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5117U -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5117U
CN218935117U CN202222827699.1U CN202222827699U CN218935117U CN 218935117 U CN218935117 U CN 218935117U CN 202222827699 U CN202222827699 U CN 202222827699U CN 218935117 U CN218935117 U CN 218935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eat
base
rubber pad
shell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2769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望强
冯振超
王海强
邸贺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Quieti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Quieti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Quieti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Quietim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2769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35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5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51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包括:底座、支撑座、弹簧、外壳、第一橡胶垫、第二橡胶垫和连接件,支撑座设于底座上方,支撑座下端部与底座相互插接并形成有弹簧容置空间,支撑座和底座之间设有用于防止二者分离的限位结构,弹簧安装在弹簧容置空间内并分别与底座和支撑座抵接,外壳套设于支撑座的上端部,外壳和底座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橡胶垫设于底座和支撑座之间,用于分隔底座和支撑座,第二橡胶垫设于支撑座和外壳之间并与支撑座固定连接,用于分隔支撑座和外壳,连接件与外壳固定连接,用于连接待减振物体。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弹簧水平向刚度,具备防止水平向位移和防侧翻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类设备和管道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和管道常常带来较大振动及噪声,工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减振的方式进行处理。最常规的减振降噪措施为弹簧隔振器和橡胶减振器,通过在振动物体和受影响物体之间增加减振器方式,降低振动响应,部分隔离振动的传递。不过,如图1所示,常规的弹簧隔振器结构形式上存在些许不足,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设备无法在隔振器顶部盖板正中心安装时,容易由于受力不均匀,产生倾斜,导致产生安全隐患。管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设备启动和停机、阀门启闭、工况改变以及事故紧急停机等动态过渡过程造成的输水管道内压力急剧变化和水锤作用等引起管道系统存在管道轴向力,引起减振器受力不均匀,产生倾斜,导致产生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弹簧水平向刚度,具备防止水平向位移和防侧翻作用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包括:底座、支撑座、弹簧、外壳、第一橡胶垫、第二橡胶垫和连接件,其中,支撑座设于底座上方,支撑座的下端部与底座相互插接并形成有弹簧容置空间,支撑座和底座之间设有用于防止二者分离的限位结构,弹簧安装在弹簧容置空间内并分别与底座和支撑座抵接,外壳套设于支撑座的上端部,外壳与底座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橡胶垫设于底座和支撑座之间以用于分隔底座和支撑座,第二橡胶垫设于支撑座和外壳之间并与支撑座固定连接以用于分隔支撑座和外壳,连接件与外壳固定连接以用于连接待减振物体。
进一步地,底座包括:底板,以及设于底板上表面的第一套筒和第一弹簧定位柱,第一弹簧定位柱位于第一套筒内。支撑座包括:支撑板,以及设于支撑板下表面的第二套筒和第二弹簧定位柱,第二弹簧定位柱位于第二套筒内。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相互插接,弹簧的一端套于第一弹簧定位柱上,另一端套于第二定位柱上。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沿第一套筒周向依次设置的若干限位卡槽,以及沿第二套筒下端部周向依次设置的若干限位卡销,限位卡槽和限位卡销插接配合,限位卡销可沿限位卡槽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橡胶垫包覆于第二套筒的外壁,第一橡胶垫与第一套筒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第二橡胶垫固定于支撑板上表面,外壳的内顶面和内周面分别与第二橡胶垫的上表面和外周面贴合。
