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8372U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98372U
CN218898372U CN202223285609.7U CN202223285609U CN218898372U CN 218898372 U CN218898372 U CN 218898372U CN 202223285609 U CN202223285609 U CN 202223285609U CN 218898372 U CN218898372 U CN 218898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heating
heating tub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856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永宝
黄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856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98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98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98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加热组件以及支撑座,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包括上端、与所述上端相对的下端以及贯通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的容置腔;所述支撑座,支撑于所述下端,并包括一个止动面,所述止动面与所述容置腔对应设置,并与所述下端的端面齐平或位于所述端面的下方并间隔设置。由于支撑座支撑于发热管的下端,并包括一个止动面,该止动面与容置腔对应设置,并与所述下端的端面齐平或位于所述端面的下方并间隔设置,有效减少了发热管的热量直接传导至发热体支架,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雾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具有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能够对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使其产生气溶胶提取物。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与加热组件的装配位置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底部高于加热组件中用于加热的加热体。这种位置不配的情况会导致加热体的热量不能完全被气溶胶生成制品利用而流失,除热量流失浪费电能外,被传导出去的热量也会降低使用者握持该气溶胶产生装置时的使用体验。
相关技术中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也提供有限制气溶胶生成制品轴向位置的支架结构,该支架结构与加热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然而气溶胶生成制品被加热后产生的烟气冷凝液会通过该间隙残留,难以清洁,为使用者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包括上端、与所述上端相对的下端以及贯通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的容置腔;以及
支撑座,支撑于所述下端,并包括一个止动面,所述止动面与所述容置腔对应设置,并与所述下端的端面齐平或位于所述端面的下方并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座呈筒状,其包括一个轴向贯通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靠近所述发热管的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一通道段呈喇叭状,其靠近所述发热管的一端的孔径小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径,并大于远离所述发热管的一端的孔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座包括止动杆,所述止动杆沿轴向穿设于所述气流通道中,且所述止动杆的侧壁面与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止动杆的上端面与所述止动面齐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止动杆与所述气流通道共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止动杆包括第一圆柱段、第二圆柱段以及将所述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轴向连接的过渡段;所述第一圆柱段靠近所述发热管,且其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柱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圆柱段和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一通道段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座呈筒状,其与所述发热管沿轴向连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座包括套接部以及支撑部,所述套接部套接于所述发热管的下端,所述止动面形成于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热管的下端和所述支撑座之间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径向密封部和与所述径向密封部相连的轴向密封部,所述径向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发热管的外壁面与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之间,所述轴向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发热管的下端与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腔呈圆柱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池组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呈工字型设置,所述支架组件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的纵向分隔壁,所述纵向分隔壁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相邻的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电池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包括导气孔,所述气流通道的底端对应所述导气孔。
