驾座椅130移动至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得用户打开主驾门欲进入主驾驶室时,或是打开主驾门欲离开主驾驶室时,主驾驶室内的主驾座椅130将移动至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从而避免因用户主驾座椅调整后,主驾驶内可活动空间较小,导致用户难以正常上下车的情况发生,使得用户能灵活地进入或离开主驾驶室,由此提高了用户的用车体验。
可选的,在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为设置于主驾驶侧的车门(也即主驾门)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主驾门与主驾门框贴合情况。若主驾门与主驾门框贴合,则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将因贴合而检测到相应的压力,确定主驾门的开关状态为闭合;而若主驾门与主驾门框分离,则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将因未检测到压力,确定主驾门的开关状态为开启。
可以理解的是,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实际是实时检测/确定主驾门的开关状态,并根据检测情况/确定情况生成相应的信号,进而将此信号发送至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以使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实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确定主驾门的开关状态,从而确定用户是否将进入主驾驶室或离开主驾驶室。
可选的,为避免驾驶员/用户因主驾座椅130的位置调整为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后,还需再次调整主驾座椅130的位置,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具体可参考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此种可行方式下,所述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100还包括座椅位置记录模块140;
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140电连接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还用于响应用户触发的座椅位置调整指令,对应调整所述主驾座椅130的位置;
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140用于响应用户触发的座椅位置记录指令,将所述主驾座椅130的当前位置记录为目标位置;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还用于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开启转变为关闭时,读取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140记录的目标位置,并将所述主驾座椅130的位置调整为所述目标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因用户在进入驾驶室后,通常会对主驾座椅130进行调整,以在调整后,用户能根据后视镜方便地观测车辆后方,和能获得开阔的车辆前方视野。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有座椅位置记录模块140,以在用户进入驾驶室,并完成主驾座椅130的位置调整后,通过按压/触碰/点击预设的按键,进而触发座椅位置记录指令时,将主驾座椅130的当前位置记录为目标位置。
进而,在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根据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发送的信息,确定用户已进入驾驶室时,也即,主驾门的开关状态由开启转变为关闭时,将读取座椅位置记录模块140记录的目标位置,并控制主驾座椅130从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为目标位置。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得用户在进入车辆后,使得主驾座椅130能恢复至用户习惯的位置,无需手动调整主驾座椅130,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车辆使用体验。
此外,为减低车辆的功耗,在一种可行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还将检测是否车辆属于上电状态,进而,当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确定主驾门的开关状态由开启转变为关闭后,还将确定车辆是否处于上电状态。需理解的是,主驾门的开关状态由开启转变为关闭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用户在主驾驶室内打开车门后,离开主驾驶室并关门,另一种情形为用户在主驾驶室外打开车门后,进入主驾驶室并关门。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在确定主驾门的开关状态由开启转变为关闭后,再检测车辆是否处于上电状态。若车辆不处于上电状态,则表明用户的行为是离开主驾室,而非进入主驾室,则此时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不再控制主驾座椅130的位置调整为目标位置。由此,使得用户下一次使用车辆时,主驾座椅的位置保持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无需调整。
还可以理解的是,若处于上电状态,则表明用户的行为是进而主驾室,进而将控制主驾座椅130的位置调整为目标位置。
可选的,在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具体仍可参考图2,此种可行方式下,座椅位置调整模块110包括微处理器111、输入输出接口芯片112及电机113;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芯片112与所述微处理器111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111、所述电机113、所述主驾座椅130依次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111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控制所述电机113转动,进而驱动所述主驾座椅130的位置调整为所述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
也即,此种可行方式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基于微处理器111完成逻辑控制,电机(motor drive)113驱动主驾座椅130移动/改变位置,输入输出接口芯片112接收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的信号传入。
可选的,当主驾座椅130支持水平方向的前后移动时,为使用户进入主驾驶室和离开主驾驶室时,其腿部能自由的活动,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具体仍可参考图2,所述主驾座椅130包括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
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电连接所述电机113;
所述微处理器111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120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生成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并将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机113;
所述电机113用于接收所述微处理器111发送的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并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移动,以使所述主驾座椅130后移至上限位置。
需理解的是,此种可行方式下的主驾座椅130将基于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完成水平方向上的前后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的构成/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如在一种可行方式中,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包括滑轨。
还需理解的是,当主驾座椅130后移至上限位置时,用户的腿部可活动空间最大。
可选的,当主驾座椅130还支持靠背角度的调整时,为使用户进入主驾驶室和离开主驾驶室时,其上肢躯干亦能自由的活动,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具体仍可参考图2,所述主驾座椅130还包括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132;
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132电连接所述电机113;
所述电机113还用于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主驾座椅130的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132后倾,以使所述主驾座椅130的座椅靠背角度调整至上限角度。
也即,此种可行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机113将在驱动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移动的基础上,还将驱动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132后倾,进而在主驾座椅130在水平位置上将后移至上限位置的基础上,主驾座椅130的座椅靠背角度调整至上限角度。需理解的是,当主驾座椅130的座椅靠背角度调整至上限角度,则用户的上躯干的可活动空间最大。
由此,使得用户进入主驾驶室和离开主驾驶室时,将在腿部可活动空间最大且上躯干的可活动空间最大的情况下进行。
可选的,当主驾座椅130还支持腰托位置的调整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主驾座椅130还包括座椅腰托调整单元133;
所述座椅腰托调整单元133电连接所述电机113;
所述电机113还用于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主驾座椅130的座椅腰托调整单元133调整,以使所述主驾座椅130的座椅腰托位置调整为腰托上限位置。
也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此种可行方式下,电机113将同步驱动主驾座椅130中的座椅腰托调整单元133、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132及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三个单元共同移动,以使主驾座椅130在水平方向上后移至上限位置,主驾座椅130的座椅靠背角度调整至上限角度,腰托调整腰托上限位置,进而用户的腿部可活动空间最大、上躯干可活动空间最大及腰部可活动空间最大,由此使得用户能灵活地进入或离开主驾驶室。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具体仍可参考图2,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100还包括座椅前后控制模块150、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160及座椅腰托控制模块170;
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150、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160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170均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芯片112与所述微处理器111电连接;
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150、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160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170均用于根据响应用户的操作,生成对应的座椅调整指令,并将所述座椅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微处理器111;
