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2418U - 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92418U
CN218892418U CN202320148221.8U CN202320148221U CN218892418U CN 218892418 U CN218892418 U CN 218892418U CN 202320148221 U CN202320148221 U CN 202320148221U CN 218892418 U CN218892418 U CN 218892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vehicle
air duct
door assembly
vehicle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82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泽友
杨勇
张万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82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92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92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92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车门总成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外板设于所述车门内板的外侧,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具有沿前后贯通的风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门总成,通过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设置风道,可以加大整车下压力,避免车速过快产生轻飘感,从而提升行车安全性,同时,风道可以使车轮处的气流向后流出,避免在车轮处产生涡流,减少刹车盘热量,从而提升刹车性能。

Description

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由于空气的流动导致车辆产生上下的压力差,会使车辆轻微漂浮,驾驶员会感觉到车辆发飘,不利于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车门总成,所述车门总成可以加大整车下压力,提升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门总成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门总成,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外板设于所述车门内板的外侧,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具有沿前后贯通的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门总成,通过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设置风道,可以加大整车下压力,避免车速过快产生轻飘感,从而提升行车安全性,同时,风道可以使车轮处的气流向后流出,避免在车轮处产生涡流,减少刹车盘热量,从而提升刹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车门总成还包括:风管,所述风管设于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所述风管前后延伸,所述风管的内侧限定出所述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风管设于所述车门外板和所述车门内板的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管为扁管,所述风管的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风管的前端面为竖向平面,所述风管的后端面为沿从下往上的方向向后倾斜延伸的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门总成还包括:第一格栅件,所述第一格栅件呈格栅形状且盖设在所述风管的前端;第二格栅件,所述第二格栅件呈格栅形状且盖设在所述风管的后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格栅件上设有第一卡扣,所述风管的前端设有第一卡孔,所述第一卡扣卡持于所述第一卡孔内;所述第二格栅件上设有第二卡扣,所述风管的后端设有第二卡孔,所述第二卡扣卡持于所述第二卡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门外板上且位于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风管之间,所述第一格栅件支撑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管通过结构胶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内表面和所述车门内板的外表面粘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门总成还包括:门下外护板,所述门下外护板设于所述车门外板和所述车门内板的底部,所述车门外板的下端沿和所述车门内板的下端沿均与所述门下外护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车门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车门总成,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设置风道,可以加大整车下压力,避免车速过快产生轻飘感,从而提升行车安全性,同时,风道可以使车轮处的气流向后流出,避免在车轮处产生涡流,减少刹车盘热量,从而提升刹车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一个角度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的再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的又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车辆的车门总成的第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车门总成的第二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车门总成的第三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所示的车门总成的第四个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门总成;
10、车门内板;
20、车门外板;
30、风管;31、第一卡孔;32、风道;33、第一特征孔;
40、第一格栅件;41、第一卡扣;
50、第二格栅件;51、第二卡扣;
60、安装支架;
70、门下外护板;71、第二特征孔;
200、结构胶;
300、沉头螺钉;
1000、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总成100。
