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20831U - 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20831U
CN218920831U CN202222893627.7U CN202222893627U CN218920831U CN 218920831 U CN218920831 U CN 218920831U CN 202222893627 U CN202222893627 U CN 202222893627U CN 218920831 U CN218920831 U CN 218920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ensation
dehumidified
temperature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9362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良银
陈亚梯
赵志浩
甘绍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9362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20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20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20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该除湿防凝露装置包括壳体、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冷凝器、制冷器及散热器。壳体上开设有间隔排布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至少一个驱动风扇设于进气口与出气口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形成从进气口到出气口的风道。冷凝器、制冷器及散热器均设于风道上,制冷器包括制冷端和发热端,制冷端与冷凝器相接触以冷却冷凝器,使得吸入的空气经过冷凝器时形成第一温度干燥空气,制冷器的发热端在制冷端制冷时发热,散热器与发热端相接触,第一温度干燥空气经过散热器时吸收散热器的热量形成第二温度干燥空气,第二温度高于第一温度。驱动风扇并用于驱动第二温度干燥空气从出气口排至待除湿设备内。

Description

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设备除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除湿防凝露装置主要采用内外循环分离结构,包括内循环部分及外循环部分,内循环部分主要包括除湿模块,一般为热电致冷器件,潮湿空气经过除湿模块后,空气中的水分遇冷产生凝露,空气变得干燥,同时空气温度也下降严重,再通入到设备内部,该部分冷空气若遇到相关器件或结构件,容易造成局部低温,从而导致局部产生凝露。外循环部分主要包括散热组件,作用是为热电致冷器件散热,外循环部分的发热量较为严重,为避免外循环部分在设备内部形成局部热点,造成设备内的部分器件温升过高而容易引发故障,通常将外循环部分放置在设备外部,但是如此内循环部分会一直对设备内部的空气进行制冷,导致设备内部的空气温度降低,而引发凝露。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不仅能够为待除湿设备除湿,而且能够防止除湿后进入待除湿设备的空气温度过低而引发凝露,具有除湿防凝露的功能。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除湿防凝露装置,用于为待除湿设备除湿,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包括壳体、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冷凝器、制冷器以及散热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间隔排布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设置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中的至少一个,用于驱动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并驱动所述空气流动至所述出气口,而形成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出气口的风道。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用于冷凝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吸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所述制冷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所述制冷器包括制冷端和发热端,所述制冷端与所述冷凝器相接触,用于制冷以冷却所述冷凝器,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吸入的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经过所述冷凝器时,所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所述冷凝器上冷凝成凝露,进而得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其中,所述制冷器的发热端在所述制冷器的制冷端制冷时发热。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与所述发热端相接触以为所述发热端散热,所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经过所述散热器时为所述散热器降温并吸收所述散热器产生的热量而形成第二温度干燥空气,所述第二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温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从所述出气口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为所述待除湿设备除湿。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除湿防凝露装置以及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用于供所述主体部内的空气排出至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用于供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进入所述主体部内。
本申请提供的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形成从进气口到出气口的风道,使得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吸入的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并且在所述风道上设置冷凝器、制冷器和散热器,使得所述空气先后经过所述冷凝器、制冷器和散热器,所述空气在经过所述冷凝器时产生凝露并降温,从而得到低温干燥的空气,然后在经过所述散热器时吸收所述散热器的热量而温度升高,所述驱动风扇将温度升高后的干燥空气传送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能够防止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温度过低引发凝露,从而起到了除湿防凝露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除湿防凝露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除湿防凝露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露点值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除湿防凝露装置                  100
壳体                            10
进气口                          11
出气口                          12
驱动风扇                        20
进风风扇                        21
出风风扇                        22
冷凝器                          31
冷凝器主体                      311
冷凝柱                          312
制冷器                          32
制冷端                          321
发热端                          322
散热器                          40
第一侧板                        13
第二侧板                        14
排水结构                        60
排水孔                          15
控制器                          70
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200
主体部                          300
进风口                          310
出风口                          320
循环风道                        330
第一风道                        331
第二风道                        332
风机                            3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另外,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图示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形态也可能更复杂。