所述微处理器111还用于实时接收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150、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160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170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发送的座椅调整指令,并根据所述座椅调整指令生成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并将所述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电机113;
所述电机113还用于根据所述微处理器111发送的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对应驱动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132及所述座椅腰托调整单元133调整。
需明确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前后控制模块150、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160及座椅腰托控制模块170均可理解为相应的座椅前后控制按键、座椅靠背角控制按键及座椅腰托控制按键,用于在被用户按压后,生成对应的座椅调整指令,并基于输入输出接口芯片112,将座椅调整指令发送至微处理器111。
微处理器111接收到座椅调整指令后,生成对应的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并将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发送至电机113。电机113根据座椅目标位置信息,驱动各个座椅前后移动单元131、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132及所述座椅腰托调整单元133,以满足用户的位置调整。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微处理器111包括MC9S12G128芯片。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行方式中,所述微处理器111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接口与车辆内的其他模块通讯。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如实施例1对应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基于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使得用户在进入车辆的主驾驶室和离开主驾驶室时,主驾驶室的主驾座椅将自动回退/收缩,进而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的可活动空间,使得用户能灵活的进入和离开主驾驶室,由此避免了因用户调整主驾座椅后,导致身体可活动空间缩小,因而难以进入和离开主驾驶室的情形发生,提高了用户的用车体验。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位置调整模块、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及主驾座椅;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和所述主驾座椅均与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连接;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主驾门的开关状态,并将所述开关状态发送至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所述开关状态包括车门开启和车门关闭;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将所述主驾座椅的位置调整为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位置记录模块;
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电连接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还用于响应用户触发的座椅位置调整指令,对应调整所述主驾座椅的位置;
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用于响应用户触发的座椅位置记录指令,将所述主驾座椅的当前位置记录为目标位置;
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开启转变为关闭时,读取所述座椅位置记录模块记录的目标位置,并将所述主驾座椅的位置调整为所述目标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位置调整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接口芯片及电机;
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芯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所述电机、所述主驾座椅依次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进而驱动所述主驾座椅的位置调整为所述预设活动空间最大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座椅包括座椅前后移动单元;
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机;
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发送的开关状态,并在所述开关状态由关闭转变为开启时,生成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并将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用于接收所述微处理器发送的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并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移动,以使所述主驾座椅后移至上限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座椅还包括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
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还用于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主驾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后倾,以使所述主驾座椅的座椅靠背角度调整至上限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座椅还包括座椅腰托调整单元;
所述座椅腰托调整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还用于根据所述活动空间最大位置调整信号,驱动所述主驾座椅的座椅腰托调整单元调整,以使所述主驾座椅的座椅腰托位置调整为腰托上限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前后控制模块、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及座椅腰托控制模块;
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均通过所述输入输出接口芯片与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均用于根据响应用户的操作,生成对应的座椅调整指令,并将所述座椅调整指令发送至所述微处理器;
所述微处理器还用于实时接收所述座椅前后控制模块、所述座椅靠背角控制模块及所述座椅腰托控制模块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发送的座椅调整指令,并根据所述座椅调整指令生成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并将所述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还用于根据所述微处理器发送的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对应驱动所述座椅前后移动单元、所述座椅靠背角度调整单元及所述座椅腰托调整单元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包括MC9S12G128芯片。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接口与车辆内的主驾座椅和主驾门压触检测模块通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
CN202223014512.2U 2022-11-11 2022-11-11 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189489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14512.2U CN218948988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14512.2U CN218948988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8988U true CN218948988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11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14512.2U Active CN218948988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89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1179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205768776U (zh) 一种车辆驾驶的智能控制装置
JP2006512169A (ja) 制御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自動車シート
CN102874135B (zh) 汽车座椅调节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12082052A1 (en) System and device for control of vehicle seats
CN109835217A (zh) 一种电动座椅防夹方法及系统
CN109572601A (zh) 汽车座椅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JP4810822B2 (ja) ヘッドレスト制御装置
KR20180009409A (ko) 자율주행 차량용 전동시트 시스템
CN218948988U (zh) 主驾驶室内的座椅调整装置和车辆
CN107487245B (zh) 车辆中央扶手及车辆
CN101456364A (zh) 车辆座椅滑动装置
JP6089797B2 (ja) 操作スイッチ
CN202507955U (zh) 一种新型汽车座椅智能调节系统
CN108860025B (zh) 基于手势识别的座椅调节装置及调节方法
JP201324488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8860026B (zh) 手势识别与语音相结合的座椅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WO2021033516A1 (ja) シート制御装置
JP737470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車両、車両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KR20140065299A (ko) 운전석 시트 조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9398192A (zh) 一种车辆座椅腰托自动调节系统
JP529705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装置の制御方法
KR20200035650A (ko) 자율 주행 차량의 위급 상황시 고속 동작하는 시트 장치
CN220904867U (zh) 一种车辆
KR20190044969A (ko) 통합형 운전환경 설정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07

Address after: 410000, Room A060, 2nd Floor, Comprehensive Building, Huna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001 Xintian North Road, Ningxiang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nan Jianfe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416, Nanduhui, Forte, Nanrui Street, Yijiang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241000

Patentee before: Wuhu Jianf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