实施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支撑座支撑于发热管的下端,并包括一个止动面,该止动面与容置腔对应设置,并与所述下端的端面齐平或位于所述端面的下方并间隔设置,有效减少了发热管的热量直接传导至发热体支架,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在插孔露出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底部朝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在底部朝上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主体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主体在底部朝上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主体的另一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主体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支撑组件与支架组件的组合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支撑组件与支架组件的组合体的底部朝上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与支撑组件的组合体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与支撑组件的组合体的底部朝上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与支撑组件的组合体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6所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与支撑组件的组合体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1,其可用于对安装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进行加热,使该气溶胶生成制品2能够在不燃烧的状态下释放气溶胶提取物,并供使用者吸食或使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柱状,其横断面为跑道型,以方便使用者握持,从而便于使用者对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进行操作使用。可以理解地,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除横截面为跑道型的柱状以外,其它便于使用者握持的形状也可适用,其横断面不限于跑道型,圆形、矩形等其他形状均可适用。
一同参阅图5至图12,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壳体10、支架组件20、加热组件30、支撑组件40、端盖组件50以及振动反馈组件60以及电池组件70。壳体10在一些实施例中呈扁筒状,并设置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的外部,其可用于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提供防水防尘的屏障防护等。可以理解地,壳体10的形状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的外部的形状保持一致,其它便于使用者握持的形状也可适用。
支架组件20呈工字型设置,并安装于壳体10的内部。支架组件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用于安装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中的各个功能部件,以实现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加热作用。具体地,支架组件20可用于安装加热组件30、电池组件70、端盖组件50以及振动反馈组件60等。
加热组件30在一些实施例中呈中空的管状结构,其可安装于支架组件20的一侧,并与电池组件70电性连接;安装在支架组件20上的加热组件30与支架组件20一道被装配在壳体10的内部。该加热组件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以释放气溶胶提取物,供使用者吸食或使用。
支撑组件40在一系实施例中设置于加热组件30的上下两端,其可用于对加热组件30的支撑固定,使得加热组件30能够稳定地固定于支架组件20中。同时该支撑组件40还具有导气作用,该支撑组件40包括设置于加热组件30下端的部分支撑组件40,其可使外界的空气能够进入加热组件30;该支撑组件40还包括设置于加热组件30上端的部分支撑组件40,其可用于将加热组件30中的产生的气溶胶导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或吸食。
端盖组件50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于壳体10的两相对端,其可与壳体10一道构成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的外壳结构,并能够保护安装于壳体10内部的部件,如支架组件20、加热组件30、电池组件70以及振动反馈组件60等。
振动反馈组件60安装于电池组件70的下端,并位于加热组件30的一端,其可用于在使用时提供振动反馈,具体地,振动反馈组件60可在启动气溶胶产生装置1开始加热并完成预热时以及加热接近结束时,提供振动提醒。
电池组件70呈圆柱状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组件70可采用锂电池的形式配置,其可安装于支架组件20上,并相对于加热组件30安装于支架组件20的另一侧,以便于该加热组件30与该电池组件70的电性连接。该电池组件70与支架组件20一道被装配在壳体10的内部。该电池组件7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用于为该加热组件30等提供电能,使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能够正常运转。
壳体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壳体本体11以及安装在该壳体本体11上的控制键12。壳体本体11呈横截面为跑道状的圆筒型,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的壳体本体11能够有效隔离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以便使用者握持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该控制键12呈一圆形按键,其安装于壳体本体11上,并位于壳体本体11跑道型的外壁面中较宽的一面。该控制键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被配置为,控制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启动或关闭的开关。
支架组件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支架21以及罩设于该支架21上的盖板22。支架21在一些实施例中呈工字型设置,其纵向长度较长,以为加热组件30以及电池组件70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具体地,呈工字型的支架21安装在壳体10内时,可将壳体10内部分为相邻的第一空间A以及第二空间B,加热组件30以及电池组件70分别安装于相邻的第一空间A以及第二空间B中。
一同参阅图8及图9,盖板22呈弧形设置,其弧度与壳体本体11保持一致,该盖板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安装于支架21上,并罩设于安装有加热组件30的第一空间A上。该盖板22可用于保护加热组件30的结构安全,并可用于隔离加热组件30产生的高温,以便于使用者能够更好地使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同时,该盖板22还具有保温作用,使得加热组件30能够保持适宜的加热温度,以提高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的工作效率,并能够节省电池组件70的电能,以获得更久的待机时间。