进一步地,第二橡胶垫设置有至少两块,所有第二橡胶垫上下层叠于支撑板的上表面,相邻两块第二橡胶垫之间设有与外壳不接触的分隔板。
进一步地,第二橡胶垫和分隔板通过紧固件与支撑板固定连接,紧固件不超过顶层第二橡胶垫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壳和盖板,底壳的底面开设有供支撑座插设的限位口,限位口的截面积小于第二橡胶垫的截面积,限位口和第一橡胶垫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连接件为安装螺栓,螺纹连接于外壳顶部中心处,第二橡胶垫和分隔板开设有避让安装螺栓的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采用限位结构设计,有效解决现有弹簧减振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水平力时,因为弹簧水平方向刚度不足,导致减振器歪斜的问题。同时利用橡胶垫和弹簧复合,增加减振器的阻尼效果,减小使用物体产生的噪声通过弹簧等刚性结构传递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弹簧隔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支撑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11.底板、12.第一套筒、13.第一弹簧定位柱、14.限位卡槽、2.支撑座、21.支撑板、22.第二套筒、23.第二弹簧定位柱、24.限位卡销、3.弹簧、4.外壳、41.底壳、42.盖板、43.限位口、44螺栓、5.第一橡胶垫、6.第二橡胶垫、7.连接件、8.紧固件、9.分隔板、1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包括:底座1、支撑座2、弹簧3、外壳4、第一橡胶垫5、第二橡胶垫6和连接件7,支撑座2设于底座1上方,支撑座2的下端部和底座1相互插接并形成有弹簧容置空间,支撑座2和底座1之间设有用于防止二者分离的限位结构,弹簧3安装在弹簧容置空间内并分别与底座1和支撑座2抵接,支撑座2和底座1相互配合对弹簧3进行限位,能够有效解决图1中的减振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水平力的作用时,因为水平方向刚度不足,导致减振器歪斜的问题。外壳4套设于支撑座2的上端部,外壳4和底座1之间具有间隔,以在支撑座2和底座1相对运动时,底座1与外壳4互不干涉和接触,第一橡胶垫5设于底座1和支撑座2之间,用于分隔底座1和支撑座2,避免刚性结构碰撞产生噪音,第二橡胶垫6设于支撑座2和外壳4之间并与支撑座2固定连接,用于分隔支撑座2和外壳4,可有效提高减振器的水平向刚度,提高减振效果,防止减振器为金属结构导致刚性结构传递声波的隐患,利于解决设备、结构等的减振降噪问题。连接件7与外壳4固定连接,用于连接待减振物体。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底座1包括:底板11、第一套筒12和第一弹簧定位柱13,第一套筒12和第一弹簧定位柱13固定于底板11上表面,第一弹簧3位于第一套筒12内,第一套筒12周向开设有四个的限位卡槽14,支撑座2包括:支撑板21、第一套筒12和第二弹簧定位柱23,第二套筒22和第二弹簧定位柱23固定于支撑板21的下表面,第二弹簧定位柱23位于第二套筒22内,第一套筒12与第二套筒22相互插接形成上述的弹簧容置空间,第二套筒22的下端部周向设有与四个限位卡槽14插接配合的四个限位卡销24,限位卡销24可沿限位卡槽14上下移动,两者构成上述的限位结构,限制底座1和支撑座2分离并配合弹簧3进行减振。弹簧3的一端套于第一弹簧定位柱13上,另一端套于第二定位柱上,以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中,第二橡胶垫6设置有两块,两块第二橡胶垫6之间设有分隔板9,分隔板9与外壳4不接触,以免传递声波,第二橡胶垫6和分隔板9通过紧固件8(本实施例的紧固件8采用紧固螺栓)上下层叠固定在支撑板21的上表面,外壳4包覆第二橡胶垫6、分隔板9、支撑板21和第二套筒22的上端部,外壳4与分隔板9、支撑板21和第二套筒22均不接触,外壳4仅与第二橡胶垫6紧密贴合,具体为外壳4的内壁顶面与顶层的第二橡胶垫6的上表面贴合,外壳4的内周面与两块第二橡胶垫6的外周面贴合。为避免声波传递,紧固件8不超过顶层的第二橡胶垫6的上表面,保证紧固件8与外壳4不接触,当然也可以设置一块或者多块上下层叠的第二橡胶垫6,并在相邻两块第二橡胶垫6之间设置分隔板9,以保证两块及以上的第二橡胶垫6与支撑板21稳固连接。
本实施例的外壳4包括通过螺栓44可拆卸连接的底壳41和盖板42,以方便外壳4包覆第二橡胶垫6,底壳41的底面开设有供支撑座2插设的限位口43,限位口43的截面积a2小于第二橡胶垫6的截面积b2。第一橡胶垫5包覆于第二套筒22的外壁,第一橡胶垫5和第一套筒12内壁之间以及第一橡胶垫5和限位口43之间均具有间隙,进而保证减振的有效性。
本实施例的连接件7为安装螺栓,螺纹连接于外壳4顶部中心处,并且第二橡胶垫6和分隔板9均开设有避让安装螺栓的通孔10,以方便安装螺栓的安装并避免通过连接件7传递待减振物体的噪声。
本实施例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的作用原理为:在使用时,将底座1固定在待减振物体对应的基础上,外壳4顶部与待减振物体固定,当待减振物体产生水平向的位移或者水平向的力时,待减振物体带动外壳4发生位移,此时,通过底座1的限位卡槽14和支撑座2的限位卡销24进行底部限位,确保支撑座2固定,不会产生位移,另外,外壳4包覆着第二橡胶垫6由紧固件8将支撑座2与第二橡胶垫6进行水平向限位,限制第二橡胶垫6和外壳4一起随着待减振物体发生位移,进而达到整体的限位作用。