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除湿防凝露装置1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除湿防凝露装置100的分解示意图。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用于为待除湿设备除湿。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包括壳体10、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冷凝器31、制冷器32以及散热器40。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间隔排布的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设置于所述进气口11与所述出气口12中的至少一个,用于驱动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并驱动所述空气流动至所述出气口12,而形成从所述进气口11到所述出气口12的风道。所述冷凝器31设于所述壳体10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用于冷凝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吸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所述制冷器32设于所述壳体10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所述制冷器32包括制冷端321和发热端322,所述制冷端321与所述冷凝器31相接触,用于制冷以冷却所述冷凝器31,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吸入的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经过所述冷凝器31时,所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所述冷凝器31上冷凝成凝露,进而得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其中,所述制冷器32的发热端322在所述制冷器32的制冷端321制冷时发热。所述散热器40设于所述壳体10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与所述发热端322相接触以为所述发热端322散热,所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经过所述散热器40时为所述散热器40降温并吸收所述散热器40产生的热量而形成第二温度干燥空气,所述第二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温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从所述出气口12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为所述待除湿设备除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通过设置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形成从所述进气口11到所述出气口12的风道,使得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吸入的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并且在所述风道上设置冷凝器31、制冷器32和散热器40,使得所述空气先后经过所述冷凝器31、制冷器32和散热器40,所述空气在经过所述冷凝器31时产生凝露并降温,从而得到低温干燥的空气,然后在经过所述散热器40时吸收所述散热器40的热量而温度升高,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将温度升高后的干燥空气传送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能够防止进入所述待除湿设备的空气温度过低引发凝露,从而起到了除湿防凝露的作用。并且,所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在经过所述散热器40时吸收所述散热器40的热量而为所述散热器40降温,能够提高所述散热器40为所述制冷器32散热的能力,使得所述制冷端321能够达到更低的温度,进而能够提高所述制冷端321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冷却时的冷却效率。此外,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可设置于所述待除湿设备的外部,能够避免所述散热器40在所述待除湿设备内时易引起局部过热等问题。
其中,如图1中箭头的流动方向所示,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驱动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并驱动所述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其中,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并依次流动经过所述冷凝器31、制冷器32及所述散热器40,并从所述出气口12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所述进风口11进入的空气在经过所述冷凝器31时被冷却,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而在所述冷凝器31上形成凝露,所述空气在经过冷却除湿后形成所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所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沿所述风道经过所述散热器40时吸收所述散热器40的热量,温度升高而形成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在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的作用下从所述进气口11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
其中,所述壳体10可为长方体形、正方体形、圆柱体形等,显然,所述壳体10还可为其它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11与所述出气口12分别与所述待除湿设备连通,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包括进风风扇21,所述进风风扇21设置于所述进气口11中,用于将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吸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并驱动吸入的空气流动经过所述冷凝器31、所述制冷器32及所述散热器40至所述出气口12,并从所述出气口12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形成所述风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包括出风风扇22,所述出风风扇22设置于所述出气口12中,用于将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的空气从所述出气口12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并驱动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所述出风风扇22并用于驱动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的空气流动经过所述冷凝器31、所述制冷器32及所述散热器40至所述出气口12,并从所述出气口12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形成所述风道。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包括所述进风风扇21及所述出风风扇22,所述进风风扇21设置于所述进气口11中,所述出风风扇22设置于所述出气口12中,所述进风风扇21用于将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11吸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所述出风风扇22用于将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的空气从所述出气口12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形成所述风道。其中,通过在所述进气口11及所述出气口12分别设置所述进风风扇21及所述出风风扇22,可加速所述空气的流动,有利于为所述待除湿设备快速除湿。
其中,所述进气口11及出气口12的数量可均为一个,或者可均为多个,所述进风风扇21及出风风扇22的数量可均为一个或均为多个。在所述进气口11及出气口12均为多个,所述进风风扇10及出风风扇22均为多个时,每一进风风扇21设置在一进气口11中,每一出风风扇22设置在一出气口1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设置有所述进气口11及所述出气口12的一侧可与所述待除湿设备的外壳安装固定,所述进气口11及所述出气口12均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连通,所述进风风扇21吸入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的空气可由所述出风风扇22通过所述出气口12排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11与所述出气口12可分别通过外接管道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连通。