一同参阅图11及图12,支架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顶壁211、底壁212以及纵向分隔壁213。顶壁212以及底壁212垂直于壳体10的纵长方向布置,纵向分隔壁213沿壳体的纵长方向布置并分别连接顶壁211以及底壁212。纵向分隔壁213与顶壁211以及底壁212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顶壁211以及底壁212的中间,以分别与壳体10形成相邻的第一空间A以及第二空间B。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壁211上设置有安装孔2110,其可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底壁212上设置有贯通底壁212的间隔设置的导气孔2121以及充电孔2122,该导气孔2121与安装孔2110的位置相对应,均对应于于加热组件30所在的第一空间A处,以便使用者的吸食操作。具体地,该气溶胶生成制品2可通过该安装孔2110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1中,当使用者吸食时,空气可通过该导气孔2121进入气溶胶产生装置1中,并带出有气溶胶生成制品2产生的气溶胶提取物至使用者的口中。充电孔2122的位置对应第二空间B,以便于安装于第二空间B中的电池组件70进行充电。
参阅图11及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22可采用双层结构设置,其可包括第一盖板层221以及第二盖板层222。第一盖板层221与第二盖板层222重叠设置,以使得盖板22具有更优的隔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层221更靠近加热组件30,其可采用隔热效果较好的塑胶材料制成。第二盖板层222更靠近壳体10,其可与第一盖板层221一道,有效保护加热组件30。
一同参阅图13至图18,加热组件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发热管31以及保温组件32。发热管3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中空的圆管结构,可采用电阻材料制成,以在通电状态下对该发热管31中插入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进行加热。其中空部分形成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圆柱状的容置腔310。该气溶胶生成制品2安装于气溶胶产生装置1中时,该气溶胶生成制品2安装于发热管31中并与发热管31相接触。该发热管31可由电阻材料制成,并与电池组件70电性连接,以发热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使其产生气溶胶提取物以供使用者吸食。保温组件32套设于发热管31的外部,其可用于对发热管31进行保温,以使该发热管31产生的热量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以保证加热效果。此外,该保温组件32还能够防止热量向外传输,有效避免使用者使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时被烫伤,提升握持舒适度。
该保温组件3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保温件321、第二保温件322以及第三保温件323。第一保温件3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塑胶管制成,其高度与发热管31相同。该第一保温件321套设在发热管31外并与发热管31相贴合,以实现对发热管31的隔热。可以理解地,除使用塑胶管外,诸如气凝胶等其他具有隔热功能的材料也可适用。
第二保温件322以及第三保温件32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气凝胶材料制成,使得该第二保温件322以及第三保温件323具有良好的保温特性。可以理解地,第二保温件322以及第三保温件323除采用气凝胶材料制成外,其它具有良好保温特性的材料也可适用。第二保温件322以及第三保温件323在一些实施例中呈圆管状,其可套设于发热管31的外部,以对发热管31进行保温。
具体地,第二保温件322呈管状,其高度与发热管31的高度相同,该第二保温件322套设于第一保温件321外,其可用于对发热管31进行保温。第三保温件323套设于第二保温件322外,其高度与发热管31以及安装在发热管31上下两端的部分支撑组件40的高度之和相当,超过了发热管31的高度范围,覆盖了发热管31与支撑组件40的连接处,以更好地实现对发热管31的保温。
支撑组件4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支撑座41、固定座42、第一密封件43以及第二密封件44。
支撑座41连接于发热管31靠近支架21的底壁212的一端,并可与底壁212相连接,使发热管31能够安装于支架21上。该支撑座41在一些实施例中大致呈台阶式的筒状,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座41的轴线与发热管31的轴线重合。该支撑座41可用于限定发热管31沿其轴向的位置,使得该发热管31能够最大程度地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位置相匹配,使得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的雾化效率更高。
固定座42连接于发热管31的另一端,其在一些实施例中呈圆管状,其外径大于发热管31的外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42可与支架21的顶壁211相配合,以使发热管31能够固定于支架21上。支撑座41以及固定座4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分别与电池组件70的两个电极电性连接,以使得安装在支撑座41以及座33中的发热管31能够与电池组件70电性连接,以实现发热管31的通电以及发热,进而能够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
第一密封件43以及第二密封件44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别为安装在支撑座41以及固定座42上的密封圈,其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具有较好的密封功能。第一密封件43套设于支撑座41上,其可与支架21中的底壁212相配合,以实现底壁212与支撑座41之间的密封。具体地,支撑座41在支撑座41与底壁212的连接处设有一道沿着支撑座41的外壁面形成的凹槽,第一密封件43安装于该凹槽中,以固定第一密封件43的位置。该凹槽的深度小于第一密封件43的径向尺寸,以保证第一密封件43凸出支撑座41的外壁面,从而使得支撑座41与底壁212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第二密封件44安装于固定座42上,其可与支架21中的顶壁211相配合,以实现顶壁211与固定座42之间的密封。具体地,固定座42在固定座42与顶壁211的连接处设有一道沿着固定座42的外壁面形成的凹槽,第二密封件44安装于该凹槽中,以固定第二密封件44的位置。该凹槽的深度小于第二密封件44的径向尺寸,以保证第二密封件44凸出固定座42的外壁面,从而使得固定座42与顶壁211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一同参阅图15至图18,支撑座4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套接部411、支撑部412以及导气部413。套接部411呈圆管状,并位于支撑座41的上端,其与发热管31的下端套接在一起,以实现发热管31与支撑座41的密封连接。具体地,套接部411的内径与发热管31的外径尺寸相匹配,从而保证套接部411能够套接在发热管31的外部。支撑部412连接于套接部411,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412与套接部411一体成型,其呈一中空的圆环装结构,并能够与发热管31抵接,从而能够支撑发热管31并限制发热管31沿其轴向的位置。在发热管31与支撑部412的顶面抵接的位置界定出一个止动面4100。该止动面4100可用于挡住气溶胶生成制品2,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2轴向上的位置,使其能够与发热管31更好地配合。导气部413在一些实施例中呈一中空的纵长的管状,该导气部413的一端连接于支撑部412,其另一端与导气孔2121导气导通,以向发热管31的内部供气,使得使用者能够将气溶胶生成制品2加热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提取物吸出。可以理解地,发热管31与支撑部412的顶面也可间隔设置,止动面4100形成于支撑部412的上端面。