本实施例的减振器实用性和适用性强,利用弹簧3进行振动隔离,可有效减少振动传递,另一方面,通过复合橡胶垫,提高减振器整体的阻尼效应,可以减小待减振物体的噪声通过弹簧3等刚性结构进行传递。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支撑座,设于所述的底座上方,所述的支撑座的下端部与底座相互插接并形成有弹簧容置空间,所述的支撑座和底座之间设有用于防止二者分离的限位结构;
弹簧,安装在所述的弹簧容置空间内,并分别与所述的底座和支撑座抵接;
外壳,套设于所述的支撑座的上端部,所述的外壳与底座之间具有间隔;
第一橡胶垫,设于所述的底座和支撑座之间,用于分隔所述的底座和支撑座;
第二橡胶垫,设于所述的支撑座和外壳之间并与支撑座固定连接,用于分隔所述的支撑座和外壳;
连接件,与所述的外壳固定连接,用于连接待减振物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包括:底板,以及设于所述的底板上表面的第一套筒和第一弹簧定位柱,所述的第一弹簧定位柱位于第一套筒内;所述的支撑座包括:支撑板,以及设于所述的支撑板下表面的第二套筒和第二弹簧定位柱,所述的第二弹簧定位柱位于第二套筒内;所述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相互插接以形成所述的弹簧容置空间,所述的弹簧的一端套于第一弹簧定位柱上,另一端套于第二定位柱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沿所述的第一套筒周向依次设置的若干限位卡槽,以及沿所述的第二套筒下端部周向依次设置的若干限位卡销,所述的限位卡槽和限位卡销插接配合,所述的限位卡销可沿限位卡槽上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橡胶垫包覆于第二套筒的外壁,所述的第一橡胶垫与第一套筒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橡胶垫固定于支撑板上表面,所述的外壳的内顶面和内周面分别与第二橡胶垫的上表面和外周面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橡胶垫设置有至少两块,所有所述的第二橡胶垫上下层叠于支撑板的上表面,相邻两块所述的第二橡胶垫之间设有与外壳不接触的分隔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橡胶垫和分隔板通过紧固件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的紧固件不超过顶层第二橡胶垫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壳和盖板,所述的底壳的底面开设有供支撑座插设的限位口,所述的限位口的截面积小于第二橡胶垫的截面积,所述的限位口和第一橡胶垫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为安装螺栓,螺纹连接于所述的外壳顶部中心处,所述的第二橡胶垫和分隔板开设有避让安装螺栓的通孔。
CN202222827699.1U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Active CN218935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27699.1U CN218935117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27699.1U CN218935117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5117U true CN218935117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93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27699.1U Active CN218935117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351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8111B (zh) 阻尼隔振系统及复合阻尼隔振器
KR102077192B1 (ko) 천장 설치물 지지를 위한 천장용 내진 행거 및 이를 갖는 내진 천장틀
KR20080002087U (ko) 내진용 배관지지장치
JP2013164121A (ja) 防振吊り減震構造体
CN208670452U (zh) 悬臂减振脚垫和增压泵
KR20140005708U (ko) 내진 및 방진용 배관고정장치
CN218935117U (zh) 一种防水平侧翻的复合减振器
KR102444015B1 (ko) 방진 전기 안전제어반
CN101962934B (zh) 一种用于桥梁的单向活动减震器
KR102128747B1 (ko) 내진 조명 시스템
JP2013167294A (ja) 防振吊り減震構造体
JP5917182B2 (ja) 防振吊り減震構造体
JP4392567B2 (ja) 耐震防振装置
CN210686806U (zh) 减振器、减振结构及减振总成
KR100906057B1 (ko) 인텔리전트 피그의 하드웨어 거치구조
CN211687849U (zh) 导轨撑架及电梯
CN212050089U (zh) 电梯轿厢内底部的吸音降噪减震板
JP2507332B2 (ja) 横振動減衰マツト装置
JP3093003U (ja) アンカーボルトに取り付ける制震装置
CN221352278U (zh) 一种抗震结构
CN213512632U (zh) 一种管道减震装置
KR102291124B1 (ko) 형상기억댐퍼를 포함하는 발사체 진동절연장치
CN219388128U (zh) 一种低震低噪增压泵以及净水机
CN216200109U (zh) 一种连接缓冲机构
CN210575107U (zh) 硬盘安装支架和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