其中,所述散热器40可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壳体10可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所述第一侧板13用于固定于所述待除湿设备上,所述第一侧板13开设有所述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所述散热器40、制冷器32及冷凝器31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14的朝向所述第一侧板13的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31在所述制冷端32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制冷端321的中心重合,所述散热器40在所述发热端322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发热端322的中心重合,即,所述冷凝器31与所述制冷端321正对,以利于所述制冷端321对所述冷凝器31进行制冷,以最大程度发挥所述制冷端321对所述冷凝器31的制冷作用,提高制冷效率,进而提高除湿效率,所述散热器40与所述发热端322正对,以利于所述发热端322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器40,以最大程度发挥所述散热器40的散热作用,提高散热效率,使得所述制冷端321可达到更低的温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制冷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31、制冷器32及散热器40还可以其他方式进行排布,例如,所述冷凝器31在所述制冷端32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制冷端321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散热器40在所述发热端322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发热端322的中心不重合,所述冷凝器31在所述制冷端32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制冷端321部分重叠,所述散热器40在所述发热端322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热端322部分重叠。所述冷凝器31、制冷器32及散热器40还可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的其它位置,例如其它侧板上,只要所述冷凝器31、制冷器32及散热器40位于所述风道上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冷凝器31包括冷凝器主体311及多个冷凝柱312,所述冷凝器主体311与所述制冷端321接触,所述冷凝柱312设置于所述冷凝器主体311的背离所述制冷端321的一侧,所述多个冷凝柱312间隔设置,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的空气依次流动经过所述冷凝柱312、所述冷凝器主体311、制冷器32及散热器40至所述出气口12。通过设置所述多个冷凝柱312,可增加从所述进风风扇21进入的空气与所述冷凝件31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冷凝除湿效率。
其中,所述制冷器32可包括热电制冷片或者其它类型的制冷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还包括排水结构60,所述排水结构60设置于所述冷凝器31的下方,用于收集从所述冷凝器31上落下的凝露,并将所述凝露排至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外。
其中,所述排水结构60可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且固定于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上。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壳体10上可设置有排水孔15,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排水结构60与所述排水孔15连通,所述排水结构60收集的凝露通过所述排水孔15排出至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结构60可包括凝露收集部及与所述凝露收集部连接的排水管,所述凝露收集部固定于所述壳体10的内壁上,用于收集从所述冷凝器31上落下的凝露,所述排水管穿设所述壳体10与外界连通,用于将所述凝露收集部收集的凝露排出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70以及检测器(图中未示),所述控制器7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检测器用于设置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所述控制器70与所述检测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器检测的内部参数判断所述待除湿设备内是否会产生凝露,并在确定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会产生凝露时,控制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为所述待除湿设备除湿。其中,所述控制器70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所述检测器连接。
其中,通过将所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并通过所述控制器70获取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内部参数来判断凝露的产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出所述待除湿设备内是否会产生凝露。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除湿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内部参数采集器,所述内部参数采集器用于采集所述检测器检测的内部参数,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内部参数采集器采集到的内部参数判断所述待除湿设备内是否会产生凝露。所述控制器70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处理器判断得出的结果,并在接收到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会产生凝露的结果时,控制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为所述待除湿设备除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70可设于所述风道上,所述控制器70在所述风道上位于所述散热器40与所述出风风扇22之间,经过所述散热器40后形成的第二温度干燥空气再经过所述控制器70,然后从所述出风风扇22排出,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可吸收所述控制器70产生的热量而为所述控制器70散热,以提高所述控制器70的工作效率。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器70可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14的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3的一侧,且与所述散热器40间隔设置。
显然,所述控制器70还可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其它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器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以及湿度检测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以及湿度检测器设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温度,所述湿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湿度,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待除湿设备的预设组件上,用于检测所述预设组件的温度。
其中,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的控制器70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以及湿度检测器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空气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预设组件的温度以及所述湿度检测器检测到的空气湿度,并根据检测到的空气温度、所述预设组件的温度及空气湿度判断所述预设组件上是否会产生凝露。
其中,所述预设组件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组件可为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关键器件、散热器件等。所述关键器件可为所述待除湿设备中的重要级别高于其它器件的器件。所述散热器件可为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冷却板等,由于冷却板内流通有冷却液,使得冷却板的温度较低,从而冷却板上容易产生凝露,而冷却板上的凝露可能会影响与冷却板邻近或接触的器件。本申请中通过判断所述关键器件和/或散热器件是否会产生凝露,并在会产生凝露时控制为所述待除湿设备除湿,能够起到保护所述待除湿设备的作用,并且,从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进入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由于吸收了散热器40的热量而温度不会过低,能够有效避免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空气因温度过低易引发凝露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70用于根据预设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露点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空气温度及当前空气湿度对应的当前露点值,并在当前预设组件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当前露点值时,确定所述预设组件上会产生凝露。