支撑座4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第一密封圈415以及第一导电件416。第一密封圈415呈环形,其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并具有内缩的收口,其可套设于发热管31的下端,并由内缩的收口向上抵接发热管31的下端面。可以理解地,除了橡胶材料外,其他具有良好的密封特性的材料,诸如硅胶等,也可适用。采用此形式的第一密封圈415能够固定在发热管31的下端,并能够防止其位置发生移动,避免造成第一密封圈415的移动而导致密封效果的不佳。该第一密封圈415可用于密封支撑座41与发热管31的连接处,防止连接处漏气,造成使用者吸食时的不顺畅。
第一导电件416在一些实施例中呈圆弧形的片状,其可安装于发热管31的下端,并于第一密封圈415相配合,使其能够固定在发热管31的下端。套接部本体3210上具有第一导电件416的安装位,以固定第一导电件416。具体地,第一导电件416的数量可为两个,并相对设置在发热管31径向上的两端。第一导电件416可用于发热管31与电池组件70的电性连接,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组件70可通过导线或金属片与第一导电件416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座41可在其内部形成有一气流通道410。该气流通道410贯通支撑部412以及导气部413,并与发热管31的容置腔310导通,从而使得由导气孔2121进入的空气能够导入至发热管31的容置腔310中。气流通道410包括由支撑部412的中空部分形成的第一通道段4101以及位于导气部413内部的第二通道段4102。该第一通道段4101呈喇叭状,其靠近导气部413的一端的内径较小,其位于支撑部412的另一端朝向发热管31的开口位于支撑部412的顶面,且该开口的内径较大,但小于发热管31的内径,发热管31的内径为容置腔310的尺寸,以实现支撑座41对发热管31以及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支撑,并能够抵接发热管31以及气溶胶生成制品2,使连接处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41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径向密封部4151以及第一轴向密封部4152。第一径向密封部4151与第一轴向密封部4152一体成型,其中第一径向密封部4151设置于发热管31的外壁面与套接部411的内壁面之间,以提供径向的密封,防止漏气。第一轴向密封部4152设置于发热管31的下端与支撑部412的上端面之间,以提供轴向上发热管31与支撑座41之间的密封。
支撑座4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安装于支撑部412与导气部413中的止动杆414。该止动杆414大致呈圆柱状设置,其径向尺寸小于气流通道410的径向尺寸,因此,止动杆414的侧壁面与气流通道41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隔,以供气流通过,且其轴线与支撑座41的轴线重合,其上端面与止动面4100保持平齐。因此,在包括有止动杆414的支撑座41中,气流通道410被配置为环形的气流通道。采用此气流通道410,加热组件30中的气流更加分散,气流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时的位置更靠近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周缘,该周缘位置先发热,可加快雾化速度。同时,由于止动杆414被配置为其上端与支撑部332的上端保持平齐,止动杆414还能够提供限制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轴向位置的作用。
止动杆41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圆柱段4141、第二圆柱段4143以及将第一圆柱段4141和第二圆柱段4143轴向连接的过渡段4142。第一圆柱段4141靠近发热管31设置,其端面与止动面4100保持平齐。第一圆柱段4141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段4143;过渡段4142将第一圆柱段4141和第二圆柱段4143平滑地连接起来。过渡段4142以及第一圆柱段4141位于气流通道410的第一通道段4101中。
固定座4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固定座本体420、第二密封圈421以及第二导电件422。第二密封圈421呈环形,其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并具有内缩的收口,其可套设于发热管31的上端,并包括第二径向密封部4211以及第二轴向密封部4212。第二径向密封部4211与第二轴向密封部4212一体成型,其中第二径向密封部4211设置于发热管31上端的外壁面与固定座本体420的内壁面之间,以提供径向的密封,防止漏气。第二轴向密封部4212设置于发热管31的上端面与固定座本体420的下端面之间,以提供轴向上发热管31与固定座42之间的密封。
可以理解地,除了橡胶材料外,其他具有良好的密封特性的材料,诸如硅胶等材料也可适用。采用此形式的第二密封圈421能够固定在发热管31的上端,并能够防止其位置发生移动,避免造成第二密封圈421的移动而导致密封效果的不佳。该第二密封圈421可用于密封固定座42与发热管31的连接处,防止连接处漏气,造成使用者吸食时的不顺畅。
第二导电件422在一些实施例中呈圆弧形的片状,其可安装于发热管31的上端,并于第二密封圈421相配合,使其能够固定在发热管31的上端。固定座本体420上具有第二导电件422的安装位,以固定第二导电件422。具体地,第二导电件422的数量可为两个,并相对设置在发热管31径向上的两端。第二导电件422可用于发热管31与电池组件70的电性连接,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组件70可通过导线或金属片与第二导电件422电性连接。
一同参阅图1至图4,端盖组件5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端盖51以及可水平移动地连接端盖51顶面的插孔盖52。端盖51与加热组件30对应处开设有插孔510,以供气溶胶生成制品2经由该插孔510插入加热组件30中。端盖51可通过螺丝固定支架21的上端。端盖组件5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底盖53,该底盖533安装于支架组件20的底壁212的一端,其可与壳体10一道保护位于其内部的功能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盖53可包括导气位531以及充电位532。该导气位531以及充电位532分别与底壁212上的导气孔2121以及充电孔2122对应导通,以为加热组件30以及电池组件70分别进行导气与充电。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包括上端、与所述上端相对的下端以及贯通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的容置腔;以及