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车门总成100,包括: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车门外板20设于车门内板10的外侧,车门内板10与车门外板20之间具有沿前后(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贯通的风道32。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组成车门的基本框架,可以保证车门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车门总成100,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之间限定出的风道32,使气流从风道32内部从前向后流入,来加大整车下压力,避免车速过快产生轻飘感,同时,风道32可以使车轮处的气流向后流出,避免在车轮处产生涡流,减少刹车盘热量,从而提升刹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和图3,车门总成100还可以包括:风管30。风管30设于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之间,风管30前后(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风管30的内侧限定出风道32。由此,可以实现气流从风道32稳定流出,进而保证整车下压力的提升,同时,风管30的设置,相比传统车门总成100,可以提升车门的美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7,风管30设于车门外板20和车门内板10的下部。由此,可以方便风管30的安装,同时,不影响车门的整体美观性,此外,还可以更好地使车轮处气流流通,降低车轮处的温度,从而提升刹车性能。
例如,如图7所示,风管30设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中间的下部,风管30呈管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可以方便气流从车门总成100下部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风管30为扁管,风管30的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如图7所示的上下方向),风管30的前端面为竖向平面,风管30的后端面为在从下往上的方向上向后倾斜延伸的斜面。通过设置扁管状的风管30,可以减少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中部空间的占用,从而降低车门的总体厚度;通过设置从下往上向后倾斜延伸的斜后端面,可以使气流顺畅,同时,可以防止杂物落入风管30,此外,还可以增加车门的美观性。
例如,如图7所示,风管30的前端面为上下方向的竖向平面,风管30的后端面为从下向上往后倾斜的斜面,风管30的截面为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左右方向宽度的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车门总成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格栅件40和第二格栅件50。第一格栅件40呈格栅形状且盖设在风管30的前端;第二格栅件50呈格栅形状且盖设在风管30的后端。通过设置第一格栅件40,可以防止杂物从风管30的前端进入风道32,避免风管30内部堵塞,防止异物影响气流的流动;通过设置第二格栅件50,可以防止异物从风管30的后端进入风道32,避免风管30内部堵塞,防止异物影响气流的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7及图8,第一格栅件40上设有第一卡扣41,风管30的前端设有第一卡孔31,第一卡扣41卡持于第一卡孔31内;第二格栅件50上设有第二卡扣51,风管30的后端设有第二卡孔,第二卡扣51卡持于第二卡孔内。通过在风管30的前端设置第一卡孔31,可以将第一格栅件40的第一卡扣41与第一卡孔31配合,实现第一格栅件40固定在风管30的前端,避免第一格栅件40从风管30上脱落;通过在风管30的后端设置第二卡孔,可以将第二格栅件50的第二卡扣51与第二卡孔配合,实现第二格栅件50固定在风管30的后端,避免第二格栅件50从风管30上脱落。
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格栅件40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扣41,风管30上设有与多个第一卡扣41配合的第一卡孔31,第一卡扣41卡接在第一卡孔31内,完成第一格栅件40安装在风管30前端,第二格栅件50上设有多个第二卡扣51,风管30上设有与多个第二卡扣51配合的第二卡孔,第二卡扣51卡接在第二卡孔内,完成第二格栅件50安装在风管30后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和图6,车门总成100还可以包括:安装支架60。安装支架60固定于车门外板20上且位于车门外板20与风管30之间,第一格栅件40支撑于安装支架60上。通过设置安装支架60,可以为风管30提供安装支撑,防止风管30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中间晃动,同时,可以给第一格栅件40提供支撑,防止第一格栅件40凹陷到车门内部。
例如,如图8所示,安装支架60设在风管30的右侧,安装支架60呈L形,安装支架60的一边连接到车门外板20上,另一边垂直抵接在风管30上,给风管30提供左右方向的支撑,避免风管30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中间晃动,同时,在与风管30垂直抵接的边上,可以为第一格栅件40在前后方向上提供支撑,防止第一格栅件40凹陷到车门总成100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2和图7,风管30通过结构胶200与车门外板20的内表面和车门内板10的外表面粘接连接。由此,可以进一步加强风管30在车门外板20和车门内板10中间的固定,防止风管30晃动,从而保证气流的稳定流通。
例如,如图2所示,在风管30的上部和下部都喷涂结构胶200,实现风管30与车门外板20和车门内板10的稳固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车门总成100还可以包括:门下外护板70。门下外护板70设于车门外板20和车门内板10的底部,车门外板20的下端沿和车门内板10的下端沿均与门下外护板70相连。通过将门下外护板70设在车门外板20和车门内板10的底部,可以保护车门总成100的底部,增强车门总成100底部的强度,防止车门总成100遇到磕碰时被破坏,同时,可以对内部的风道32进行保护,从而保证气流的稳定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车辆1000,参照图1,包括本实施例第一方面的车门总成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1000,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车门总成100,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之间设置风道32,可以加大整车下压力,避免车速过快产生轻飘感,从而提升行车安全性,同时,风道32可以使车轮处的气流向后流出,避免在车轮处产生涡流,减少刹车盘热量,从而提升刹车性能。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包括:车门总成100、结构胶200和沉头螺钉300。
车门总成100包括:车门内板10、车门外板20、风管30、第一格栅件40、第二格栅件50、安装支架60和门下外护板70。
风管30设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中间部位的下部,风管30内设有扁管状的风道32,可以供气体流通。
第一格栅件40通过第一卡扣41与风道32前端的第一卡孔31配合,使第一格栅件40固定在风道32前端,第二格栅件50通过第二卡扣51与风道32后端的第二卡孔配合,使第二格栅件50固定在风道32后端。
安装支架60设在风管30的右侧,通过结构胶200固定在车门外板20上,安装支架60可以给风管30提供支撑,避免风管30晃动,安装支架60还可以给第一格栅件40提供支撑,防止第一格栅件40凹陷到车门总成100内部。