请参阅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露点值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检测到当前的空气温度为25℃,所述湿度检测器检测到当前的空气湿度为80%,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预设组件的温度为15℃,根据所述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露点值的对应关系可确定当前温湿度下,当前露点值为19℃,而所述预设组件的温度低于所述露点值,所述控制器70确定所述预设组件上会产生凝露,进而控制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为所述待除湿设备除湿,具体的,控制所述进风风扇21、出风风扇22抽风,所述制冷器32制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还包括供电单元(图中为示),所述供电单元用于为所述制冷器32、进风风扇21以及出风风扇22供电。在所述控制器70确定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会产生凝露时,所述控制器70控制所述供电单元为所述制冷器32、进风风扇21以及出风风扇22供电,以启动制冷器32、进风风扇21以及出风风扇22而进行除湿工作,直到所述控制器70确定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不会产生凝露时,所述控制器70控制所述供电单元停止为所述制冷器32、进风风扇21以及出风风扇22供电,以停止除湿工作。
请参阅图4与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200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2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200包括前述的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除湿防凝露装置100以及主体部300,所述主体部300包括进风口310和出风口320,所述出风口320与所述进气口11连通,用于供所述主体部300内的空气排出至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所述进风口310与所述出气口12连通,用于供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进入所述主体部300内。
其中,所述主体部300可为前述的待除湿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所述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200,通过设置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形成从所述进气口11到所述出气口12的风道,使得从所述主体部300内部吸入的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并且在所述风道上设置冷凝器31、制冷器32和散热器40,使得所述空气先后经过所述冷凝器31、制冷器32和散热器40,所述空气在经过所述冷凝器31时产生凝露并降温,从而得到低温干燥的空气,然后在经过所述散热器40时吸收所述散热器40的热量而温度升高,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20将温度升高后的干燥空气传送至所述主体部300内,能够防止进入所述主体部300的空气温度过低引发凝露,从而起到了除湿防凝露的作用。并且,所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在经过所述散热器40时吸收所述散热器40的热量而为所述散热器40降温,能够提高所述散热器40为所述制冷器32散热的能力,使得所述制冷端321能够达到更低的温度,进而能够提高所述制冷端321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冷却时的冷却效率。此外,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可设置于所述主体部300的外部,能够避免所述散热器40在所述主体部300内时易引起局部过热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300内部设置有循环风道330,所述循环风道33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331及第二风道332,所述第一风道331与所述出风口320连通,所述第二风道332与所述进风口310连通,使得所述流动在所述循环风道330内的空气可通过所述出风口320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并且,从所述进风口310进入的空气可沿所述第二风道332流动,进而在所述循环风道330内流动。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331与所述第二风道332的排列方向平行于所述进气口11与所述出气口12的排列方向,所述进风风扇21可设于所述第一风道331的延伸线上,所述出风风扇22可设于所述第二风道332的延伸线上。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331在所述进风风扇2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进风风扇21的中心重合,所述第二风道332在所述出风风扇22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出风风扇22的中心重合,即所述第一风道331与所述进风风扇21正对,所述第二风道332与所述出风风扇22正对,使得沿所述第一风道331流动的空气可以较短的路径流动至所述进风风扇21,以及使得从所述出风风扇22排出的空气可以较短的路径流动至所述第二风道332,从而可提高空气流动速度,进而提高除湿效率。
其中,在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为所述主体部300除湿时,所述主体部300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如图5中箭头的指向方向所示,所述主体部300内的空气沿所述第一风道331流动至所述进风口310,并由所述进气口11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所述空气经过除湿干燥后从所述出气口12排出,并经所述出风口320沿所述第二风道332流动。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主体部300还包括风机340,用于使得所述主体部300内的空气沿所述第一风道331流动至所述出风口320以及从所述进风口310沿所述第二风道332流动。
其中,所述主体部300内的空气在所述风机340的作用下的流动方向与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同,可有利于所述主体部300内的空气流动至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100内,能够提高空气流动速度,而提高除湿效率。
其中,所述风机340可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主体部300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除湿防凝露装置,用于为待除湿设备除湿,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间隔排布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至少一个驱动风扇,设置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中的至少一个,用于驱动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并驱动所述空气流动至所述出气口,而形成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出气口的风道;
冷凝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用于冷凝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吸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
制冷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所述制冷器包括制冷端和发热端,所述制冷端与所述冷凝器相接触,用于制冷以冷却所述冷凝器,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吸入的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经过所述冷凝器时,所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所述冷凝器上冷凝成凝露,进而得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其中,所述制冷器的发热端在所述制冷器的制冷端制冷时发热;以及