支撑座,支撑于所述下端,并包括一个止动面,所述止动面与所述容置腔对应设置,并与所述下端的端面齐平或位于所述端面的下方并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呈筒状,其包括一个轴向贯通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靠近所述发热管的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一通道段呈喇叭状,其靠近所述发热管的一端的孔径小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径,并大于远离所述发热管的一端的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止动杆,所述止动杆沿轴向穿设于所述气流通道中,且所述止动杆的侧壁面与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杆的上端面与所述止动面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杆与所述气流通道共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杆包括第一圆柱段、第二圆柱段以及将所述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轴向连接的过渡段;所述第一圆柱段靠近所述发热管,且其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柱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段和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一通道段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呈筒状,其与所述发热管沿轴向连接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套接部以及支撑部,所述套接部套接于所述发热管的下端,所述止动面形成于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热管的下端和所述支撑座之间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径向密封部和与所述径向密封部相连的轴向密封部,所述径向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发热管的外壁面与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之间,所述轴向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发热管的下端与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呈圆柱状。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池组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呈工字型设置,所述支架组件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的纵向分隔壁,所述纵向分隔壁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相邻的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电池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包括导气孔,所述气流通道的底端对应所述导气孔。
CN202223285609.7U 2022-12-07 2022-12-07 气溶胶产生装置 Active CN218898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85609.7U CN218898372U (zh) 2022-12-07 2022-12-07 气溶胶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85609.7U CN218898372U (zh) 2022-12-07 2022-12-07 气溶胶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98372U true CN218898372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8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85609.7U Active CN218898372U (zh) 2022-12-07 2022-12-07 气溶胶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983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2381926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suction rod thereof
US9861138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its sucking rod
US9497998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TWI785325B (zh) 氣溶膠產生裝置及包含其之系統
CN217791479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3287793B (zh) 雾化装置
WO2019196688A1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US11992046B2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889837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JP2023509696A (ja) 発熱アセンブリおよび電気加熱式喫煙具
CN216147240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903218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601677U (zh) 一种电操作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5347056U (zh) 加热机构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771497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5226952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568394U (zh) 一种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3598429A (zh) 一种便于壳体散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879056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US20230180837A1 (en)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CN218942291U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结构
US20230180838A1 (en)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and vaporizer and heating component thereof
CN220044933U (zh) 一种发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04499464U (zh) 香烟电子蒸发器
CN220000785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其气溶胶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