门下外护板70设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底部,门下外护板70通过沉头螺钉300固定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的底部,从而可以增强车门总成100的强度,同时可以对车门总成100进行防护,此外,门下外护板70还设有第二特征孔71,门下外护板70的第二特征孔71可以与风管30的第一特征孔33配合,在高压水枪冲洗风管30内异物时,使异物从第一特征孔33进入到第二特征孔71,从第二特征孔71排出到车门总成100外部。
在车辆1000行驶过程中,气流从风道32的前端流到后端,从而增大车辆1000的下压力,防止汽车漂浮,进而增加行车安全性,同时,可以方便车轮处的气流排出,从而提升车辆1000刹车性能,进一步保证行车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1000,通过设置车门总成100,在车门内板10和车门外板20之间设置风道32,可以加大整车下压力,避免车速过快产生轻飘感,从而提升行车安全性,同时,风道32可以使车轮处的气流向后流出,避免在车轮处产生涡流,减少刹车盘热量,从而提升刹车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内板;
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外板设于所述车门内板的外侧,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具有沿前后贯通的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管,所述风管设于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所述风管前后延伸,所述风管的内侧限定出所述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设于所述车门外板和所述车门内板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为扁管,所述风管的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所述风管的前端面为竖向平面,所述风管的后端面为沿从下往上的方向向后倾斜延伸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总成还包括:
第一格栅件,所述第一格栅件呈格栅形状且盖设在所述风管的前端;
第二格栅件,所述第二格栅件呈格栅形状且盖设在所述风管的后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栅件上设有第一卡扣,所述风管的前端设有第一卡孔,所述第一卡扣卡持于所述第一卡孔内;所述第二格栅件上设有第二卡扣,所述风管的后端设有第二卡孔,所述第二卡扣卡持于所述第二卡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门外板上且位于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风管之间,所述第一格栅件支撑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通过结构胶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内表面和所述车门内板的外表面粘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下外护板,所述门下外护板设于所述车门外板和所述车门内板的底部,所述车门外板的下端沿和所述车门内板的下端沿均与所述门下外护板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总成。
CN202320148221.8U 2023-01-19 2023-01-19 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8892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8221.8U CN218892418U (zh) 2023-01-19 2023-01-19 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8221.8U CN218892418U (zh) 2023-01-19 2023-01-19 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92418U true CN218892418U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98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8221.8U Active CN218892418U (zh) 2023-01-19 2023-01-19 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924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46269B2 (en)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JP7176404B2 (ja) 自動車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CN101085625A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2008100655A (ja) キャブのフロア構造
JP2008126981A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US11440493B2 (en) Rear por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18892418U (zh) 车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JP7155880B2 (ja) 自動車のデフレクタ構造
JP444477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バンパ構造
JP4678513B2 (ja) 車両の外表面構造
JPH0620855B2 (ja) 自動四輪車
JP50119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5253243B2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GB2302404A (en) Air conditioning duct structure for an automobile
CN101209718B (zh)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JP5472226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US11572011B1 (en) Vehicle front end assembly having frond bumper fascia and headlamp structure attached to vehicle frame
CN115195888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07283810A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CN214929523U (zh) 车辆的前保支架板总成和车辆
JP7347370B2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218703518U (zh) 车身骨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640958U (zh) 防溅垫总成及汽车
JP2019131044A (ja) 車両のマッドガード構造
CN216659819U (zh) 一种前保险杠安装支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