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风道上,与所述发热端相接触以为所述发热端散热,所述第一温度干燥空气沿所述风道流动经过所述散热器时为所述散热器降温并吸收所述散热器产生的热量而形成第二温度干燥空气,所述第二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温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从所述出气口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为所述待除湿设备除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待除湿设备连通,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包括进风风扇,所述进风风扇设置于所述进气口中,用于将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吸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并驱动吸入的空气流动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制冷器及所述散热器至所述出气口,并从所述出气口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形成所述风道;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包括出风风扇,所述出风风扇设置于所述出气口中,用于将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的空气从所述出气口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并驱动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所述出风风扇并用于驱动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空气流动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制冷器及所述散热器至所述出气口,并从所述出气口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形成所述风道;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风扇包括进风风扇及出风风扇,所述进风风扇设置于所述进气口中,所述出风风扇设置于所述出气口中,所述进风风扇用于将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口吸入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所述出风风扇用于将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的空气从所述出气口排出至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从而形成所述风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在所述制冷端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制冷端的中心重合,所述散热器在所述发热端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发热端的中心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还包括控制器以及检测器,所述检测器用于置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以检测所述待除湿设备的内部参数,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内部参数判断所述待除湿设备内是否会产生凝露,并在确定所述待除湿设备内会产生凝露时,控制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为所述待除湿设备除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以及湿度检测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以及湿度检测器用于置于所述待除湿设备内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温度,所述湿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待除湿设备内的空气湿度,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用于置于所述待除湿设备的预设组件上,用于检测所述预设组件的温度;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第二温度检测器以及湿度检测器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空气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预设组件的温度以及所述湿度检测器检测到的空气湿度,并根据检测到的空气温度、所述预设组件的温度及空气湿度判断所述预设组件上是否会产生凝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预设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露点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空气温度及当前空气湿度对应的当前露点值,并在当前预设组件的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当前露点值时,确定所述预设组件上会产生凝露。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除湿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还包括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下方,用于收集从所述冷凝器上落下的凝露,并将所述凝露排至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外。
8.一种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除湿防凝露装置以及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用于供所述主体部内的空气排出至所述除湿防凝露装置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用于供所述第二温度干燥空气进入所述主体部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内部设置有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的排列方向平行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的排列方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风机,用于使得所述主体部内的空气沿所述第一风道流动至所述出风口以及从所述进风口沿所述第二风道流动。
CN202222893627.7U 2022-10-31 2022-10-31 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920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3627.7U CN218920831U (zh) 2022-10-31 2022-10-31 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3627.7U CN218920831U (zh) 2022-10-31 2022-10-31 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20831U true CN218920831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48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93627.7U Active CN218920831U (zh) 2022-10-31 2022-10-31 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20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7269B (zh) 烘干系统及衣物干燥装置
CN108113618B (zh) 干燥模块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19868254U (zh) 一种多功能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18920831U (zh) 除湿防凝露装置及具有除湿防凝露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12688216A (zh) 环网柜用除湿装置
CN108449922A (zh) 风道除湿机和电气柜的除湿方法
CN115437417B (zh) 电子设备及其除湿防凝露控制方法
CN103453586A (zh) 除湿机及除湿机冷凝器的冷却方法
CN209963593U (zh) 半导体降温除湿装置
TWI791060B (zh) 除濕裝置
CN208300192U (zh) 风道除湿机
TWI769945B (zh) 除溼裝置
CN219141422U (zh) 烘干机组风道结构
CN220541247U (zh) 除湿机
CN218005572U (zh) 一种除湿装置结构
CN216716938U (zh) 烘干房用除湿机
CN214949372U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6837140U (zh) 一种进气除湿的小型制氧机
CN1176414C (zh) 微型高效温湿度调节装置
CN214337308U (zh) 环网柜用除湿装置
JP2019086263A (ja) 除湿装置
CN219930537U (zh) 一种衣物护理机
CN215062477U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9908323U (zh) 一种加热除湿装置及衣物护理机
CN216489335U (zh) 一种电力柜用高效除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101, Building D1, Nanshan Zhiyuan, No.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ghijklm, block B, 7 / F, building 7, Baoneng Science Park, Qinghu village, Qinghu community, Longhua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